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宗派:律宗简介 内容: 中国佛教宗派。 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 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 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 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相传释迦在世时,为约束僧众,制订了各种戒律。 第一次佛教结集时,由优婆离诵出律藏。 其后因佛教各派对戒律的理解不尽一致,所传戒律也有所不同。 据《僧史》记载,中国汉地翻译戒律和实行受戒,始于三国魏嘉平(249~254)中。 时中印度昙柯迦罗来洛阳,见中国僧人只落发而未受戒,即译出《摩诃僧祗部戒本》,以为持戒的准绳。 又请印度僧立羯磨法(受戒规则)创行受戒。 正元(254~256)中,安息国沙门昙谛来洛阳,译出《法藏部羯磨》,从此中国僧众受戒即依法藏部的作法。 东晋时又把《摩诃僧祗律》、《十诵律》等广律译出,用作行事的依据,以致受戒与随行不相一致。 北魏孝文帝时,法聪在平城讲《四分律》,并口授弟子道覆作《四分律疏》6卷,内容只是大段科文。 因此法聪被认为是四分律师。 及至慧光造《四分律疏》,并删定羯磨,始奠定该宗基础。 慧光弟子道云传道洪,道洪弟子智首,慨叹当时五部律互相混杂,即研核古今学说,撰《五部区分钞》、《四分律疏》,影响很大。 智首的弟子道宣,专研律学。 继入终南山潜心述作,著《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比丘尼钞》,后被称为五大部。 他在终南山创设戒坛,制订佛教受戒仪式,从而正式形成宗派。 与此同时弘扬《四分律》的有相州(今河北临漳境内)日光寺法砺,他和慧休合撰《四分律疏》、《羯磨疏》等,开创了相部宗。 又有西太原寺东塔怀素,曾入玄奘门下,撰《四分律开宗记》,采用新译的说一切有部《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论的解释,批评法砺《四分律疏》的错误而被称为新疏。 后又撰《新疏拾遣钞》、《四分僧尼羯磨文》等,开创东塔宗。 南山宗、相部宗和东塔宗后被称为律宗三家。 其间互有争论,尤以相部宗和东塔宗争论最烈。 嗣后相部、东塔两系逐渐衰微,只南山一系传承独盛,绵延不绝。 按照四分律宗自己的承传,道宣是第九祖,前面还有昙无德、昙柯迦罗、法聪、道覆、慧光、道云、道洪、智首八人。 道宣以后,以次传周秀、道恒、省躬、慧正等,至宋代允堪、元照而再盛。 允堪据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作《会正记》,其再传弟子元照著《行事钞资持记》,对《会正记》持异议,因之南山宗在宋时又分为会正、资持两派。 元明之际,衰微几至无闻。 明末清初有如馨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灵谷寺传戒说律,南山宗又得重兴。 如馨弟子寂光在金陵宝华山建律宗道场。 再传读体、戒润。 读体继承寂光法席,以十誓励众,共同遵行,以律受戒,结戒安居,著作甚多。 弟子最著名的有德基、书玉,两人均有许多著作。 德基下有真义、常松、实咏、福聚次第相承。 其中福聚于雍正十二年(1734)奉诏入京,住持法源寺,大宏律宗,著有《南山宗统》等。 其下有性言、圆先、明如、定静、慧皓、昌苍、海然、印宗、发圆次第相承。 另外戒润曾弘律于常州天宁寺,法流不详。 民国时著名律师有弘一等。 发布时间:2023-06-22 14:16:59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