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别译杂阿含经 内容: 别译杂阿含经 失译人名今附秦录初诵第一(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弥絺罗国庵婆罗园。 尔时尊者善生初始出家。 剃除须发来诣佛所。 顶礼佛足在一面坐。 佛告诸比丘。 此族姓子善生。 有二种端严。 一容貌璝伟天姿挺特。 二能剃除须发身服法衣。 深信家法会归无常。 出家学道尽诸烦恼。 具足无漏心得解脱。 慧得解脱。 身证无为。 生死永尽。 梵行已立。 不受后有。 佛说是已。 即说偈言比丘常寂定  除欲离生死住最后边身  能破于魔军修心断诸结  端正无等伦佛说是经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与无央数大众。 围绕说法。 当于尔时。 有一比丘。 容色憔悴。 无有威德。 来诣佛所。 顶礼佛足。 叉手合掌。 向诸比丘。 在一面坐。 时诸比丘皆作是念。 今此比丘。 何故如是颜容毁悴。 无有威德。 世尊尔时知诸比丘心之所念。 即告之言。 汝诸比丘。 见彼比丘礼我已不。 时诸比丘白佛言。 世尊。 唯然已见。 佛复告言。 汝等今者勿于彼所生下劣想。 何以故。 彼比丘者。 所作已办。 获阿罗汉。 舍于重担。 尽诸有结。 得正解脱。 而今汝等。 不应于彼生轻贱想。 汝等若当知见如我。 然后乃可筹量于彼。 若妄称量。 则为自损。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孔雀虽以色严身  不如鸿鹄能高飞外形虽有美仪容  未若断漏功德尊今此比丘犹良马  能善调伏其心行断欲灭结离生死  受后边身坏魔军佛说是已。 诸比丘等。 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提婆达多获得四禅。 而作是念。 此摩竭提国。 谁为最胜。 覆自思惟。 今日太子阿阇世者。 当绍王位。 我今若得调伏彼者。 则能控御一国人民。 时提婆达多作是念已。 即往诣阿阇世所。 化作象宝。 从门而入。 非门而出。 又化作马宝。 亦复如是。 又复化作沙门。 从门而入。 飞虚而出。 又化作小儿。 众宝璎珞。 庄严其身。 在阿阇世膝上。 时阿阇世抱取呜唼。 唾其口中。 提婆达多贪利养故。 即咽其唾。 提婆达多变小儿形。 还伏本身。 时阿阇世见是事已。 即生邪见。 谓提婆达多神通变化。 踰于世尊。 时阿阇世于提婆达多所。 深生敬信。 日送五百车食。 而以与之。 提婆达多与其徒众五百人。 俱共受其供。 时有众多比丘。 着衣持钵。 入城乞食。 饮食已讫。 往诣佛所白佛言。 世尊。 向以时到入城乞食。 见提婆达多招集远近。 大获供养。 佛告诸比丘。 汝等不应于提婆达所生愿羡心。 所以者何。 此提婆达必为利养之所伤害。 譬如芭蕉生实则死。 芦竹[狂-王+巨][狂-王+虚]骡怀妊等。 亦复如是。 提婆达多得于利养。 如彼无异。 提婆达多愚痴无智。 不识义理。 长夜受苦。 是故汝等。 若见于彼提婆达多为于利养之所危害。 宜应舍弃贪求之事。 审谛观察。 当作是解。 莫贪利养。 即说偈言芭蕉生实死  芦竹苇亦然贪利者如是  必能自伤损而此利养者  当为衰损减孾愚为利养  能害于净善譬如多罗树  斩则更不生佛说此经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众多比丘。 食时已到。 着衣持钵。 入城乞食。 时诸比丘闻释子象首比丘在于城内遇病命终。 食讫回还。 往至佛所。 礼佛足已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我等比丘晨朝着衣持钵。 入城乞食。 闻象首比丘其命已终。 唯愿世尊。 为我解说象首比丘为生何处受何果报。 佛告诸比丘。 夫能增长三非法者。 身坏命终。 必堕地狱。 云何名为三种非法。 所谓增长悭贪愚痴嗔恚。 今此比丘犯三非法。 比丘当知。 堕于地狱。 尔时世尊。 即说偈言若生不善心  成就贪嗔痴此身自作恶  还复害于己如芭蕉生实  自害于其身若无贪嗔痴  是名为智慧不害于己身  是名胜丈夫是以应除断  贪嗔痴大患时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长老难陀着鲜净衣。 执持好钵。 意气憍慢。 陵蔑余人。 自贡高言。 我是佛弟姨母之子。 尔时众多比丘往至佛所。 顶礼佛足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难陀比丘着鲜洁衣。 手持净钵。 称是佛弟。 云是姨子。 内自憍慢。 陵蔑余人。 佛闻语已。 遣一比丘。 往召难陀。 时一比丘受佛敕已。 往至其所。 语难陀言。 世尊唤汝。 难陀闻已。 即诣佛所。 顶礼佛足在一面立。 佛告难陀。 汝实着鲜洁衣。 手持好钵。 称是佛弟姨母之子。 憍慢于人。 有是事不。 难陀答言。 实尔世尊。 佛告难陀。 汝今不应作如是事。 汝今应当乐阿练若。 处冢间树下。 纳衣乞食。 若是我弟姨母所生。 应当修行如是等事。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我当云何见  难陀乐苦行如彼阿练若  冢间坐乞食山林闲静处  舍欲而入定佛说是偈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难陀往至佛所。 顶礼佛足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善说法中。 难陀比丘最为第一。 容仪端正。 豪姓之子。 难陀比丘最为第一。 能舍盛欲。 难陀比丘最为第一。 收摄诸根。 饮食知量。 于初后夜精勤修道。 修念觉意。 常现在前。 难陀比丘最为第一。 云何名难陀比丘能摄诸根。 不着色声香味触法。 是名难陀能摄诸根。 云何名难陀比丘饮食知量。 食以止饥。 不为色力。 为修梵行。 裁自取足。 如似脂车。 又如治痈。 不为色力。 肥鲜端正。 是名难陀饮食知量。 云何名难陀比丘于初后夜。 精勤修道。 昼则经行。 夜则坐禅。 除阴盖心。 于其初夜。 洗足已讫。 正身端坐。 击念在前。 入于禅定。 讫于初夜。 又于中夜。 右胁着地。 足足相累。 系心在明。 修念觉意。 于后夜初。 正身端坐。 系念在前。 而此难陀于初后夜。 专心行道。 等无有异。 族姓子。 难陀得最上念觉。 难陀比丘捡心不散。 正观东方。 南西北方。 亦复如是。 捡心观察。 不令错乱。 苦受乐受。 不苦不乐受。 悉知缘起。 知此诸受起灭久近。 亦知诸想起灭因缘。 亦知诸觉当住起灭因缘。 令诸比丘当作是学。 守摄诸根。 饮食知量。 初中后夜。 精勤修习。 修最上念觉。 当如难陀。 佛告诸比丘。 我今教汝学难陀比丘所修之行。 设有比丘所修之行。 犹如难陀。 我今亦当教汝等学。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若能善摄诸根者  亦能系念节饮食是则名为有智人  善知心起之体相难陀如是我所叹  汝等应当如是学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比丘名曰窒师。 是佛姑子。 恃佛故恒怀憍慢。 不敬长老有德比丘。 无有惭愧。 每常多言。 若诸比丘少有所说。 便生嗔恚。 时诸比丘见其如是。 往诣佛所。 合掌礼足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窒师比丘常生憍慢。 自说我是佛姑之子。 轻慢诸余长老比丘。 恒多言说。 若诸比丘少有所说。 便生嗔忿。 佛告诸比丘。 汝等今者可往唤彼窒师比丘。 诸比丘等受佛教已。 往唤窒师。 窒师受敕。 即诣佛所。 礼佛足已在一面立。 如来尔时告窒师言。 汝见诸长宿比丘。 无恭敬心。 无惭无愧。 自多言说。 若诸比丘少有所说。 便生嗔忿。 为实尔不。 窒师白言。 实尔世尊。 佛告窒师。 汝今若是我姑之子。 应于宿德长老诸比丘。 深生恭敬。 有惭有愧。 应自少语。 闻他所说。 宜应忍受。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恒应修善莫生嗔  若生嗔恚名不善窒师汝今于我所  宜应断嗔及憍慢习行诸善修梵行  若如是者我庆悦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毗舍佉沙门般阇罗子于讲堂上。 集诸比丘。 而为说法。 言辞圆满。 所说无滞。 能令大众。 闻者悦豫。 听之无厌。 即得悟解。 时诸比丘闻其所说。 踊跃欢喜。 至心听受。 供养恭敬。 捡心专意。 听其说法。 不为利养。 及与名称。 应义才辩。 无有穷尽能令闻者忆持不忘。 时会大众。 皆如是听。 有诸比丘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在一面立。 白佛言。 世尊。 毗舍佉比丘般阇罗子。 在讲堂上为众说法。 不为利养名称赞叹。 应义辩才。 无有穷尽。 能令闻者忆持不忘佛告诸比丘汝可往唤彼毗舍佉般阇罗子。 时诸比丘受教往唤毗舍佉。 既受敕已。 来诣佛所。 顶礼佛足在一面立。 佛问毗舍佉言。 汝实集诸比丘为其说法。 乃至令诸比丘。 至心听受有是事不。 答言实尔。 佛赞之言。 善哉善哉。 毗舍佉。 汝集诸比丘。 在讲堂上。 为其说法。 又复不为利养名称。 言辞圆满。 闻者欢喜。 至心信受。 汝自今已后。 常应如是说法饶益。 汝诸比丘。 若多若少。 应行二事。 一者应说法要。 二者若无所说。 应答默然不得论说诸余俗事。 汝等今者。 莫轻默然。 而默然者。 有大利益。 尔时世尊。 即说偈言若诸大众中  愚智共聚集若未有所说  人则不别知若有所显说  然后乃别知是故汝今者  常应说法要炽然于法炬  竖立仙圣幢诸阿罗汉等  咸妙法为幢诸仙胜人等  以善语为幢佛说是已。 诸比丘等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当于尔时。 有众多比丘集讲堂中。 各作衣服。 时有一年少比丘。 出家未久新受具戒在僧中坐。 不作僧衣。 时诸比丘作衣已讫。 往至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诸比丘白佛言。 世尊。 我等比丘。 在讲堂中。 裁作衣服。 此年少比丘在僧中坐。 不为众僧造作衣服。 佛告年少比丘言。 汝实不佐众僧而作衣耶。 比丘白佛言。 世尊。 我随力所能。 亦为僧作。 尔时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 告诸比丘。 汝等勿嫌年少比丘无所作也。 彼比丘者。 所作已办。 得阿罗汉。 诸漏已尽。 舍于重担。 获于正智。 心得解脱。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我涅槃法  终不为彼  懈怠无智之所获得  犹如良马  上大丈夫断除爱结  尽诸烦恼  除祛四取获于寂灭  能坏魔军  住最后身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比丘。 名曰长老。 独止一房。 赞叹独住。 时诸比丘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此长老比丘赞叹独住独行独坐。 佛告比丘。 汝可唤彼长老比丘。 时一比丘往至其所。 语长老言。 世尊唤汝。 长老比丘。 受教敕已。 来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立。 佛告长老。 汝实独住。 赞叹独坐行法耶。 长老白佛言。 实尔世尊。 佛复告言。 汝今云何乐于独住赞叹独住。 长老白佛言。 世尊。 我实独入聚落。 独出独坐。 佛复告言。 更有独住。 胜汝独住何等是耶。 欲本干竭。 来欲不起。 现欲不生。 是名婆罗门。 无我我所。 断于疑结。 远离诸入。 灭于烦恼。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一切世间  我悉知之  舍弃一切尽诸爱结  如此胜法  名为独住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一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长老僧钳从骄萨罗国。 游行至舍卫国。 到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本二知僧钳。 来至舍卫国。 着衣服璎珞种种庄严。 携将其子至僧钳房。 时尊者僧钳露地经行。 到尊者所。 而语之言。 我子稚小。 不能自活。 故来相见尊者。 虽与相见。 不共其语。 第二第三。 亦作是说。 尊者僧钳虽复相对。 了不顾视。 亦不与语。 本二即言。 我来见尔。 不共我语。 此是尔子。 尔自养活。 着经行道头。 弃之而去。 远住遥看。 尔时尊者亦复不共子语。 本二复自思念。 今此沙门善得解脱。 能断爱结。 彼仙所断。 尽以获得。 不满所愿。 还来取儿。 负还向家。 尔时世尊以净天耳过于人耳。 具闻僧钳本二所说。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见来亦不喜  见去亦不忧舍除爱欲者  最上婆罗门来时既不喜  去时亦不忧离垢清净行  名智婆罗门说是偈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善生及恶色  提婆并象首二难陀.窒师  般阇罗少年长老并僧钳(一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仙人山中。 时尊者阿难处于闲静。 默自思惟。 世尊昔来说三种香。 所谓根茎华香。 一切诸香。 不出此三。 然三种香。 顺风则闻。 逆风不闻。 尊者阿难思惟是已。 即从坐起。 往至佛所。 礼佛足毕在一面立。 白佛言。 世尊。 我于向者独处闲静。 默自思惟。 世尊所说。 根茎华等三种之香。 众香中上。 然其香气。 顺风则闻。 逆则不闻。 世尊。 颇复有香逆风顺风皆能闻不。 佛告阿难。 如是如是。 世有好香。 顺逆皆闻。 何者是耶。 若聚落城邑。 若男若女。 修治不杀不盗。 不淫不妄语不饮酒。 若诸天及得天眼者。 尽皆称叹。 彼城邑聚落若男若女持五戒者。 如是戒香。 顺逆皆闻。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若栴檀沉水  根茎及花叶此香顺风闻  逆风无闻者持戒香丈夫  芳馨遍世界名闻满十方  逆顺悉闻之栴檀及沉水  优钵罗拔师如此香微劣  不如持戒香如是种种香  所闻处不远戒香闻十方  殊胜诸天香如此清净戒  不放逸为本安住无漏法  正智得解脱众魔虽欲求  莫知其方所是名安隐道  此道最清净永离于诸向  舍弃于众趣说是偈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摩竭提国。 与千比丘俱。 先是婆罗门耆旧有德。 获阿罗汉。 诸漏已尽。 尽诸有结。 所作已办。 舍于重担。 逮得己利。 如来往至善住天寺祠祀林中。 频婆娑罗王。 闻佛到彼祠祀林间。 时频婆娑罗王即将骑队。 有万八千辇舆车乘万有二千。 婆罗门居士数千亿万。 前后围绕往诣佛所。 至佛所已。 舍象马车。 释其容饰。 往至佛所。 长跪合掌。 白佛言。 世尊。 我是摩竭提王频婆娑罗。 三自称说。 佛言。 如是如是。 摩竭提王频婆娑罗。 时频婆娑罗礼佛足已。 在一面坐。 摩竭提国。 诸婆罗门。 及以长者礼佛足已。 各前就坐。 时此坐中。 或有举手。 或默然坐。 尔时优楼频螺迦叶。 坐于佛所。 摩竭提人。 咸生疑惑。 而作是念。 为佛是师。 为优楼迦叶是师耶。 尔时世尊知摩竭提人深心所念。 即以偈问迦叶曰汝于优楼所  久修事火法今以何因缘  卒得离斯业优楼频螺迦叶以偈答曰我先事火时  贪嗜于美味及以五欲色  此皆是垢秽以是故弃舍  事火祠火法尔时世尊复说偈言我知汝不乐  五欲及色味汝今所信乐  当为人天说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复说偈言我先甚愚痴  不识至真法祠祀火苦行  谓为解脱因譬如生盲者  不见解脱道今遇大人龙  示我正见法今日始睹见  无为正真迹利益于一切  调御令解脱佛出现于世  开示于真谛令诸含生类  咸得睹慧光尔时世尊复说偈言汝今为善来  所求事已得汝有善思力  能别最胜法汝今应观察  大众之深心为其现神变  使彼生敬信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即时入定。 起诸神通。 身升虚空。 坐卧经行。 即于东方。 行住坐卧。 现四威仪。 身上出水。 身下出火。 身下出水。 身上出火。 入火光三昧。 出种种色光。 于其东方。 现其神变。 南西北方。 亦复如是。 现神足已。 在佛前住。 顶礼佛足。 合掌而言。 大圣世尊是我之师。 我于今者是佛之子。 佛言。 如是如是。 汝从我学。 是我弟子。 佛复命言。 还就汝坐。 时摩竭提频婆娑罗王。 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有陀骠比丘。 力士之子。 世尊于时敕陀骠比丘。 料理僧事。 陀骠比丘奉命典知。 后于一时有一比丘。 名弥多求。 于众僧次应当受请。 陀骠尔时即依僧次。 遣弥多求比丘。 应请诣彼值彼设供饮食粗涩。 如是再三。 私自惆怅。 生大苦恼。 向其姊妹弥多罗比丘尼说。 陀骠所差因缘。 每得粗涩。 苦恼于我。 即语弥多罗比丘尼言。 姊妹。 陀骠比丘三以恶食。 苦恼于我。 而汝今者。 宁不为我设诸方便报彼怨耶。 弥多罗比丘尼言。 我当云何能得相佐。 弥多求比丘言。 为汝计者。 汝往佛所言。 陀骠比丘先于我所作非梵行。 我当证言。 实尔实尔。 弥多罗比丘尼言。 我当云何于净戒人而作毁谤。 弥多求言。 姊妹。 汝若不能为我作此事者。 我自今后。 更复不能与汝言语。 比丘尼言。 汝意必尔我当从汝。 弥多求比丘言。 姊妹。 我今先去。 汝可后来。 弥多比丘往至佛所。 礼佛足已。 在一面坐。 弥多罗比丘尼复诣佛所。 礼佛足已。 在一面立。 白佛言。 世尊。 云何陀骠力士子。 乃于我所。 作非梵行。 弥多求比丘言。 实尔世尊。 时陀骠比丘在大众中。 佛告陀骠比丘言。 闻是语不。 尔时陀骠比丘白佛言。 世尊。 佛自知我。 佛告陀骠。 汝今不应作如是语。 若作是事汝当言忆。 若不作者当言不忆。 即白佛言。 世尊。 我实不忆有如此事。 时罗睺罗白佛言。 世尊。 此陀骠比丘共弥多罗比丘尼。 作非梵行。 弥多求比丘证言我见。 陀骠比丘于弥多罗比丘尼所。 作非梵行。 陀骠比丘欲何所道。 佛告罗睺罗。 若彼弥多罗比丘尼诬谤于汝言。 罗睺罗今于我所作非梵行。 弥多求比丘。 亦复证言。 我实见罗睺罗于彼弥多罗比丘尼所作非梵行。 汝何所道。 罗睺罗白佛言。 世尊。 我若被诬。 唯言婆伽婆自证知我。 佛告罗睺罗。 汝尚知尔。 况彼清净无有所犯。 而当不知作如是语。 佛告诸比丘。 汝等可为陀骠比丘作忆念羯磨。 弥多罗比丘尼以自言故。 为作灭摈。 尔时诸比丘受佛敕已。 于弥多求比丘。 苦切捡挍。 语弥多求比丘言。 陀骠比丘共弥多罗比丘尼。 作非梵行。 为何处见。 为独见耶。 为共人见。 如是责问。 弥多求比丘不能得对。 方言诬谤。 陀骠比丘先于僧次。 差我受请。 三得粗食。 我今实以贪嗔痴故。 而生此谤。 尔时世尊出于静室。 在众僧前敷座而坐。 诸比丘等白佛言。 世尊。 已为陀骠比丘作忆念羯磨。 复为祢多罗比丘尼。 作灭摈竟已。 为问弥多求知其虚谤。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若成就一切  所谓虚妄语则为弃后世  无恶而不造宁当以此身  吞食热铁丸不以破戒身  而受净信施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陀骠比丘往诣佛所。 于大众中。 顶礼佛足。 白佛言。 世尊。 我于今者欲入涅槃。 唯愿世尊。 听我灭度。 如是三请。 佛告陀骠。 汝入涅槃。 我不遮汝。 时陀骠比丘于如来前。 作十八种变。 踊身虚空。 即于东方。 现四威仪。 青黄赤白。 种种色像。 或现为水。 或现火聚。 身上出水。 身下出火。 身上出火。 身下出水。 或现大身。 满虚空中。 或复现小。 履水如地。 履地如水。 南西北方。 亦复如是。 作是事已。 即于空中。 入火光三昧。 火炎炽然。 如大火聚。 即入涅槃。 无有遗烬。 犹如酥油一时融尽。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譬如热铁  椎打星流  散已寻灭莫知所至  得正解脱  亦复如是已出烦恼  诸欲淤泥  莫能知彼所趣方所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化摩竭陀国桃河树林。 见放牧人。 称此林中有鸯掘魔罗贼。 或伤害人。 佛告牧人言。 彼贼或能不见伤害。 即便前进。 复见牧人。 亦作是语。 佛如前答。 至于再三。 佛故答言。 彼恶人者。 或不见害。 佛到林中。 鸯掘魔罗遥见佛来。 左手持鞘。 右手拔刀。 腾跃而来。 彼虽奔走。 如来徐步。 不能得及。 鸯掘魔罗极走力尽。 而语佛言。 住住沙门。 佛语之言。 我今常住汝自不住。 鸯掘魔罗即说偈言沙门行不止  自言我常住我今实自住  今言我不住云何尔言住  道我行不住尔时世尊即说偈言我于诸众生  久舍刀杖害汝恼乱众生  不舍是恶业是故我言住  汝名为不住我于有形类  舍诸毒恶害汝不止恶业  常作不善业是故我言住  汝名为不住我于诸有命  舍除众恼害汝害有生命  未除黑闇业以是我言住  汝名为不住我乐于己法  摄心不放逸汝不见四部  一切所不住是名我实住  汝名为不住鸯掘魔罗复说偈我久处旷野  未见如此人婆伽婆来此  示我以善法我久修恶业  今日悉舍离我今听汝说  顺法断诸恶以刀内鞘中  投弃于深坑即便稽首礼  归命于世尊信心甚猛利  发意求出家佛起大悲心  饶益诸世间寻言汝善来  便得成沙门尔时鸯掘魔罗族姓子。 须发自落。 被服法衣。 已得出家。 处于空静。 心无放逸。 专精行道。 勤修精进。 以能专精。 摄心正念。 修无上梵行。 尽诸苦际。 于现法中。 自身取证明知。 己法自知。 我生已尽。 梵所已立。 所作已办。 不受后有。 尔时尊者无害已成罗汉。 得解脱乐。 即说偈言我今字无害  后为大残害我今名有实  真实是无害我今身离害  口意亦复然终不害于他  是真名无害我本血涂身  故名鸯掘摩为大驶流[漂*寸]  是故归依佛归依得具戒  即逮得三明具知佛教法  遵奉而修行世间调御者  治以刀杖捶铁钩及鞭辔  种种诸楚挞世尊大调御  舍离诸恶法去离刀杖捶  真是正调御渡水须桥船  直箭须用火匠由斤斧正  智以慧自调若人先造恶  后止不复作是照于世间  如月云翳消若人先放逸  后止不放逸正念离棘毒  专心度彼岸作恶业已讫  必应堕恶趣蒙佛除我罪  得免于恶业诸人得我说  皆除怨结心当以忍净眼  佛说无诤胜(一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中。 尔时有一比丘。 天未明晓。 往趣河边。 襞叠衣服。 安着一处。 入河洗浴。 露形出水。 于河岸上。 晞干其身。 有天放光照彼河岸。 语比丘言。 汝出家未久。 盛壮好发。 何不受五欲乐。 非时出家。 比丘答言。 我今出家。 正是其时。 获于非时。 天语沙门。 云何出家是时。 获于非时。 沙门答言。 佛世尊说五欲是时。 佛法是非时。 五欲之乐。 受味甚少。 其患滋多。 忧恼所集。 我佛法中。 现身受证。 无诸热恼。 诸有所作。 不观时日。 种少微缘。 获大果报。 天复问言。 佛云何说五欲是时。 云何佛法名为非时。 比丘答言。 我既年稚。 出家未久。 学日又浅。 岂曰能宣如来至真广大深义。 婆伽婆今者在近迦兰陀竹林。 尔可自往问其疑惑。 天答之言。 今佛侍从大威德天。 盈集左右。 如我弱劣。 不能得见。 汝今为我往白世尊。 如来慈矜若垂听许。 我当诣彼咨启所疑。 比丘答言。 汝若能往。 往我当为汝启白世尊。 天复答言。 我随汝往诣世尊所。 尔时比丘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在一面立。 具以天问而白世尊。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名色中生相  谓为真实有当知如斯人  是名属死径若识于名色  本空无有性是名尊敬佛  永离于诸趣佛问天曰。 汝解已未。 天即答言。 未解世尊。 佛复说偈言胜慢及等慢  并及不如慢有此三慢者  是可有诤论灭除此三慢  是名不动想佛告天曰。 汝解已未。 天答佛言。 未解世尊。 佛复说偈言断爱及名色  灭除三种慢不触于诸欲  灭除于嗔恚拔除诸毒根  诸想愿欲尽若能如是者  得度生死海天白佛言。 我今已解。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有一比丘。 于清晨朝往趣河边。 脱衣洗浴。 还出岸上。 晞干其身。 有天放光照于河岸。 问比丘言。 比丘。 此是巢窟。 夜则烟出。 昼则火燃。 有婆罗门见是事已。 破彼巢窟。 并掘其地。 时有智人。 语婆罗门言。 以刀掘地。 见有一龟。 婆罗门言。 取是龟来。 复语掘地。 见一蝮蛇。 语令捉取。 复语掘地。 见一肉段。 语令挽取。 复语掘地。 见一刀舍。 婆罗门言。 此是刀舍。 语令掘取。 复语掘地。 见楞只芒毒虫。 语令掘取。 复语掘地。 见有二道。 复语掘出。 语更掘地。 见有石娶。 语令出石。 复语掘地。 见有一龙。 婆罗门言。 莫恼于龙。 即跪彼龙天。 语比丘言。 莫忘我语。 可以问佛。 佛有所说。 至心忆持。 所以者何。 我不见若天若魔若梵有能分别者。 除佛及以声闻弟子比丘。 无能得解如是问者。 尔时比丘往至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立。 所闻天语。 具向佛说。 世尊云何巢窟。 夜则烟出。 昼则火然。 谁是婆罗门。 谁是智人。 云何是刀。 云何是掘。 云何为龟。 云何蝮蛇。 云何肉段。 云何刀舍。 