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虚云法师开示录-戒律之如法传戒持戒守戒 内容: 佛教的月刊上常说,佛门遭难,滥传戒法,规矩失传,真理埋没,这些话我也常讲。 前几十年我就说,佛法之败,败于传戒不如法。 若传戒如法,僧尼又严守戒律,则佛教不致如今日之衰败。 我自己惭愧,初出家时不知什么是戒,只知苦行,以为吃草不吃饭等等就是修行,什么大乘、小乘、三藏十二部,都不知道。 鼓山是福建省的名胜地方,有几百僧人,有丛林,有茅蓬,远近闻名,我就到鼓山出家。 鼓山戒期只有八日,实际传戒工作只有四五天,从四月初一日新戒挂号进戒堂后,马上就教规矩,省略了很多手续,又没有比丘坛,新戒受戒什么名目都不知,初八日在头上燃了香,戒就算受完了。 后来我到各处一跑,传戒的情形各有不同:天台山国清寺戒期五十三天,尽是小和尚受戒;普陀山戒期十八天,名叫罗汉戒;天童寺戒期十六天,宝华寺戒期五十三天,安徽宁国府戒期三天,徽州某寺戒期更快,一昼夜就完事,名叫一夜清。 后来看经律,才知这样苟且传戒是不如法的。 《楞严经》说:“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坛场,多不成就。 ”可见三师七证这十师中,有一不清净者,戒就白传。 《楞严》又说:“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 ”近代传戒,不问清净不清净,如法不如法了。 中国佛教,自汉明感梦,腾兰二尊者初来此土,不足十师,不得授具,但与道俗剃发,披服缦条,唯是五戒十戒而已。 曹魏嘉平二年昙摩迦罗译出《僧祇戒心》,初行受戒法,沙门朱士行为此土受具足戒之始。 梁武帝约法师受具足戒,太子公卿道俗从师受戒者四万八千人。 此应是受菩萨戒。 唐道宣律师于净业寺建石戒坛,为岳读沙门再受具戒,撰《戒坛图经》。 宋真宗昇州崇胜寺,赐名甘露戒坛,诏京师立奉先甘露戒坛,天下诸路皆立戒坛,凡七十二所。 皇帝立的戒坛,受戒的人要经过考察的。 初受沙弥戒,梵语沙弥,华言息慈,谓息恶行慈也。 七岁至十三岁名驱乌沙弥。 佛世小儿出家,阿难不敢度。 佛言:“若能驱食上乌者听度。 ”十四岁至十九岁,名应法沙弥,谓正合沙弥之位,以其五岁依师调练纯熟,堪以进具也。 二十岁至七十岁,叫名字沙弥,本是僧之位,以缘未及,故称沙弥之名。 比丘戒要满二十岁才能受,很严格的,有未满者,佛听从出世日算起,以闰年抽一月,以大月抽一日,补足助成二十岁。 古有许多大祖师,未拘定年龄者也不少。 清代以来,皇帝多是菩萨应世,如顺治出家,康熙、雍正都受菩萨戒,由国主开方便,凡是僧人不经考察,都能受戒。 不知慈悲反成不好,以前传戒还可以,如宝光寺、昭觉寺、宝华山、福州鼓山、怡山等处,犹尚慎重,其他丛林小庙都在传戒,乃至城隍土地,会馆社坛,都传起戒来。 我因此在《三坛正范·后跋》略云:“更有招帖四布,煽诱蛊惑,买卖戒师,不尊坛处,淫祠社宇,血食宰割之区,乱为坛地,彼此迷惑,窃名网利,袭为贸易市场,本是清净佛土,翻为地狱深坑。 ”近来《弘化月刊》指责滥传戒法的话,说得更不好听。 我过去每年也在传戒,地狱业造了不少,其中有点缘故,欲想挽回后进,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我初到云南鸡足山,看不到一个憎人,因为他们都穿俗服,所以认不出谁是僧人。 他们全不讲修持,不讲殿堂,连香都不烧,以享受寺产,用钱买党派龙头大哥以为受用。 我看到此情形,就发心整理鸡足山,开禅堂坐香、打七,无人进门;讲经,无人来听;后来改作传戒,从前僧家未有传戒受戒者,这回才初创,想用戒法引化,重新整理,因此传戒期限五十三天,第一次就来八百多人,从此他们才知有戒律这一回事。 慢慢的劝,他们也就渐渐和我来往,渐知要结缘,要开单接众,要穿大领衣服,要搭袈裟,要上殿念经,不要吃烟酒荤腥,学正见,行为逐渐改变。 我借传戒,把云南佛法衰败现象扭转过来。 鼓山以前传戒只八天,只有比丘、优婆塞进堂,没有女众,各处远近寄一圆与传戒师,给牒,在家人搭七衣,称比丘、比丘尼,名为寄戒。 我到鼓山改为五十三天,把这寄戒不剃发搭衣等非法风气都改了,很多不愿反对的,弄到有杀人放火的事件发生,岂非善因反招恶果。 请慈舟法师来鼓山办戒律学院,他自己行持真是严守戒律,我很敬重他的。 办道这事,总在自己,不在表面。 古来三坛戒法,每一坛都要先学足三年才传授的。 佛灭后,上座部分至五百部,事情复杂多了。 佛在世时亦方便,有十七群比丘,年未满二十而受比丘戒的祖师也多,如不讲忏悔,纵至百岁亦是枉然,每见几十岁的老法师不守戒的也不少。 这些情况,老禅和子都知道,初发心的要谨慎护戒。 学习大小乘经律论,以求明白事理,清净觉地本来不染一尘,但佛事门中就不舍一法,出家受戒,先受沙弥十戒,此十戒中,前四是性戒,后六是遮戒。 次受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戒,尼众有三百四十八戒,不离行住坐卧四威仪和身口七支。 菩萨三聚净戒,一摄律仪戒,无恶不断,起正道行,是断德因,修成法身;二摄善法戒,无善不积,起助道行,是智德因,修成报身;三摄众生戒,无生不度,起不住道,是恩德因,修成化身。 持戒有小乘大乘之别,小乘制身不行,大乘制心不起;小乘在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中制身不犯,大乘连妄想都打不得,一打妄想就犯戒,大乘讲虽容易,行起来就难了。 舍利弗过去在因地中想行菩萨道,离开茅庵,不做自了汉,发大愿心,入世度众生,到十字街头打坐去。 有一天,见一女人大哭而行,舍利弗问她何故如此伤心? 女曰:“我母亲有重病,医生说要世人活眼睛才医得好,这事难办,我感到失望,所以伤心痛哭。 ”舍利弗曰:“我的眼睛给你好不好? ”女曰:“谢谢你! 真是菩萨,救苦救难。 ”舍利弗遂把右眼给她。 女曰:“错了,医生云须用左眼才对! ”舍利弗勉强又把左眼挖出给她,这女人拿起左眼闻一闻,说:“这眼是臭的,不能用。 ”弃之而去。 舍利弗觉得众生难度,便退了菩萨心。 你看修行菩萨道难不难! 受比丘戒时,戒和尚问:“汝是丈夫否? ”答曰:“是丈夫。 ”受菩萨戒时,戒和尚问:“汝是菩萨否? ”答曰:“是菩萨。 ”问:“既是菩萨,已发菩提心未? ”答曰:“已发菩提心! ”既如此说,就要做得到,否则脚未踏实地,被人骂一句就放不下,动起念头,就招堕了。 既受了三坛大戒,你我想想,像不像沙弥、比丘、菩萨呢? 自检讨去。 发布时间:2024-01-12 06:34:3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19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