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一百零四、瞻波城的布萨事件 内容: 第一百零四瞻波城的布萨事件有一次,佛陀住在瞻波城恒伽池边,正好当地僧团里有一位比丘犯了过错,被其它比丘发觉了,大家都起来指责他。 可是,那位犯错的比丘,面对大家的指责,要不是找借口搪塞,就是顾左右言他地逃避,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不但如此,而且还对来责问的比丘怒目相向。 佛陀知道了,就告诉比丘们说:「比丘们,将这个人驱离! 为什么要忍受这位异类对大家的伤害呢? 比丘们! 当他的真面目还没被发觉时,大家会认为他是个好比丘,然而,一旦大家发觉他是团体中的败类时,就应当赶他离开。 为什么应当赶他离开呢? 是为了不要让其它真正的好比丘,被他污染的缘故。」※※※时间是在一个月圆日,地点则同样是在瞻波城恒伽池边。 这天入夜之后,比丘们依照往例,都围坐到佛陀的四周来,准备进行每半个月一次,由佛陀主持教说波罗提木叉的布萨。 可是,这一回很不寻常,大家围在佛陀四周端坐等待,时间一直在流逝,初夜时分过去了,佛陀仍然保持沉默,没有要开始布萨的意思。 于是,尊者阿难站起来,走到佛陀前面,合掌向佛陀请求道:「世尊! 初夜过去了,大家也已经坐了很久,请佛陀开始教说波罗提木叉吧!」佛陀没有回答! 尊者阿难只好默默地回座。 大家依然安静地端坐着。 中夜将过去了,佛陀还是不开口。 尊者阿难再度起来请求:「世尊! 中夜也将过去了,请佛陀开始吧!」佛陀没有回答! 尊者阿难只好又默默地回座。 大家依然安静地端坐着。 整夜都将过去了,破晓时分已近,佛陀还是沉默着。 这时,尊者阿难再一次地起来向佛陀请求:「世尊! 快要天亮了,请佛陀开始吧!」这次,佛陀说话了:「阿难! 大众中有一位犯戒比丘,还没忏悔。」这时,尊者目揵连以他心神通,观察在座的每一位,发现了那位犯戒比丘,就走到那位比丘身边,对他说:「起来,学友! 去见世尊,你不可以再和比丘们共住!」那位比丘竟然沉默不语,依旧坐在原位,没有起来的意思。 尊者目揵连就这样催了他三次,那位比丘依然如故。 尊者目揵连只好强将他从座位拉起,架出门外,关门上闩,然后回来向佛陀报告:「世尊! 您说的那位犯戒比丘,已经被我赶出去了。 现在,大众已经清净了,请佛陀开始为我们说波罗提木叉吧!」佛陀对尊者目揵连所做的处置,表示嘉许,并且对大家说:「比丘们! 从今以后,由你们自己举行布萨,自行诵波罗提木叉吧! 我不再参加布萨了。 因为如来若在杂有不清净成员的集会群中,教说波罗提木叉,论机缘论场合,都是不适当的。」按语:一、本则故事前段取材自《增支部第八集第一○经》、《中阿含第一二二瞻波经》,后段取材自《增支部第八集第二○经》、《中阿含第一二二瞻波经》。 二、《增支部第八集第二○经》与《中阿含第一二二瞻波经》两经的前半部相当,都是布萨事件的记述,但后半部完全不同。 《中阿含第一二二瞻波经》的后半部与《增支部第八集第一○经》相当,即本则故事前段所述,这部分与布萨事件驱离犯戒比丘的情节相通,但两者前后衔接得有些勉强,所以,或将之视为两个相关而独立的教说,也许更为恰当。 至于《增支部第八集第二○经》的后半部,讲的是以大海的「八希有法」来譬喻佛陀的正法律的清净,与前半部的布萨驱离事件虽也相关,但恐怕更似《增支部第八集第一九经》的重复,故略去不取。 三、本篇后段布萨事件的真实性极高,因为除了南北传《阿含》以外,各部律典,如《五分律》、《十诵律》、《善见律毘婆沙》等,也都有所记载(参见《大正藏》二十二册第一八○页下、二十三册第二三九页中、二十四册第七○八页上)。 故事发生地点,各本所载不能完全一致,今依《中阿含第一二二瞻波经》、《五分律》、《十诵律》版的记载,取为瞻波城。 四、布萨,原先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传统宗教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斋戒清净。 佛陀认同这种精神,所以僧众们每月初一、十五,也仿照这项传统集会举行布萨。 佛教布萨的内容,当然有别于婆罗门教或其它外道,主要就是说波罗提木叉。 波罗提木叉,原意为「善法的根本依止处」,演申为佛陀所制订的戒条。 后来以其有对治烦恼,引导趣向解脱的功能,所以也称为「别解脱」、「从解脱」。 布萨是每一位僧众都必须参加的,布萨开始前,与会者若犯了戒,必须先依戒律忏悔处置(参考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一○七至一一三页)。 也就是说,佛教的布萨,是确保僧团清净和谐的一个机制。 五、初夜、中夜、后夜,是佛陀时代印度人对夜晚的划分。 如果夜晚是从傍晚六点开始,到隔天清晨六点黎明为止,初夜则是傍晚六点到晚间十点,中夜是晚间十点到零晨两点,后夜是零晨两点到清晨六点。 六、瞻波城的布萨事件,对往后佛教布萨制度,开启了新的一页。 从此以后,佛陀不再参加布萨,而由僧众中的长老来轮流主持。 如此一来,原来佛陀依戒条重于解说、教导的「说戒」,就转而为重于忆持与规范的「诵戒」。 再者,由于长老的轮流主持,所以对所诵的戒条,应有统一整理与分类的实务需求,可能因此而开启了圣典结集之端,集成了《五波罗提木叉经》。 这比「法」的圣典结集在佛灭后才正式展开要早了许多,推断约在佛陀六十岁左右。 (参考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一三三至一三四页)七、故事中那位被驱离的比丘,到底犯了什么戒,经中并没有说明,看来这并不是重点,重点反而是不坦承自己行为有错,逃避悔改,甚至是阳奉阴违的行为。 团体中如果存在这种人,形成坏的模样,时间久了,其它原本没问题的,也纷纷有样学样,就好像污染扩散开来一样,最后形成一股歪风,整个团体无法清净,好人纷纷求去,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反淘汰。 修行团体如此,一般团体也是如此。 八、也许,或有以慈悲的理由,不忍将问题人物驱离,可是,悲智圆满的佛陀,并不是这样展现的。 佛陀的理由是:「令无污其它真好比丘之故」、「莫令污染诸梵行者」,意思是说,不要让团体其它成员受到污染。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团体中的一位问题人物,若对其他多数成员造成困扰,那么,对一位问题人物的慈悲接纳,正是对其他多数善良成员的残忍,结果,整体来说,慈悲的美意还是要落空的。 发布时间:2024-01-04 08:47:2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9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