云何楞只芒毒虫。 云何二道。 云何石聚。 云何名龙。 佛告比丘。 谛听谛听。 当为汝说。 巢窟者。 所谓是身。 受于父母精气。 四大和合。 衣食长养。 乃得成身。 而此身者。 会至散败膖胀虫烂。 乃至碎坏。 夜烟出者。 种种觉观。 昼火然者。 从身口业。 广有所作。 婆罗门者。 即是如来。 有智人者。 即诸声闻。 刀喻智慧。 掘地者。 喻于精进。 龟者喻于五盖。 蝮蛇者。 喻嗔恼害。 肉段者。 喻悭。 贪嫉妒。 刀舍者。 喻五欲。 楞只芒毒虫。 喻如愚痴。 二道者。 喻于疑。 诸石聚者。 喻于我慢。 龙者喻于罗汉尽诸有结。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巢窟名为身  觉观如彼烟造作如火然  婆罗门如佛智人是声闻  刀即是智慧掘地喻精进  五盖犹如龟嗔恚如蝮蛇  贪嫉如肉段五欲如刀舍  愚痴如楞只疑者如二道  我见如石聚汝今莫恼龙  龙是真罗汉善答问难者  唯有佛世尊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波罗奈国仙人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着衣持钵。 入波罗奈城。 见一比丘。 身意不定。 诸根散乱。 时彼比丘遥见佛已。 低头惭愧。 佛乞食已。 洗足入僧坊中。 出于静室坐僧众中。 语诸比丘言。 我于今朝见一比丘不摄诸根。 时彼比丘遥见我已。 有惭愧色。 低头捡情。 为是谁耶。 时彼比丘即于坐起。 以郁多罗僧。 着右肩上。 叉手合掌。 白佛言。 世尊。 心意不定诸根散者。 即我身是也。 佛言。 善哉比丘。 见我乃能捡情摄意。 见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亦当如是捡情摄意。 如似见我。 汝能如是。 于长夜中安乐利益。 有一比丘即于佛前。 而说偈言比丘乞食入聚落  心意纵乱不暂定见佛精进摄诸根  是故佛称为善哉(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波罗奈国古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尔时世尊时到着衣持钵。 入城乞食。 有一比丘。 在天祠边。 心念恶觉。 嗜欲在心。 时佛世尊语比丘言。 比丘比丘。 汝种苦子。 极为鄙秽。 诸根恶漏。 有漏汁处。 必有蝇集。 尔时比丘闻佛所说。 知佛世尊识其心念。 生大怖畏。 身毛皆竖。 疾疾而去。 佛乞食还。 食已洗足。 还僧坊中。 入静房坐。 从静房出在众僧前敷座而坐。 佛告诸比丘。 我今入城乞食。 见一比丘。 在天祠边。 心念恶觉。 嗜欲在心。 我即语言。 比丘比丘。 汝种苦子。 极为鄙秽。 诸根恶漏。 有漏汁处。 必有蝇集。 是时比丘闻佛所说。 生大惊怖。 身毛皆竖。 疾疾而去。 佛说是已。 有一比丘。 从坐而起。 叉手合掌。 白佛言。 世尊。 云何名种苦子。 云何名为鄙秽。 云何名为恶漏。 云何名为蝇集。 佛言。 谛听谛听。 当为汝说。 嗔恚嫌害。 名种苦子。 纵心五欲。 名为鄙秽。 由六触入。 不摄戒行。 名为恶漏。 烦恼止住。 能起无明憍慢。 无惭无愧。 起诸结使。 所谓蝇集。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若有不摄诸根者  增长欲爱种苦子作诸鄙秽常流出  亲近欲觉恼害觉若在聚落空闲处  心终无有暂乐时若于己身修正定  修集诸通得三明彼得快乐安隐眠  能灭觉蝇使无余能修得行住健处  履行圣迹到善方得正智迹终不还  入于涅槃寂灭乐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已。 欢喜奉行(二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比丘。 着衣持钵。 入城乞食。 食已回还洗足。 摄持坐具。 入得眼林中。 在一树下。 敷草而坐。 起恶觉观。 贪嗜五欲。 得眼林神知比丘念。 念于不净。 在此林中。 不应嗜恶。 作如是念。 我当[寤-吾+告]寤。 即作是言。 比丘比丘。 何故作疮。 比丘答言。 我当覆之。 林神复语。 汝疮如[土*瓦]。 以何覆之。 比丘答言。 我以念觉。 用覆此疮。 林神赞言。 善哉善哉。 今此比丘。 善知覆疮。 真实覆疮。 佛以清净天耳。 闻彼林神共比丘语。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世间嗜欲  邪意所作  疮疣已生众蝇唼食  嗜欲即疮  觉观即蝇我慢依贪  钻丈夫心  贪利名称疑惑所著  不知出要  内心修定具学诸通  此不作疮  安隐见佛能得涅槃说此偈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二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众多比丘着衣持钵。 入城乞食。 尔时有一年少新学比丘。 不以时节入于聚落。 时诸比丘处处见彼新学比丘。 而语之言。 汝今新学。 未知对治法门。 云何处处经历诸家。 新学比丘白诸比丘言。 大德诸长老等。 皆往诸家。 云何遮我不至诸家。 时诸比丘乞食食已。 收摄衣钵洗足已。 往至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诸比丘等白佛言。 世尊。 我等入城乞食。 见一年少新学比丘。 不以时节。 往至诸家。 我等语言。 汝是新学。 未知对治何缘非时。 往至他家。 答我等言诸老比丘亦到诸家。 何故独自而遮我耶。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大旷野中有一大池。 有诸大象入彼池中。 以鼻拔取池中藕根。 净抖擞已。 用水洗之。 然后乃食。 身体肥盛。 极得气力。 诸小象等亦复食藕。 不知抖擞并及水洗。 合埿出食。 后转羸瘦。 无有气力。 若死若近死。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大象入池时  以鼻拔藕根抖擞洗去泥  然后方食之若有诸比丘  具修清白法若受于利养  无过能染着是名修行者  犹如彼大象不善解方便  后受于过患后受其苦恼  如彼小象等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阿难与结发  及以二陀骠贼并散倒吒  拔弥.惭愧根苦子并覆疮  小大食藕根别译杂阿含经卷第一别译杂阿含经卷第二失译人名今附秦录初诵第二(二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 住寒林中。 尔时佛告诸比丘。 人生寿浅。 会必归终。 应勤行道净修梵行。 是故汝等不应懈怠。 应修善行。 修于法义。 及以真行。 尔时魔王闻是说已。 即作是念。 沙门瞿昙在王舍城。 住寒林中。 为诸声闻而说法要。 我当至彼而作坏乱。 尔时魔王作是念已。 化为摩纳。 往至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立。 而说偈言人生寿长  无诸娆恼  常得安隐无有死径佛作是念。 魔王波旬来作娆乱。 即说偈言人命短促  多诸娆害  宜急修善如救头燃  当知波旬  欲来恼触尔时魔王闻说偈已。 即作是念。 沙门瞿昙知我心念。 愁忧苦恼深生悔恨。 便即隐形还于天宫(二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寒林之中。 尔时佛告诸比丘。 诸行无常。 迅速不停。 无可恃怙是败坏法。 应当速离趣解脱道。 尔时魔王波旬复作是念。 沙门瞿昙住王舍城在寒林中。 为诸声闻说如是法。 我当往彼而为娆乱。 尔时魔王作是念已。 化为摩纳。 往至佛所。 在一面立。 而说偈言昼夜恒在  命常回来  如轮轴转周回无已佛知魔王来作娆乱。 即说偈言命欲日夜尽  寿者多患难犹如陷下河  速尽无遗余是故汝波旬  不应作坏乱魔作是念。 佛知我心。 愁忧苦恼。 极生悔恨。 隐形而去。 还于天宫(二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世尊于夜后分。 经行林中。 于其晨朝洗足已。 正身端坐系念在前。 尔时魔王作是念言。 沙门瞿昙在王舍城。 于夜后分。 林中经行。 于其晨朝洗足已。 入于静室。 正身端坐。 系念在前。 我今当往而作娆乱。 作是念已。 即便化为摩纳之形。 在佛前立。 而说偈言我心能化作  罗网遍虚空沙门于我所  终不得解脱佛作是念魔来娆乱。 即说偈言世间有五欲  愚者为所缚能断此诸欲  永尽一切苦我已断诸欲  意亦不染着波旬应当知  我久坏欲网尔时魔王闻说偈已。 不果所愿。 忧愁苦恼。 隐形而去。 还于天宫(二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世尊于初夜后分。 坐卧经行。 于其晨朝。 洗足入房。 右胁着地。 足足相累系心在明。 修于念觉。 而生起想。 尔时魔王波旬即作是念。 沙门瞿昙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中。 经行坐卧。 于其晨朝。 洗足入房。 右胁着地。 足足相累。 系心在明。 修于念觉。 作于起想。 我当至彼而作娆乱。 作是念已。 化为摩纳。 在佛前住。 而说偈言何以睡眠  何以睡眠  云何睡眠如入涅槃  如所作办  而自安眠乃至日出  故复眠也佛知天魔来作娆乱。 即说偈言爱网着诸有  遍覆一切处我今破斯网  诸爱永已断一切有生尽  安隐涅槃乐波旬汝今者  于我复何为尔时魔王闻说偈已。 忧愁苦恼。 即便隐形。 还于天宫(二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值天云雾降少微雨。 电光晖赫处处晃耀。 尔时世尊即于其夜露地经行。 魔王波旬而作是念沙门瞿昙。 在王舍城耆阇崛山。 值天云雾降少微雨。 电光晖赫处处光耀。 于其夜中露地经行。 我当往彼而作坏乱。 尔时魔王作是念已。 在其山上。 推大石下。 欲到佛所。 时彼大石。 自然碎坏。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汝坏灵鹫山  令如粉微尘巨海及大地  悉皆分碎裂欲使正解脱  生于怖畏相欲令毛发竖  终无有是处尔时魔王作是念言。 沙门瞿昙知我所念。 忧愁苦恼。 即便隐身。 还于天宫(二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 尔时世尊于其中夜露地经行。 洗足已入静房中。 整身端坐。 系念在前。 魔王波旬作是念言。 瞿昙沙门。 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露地经行。 我当往彼而作娆乱。 尔时魔王。 即自变形作蟒蛇身。 其形长大。 犹如大船。 双目晃朗。 如矫萨罗钵。 吐舌炎炎。 又如掣电。 出入息声。 如大雷震。 住于佛前。 以身绕佛。 引颈举头。 当佛顶上。 尔时世尊知魔娆乱。 而说偈言我处于闲寂  系心正解脱安禅修其身  如昔诸佛法毒蛇极猛暴  状貌甚可畏蚊虻及蚤虱  种种诸恼触不动我一毛  况能令我畏假使虚空裂  天地皆振动一切诸众生  皆生大惊惧欲令我怖畏  终无有是处设复有毒箭  中于我心者当于被箭时  终不求救护然复此毒箭  亦不能中我尔时魔王闻佛说偈。 而作是念。 瞿昙沙门已知我心。 生大怖畏。 忧愁悔恨。 即变形去。 还于天宫(二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曼直林中。 佛于初夜坐禅经行。 初夜以讫。 洗足入室。 右胁着地。 足足相累。 系心在明。 作于起想。 魔王波旬知佛心已。 而作是念。 沙门瞿昙在王舍城曼直林中。 于其初夜。 坐禅经行。 至中夜前。 洗足入房。 右胁着地。 足足相累。 系心在明。 作于起想。 我今当往而作坏乱。 尔时魔王化作摩纳。 在如来前。 而说偈言云何无事务  而作于睡眠安寝不[寤-吾+告]寤  如似醉人眠人无财业者  乃可自恣睡大有诸财业  欢乐快睡眠尔时世尊知魔来娆乱。 而说偈言我非无作睡  亦非醉而眠我无世财故  是以今睡眠我多得法财  是以安睡眠我于睡眠中  乃至出入息皆能有利益  未尝有损减寤则无疑虑  睡眠无所畏譬如有毒箭  人射中其心数数受苦痛  犹尚能得睡我毒箭已拔  何故而不睡魔闻是偈作是念。 沙门瞿昙已知我心。 心怀忧恼。 于即还宫(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毗婆波世山七叶窟中。 尔时有一比丘。 名曰求[真/心]。 独住仙山黑石窟中。 处于闲静。 勤行精进。 以不放逸。 断于我见。 得时解脱。 自身作证。 复还退失。 第二第三。 乃至第六。 亦还退失。 比丘念言。 我今独处。 修行精进。 六返退失。 若更退失。 以刀自割。 魔王波旬知佛在王舍城毗婆波世山七叶窟中。 瞿昙弟子名曰求[真/心]。 亦在王舍城独住仙山黑石窟中。 勤行精进。 心不放逸。 得时解脱。 自身作证。 得已退失。 如是六返。 尔时魔王而作是念。 求[真/心]比丘若第七得。 必自伤害。 出魔境界。 作是念已。 捉琉瑙琴。 往到佛所。 扣琴作偈大智大精进  有大神通达于法得自在  威光极炽盛汝声闻弟子  今将欲自害人中最上者  汝今应遮断云何乐汝法  何故学他死尔时魔王说是偈已。 佛告魔言。 波旬。 汝今乃是诸放逸者之大亲友。 汝今所说自为说耳。 乃不为彼比丘说也。 尔时世尊。 复说偈言若人不怯弱  坚修行精进恒乐于禅定  昼夜修众善干竭爱欲使  坏汝魔军众今舍后边身  永入于涅槃尔时魔王忧悲苦恼。 失琉璃琴。 愁毒悔恨。 还本宫殿佛告诸比丘。 当共汝等诣仙人山求[真/心]比丘所。 佛将诸比丘诣求[真/心]所。 见求[真/心]尸东犹如烟聚。 佛告诸比丘。 汝等见此烟聚已不。 诸比丘言。 已见世尊。 尸南西北亦如是聚。 佛告比丘。 此是波旬隐形绕求[真/心]所。 觅其心识。 佛告比丘。 求[真/心]比丘以入涅槃。 无有神识。 无所至方。 尔时魔三化形靡纳。 而说偈言上下及四方  推求求[真/心]识莫知所至方  神识竟何趣尔时世尊告波旬言。 如此健夫。 破汝军众。 以入涅槃。 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优楼比螺聚落尼连禅河菩提树下。 成佛未久。 尔时魔王而作是念。 佛在优楼比螺聚落尼连禅河菩提树下。 成佛未久。 我当诣彼伺求其便。 作是念已。 往诣佛所。 而说偈言汝独处闲静  闭默常寂然光颜显神体  诸根悉悦豫譬如失财者  后还获于财汝今玩禅寂  欢喜亦如是既能遗国荣  亦不悕名利何不与诸人  而共为亲友尔时世尊以偈答言我久获禅定  其心常寂然破坏汝欲军  得于无上财我根恒恬豫  心中得寂灭以坏汝欲军  修道情欢喜独一离愦闹  安用亲友为尔时魔王复说偈言汝已获正道  安隐向涅槃既以得妙法  宜常戢在怀诚应独了知  何以教众人尔时世尊复说偈言人不属魔者  咨吾彼岸法我为正分别  谛实得尽灭止心不放逸  魔不得其便尔时魔王复说偈言譬如白石山  其色类脂膏群鸟不别知  飞来而噏食既不得其味  [口*(隹/乃)]伤而虚还我今亦如是  徒来无所为尔时魔王。 说是偈已。 忧愁苦恼。 极生悔恨。 向一空处。 蹲踞独坐。 以箭画地。 思作方计。 时魔三女。 一名极爱。 二名悦彼。 三名适意。 时魔三女往至魔边。 向父说偈父今名丈夫  何以怀忧愁我当以欲罥  罥彼如捕鸟将来至父所  使父得自在尔时魔王说偈答言彼人善断欲  不可以欲牵已过魔境界  是故我怀忧彼魔三女化其形容。 极为端严。 往至佛所。 即礼佛足。 在一面立。 三女同声。 俱白佛言。 我故来供养与佛策使。 尔时世尊无上断爱。 了不顾视。 第二第三。 亦作是语。 佛不观察。 时魔三女退在一处。 自共议论。 男子之法。 所好各异。 或爱小者。 或爱中者。 或爱大者。 即时一女。 化作六百女人。 或作小女。 或作童女。 或作未嫁女。 或作已嫁女。 或作已产女。 或作未产女。 化作如是众多女已。 俱往佛所。 白佛言。 世尊。 我等今来供养世尊。 为其策使。 给侍手足。 佛不观察。 第二第三。 亦如是说。 都不顾视。 时魔女等复退一处。 更共语言。 此必得无上断爱欲解脱故。 若不尔者应见我等狂乱吐血。 或能心裂。 我等当往其所。 以偈问难。 魔女极爱以偈问曰端拱树下坐  闲静独思惟为失于财宝  为欲求大财城邑聚落中  都无爱着心何不与众人  而共作亲友尔时世尊说偈答言我以得大财  心中得寂灭我坏爱欲军  妙色都不着独处而坐禅  最受第一乐以是因缘故  都不求亲友魔女适意复说偈言比丘住何处  能度五驶流六驶流亦过  入何禅定中得度大欲岸  永离有摄缚尔时世尊复说偈言身获柔软乐  心得善解脱心离于诸业  意不复退转得断觉观法  得离嗔爱掉得住此处住  能度五驶流并度第六者  作如是坐禅能度大欲结  并离有摄流魔女悦彼复说偈言已断于爱结  离众所著处多欲度驶流  多欲度死岸唯有黠慧者  能度如斯难尔时世尊复说偈言大精进济拔  如来正法度如法得度脱  智者莫不欣三女不果所愿。 还至父所。 尔时魔王呵责三女。 因说偈言三女占坏彼  形容犹如电向彼大精进  如风吹兜罗爪以欲坏山  齿齚于铁丸婴愚以藕丝  欲悬于太山佛已度众着  欲共彼讲论罥摾欲捕风  欲下虚空月以手掬大海  望欲得干竭佛已离诸着  欲往共讲论举脚度须弥  大海中觅地佛已出诸着  而往共讲论魔王忧愁悔恨。 于即灭没。 还于天宫(三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灵鹫山。 尔时佛与诸比丘。 赞叹涅槃法。 魔王作是念。 佛在王舍城。 与诸比丘赞涅槃法。 我今当往而作坏乱。 作是念已。 即便化形。 作一百人。 五十人极为端正。 五十人极为丑恶。 时诸比丘皆生惊怪。 今以何故。 极为端正。 复有极丑。 佛知魔来欲作坏乱。 尔时世尊告波旬言。 汝于长夜生死之中。 具受如是好恶之形。 汝当云何得度苦岸。 如是变化复何用为。 若有爱着于男女者。 汝当变化作众形相。 我今都无男女之相。 何用变化作众形为。 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长寿.何帝及罥摾  睡眠.经行.大毒蛇无所为.求[真/心].魔女  坏乱变形及好恶(三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 坚持七行。 必得帝释。 何以故。 昔者帝释为人之时。 发初履行。 孝顺父母。 恭敬尊长。 所言柔软。 断于两舌。 好施无悭。 恒修实语。 终不欺诳。 不起嗔恚。 设生嫌恨。 寻思灭之。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于父母所  极能孝顺  于诸尊长深心恭敬  恒作软善  恩柔好语断于两舌  悭贪嗔恚  三十三天各作是语  如是行者  胜我等辈应当别住  以为天王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三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毗舍离猕猴彼岸大讲堂中。 有一离车。 名摩诃离。 来诣佛所。 礼佛足已。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颇曾见帝释不。 佛言。 我见。 离车白佛言。 有夜叉鬼。 状似帝释。 世尊所见将无是彼夜叉鬼耶。 佛告离车。 是帝释身。 我善识之。 夜叉之形如帝释者。 我亦识知。 帝释本行。 及所行事。 我亦尽知。 帝释本为人时。 极孝顺父母。 敬于尊长。 所言柔软。 断于两舌。 除去悭嫉。 常好布施。 口常实语。 除于嗔恚。 不起嫌恨。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于父母所  极能孝顺  于诸尊长深心恭敬  恒作软善  恩柔好语断于两舌  悭贪嗔恚  三十三天各作是语  如是行者  胜我等辈应当别住  以为天王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比丘。 往到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立。 白佛言。 世尊。 云何名帝释。 云何作帝释相。 佛告比丘。 帝释本在人中。 所有布施。 生纯信心。 信心施于贫穷沙门婆罗门等。 其所施时。 施浆饮食。 种种肴饍。 种种华鬘。 种种诸香。 烧香涂香。 财帛床榻。 以是因缘。 时诸天等名为帝释。 比丘复白佛。 何故名帝释。 为富兰但那。 佛告比丘。 帝释昔在人中。 施无厌足。 数数施故。 诸天号名为富兰但那。 以何因缘复名帝释。 为摩佉婆。 佛告比丘。 帝释本作婆罗门。 名摩佉婆。 又问。 复何因缘名婆娑婆。 佛言。 数数常以衣服。 施沙门婆罗门。 以是缘故。 名婆娑婆。 又问。 复何因缘名憍尸迦。 佛告比丘。 帝释本为人时。 姓憍尸迦。 故名憍尸迦。 复何因缘名舍脂夫。 佛告比丘。 帝释娶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女。 名舍脂。 又问。 复以何缘名为千眼。 佛告比丘。 帝释本为人时。 极大聪明。 断事之时。 须臾之间。 能断千事。 以是因缘故名千眼。 复以何缘。 名因陀罗。 佛告比丘。 帝释居天王位。 断理天事故。 名因陀罗。 尔时世尊告比丘。 能具上七事。 以是缘故。 诸天号曰帝释。 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昔所有一夜叉。 形状甚小。 颜色鄙恶身形又黑。 人不喜见。 坐帝释座上。 尔时三十三天。 见是夜叉。 坐于释处。 皆大嗔忿。 种种毁骂。 尔时夜叉。 恶相渐灭。 善色转生。 渐渐长大。 诸天骂詈。 嗔恚转多。 夜叉遂复。 身形长大。 颜色鲜盛。 诸天相将至帝释所。 白帝释言。 有一夜叉。 极为丑陋。 身形甚小。 坐帝释处。 我等诸天。 尽共骂詈。 而夜叉子。 颜色转好。 身形渐大。 帝释语言。 有是夜叉。 得诸骂詈。 形色转好。 名助人嗔。 尔时帝释。 还向坐所。 偏袒右肩。 手擎香炉。 语夜又言。 大仙我是帝释。 我是帝释。 三自称名。 夜叉转小。 形色转恶。 于是消灭。 帝释还复帝释坐。 告诸天言。 自今以往。 莫生嗔恚。 若有恶对慎莫加嗔。 即说偈言若他来侵欺  莫还侵欺彼于来侵害者  皆生于慈心无嗔无害者  常应亲近之彼即是贤圣  亦贤圣弟子诸有嗔恚者  为嗔山所障若有嗔恚时  能少禁制者是名为善法  如辔制恶马佛告诸比丘。 帝释居天王位。 受诸欲乐。 犹能制嗔。 又常赞叹禁制嗔者。 况汝比丘。 信家非家。 出家入道。 剃除须发。 被服法衣。 而不制嗔赞离嗔者。 是故比丘。 当如是学。 尔时比丘。 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晨朝时到。 着衣持钵。 入城乞食。 食已洗足摄坐具。 诣得眼林中。 遍观察已。 于闲静处。 在树下。 结加趺坐。 住于天住。 尔时耆陀精舍中。 有二比丘。 于僧断事时。 共生忿诤。 一小默然忍。 一嗔炽盛。 彼炽盛者。 自见已过。 而来归向默忍比丘。 求欲忏悔。 默忍比丘。 不受其忏。 如是展转。 诸比丘等。 共相论说。 出大音声。 如来尔时住于天住。 以净天耳过于人耳。 遥闻是声。 即从坐起。 至于僧中。 在于僧前。 敷座而坐。 佛告诸比丘。 我于今朝。 着衣持钵。 入城乞食。 乃至来入林中静坐。 闻诸比丘高声大唤。 为作何事。 尔时比丘。 即白佛言。 世尊耆陀精舍。 有二比丘。 僧断事时。 共生忿诤。 一比丘者。 小自默忍。 其一比丘。 炽盛多语。 炽盛比丘。 自知己过。 归诚忏悔。 默忍比丘。 不受其忏。 展转共道出大音声。 佛告比丘。 云何愚痴。 不受他忏。 诸比丘。 当知昔日释提桓因。 在善法堂。 诸天众中。 而说偈言譬如用瓢器  斟酥以益灯火然转炽盛  反更烧瓢器嗔心亦如是  还自烧善根我终不含怒  嗔已寻复散不如水[漩-方]流  回复无穷已虽嗔不恶口  不触汝所讳所讳如要脉  我终不伤害调伏于身已  于己即有利无嗔无害者  彼即是贤圣亦贤圣弟子  常应亲近之诸有嗔恚者  重障犹如山若有嗔恚时  能少禁制者是名为善业  如辔制恶马佛告诸比丘。 释提桓因。 处天王位。 天中自在。 尚能修忍。 赞叹忍者。 况汝比丘。 出家毁形。 而当不忍赞叹于忍。 佛说是已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 告诸比丘。 昔释提桓因。 将诸天众。 将欲往与阿修罗战。 时释提桓因。 语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言。 我等今者。 不必苟须多将人众。 共相伤害。 但共讲论以决胜负。 毗摩质多罗。 语释提桓因言。 憍尸迦。 我等讲论。 若有胜负。 谁当分别。 释提桓因言。 我等众中。 并阿修罗。 亦有聪哲。 智慧辩才。 能当善恶决胜负者。 毗摩质多言。 帝释汝今先说。 帝释答言。 我亦能说。 汝是旧天。 应当先说。 毗摩质多。 即说偈言今我见忍过  愚者谓忍法彼怖故生忍  便以己为胜释提桓因复说偈言随彼言怖畏  己利最为胜财宝及诸利  无胜忍辱者毗摩质多罗复说偈言愚者无智慧  要当须止制譬如彼后牛  腾陌先牛上是故须刀杖  摧伏于愚者释提桓因以偈答言我观止制愚  默忍最为胜极大嗔恚忿  能忍彼自息无嗔无害者  彼即是贤圣亦贤圣弟子  常应亲近之诸有嗔恚者  嗔重障如山若有嗔恚时  能少禁制者是名为善业  如辔制恶马诸天及阿修罗众。 有智慧者。 详共评议。 量其胜负。 以阿修罗说诤斗为本。 释提桓因止息诤讼。 心无忿竞。 以阿修罗负帝释为胜。 佛告诸比丘。 释提桓因。 天中自在。 长夜忍辱。 赞忍辱法。 汝等比丘。 若能忍辱。 赞叹忍者。 称出家法。 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 告诸比丘。 往昔之时。 释提桓因。 共阿修罗。 将欲战[斗@(? *斤)]。 治严已办。 尔时释提桓因。 告诸天言。 