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华严经》连载069 内容: 药师坛城“早示”《华严经》连载069:《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经中记佛陀之因行果德,并开显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 近几年“助印《法华经》、连载《楞严经》,很想听一遍《华严经》,今日机缘成熟,开始听《华严经》,听完后和大家谈“感悟”…… 佛家有言:“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富贵的《华严》”。 《华严经》描述的是重重无尽的“华藏世界海”,诸佛菩萨充满整个世界,我们的地球,在华藏世界海中,仅仅是一粒微尘,然而,就是在这尘埃般细小的地球上,我们能够见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宁以此口吞热铁丸,终不敢以毁戒之口食于信心檀越饮食。 ——《大般涅槃经》第十一卷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二十一卷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尔时,功德林菩萨复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藏,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在夜摩天中,此时功德林菩萨,又告诉在座的所有菩萨们说:伟大的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尽藏」,过去诸佛已经讲过,未来诸佛也会讲的,现在诸佛正在讲。 【何等为十? 所谓:信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辩藏,是为十。】哪十种无尽藏呢? 所谓:信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辩藏,就是这十种无尽藏。 【醍醐】我们分别来说一下。 首先,第一个:【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信藏?】佛子,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信藏? 信藏,相信之宝藏。 【此菩萨信一切法空,信一切法无相,信一切法无愿,信一切法无作,信一切法无分别,信一切法无所依,信一切法不可量,信一切法无有上,信一切法难超越,信一切法无生。】【若菩萨能如是随顺一切法,生净信已,闻诸佛法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一切佛不可思议,心不怯弱;】功德林菩萨说:如果菩萨们能够这样随顺一切法,生起清净的信心;如果有了清净的信心,他们听闻诸法不可思议的时候,心就不会怯弱;如果有了清净的信心,他们听闻一切诸佛不可思议的时候,他们的心也不会怯弱。 【闻众生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法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虚空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听闻众生界不可思议,听闻法界不可思议,听闻虚空界不可思议,他们的心也都不会怯弱。 【闻涅槃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过去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未来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现在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入一切劫不可思议,心不怯弱。】如果菩萨们拥有了清净的信心,当他们听闻涅槃界不可思议,或者过去世不可思议,未来世不可思议,现在世不可思议,听闻这一切的时候,他们的心都无有怯弱。 当他们听闻「入一切劫不可思议」的时候,他们的心也不会怯弱。 【何以故? 此菩萨于诸佛所一向坚信,知佛智慧无边无尽。】为什么呢? 因为这些菩萨对于诸佛所在的地方生起坚定的信心,一直如此,他们了知佛的智慧是无边无尽的。 【十方无量诸世界中,一一各有无量诸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当得,已出世、今出世、当出世,已入涅槃、今入涅槃、当入涅槃,彼诸佛智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进不退、不近不远、无知无舍。】