标题:诸法实相: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 内容: 无量义经~如何解释: "无相不相。 不相无相。 名为实相。 ""无相不相。 不相无相。 名为实相。 "这是指[不二]的意思,可以参阅[维摩诘经][实相]就是,[相]是[相]也非[相], [非相]是[非相]也非[非相]这是破除[空]和[有],[是]和[非],[对]和 [错],[正]和[邪],一切对立两边这就是大乘实相义所有讲大乘[实相义(谛)][第一义(谛)][胜义 (谛)]的佛经都是如此说的所以只要看多了这种般若实相义佛经就会明白至于文字上您要如何拆解,只要符合实相义都是可以的同样一个句子可以拆成几种白话,但是都符合实相义因为中国文字很奥妙,拆前拆后都可以这在禅宗公案都有另外,这只是文字解,就算初学者意思懂了这和实修还是天差地远, 这只要反观自己对财色名食睡的欲望就明白了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读过或者了解这种实义,就已经实证另外还有一种人不能真正明白实相义,堕入一切都空,而不老实修行破除自己种种贪着,也不普渡众生,这都是出问题的所以,大般涅槃经上说根器如果不符合,这些经文可能成为毒药所以在此提醒您,修行要符合根器,若有困难,无法明白,切勿毁谤深法,最好先修忏悔-------不二法门 ~ 维摩诘所说经 乐实菩萨曰:「实、不实为二。 实见者尚不见实,何况非实? 所以者何? 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而此慧眼,无见、无不见,是为入不二法门。」如是诸菩萨各各说已,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 文殊师利叹曰:「善哉! 善哉! 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宝积,2010 天台净名疏云。 一法异名者。 诸经异名说真性实相。 或言一实谛。 或言自性清净心。 或言如来藏。 或言如如。 或言实际。 或言实相般若。 或言一乘。 或言即是首楞严。 或言法性。 或言法身。 或言中道。 或言毕竟空。 或言正因佛性。 性净涅槃。 如是等种种异名。 以皆是实相之异称。 故大智论偈云。 般若是一法。 佛说种种名。 随诸众生类。 为之立异字。 大涅槃经云。 如天帝释。 有千种名。 解脱亦尔。 多诸名字。 又云。 佛性者。 有五种名。 故皆是赴机利物。 为立异名也。 而法体是一。 未曾有异。 如帝释千名。 名虽不同。 终是目于天主。 岂有闻异名故。 而言非实相理。 宗镜录卷第五十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实相者。 非有相。 非无相。 非非有相。 非非无相。 非有无俱相。 离一切相。 徧为一切诸法作相。 故名实相。 如来藏:此之实相。 本自非有。 亦复非无。 非亦有无。 非非有无。 实相离四句。 故观照文字亦离四句。 四句既离。 百非自绝。 以彼百非总不出四句故。 ================第九祖伏驮蜜多尊者。 问佛陀难提尊者偈云。 父母非我亲。 谁为最亲者。 诸佛非我道。 谁为最道者。 偈答云。 汝言与心亲。 父母非可比。 汝行与道合。 诸佛心即是。 外求有相佛。 与汝不相似。 欲识汝本心。 非合亦非难。 因兹悟道。 付法偈云。 真理本无名。 因名显真理。 受得真实法。 非真亦非伪。 宗镜录卷第九十七================一切诸法及佛法。 但假名字。 亦非是法。 亦非非法。 是故我等。 不应取着。 宗镜录卷第二十一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稽首实相三般若 本离四句及百非 满分修证福慧尊 性修慈誓冥加被为治群盲恶取空 欲申如实不空义 不空徧破众戏论 顺悉檀故名破空 论曰。 此归命请加。 以申造论立名之旨趣也。 稽首者。 首至地也。 由意笃敬。 动身发口。 即是三业翘勤供养也。 实相者。 非有相。 非无相。 非非有相。 非非无 相。 非有无俱相。 离一切相。 徧为一切诸法作相。 故名实相。 此实相者。 即是般若波罗蜜体。 体自寂照。 不可思议。 如理而照。 照不异寂。 即名观照般若。 如理诠寂。 寂诠即照。 是名文字般若。 夫实相者。 为观照体。 为文字体。 夫观照者。 照于实相。 照于文字。 夫文字者。 诠于实相。 诠于观照。 此一非一。 举一即三。 此三非三。 言三即一。 为令众生顿悟诸法自体性故。 但举实相冠三般若。 以实相体统诸法故。 此之实相。 本自非有。 亦复非无。 非亦有无。 非非有无。 实相离四句。 故观照文字亦离四句。 四句既离。 百非自绝。 以彼百非总不出四句故。 此实相三法。 不可思议。 非修非证。 而为一切修证之本。 满修证者。 谓诸如来。 称性而修。 称性而证。 因果理穷无可加故。 分修证者。 谓诸菩萨全性成修全性作证。 如入大海。 渐次深故。 福名福德。 慧名慧行。 实相非福。 而为一切福德之聚。 称性缘修。 是成性福。 实相非慧。 而为一切慧行之本。 称性真修。 是成性慧。 依于文字。 则有实相之福。 福亦实相。 具足福慧。 作于观照。 则有实相之慧。 慧亦实相。 具足福慧。 实相体尊。 是故福慧修证。 成两足尊。 复次。 实相非福慧则不名尊。 以一切众生皆悉具足实相体故。 福慧非实相。 亦不名尊。 以一切权小。 纵有种种福慧。 不成无上大菩提故。 由性具义。 妙修得成。 由妙修义。 性德方显。 若但举修德不举性德者。 则众生与佛。 条然隔别。 生不能感佛不能应。 若但举性德不举修德者。 则佛与众生。 一味平等。 佛非能加。 生非所加。 今以众生性中诸佛修成之慈誓。 加被诸佛性中众生本具之修德。 能拔一切戏论苦。 能与一切实相乐。 性与性冥。 修与修冥。 性与修冥。 修与性冥。 性修不二。 生佛体同。 是故得成加被义也。 复次。 行人若身。 身业。 若口。 口业。 若意。 意业。 当体即是实相。 惟其当体即实相故。 则无能礼所礼差别之相。 达此能所性非能所。 非能所性。 徧为一切能所而作依止。 无有一能一所而非实相全体大用。 是故三业得为能感。 诸佛得为所感。 诸佛得为能应。 行人得为所应。 此即归命请加之旨趣也。 次申造论立名旨趣者。 问曰。 从上佛祖经论已足。 何须更造此论。 答曰。 为治群盲恶取空故。 一切众生。 生无慧目。 不能得见实相真体。 亦复不知观照。 不知文字。 犹如群盲不见乳色。 随语生解。 闻鹤谓动。 闻雪谓冷等。 闻此经 者亦尔。 经本破一切用令达实相。 而群盲但闻破相。 便执非相。 取著于空。 成恶知见。 破坏俗谛。 拨无因果。 是以佛言。 宁起有见如须弥山。 莫起空见如芥子许。 而彼不知。 实相虽复永离一切幻妄之相。 体性不空。 