我等诸天。 若得胜者。 必以五缚。 系阿修罗。 将诣天宫。 时阿修罗。 亦敕己众。 我等若胜。 亦以五缚。 系释提桓因。 诣阿修罗宫。 尔时诸天众胜。 即以五缚。 系毗摩质多罗。 将诣天宫。 毗摩质多见帝释时。 嗔恚骂詈。 极出恶言。 帝释尔时。 亲闻骂声默不加报。 尔时御者摩得伽。 即说偈言释脂之夫摩佉婆  汝为怖畏无力耶毗摩质多面前骂  极出恶言云何忍尔时帝释说偈答言我不怖畏而生忍  亦不以我无力故而畏毗摩质多罗  我以胜智自修忍愚者浅识智无及  而常诤讼心不息若我以力用禁制  与彼愚者同无异御者复说偈言孾愚若放纵  转剧不休息如彼后行牛  腾陌前牛上健者为以力  禁制彼愚者帝释复说偈言我观制禁愚  莫过于忍默嗔恚炽盛时  唯忍最能制愚者谓有力  而实是无力愚不识善恶  无法可禁制我身有勇力  能忍愚劣者是名第一忍  忍中之善者微者于有力  不得不行者是名怖畏忍  不名为实忍威力得自在  为他所毁骂默然不加报  是名为胜忍微劣怖威力  默然不能报是名为怖畏  不名为行忍孾愚无智等  恶害以加他见他默然忍  便以己为胜贤圣有智者  谓忍最为胜是以圣贤众  恒赞忍功德除己并与他  灭除诸难畏见他嗔恚盛  但能行默忍彼嗔自然灭  不烦刀杖力彼此得大利  自利亦利他愚者谓忍怯  贤智之所赞忍于胜己者  怖畏患害故若于等己诤  畏俱害故忍能忍卑劣者  忍中最为上佛告诸比丘。 帝释于三十三天。 最为自在。 行于王法。 尚能修忍。 赞叹于忍。 况诸比丘。 毁形入法。 应当修忍赞叹于忍。 若能修忍。 及赞叹者。 是出家法。 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比丘。 昔释提桓因。 欲诣游戏园。 敕御者摩得梨伽。 汝驾千马车。 时摩得梨伽。 疾驾车已。 即白释言。 严驾已讫。 宜知是时。 帝释出毗禅延堂上。 叉手合掌。 东面向佛。 摩得梨。 见帝释东向合掌。 心生惊惧。 失所捉鞭并所执辔。 帝释语言。 汝见何事。 惊怖乃尔。 失马鞭辔。 摩得梨言。 摩佉释脂之夫。 我见汝叉手东向。 以是心惧。 故失鞭辔。 一切有生。 皆敬于汝。 一切地主。 尽属于汝。 四天王及三十三天。 皆礼敬汝。 谁复有德。 胜于汝者。 叉手合掌。 东向而立。 帝释答言。 一切敬我。 信如汝言。 一切人天。 所恭敬者。 号之为佛。 我今恭敬。 礼向于佛。 尔时帝释。 即说偈言最大名称世间尊  汝摩得梨应当知我今于彼生敬信  是故叉手合掌立摩得梨即说偈言尔时敬礼世间胜  我亦随汝恭敬礼作是语已。 合掌礼敬。 乘辇而去。 佛告诸比丘。 帝释自在。 处天王位。 犹尚恭敬礼拜于佛。 汝诸比丘。 剃除须发。 出家学道勤当敬佛。 应出家法。 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四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昔释提桓因。 欲诣游戏园。 敕御者摩得梨。 汝驾千马车。 时摩得梨。 寻驾车已。 诣帝释所。 即白释言。 严驾已讫。 宜知是时。 尔时帝释。 出毗禅延堂。 合掌南向。 时摩得梨。 见已心亦惊怕。 失鞭及辔。 帝释语言。 汝见何事。 惊怖乃尔。 摩得梨言。 摩佉释脂之夫。 我今见汝合掌南向。 心怀惧故。 致失鞭辔。 一切有生。 皆敬于汝。 一切地主。 尽属于汝。 四天王天。 及三十三天。 皆礼敬汝。 谁复有德。 胜于汝者。 叉手合掌。 南向而立。 帝释答言。 一切敬我。 信如汝言。 一切天人。 所恭敬者。 名之为法。 我今恭敬礼具足戒法。 尔时帝释。 即说偈言有诸出家者  以修不放逸长夜入寂定  修最上梵行舍弃于三毒  能得解脱法有如是等法  我今恭敬礼诸大阿罗汉  远离于欲者能灭无明闇  断除诸结使并在家修善  不作恶业者如是正法子  今我皆敬礼摩得梨言。 汝礼最胜。 我愿随礼。 尔时帝释。 作是语已。 合掌敬礼。 乘辇而去。 佛告诸比丘。 帝释处于人天。 而得自在尚能恭敬礼敬于法。 况汝比丘。 剃除须发。 出家学道。 而当不勤恭敬于法。 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四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佛告诸比丘。 昔释提桓因。 欲诣游戏园。 敕御者摩得梨。 汝严驾千马车。 时摩得梨。 驾车已讫。 诣帝释所。 白帝释言。 严驾已讫。 宜知是时。 尔时帝释。 出毗禅延堂。 合掌西向。 时御者摩得梨。 见是事已。 亦生惊惧。 失鞭及辔。 帝释语言。 汝见何事。 惊怖乃尔。 摩得梨言。 摩佉释脂之夫。 我今见汝合掌西向。 心怀惧。 故致失鞭辔。 一切有生。 皆敬于汝。 一切地主。 尽属于汝。 四天王天。 及三十三天。 皆礼敬汝。 谁复有德。 胜于汝者。 叉手合掌。 敬向西方。 帝释答言。 一切敬我。 如汝所言。 一切天人。 所恭敬者。 名之为僧。 今我恭敬信向于僧。 尔时摩得梨。 说偈问言人身脓汗满  剧于露死尸恒患饥渴苦  岂羡彼无家汝今以何故  极能恭敬彼彼有何威仪  及以道德行愿汝为我说  我今至心听尔时释提桓因即说偈言以彼无家故  我实羡于彼彼亦无库藏  仓库及谷米离诸众事务  节食谐全命善护于禁戒  辩说美妙法勇健无怯心  行圣默然法诸天阿修罗  恒共有战诤一切诸人中  悉各有忿竞今我所敬者  悉皆离刀杖一切皆积聚  彼悉能远离世间所爱着  彼心皆舍弃我今敬礼者  远离一切过摩得梨汝今  应当知此事尔时摩得梨复说偈言汝礼者最胜  我亦随恭敬摩佉之所礼  我今随汝礼说是偈已。 帝释乘舆而去。 佛告诸比丘。 彼帝释者。 处人天自在。 尚能敬僧。 况汝比丘。 出家修道。 各宜敬僧。 佛说是已。 诸比丘。 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帝释.摩诃离  以何因.夜叉得眼.得善胜  缚系及敬佛敬法.礼僧十别译杂阿含经卷第二别译杂阿含经卷第三失译人名今附秦录初诵第三(四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昔阿修罗。 集诸四兵象马车步。 悉皆严备斗战之具。 欲诣忉利天宫。 与诸天共斗。 尔时帝释。 闻阿修罗庄严四兵。 即告须毗罗天子。 我闻阿修罗庄严四兵。 汝亦庄严四兵。 往与共斗。 须毗罗白言。 此事最善。 作是语已。 纵逸着乐。 不忆此事。 帝释闻阿修罗已来出城。 复召须毗罗言。 阿修罗今已出城。 汝可庄严四兵往彼共斗。 须毗罗白言。 憍尸迦。 此是善事。 须毗罗。 仍尔着乐。 不修战备。 阿修罗庄严四兵。 已至须弥山上。 渐欲近来。 帝释复言。 我闻阿修罗渐来逼近。 汝将四兵。 可往击之。 须毗罗即说偈言若有清闲无事处  唯愿与我如此处帝释即说偈答言若有如此闲乐处  汝当将我共至彼须毗罗复说偈言我今懈怠不欲起  虽具闻知不庄严天女五欲光四塞  唯愿帝释与此愿帝释以偈答言若有如此懈堕处  百千天女而围绕五欲自恣受快乐  汝若往彼与我俱须毗罗复说偈言天王若无事役处  与我无苦受斯乐帝释以偈答言汝须毗罗有如是  我当与汝同是乐颇曾见闻无事业  而得生活受乐者汝今若有如是处  可疾速往可随汝汝当畏事好闲处  应当速疾向涅槃闻是语已。 须毗罗即集四兵。 出与阿修罗战。 时诸天得胜。 阿修罗退坏。 阿修罗已种种庄严而来还宫。 佛告诸比丘。 释提桓因处天王位。 得大自在。 犹自精勤。 赞叹精进。 况复汝等。 信心出家。 被服法衣。 而当不勤精进。 赞叹精进。 若能精进。 赞叹精进。 如是为应出家之法。 佛说是已。 诸比丘。 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四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往昔之时。 远于聚落阿练若处。 多有诸仙。 在中而住。 离仙处不远。 有天阿修罗。 而共战斗。 尔时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 着五种容饰。 首戴天冠。 捉摩尼拂。 上戴华盖。 带于宝剑。 众宝革屣。 到仙人住处。 行不由门。 从壁而入。 亦复不与诸仙言语共相问讯。 还从壁出。 尔时有一仙人。 而作是语。 毗摩质多罗等。 无恭敬心。 不与诸仙问讯共语。 从壁而出。 复有一仙。 而作是言。 阿修罗等。 若当恭敬问讯诸仙。 应胜诸天今必不如。 有一仙问言。 此为是谁。 有一仙言。 此是毗摩质多阿修罗王。 仙人复言。 阿修罗法。 知见微浅。 无有法教。 无尊敬心。 犹如农夫。 诸天必胜。 阿修罗负。 尔时帝释。 后到仙边。 即舍天王五种容饰。 从门而入。 慰劳诸仙。 遍往观察。 语诸仙言。 尽各安隐无诸恼耶。 问讯已讫。 从门而出。 复有一仙问言。 此为是谁。 安慰问讯。 周遍察行。 然后乃出。 甚有法教。 容仪端正。 一仙答言。 此是帝释有一仙言。 诸天极能敬顺。 为行调适诸天必胜。 阿修罗负。 毗摩质多罗。 闻诸仙赞叹诸天。 毁呰阿修罗。 甚大嗔恚。 诸仙闻已。 往诣阿修罗所语言。 我等闻尔甚大嗔忿。 即说偈言我等故自来  欲乞索所愿施我等无畏  莫复生嗔忿我等若有过  愿教责数我毗摩质多以偈答言不施汝无畏  汝等侵毁我卑逊求帝释  于我生毁呰汝等求无畏  我当与汝畏尔时诸仙以偈答言如人自造作  自获于果报行善自获善  行恶恶自报譬如下种子  随种得果报汝今种苦子  后必还自受我今乞无畏  逆与我怖畏从今日已往  使汝畏无尽诸仙面与阿修罗语已。 即乘虚去。 毗摩质多罗。 即于其夜。 梦与帝释交兵共战。 生大惊怕。 第二亦尔。 第三梦时。 帝释军众。 果来求战。 时毗摩质多。 即共交兵。 阿修罗败。 帝释逐进。 至阿修罗宫。 尔时帝释。 种种战诤。 既得胜已。 诣诸仙所。 诸仙在东。 帝释在西相对而坐。 时有东风仙人向帝释即说偈言我身久出家  腋下有臭气风吹向汝去  移避就南坐如此诸臭气  诸天所不喜尔时帝释以偈答言集聚种种华  以为首上鬘香气若干种  能不生厌离诸仙人出家  气如诸华鬘我今顶戴受  不以为厌患佛告诸比丘。 帝释居天王位。 长夜恭敬诸出家者。 汝诸比丘。 以信出家。 亦应当作如是钦敬。 佛说是已。 诸比丘。 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四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释提桓因。 颜色殊妙。 过于人天。 于其中夜。 来至佛所。 稽首佛足。 在一面坐。 时祇洹中。 晃然大明。 踰于昼日尔时释提桓因。 即说偈言除灭何事安隐眠  灭除何物无忧愁灭何一法瞿昙赞  唯愿为我法众疑尔时世尊说偈答言灭除嗔恚安隐眠  灭除嗔恚无忧愁去除嗔恚棘毒根  汝今帝释应当知如是嗔恚坏美善  除灭上事听所赞释提桓因。 闻佛所说。 绕佛三匝。 欢喜奉行(四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 月八日。 四天王遣使者案行天下。 伺察世间。 有慈孝父母。 敬顺尊长。 奉事沙门婆罗门。 修于善法。 及行恶者。 是故宜应修行善法。 灭除众恶。 捡情守戒。 至十四日。 四天王。 复遣太子案行天下。 至十五日。 四天王自案行伺察。 亦复如是。 时四天王。 既伺察已。 往帝释善法堂上。 启白帝释并语。 诸天世间人中。 多有不孝父母。 不敬沙门婆罗门者。 不奉事师及家尊长。 乃至无有多持戒者。 尔时帝释。 及诸天众。 闻斯语已。 惨然不乐。 诸天咸作是言。 损诸天众。 益阿修罗。 若世间中。 有人常能孝顺父母。 供养沙门婆罗门。 乃至多能持戒。 四天王上启帝释。 时诸天等。 极大欢喜。 咸作是言。 世间人中。 修行善事。 极为贤善。 作所应作。 增益诸天。 损阿修罗。 帝释欢喜。 即说偈言月八十四日  及以十五日并及神足月  受持清净戒是人得生天  功德如我身佛告诸比丘。 帝释所说。 不名善说。 所以者何。 若漏尽阿罗汉。 所作已办。 应作是偈月八十四日  及以十五日并及神足月  受持清净戒斯人获胜利  功德如我身佛与罗汉。 应说斯偈。 名称实说。 名为善说。 佛说是已。 诸比丘。 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四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 往昔之时。 质多阿修罗王。 病患委困。 时释提桓因。 往诣其所。 阿修罗语帝释言。 愿汝使我病差安隐身得平健肥鲜如前。 帝释语言。 汝可教我阿修罗幻化之法。 我当使汝安隐病差欢乐如前。 阿修罗言。 待我问诸阿修罗等。 若可尔者。 我当教汝。 阿修罗王。 即问诸阿修罗尔时其中有一谄伪阿修罗。 语毗摩质多罗言。 帝释长夜。 行直善行。 无诸谄伪。 汝可语帝释言。 汝学阿修罗谄伪幻者。 当入卢楼地狱。 帝释若语汝言。 我不学彼阿修罗者。 汝但舍去。 汝患必愈。 阿修罗王。 即用其语。 说偈语帝释言千眼帝释舍脂夫  若知幻法必当堕于彼卢留地狱中  满足一劫被烧煮尔时帝释。 闻斯语已。 即言止止。 不须幻法。 寻即愿言。 令汝病差安隐无患。 佛告诸比丘。 释提桓因。 虽处天位。 尚不谄曲。 真实行事。 况汝出家。 剃除须发。 而当不离诸谄伪事行质直乎。 若行质直。 应出家法。 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四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帝释。 来诣佛所。 将欲还时。 请受一戒。 何谓一戒。 若我还宫。 见诸怨憎。 设来害我。 我于彼所。 终不加害。 毗摩质多罗。 既闻帝释持如是戒。 便捉利剑。 于路而待。 时释提桓因。 闻阿修罗在于路侧捉剑而待。 遥语阿修罗言。 止止。 汝今自缚。 毗摩质多语帝释言。 汝于佛所。 受一戒言。 若我还宫。 见诸怨憎。 设彼害我。 我于彼所。 终不加恶。 岂可不受如是戒耶。 帝释答言。 我虽受戒。 语汝住住。 汝今自缚。 如是之言。 于戒无犯。 毗摩质多罗言。 憍尸迦放我。 帝释语言。 汝作咒誓。 更于我所。 不为怨疾。 我当放汝。 毗摩质多罗。 即说誓言贪嗔妄语谤贤圣  如是恶报使我得尔时帝释。 闻斯誓已。 即语毗摩质多罗言。 我今放汝。 释提桓因。 还至佛所。 顶礼佛足。 白佛言。 世尊毗摩质多罗。 闻我受戒。 即捉利剑。 在于路侧。 伺图于我。 时我遥语阿修罗言。 止止。 汝今自缚。 毗摩质多。 即语我言。 汝于佛所。 受于一戒。 若我还宫。 见有怨憎。 设来害我。 我于彼所。 终不加恶。 岂可不受如是戒耶。 我即答言。 我虽受戒。 但语汝住。 汝今自缚。 如是之言。 于戒无犯。 毗摩质多罗。 即语我言。 憍尸迦放我。 我即语言。 汝可重誓。 更于我所。 莫生憎疾。 我当放汝。 时毗摩质多罗。 闻我语已。 即说誓言贪嗔妄语谤贤圣  如是恶报使我得我闻其誓。 即放令去。 帝释复白佛言。 此阿修罗。 作重誓已。 从今已后。 更不作于怨憎恶耶。 佛告帝释。 阿修罗。 设不作誓犹不为恶。 况作誓已。 尔时帝释。 闻佛所说。 踊跃欢喜。 即于坐没。 寻还天宫(四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 昔于一时。 帝释与阿修罗战。 当于尔时。 诸天不如。 阿修罗胜。 尔时帝释。 见已不如。 寻即回驾。 欲还天宫。 于其道中。 见苦娑罗树。 时树上有金翅鸟巢。 尔时帝释。 即敕御者摩得梨言。 此巢中有二鸟卵脱能伤损。 汝可回车避于此树。 帝释即向摩得梨。 而说偈言汝观树上巢  巢中有二卵今车若往彼  必冲而复破我若以此身  入阿修罗阵丧失于身命  终不伤鸟卵说是偈已。 寻即回车。 时阿修罗众。 见帝释回。 生大恐怖。 各作是言。 帝释向者诈现退散。 今复回者。 必破我军。 阿修罗众。 即时退诸天逐退。 迫到其城。 佛告诸比丘释提桓因。 居天王位。 犹能长夜。 修于慈忍。 汝等比丘。 当如是学。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释提桓因。 与拔利婆娄支阿修罗。 夜诣佛所。 威光炽盛。 礼佛足已。 在一面坐。 时彼帝释。 毗娄支光明。 普照祇洹。 犹如昼日。 时拔利毗娄支。 在一面坐。 而说偈言夫人常精进  所求必使得既求得义理  安隐受快乐帝释亦说偈言夫人常精进  所求必使得既求得事业  修忍最为胜尔时帝释。 白佛言。 世尊我等所说。 何者利益。 何者无利。 佛告帝释。 善分别者。 皆是善说。 汝等今当听我所说。 即说偈言一切众生皆为利  各各随心之所欲等同利欲适愿乐  夫人精勤求必得既得事业忍最胜  是故应当修行忍帝释毗娄支。 闻佛所说。 礼佛足已。 即于彼处。 而没还宫(五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伽兰陀竹林。 尔时王舍城中。 有一贫人。 极为穷困。 甚可怜愍。 于佛法中。 生清净信。 能净持戒。 少读诵经。 亦能小施。 有此四事因缘果报。 身坏命终。 生忉利天胜妙善处。 此新生天。 有三事胜。 一色貌胜。 二名称胜。 三寿命胜。 诸天见已。 皆共恭敬。 往帝释所。 白帝释言。 有新生天。 有三事胜于余诸天。 帝释言。 我先曾见。 彼新生天。 本为人时。 贫穷困苦。 极为寒悴。 直以信心。 向于三宝。 能净持戒。 少多修施。 今得生此忉利天上。 尔时帝释。 即说偈言若于三宝生净信  其心坚固不动转持所受戒不毁犯  当知此人不名贫名为智慧寿命人  以敬无上三宝故得生天上受胜乐  是故应当作斯学尔时诸天。 闻此偈已。 欢喜信受。 作礼还宫(五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尔时王舍城有九十六种外道。 各各祠祀。 设有檀越。 信心于外道遮勒者。 言当先供养我师遮勒。 若信外道婆罗婆寔者。 亦言先当供养我师婆罗婆寔。 若信外道乾陀者。 咸言先与我师乾陀大嚫后与余者。 若信外道名三水者。 言当供养我师三水。 若信外道名老声闻者。 言先供养我师老声闻。 若信外道大声闻者。 亦言供养我师大声闻。 若信佛者。 咸言应先供养我师如来及以众僧。 是释提桓因。 作是念言。 今王舍城人。 生大邪见。 佛僧在世。 若生邪见。 名为不善。 帝释尔时寻自变身。 为老婆罗门。 容貌端正。 乘以白车。 驾以白马。 诸摩纳等。 围绕在右。 向于寺场。 当中直过。 时王舍城人。 咸作是念。 今老婆罗门。 先向何处。 我等随从。 尔时帝释。 知诸人等心之所念回车南旋。 向灵鹫山。 到诸乘驾所住之处。 于中而止。 下车前进。 往至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尔时帝释。 即说偈言转法轮圣王  能度苦彼岸无怨憎恐怖  我今稽首礼设人欲修福  当于何处施又欲精求福  应生净信敬今日修布施  来世得善报于何福田中  少施获大果尔时世尊。 在耆阇崛山中。 为天帝释。 敷演祠中。 最为胜者。 以偈答言四果及四向  禅定明行足功德力甚深  犹如大海水此名为实胜  调御之弟子于大黑闇中  能燃智慧灯常为诸众生  说法而示道是名僧福田  广大无漄际若施斯福田  是名为善与若祀斯福田  是名为善祀焚物而祭天  徒费而无补不名为善烧  若于福田所少作诸功业  后获大富利乃名为善烧  帝释应当知是名良福田  施僧次一人后必获大果  此事是时说世间解所说  无量功德佛以百偈赞僧  祠祀中最上无过僧福田  若人种少善获报无有量  是以善丈夫应当施于僧  能总持法者是则名为僧  譬如大海中多有众珍宝  僧海亦如是多饶功德宝  若能施僧宝是名善丈夫  已获欢喜信若能信心施  当知如此人得三时欢喜  以三时喜故能度三恶道  除祛诸尘垢离烦恼毒箭  净心手自施自利亦利彼  能设如此祠是人则名为  世间明智者信心既清净  得至无为处世间之极乐  智者得生彼帝释闻是偈已。 踊跃欢喜。 于坐处没。 还于天宫帝释。 还宫未久之间王舍城中。 长者婆罗门。 即从坐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向佛。 而白佛言。 唯愿世尊。 及比丘僧。 于明晨朝。 受大祠欢喜请。 尔时如来。 默然许之。 时王舍城婆罗门长者知佛默然受已请已。 顶礼佛足。 各还所止。 时诸人等。 既还家已。 各各办诸香美饮食清净香洁供设。 办已晨朝敷座具行净水。 遣使往诣灵鹫山中。 白世尊言。 食时已到。 尔时如来。 着衣持钵。 众僧围绕。 世尊在前。 往诣彼城。 到大祠所。 既至彼已。 如来敷座。 于僧前坐。 彼城中人。 敷好床座。 与僧而坐。 尔时诸长者等。 察众坐定。 各行净水。 诸婆罗门长者。 手自斟酌种种香美饮食。 时诸人等。 各各劝益尔时世尊。 观诸众僧。 饭食已讫。 即时收钵。 付于阿难。 时诸人等。 各自敷座。 在佛前坐。 专心敬仰。 求欲听法。 尔时如来。 赞其所施。 而说偈言婆罗门经书  祠祀火为最外道典籍中  婆比室为最于诸世人中  王者最为首百川众流中  巨海名为最星辰诸宿中  月光名为最于众明之中  日光最为最上下及四方  世间及天人诸贤圣众中  佛最第一尊尔时世尊。 为王舍城人。 种种说法。 示教利喜。 诸人踊跃。 从坐而退。 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须毗罗仙人  灭嗔月八日病并持一戒  鸟巢及婆梨贫人及大祠(五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俱萨罗国。 渐次游行。 至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时波斯匿王。 闻佛来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往诣佛所。 稽首问讯。 在一面坐。 而白佛言。 世尊我昔闻。 尔出家求道。 要成无上至真等正觉。 汝为实有如是语耶。 将非他人谬传者乎。 为是讥嫌。 致于毁呰。 作此语也。 佛告波斯匿言。 如此语者。 是真实语。 非为毁呰亦非增减。 实是我语。 实如法说。 非非法说。 一切外人。 亦无有能讥嫌我者。 波斯匿王复作是言。 我虽闻尔有如此语。 犹未能信。 何故不信。 自昔诸人。 有久出家。 耆老宿旧。 诸婆罗门。 富兰那迦叶.末伽梨俱赊梨子.删阇耶毗罗邸子.阿阇多翅舍钦婆罗.迦据多迦栴延.尼乾陀阇提弗多罗。 彼诸宿旧。 尚自不信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况汝年少而出家未久。 而当得乎。 佛言大王。 世有四事。 小不可轻。 何者为四。 一者王子虽小。 最不可轻。 二龙子虽小。 亦不可轻。 三火虽小。 亦不可轻。 四比丘虽小。 亦不可轻。 尔时世尊。 即说偈言王者虽为小  具习诸技艺生处既真正  亦不杂鄙秽有大美名称  一切悉闻知如此虽言小  其实不可轻欲护己命者  不应轻于小刹利虽云小  法应绍王位既绍王位已  法当行谪罚是以应敬顺  不宜生轻慢于诸聚落中  及以闲静处若见小龙子  形状虽微细能大亦能小  亦复能兴云降注于大雨  若以小故轻必能纵毒螫  欲护身命者不宜轻于彼  为于己利故宜应自拥护  亦如有小小若具于众缘  猛炎甚炽盛遇于大暴风  能焚烧山野既焚林野已  遇时还复生欲护己命者  不应轻小火若于净戒所  恶口加骂辱其身及子孙  一切皆毁谤于未来世中  当同受恶报是故应自护  莫以恶加彼刹利具技艺  龙子及与火比丘持净戒  此四不可轻为护己命故  谨慎应远离尔时波斯匿王。 闻此语已。 其心战栗。 身毛为竖。 即从坐起。 偏袒右肩。 合掌向佛白佛言。 世尊。 我于今者。 实有过罪。 自知毁犯。 譬如孾愚狂痴无知所作不善。 唯愿世尊。 怜愍我故。 听我忏悔。 佛告波斯匿王言。 我今愍汝听汝忏悔。 时波斯匿王。 既蒙忏悔。 心大欢喜。 作礼而去(五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波斯匿王。 禀性仁孝。 母初崩背。 哀号恋慕。 不自堪胜。 烧葬母已。 便自沐浴。 衣发故湿。 于日中时。 往诣佛所。 礼佛足已。 在一面坐。 佛告王曰。 王从何来。 衣发故湿。 波斯匿王白佛言。 世尊。 我之慈母。 情特尊敬。 一旦崩背。 我送母丧。 远至旷野。 殡葬已讫。 新浴洗故。 衣发犹湿。 佛告大王。 汝于母所。 极爱敬不。 王即答言。 实为爱敬。 设令有人。 能使我母还得活者。 我以象军车军马军步军。 悉以与之。 续我母命。 心无悔恨。 设以半国赏之。 亦不生恨。 王复言曰。 佛语诚实。 一切生者。 会必归死。 佛言。 实尔实尔。 生必有死。 五趣四生。 无不终者。 王者臣民婆罗门众。 会归当死。 灌顶人王。 威力自在。 统领国土。 会归终没。 转轮圣王。 王四天下。 七宝具足。 亦会当死。 五通神仙。 在于山薮。 饮水食果。 亦归于死。 三十三天。 极受快乐。 光色炽盛。 处天宫殿。 寿命延长。 亦归终没。 诸罗汉等。 舍于重担。 逮得己利。 尽诸有结。 心得自在。 正智解脱。 后边之身。 亦归散灭。 诸辟支佛。 独一无侣。 常在闲静。 亦当散灭。 诸佛正觉。 具于十力。 有四无畏。 得四无碍。 能师子吼。 身亦无常。 会归散灭。 佛言大王。 我为大王。 种种分别生必有死。 略而言之。 无生不终。 佛即说偈言一切生皆死  寿命必归终随业受缘报  善恶各获果修福上升天  为恶入地狱修道断生死  永入于涅槃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  脱之不受死诸佛与缘觉  菩萨及声闻犹舍无常身  何况诸凡夫时波斯匿王。 闻佛所说。 心开意解。 更不忧愁。 欢喜而去。 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五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波斯匿王。 在空闲处。 独静思惟。 夫为人者。 云何爱己。 云何恶己。 复作是念。 若身口意。 行于善业。 远离诸恶。 名是爱己。 若身口意。 行不善业。 作众恶行。 名不爱己。 波斯匿王。 思惟是已。 从静处起。 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即白佛言。 