这些菩萨们怀着清净的信心,他们了知十方无量的所有世界中,每一个世界各有无量的诸佛都已经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者正在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或者未来将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些诸佛已经出于世间,正在出于世间,或者将来将出于世间。 这些诸佛有的已经入涅槃,有的正准备入涅槃,有的未来将入涅槃。 不管怎样,这所有诸佛的智慧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进不退、不近不远、无知无舍」的。 【此菩萨入佛智慧,成就无边无尽信;得此信已,心不退转,心不杂乱,不可破坏,无所染著,常有根本,随顺圣人,住如来家,护持一切诸佛种性,增长一切菩萨信解,随顺一切如来善根,出生一切诸佛方便。 是名菩萨摩诃萨信藏。】这所有怀着清净信心的菩萨们,他们已经深入到佛的智慧中,成就了无边无尽的信心。 得到了这种信心之后,他们的心不会退转,他们的心不会杂乱,他们的心不可破坏,也无所染著。 他们常住于实相根本中,随顺着诸佛这些圣者,他们住于如来之家,护持一切诸佛种性,增长一切菩萨信解。 他们随顺一切如来善根,出生一切诸佛方便。 这就是菩萨摩诃萨所拥有的「信无尽藏」。 他们相信,他们有信心。 【菩萨住此信藏,则能闻持一切佛法,为众生说,皆令开悟。】菩萨们安住于这种信无尽藏当中,就能够听闻受持一切佛法,并且为众生广泛地讲说,让众生开悟。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戒藏?】功德林菩萨又说:佛子,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戒无尽藏」? 【此菩萨成就普饶益戒、不受戒、不住戒、无悔恨戒、无违诤戒、不损恼戒、无杂秽戒、无贪求戒、无过失戒、无毁犯戒。】拥有戒无尽藏的菩萨们成就了普饶益众生之戒,他们拥有着不受戒、不住戒、无悔恨戒、无违诤戒、不损恼戒、无杂秽戒、无贪求戒、无过失戒、无毁犯戒。 【云何为普饶益戒? 此菩萨受持净戒,本为利益一切众生。】什么是「普饶益戒」? 这些菩萨们受持清净的戒律,他们根本上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云何为不受戒? 此菩萨不受行外道诸所有戒,但性自精进,奉持三世诸佛如来平等净戒。】什么是「不受戒」? 菩萨们不受行外道所有的戒律(外道的戒律他们不去受持),他们本性非常的清净,就是认真地精进于佛道,奉持三世诸佛如来所制定的平等清净戒律。 【云何为不住戒? 此菩萨受持戒时,心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无色界。 何以故? 不求生彼,而持戒故。】什么是「不住戒」? 拥有不住戒的菩萨们,受持戒律的时候,他的心不会住于欲界,不住色界,也不住无色界。 为什么呢? 因为菩萨们不求生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他们远离了三界,不著不住于三界,不住三界而去持诸佛制定的戒律。 【云何为无悔恨戒? 此菩萨恒得安住无悔恨心。 何以故? 不作重罪,不行谄诈,不破净戒故。】什么是「无悔恨戒」? 拥有无悔恨戒的菩萨们,恒常地安住于无有悔恨之心。 为什么他们没有悔恨之心呢? 因为这些菩萨们不再造作重大的罪业,他们也不会去行谄媚、虚诈之事,他们不会破坏清净的戒律,所以也不需要有悔恨心了。 【云何为无违诤戒? 此菩萨不非先制,不更造立;心常随顺,向涅槃戒,具足受持,无所毁犯;不以持戒,恼他众生,令其生苦,但愿一切心常欢喜而持于戒。】什么是菩萨的「无违诤戒」? 拥有无违诤戒的菩萨们,他们不会否定先佛制定的戒律;他们也不会傲慢地自我再创立什么戒律;他们的心常常地随顺诸佛,向着涅槃之戒而行;他们具足受持一切诸佛制定的戒律,无所毁犯;他们也不会因为自己持戒,而去恼害其他的众生,让其他的众生心生烦恼;他们但愿一切众生的心常常欢喜,他们就这样地去持戒。 【云何为不恼害戒? 此菩萨不因于戒,学诸咒术,造作方药,恼害众生,但为救护一切众生而持于戒。】什么是「不恼害戒」? 持不恼害戒的菩萨们,不会因着自己持戒的缘故去广学世间的咒术;他们对于造作方药也不感兴趣;他们不想以任何形式去恼害众生,他们只是想着救护一切众生而去持戒。 【云何为不杂戒? 此菩萨不著边见,不持杂戒,但观缘起持出离戒。】什么是「不杂戒」? 拥有不杂戒的菩萨们,不会贪著于任何偏执的见解,他们不持杂戒,不会乱持杂七杂八的戒律。 他们只是常观缘起之法(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起,性空而缘起,缘起却性空)。 就这样在性空缘起中,他们去持出离三界的戒律。 【云何为无贪求戒? 此菩萨不现异相,彰己有德,但为满足出离法故而持于戒。】什么是「无贪求戒」? 拥有无贪求戒的菩萨们,不会为了显现自己比较有德能而去故意地、在不恰当的时候显现瑞相、显现异相。 