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5) 内容: 本经于化仪四教中;亦顿亦渐,亦秘密,亦不定。 以其顿修顿证,一超直入,故属顿教。 以三渐次,历位修证,属渐教。 道场神咒,是密教。 法会大众,获法眼净;唯性比丘尼,独证阿罗汉道,是不定教。 于化法四教中,定性声闻,是藏教;香严迦叶等是通教;月光弥勒等是别教;本经所诠,教理行果,无一不是圆教。 故知此经,具化仪四教,而于化法四教中,正属圆教,兼摄藏通别三。 今释别题,可分为三。 初释大佛顶,次释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后释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大佛顶可约心法、佛法、及众生法,分别释之:一约心法:大谓吾人本具之真心,体相用无一不大。 经云:‘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是体大;心性无形,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是相大;世出世法,十界圣凡,皆随心应量,循业发现,是用大。 若依经义,大有十二:(1)理大:谓众生本具真如理体,竖穷横遍谓之大。 经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 ’(2)解大:经中阿难及大众,悟后方知,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 又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又不历僧祇获法身,此皆解大。 (3)智大:依解起行,以如如智,照如如理,一如无二如。 如经中:‘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 ’是智大。 (4)行大:以如如智照如如理,称理起行,一一行中,具足无量行。 如经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 ’是行大。 此行亦名法界行,普贤行,或如来行,亦即涅槃经所谓:‘有一行名如来行’。 (5)证大:行成契理谓之证。 本经中:‘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又:‘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皆是证大。 (6)住大:证无上道,安住三德,自我受用,常乐我净名住大。 经云:‘十方如来及诸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 ’能住于自受用三摩地中,名住大。 (7)感应大:佛居常寂光中,恒照法界,有机则应,无感不通;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是感应大。 (8)神通大:佛将说法,每现瑞聚众,本经佛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诸大菩萨,合掌恭听,是神通大。 (9)慈悲大:佛三业清净,身轮现通,口轮说法,意轮鉴机,平等拔苦与乐。 如观音菩萨,上合十方诸佛本觉妙心,与诸如来同一慈力,名慈悲大。 (10)说法大:佛以四辩八音,演说妙法,如经云:‘迦陵仙音,遍十方界。 ’名说法大。 (11)利益大:‘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大机获大益,小机得小益;未信令信,信令增长。 如经中:‘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是利益大。 (12)眷属大;因闻法得益,发愿常随佛学,如千二百阿罗汉,恒沙菩萨,来聚道场,名眷属大。 十二大中,前六属自受用境,后六属他受用。 若自若他,无不广大无边,不可限量,故依心法曰大。 梵语佛陀耶,译名觉者,觉有本觉、始觉、及究竟觉。 迦叶佛云:‘一切众生心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 ’本经亦云:‘十方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缘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是名本觉。 众生虽具佛性,但因迷失已久,一向不知,今闻佛说,此精妙明,诚汝真性,始知;‘我与如来,宝觉真心,无二圆满。 ’是名始觉,亦即名字觉。 据理起行,念念观照,烦恼不起,名观行觉。 觉久功深,粗惑先断,名相似觉,,由此加功,细惑分断,分证法身,名随分觉;从名字至分证,皆属始觉。 再由分证,无功用道,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常观涅槃行道,断最后一品生相无明,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名究竟觉。 本觉即法身;始觉属般若;究竟觉是解脱。 三德不离一心,一心圆具三德。 故约心法言,佛即众生本具之三德,众生本具之三德,亦即是佛。 顶是佛肉髻相中无见顶相,三十二相之一。 佛初生时,岚尼林神,为佛乳母,捧持谛观,不见其顶;及佛成道,游历波罗奈国,东方应持菩萨,欲穷佛顶,上历恒沙佛土,终不能见,故曰无见顶相。 今约心法释,顶有三义:一、最尊无上义,喻心性无上,佛证此心,为无上法王;众生依此心修证,名第一般若。 二、不可见义,喻众生心,虽灵明照了,然求其形相,了不可得;金刚经:三世求心心不有。 起信论:十方求心心亦无。 二祖慧可,觅心了不可得。 本经七番破妄,求心不可得;十番显见,见无可见。 经云:‘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地。 ’三、放光现化义,本经佛顶放光,光现莲花,花现化佛,宣说神咒,正显心性妙用,不可思议。 般若为诸佛母,是最尊义,法身无相,是不可见义;解脱妙用,是故光现化义。 实则,岂独般若最尊,法身解脱无不最尊;何独法身不可见,般若解脱,几曾可见;何止解脱大用,放光应化,法身般若,皆可应化。 三德之中,复具三德,微妙难思,若佛顶之不可见,故约心法,释顶三义,即众生本具一心三德。 本经处处,皆显众生心性,具大佛顶义。 经云:‘则知汝心,本妙明净。 ’心性竖穷横遍,包罗万有,故曰本妙,即大义;心性灵明觉照,了了常知,故曰本明,即佛义;心性清净本然,本无一物,故曰本净,即顶义。 又经中:‘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 ’妙性即大义,圆明即佛义,离诸名相,即顶义。 故知众生心法,元即大佛顶义。 二约佛法:次约佛法释大佛顶,其义有四:(1)约事;事谓有形相,有生灭,有始终之现象。 经中:‘于是世尊,顶放百宝,无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此即事相之大佛顶。 佛因众生,不知佛性本具,不假修成;故放光化佛,宣说神咒,以种种事相,显法身天然,生佛同体,不假修证。 (2)约理:理是佛所证清净法身。 湛然周遍曰大,能证之般若,照一切时处曰佛,所证之解脱曰顶。 经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含虚空名大,寂照名佛,净极即顶。 又:‘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妙明圆照,即般若德;所照法界,即法身德;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即解脱德。 故据理言,大佛顶即佛自证三德。 (3)约法:此法是佛自受用三昧。 经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又此法亦名佛母真三昧,即大义;亦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即佛义;亦名最上第一义,即顶义。 (4)约喻:以佛所证三德,喻众生本具佛性,不可以相见,以离一切故;不可以无相见,以一即一切故;不可以亦有相、亦无相见,以离即离非故,不可以非有相,非无相见,以是即非即故。 由是可知,众生本具佛性,离四句,绝百非。 清净本然是大义,灵照不昧是佛义;双遮双照,遮照同时,喻佛顶之不见,又能放光化佛是顶义。 三约众生法:众生法虽多,不出色心二法。 色谓地水火风空等五大,心谓根识二大;七大之相虽殊而体同一藏性。 经云‘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 ’不动周圆,即大义,常住妙明即佛义,了不可得,即顶义。 知众生法即大佛顶义。 灵峰大师云:地狱法亦即大佛顶义,以地狱众生,惑大故业大,业大故苦大,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是大义。 惑业苦三,不出一心,心即佛义,地狱苦境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是顶义。 地狱众生,尚具大佛顶法,况余可知。 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发布时间:2023-11-27 11:11:4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8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