世尊我独静处。 作是思惟。 云何名爱己。 云何不爱己。 若能于身口意行善。 是名爱己。 若身口意。 行不善业。 名不爱己。 佛言。 大王实尔。 若人身口意行恶者。 是名不爱己。 何以故。 彼为恶者。 虽有怨仇。 不必速能有所伤害。 自造恶业。 毁害甚深。 是以自作恶业。 名为不爱己。 又有为己故作杀盗淫。 是为损己。 若人身口意行善者。 设作是念。 我舍所爱居家妻子。 名不爱己。 实是爱己。 何以故。 如此之人。 虽有亲友父母兄弟。 恩彻骨髓。 至其衰老。 不能得救。 要自身口意修行善。 能自济度。 是名爱己。 佛即说偈言若人自爱己  不以恶加彼无有造作恶  得于快乐者若人自爱己  应修诸善业速疾能获得  种种诸快乐夫欲爱己者  应当自拥护譬如边表城  旷野多贼盗得值无难时  应当自隐藏若其失无难  值难苦无穷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五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波斯匿王。 于空闲处。 作是思惟。 云何护己。 云何不护己。 复自念言。 若人修善。 名为护己。 若人行恶。 名不护己。 思惟是已。 即从坐起。 往诣佛所。 礼佛足已。 在一面坐白佛言。 世尊。 我于静处。 作是思惟。 云何护己。 云何不护己。 复作是念。 若修善行。 名为护己。 若行不善。 名不护己。 佛告大王。 实尔实尔。 若以四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 围绕自身。 不名护己。 何以故。 非内护故。 若人身口意善。 虽无四兵。 是名护己。 何以故。 有内护故。 此内护者。 胜于外护。 故名护己。 佛即说偈言若人欲自护  常护身口意修行于善法  有惭亦有愧不护三业者  邪见及眠睡障蔽诸善法  随从于恶魔则为自毁伤  是以应自护修定及智慧  常念佛所教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五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波斯匿王。 于闲静处。 作是思惟。 世界之中。 少有能得富贵财业。 设得财业。 不尚骄奢。 贞廉知足。 节于嗜欲。 不恼众生。 如是人少。 世界多有众人。 得胜财业。 骄逸自恣。 贪嗜于欲。 加恼众生。 如是人多。 波斯匿王。 于闲静处。 思惟是已。 从坐而起。 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即白佛言。 世尊。 我于静处。 作是思惟。 世界之中。 若设有人。 得胜财业。 心自知足。 能不骄恣。 不嗜于欲。 不恼于人。 如是人少。 若复有人。 得胜基业。 憍逸自恣。 贪嗜于欲。 加恼众生。 如是人多。 佛言大王。 实尔实尔。 世界之中。 多有众人。 得封禄已。 憍慢自恣。 贪嗜于欲。 苦楚众生。 如是愚人。 长夜受苦。 得大损减。 命终之后。 必入地狱。 佛言大王。 譬如鱼师及其弟子于捕鱼法。 善巧方便。 以细密网。 截流而拖。 鱼鳖鼋鼍。 水性之属。 为网所得。 此水性等。 入网之者。 悉皆集在鱼师之手。 牵挽旋转。 任鱼师意。 世间之中。 多有众人。 得胜封禄。 憍慢自恣。 贪嗜五欲。 加恼众生。 亦复如是。 所以者何。 如斯愚人。 即入魔网。 为网所获。 周回举动。 住魔所为。 尔时世尊。 即说偈言纵逸着事业  荒迷嗜五欲不知有恶果  如鱼入密网此业已成就  极受大苦恼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五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波斯匿王。 于闲静处。 作是思惟。 世界之中。 少有于人。 得胜封禄。 而不憍恣。 不嗜五欲。 不恼众生。 世界之中。 多有众人。 得胜基业。 憍慢自恣。 贪嗜五欲。 加恼众生。 思惟是已。 从坐处起。 即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我今静处。 作是思惟。 世界之中。 少有众人。 得胜基业。 不憍恣。 不贪五欲。 不恼众生。 多有众人。 得胜基业。 贪嗜五欲。 加恼众生。 佛言大王。 如是如是。 实如汝语。 譬如猎师。 凿阱捕鹿。 驱入阱中。 随意而取。 世界之中。 多有众人。 得胜基业。 憍逸自恣。 贪嗜五欲。 苦楚众生。 亦复如是。 如斯愚人。 入于魔阱。 从魔所为。 当入地狱长夜受苦。 尔时世尊。 即说偈言纵逸着事业  荒迷嗜五欲不知后恶果  如鹿入深阱极受诸苦恼  行此恶业者悲苦更苦报  悔恨何所及修于善业者  后获妙果报临终情欢豫  后则无悔恨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五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波斯匿王。 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即白佛言。 世尊。 有一长者。 名摩诃南。 其家巨富。 多饶财宝。 佛问王曰。 云何大富。 王白佛言。 彼长者家。 金银珍宝。 数千万亿。 不可称量。 况复余财。 虽有财富。 不能饮食。 所可食者。 杂糠粗涩。 若作羹时。 浑煮姜罢煮已。 还取卖为财用。 所可衣者。 唯着粗布。 五总疏弊。 以为内衣。 乘朽故车。 连缀树叶。 以为伞盖。 未曾见其施沙门婆罗门贫穷乞儿。 若欲食时。 要先闭门。 恐诸沙门婆罗门等来从其乞。 佛言大王。 如此之人。 非善丈夫。 何以故。 得斯财富不能开意正直受乐。 又复不能孝养供给妻子。 亦不赐与奴婢仆使。 又不时时施诸沙门婆罗门。 亦复不求上业生天之报。 譬如卤地。 有少汪水。 以碱苦故。 无能饮者。 乃至竭尽。 世间愚夫。 亦复如是。 大得财业。 不能施用。 身自受乐。 亦复末能供养父母及与妻子。 并其眷属。 奴婢仆使。 亲友知识。 悉不惠与。 虽丰财宝。 都无利益。 佛言大王。 善丈夫者。 得于财业。 能自施用。 正直受乐。 亦能供养师长父母。 及与妻子。 并其眷属。 奴婢仆使。 亲友知识。 乃至供养沙门婆罗门贫穷乞匃。 悉能惠施。 如斯善人。 所得财宝。 名为上业。 作快乐因生天之缘。 此人聚财。 成就大善。 譬如近城村邑聚落。 有清冷池。 流出好水。 四边平正。 多饶林树。 种种华果有柔软草。 遍布其地。 一切众人。 皆得洗浴。 并获好饮。 飞禽走兽。 翱翔嬉乐。 善健丈夫。 亦复如是。 乃至生天。 成就大善。 尔时世尊。 即说偈言譬如碱卤土  中有冷汪水碱苦不可饮  后自煎涸尽儜夫亦复尔  虽有多财宝不能自衣食  亦不施他人是名为儜者  有财能布施譬如平博地  有好清流池林亦甚蔚茂  人兽同快乐是名为智者  如似大牛王生则受快乐  死则生天上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城中有大长者。 名摩诃男。 无有子胤。 遇患命终。 尔时国法。 若不生男。 命终之后。 家财入官。 以是之故。 摩诃南所有财产。 应入国主。 时波斯匿王。 身体坌尘。 往诣佛所。 既顶礼已。 却坐一面。 佛告王曰。 今日何故。 身体坌尘。 颜容改常。 而来至此。 波斯匿王。 白佛言。 世尊。 舍卫城中。 有大长者。 名摩诃南。 昨日命终。 以无子故。 所有财宝。 税入于宫。 视其财宝。 冒涉风尘。 是以坌身。 佛问王曰。 摩诃南。 实巨富耶。 王即答言。 实尔世尊。 云何大富。 金银珍宝。 数千亿万。 不可称计。 况复余财。 虽有珍宝。 多诸储积。 以悭贪故。 惜不啖食。 所可食者。 秕稗杂糠。 极为粗涩。 若作羹时。 煮姜一罢。 煮已还取卖为财用。 所可著者。 唯衣粗布。 五总粗弊。 以为内衣。 乘朽故车。 进缀树叶。 以为伞盖。 未曾见其修少布施沙门婆罗门贫穷乞儿。 佛言。 如此愚人。 非善丈夫。 何以故。 虽有财宝。 不能开意正直受乐。 又复不能供养父母及与妻子。 亦不赐与奴婢仆使。 不时时施与沙门及婆罗门。 亦复不求生天善报。 佛告王曰。 此摩诃南。 乃往昔时。 已曾于多伽罗瑟辟支佛所。 种少善根。 尔时布施饮食。 不至心施。 不信心施。 不手自施。 不恭敬施。 撩掷而与。 布施已讫。 后复生悔。 作是念言。 我之饮食。 云何与此剃头沙门。 不如自与家中仆使。 于其舍身。 得生舍卫城第一巨富大长者家。 虽复生彼富长者家。 由先施食有悔心故。 自然不憙着好衣裳。 亦复不喜食于美食。 鞍马车乘严饰之具。 悉不喜乐。 大王当知。 摩诃南。 于昔往日。 其家豪富。 为钱财故。 杀异母弟。 以是因缘。 入于地狱。 无量年岁受诸苦恼。 由是之故。 钱财七返常没于官。 摩诃南。 于多伽罗瑟辟支佛所。 施食因缘。 受福已尽。 如大罪人。 舍身之后。 入于地狱。 摩诃南舍身。 亦复如是。 入大叫唤地狱。 时波斯匿王。 复白佛言。 世尊。 彼摩诃南。 舍身实入大叫唤地狱耶。 佛言。 实入。 时王闻已。 悲泣流泪。 王整衣服。 偏袒右肩。 合掌说偈钱财谷帛并珍宝  奴婢仆使及眷属一切无随无随者  亦不能取其少分为死所侵舍故尸  一切财宝虽罗列都无一物是储有  亦复不能持少去为有何物随逐人  譬如有影随其形善恶受报必不失  唯此随人犹如影尔时世尊以偈答言善恶随逐人  譬如影随形随其所趣向  未曾相舍离譬如少资粮  越险增苦恼行恶亦如是  不能至善径譬如丰资粮  安乐越险道修福者亦尔  安隐至善处譬如久别离  至于旷远处安隐得还家  其心甚悦豫妻子及眷属  欢喜极快乐修善者亦尔  善业来迎接亦如离眷属  会合得欢喜是以应积善  当为后世故欲得后世福  应修行正行今不被讥呵  后受于快乐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六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当于尔时。 波斯匿王。 欲设大祀。 养千牛王皆系于柱。 并及牦牛水牛乳牛犊及小牛。 尽各数千。 [牛*羊]羖羊等。 亦复数千。 种种畜生皆系祀场。 时余国中。 诸婆罗门。 闻王大祀。 自远而至。 进集舍卫城。 时众多比丘。 于其晨朝。 着衣持钵。 入城乞食。 闻波斯匿王。 欲设大祀。 养千牛王。 并及牦牛水牛乳牛小牛及犊。 尽各数千。 [牛*羊]羖羊等。 亦复数千。 如是种种。 诸畜生等。 皆悉系着于彼祀场。 又闻余国诸婆罗门。 斯波斯匿王。 施设大祀。 一切云集。 在舍卫城。 诸比丘。 乞食已讫。 摄于衣钵。 洗足已去。 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我等今日入城乞食。 闻如是事。 尔时世尊。 闻是语已。 即说偈言月月百千祀  修此以求福不如一信佛  十六分中一月月百千祀  修此以求福不如一信法  十六分中一月月百千祀  修此以求福不如一信僧  十六分中一月月百千祀  修此以求福不如一慈心  十六分中一月月百千祀  修此以求福不如怜众生  十六分中一月月百千祀  修此以求福不如怜鬼神  十六分中一月月百千祀  不如一善心怜愍畜生类  十六分中一月月百千祀  不如于佛说生信而爱乐  十六分中一假使修诸祀  及与事火法修此欲求福  行此诸祠祀满足一年中  不如正身立一礼敬向佛  四分中之一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六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波斯匿王。 收摄刹利毗舍首陀罗沙门婆罗门。 持戒破戒出家。 乃至伎儿旃陀罗等。 悉皆系闭。 时诸比丘。 入城乞食。 闻如是上事。 食已洗足。 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我等。 入城乞食。 闻波斯匿王。 收摄刹利毗舍首陀罗沙门婆罗门出家。 持戒破戒。 及伎儿旃陀罗等。 悉皆系闭。 尔时世尊。 闻斯语已。 即说偈言王者系缚人  以铁木及绳贤圣观斯事  深知非牢缚若恋于妻子  钱财及珍宝如是系缚人  坚牢过于彼妻子及财宝  愚人生系着其实如瀑流  漂没诸凡夫是以宜速逝  趣向于解脱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菩提及母  爱己及护己捕鱼并鹿阱  悭并及命终祠祀及系缚别译杂阿含经卷第三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四失译人名今附秦录初诵第四(六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摩竭提国阿阇世王。 将领四兵来。 共波斯匿王。 交阵大战。 时阿阇世王韦提希子。 破波斯匿王所将军众。 波斯匿王。 单乘一车。 独得入城。 时诸比丘。 入城乞食。 见是事已。 乞食讫洗足。 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立。 白佛言。 世尊。 我等晨朝入城乞食。 见阿阇世王。 及波斯匿王。 各严四兵。 极大斗战。 波斯匿王。 所将四兵。 为彼所破。 唯王一身。 单乘一车。 独得入城。 尔时世尊。 闻斯事已。 即说偈言胜则多怨疾  负则恼不眠若无胜负者  寂灭安睡眠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六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摩竭提阿阇世王。 及波斯匿王。 各严四兵。 交兵大战。 波斯匿王。 大破阿阇世王所将兵众。 并复擒得阿阇世王身。 波斯匿王。 既得胜已。 与阿阇世王。 同载一车。 来诣佛所。 顶礼佛足。 时波斯匿王。 白佛言。 世尊。 此摩竭提阿阇世王韦提希子。 我于彼所。 初无怨嫌。 彼于我所。 恒怀憎嫉。 然其是我亲友之子。 以是之故。 我今欲放令得还国。 佛言大王。 可放令去。 若能放彼王。 于长夜有大利益。 尔时世尊。 即说偈言力能破他军  还为他所坏力能侵掠人  逻为他所掠愚谓为无报  必受于大苦若当命终时  乃知实有报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六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波斯匿王。 于闲静处。 作是思惟。 佛所教法。 极有义利。 能得现报。 无有热恼。 不待时节。 能将于人到于善处。 语诸人言。 汝等来善示汝妙法。 夫为智者。 自身取证。 深得解达。 须善友须善同伴。 恒应亲友。 如是善友。 不向恶友。 并恶知识。 远离恶伴。 思惟是已。 从坐处起。 往诣佛所。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我于闲处。 作是思惟。 佛所教法。 有大义利。 能招现报。 无诸热恼。 不待时节。 乃至不与恶友交游。 佛告王曰。 实尔实尔。 佛所教法。 有大义利。 能招现报。 乃至不与恶伴交游。 我于往时。 在王舍城耆梨跋提林。 尔时阿难比丘。 独在静处。 作是思惟。 善知识者。 梵行半体。 阿难起已。 来至我所。 顶礼我已。 而作是言。 善知识者。 梵行半体。 非恶知识恶伴恶友。 我告阿难。 止止莫作是语。 所以者何。 夫善知识善友善伴。 乃是梵行全体。 又善友伴者。 不与恶知识恶友恶伴。 而为徒党。 何以故。 我以善知识故。 脱于生死。 是故当知。 善知识者。 梵行全体。 如是之事。 应分别知。 佛所说法。 有大义利。 能招现报。 乃至不与恶友恶伴恶知识等。 而为伴党。 尔时世尊。 即说偈言于诸善法中  不放逸最胜若当放逸者  贤圣所讥嫌若不放逸者  获于天帝位于诸天中胜  于作无作中不放逸最胜  若不放逸者坐禅尽诸漏  逮得于胜果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六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波斯匿王。 于闲静处。 作是思惟。 颇有一法。 能得现利。 及后世利。 作是念已。 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 退坐一面。 白佛言。 世尊。 颇有一法。 能得现利。 后世利不。 佛告王曰。 我有一法。 修行增广。 现在未来。 多所饶益。 所谓修行。 不放逸法。 现得利益。 来世亦利。 譬如大地。 能生百谷。 一切草木一切善法。 亦因不放逸生。 不放逸增长。 不放逸广大。 大王犹如大地。 一切种子。 因地而生。 因地增广。 一切众生。 因不放逸。 亦复如是。 一切根香中。 黑坚实香。 最为第一。 此事亦尔。 一切善法。 因不放逸。 坚实香中。 赤栴檀。 为第一。 此事亦尔。 一切善法。 因不放逸为本。 不放逸者。 是实法因。 不放逸者。 善法生处。 一切华鬘中。 乾陀婆梨琴华鬘。 最为第一。 一切善法中。 不放逸第一。 余如上说一切水生华中。 青莲华第一。 一切善法中。 不放逸第一。 余如上说一切畜生迹中。 象迹最大。 一切善法中。 不放逸第一。 余如上说如与贼战。 能先诸斗。 名为第一。 一切善法。 不放逸第一。 余如上说一切兽中。 师子第一。 善法之中。 不放逸第一。 余如上说一切楼观。 高波那写。 最为第一。 善法之中。 不放逸第一。 余如上说一切阎浮提树。 阎浮提界上树。 最为第一。 善法之中。 不放逸为第一。 余如上说一切詹婆罗树中。 鸠罗苦婆罗。 最为第一。 诸善法中。 不放逸第一。 余如上说一切波吒罗树中。 锦文芭吒罗为第一。 诸善法中。 不放逸第一。 余如上说一切树中。 波利质多罗。 为第一。 诸善法中。 不放逸第一。 余如上说一切山中。 须弥山第一。 诸善法中。 不放逸第一。 余如上说一切金中。 阎浮檀金第一。 诸善法中。 不放逸第一。 余如上说一切妙衣。 迦尸衣第一。 诸善法中。 不放逸第一。 余如上说一切色中。 白为第一。 诸善法中。 不放逸第一。 余如上说一切鸟中金翅为第一。 诸善法中。 不放逸第一。 余如上说一切明中。 日光为第一。 不放逸法。 亦复如是。 余如上说如上说诸修行善行。 不放逸者。 是其根本。 是其生因。 是故大王。 汝今应修不放逸法。 亦应依止不放逸法。 王若如是。 王之夫人。 及以妃后。 亦不放逸。 王子大臣。 及诸官属。 亦复如是。 若不放逸。 即是守护中宫内外。 以不放逸故。 仓库盈满。 王不放逸。 则为自护。 并护一切。 尔时世尊。 即说偈言不放逸最胜  放逸多讥嫌今世不放逸  后世得大利现利他世利  解知二俱利是名为健夫  明哲之所行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六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波斯匿王。 于闲静处。 作是思惟。 世有三法。 一者可憎。 二不可爱。 三不可追念。 何谓可憎。 所谓老也。 何谓不可爱。 所谓病也。 何谓不可追念。 所谓死也。 波斯匿王。 思惟是已。 即从坐起。 往诣佛所。 顶礼佛已。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我于静处。 作是思惟世有三法。 一者可憎二者不可爱。 三者不可追念。 何谓可憎。 所谓老也。 何谓不可爱。 所谓病也。 何谓不可追念。 所谓死也。 佛告王曰。 如是如是。 此三种法。 实如王言。 佛言大王。 世间若无此三佛不出世。 亦不说法。 以有此三故。 佛出世为众说法。 尔时世尊。 即说偈言王车严饰盛  庄挍甚奇妙久故色毁败  如身必归老实法无衰老  展转相付故咄哉老贼恶  端正殊妙色汝能坏败也  设寿满百年必入于死径  病来夺其力老将付与死  是故常乐禅捡心勤精进  了知生边际胜彼魔军众  度有生死岸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六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波斯匿王。 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布施之时。 应与何处。 佛答王曰。 修布施者。 随意所乐。 布施于彼。 王复问佛。 布施何处。 得大果报。 佛答王曰。 汝问异前。 我今问汝。 随汝意答。 如出军阵。 欲斗战时。 如东方有刹利。 盛壮有力。 然其不能善解兵法。 亦复不知善调其身。 及以射术。 畏惮前敌。 生于惊惧。 每常先退。 不能住其所止之处。 射箭不远。 设复射箭。 终无所中。 不堪处彼大阵之中。 大王若斗战时。 有如此人。 王当安慰。 汝亲近我。 当重赏赐。 王能尔不。 王言。 世尊。 我实不用如是之人。 何以故。 斗战之时。 所不须故。 南方有婆罗门。 西方有毗舍。 北方有首陀。 亦复如是。 如此人等。 王当用不。 王言。 若斗战时。 皆所不用。 佛言。 若斗战时。 东方有刹利来。 年在盛壮。 身体丁大骁勇有力。 善解兵法。 兼知射术种种诸术。 多诸手伎。 善能调身。 勇于向敌。 大胆不惧。 心无惊畏。 见敌不退。 住所住处。 弯弓远射。 能中于物。 箭不虚发。 勇捍直进。 能坏大阵。 大王若斗战时。 当用何者。 王答佛言。 用勇健者。 何以故。 斗战之法。 须勇健故。 南西北方。 亦复如是。 佛告大王。 如是大王。 若有沙门婆罗门。 五支不具。 不任福田。 复有五支满足。 堪任福田。 施得大果。 得大利益。 极为炽盛。 果报增广。 云何名为具于五支。 断除五盖。 云断除五盖何。 断除欲盖嗔恚睡眠调悔及疑。 自知除五欲。 名断除五盖。 云何满足五支。 满足无学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若能满足如是五支。 沙门婆罗门施得大果。 名大炽然。 果报深广。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譬如有一人  骁勇有大力兼善解射术  众技悉备知斗战须此人  当厚赐财宝并与其爵赏  不择其种姓但录其功勋  大王应如是若能行善者  柔和修忍辱能见四真谛  得入于圣位供养黠慧者  不应择种姓住处悉应有  饮食并卧具如此之供养  应有具戒者于大洪流中  应作浮囊栰并造作桥船  自渡亦济他安直多闻者  譬如有密云遍覆于世界  电光甚赫曜雷音声远震  降注于大雨土地普沾洽  众卉木丛林无不蒙润者  禾稼既滋茂农夫生悦庆  如是信施主多闻能惠施  无有悭嫉者润泽喻饮食  劝让益进与如雷音远震  譬如降注雨大获于子实  能修布施者大获于功德  后得涅槃乐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六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波斯匿王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婆罗门种。 常生婆罗门家。 刹利种。 常生刹利家不。 佛告王曰。 汝今不应作如是语。 何以故。 有四种人。 一者从明入明。 二者从明入冥。 三者从冥入明。 四者从冥入冥。 何谓从冥入冥。 若有众生生于下贱贫穷之者。 或生魁脍技巧之家或身羸瘦。 其形极黑。 聋盲喑痖。 诸根不具。 为他作使。 不得自在。 如此之人。 或身行恶业。 或口作恶业。 或心念不善。 身坏命终。 堕于地狱。 是名从冥入冥。 如从厕出复入一厕。 我说此人从冥入冥。 若如此人。 生于下贱及魁脍技巧。 或身羸瘦。 其形极黑。 聋盲喑痖。 诸根不具。 为他走使。 不得自在。 是名为冥。 若如此人。 能身行善。 能口行善。 能意行善。 身坏命终。 得生天上。 如此人。 从地而起。 得升于床。 从床而起。 得乘于车。 从车而起。 得乘于马。 从马而起。 得乘于象。 从象而起。 得升宫殿。 以是缘故。 我说从冥入明。 何谓从明入冥。 若有人。 生于刹利家。 或复生于婆罗门家。 或生大长者家。 多饶财宝。 巨富无量。 库藏盈溢。 多诸仆从。 辅相大臣。 亲友眷属。 亦甚众多。 身形端正。 有大威力。 如是之人。 是名为明。 若此之人。 身行恶业。 口行恶业。 意行恶业。 身坏命终。 堕于地狱。 如人从宫殿下堕于象上。 从象上下而乘于马。 从马上下而乘于车。 从车上下而坐于床。 从床而下堕落于地。 从地而堕坠于粪坑。 我说此人从明入冥。 何谓从明入明。 若有人。 生于刹利大婆罗门家。 或生长者。 多饶财宝。 巨富无量。 库藏盈溢。 多诸仆从。 辅相大臣。 亲友眷属。 亦甚众多。 身形端正。 有大威力。 此名为明。 如此之人。 身行善业。 口行善业。 意行善业。 身坏命终。 得生天上。 如似从一宫殿至于宫殿。 从象至象。 从马至马。 从车至车。 从床至床。 如此之人。 我说从明入明。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大王汝当知  贫穷不信者嗔恚怀嫉妒  恒起恶觉观邪见无恭敬  沙门婆罗门持戒及多闻  见则加骂辱设有少财物  无有奉施心毁骂施与者  如此之业缘必堕于地狱  是业堕地狱名从闇入闇  大王今当知贫穷好施者  有信无嗔恚惭愧而好施  沙门婆罗门持戒及多闻  起敬礼问讯常行正善行  自施赞施者受者亦赞叹  如是至后世生三十三天  此名从此闇将入于明处  大王又当知大富而不信  心常怀嗔恚常起贪嫉妒  邪见不恭敬沙门婆罗门  持戒及多闻见则加骂辱  无有奉施心从此而命终  堕于恶地狱名从明入闇  大王又当知大富信无嗔  惭愧得具足能舍大悭心  沙门婆罗门持戒及多闻  起敬而问讯常行于正善  自施赞施者受者所叹誉  舍此身命已以是果报故  生三十三天此名从于明  而入于明处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波斯匿王于日中时。 乘驾辇舆。 往诣佛所。 身体尘坌。 尔时世尊而问王言。 大王。 何故以日中来至于此身体尘坌。 王白佛言。 世尊。 国事广大。 众务猥多。 断理庶讫。 来诣佛所。 以是之故。 身体坌尘。 佛言。 大王。 我今问汝。 随汝意答。 大王。 