他们只是为了满足「出离法」而去持戒。 在《菩萨善戒经》中讲:该显现神通、显现异相的时候,菩萨们必须去显现,但不该显现的时候也不要去刻意地表现自己。 【云何为无过失戒? 此菩萨不自贡高,言我持戒;见破戒人亦不轻毁,令他愧耻;但一其心而持于戒。】什么是「无过失戒」? 拥有无过失戒的菩萨们不会自我贡高,不会说:哎呀! 我持戒了,我比你高尚很多,非常傲慢;他们见到破戒的人也不会盲目地去轻慢和毁辱,让别人感觉惭愧和羞耻;他们会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劝解。 菩萨们不会因为自己持好了戒,就显得无比的傲慢,他们就是平平静静地、安静低调地摄心持戒。 【云何为无毁犯戒? 此菩萨永断杀、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及无义语、贪、瞋、邪见,具足受持十种善业。】什么是菩萨的「无毁犯戒」? 拥有无毁犯戒的菩萨们,永远地断除了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以及一切无意义的语言,一切的贪、嗔、邪见全都断除了。 菩萨们就这样具足圆满地受持十种善业(持好了十善业道)。 【菩萨持此无犯戒时,作是念言:‘一切众生毁犯净戒,皆由颠倒。 唯佛世尊能知众生以何因缘而生颠倒,毁犯净戒。 我当成就无上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令离颠倒。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戒藏。】菩萨们持好了这种无犯之戒的时候,心里都这样想:一切众生之所以毁犯清净的戒律,都是因为内心的颠倒。 只有诸佛世尊能够了知众生,到底因为什么样的缘故才生起种种颠倒、才去毁犯清净的戒律。 我一定要向诸佛学习,成就无上正等菩提;我要广为众生讲说真实之法,让众生远离所有颠倒。 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第二「戒无尽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惭藏? 此菩萨忆念过去所作诸恶而生于惭,谓彼菩萨心自念言:‘我无始世来,与诸众生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姊妹、男女,具贪、瞋、痴、憍慢、谄诳及余一切诸烦恼故,更相恼害,递相陵夺,奸淫伤杀,无恶不造;】功德林菩萨说:伟大的佛子,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惭无尽藏」? 拥有惭无尽藏的菩萨们,忆念过去所造作的一切恶而生起了惭愧之心。 他们内心就这样想着:我无始以来与各位众生,曾经互相做过父母、兄弟、姊妹、男女眷属,但是我过去世以来却充满了贪、嗔、痴、骄慢、谄诳及其他一切各种各样的烦恼,竟然和这些众生之间互相恼害,递相陵夺,奸淫杀伤,无恶不造。 【一切众生,悉亦如是,以诸烦恼备造众恶,是故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顺、不相谦下、不相启导、不相护惜,更相杀害,互为怨仇。】一切众生也是这样的,他们不了解过去世都是怎样的关系,他们因为种种烦恼的缘故造作了种种恶,所以众生与众生之间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顺、不相谦下、不相启发利导、不相爱护爱惜,他们却互相杀害,互为怨仇。 【自惟我身及诸众生,去、来、现在,行无惭法,三世诸佛无不知见。 今若不断此无惭行,三世诸佛亦当见我。】无论是我还是所有众生,在过去、未来、现在,不知道行了多少无惭愧之行,所有三世诸佛全都看见了。 今天,我如果不能够断掉过去所行的一切无惭愧之行,三世诸佛也会看到我的所做、我的一切。 我一定要断掉过去的所有不妥当的行为! 【我当云何犹行不止? 甚为不可! 是故我应专心断除,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惭藏。】面对着通晓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我怎么可能继续行过去的恶行而不停止呢? 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菩萨们心里想:我一定要专心地断除过去所行的一切不妥当的行为,我一定要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定要为众生广泛地宣说真实之法。 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第三惭藏——「惭无尽藏」。 想到自己无始劫以来造作的一切,心生惭心,打算断掉一切不妥当的行为。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愧藏? 