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国名人故事:深度解读-韩愈 内容: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 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 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 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 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 祠后有山曰韩山,洞前有水名韩江。 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 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礼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 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819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 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 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 所谓文死谏,武死战。 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韩愈是个文章家,写奏折自然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 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 他说那所谓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岂不盛哉! 岂不快哉! 并说:这佛如果真的有灵,有什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 但是,这正应了我们现时说的,立场不同,感情不同这句话。 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 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 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 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 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12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 韩愈自己也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 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着名的诗。 我向来觉得韩愈文好,诗却一般,只有这首,胸中块垒,笔底波涛,确是不一样: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 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 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 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 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唐律明确规定了不准没良为奴,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 岭南以口为货,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 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 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 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比之于北方的先进文明,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 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人都该享有爱。 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 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 于是他到任之后,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 一是驱除鳄鱼。 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 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 三是赎放奴婢。 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 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 不可想象,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 我们且不说这事的大小,只说他那片诚心。 我在祠内仔细看着题刻碑文和有关资料。 韩愈的确是个文人,干什么都要用文章来表现,也正是这一点为我们留下了如日记一样珍贵的史料。 比如,除鳄之前,他先写了一篇《祭鳄鱼文》,这简直就是一篇讨鳄檄文。 他说我受天子之命来守此土,而鳄鱼悍然在这里争食民畜,与刺史抗拒,争长为雄。 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 他限鳄鱼三日内远徙于海,三日不行五日,五日不行七日,再不行就是傲天子之命吏,必尽杀乃止! 阴雨连绵不开,他连写祭文,祭于湖,祭于城隍,祭于石,请求天晴。 他说天啊,老这么下雨,稻不得熟,蚕不得成,百姓吃什么,穿什么呢? 要是我为官的不好,就降我以罪吧,百姓是无辜的,请降福给他们(刺史不仁,可以坐罪;惟彼无辜,惠以福也)。 一片拳拳之心。 韩愈在潮州任上共有13篇文章,除三篇短信,两篇上表外,余皆是驱鳄祭天,请设乡校,为民请命祈福之作。 文如其人,文如其心。 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 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 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 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 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 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 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 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 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 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 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 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 历史会怎样写? 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地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 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 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 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瘴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边天涯。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 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 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 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着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 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 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3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172名。 是他大开教育之功。 所以韩祠中有诗曰: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 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这倒使我想到现代的一件实事。 1957年反右扩大化中,京城不少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并发配到基层。 当时王震同志主持新疆开发,就主动收容了一批。 想不到这倒促成了春风度玉门,戈壁绽绿阴。 那年我在石河子采访,亲身感受到充边文人的功劳。 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 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 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荒蛮之地视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 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联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 我遍读祠内凭吊之作,诗、词、文、联,上自唐宋下迄当今,刻于匾,勒于石,大约不下百十来件。 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种人物在这里将韩公不知读了多少遍。 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 发布时间:2023-12-25 11:15:39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9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