譬如有人从东方来。 禀性正直。 未曾虚欺。 为众所信。 设语王言。 今者东方有大石山。 上连于天。 下连于地。 从东方来。 其所历处所。 有林卉有生之类。 悉皆摧碎。 南西北方。 亦复如是。 皆为众人。 深生信心。 亦相谓言。 今者四方有大石山。 一时俱至。 又无孔穴可逃避处。 天龙人鬼。 有生之类。 咸皆碎灭。 甚可怖畏。 佛告王曰。 当于尔时。 设何方计而得免难。 王言。 世尊。 当尔之时。 更无方计。 唯信佛法。 修行真行。 更无余方。 佛言。 大王。 如王所说。 乃至除信佛法更无余计。 大王。 何故作如是语。 波斯匿王白佛言。 世尊。 设如灌顶受王位者。 象兵马兵车兵步兵。 各严战具。 如此大山无可共斗。 刀箭弓矟。 无可用处。 若以咒术。 钱财贡献。 如此之事。 无如之何。 亦复无有求名捔力诤胜之处。 是故世尊。 我言应修善法远离虚妄。 除信佛法更无余计。 佛言。 如是大王。 如是大王。 老山能坏壮年盛色。 病山能坏一切强健。 死山能坏一切寿命。 衰耗之山能坏一切荣华富贵。 妻子丧没。 眷属分离。 钱财亡失。 大王。 有如是四方碎坏世间随逐于人。 实如汝言。 唯有修行真法。 除于佛法更无余计。 尔时世尊即说颂曰譬如四方有大山  广大深厚无涯际从四面来一时至  慞惶奔走无避处象车马兵不能拒  咒术财宝不能却如是大王无常山  老病死山衰灭山残灭一切有生类  刹利首陀婆罗门乃至下贱真陀罗  在家出家修梵行及以全戒至毁禁  悉皆残灭无遗余是以智人应修善  尊崇三宝行众福身口及意常清净  现得名誉后生天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七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波斯匿王往诣佛所。 稽首佛足。 在一面坐。 时祇洹中有长发梵志七人。 复有裸形尼干七人。 复有一衣外道七人。 身皆长大。 波斯匿王见诸外道。 在祇洹中。 经行彷徉。 时波斯匿王从坐而起。 合掌敬心。 向诸外道。 自说我是波斯匿王。 如是三说。 佛告波斯匿王。 何故见此长发裸形一衣之人。 如此恭敬。 王言。 世尊。 我国有此三人。 阿罗汉中。 名为最胜。 佛告王言。 汝不善知他心所趣。 云何知是罗汉非罗汉也。 如共久处。 用意观察。 尔乃可知。 持戒破戒。 虽复久处。 聪智能知。 愚者不知。 若其父母。 亲里眷属。 有死亡者。 可分别知。 若无此事。 难可了知。 若遭厄难。 为人强逼。 令行杀害。 或为女人私处逼迫。 而不犯戒。 可知坚实随逐观察。 乃能可知。 净行不净。 欲试其智。 听其所说。 唯有智者。 善能分别。 唯有智人。 久处共住。 尔乃可知。 王即赞佛言。 善哉世尊。 如佛所说。 久处共住。 尔乃可知。 持戒破戒。 临难别人。 观察其行。 知净不净。 讲说议论。 乃别其智凡。 此上说有智能知。 愚者不知。 久处乃知。 非可卒知。 何以故。 我所使人。 亦使着如是形服使。 远至他国。 察彼国中。 或经八月。 或至十月。 作种种事已。 还来归国。 五欲自恣。 一切所作。 如前无异。 是以知佛所说实是善说。 王又白言。 世尊。 我亦先知有如是事。 但卒不观察。 便起恭敬。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不以见色貌  而可观察知若卒见人时  不可即便信相貌似罗汉  实不摄诸根形貌种种行  都不可分别如似涂耳铛  亦复如涂钱愚者谓是金  其内实是铜如是诸人等  痴闇无所知外相似贤善  内心实毒恶行时多将从  表于贤胜者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七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五国王共集一处。 各相谓言。 五欲之中。 何者最妙。 一王说曰。 色为第一。 次王说言。 声为第一。 次王说言。 味为第一。 第四王言。 香为第一。 第五王言。 细滑第一。 诸王心意。 人各不同。 各见第一。 乃相谓言。 我等心意。 所美不同。 各竞其理。 可诣佛所禀受分别。 波斯匿王而为上首。 共诣佛所。 五王尔时礼佛足已。 在一面立。 白佛言。 世尊。 我等五王私共议论。 五欲之中。 何者第一。 一王说言。 色为第一。 如此五王。 所说不同。 各称第一。 所说不同故。 来诣佛所。 咨问斯义。 何者第一。 佛说。 若于色中。 取其像貌。 心意封着。 称适其意。 当于尔时。 设有妙色胜于此者。 但以所著为胜。 不顾色妙。 声香味触。 亦复如是。 乃至于触受。 其相貌心意计着。 以为最胜。 尔时有一婆罗门。 名曰卑嶷。 即从坐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向佛。 白言。 世尊。 欲有所说。 唯愿听许。 佛告卑嶷。 宜知是时。 卑嶷即说偈言央伽大王畜宝铠  摩竭提主得大利佛出其国最上宝  名称普闻如山王譬如莲华新敷荣  光映泉池香遍至佛亦如日处虚空  光明周普照世界谛视如来智慧力  犹如猛火炎炽盛开诸眼目作大明  诸有疑惑来禀化一切悉得决所疑五王皆赞美偈讫。 各以上衣以用赏之。 尔时五王闻佛所说。 皆大欢喜。 从坐而去。 王去已后。 卑嶷合掌向佛。 即以五衣奉上于佛。 唯愿纳受。 佛即纳受。 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七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波斯匿王身体肥大。 喘息极粗。 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佛告王言。 王今身体。 极为重大。 至于动转。 出入息时。 极为大难。 王白佛言。 如是如是。 如世尊教。 今患此身。 以为惭愧。 用自讥呵。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夫人常当自忆念  若得饮食应知量身体轻便受苦少  正得消化护命长尔时乌带摩纳在于众中。 王告摩纳言。 汝能受持此偈。 于我食时。 常能为我诵此偈不。 若能诵者。 我当赏汝日百金钱。 我之所食常当听汝先我前食。 乌带摩纳尔时答言。 我能。 佛重为波斯匿王种种说法。 示教利喜。 默然而住。 波斯匿王礼佛而退。 乌带摩纳小在后住。 受持此偈。 佛告摩纳。 王若食时。 恒为王说如此上偈。 尔时波斯匿王日日减食。 身体日日转小。 渐得轻便。 波斯匿王后至佛所。 身体轻便。 转得端正。 白佛言。 世尊。 我于今者奉佛敕教。 现身之中受无量乐。 南无佛婆伽婆至真等正觉。 知我现报现前利益。 由节食故得胜.毁坏.从佛教  一法.福田.可厌患明闇.石山.着一衣  诸王.喘息名跋瞿(七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摩纳。 名阿修罗盐。 往诣佛所。 不善口意。 面于佛前。 加诸骂辱。 尔时如来见闻是已。 即说偈言行善不嗔恚  布施常实语不嗔不害者  胜于怀恶忿悭贪及妄语  亲近恶人者当知此众生  积嗔如丘山嗔恚如逸马  制之由辔勒控辔不名坚  制心乃名坚是故我今者  名为善调御尔时摩纳即白佛言。 我实愚闇。 所为不善。 面于佛前。 加诸骂辱。 唯愿世尊。 哀受我忏。 佛言。 摩纳。 知汝至心。 怜愍汝故。 受汝忏悔。 使汝从今善法增长。 无有退转。 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七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摩纳。 名曰卑嶷。 往诣佛所。 面于佛前。 不善口意。 骂詈世尊。 加诸诽谤种种触恼。 尔时如来见闻是已。 语卑嶷言。 譬如世间。 于大节会。 锯无提日。 当于其夜。 汝于彼时。 颇以衣服璎珞种种肴饍。 饷亲戚不。 卑嶷答言。 实尔饷与。 佛告卑嶷。 若彼不受汝之所饷。 此饷属谁。 卑嶷答言。 若彼不受。 我还自取。 佛言。 如是如是。 卑嶷汝于如来至真等正觉所。 面加骂辱。 作诸谤毁。 种种触恼。 汝虽与我。 我不受取。 譬如世人。 有所舍与。 前者受取。 是名舍与。 亦名受取。 有人虽施。 前人不受。 是名为舍不名为。 受若人骂詈嗔打毁呰。 更还报者。 是名为舍。 是名为受。 若人骂詈嗔打毁呰。 忍不加报是名为舍。 不名为受。 卑嶷言。 瞿昙。 我闻先旧长老宿德。 咸作是言。 世若有佛无上正真等正觉。 面前骂詈。 终不生恼。 我今骂汝。 汝便生恼。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无有嗔恚者  于何而得嗔调顺正命者  无嗔汝当知若嗔不报嗔  斗战难为胜若不加报者  是则名为上不嗔胜于嗔  行善胜不善布施胜悭贪  实言胜妄语不嗔不害者  常与贤圣俱近诸恶人者  积嗔如丘山嗔恚如狂马  制之由辔勒辔勒未为坚  制心乃名坚是故我今者  名为善调乘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七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在祇洹外。 露地经行。 时婆罗突逻阇。 极为恶性。 往诣佛所。 面于佛前。 恶口骂辱。 生大嗔恼。 加诸毁谤。 望佛惭耻。 尔时世尊见闻是已。 默然而住。 时婆罗突逻阇见佛默然。 复作此言。 汝今默然。 我已知汝堕于负处。 尔时如来。 即说偈言除祛胜负者  寂灭安隐眠婆罗门言。 瞿昙。 我实有过。 婴愚无智。 所为不善。 今我自知。 唯愿世尊。 听我忏悔。 佛告婆罗门。 汝于面前。 毁骂如来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加诸诽谤。 种种触恼。 汝实愚小。 痴惑无智。 所作不善。 我随汝故。 受汝忏悔。 使汝善法增长。 履行不退。 受忏悔已。 婆罗门甚大欢喜。 顶礼而去(七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于其晨朝。 着衣持钵。 入城乞食。 时婆罗门突逻阇。 遥见如来。 疾走往趣。 到佛所已覆于佛前。 面加骂辱。 毁谤世尊。 种种触恼。 又复掬土欲以坌佛。 然所掬土。 风吹自坌。 不能污佛。 尔时如来见是事已即说偈言无嗔人所横加嗔  清净人所生毁谤如似散土还自坌  譬如农夫种田殖随所种者获其报  是人亦尔必得报婆罗门言。 我实有过。 婴愚无智。 所为不善。 唯愿如来。 听我忏悔。 佛言。 汝于如来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所。 面加毁谤。 痴惑之甚。 如汝所说。 我愍汝故。 受汝忏悔。 使汝不退善法增长。 婆罗门蒙佛听许。 欢喜而去(七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俱萨罗国还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婆罗门。 名曰返戾。 闻世尊游俱萨罗还舍卫祇树给孤独园。 时婆罗门而作是念。 我当往至沙门瞿昙所。 彼有所说。 我当返戾。 时婆罗门作是念已即诣佛所。 尔时世尊数千亿众。 前后围绕。 而为说法。 世尊于时。 遥见彼婆罗门来。 默无所说。 时婆罗门来到佛所。 语佛言。 何不说法。 我欲听之。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若求过短者  意欲讥彼阙汝不清净心  嗔恚极怀忿诸佛所说法  终不能解悟善顺离诤讼  并祛不信心远离诸恼害  及以嫉妒想若能如此者  善听为汝说时婆罗门而作是念。 瞿昙沙门已知我心即起礼佛。 而作是言。 我实有过。 所念不善。 唯愿世尊。 受我忏悔。 尔时世尊以怜愍故。 受其忏悔。 返戾欢喜。 顶礼而去(七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无害摩纳往诣佛所。 问讯安慰。 情报备到。 致问周讫。 在一面坐。 白佛言。 瞿昙。 我名无害。 因此名故。 得无害不。 佛言。 汝身口意。 都不生害。 故称无害。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身不毁害  口意亦然  是故号汝名为无害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于其晨朝着衣持钵。 入舍卫城。 次第乞食。 次到婆罗突逻阇大婆罗门家。 时婆罗门清净澡手。 即取佛钵。 盛满美饭。 以奉世尊。 于第二日及第三日。 亦次乞食。 至婆罗突逻阇。 婆罗门作是念。 今此剃发沙门数来乞食。 似我知旧。 佛于尔时。 知婆罗门心之所念。 即说偈言天雨数数降  五谷数数熟道人数数乞  檀越数数与数数生天上  数数受果报妇女数怀妊  数数生子息数数[(壳-一)/牛]牛乳  数数得酥酪数数受于生  数数消灭尽数数至于死  数数悲苦恼亦复数数烧  数数埋冢墓得断后有道  则止不数数若不数数生  亦不数数死得不数数忧  亦不数号哭尔时婆罗门  闻说是偈已心生最上信  踊跃甚欢喜即取世尊钵  盛满种种食欲以授与佛  佛不为其受所以不受者  为说法偈故时婆罗门白佛言。 世尊。 我于今者所施之食。 奉上如来。 世尊不受。 当以与谁。 佛言。 我不见沙门婆罗门。 若魔若梵。 若食此食。 有能如法得消化者。 佛复言。 此食宜应若置无虫水中。 无虫草中。 时婆罗门承佛教敕寻以此食。 置无虫水中。 即时炽然烟炎俱出。 [淴-勿+(句-口+夕)][淴-勿+(句-口+夕)]振爆。 声大叫裂。 婆罗门作是言。 沙门瞿昙所为神足。 实为希有。 于少食中。 尚作此变。 婆罗门见斯事已。 即诣佛所。 顶礼佛足。 白佛言。 唯愿世尊。 听我出家。 佛言。 善来比丘。 须发自落。 法衣着身。 便成沙门。 获具足戒。 此族姓子。 信家非家。 出家修道。 昼夜精勤。 正念觉意。 在前志念坚固。 所作已办。 梵行已立。 自身取证。 不受后有。 成阿罗汉。 心善得解脱(八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舍卫城中。 婆私吒婆罗门女。 于佛法僧前。 心信清净。 归依三宝。 心不生疑。 苦习灭道。 亦不生疑。 得见四谛。 逮第一果。 见法同等。 其夫婆罗门姓。 婆罗突逻阇。 为夫所使。 足趺倒地。 从地起已。 叉手合掌。 向佛方所。 而作是言。 南无佛陀如来至真等正觉。 真金之色。 圆光一寻。 身体方整。 如尼拘陀树。 说法第一。 第七仙圣解脱世雄。 我之世尊。 尔时其夫婆罗门闻妇此语。 极生嗔忿。 而骂詈言。 汝是颠狂旃陀罗也。 谁今为此痴旃陀罗。 作蛊道也。 更无如汝极下贱者。 汝于三明大婆罗门所。 不能恭敬。 方礼秃头瘦黑之人。 如此沙门。 共耶那逻延断人种者。 极相赞叹。 汝若信乐极深厚者。 咄我于今。 请与汝师。 共相讲论。 妇语夫言。 我都不见。 若沙门婆罗门。 若天若魔若梵。 有能与佛共讲论者。 其妇复言。 南无佛陀如来至真等正觉。 真金之色身体方整圆光一寻如尼拘陀树。 说法第一第七仙圣解脱世雄。 我之世尊。 汝自知时婆罗门。 即诣佛所。 问讯已讫在一面坐。 说偈问曰摧坏何物得安眠  除却何法获无忧是何一法能死灭  瞿昙沙门为我说尔时世尊说偈答言摧坏嗔恚得安眠  除灭嗔恚得无忧嗔恚诈亲能死害  摩纳如是应当知灭除嗔恚圣所赞  能害彼者得无忧尔时世尊为婆罗门。 如应说法。 示教利喜。 次第为说。 施论戒论。 生天之论。 欲为不净苦恼之本。 出要为乐。 广示众善白净之法。 时婆罗门闻佛所说。 心开意解。 踊跃欢喜。 佛知摩纳心意调濡。 踊跃欢喜。 心无狐疑。 堪任法器。 为说一法堪任解悟。 如诸佛法。 为说四谛。 苦习尽道。 广为说已。 时婆罗突逻阇闻佛所说。 如白净[叠*毛]易受染色。 即于坐上。 见四真谛。 了达诸法。 得法真际。 度疑彼岸。 不随于他。 得无所畏。 即从坐起。 合掌向佛白言。 世尊。 我已出离。 今欲归依佛法僧宝。 尽我形寿。 为优婆塞。 不杀不盗。 不淫不妄语。 不饮酒。 即于佛所。 得不坏信。 礼佛归家。 其妇见夫如上叹佛。 我师如是。 汝共语耶。 夫答妇言。 我不见世间。 若沙门若婆罗门。 若天若魔若梵。 有能与佛共论议者。 复语妇言。 与我衣来。 妇即与之。 既得衣已。 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唯愿听我于佛法中出家学道。 佛即然许。 命一比丘。 度使出家。 既出家已。 称出家法。 独已专精。 余如婆罗突逻阇经中广说。 乃至得阿罗汉。 心得好解脱。 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八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婆罗门。 名曰摩佉。 往至佛所。 问讯佛已。 在一面坐。 尔时摩佉白佛言。 世尊。 今我家中。 若有一人来。 及三人来。 众多人来。 我尽施与。 瞿昙。 我行如是施。 获大福不也。 佛时答。 有实获大福。 若施一人。 及众多人。 悉皆施与。 获得无量阿僧祇福。 摩佉婆罗门即说偈言我今乐设祠  所以施复施为求福德故  我今问牟尼愿问佛所说  我今谓世尊与梵天齐等  云何得解脱云何至诸趣  云何阶梵天云何作正礼  及以为祠主得生于梵天  寿命长无极尔时世尊说偈答曰欲使设祠时  欢喜而施与作已三时善  缘善故心喜随其安心施  悉能离过患善除于贪欲  正断欲解脱若修慈无量  是名具足祀便得心具足  于善趣亦生如是祠祀者  是名为正祀得生梵天上  寿命极长久时摩佉婆罗门闻佛所说。 作礼而去。 欢喜奉行(八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刹利波罗毗空婆罗门往诣佛所。 问讯世尊在一面坐。 即说偈言刹利久修诸苦法  终不能得名为净婆罗门读三围陀  如是得名为清净尔时世尊说偈答言汝谓为清净  其实为不净婆罗门问佛。 汝说清净道。 亦说无上清净。 云何是净道。 云何是无上清净。 佛偈答言干竭欲淤泥  亦竭于嗔痴是名无上净  正见正思惟正语及正业  正命凭正志正念及正定  如是婆罗门是名清净道  数数习正观数数修正定  增广于正定得断于贪欲  亦断嗔恚痴婆罗门言。 汝说净道已。 亦说无上清净。 我今家事所缠。 辞退还归。 佛言。 婆罗门。 宜知是时。 婆罗门闻佛所说。 欢喜作礼而去第一阿修罗  卑嶷.二嗔骂返戾及无害  罗阇.婆私吒摩佉与刹利  是名为十种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四别译杂阿含经卷第五失译人名今附秦录初诵第五(八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婆罗门。 往诣佛所。 问讯佛已。 在于佛前。 而说偈言云何戒具足  威仪不阙减修习何等业  成就何等法而能得名为  三明婆罗门尔时世尊说偈答曰能知于宿命  见天及恶趣尽于生死有  三通并三明心得好解脱  断欲及一切成就上三明  我名为三明时婆罗门闻佛所说。 踊跃欢喜。 退坐而去(八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钵。 阿难从佛向舍卫城。 时于粪聚窟中。 见夫妻二人。 年几老大。 柱杖战栗。 如老鹳雀。 佛遥见已。 告阿难言。 汝见夫妻二人极为老朽在粪窟中不。 阿难白佛言。 唯然已见。 佛告阿难。 如斯老人。 若年少时。 在舍卫城中。 应为第一长者。 剃除须发。 被服法衣。 应得罗汉。 若少年时。 聚积财钱。 应为第二长者。 若出家者。 剃除须发。 被服法衣。 应得阿那含。 若第三时。 聚集钱财。 应为第三长者。 剃除须发。 被服法衣。 应得须陀洹。 如今老熟。 亦不能聚财。 不能精勤。 亦不得上人法尔时世尊即说偈言少不修梵行  亦不聚财宝犹如老鹳雀  拪止守空池不修于梵行  壮不聚财宝念壮所好乐  住立如曲弓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八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老婆罗门。 年耆根熟。 先于往日。 多造众恶。 极为粗弊。 毁犯所禁。 不信福善。 不先作福。 临终之时。 无所依止。 往诣佛所。 问讯佛已。 在一面坐。 而白佛言。 世尊。 我于往日。 多造众恶。 极为粗弊。 毁犯所禁。 不能修福。 又不修善。 亦复不能先作福德。 临终之时。 无所依止。 佛言。 实如汝语。 老婆罗门言。 善哉瞿昙。 当为我说。 使我长夜获于安乐。 得义得利。 佛言。 实如汝说。 汝于往日。 身口意业。 不作善行。 毁犯禁戒。 不修福德。 不能先造。 临命终时。 作所怙恃。 汝于今者。 实为衰老。 先造众罪。 所作粗恶。 不造福业。 不修善行。 不能先造。 可畏之时。 所归依处。 譬如有人。 将欲死时。 思愿逃避。 入善舍宅。 以自救护。 如是之事。 都不可得。 是故今当身修善行。 意口亦然。 若三业善。 临命之时。 即是舍宅。 可逃避处尔时世尊即说偈言人生寿命促  必将付于死衰老之所侵  无有能救者是以应畏死  唯有入佛法若修善法者  是则归依处佛说是已。 第二经无差别。 应求归依处。 大人宜修善。 第三长行别。 偈则不同。 偈言壮盛及衰老  三时皆过去余命既无几  常为老所患近到阎王际  婆罗门欲生二间无住处  汝都无资粮应作小明灯  依凭于精勤前除于诸使  不复生老死(八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老婆罗门。 往至佛所。 问讯佛已。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吾今朽迈。 往昔已来。 造作众恶。 未曾作福。 未更修善。 又所不行离于怖畏救护之法。 善哉瞿昙。 为我说法。 使我命终有所救护。 屋宅归依逃避之处。 佛告婆罗门。 世间炽然。 何谓炽然。 谓老病死。 以是之故。 应身修善。 口意亦然。 汝都不修身口意善。 汝今若能于身口意修于善者。 即是汝之船济。 乃至死时能为汝救护。 为汝屋宅。 为汝归依逃避之处尔时世尊即说偈言譬如失火家  焚烧于屋宅宜急出财宝  以置无火处生老病死火  焚烧于众生宜应修惠施  赈众于贫穷世间金宝等  王贼水火侵死时悉舍离  无有随人者施逐人不舍  犹如坚牢藏王贼及水火  无能侵夺者悭贪不布施  是名常睡眠修施济匮乏  是名为觉悟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八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乌答摩纳往至佛所。 问讯佛已在一面坐。 而作是言。 瞿昙。 我如法乞财。 供养父母。 又以正理。 使得乐处。 正理供给。 得大福不。 佛言。 如是供养实得大福。 佛言。 摩纳。 不限汝也。 一切如法乞财。 又以正理供养父母。 正理使乐。 正理供给。 获无量福。 何以故。 当知是人梵天即在其家。 若正理供养父母。 是阿阇梨即在其家。 若能正理供养父母。 正理得乐。 一切皆遥敬其家。 若能正理供养父母。 正理使乐。 正理供给。 当知大天即在其家。 若能正理供养父母。 正理与乐供给。 当知一切诸天即在其家。 何以故。 梵天王由正理供养父母故。 得生梵世。 若欲供养阿阇梨者。 供养父母。 即是阿阇梨。 若欲礼拜。 先应礼拜父母。 若欲事火。 先当供养父母。 若欲事天。 先当供养父母。 即是供养诸天尔时世尊即说偈言梵天及火神  阿阇梨诸天若供养彼者  应奉养二亲今世得名誉  来世生梵天(八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摩纳。 名优北伽。 往诣佛所。 稽首问讯。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婆罗门如法乞财。 聚设大祀。 教他设祀。 如是之祀。 为当作祀。 为当不作。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马脂及人脂  牛脂并美食吸风开祀门  此六名大祀作业虽广大  仙圣所毁呰[牛*羊]羊及羖羊  牛王诸小牛一切杀生类  此不为正祀如是是邪祀  众圣所不过若设正祀者  终不恼群生不害有生命  设祀断诸有是名为正祀  若设如是祀大仙必往彼  施及祀场余宜与彼应供  清净心惠施时施施何处  当施胜福田云何胜福田  所谓修梵行若能如是施  斯名广大祀设如是大祀  以如法聚财净水手自与  若能如是施诸天生信敬  名为自他利必获大果报  如是设大祀唯有智者能  能生于净信亦得心解脱  恼害不能加得世间众乐  得生于胜处是名为智者  所设之大祀佛说是已。 优北伽摩纳闻佛所说。 欢喜而去(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摩纳。 名优北伽。 往诣佛所。 稽首问讯。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婆罗门如法乞财。 聚敛大祀。 教他设祀。 如是之祀。 为当作祀。 为当不作。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施设大祀具  不扰害群生若能如是祀  所作皆清净是名祀深隐  梵行者所受现于世间中  名闻极远者远离于战诤  如是祀可赞诸佛所称善  祀及祀之道以清净惠施  宜施彼应供施时施何处  斯名广大祀诸天所信敬  以如法聚财净水手自与  若能如是祀名为自他利  必获大果报如是之大祀  唯有智者能能生于净信  亦得心解脱恼害不能加  得世间最乐得生于胜处  名为有智者佛说是已。 优北伽闻佛所说。 欢喜而去(九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摩纳。 名曰佛移。 往诣佛所。 稽首问讯。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为有几法教在家人处于家中。 得现报利。 并得利乐。 佛告摩纳。 有四法。 