此菩萨自愧昔来,于五欲中种种贪求,无有厌足,因此增长贪、恚、痴等一切烦恼:‘我今不应复行是事。 ’】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愧藏——「愧无尽藏」? 拥有愧无尽藏的菩萨们,也是怀着愧心想起过去世以来,在财、色、名、食、睡(五欲)或者色、声、香、味、触中的种种贪求,无有厌足,从而增长了贪、嗔、痴等等一切烦恼。 菩萨们想着:我今天已经修行了,我不应该再行过去的一切关于五欲的贪、嗔、痴了。 【又作是念:‘众生无智,起诸烦恼,具行恶法,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乃至展转互为怨仇。】菩萨们又这样想:众生无明(没有智慧)的缘故,生起来诸多的烦恼,他们具行了众多的恶法,他们互相之间都不恭敬,也不尊重,甚至展转互为怨仇。 【如是等恶无不备造,造已欢喜,追求称叹,盲无慧眼,无所知见。】「如是等恶无不备造」,造了之后还很欢喜,还追求别人对自己的赞叹,这些众生简直就像盲人一样,缺少智慧的眼睛,根本见不到任何智慧,「无所知见」。 【于母人腹中,入胎受生,成垢秽身,毕竟至于发白面皱。】看着所有众生在母亲的胎内,投胎入腹,入胎受生,然后就开始成长自己那个垢秽的肉身,到最后出胎、长大,长到头发白了,面容也起了皱纹。 【有智慧者,观此但是从淫欲,生不净之法,三世诸佛皆悉知见。】有智慧的人旁观神识的入胎、住胎、出胎、成长的整个过程,观这整个过程都是从淫欲开始的,从不净之法开始,而生长出诸多的不净,三世诸佛都是这样知道的、都是这样看见的。 【若我于今犹行是事,则为欺诳三世诸佛。】菩萨们想:如果我已经明了地见到淫欲的不净导致的一切后果,如果我还去行淫欲的话,真的是欺诳三世一切诸佛了。 【是故我当修行于愧,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 ’】所以面对着诸佛,我一定要生起这种愧心,不再贪恋淫欲,不再贪恋五欲。 我一定要好好地修行,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成就之后我要为所有众生,广泛地宣说真实之法。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愧藏。】「淫心不除,尘不可出」,一切三界轮回,竟然都是从不净的淫欲所生,菩萨们想到这些就生起愧心,想要速成正觉,想要广为众生讲说真实之法。 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第四「愧无尽藏」了。 【醍醐】站在菩萨的角度,看三界轮回内的众生就是非常可笑并且可悲的。 接下来,功德林菩萨讲:【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闻藏? 此菩萨知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无故是事无;是事起故是事起,是事灭故是事灭;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是有为法,是无为法;是有记法,是无记法。】伟大的佛子,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闻无尽藏」呢? 【醍醐】这里的「闻」不是说听闻佛法的闻,它的内涵比较广阔,指的就是见多识广的意思,就是很有智慧,什么都懂的意思,什么都了解。 拥有闻无尽藏的菩萨摩诃萨们,了知「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无故是事无;是事起故是事起,是事灭故是事灭;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是有记法,还是无记法」。 【何等为是事有故是事有? 谓:无明有故行有。】什么是「是事有故是事有」? 就是说菩萨们了解,因为无明「有」,所以行才「有」(十二因缘,无明缘行)。 无明——没有根本智慧,随业流转,因为愚痴所以继续随业流转,跟着惯性走。 【何等为是事无故是事无? 谓:识无故名色无。】什么是「是事无故是事无」? 我们知道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所以「识」没有的时候「名色」就没有了。 【何等为是事起故是事起? 谓:爱起故苦起。】什么是「是事起故是事起」? 爱欲起来的时候,你的苦就起来了。 陷入到爱欲当中的人,就好像一个钟摆在渴求和厌倦之间摆来摆去,欲望达成之前是渴求的,是痛苦的;欲望实现了是厌倦的,是痛苦的。 爱欲就导致了众多的苦,爱起故苦起。 【何等为是事灭故是事灭? 谓:有灭故生灭。】什么是「是事灭故是事灭」? 就是「有」灭,所以「生」灭。 「有」灭的时候「生」就灭了。 【何等为世间法? 所谓:色、受、想、行、识。】什么是「世间法」? 像「色、受、想、行、识」就是世间法。 一切世间法都离不开五蕴(也叫五阴),都是在五阴之内进行的。 【何等为出世间法? 所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什么是「出世间法」? 