以其无始以来常恒不变。 具足过恒沙等性德之用。 盖不惟为种种万行之所庄严。 而且万行无非性具。 无非性起。 趣举一行。 无非实相。 全体大用。 无分无剂。 互徧互融。 体即法界。 义如是故。 问曰。 如是义者。 即已徧破一切戏论。 所谓若有见戏论。 若空见戏论。 若亦有亦空见戏论。 若非有非空见戏论。 单四见戏论。 复四见戏论。 具足四见戏论。 广说乃至一百八见种种见网诸戏论等。 无不破尽。 何故立名为破空耶。 答曰。 顺悉檀故。 名为破空。 悉檀有四。 一世界悉檀。 为令众生得欢喜故也。 二为人悉檀。 为令众生生善根故。 三对治悉檀。 为令众生灭爱见故。 四第一义悉檀。 为令众生入深理故。 今治恶取空见名为破空。 即顺对治悉檀义也。 复次。 于对治中仍具四悉。 所谓自有众生闻破空论而生欢喜。 复有众生善根增长。 爱见消灭。 证入实相。 如是种种。 为益不同。 以是因缘。 须造论也。 ========= 首楞严经偈云。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从何立。 故知一切染净诸法。 皆从取生。 是以云。 取我是垢。 不取我是净。 若无能取所取之心。 亦无是幻非幻之法。 非幻实法。 尚乃不生。 幻起虚踪。 凭何建立。 又如心外见法。 尽成相待。 以无体无力。 缘假相依故。 所以楞伽经偈云。 以有故有无。 以无故有有。 若无不应受。 若有不应想。 若开方便。 或说有治无。 说无破有。 即无所碍。 如十地毗婆沙论偈云。 若用有与无。 亦遮亦应听。 虽言心不。 着是则无有过。 若约正宗。 则有无双泯。 故大智度论云。 佛有不言无。 无不言有。 但说诸法实相。 譬如日光。 不作高下。 平等一照。 佛亦如是。 非令有作无。 非令无作有。 是知若迷大旨。 则见有无。 如涅槃论云。 无名曰。 有无之数。 诚已法无不该。 理无不统。 然其所统俗谛而矣。 经曰。 真谛何也。 涅槃道是。 俗谛何耶。 有无法是。 何者。 有者有于无。 无者无于有。 有无所以称有。 无有所以称无。 然则有生于无。 无生于有。 离有无无。 离无无有。 有无相生。 其犹高下相倾。 有高必有下。 有下必有高矣。 然则有无虽殊。 俱未免于有。 此乃言像之所以形。 是非之所以生。 岂足以统夫幽极。 而拟夫神道者乎。 宗镜录卷第九十二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楞严经卷四 原经文如下 如来藏本妙圆心。 非心非空。 非地非水。 非风非火。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 非色非声香味触法。 非眼识界。 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非明无明。 明无明尽。 如是乃至非老非死。 非老死盡。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 非智非得。 非檀那。 非尸罗。 非毗梨耶。 非羼提。 非禅那。 非般剌若。 非波罗蜜多。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 非阿罗诃。 三耶三菩。 非大涅槃。 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以是俱非。 世出世故。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即心即空。 即地即水。 即风即火。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 即色即声香味触法。 即眼识界。 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即明无明。 明无明尽。 如是乃至即老即死。 即老死盡。 即苦即集即灭即道。 即智即得。 即檀那。 即尸罗。 即毗梨耶。 即羼提。 即禅那。 即般剌若。 即波罗蜜多。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 即阿罗诃。 三耶三菩。 即大涅槃。 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以是俱即。 世出世故。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离即离非。 是即非即。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 及出世间声闻缘觉。 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 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金刚经》世尊!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 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 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 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 于意云何? 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世尊! 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何以故? 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 ‘须菩提!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须菩提! 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实相即是无相. .即不生不灭即是般若的实相. .即是真如法界. .即是如来藏. .即是法身. .万法无自性. 自性空. 毕竟空. .缘起性空即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即是实相. .般若波罗蜜自性空. 毕竟空. .内空外空. .不可得. .能生地大风大火大水大. .能生万法. .即是实相. .. 发布时间:2023-10-27 09:47:49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8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