使在家人。 得现世报。 获利益乐。 何谓为四。 一能精勤。 二能守护诸根。 三得善知识。 四正理养命。 云何精勤。 随所作业。 家计资生。 或为王臣。 或为农夫。 或复治生。 或复牧人。 随其所作。 不惮劬劳。 寒暑风雨。 饥渴饱满。 蚊虻蝇蜂。 虽有勤苦。 不舍作业。 为成业故。 终不休废。 是名精勤。 云何名为守护诸根。 若族姓子。 如法聚财。 设有方计。 不为王贼水火之所劫夺。 怨憎之处悉不得侵。 不生恶子。 是名守护。 云何名为近于善友。 若族姓子。 近于善友。 而此善友资性贤良。 终不奸盗。 亦不放逸饮酒醉乱。 吐出实言。 不为欺诳。 与如此人。 共为亲友。 未生忧恼能令不生。 已生忧恼能使灭除。 未生喜乐能使得生已生喜乐能使不失。 是名善友。 云何名为正理养命若族姓子。 知其财物。 量其多少。 节其财用。 入多于出。 莫苟轻用。 譬如有人食优昙果初食之时。 树上甚多。 既食之已醉眠七日。 既醒悟已。 方觉失果。 宜处以理。 奢俭得中。 若有钱财。 不能衣食。 不能惠施。 极自俭用。 众人咸言。 如此之人死如狗死。 宜自筹量。 不奢不俭。 是名正理养命。 摩纳复白佛言。 修何等法。 令在家人现受其利。 后世得福。 佛告摩纳。 有四种法。 能获福报。 何谓为四。 所谓信戒及施闻慧。 云何名戒。 能行不杀。 乃至不饮酒。 云何名施。 施沙门婆罗门。 师长父母。 贫穷之者。 乞与衣食床敷卧具。 病瘦医药。 种种所须。 尽能惠与。 名之为施。 云何闻慧。 如实知苦。 知苦谛。 如实知习。 知习谛。 如实知道。 知道谛。 如实知灭。 知灭谛。 是名闻慧具足。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精心修事业  勤守护不失亲近于善友  能正理养命信戒施闻慧  除断于悭贪若能如是者  速获清净道如是八种法  能得现利喜于未来之世  亦得天上乐佛说是已。 佛移摩纳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九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弥絺罗国庵婆罗园。 尔时婆私吒婆罗门女。 新丧第六子。 为丧子故。 心意错乱。 裸形狂走。 渐走不已。 至弥絺罗庵婆罗园。 尔时世尊与无央数大众围绕说法。 时婆私吒婆罗门女遥见世尊。 还得本心。 惭愧蹲地。 佛告阿难。 与其郁多罗僧。 汝可将来。 我为说法。 阿难受敕。 即与郁多罗僧。 婆私吒婆罗门女。 寻取衣着。 往诣佛所。 头面礼足。 尔时世尊为婆罗门女。 宣种种法。 示教利喜。 如昔诸佛。 为说法要。 施论戒论。 生天之论。 欲为不净苦恼之本。 出要为乐尔时世尊广为说法。 知彼至心欲离盖缠。 为说四谛苦习灭道。 此婆私吒女。 聪明解悟。 闻法能持。 譬如净白[叠*毛]易受染色。 婆私吒女即于坐上。 见四真谛。 见法到法。 知法度疑彼岸。 自已证法。 不随他教。 信不退转。 于佛教法。 得无所畏。 即从坐起。 合掌礼佛。 白佛言。 世尊。 我今已得度于三恶。 尽我形寿。 归依三宝。 为优婆夷。 尽寿不杀。 清净信向。 不盗不邪淫。 不妄语不饮酒。 亦复如是。 时彼妇女。 闻法欢喜。 礼佛而去。 更于异时。 婆私吒丧第七子。 心不愁忧。 亦不苦恼。 亦不追念裸形狂走尔时其夫婆罗突逻阇说偈问言汝昔丧子时  追念极荼毒愁忆缠心情  弥时不饮食今者第七子  遇患而命终汝备为慈母  何故不哀念时婆私吒即便说偈答其夫言从无量劫来  受身无漄际由于恩爱故  子孙不可计处处皆受身  丧失亦非一生死旷路中  受苦无穷已我了于生死  往来之所趣是故于今者  都无哀念情其夫婆罗门复说偈言如汝所说者  自昔未曾有于谁得解悟  而能忘所忧时婆私吒复以偈答婆罗门当知  往日三佛陀于彼弥絺罗  庵婆罗园中说断一切苦  并与尽苦道修八圣道分  安隐得涅槃时婆罗门复说偈言我今亦欲诣  庵婆罗园中咨问彼世尊  除我念子苦时婆私吒复说偈言佛身真金色  圆光遍一寻永断众烦恼  超度生死流如是大导师  能调伏一切众生咸蒙化  故号为真济汝今宜速往  诣彼世尊所时婆罗门闻妇所说。 欢喜踊跃。 即时严驾。 诣彼园中。 遥见世尊。 威光显赫。 倍生恭敬。 到已顶礼。 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以他心智。 观察彼心。 知其殷重。 即时为说苦习灭道及八正道。 如此等法。 能至涅槃时婆罗门闻是法已。 悟四真谛。 已得见法。 寻求出家。 佛即听许。 既出家已。 修不放逸。 于三夜中。 具得三明。 佛记彼人得阿罗汉。 是故更名为善生也。 已得三明。 敕其御者婆罗提言。 汝可乘于所驾宝车还归于家。 语婆私吒。 汝于我所。 可生随喜。 所以者何。 佛今为我说四谛法。 又蒙出家。 获于三明。 是故于我应生净信。 时婆罗提乘车还家。 时婆私吒见车已还。 问御者言。 彼婆罗门见于佛不。 御者白言。 婆罗门即于坐上。 见四真谛。 既见四谛。 求索出家。 佛听出家。 得出家已。 于三夜中。 获阿罗汉。 尔时其妇语御者言。 汝今能传是善消息。 当赐汝马及千金钱。 御者白言。 我今不用马及金钱。 我欲愿往诣佛所听受妙法婆私吒言。 汝若如是实为甚善。 若汝出家速能获得阿罗汉道。 婆私吒语其女言。 汝善治家。 受五欲乐。 我欲出家。 女孙陀利即白母言。 我父尚能舍五欲乐。 出家求道。 我今亦当随而出家。 离念兄弟眷恋之心。 如大象去小象亦随。 我亦如是。 当随出家。 执持瓦钵。 而行乞食。 我能修于易养之法。 不作难养。 婆私吒言。 汝所欲者真为吉善。 所愿必成。 我今观汝不久必当得尽于欲离诸结使。 时婆罗门婆罗阇婆私吒。 并孙陀利。 悉共相随。 俱时出家。 皆得尽于诸苦边际(九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毗舍离国大林之中。 尔时如来着衣持钵。 入城乞食。 食讫摄其衣钵。 并复洗足。 坐一树下。 住于天住。 时有一婆罗门。 名郁凑罗突逻阇。 失产乳牛。 遍处推求。 经于六日。 不知牛处。 次第求觅。 趣大林中。 遥见如来。 在树下坐。 容貌殊特。 诸根寂定。 心意恬静。 获于最上调伏之意。 如似金楼。 威光赫然。 见是事已。 往诣佛所。 即于佛前。 而说偈言云何比丘乐独静  如是思惟何所得尔时世尊说偈答言我于诸得失  都无有愁忧汝莫谓于我  与汝等无异时婆罗门复说偈言此中真是梵住处  实如比丘之所说我欲论我家中事  唯愿少听我所说沙门汝今者  宴坐林树间亦无有失牛  六日之忧苦当知此沙门  真为寂然乐汝亦不种稻  何忧于灌水亦不忧稻穗  有出不出者如是等众苦  汝今久舍离亦不种胡麻  又不恐荒秽汝亦无如是  耘耨之苦恼当知彼沙门  实为寂然乐我家有草敷  敷来经七月中有众毒虫  蝎螫生苦恼汝无如是事  沙门为快乐汝无有七子  [怡-台+龙]悷难教授举贷负他债  汝无如是事沙门为快乐  汝又无七女或有产一子  或有无子者丧夫来归家  无有如是事当知沙门乐  亦无诸债主晨朝来至门  债索所负者无有如是事  沙门为快乐汝无有朽舍  遍中诸空器鼷鼠在中戏  摚触出音声扰乱废我睡  通夕不得眠汝无有恶妇  丑陋目黄睛中夜强驱起  日夕常骂詈或说家寒苦  或云负他债沙门无此事  当知为快乐尔时世尊复说偈言婆罗门当知  汝言为至诚无贼偷我牛  已经于六日无有如斯事  真实为快乐我实无稻田  而生乏水想又不忧稻穗  有出不出者我无如是苦  常知为快乐我无胡麻田  生草而荒秽我无如是事  真实名为乐我实无草敷  经历于七月又无毒虫出  蝎螫家眷苦我无如是事  真实为快乐我无有七子  [怡-台+龙]悷而难教各自而债负  为他所敦蹙我又无七女  或产不产者丧夫还归家  我无如此苦我亦无债主  晨朝来扣门征索所负物  又亦无朽舍满中诸空器  鼷鼠戏其中摚触出音声  扰乱废我睡竟宿不得眠  亦无有恶妇黄眼而丑陋  中夜强驱起日夕常骂詈  或说家贫苦或云负他债  都无如斯苦真实为快乐  婆罗门当知汝不断爱憎  不得免是苦断欲离诸爱  然后得快乐尔时世尊。 为婆罗门。 种种说法示教利喜。 广说如上。 乃至尽诸有结不受后有。 时尊者郁凑罗突逻阇。 得阿罗汉得解脱乐。 踊跃欢喜。 而说偈言今我极憘乐  大仙所说法闻法得解悟  都无诸取舍不虚见世尊  遇佛获道果(九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娑罗婆罗门聚落。 尔时世尊。 于其晨朝。 着衣持钵。 欲入娑罗聚落乞食。 有非时云起。 天降于雨。 如来避雨至彼聚落。 时聚落中。 婆罗门长者共集论处。 遥见佛来咸作是言。 剃发道人知何等法。 佛闻其言即告之曰。 汝婆罗门。 有知法者不知法者。 刹利居士。 亦复如是尔时世尊。 即说偈言终不于亲友  令其生屈伏王者亦不取  不应伏者伏妻不求夫伏  父母衰老至子应致敬养  不宜生勃逆无有众聚处  而无贤良人无有善丈夫  而不说法语断于贪嗔痴  所说皆如法时诸婆罗门言。 汝善知婆罗门法。 来入此众。 即时敷座请佛就座。 为我说法。 我等乐听。 尔时世尊。 入其众中。 坐其座上。 为说种种法。 示教利喜。 而说偈言若默无所说  莫知其愚智要因于言说  然后乃别知若说妙法者  说法趣涅槃是以应言说  炽然于法灯已立仙圣幢  皆由于言说言说即圣幢  是以不应嘿佛说是已。 从坐而去(九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拘萨罗。 尔时彼国有婆罗门。 名曰天敬。 其聚落中。 有止客舍。 尔时尊者优波摩那。 为佛侍者止客舍中。 如来于时。 微患风动苦于背痛。 尊者优婆摩那。 着衣持钵。 诣天敬婆罗门家。 尔时天敬。 在于门中剃发而坐。 彼婆罗门遥见尊者。 即说偈言落发服法衣  手中执应器住立我门侧  将欲何所求时尊者优波摩那以偈答言大罗汉善逝  牟尼患背痛须少燸药水  故来从汝乞时婆罗门。 即取钵盛满苏油。 黑石蜜一箧。 燸药水一车。 而以与之。 尔时尊者。 既得之已。 赍诣佛所。 即以此油并燸药水洗涂佛身。 饮黑蜜浆背痛即愈。 时天敬婆罗门。 于后日朝。 往诣佛所。 问讯世尊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 以偈问婆罗门言云何婆罗门  行婆罗门法施何获大果  何者是施时于何福田中  获得于胜报时婆罗门复以偈答言有多教学者  多闻能总持父母真正净  颜容悉端严如是等名为  三明婆罗门若施如斯处  能获大果报随时施衣食  是名胜福田时婆罗门复以偈问佛瞿昙说何种  名为婆罗门云何为三明  施何得大果何者是施时  云何胜福田尔时世尊以偈答言明知于三世  见人天恶趣得尽于生死  并获诸神通心智得解脱  是谓为三明施彼得大果  是名胜福田时天敬婆罗门。 闻佛所说。 欢喜而去(九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拘萨罗国夜止娑罗林。 尔时有一婆罗门。 近林耕殖由晨行田。 因到佛所。 白佛言。 世尊。 我近林耕故乐此林。 汝今亦乐此娑罗林。 将非此中而耕种耶。 时婆罗门。 即说偈言汝将欲种殖  而乐此林耶无侣憘空寂  以此林乐耶尔时世尊说偈答曰我于斯林中  都无有所作拔断其根本  一切尽枯摧于林而无林  已得出于林我永弃所乐  禅定断染着时婆罗门复说偈言汝实名佛陀  于诸世间尊善能灭诸结  离于诸畜积世间之最上  尽后有边际汝倾欲华幢  故号为世尊婆罗门。 说是偈已。 欢喜而去(九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拘萨罗国。 在娑罗林。 时有一婆罗门。 去林不远。 五百摩纳。 从其受学。 时彼婆罗门。 每念世尊如来何时来游此林。 当往咨问。 释我疑滞。 时婆罗门。 遣诸摩纳。 诣林采薪。 欲以祀火。 时诸摩纳。 既至林已。 见于如来。 在树下坐。 端正殊特。 容貌和奕。 如真金楼。 晖光赫然。 时诸摩纳。 睹如来已。 寻负薪归。 白其师言。 和上昔日。 每思见佛。 今者如来。 近在此林。 若欲见者。 宜知是时。 时婆罗门。 闻是语已。 即诣佛所。 问讯起居。 在一面坐。 即说偈言深林极茂盛  其中甚可畏何故独宴坐  修禅无惧心又无众音乐  可以娱自身云何乐闲居  实为未曾有汝为求大梵  世界自在主为求于帝释  三十三天尊何故乐独处  可畏深林中常修于苦行  将欲何所求尔时世尊说偈答言著有所欲者  多怀诸疑惑于无数境界  各各生染着一切诸结使  皆因无智起我断无智根  吐结欲埿干悉断于志求  亦无诸谄曲于诸善法中  证知得清净正得无上道  修禅离欲者尔时婆罗门复说偈言我今稽首礼  归依牟尼尊于诸禅自在  解悟无量觉于天人中尊  具三十二相端正无与等  犹彼雪山王于林得解脱  而不着于林清净解脱者  无生拔毒箭如来所说法  于诸论中上言说最第一  人中师子吼敷演四真谛  广度于一切自离于大苦  亦度诸群生咸今得安乐  愿为说此法我今归命礼  得度于彼岸离诸怖畏者  善来住此林今我得值遇  天人大导师能除灭众生  一切诸苦恼尔时婆罗门。 说是偈已。 欢喜而去(九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拘萨罗国。 尔时世尊。 止于孙陀利河岸。 时彼岸侧。 有住婆罗门。 往诣佛所。 问讯已讫。 在一面坐。 即白佛言。 汝欲入此河中浴耶。 佛问之曰。 入此河浴有何利益。 婆罗门言。 今此河者古仙度处。 若入洗浴能除众恶清净鲜洁。 名为大吉。 佛闻是已。 即说偈言非彼孙陀利  得闭及恒河竭阇婆钵提  入是诸河浴终不能洗除  已作之恶业大力钵健提  并与愚下劣设共于中洗  乃至百千年终不能除恶  烦恼之垢秽若人心真净  具戒常布萨能修净业者  常得具足戒不杀及不盗  不淫不妄语能信罪福者  终不嫉于他法水澡尘垢  宜于是处洗虽于孙陀利  竭阇等诸河此皆是世水  饮之及洗浴不能除垢污  并祛诸恶业饮浴何用为  实语而调顺舍嗔不害物  此是真净水若入净戒河  洗除诸尘劳虽不除外秽  能祛于内垢凶崄残害者  孾愚造诸恶如是等不净  秽污垢恶者水正洗身垢  不能除此恶时婆罗门。 闻佛所说赞言。 善哉善哉。 诚如所言。 夫洗浴者。 能除身垢。 为恶业者。 非洗能除(九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拘萨罗孙陀利河岸。 尔时世尊。 新剃须发宿彼河岸。 后夜早起以衣覆头。 正身端坐系念在前。 时彼河岸有祀火婆罗门。 祀火之法。 余应施与诸婆罗门。 于天欲晓即持祀余。 求婆罗门。 欲以施之。 过值于佛。 尔时世尊。 闻其行声。 即发却覆。 [口*磬]咳出声。 此婆罗门。 既见佛已。 而作是言。 此非婆罗门。 乃是剃发道人。 寻欲回还。 复作是念。 夫剃发者。 不必沙门。 婆罗门中亦有剃发。 我当至彼问其因缘所生种姓。 时婆罗门。 即至佛所问讯言。 汝生何处。 为姓何等尔时世尊。 以偈答言不应问生处  宜问其所行微木能生火  卑贱生贤达亦生善调乘  惭愧为善行精勤自调顺  度韦陀彼岸定意收其心  具足修梵行晨朝应施与  祠祀之遗余汝今婆罗门  若欲修福者宜当速施与  如是善丈夫时婆罗门说偈答言我今遇善祀  此处真祀火我今观察汝  实度韦陀岸昔来祠祀残  每施与余人未曾得如汝  胜妙可施处婆罗门。 即以此食。 奉上世尊。 佛不为受。 即说偈言先无惠施情  说法而后与如斯之饮食  不应为受取常法封如是  故我不应食所以不受者  为说法偈故现诸大人等  尽灭于烦恼应以众饮食  种种供养之欲求福田者  斯处亦应施若欲为福者  我即是福田时婆罗门。 重白佛言。 今我此食当施与谁。 佛言。 我不见世间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能受是食正理消化。 无有是处。 佛言。 宜置于彼无虫水中。 时婆罗门。 受佛教已。 即持置彼无虫水中烟炎俱起[淴-勿+(句-口+夕)][淴-勿+(句-口+夕)]作声。 时婆罗门。 见是事已。 生大惊怖。 身毛为竖。 以惊惧故。 更采取薪。 以用祀火。 尔时世尊。 即到其所。 而说偈言汝齐整薪燃  谓为得清净薄福无智人  乃然于外火婆罗门应当  弃汝所燃火宜修内心火  炽然不断绝增广如是火  斯名为真祀数数生信施  汝应如是祀汝今憍慢重  非车所能载嗔毒犹如烟  亦如油投火舌能炽恶言  心为火伏藏不能自调顺  云何名丈夫若以信为河  戒为津济渡如是清净水  善人之所赞若入信戒洗  即汝毗陀咒能灭众恶相  得度于彼岸以法用为池  瞿昙真济渡清洁之净水  善丈夫所贵诸能洗浴者  毗陀功德人身体不污湿  得度于彼岸实语调诸根  隐藏于三业具修于梵行  忍惭愧最上信向质直人  斯是法洗浴是故汝今者  应当如是知时婆罗门闻佛所说。 弃事火具即起礼佛。 合掌白言。 唯愿听我于佛法中出家受具。 得为比丘入于佛法修于梵行。 佛即听许。 令得出家受具足戒。 时彼尊者。 勤修克己专精独一。 乐于闲静离于放逸。 不乐亲近出家在家。 所以者何。 此族姓子。 剃除须发服于法衣。 正信出家。 为修无上梵行。 现在知见自身证故。 时此比丘。 修集定慧。 得罗汉果。 尽诸有漏。 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不受后有(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髻发婆罗突逻阇婆罗门。 往诣佛所。 问讯已讫。 在一面坐。 即说偈言外发悉被髻  内有髻发不世间发所髻  谁有能除者尔时世尊复说偈言明智竖立戒  心修于智慧专精能勤学  年少除髻发时婆罗门复说偈言外发悉被髻  内有髻发不世间发所髻  谁能断除者尔时世尊复说偈言眼耳鼻舌身  及与于意法名色都无余  心意尽灭度若能如是者  断除于髻发旃陀.婆私吒  失牛.讲集处天敬娑罗林  聚薪.二孙陀一髻发为十(一○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优楼频螺聚落泥连河岸菩提树下。 成佛未久。 尔时世尊独坐思惟。 而作是念。 夫人无敬心。 不能恭顺于其尊长。 不受教诲。 无所畏惮。 纵情自逸。 永失义利。 若如是者。 众苦缠集。 若人孝事尊长。 敬养畏慎。 随顺不逆。 所愿满足。 得大义利。 若如是者。 触事安乐。 复作是念。 一切世间。 若天若人。 若天世界。 若人世界。 若魔世界。 若梵世界。 沙门婆罗门。 一切世间。 有生类中。 若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胜于我者。 我当亲近。 依止于彼。 供养恭敬。 遍观察已。 都不见于世间人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一切世间有胜于我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我依止。 复作是念。 我所觉法。 我今应当亲近供养恭敬诚心尊重。 何以故。 过去诸佛。 一切皆悉亲近依止供养恭敬尊重斯法。 未来现在诸佛。 亦复亲近依止斯法。 供养恭敬。 生尊重心。 我今亦当如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亲近依止供养恭敬尊重于法。 尔时梵主天王。 遥知世尊在优楼频螺聚落泥连河岸菩提树下。 而作是念。 观察世间。 若天若人若魔若梵。 沙门婆罗门。 一切生类。 若有胜我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者。 我当依止。 然都不见有能胜我者。 又复观察过去未来现在诸佛。 悉皆亲近依止于法。 供养恭敬。 生尊重心。 我今亦当随三世佛之所。 应作亲近依止供养恭敬尊重于法。 时梵主天。 彼作是念。 我当从此处没。 往到佛所。 时梵主天。 譬如壮士屈申臂顷。 来至佛所。 白佛言。 世尊。 实如所念。 诚如所念。 即说偈言过去现在诸如来  未来世中一切佛是诸正觉能除恼  一切皆依法为师亲近于法依止住  斯是三世诸佛法是故欲尊于己者  应先尊重敬彼法宜当忆念佛所教  尊重供养无上法尔时梵王。 赞叹世尊。 深生随喜作礼而去(一○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优楼频螺聚落泥连河侧菩提树下。 成佛未久。 佛于树下。 独坐思惟。 而作是念。 唯有一道。 能净众生。 使离苦恼。 亦能除灭不善恶业。 获正法利。 所言法者。 即四念处。 云何名为四念处耶。 观身念处。 观受念处。 观心念处。 观法念处。 若人不修四念处者。 为远离贤圣之法远离圣道。 若离圣道。 即远离甘露。 若远离甘露。 则不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如是等人。 我说终不能得离于一切诸苦。 若修四念处。 即亲近贤圣法者。 若亲近贤圣法。 即亲近贤圣道。 若亲近贤圣道。 即亲近甘露法。 若亲近甘露法。 即能得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若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如是等人。 即说离苦。 时梵主天。 遥知如来心之所念。 作是念言。 我于今者。 当至佛所。 随喜劝善。 思惟是已。 譬如壮士屈申臂顷。 来至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立。 白佛言。 诚如世尊心之所念。 唯有一道。 能净众生。 乃至得免忧悲苦恼。 时梵主天。 即说偈言唯此道出要  斯处可精勤欲求远离苦  唯有此一道若涉斯道者  如鹤飞空逝释迦牟尼尊  逮得于佛道一切正导师  当以此觉道显示于众生  常应数数说咸令一切知  生有之边际唯愿说一道  愍济诸众生过去一切佛  从斯道得度未来及今佛  亦从此道度云何名为度  能度瀑駚流究竟于无边  调伏得极净世间悉生死  解知一切界为于具眼者  宣明如此道譬如彼恒河  流赴于大海圣道亦如是  佛为开显现斯道如彼河  趣于甘露海昔来未曾闻  转妙法轮音唯愿天人尊  度老病死者一切所归命  为转妙法轮时梵主天。 顶礼佛足。 即没而去(一○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梵主天。 于其中夜。 光明倍常。 来诣佛所。 礼佛足已。 在一面坐。 梵主威光。 照于时会。 赫然大明。 即于坐上。 而说偈言刹利二足尊  种姓真正者明行已具足  人天中最胜佛告梵主言。 诚如是言。 诚如是言。 刹利二足尊。 种姓真正者。 明行已具足。 天人中最胜。 时梵主天。 闻佛所说。 踊跃欢喜。 顶礼佛足。 于彼坐没。 还于天宫(一○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拘萨罗国。 时彼国中有一阿兰若住处。 尔时世尊。 与诸大众比丘僧俱在彼止宿。 于时世尊。 赞斯住处。 说阿兰若住处法。 时梵主天。 知如来游于拘萨罗。 与比丘众。 止宿阿兰若住处。 赞叹阿兰若住处。 说阿兰若住处法。 梵主天王。 作是念言。 我今当诣佛所。 赞叹随喜。 时梵主天。 即于彼没。 譬如壮士屈申臂顷。 来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即说偈言处静有敷具  应断于结缚若不能爱乐  还应住僧中恒应正忆念  调根行乞食具足禁戒者  应至空静处放舍于怖惧  坚住于无畏断除憍慢者  坚心处中住如是我所闻  不应怀疑惑一千阿罗汉  于此断生死学者二五百  千一百须陀随流修正道  长不趣邪径不能具宣说  诸道得果者所以不能说  畏惧不信敬时梵主天。 说是偈已。 顶礼佛足。 还于天宫(一○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释翅迦毗罗卫林。 与五百大比丘众俱。 皆是阿罗汉。 诸漏已尽。 所作已办。 舍于重担。 逮得己利。 尽于后有。 无复结使。 正智解脱。 复有十世界大威德诸天。 来至佛所。 问讯佛僧。 于时世尊。 说于随顺涅盘之法。 有四梵身天。 各作是念。 今佛在释翅迦罗卫林。 与五百比丘僧俱。 皆是大阿罗汉。 诸漏已尽。 所作已办。 舍于重担。 逮得己利。 尽于后有。 无复结使。 正智解脱。 复有十世界大威德天。 来至佛所。 问讯佛僧。 世尊为其说于随顺涅盘之法。 我于今者。 当往于彼佛世尊所。 时梵身天。 作是念已。 即于彼没。 譬如壮士屈申臂顷。 来至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立。 时第一梵身天。 而说偈言今于此林中  集会于大众是故我等来  正欲观众僧不以不善心  坏僧破和合第二梵身天复说偈言比丘诚实心  宜应务精勤犹如善御者  制马令调顺比丘亦如是  应制御诸根第三梵身天复说偈言譬如野马被羁系  拔柱蹋堑安隐出诸比丘等亦如是  拔三毒柱断欲堑世尊导师之所调  能出是等大龙象第四梵身天复说偈言诸有归依于佛者  人中舍形得天身时四梵身天。 各说偈已。 在于僧中。 敬心战栗。 作礼而去(一○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时梵主天。 于其中夜。 威光甚明。 来至佛所。 尔时世尊。 入火光三昧。 时梵主天。 作是心念。 今者如来。 入于三昧。 我来至此。 甚为非时。 当尔之时。 提婆达多亲友。 瞿迦梨比丘。 谤舍利弗及大目连。 此梵主天。 即诣其所。 扣瞿迦梨门唤言。 瞿迦梨瞿迦梨。 汝于舍利弗目连。 当生净信。 彼二尊者。 心净柔软。 梵行具足。 汝作是谤。 后于长夜。 受诸衰苦。 瞿迦梨即问之言。 汝为是谁。 答曰。 我是梵主天。 瞿迦梨言。 佛记汝得阿那含耶。 梵主答言。 实尔。 瞿迦梨言。 阿那含名为不还。 汝云何还梵主天。 复作是念。 如此等人。 不应与语。 而说偈言欲测无量法  智者所不应若测无量法  必为所烧害时梵主天。 说是偈已。 即往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以瞿迦梨所说因缘。 具白世尊。 佛告梵言实尔实尔。 欲测无量法。 能烧凡夫。 尔时世尊。 即说偈言夫人生世  斧在口中  由其恶口自斩其身  应赞者毁  应毁者赞如斯恶人  终不见乐  迦梨伪谤于佛贤圣  迦梨为重  百千地狱时阿浮陀  毁谤贤圣  口意恶故入此地狱时梵主天闻是偈已。 