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第一)-海仁老法师(13) 内容: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 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梵语檀越那,译云布施,由布施之福,而能超越贫穷之苦,故曰檀越。 因王及长者居士,先请佛僧,是最初斋主;阿难次第行乞时,心想若有发心施我者,将是最后檀越,而为我之斋主。 梵语刹帝利,译云王种,或田主,为贵族种姓,四姓中最尊贵者。 旃陀罗,译云杀者,以屠杀为业;又此行业,包括抬棺、桃粪,淫房酒舍,故又译贱种,四姓中最下贱者,前净后秽。 本来佛制比丘,五家不得乞,谓伶、妓、屠、酒、及官宦之家。 今阿难要学佛及菩萨之平等慈悲,次第循乞;故无问净秽,不择卑微下贱之家而不乞。 等心乞食其义有五:一由内证平等理,外不见有贫富相。 二心离贪慢,慈无偏利。 三表威德,不惧恶势。 四息凡夫疑。 五破二乘分别。 今阿难发心,行平等乞,无问净秽,不择微贱,令微贱者,亦有机会,施食求福;故能圆成,一切净秽众生,无量功德。 阿难发意,既美且善;可惜小乘根器,且位居凡夫,力量既簿,又离佛无侣,故难免遭魔堕落。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 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 此释阿难,所以方行等慈之由。 如来世尊,是双举佛十号中,前后二号。 诃谓诃责,须菩提译空生,佛弟子中,解空第一。 大迦叶,译饮光,佛弟子中,头陀第一;乃传佛心印,第一代祖师。 前者舍贫乞富:因恐富者福尽堕落,为续善根;后者舍富乞贫:因怜贫苦无福,为植乐因。 二者用意虽善,而心不平等,故为维摩居士所诃。 维摩经云:‘唯须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 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又:‘汝须菩提,从于外道出家,彼外道六师,是汝之师,彼师所堕,汝亦随堕。 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又‘布施汝者,不名福田,供养汝者,堕三恶道。 ’时尊者闻之茫然,不知其言所以,舍钵而出;大士复说:‘唯须菩提,取钵勿惧。 于意云何,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诘,宁有惧否? 须菩提言,不也。 ’大士言:‘一切诸法如幻化相,不应有所惧。 ’,大士又呵大迦叶云:‘唯,大迦叶,虽有慈悲,而不能普,舍富从贫;若住平等法,应次第行乞,不应有所择。 ’维摩居士,是金粟如来再世,故其诃等如佛诃。 又其诃时,释尊默然不语;故知释尊亦诃。 钦谓钦敬,仰谓仰幕,阿难已知,二者因乞,其心不等,为佛所诃。 而又钦敬仰慕如来,开发阐明,无遮限之慈心,平等行乞,可度诸疑谤。 因专乞贫必致疑;专乞富多招谤;若贫富无遮,慈心平等,自可度脱众生之疑谤。 因此决心,实行等慈。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此是入城行乞之威仪。 经谓经过,彼指室罗筏城,城外濠堑,无水为隍,有水曰池,内门日城门,外门为郭门,亦即护城之门。 阿难方抵郭门,即徐步整衣,端严整饬,其外表威仪,以肃穆恭敬,乞斋之法。 因乞斋之法,诸佛所共制,故当恭敬。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 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丁三淫室误堕阿难欲学菩萨,慈心平等,故次第循乞;虽经淫室而不回避。 因此遭大幻术,幻术指先梵天咒;此咒能移日月,能令梵天下降,故曰大。 摩登伽,译云贱种,是母名,女名钵吉蹄,译云本性。 意谓彼虽堕为淫女而其本性未失。 今依母立名,故曰摩登伽女。 梵语娑毗迦罗,译云黄发,亦名金头,是印度苦行外道之一。 自谓其咒术,乃过去梵天所授,故名之曰先梵天咒。 摩登伽得其所传,今因其女,喜阿难相好庄严,心生爱染,欲得为夫,遂以咒巾覆食,嘱女送与阿难。 阿难遂为彼邪咒所摄,不觉随至其家,身入淫席,为摩登伽女,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戒体、谓出家者,登坛求戒时,初番白羯磨竟,有无表色法,名妙善戒体,遍满十方虚空;第二番白羯磨时,此妙善戒法,如云如盖,聚履行者之顶;第三番白羯磨竟,此妙善戒法,即从顶入,充满求戒者身心,名得戒体。 若持戒清净,则此戒体充满,能发无漏定慧,而得解脱。 否则,定慧不生,解脱无期。 今云:将毁戒体。 即摩登伽女,将毁阿难戒体,而未毁之际;阿难心虽明了,而力不由己,遂念世尊大慈,宁不救我。 佛知阿难,为淫术所加,故斋毕即归,放光说咒;敕令文殊,将咒往护,提将阿难,及登伽女,归来佛所。 首楞严大教,遂因是而起发。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丙二神咒护摄分三。 丁初大悲鉴物恒不忘念如来谓释尊,彼指阿难,淫术指邪咒,为导淫之术。 佛以同体大悲,鉴物利生,念念不忘有情;故知阿难,堕于淫室,为摩登伽邪咒淫术所加,正待垂救。 故斋毕即速归,不依常仪斋毕说法;王及大臣,长者居士,知必有特殊因缘,是以皆随佛返祇园精舍,愿望得闻,佛法要义,以沾法益。