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福德和功德的有什么共同点? 内容: ​  功德和福德是学佛修行过程中的高频词,我们常听到以下说法:“随喜您的发心,功德无量! ”“您孩子真懂事,您真有福报! ”“累劫善根、福德、因缘的积累,才能在今生值遇佛法,要珍惜! ”可见功德和福德都是值得希求的。 但两者间的差别我们却往往分辨不太清楚。 学佛修行重在明了因果,所谓“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在这一点上,梁武帝和达摩祖师间的对话,便是给我们的警示。 梁武帝:“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达摩祖师:“并无功德。 ”梁武帝:“何以无功德? ”达摩祖师:“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景德传灯录》相传梁武帝曾四度舍身出家,受过具足戒,一生造寺、写经、度僧无数,但达摩祖师却用“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虽有非实”十二个字,便将其所修概括完毕。 可见,不明福德和功德之差别,稀里糊涂修行,做再多与佛法有关的事,也难得真实利益。 六祖惠能大师在《六祖坛经》中,对何为功德,作了具体、深入地阐释:见性是功,平等是德。 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可见“功德”,须是见性平等、离相无我、成就法身的内在修养。 而如梁武帝那般,仅于外在行布施供养等善事,内心却执人我之相、希求回报,仅有“福德”,却无“功德”。 福德和功德的共同点,都有“德”。 “德”通“得”,有“得到”之意。 “福德”得到的是“福报”,而“功德”得到的是“功”,具体差别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福德:以贪执、分别、希求回报的有漏之心行善,对所做好事,念念不忘。 功德:因修戒、定、慧三无漏学,灭除贪、嗔、痴烦恼。 以“三轮体空”的见地行善事,做再多,内心却毫不执著。 所谓“三轮体空”,譬如行布施时,观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皆为空性。 知无实在的能施之我,无希求福报之心;无能施之人,对受者不起慢心;所施之物,本性为空,不起贪著之心。 福德:外在的福报,可以自己享用,也可与人分享。 比如将自己的吃穿住用做布施或供养,令他人也受用,得到利益。 功德:是戒定慧的内在修养,谁修谁得,无法转赠他人。 若功德能转赠,那么诸佛菩萨、祖师大德何必苦口婆心劝说我们修行,只需将功德直接送给我们,速成佛道,他们岂不更轻松? 福德:果报仍在三界内,不能了生脱死,出离轮回。 所谓“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不修戒定慧,贪嗔痴烦恼增盛,甚至有可能在三恶道中,享用所积福德。 功德:能究竟远离忧痛苦恼,超越六道轮回,乃至十法界,圆成佛果。 可见,福德和功德之中,功德才是最胜的真实利益。 福德当然也重要,但若不能成为解脱轮回,成就菩提的增上缘,终究还是转头成空。 愿大家都能明了其中差别,以无所得的清净平等之心,勤修善业,早日功德圆满,成就佛道,利益无边有情。 发布时间:2023-12-30 09:00:0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9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