礼佛而退别译杂阿含经卷第五此卷末五经及第六卷初五经。 皆国宋本所无而丹本独有者。 第九是梵问经。 第十是度须跋经。 今捡梵问经者。 与彼大本杂阿含经第四十四卷之初同本异译。 度须跋经与大本第三十五卷十六幅已下同本异译。 则国宋二本无此经者脱之耳。 今依丹藏加之分入二卷焉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六失译人名今附秦录(一○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二天。 一名小胜善闭梵。 二名小胜光梵。 欲来诣佛。 时婆迦梵。 见此二梵。 即问之曰。 欲何所至。 二梵答言。 我等欲往诣世尊所问讯礼敬。 时婆迦梵。 即说偈言四梵字鹳雀  三梵名为金七十二五百  名曰为余毗汝观我金色  赫然而明盛所有威光明  晖光蔽梵天云何不观我  乃欲诣佛所尔时二梵以偈答言汝今有少光  映蔽于梵天当知此光色  皆有诸过患明智得解脱  不乐斯光色尔时二梵。 说是偈已。 来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二梵白佛言。 世尊。 我等欲来见佛。 时婆迦梵。 因问我言。 欲何所至。 我等答言。 欲诣佛所。 时婆迦梵。 说此偈言四梵名鹳雀  三梵名为金七十二五百  名曰为余毗汝观我金色  赫然大炽盛所有身光明  晖光蔽梵天云何不观我  乃欲诣佛所我等即便说偈答言汝今有少光  映蔽于梵天当知此光色  皆有诸过患智者得解脱  不乐斯光色佛言。 梵天。 实尔实尔。 彼梵虽复少有光色。 映蔽梵天。 当知光色皆有过患。 智者解了。 不应乐此。 佛为二梵。 称种说法。 示教利喜。 二梵闻法。 欢喜顶礼。 还于天宫(一○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婆迦梵。 生于邪见言。 此处常坚实不坏。 不复往来。 于其生死。 若有过此不往来者。 无有是处。 尔时世尊。 知婆迦梵心之所念。 如来尔时。 譬如壮士屈申臂顷。 寻即往彼婆迦梵宫。 时婆迦梵。 语佛言。 大仙。 此处是常坚实不坏。 都无往来。 若有过此无往来者。 无有是处。 佛语梵言。 此处无常。 汝今云何横生常想。 此处败坏。 而复横生不败坏想。 此处不定。 横生定想。 此处往来。 汝今横生不往来想。 更有胜处。 都无往来。 汝便横生更无胜想。 时婆迦梵。 即说偈言七十二梵作胜福  悉皆于此而终没一切诸梵皆知我  唯我在此不退没尔时世尊复说偈言汝谓为长寿  其实寿短促我知汝寿命  百千尼罗浮时婆迦梵说偈答曰婆迦婆世尊  汝智实无尽过于生老忧  为具眼者说我先造何业  修何等戒行在此梵天上  寿命得延长尔时世尊复说偈言往昔有群贼  劫掠坏聚落剥脱系缚人  大取于财物汝当于尔时  甚有大勇力救解于诸人  然复不加害寻共彼诸人  一劫中修善慈仁好惠施  复能持戒行汝于睡及寤  宜忆本所行又有人乘船  于彼恒河中恶龙提船人  尽欲加毒害汝时为神仙  救济于彼命此汝昔日时  修戒之所致时婆迦梵即说偈言汝实能知我  寿命之修短更有诸余事  汝亦悉知之汝光甚炽盛  能蔽于诸梵靡所不了达  故名婆伽婆尔时世尊。 为婆迦梵。 说种种法。 示教利喜。 寻复于彼没。 还祇洹(一○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梵。 起大邪见。 而作是言。 我此处常不见有能生于我宫。 况复有能过于我上者。 尔时世尊。 入于三昧。 从阎浮提没。 现于梵顶虚空中坐。 尊者憍陈如。 以净天眼。 观于世尊为至何处。 即知如来在梵顶上虚空中坐。 时憍陈如。 亦入是定。 于此而没。 现梵顶上。 处如来下。 在于东面时尊者摩诃迦叶。 以净天眼。 观于如来为至何处。 寻知世尊在梵顶上。 复入此定。 于此处没。 在如来下。 现梵顶上。 在于南面尊者目连。 以净天眼。 观于如来为至何处。 寻知世尊在梵顶上。 即入是定。 于此处没。 现梵顶上。 处如来下。 现于西面时尊者阿那律。 复以净天眼。 观察如来为至何处。 寻知世尊在梵顶上。 亦入是定。 于此处没。 现梵顶上。 处如来下。 在于北面尔时世尊。 告梵天言。 汝本所见。 为舍已不。 复告梵天。 汝本心念。 我不见有能生我宫者。 况能出过。 汝今试观此等天身。 容貌光明。 胜汝已不。 时梵白佛。 唯然已见。 而今见之。 斯等光明。 昔所不见。 而今见之。 斯等光明。 真为殊胜。 自今已后。 更不敢言此处常恒无有变易。 佛告梵天。 此处无常。 空不自在。 佛为彼梵。 种种说法。 示教利喜。 入如是三昧。 从彼梵没。 还于祇洹。 尊者憍陈如。 摩诃迦叶。 阿那律等。 亦为彼梵。 种种说法。 示教利喜。 亦入是定。 从彼处没。 还于祇洹。 唯尊者大目犍连。 在彼而坐。 尔时彼梵。 问目连言。 世尊弟子。 颇有如汝有大威德神足者不。 目连答言。 诸余声闻。 亦有如是威德神足。 尊者目连。 即说偈言牟尼弟子大罗汉  有大威德具三明得尽诸漏知他心  能现神变化群生如是声闻甚众多  是故汝今宜恭敬时尊者目连。 说是偈已。 种种说法。 示教利喜。 亦入是定。 从彼梵没。 还于祇洹(一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拘尸那竭力士生地娑罗林中。 尔时如来涅盘时到。 告阿难曰。 汝可为我于双树间北首敷座。 于时阿难。 受佛敕已。 于双树间北首敷座。 既敷座已。 还至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我于双树间。 北首敷座。 所作已竟。 尔时世尊。 即从坐起。 往趣双树敷上。 北首右胁而卧。 足足相累。 系心在明。 起于念觉。 先作涅盘想。 尔时拘尸那竭国。 有一梵志。 名须跋陀罗。 先住彼国。 其年朽迈。 一百二十。 时彼国中。 诸力士辈。 供养恭敬。 尊重赞叹是阿罗汉。 时须跋陀罗。 传闻人说婆伽婆于今日夜当入涅盘。 作是念言。 我于法中。 有所疑惑。 唯有瞿昙。 必能解释。 决我所疑。 作是念已。 即出拘尸那竭。 往诣娑罗林。 尊者阿难。 在外经行时。 须跋陀见阿难已。 即诣其所。 白阿难言。 我闻他说。 沙门瞿昙。 于今日中夜。 当入无余涅盘。 吾今须见咨决所疑。 阿难答言。 梵志。 佛身疲惓。 汝今扰恼。 须跋陀罗白阿难言。 我闻如来今日中夜。 入无余涅盘。 我昔曾闻宿旧仙言。 若如来至真等正觉。 出现于世。 如优昙钵花。 难可值遇。 我有少疑。 思得咨决。 愿听我见。 如是三请。 阿难答言。 莫扰恼佛尔时世尊。 以净天耳。 遥闻阿难遮须跋陀不听前进。 佛告阿难。 莫遮彼人。 听其前进。 随意问难。 时须跋陀罗。 闻佛慈矜听令前进。 踊跃欢喜。 即至佛所。 问讯已讫。 在一面坐白佛言。 世尊我有少疑。 听我问不。 佛言。 恣汝所问。 须跋陀罗。 既蒙听许白佛言。 世尊。 外道六师。 种种异见。 富兰那迦叶未迦梨俱赊梨子阿阇耶毗罗坻子。 阿阇多翅舍婆罗迦尼陀迦旃延尼乾陀阇提子。 斯等六师。 各各自称已为世尊竟。 为实得一切智不。 尔时世尊。 即说偈言三十一出家  尔来过五十推求诸善法  戒定行明达一切诸世间  不知实方所况知实法者  若修八正道能获于初果  乃至第四果若不修八正  初果不可知况复第四果  我于大众中说法师子吼  如此正法外亦无有沙门  及与婆罗门佛说是时。 须跋陀罗。 远尘离垢。 得法眼净。 时须跋陀罗。 整郁多罗僧。 合掌向佛白佛言。 世尊。 我今已得过三恶道。 时须跋陀罗白阿难言。 善哉阿难。 汝获大利。 为佛弟子给侍第一。 我于今者。 亦得善利。 于佛法中。 愿得出家。 阿难合掌白佛言。 须跋陀罗。 于佛法中。 愿乐出家。 尔时世尊。 即告须跋陀罗。 善来比丘。 须发自落。 法衣着身。 即得具戒。 得具戒已。 即成罗汉。 须跋陀罗。 即作是念。 我今不忍见于世尊入般涅盘。 我当先入。 须跋陀罗。 即时先入涅盘。 如来于后亦入涅盘。 尔时众中。 有一比丘。 而说偈言双树入涅盘  枝条四遍布上下而雨花  缤纷散佛上所以雨花者  世尊入涅盘释提桓因复说偈言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乃名涅盘时梵主天复说偈言世间有生类  舍身归终灭今者大圣尊  具足于十力世尊无等伦  今入于涅盘时尊者阿那律复说偈言法主意止住  出入息已断如来所成就  行力悉满足今入于涅盘  其心无怖畏都舍于诸受  如油尽灯灭灭有入涅盘  心意得解脱时众睹已身毛皆竖佛入涅盘始经七日。 尔时阿难阇维如来右绕说偈大悲梵世尊  体同真净宝有大神通力  火出自然身千[叠*毛]用缠身  内外二不烧二诵第一(一一一)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汝等皆当勤修善行。 渐渐增长。 如月初生。 时有比丘。 初始受戒。 渐修惭愧。 善持威仪。 往返人间。 柔和恭顺。 不为佷戾。 能制身心。 如明眼人。 避深空井及山峻岸。 比丘亦尔。 如月初生渐渐增长。 善行日新。 佛复告诸比丘。 今此会中。 迦叶比丘。 勤修善行。 如月初生渐渐增长。 渐修惭愧。 往返人间。 能制身心。 柔和恭顺。 终不佷戾。 如明眼人。 能避深井。 远离峻谷。 迦叶比丘。 亦复如是。 佛告比丘。 何等比丘与法相应。 堪至诸家。 时诸比丘白佛言。 世尊。 如来则是诸法根本。 诸法之导法所依凭。 善哉世尊。 愿为我等。 敷演斯义。 我等闻已。 至心受持。 佛复告诸比丘。 谛听谛听。 至心忆念。 若有比丘。 无所染着。 不爱缚家。 不生增减。 心无嫌恨。 亦不嫉妒。 见他利养。 心生欢喜。 见他施彼亦不忿恨。 于修福者咸皆随喜。 又不自赞己有德行。 诸所言说恒为一切见余比丘。 同至他家。 终不讥毁。 于自他所心无高下。 若诸比丘。 能修善心。 如向所说。 乃名随顺。 如法周旋往返人间。 尔时世尊。 于虚空中。 而自运手。 告诸比丘。 今我此手。 不着于空。 不缚于空。 无有嫌隙。 亦无嗔恚。 此手宁有缚着增减已不。 诸比丘。 即白佛言。 世尊。 此空中手无缚无著。 无有增减。 佛告比丘。 如是如是。 若有比丘。 心无缚着。 如空运手。 乃可出入往返诸家。 不生增减。 不生懊恼。 亦不嫉妒。 见他利养。 心生欢喜。 见他布施不与于己亦不忿恨。 见修福者普皆随喜。 乃至心无高下。 佛告比丘。 迦叶比丘。 亦复如是。 往返人间心无缚着。 乃至心无高下。 佛复空中第二运手。 告诸比丘。 如上所说。 乃至迦叶比丘。 亦复如是。 佛告比丘。 云何比丘。 出入诸家为人说法。 云何得名清净说法。 云何名为不清净说。 时诸比丘白佛言。 世尊。 如来则是诸法根本。 法之所导。 法所依凭。 善哉世尊。 愿为敷演。 我等闻已。 至心受持。 佛告诸比丘。 谛听谛听。 至心忆念。 若有比丘。 为人说法。 作如是念。 我为彼人而说于法。 当令彼人信敬于我。 能多与我饮食衣服病瘦医药。 若作是说者。 是名不净。 若有比丘。 为人说法。 欲令听者证解佛法。 除现在苦。 离诸热恼。 不择时节。 导示善趣。 为其显现。 乃至能令知者自知。 不从他教。 难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能令听者闻其所说。 如法修行。 为令听者于长夜中得法得义得利得安。 如是说者。 名为清净慈悲之说。 怜愍利益欲使正法得久住故。 如是说法名为清净。 是故比丘。 应作是念。 为人说法。 当作是学。 第三亦如上所说。 迦叶比丘。 能如是说。 为令听者证解佛法。 乃至欲令正法得久住故。 怜愍利益作如是说。 是名清净。 称可佛法。 时诸比丘。 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一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 若有比丘。 将欲往诣于檀越家。 先作是念。 若有所施。 当速与我勿令迟晚。 至心施我。 莫不至诚。 愿使多得。 勿令寡少。 惠我精细。 勿得粗涩。 若作是念。 决定意者。 往檀越家。 檀越虽与。 不至心施。 不恭敬与虽施饮食。 不令丰足。 与其粗涩。 不与精细。 设有施与。 迟缓不速。 而此比丘。 不称意故。 羞耻愁忧生损减心。 而此比丘。 应作是念。 至檀越舍。 彼非己家。 云何而得称遂其心。 何故生念。 欲令檀越速施不迟。 乃至精细不用粗 涩。 若作是念。 设无所得。 心不悔恨。 离于增减。 无有怨嫌。 设彼檀越少有所施。 不至心与。 迟晚不速。 乃至与粗。 不与精细。 如是比丘。 心不嫌恨。 亦不愧耻。 心无增减。 迦叶比丘。 作如是心。 至檀越所。 斯非己家。 云何而得。 自称其意。 望彼至心速施不迟。 乃至精细。 莫得粗 涩。 迦叶比丘。 作如是念。 至檀越家。 虽不得施。 都无惭耻。 心不损减。 是故比丘。 应作是心。 至于他家。 不应生念。 速施于我。 乃至精细。 是故汝等。 当作是学。 如迦叶比丘往檀越家。 时诸比丘。 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一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 在彼舍卫旧园林中毗舍佉讲堂。 时尊者摩诃迦叶。 即于其夜。 从定而起。 从定起已。 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佛告迦叶。 汝当教授诸比丘等。 指道教照禅定之法。 为说法要。 何以故。 我恒教授是比丘等。 汝亦应尔。 我常为诸比丘。 说于法要。 汝亦应尔。 迦叶白佛。 是诸比丘。 不能受语。 难可教授。 佛告迦叶。 汝于今者。 以何因缘。 不为说法。 迦叶复白佛言。 今二比丘。 一是阿难共行弟子。 名曰难荼。 二是目连弟子。 名阿毗浮。 是二弟子。 互诤胜负。 各自称言。 我知见胜。 我所说胜。 互共相引。 欲决知见及以言说。 为我说妙。 为汝说妙。 为我句义具足。 为汝句义具足。 尔时阿难。 侍于世尊。 以扇扇佛。 尔时阿难。 语迦叶言。 止止尊者。 听我忏悔。 如此比丘。 新入佛法。 愚无智慧。 未有所解。 尊者迦叶。 语阿难言。 尔止阿难。 汝莫僧中作偏党语。 尔时世尊。 告一比丘。 汝可往唤彼二比丘。 时彼比丘。 奉教往唤语二比丘言。 世尊唤汝。 时二比丘。 承佛敕命。 即往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立。 尔时世尊。 告二比丘。 汝等二人。 实作是语。 我读诵多我所知多我所说言句偈不阙。 欲决胜负。 为有是不。 时二比丘白佛言。 实尔世尊。 佛复告言。 汝若解我所说修多罗祇夜授记说偈优他那尼他那伊帝目多伽本生毗佛略未曾有优波提舍本事是十二部。 汝若读诵。 令通利者。 是等经中。 为有胜负以不。 时二比丘白佛言。 世尊。 是十二部。 实无是说。 佛复告二比丘言。 说十二部经。 为欲除灭诤讼胜负。 汝今云何作如是说。 汝等愚人。 作如是解。 我岂可有如是说耶。 若生诤讼。 此非佛法。 又复不应出家之法。 我佛法中。 终不如是我胜汝负。 乃至我所说法句义具足。 汝之所说句义不足。 如是诤讼。 实非我说。 汝二比丘。 如斯之事。 汝应作不。 时二比丘。 即礼佛足。 白佛言。 我等闻佛所说。 自知有过。 实如孾愚。 无所知解。 作不应作。 所作不善。 乃共相决种种胜负。 实有是过。 唯愿世尊。 怜愍我故。 听许忏悔。 佛言。 知汝诚心殷重忏悔。 汝实孾愚。 无所知解。 所作不善。 不如佛教。 非出家法。 乃诤胜负。 各云多知。 乃至我所言说句义具足。 汝不具足。 如是胜负。 实不应作。 吾今受汝诚心忏悔。 使汝善法增长无有退失。 何以故。 若能至心。 实知有罪然后忏悔。 后莫复作。 如是忏者。 善法增长。 无有退失。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而去(一一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 住旧园林毗舍佉讲堂中。 时尊者迦叶。 于日没时。 从禅定起。 往至佛所。 礼佛足已。 在一面坐。 佛告迦叶。 汝可教授诸比丘等。 当为说法。 所以者何。 我恒教授。 汝亦应尔。 我常为诸比丘说法。 汝亦应尔。 迦叶白佛。 是诸比丘。 难可教授。 不能受语。 佛告迦叶。 汝于今者。 见何因缘。 而不为说。 迦叶对曰。 若不信者。 退失善法。 便生懈怠。 无有惭愧。 愚痴无智。 贪着他物。 有恚害心。 睡盖所覆。 掉动不停。 于法疑惑。 深着我见。 具于烦恼垢污之心。 喜嗔失念。 无暂定。 有如是等种种不善恶法。 决定具有。 如斯等人。 尚无少善。 况复增进善法。 无有退失。 若复有人。 具于信心。 不退善法。 精进不倦。 能修惭愧。 有智之人。 具行善法。 无有贪想。 远离嗔嫌。 除睡眠盖。 心不掉动。 无有疑惑。 不着身见。 心净无染。 不喜嗔恚。 能住心念。 具于禅定。 善法不退。 若有具上种种善法。 我尚不说彼人善法停住。 况不增长。 如斯等人。 于日夜中。 善法增长。 佛告迦叶。 如是如是。 如汝所说。 若不信者。 退失善法。 乃至如斯等人。 尚无少善。 况复增长。 若复有人。 具信心者。 不退善法。 乃至我尚不说彼人善法停住。 况不增长。 时诸比丘。 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一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 住旧园林毗舍佉讲堂。 时尊者迦叶。 于日没时。 从禅定起。 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佛告迦叶。 汝可教授诸比丘等。 为其说法。 所以者何。 我常教授。 汝亦应尔。 我常为彼而说法要。 汝亦应尔。 迦叶白佛言。 世尊是诸比丘。 不能受语。 难可教授。 佛告迦叶。 汝何以故。 而不教授为其说法。 迦叶对曰。 世尊是法根本。 是法之导。 法所依凭。 善哉世尊。 愿为敷演。 我闻语已。 至心受持。 佛告迦叶。 汝今善听。 受持忆念。 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迦叶白佛。 唯然世尊。 愿乐欲闻。 佛告迦叶。 昔有比丘。 自修阿练若行。 赞叹修阿练若行者。 自行乞食。 着粪扫衣。 赞叹乞食着粪扫衣者。 少欲知足。 常乐空闲寂静之处。 勤修精进。 心不驰散。 恒乐禅定。 自尽诸漏。 赞尽漏者。 以是之故。 一切比丘。 咸来亲近。 而问讯之。 而此比丘。 语诸来者。 善来比丘。 可就此座。 汝名为何。 是谁弟子。 履行贤良。 应沙门法。 夫出家者。 宜应如汝作于沙门。 若见汝者。 学汝所为。 不久必当获于己利。 新学比丘。 睹斯事已。 而作是念。 彼有比丘。 共相恭敬。 我今亦当习学其行。 自修阿练若行。 赞叹修阿练若行者。 自行乞食。 着粪扫衣。 赞叹乞食着粪扫衣者。 少欲知足。 常乐空闲寂静之处。 勤修精进。 心不驰散。 恒乐禅定。 自尽诸漏。 赞尽漏者。 以是之故。 一切比丘。 咸来亲近。 安慰问讯。 而此比丘。 语诸来者。 善来比丘。 可就此坐。 汝名为何。 是谁弟子。 履行贤良。 应沙门法。 出家之人。 宜应如汝。 作于沙门。 若见汝者。 学汝所为。 不久必当获己义利。 诸新学者。 若生是念。 长夜利益。 得义得乐。 名自济拔。 能令正法得久住世。 是人进趣。 终不退没。 佛告迦叶。 若有比丘。 生则有福。 初始出家。 多得利养。 衣服汤药。 床敷敷卧具。 四事丰饶。 复有比丘。 见是比丘。 亲近谈语。 安慰问讯。 时此比丘。 语彼比丘。 汝名何等。 是谁弟子。 生则有福。 多得利养。 衣服汤药。 床敷卧具。 四事丰饶。 若有比丘。 亲近汝者。 四事不乏。 若有新学比丘。 睹斯事已。 应作是念。 彼有生福比丘。 共相恭敬。 我今亦当修如是行。 衣服卧具。 饮食汤药。 四事供养。 亦常丰饶。 若新学比丘。 作如是意。 学如是事已是名长夜衰耗。 都无利益及以利乐。 非沙门法。 受诸苦恼。 名自轻毁。 梵行不立。 没于淤泥。 为恶所欺。 具于结使。 数受诸有。 名生热恼。 获得苦报。 必当受于生老病死。 时大迦叶。 及诸比丘。 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一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 住旧园林毗舍佉讲堂。 时大迦叶。 于日没时。 从禅定起。 往至佛所。 顶礼佛足。 却坐一面。 尔时世尊。 告迦叶言。 汝今朽老。 年既衰迈。 着此商那粪扫纳衣。 垢腻厚重。 汝今还可诣于僧中。 食于僧食。 檀越施衣。 裁割坏色。 而以着之。 迦叶白佛言世尊。 而此纳衣是我久服。 我亦赞叹着纳衣者。 云何可舍。 佛告迦叶。 汝见着纳衣者。 有何义利。 长夜服玩。 自行阿练若行。 赞叹阿练若行者。 自行乞食。 赞叹乞食者。 迦叶白佛言。 世尊。 我见纳衣者。 有二种利。 于现在世。 安乐而住。 未来之世。 为诸比丘。 作照明法。 为后世人之所习学。 后世人辈。 当发是意。 昔佛在世。 大德比丘。 久修梵行。 善乐佛法。 深达法式。 少欲知足。 自行阿练若行。 赞叹阿练若行者。 着粪扫衣。 赞叹着彼粪扫衣者。 次行乞食。 赞叹乞食者。 未来世人。 多生此心。 欣慕斯法。 为作救拔。 义利安乐。 佛赞迦叶。 善哉善哉。 汝若如是。 于长夜中。 怜愍世间。 利益弘多。 为作救济。 义利安乐。 若有沙门及婆罗门。 毁头陀者。 是等即为毁呰于我。 若有赞叹头陀功德。 是等即为赞叹于我。 所以者何。 我以种种因缘无数方便。 赞叹头陀所得功德。 安立头陀。 赞叹头陀。 诸行中胜。 汝从今日已后。 常应自行阿练若行。 赞叹能行阿练若行者。 时大迦叶。 及诸比丘。 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一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 在于边远。 草敷而住。 衣被弊坏。 染色变脱。 须发亦长。 来诣佛所。 尔时世尊。 大众围绕。 而为说法。 时诸比丘。 见迦叶已。 皆生是念。 彼尊者。 不知出家所有威仪。 衣色变秽。 须发亦长。 威仪不具。 尔时世尊。 知诸比丘心之所念。 为欲令彼生钦尚故。 遥见迦叶。 即语之言。 善来迦叶。 寻分半座。 命令共坐。 我当思惟。 汝先出家。 我后出家。 是故命汝。 与尔分座摩诃迦叶。 闻斯教已。 即怀惶悚。 便起合掌。 顶礼佛足。 白佛言。 世尊。 是我大师。 我是弟子。 云何与师同共同坐。 第二第三。 亦作是言。 佛告迦叶。 实如汝言。 我是汝师。 汝是弟子。 即命迦叶。 汝可于彼所应坐处。 于中而坐。 时尊者迦叶。 即奉佛教。 敷座而坐。 尔时世尊。 为欲令彼诸比丘等。 益增厌恶。 自呵责故。 为欲赞叹摩诃迦叶功德尊重与佛齐故。 告诸比丘。 我修离欲之定。 入于初禅。 作意思惟。 迦叶比丘。 亦欲离恶不善。 有觉有观。 入于初禅。 亦复昼夜。 欲入初禅二禅三禅。 及第四禅。 亦复如是。 我若发心欲入慈心。 无嫌怨心。 无恼心。 遍广心。 善修无量。 于其东方。 作如是心。 南西北方。 四维上下。 亦作是心。 我于昼夜。 欲修是心。 摩诃迦叶。 亦复如是。 欲入慈心。 无嫌怨心。 无恼心。 遍广心。 善修无量。 于其东方。 作如是心。 南西北方。 四维上下。 亦作是心。 我若修于悲喜舍心。 我于昼夜。 常入此心。 摩诃迦叶。 亦复如是。 于昼夜中。 常入此心。 我欲灭除恼坏。 却于色想。 除若干想。 入无边虚空。 亦欲昼夜常入此定。 识处不用处。 非想非非想处。 亦复如是。 我亦欲入神通等定。 能以一身。 作无量身。 以无量身。 还作一身。 我欲观察诸方上下。 入于石壁。 无有障碍。 犹如虚空。 坐卧空中。 如彼雁王。 履地如水。 履水如地。 身至梵天。 手扪日月。 若我昼夜欲修是定。 迦叶比丘。 亦复如是。 欲入于彼神通等定。 能以一身。 作无量身。 以无量身。 还为一身。 观察四方四维上下。 能以此身。 入于石壁。 无有障阂犹如虚空。 坐卧空中。 如彼雁王。 履地如水。 履水如地。 身至梵天。 手扪日月。 亦欲昼夜常入此定。 天眼天耳。 及他心智。 宿命漏尽。 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 我彼无量大众之中。 称赞迦叶功德。 尊重如是。 种种与己齐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一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 耆阇崛山迦兰陀竹林。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 尊者阿难。 在耆阇崛山中。 于时阿难食时已到。 语尊者摩诃迦叶言。 大德食时已到可共乞食。 于是摩诃迦叶。 着衣持钵。 与阿难出耆阇崛山。 入王舍城乞食。 阿难语摩诃迦叶言。 日时犹早。 我欲至彼比丘尼精舍。 观诸比丘尼等所行法式。 迦叶答言可尔。 即时共诣比丘尼精舍。 尔时诸比丘尼。 遥见二尊者来。 即敷床座。 既敷座已。 白二尊者。 可就此坐。 时二尊者。 即就其坐。 诸比丘尼。 既见坐已。 稽首礼足。 在一面立。 尔时摩诃迦叶。 为比丘尼。 种种说法。 示教利喜。 于彼众中。 有比丘尼。 名偷罗难陀。 闻说法要。 心不甘乐。 即出恶言。 今者云何长老迦叶。 在阿难前。 为比丘尼。 而说法要。 如卖针人。 至针师门。 求欲卖针。 终不可售。 今者迦叶。 亦复如是。 云何乃在阿难前。 而说于法。 作是语已。 嘿然而住。 时摩诃迦叶。 以净天耳。 闻其所言。 语长老阿难。 汝见是偷罗难陀比丘尼。 心不喜乐悦心出粗言不。 是时阿难语迦叶言。 彼说何事。 迦叶答言。 彼作是说。 云何迦叶。 在阿难比提醯子牟尼之前。 而说法要。 以汝同彼针师之子。 以我名为卖针之人。 尊者阿难。 语迦叶言。 止止尊者。 孾愚少智。 不足具责。 唯愿大德。 听其忏悔。 迦叶即语长老阿难言。 如来世尊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为教导故。 引彼月喻。 