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 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丁二放光说咒表示密因此文属经家叙述。 于时,谓当阿难戒体将毁未毁,而佛归众随,返抵祇园之时。 佛顶,表如来极果;亦即众生本具之藏性理体。 光明,表众生本有实相智光。 佛顶放光,显从体超用;光名百宝无畏,显体具众德,故其用微妙而又威猛,无坚不摧,无恶不克。 千叶宝莲,表成佛之真因;有佛化生,表由真因而成究竟果觉。 今华从顶出,表真因不离果觉;佛坐莲华,表果觉不离真因。 真因不离果觉,即因该果海;果觉还契真因;即果彻因源,因果相契,名为密因。 化佛居佛之顶,乃显尊中尊;所说神咒,正是密中密。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将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丁三文殊往救破邪归正圣人之旨,名之曰敕,佛为能敕,文殊为所敕。 因阿难为邪术所迷,非大智莫能救;故佛独教大智文殊,将化佛所说神咒,持往摩登伽家;究竟邪不胜正,神咒一至,恶咒消灭。 阿难如醉初醒,必须提携;摩登伽女,痴迷不悟,必须劝勉及奖励。 或问:佛之神力,足可破邪,何须说咒。 答:为显神咒功力故。 经云:‘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若有众生,受持此咒,能灭重罪,成菩提道。 ’故佛借阿难示堕因缘,介绍神咒。 再问:因何佛不自说,而须化佛说咒? 又经云:‘有此咒地,十二由旬,成结界地,一切邪魔,不能侵害。 ’今只陀林,离舍卫城,不过四里,何须将咒往护? 答,为显无为心佛,人人本具,故由化佛说咒。 为显三宝具足,故将咒往护。 佛是佛宝;咒是法宝;文殊属僧宝。 以果上三宝之力,而破登伽之术,解其女之痴,救阿难之厄。 故佛放光,化佛说咒,敕文殊将咒往护,提将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甲二正宗分分六,乙初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文至四卷。 乙二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 文至七卷。 乙三明正助合行所成伏断圆三德位,文至第八卷。 乙四结成经名以彰圆体圆宗圆用,文至八卷文殊问答止。 乙五借破戒恶心为问端广示七趣差别,文至九卷。 乙六借无闻比丘为语端明五阴魔境,文至第十卷不恋三界止。 今乙初分二。 丙初正明理性分四。 丁初当机悔请阿难见佛即顶礼,是谢佛再造之恩。 若非佛说咒救护,恐已堕落,今蒙佛救,法身将亡而复存,慧命将断而再续,此恩此德,能不礼谢。 心中悔恨,目中泪盈,谓之悲泣。 无始来,谓时之久。 法华经佛云:‘我与阿难,同在空王佛所,发菩提心。 阿难常乐多闻,我常勤精进,故我疾成,无上正觉。 ’多闻原是入道之本,般若经云:‘菩萨有三无厌:供佛无厌,听法无厌;供僧无厌。 ’听法无厌,即是多闻。 阿难多闻不修,难免淫室之难。 四禅比丘,无闻而修,以凡滥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观音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上合诸佛慈力,下合众生悲仰。 今阿难多闻,不务真修,所以未全道力。 道有四种:一是小乘声闻道;二是中乘缘觉道;三是大乘菩萨道;四是一乘无上道。 今约声闻道,小乘修学,断三界见惑证入初果。 不入色声香味触法,名为道力。 若断思惑,证阿罗汉果,超越三界分段生死,证出世三明六通,名全道力。 今云未全道力,则似阿难早已证圣果,不过未全而已。 然则因何仍堕淫室,故知经中全字,应为存字,以未存道力故,或可作完全无道力解,始与事实相符。 殷勤启请,谓求法之至诚;十方如来,是能证之人,菩提,是所证之果。 菩提译云觉道,分别言之有三:一是实智菩提,以智慧为道;二是真性菩提,以理体为道;三是方便智菩提,以应机施教为道。 真性菩提,生佛不二,众生迷则沉沦生死,佛觉故证涅槃理体,正显法身德。 实智菩提,是称理而证之根本智,成自受用报身,正显般若德。 方便智菩提,是依根本智而起之后得智,成他受用报身,正显解脱德。 佛成就三菩提,故证三德,而具三身。 成义有三:一谓生成:如人畜等皆从父母生;二造成:如舟车房屋等;三集成:如国家社会等;四完成:如所作己办等;五现成:如真如自性,生佛平等。 若集成则有散,若造成则有坏,若生成则有灭。 今十方如来得成菩提,非生非造,非集非完,而是现成。 净名经云:‘一初众生,即菩提相。 ’又:‘一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是涅槃,不复更灭。 ’本经:‘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又:‘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故知菩提,本自现成,不假造作。 惜众生迷而不觉,枉受生死,诸佛菩萨,之所以兴无缘慈,起同体悲,再来度生,无非为开示众生自性菩提,令其觉而不迷,悟佛性,了生死,证涅槃而已。 发布时间:2023-11-28 08:44:3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8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