所有的出世间法(解脱法)都离不开以下五点,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何等为有为法? 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界。】什么是「有为法」? 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众生界,这就是有为法。 【何等为无为法? 所谓:虚空、涅槃、数缘灭、非数缘灭、缘起法性住。】什么是「无为法」? 虚空、涅槃、数缘灭、非数缘灭、缘起法性住,这都是无为法。 【何等为有记法? 谓:四圣谛、四沙门果、四辩、四无所畏、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什么是「有记法」? 四圣谛、四沙门果、四辩才、四无所畏、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这都是有记法。 【醍醐】有记法我们可以总结、概括、归纳为:个别的,可以数得清的一些要点,就是有记法。 【何等为无记法? 谓: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亦有边亦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世间有常,世间无常,世间亦有常亦无常,世间非有常非无常;如来灭后有,如来灭后无,如来灭后亦有亦无,如来灭后非有非无;我及众生有,我及众生无,我及众生亦有亦无,我及众生非有非无;】什么是「无记法」? 难以计算的。 像「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亦有边亦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世间有常,世间无常,世间亦有常亦无常,世间非有常非无常;如来灭后有,如来灭后无,如来灭后亦有亦无,如来灭后非有非无」,这一切讲不清楚的;「我及众生有,我及众生无,我及众生亦有亦无,我及众生非有非无」。 【过去,有几如来般涅槃? 几声闻、辟支佛般涅槃? 未来,有几如来? 几声闻、辟支佛? 几众生? 现在,有几佛住? 几声闻、辟支佛住? 几众生住?】或者,过去到底有多少个如来入了般涅槃呢? 难以计算。 过去到底有多少的声闻、辟支佛入了般涅槃? 难以计算。 未来会有多少位佛? 未来会出现多少个声闻、辟支佛? 难以计算。 到底一共有多少的众生? 现在到底有多少佛住世? 现在到底有多少声闻和辟支佛住世? 有多少众生住世? 【何等如来最先出? 何等声闻、辟支佛最先出? 何等众生最先出? 何等如来最后出? 何等声闻、辟支佛最后出? 何等众生最后出?】什么样的如来是最先出现的? 什么样的声闻、辟支佛是最先出现的? 什么样的众生是最先出现的? 什么样的佛是最后出现的? 什么样的声闻、辟支佛是最后出现的? 什么样的众生是最后出现的? 【何法最在初? 何法最在后? 世间从何处来,去至何所?】什么法是最初出现的? 什么法是最末后出现的? 这个世间是从哪儿来? 到底要去什么地方? 【有几世界成? 有几世界坏? 世界从何处来,去至何所? 何者为生死最初际? 何者为生死最后际? 是名无记法。】无始劫以来有多少的世界成了? 有多少的世界坏了? 世界从哪里来,到哪儿去? 生死的最初际到底是怎么回事(生死的最初际,就是这个生生死死的轮回什么时候最先开始的)? 什么时候是轮回的最后边际? 这些很难讲清楚。 这些都属于「无记法」。 【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一切众生于生死中,无有多闻,不能了知此一切法。 我当发意,持多闻藏,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法。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多闻藏。】虽然一般众生无法了知,但是菩萨摩诃萨心里却这样想:一切众生在这个生死轮回中没有太多的智慧,也没有见多识广,不能够了知以上种种一切法。 但是我就不一样了,我要发心、发大愿。 我要持多闻之藏,我要广学多闻,我要见多识广,我要什么都知道,成为正遍知者,众生不知道的一切我都想知道。 我要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了解),我就在这样的正遍知的状态中(问什么知道什么)去为众生讲说真实之法。 这就是菩萨摩诃萨的第五「多闻无尽藏」(这个多闻代表一切都知道)。 【醍醐】这样功德林菩萨就给我们介绍了十种无尽藏当中的「信藏、戒藏、惭藏、愧藏和闻藏」,还有五种无尽藏我们下节课再说 发布时间:2023-12-23 11:45:1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9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