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去寺院不要四面乱拜,一定要警惕 内容: 去寺庙上香应该怎么拜去庙里上香时,有的居士拜十方诸神、诸仙,拜龙天护法、诸天上神、城隍土地等诸神、诸仙的行为对不对? 答这是不对的。 我们去寺院应该拜佛和菩萨,这是对的。 但是如果有不正确的想法,不正确的礼拜,容易失去三皈依戒体。 我们有恭敬心是一方面,但是礼拜又是一回事,所以千万不要乱。 如《法句譬喻经·吉祥品》所说:“亦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亦不祷神祠,是为最吉祥。 ”所以你也不要从天人那儿期望一个侥幸。 有的人拜佛的时候四面都拜,问他拜的什么,他说:“啊,这是把鬼神、天都拜一拜。 ”这面拜着佛,那面又拜着外道,所以说对佛没有一点虔诚心。 他希望什么呢? 这种希望能得到侥幸的心理,实际上是错误的。 佛法讲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自己种的因,必然自己要承受这个果,不是别人所能给的。 就像吃饭,自己吃自己饱。 比如说有的人受了五戒,礼拜天人的时候,天人都不敢受,他躲得远远的。 你礼拜它等于害它一样。 “亦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 印光大师讲:"欲得佛法真实利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即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即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若或了无恭敬,则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矣。 1 何为恭敬心? 恭敬心,指具有谦恭敬重的心态。 恭敬心是体悟心性和一切物性最纯净,最快速和最简单的方法。 《普贤十大愿王》首要就提出要礼敬诸佛。 礼敬是恭敬心的体现,礼是从外表说的,敬是从内心说的,只有内心充满恭敬,外面表现得有有礼节,才会有礼敬诸佛。 恭敬心从智慧产生,恭敬心和心性的经验是互相依存性,不可分离,彼此互相启发。 当我们在修行路上继续前进时,心性和恭敬心是整个过程就表现出奇妙的,当我们不断生起恭敬心,所生起的恭敬心本身会产生心性的灵光一现,而这些灵光一现又会加强和加深我们对上师的恭敬心。 2 如何培养恭敬心? 一分恭敬就有一分福慧,十分的恭敬就会有十分的福慧。 佛法没有别的玄妙,完全在恭敬中求。 培养恭敬心的关键是要发勇猛之心、恒常之心。 日日恭敬、人人恭敬、事事恭敬。 日日恭敬日日恭敬,就是要时时刻刻保持恭敬,不仅是与人交往时,独处时更要恭敬。 群居防口,独处防心。 慎独是自我完善的最好方式。 一个人在自己独处时或别人无法了解的意念中能保持恭敬,不邪思妄想,意念就会纯净,不会沾染过多的阴恶尘障,心体明亮,福德自然宏大。 现实中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需要平时多下功夫。 人人恭敬人人恭敬,就是无论面对何人都应起恭敬心。 人之常情是面对优秀成功人士会心生敬意,面对一般人、甚至不善之人会心生不敬甚至厌恶之心的分别心、不平等心。 人与人的无缘不聚,缘有善缘、逆缘(增上缘)。 释迦牟尼佛,示成佛道,彻证佛光时,叹曰:“奇哉奇哉!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有着良善的本性,我们的恭敬心,恭敬的是人的本性本心。 即使面对不善之人,也应引导他们升起羞愧之心,对于他们犯下的罪过,自然会有法律的制裁和因果的定论。 我们要做的就是多发慈悲之心,恭敬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一份由衷的善意。 事事恭敬事事恭敬,就是对周遭的一切事,保持一颗感恩之心,一份恭敬之心。 大千世界,我只是沧海一粟。 人生在世,心量得放开。 制约心量的东西,实质上是“我执”。 六度万行的菩萨行的首条就是要行布施,布施就是要懂得舍去我们念念执着的人事物。 虽然一下子做不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但我们不能事事以“我”为出发点来考虑,应尽量放下自我,恭敬他人,才能未成佛道,先结善愿。 拜佛就是以佛为导师,学佛的为人处世,积德修福,做一个慈悲与智慧的人,一个身心清净、健康的人,一个快乐无忧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众生的人,一个无我利他的至善之人。 发布时间:2023-12-30 17:59:46 更新时间:2023-12-30 18:01:1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9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