日渐增长。 能具惭愧。 离于无惭。 忍于骂辱。 禁制身心。 往返人间。 为导于我。 为说于汝。 同彼月耶。 阿难答言。 如来世雄。 实不说我同于彼月。 迦叶复言。 唯佛世尊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等正觉知者。 说我同彼月初生时。 日渐增长。 能具惭愧。 离于无惭。 忍于骂辱。 禁制身心。 往返诸家。 阿难白言实尔。 尊者迦叶语阿难言。 如来世尊。 于无量百千大众之前。 称我名字言。 是大德有惭愧人。 智慧深远。 喻似于己。 佛告比丘。 我今离于欲恶不善。 有觉有观。 喜乐一心。 入于初禅。 昼夜常在如是定中。 迦叶比丘。 亦常离于欲恶不善。 有觉有观。 喜乐一心。 入于初禅。 昼夜恒在如是定中。 阿难答言。 实尔迦叶。 二三四禅。 慈悲喜舍。 及四禅定。 三明六通。 亦复如是。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 于比丘尼大众之前。 作师子吼已。 从坐而起。 即还所止(一一九)尔时如来将欲涅槃。 尊者阿难摩诃迦叶。 在耆阇崛山。 时世饥俭。 乞食难得。 于是尊者阿难。 将诸新学比丘。 向于南山聚落。 新学比丘之中。 有诸年少。 乐着嬉戏。 耽嗜饮食。 不摄诸根。 无有威仪。 初夜后夜。 不勤行道读诵经典。 左胁着地。 自恣睡眠。 既达彼已。 诸比丘中。 三十余人。 罢道还俗。 以是之故。 徒众减少。 游行己竟。 还至于彼王舍大城耆阇崛山。 收摄衣钵。 洗手足已。 往诣尊者大迦叶所。 礼尊者足。 在一面坐。 时大迦叶告阿难曰。 汝从何来。 徒众减少。 阿难答言。 我往至彼南山聚落。 弟子之中。 三十余人。 昔日尽是童真出家。 罢道还俗。 以是事故。 徒众减少。 摩诃迦叶语阿难言。 如来何故制别众食。 而听三人共一处食。 如是之意。 为欲拥护于诸人故。 使不损减。 复为制伏恶欲比丘。 断除于人多眷属故。 称僧名字。 多有所求。 减损诸家。 破坏众僧。 使作二部故。 令如法比丘。 不得供养衣服饮食。 非法比丘。 多获利养。 恶欲比丘。 既得供养。 与净行者。 而共诤讼。 汝以何故。 于饥馑世。 将彼新学年少比丘。 以为徒众。 而此比丘。 乐着嬉戏。 贪嗜饮食。 诸根驰散。 无有威仪。 贪嗜睡眠。 无有厌足。 初夜后夜。 不勤行道读诵经典云何而此如是徒众游行。 至彼南山聚落。 既达彼已。 三十余人。 昔日尽是童子出家。 罢道还俗。 汝于今者。 徒众破坏。 汝今无智。 犹如小儿。 阿难答言。 我已年迈。 云何而言。 犹如小儿。 迦叶复言。 我非无故称汝名字以为小儿。 今世饥馑。 乞匃难得。 而汝云何多将人众。 游行至彼南山聚落。 汝弟子中。 有诸年少。 乐着嬉戏。 贪嗜饮食。 诸根驰散。 无有威仪。 贪好睡眠。 无有厌足。 初夜后夜。 不勤行道读诵经典。 使三十余人。 休道还俗。 如是所作。 岂非同彼小儿者乎尔时帝舍难陀比丘尼。 闻大迦叶呵责尊者阿难比丘作小儿行。 心中不悦。 生大忧恼。 即出粗言。 此大迦叶。 本是外道。 而今云何毁呰阿难比提醯牟尼作小儿行。 是时迦叶。 以净天耳。 闻比丘尼出斯粗言毁骂己已。 于是迦叶。 告阿难曰。 帝舍难陀比丘尼。 身心中不悦。 生大苦恼。 发是恶言。 斯大迦叶。 本外道师。 云何毁呰尊者阿难比提醯牟尼作小儿行。 即时阿难。 语迦叶曰。 此比丘尼。 稚小儿智。 犹如孾孩。 唯愿大德。 听其忏悔。 摩诃迦叶语阿难言。 我出家时。 作是要誓。 世间若有阿罗汉者。 我当归依自出家来。 未有异趣。 唯依如来无上至真等正觉。 我先在俗。 未出家时。 观诸世间生老病死忧悲愁恼众苦聚集。 如是之事。 竞来逼切。 我于尔时。 厌家迫迮。 无有可处。 乐出家法。 能离尘垢。 观于在家。 众事愦闹。 犹如入于钩棘之林。 钩剀刺牵。 伤毁形服。 难可得出。 在家亦尔。 缘务缠缚。 没于欲泥。 不得修于清净梵行。 昼夜思惟。 不见一法。 能胜于彼。 剃除须发。 被服法衣。 弃舍家业。 信心出家。 欲出家时。 选择家中。 最下衣裳。 得一弊衣。 其价犹直十万两金。 即便取之。 为僧伽梨。 先所居业。 一切悉舍。 眷属亲戚。 亦悉舍离。 复作是念。 世间若有阿罗汉者。 我当归依。 随其出家。 时彼王舍大城中间。 有罗罗健陀。 罗罗健陀中间。 有多子塔。 我端严殊妙。 诸根寂定。 心意惔怕。 得于无上调伏之心。 相好光饰如真金楼。 我既见已。 心中踊跃。 即作是念。 我昔推求出世之师。 今所见者。 真是我之婆伽婆阿罗呵三藐三佛陀也。 作是念已。 心不散乱。 专念观佛。 更正衣服。 右绕三匝。 [跍*月]跪合掌。 白佛言。 佛是我世尊。 我是佛弟子。 如是三说。 佛亦复言。 如是迦叶。 我是汝世尊。 汝是我弟子。 亦复三说。 佛告迦叶。 世间若有声闻弟子。 都无至心。 实非世尊。 而言世尊。 实非罗汉。 而言罗汉。 非一切智。 言一切智。 如是之人。 头当破坏作于七分。 我于今日。 实是知者。 实是见者。 实是罗汉。 而言罗汉。 实等正觉。 言等正觉。 我所敷演。 实有因缘。 非无因缘。 而说法要。 实有乘出。 非无乘出。 实有对治。 非无对治。 实有精进。 非不精进。 能断结漏。 非不能断。 迦叶。 汝今应作是学。 诸有所听。 是善法仪应当至心受持莫忘。 尊重忆念。 舍于乱心。 宜应专意观五受阴增长损减。 常应观彼六入生灭安心。 住于四念处中。 修七觉意。 转令增广。 证八解脱。 系念随身。 未曾放舍增长惭愧。 尔时如来。 为我种种分别法要。 示教利喜。 我于尔时。 寻随佛后。 未曾舍离。 每作是念。 佛若坐者。 我当以此僧伽梨价直十万两金者。 与如来敷之。 佛知我心之所念故。 出道而住。 我疾牒衣。 以敷坐处。 白佛言。 世尊愿就此坐。 佛即坐上。 既坐上已。 语迦叶言。 此衣轻软。 迦叶白佛。 实尔世尊。 唯愿世尊。 怜愍我故。 当受此衣。 佛告迦叶。 汝能受我[仁-二+商]那纳衣不。 迦叶答言。 我能受之。 尔时如来。 即受迦叶所著大衣。 我于是时。 自从佛手受是[仁-二+商]那粪扫之衣。 佛授我已即便起去。 我随佛后。 绕佛三匝。 为佛作礼。 即还所止。 我于八日。 学得三果。 至第九日。 尽诸有漏。 得阿罗汉。 阿难当知。 若有人能正实说者。 应当言。 我是佛长子。 从佛口生。 从法化生。 持佛法家。 禅定解脱诸三昧门中。 出入无碍。 譬如转轮圣王。 所有长子。 未受王位。 五欲自恣。 我于今者。 亦复如是。 是佛长子。 从佛口生。 从法化生。 持佛法家。 禅定解脱诸三昧门。 出入无碍。 如转轮王所有象宝。 甚为高大。 持一多罗树叶。 覆其身体。 欲令不现。 可得尔耶。 阿难即言。 如是树叶。 终不能覆彼大象身。 尊者迦叶语阿难言。 彼犹易覆。 无有人能障覆于我六通之者。 若有人于如意通中生疑惑者。 我悉能为演说其义。 令得明了。 天耳通知他心通宿命通生死智通漏尽通。 若复有人。 于此通中。 生疑惑者。 我亦能为演说其义。 使得明了。 阿难答曰。 我于长夜。 每敬尊者。 心生净信。 时二尊者。 作是说已。 欢喜而去(一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迦兰陀竹林。 尔时尊者舍利弗。 及大迦叶。 俱在彼山。 时彼国中。 有诸异见六师徒党。 来诣尊者舍利弗所。 问讯已讫。 在一面坐。 而作是言。 如来世尊。 颇说于我死此生彼。 如是说不舍利弗答言。 如斯之事。 佛所不说。 外道六师。 复作是言。 若如是者。 说于我身在此间耶。 更不生耶。 舍利弗言。 如斯之事。 佛亦不说。 外道复言。 我于此死。 亦生于彼。 亦不生彼。 如是说耶。 舍利弗言。 佛亦不说。 外道复言。 我死之后。 非生非不生耶。 舍利弗言。 佛亦不说。 外道复言。 我先问汝。 死此生彼。 乃至非生非不生。 悉不见答。 汝若名为宿旧出家。 应广解义。 为我分别。 今者观汝不能答。 我便是童蒙。 无智愚人。 时彼外道。 作是语已。 即从坐起。 还其所止。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 去舍利弗不远。 外道去后。 舍利弗即诣于彼大迦叶所。 以外道问。 向迦叶说。 如来何故。 如是四问。 默然不答。 何以故。 不引相似比类而答于彼。 我昔曾闻。 有人问佛。 于此死已。 受后有不。 佛默然不答。 又问。 死后不受有耶。 佛亦不答。 又问。 我此死已。 亦受后有。 亦不受耶。 佛亦不答。 又问。 我死之后。 非受于有。 非不受有耶。 佛亦不答。 尊者迦叶。 语舍利弗言。 如来宁可说色灭已。 生于后有。 乃至非生非不生。 世尊于彼色所尽处。 正智解脱。 然都无有死此生彼。 死此不生彼。 亦生亦不生。 非生非不生。 是故不答。 如斯之义。 甚深广大。 无量无边。 无有算数。 乃至尽灭。 受想乃至识。 死此生彼。 乃至非生非不生。 亦复如是。 此是动转。 此是憍慢。 此是放逸。 此是有为造作之业。 此是爱结。 此爱生彼爱不生彼爱亦生彼。 亦不生彼爱。 非生彼非不生彼。 如来爱尽得善解脱。 爱尽生彼有亦无也。 不生彼有亦无也。 生彼不生彼亦无也。 非不有生彼。 非不无生彼亦无也。 此义甚深。 广大无边。 无有算数。 至于尽灭。 大德舍利弗当知。 以是因缘故。 如来于问中。 而不正答。 死此生彼。 此死不生彼。 亦生彼亦不生彼。 非生非不生。 此二大人。 互相赞美。 各还所止(一二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摩诃迦叶。 住舍卫国西园林中毗舍佉讲堂。 彼大迦叶。 于日没时。 从禅定起。 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而白佛言。 世尊。 以何因缘。 如来初始制戒之时。 极为鲜少。 修行者多。 今日何故。 制戒转增。 履行者少。 佛告迦叶。 如是如是。 众生命浊。 结使浊。 众生浊。 劫浊。 见浊。 众生转恶。 正法亦末是故如来。 为诸弟子。 多制禁戒。 少有比丘。 能顺佛语。 受持禁戒。 诸众生等。 渐渐退没。 譬如金宝渐渐损减。 乃至相似金出。 如来正法。 亦复如是。 渐渐损减。 像法乃出。 像法出故。 正法灭没。 迦叶当知。 譬如海中所有船舫。 多载众宝。 船必沉没。 如来教法。 亦复如是。 以渐灭没。 如来正法。 不因地没。 亦非水火风之所坏。 若我法中。 生于恶欲行恶威仪。 成就众恶。 法言非法。 非法言法。 非是毗尼说言毗尼。 犯说非犯。 非犯说犯。 轻罪说重。 重罪说轻。 如斯之事。 出于世者。 皆由像法句味相似。 令佛正法。 渐渐灭没。 迦叶当知。 有五因缘。 能令法灭。 一切咸共。 忘失章句。 善法退转。 何等为五。 不恭敬佛。 不尊重佛。 不供养佛。 不能至心归命于佛。 然复依止佛法而住。 不敬法。 不尊重法。 不供养法。 于正法中。 不能至心。 然依法住。 不恭敬戒。 不尊重戒。 不供养戒。 不能至心持所受戒。 然依戒住。 不恭敬教授。 不尊重教授。 不供养教授。 不能至心向教授者。 以不恭敬尊重供养。 亦不至心向教授故。 然复依此教授而住。 于同梵行佛所赞者。 不恭敬。 不尊重。 不供养。 不能至心礼拜问讯。 然犹依彼而得安住。 迦叶以此上来五因缘故。 能令正法。 渐渐灭没。 衰退忘失。 迦叶复有五因缘故。 能令正法。 久住于世不没不退。 不忘不失。 何等为五。 恭敬世尊。 尊重于佛。 供养于佛。 常能至心归依于佛。 于法于戒。 及以教授。 同梵行者。 亦应供养恭敬尊重至心向之。 以此五种善因缘故。 能使正法久住于世。 不没不退。 不忘不失。 以是义故。 应当恭敬佛法教授同梵行者。 诸比丘等。 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月喻.施与  角胜.无信  佛为根本极老.纳衣重  是时.众减少外道.法损坏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六别译杂阿含经卷第七失译人名今附秦录二诵第二(一二二)尔时世尊。 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时彼城中有伎人主。 号曰动发。 往诣佛所。 到佛所已。 头面礼足。 却坐一面。 而作是言。 瞿昙我于昔者。 曾从宿旧极老伎人边闻。 于伎场上。 施设戏具。 百千万人。 皆来观看。 弹琴作倡。 鼓乐弦歌。 种种戏笑。 所作讫已。 命终之后。 生光照天。 如是所说。 为实为虚。 佛告之曰。 止止。 汝今莫问是事。 时彼伎主。 第二第三。 亦如是问。 佛悉不答。 尔时如来语伎主言。 我今问汝。 随汝意答。 若有伎人。 于伎场上。 施设戏具。 弹琴作倡。 鼓乐弦歌。 以是事故。 百千种人。 皆悉来集。 如此诸人。 本为爱欲嗔恚愚痴之所缠缚。 复更造作放逸之事。 岂不增其贪恚痴耶。 譬如有人。 为绳所缚。 以水浇之。 逾增其急。 如是诸人。 先为三毒之所缠缚。 复更于彼伎场之上。 作倡伎乐。 唯当增其三毒。 炽盛如是。 伎主汝为斯事。 命终得生光照天者。 无有是处。 若有人计于伎场上作众伎乐命终生于光照天者。 我说是人。 名为邪见。 邪见之果。 生于二处。 若堕地狱。 或堕畜生。 佛说是已。 时彼伎主。 悲泣堕泪。 佛告伎主。 以是因缘故。 汝三请。 我不为汝说。 尔时伎主白佛言。 世尊。 我今不以闻佛语故而便涕泣。 我愍如斯诸伎人等。 孾愚无智。 所作不善。 彼于长夜。 作如是见。 于未来世。 当受大苦。 常被欺诳。 为人所轻。 若有伎人。 作如是言。 于伎场上。 作倡伎乐。 命终生彼光照天者如是之言。 名大妄语。 若以此业。 生光照天。 无有是处。 世尊我从今日。 更不造彼如是恶业。 佛即告言。 汝今真实。 于未来世。 必生善处。 尔时伎主。 及诸比丘。 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二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时彼城中有善斗将。 为聚落主。 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 问讯已讫。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我于昔者。 曾从宿旧耆老边闻若欲战时。 要当庄严所持器仗。 牢自防护。 勇猛直进。 无有怯弱。 能破前敌。 伤杀物命。 使余军众皆悉退散。 作是事已。 命终得生箭庄严天。 彼时斗将。 作如是问。 佛告之曰。 止不须说。 汝于今者。 所问义趣。 甚为不善。 第二第三。 亦如是问。 佛复告言。 汝已殷勤三问于我。 汝若能受。 当为汝说。 诸有战者。 牢自庄严。 善知斗术。 最为阵首。 勇猛前进。 如是战将。 岂不作意方便欲得伤害彼诸军众。 作是念言。 云何当系缚于彼。 伤害于彼。 令其坏尽。 宁可不生如是念耶。 战将汝于众生所起三邪恶业。 何等名为三邪恶业。 所谓即是身口意也。 若以如是三不善业。 身坏命终。 得生天者。 无有是处。 战将汝今若如是见者。 即是邪见。 邪见之业。 必生二处。 或在地狱。 或堕畜生。 尔时斗将。 闻佛语已。 悲泣流泪。 佛复告曰。 我以是故。 三请不说。 今为汝说。 何故涕泣。 时彼斗将。 白佛言。 世尊。 我不为闻是说故。 而生悲恼怜愍。 诸斗战者。 长夜愚闇。 孾孩无智。 所作不善。 常为此事。 于未来世。 当受大苦。 如是恶业。 而实不得生于天中。 若以此业。 而生彼箭庄严天者。 实无是处。 世尊。 我从今更不作于如是邪见。 佛即赞言。 善哉善哉。 汝所说者。 甚为希有。 尔时斗将。 闻佛所说。 顶礼还去(一二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善调马师聚落主。 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佛告调马师曰。 以几因缘。 令马得调。 马师言。 瞿昙。 以三事故。 能令马调。 一者一向须濡。 二者一向须粗。 三者亦濡亦粗佛语之言。 若斯三事。 不能调者。 复当云何。 马师对曰。 打令命终。 马师即言。 瞿昙。 汝为无上调御之师。 调丈夫时。 以几事调。 佛言。 我亦以三事调御。 一须濡语。 二者粗语。 三者不濡不粗。 而得调伏。 云何名为一向须濡。 如佛告比丘。 汝若修三业善者。 获善果报。 此是天。 此是人。 是名一向以濡而得调伏。 云何名粗如说三恶道。 此是身口意业。 造恶果报。 云何名为粗而濡。 说身口意有诸善业。 得生人天。 此是身口意善。 所获果报。 亦说身口意有诸恶业。 当堕三涂。 斯亦身口意。 所获果报。 是则名为亦粗亦濡。 而调众生。 马师白佛。 若以此三不调伏者。 当云何调。 佛告之曰。 与其切言若不调者。 深加毁害。 马师对曰。 今汝沙门。 常说不杀。 云何言害。 佛言马师。 如是如是。 言如来者。 实不应杀。 所不应作。 如来世尊。 以此三事。 用调众生。 若不调者。 终不与语。 亦不教诏。 亦不指授。 佛告马师。 于汝意云何。 如来若不教授。 设不与语。 设不指授。 如是者。 则名毁害。 是真毁害。 马师对曰。 实尔瞿昙。 如来若当不与其语。 不教授法。 实成毁害。 甚于世害。 马师复言。 瞿昙我自今已后。 当断毁害。 更不造恶。 佛即赞言。 马师如汝所说。 实为真正。 尔时马师。 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而去(一二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时聚落主。 名曰恶性。 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即白佛言。 世尊。 如世有人。 无所修集。 恼触于他。 作恼触语。 是故诸人。 咸称其人。 名为极恶。 佛告聚落主。 设有一人。 恼触于彼。 作恼害语。 出恼语故。 令他嗔忿。 以是之故。 名为恶性。 不修正见正业正语正命正念正方便正志正定。 不修正定故。 恼触于彼。 以恼触故。 极生嗔忿。 以嗔忿故。 出嗔忿语。 出嗔语故。 名为恶性。 时村主言。 希有瞿昙。 实如所言。 以恼触故。 实名恶性。 我以不修正见故。 为彼触恼。 以恼触故。 称我恶性。 一切世人。 咸皆称我。 以为恶性。 从是已来。 名为恶性。 村主复言。 瞿昙。 云何得不恼触。 无恼触故。 得无恼语。 虽复为彼之所恼触。 不恼于他。 虽复为彼之所恼语。 而不恼语以恼于彼。 虽为他恼。 不生心恼。 以不恼故。 世人咸称能忍善者。 亦复于彼生忍善想。 若如是者。 能修正见。 修正见故。 正业正语正命正志正方便正定正念。 修正定故。 为他所触。 而不生恼。 不生恼故。 名为忍善。 村主言。 希有瞿昙。 所说甚善。 实如所言。 我以不修正见故。 为他所恼。 为他恼故。 出恼触言。 是以世人。 称我恶性。 皆生恶想。 故名恶性。 不修八正道故。 为他所触。 出恼触语。 遂至嗔忿。 有是想故。 世人称我。 以为恶性。 村主言。 瞿昙。 我从今已后。 如是恶性。 卒暴我慢凶险。 我当舍弃。 佛赞之曰。 汝若如是。 实为甚善。 时彼村主。 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而去(一二六)尔时有聚落主。 名如意珠顶发。 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即白佛言。 世尊。 我于往日在王宫殿。 与诸辅相。 共一处坐。 群臣眷属。 详议讲论。 所谓作沙门者。 为得捉于钱宝以不得捉金不。 时彼众中有一人言。 纵令捉者。 竟有何过。 应当得捉。 有一人言。 不应得捉。 沙门释子。 不捉金宝。 世尊。 如是二语。 为得名为称法而说。 为不称说。 若作斯语。 非为毁佛。 非过言耶。 为是佛说为非是乎。 佛告聚落主若作是说。 斯名谤我为不称说名为过说。 然我所说。 实不同彼。 何以故。 为比丘者。 沙门释子。 法不应捉金等钱宝。 若捉金等钱宝。 彼非沙门释子之法。 佛之教法。 转胜端严。 佛如是说。 为比丘者。 不应捉于金等钱宝。 设有捉者。 非沙门法。 村主言。 我于彼时。 于大众中。 亦作是说。 沙门释子。 实不应捉金等钱宝。 若有捉者。 宜应自恣放逸五欲。 时彼村主。 闻佛所说。 顶礼而去。 当于尔时。 阿难比丘。 侍立佛侧。 以扇扇佛。 佛告阿难曰。 汝可召诸比丘依此王舍城而住止者。 尽集讲堂尔时阿难。 奉佛教已。 如佛所命。 敕诸比丘。 尽集讲堂。 时诸比丘。 各来集已。 阿难诣佛。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诸比丘僧。 依王舍城迦兰陀竹林者。 皆来集在讲堂之中。 唯愿世尊。 宜知是时。 尔时世尊。 即往讲堂于众僧前。 敷座而坐。 佛告比丘。 有如意珠顶发聚落主。 来至我所。 顶礼我已。 而作是言。 我于往日。 在王宫殿。 与诸辅相。 共议讲论。 沙门之法。 为应捉持金等钱宝。 为不捉耶。 时彼众中。 有一人言。 假令沙门。 捉持钱宝及金银等。 有何过咎。 但捉无苦。 复有人言。 沙门之法。 法不应捉金等钱宝。 如斯二人。 其语不同。 此二人言。 何者称法。 我即答言。 沙门释子。 不应捉持金等钱宝。 时聚落主。 而作是言。 我于昔时。 于彼众中。 亦作是语。 如斯沙门。 得捉金等及以钱宝。 亦应恣令受于五欲。 时彼村主。 闻我所说。 欢喜而去。 佛告诸比丘。 汝等当知。 彼如意珠顶发聚落主。 于众人前。 作师子吼言。 沙门法不应受取金银钱宝。 汝诸比丘。 从今已后。 若有所须欲捉之者。 当作草木及捉粪想。 宁捉粪秽。 不捉宝物。 时诸比丘。 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而去(一二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瞻波国竭城只池岸。 时聚落主。 号王顶发。 来诣佛所。 顶礼尊足。 在一面坐。 佛告之曰。 此世间中。 多有众生。 依二种法。 一贪欲乐。 二名习于无益。 身事非圣之法。 徒受无益损减。 习于欲乐。 是名下贱系累之法。 受欲乐者。 凡有三种。 云何为三。 一者聚非法财。 残害物命。 自乐己身。 而为己身。 作正乐因。 此亦不名供养父母。 亦不名与妻子及其僮仆。 亦非亲友知识眷属辅弼己者。 亦复不名为供养供给沙门婆罗门。 诸福田等。 若如是者。 不修上道。 不作乐因。 不得乐报。 是名第一欲乐设受欲乐。 或时如法。 或不如法。 或为残害。 或不残害。 以乐己身安乐父母妻子僮仆亲友眷属辅弼己者。 悉皆供养供给。 与正安乐。 然不施与沙门婆罗门。 及诸福田。 亦复不修正道。 不作乐因。 不求乐报。 不作生天因缘是名第二欲乐。 佛复告聚落主。 若有集于财宝。 如法而聚。 而为残害。 以如法故。 不造残恶故。 修自己身。 正受其乐。 亦名正理。 供养父母及与妻子僮仆亲友眷属辅成己者。 皆名正与安乐正事给养。 时时供养沙门婆罗门。 修立福田。 修于上道。 种于乐因。 求乐果报。 作生天因缘。 是名第三受于欲乐。 我今为诸受欲乐者。 皆悉同说。 设受欲乐。 我说下贱。 设受欲乐。 我说为中。 设受欲乐我说为上。 何者下贱。 非法聚财。 又不非法聚财。 自乐己身。 而为己身。 作正乐因。 此亦不供养。 亦不名与妻子僮仆亲友眷属。 亦不随时供养沙门婆罗门诸福田等。 不修上道。 不作乐因。 不得乐报。 不作生天因缘。 是名为下。 何等名中。 设受欲乐。 或时如法。 或不如法。 或为残害。 以自乐身。 亦复安乐父母妻子僮仆亲属。 乃至不作生天因缘。 是名为中。 云何名上。 所谓如法聚财。 不作残害。 身正受乐。 正理供养父母及与妻子僮仆亲友乃至能作生天因缘。 是名为上。 何等无益三种苦身。 所谓苦非圣法。 无有义利。 若有苦身。 心已变坏。 初犯禁戒。 身心内外。 一切俱热。 追念此事。 无时暂离。 现在之世。 不离烦热。 终不能得过人之法。 是名初无益苦身法。 若复有人。 虽不犯戒。 心亦不变。 然复称于身心二业。 内外俱适。 修学是事。 现在之世。 不离烦恼。 终不能得过人之法。 是名第二无益苦身。 复次若更有人。 虽不犯戒。 心不变异。 然复称于身心二业。 内外俱适。 修念此事。 现在之世。 不离恼热。 有少增进。 过人之法。 或得少智。 或得见法。 或少禅定。 是名第三无益苦身。 聚落主。 我亦不说无益苦行。 都为一种。 有一苦行名为下品。 复有苦行。 名为中品。 又有苦行。 名为上品。 云何名下。 初毁戒时。 心已变坏。 身心内外。 一切俱热。 追念此事。 无时暂离。 于现在世。 不离烦恼。 终不能得过人之法。 是名为下。 云何名中。 若复有人。 虽不犯戒。 心亦不变。 然复称于身心二业。 内外俱适。 修学此事。 于现在世。 不离恼热。 亦不能得过人之法。 是名为中。 云何名上。 若更有人。 虽不犯戒。 心不变异。 然复称于身心二业。 内外俱适。 修学此事。 于今现在。 不能永断一切烦恼。 有少增进过人之法。 或得少智。 或得见法。 或触禅乐。 是名为上。 为聚落主。 除是二边。 趣向于道。 所谓三种欲乐。 及以三种无益苦身。 趣向中道。 何等名为舍于三种欲乐之事。 及以三种无益苦身。 向中道耶。 聚落主。 贪染欲乐。 恼害自见。 亦恼害他。 自他俱害。 现集诸恶。 于当来世。 亦集诸恶。 以此因缘。 心烦悲忧受诸苦恼。 设尽欲结。 亦无自苦。 亦不苦他。 亦复无有自他之苦。 现在之世。 不集诸苦。 于未来世。 亦复不集一切众苦。 以是义故。 得现法乐。 离众恼热。 不择时节。 得近涅槃。 于现在世。 能得道果。 智者自知。 明了无滞。 不随他教。 是名初中道。 聚落主。 复有中道。 离于恼热。 不择时节。 得近涅槃。 智者自知。 不随他教。 所谓正见正语正业正命正定正方便正志正念。 是名第二中道。 说是法时。 王顶发聚落主。 远尘离垢。 得法眼净。 尔时王顶发聚落主。 知法见法得法。 度疑彼岸。 离于疑惑。 不随他教。 不受异见。 于佛法中。 得自在辩。 即从坐起。 整衣服。 合掌向佛。 白佛言。 世尊。 我于今日。 已得出过。 归依于佛。 亦复归依法僧二宝。 我持优婆塞戒。 从今尽寿。 归依三宝。 尔时王顶发聚落主。 闻佛所说。 欢喜踊跃。 顶礼而去(一二八)尔时世尊。 游行于末牢村邑。 渐次至于优楼频螺聚落。 在鹦鹉阎无果林中。 时驴姓聚落主。 遥闻世尊游末牢邑至优楼频螺聚落鹦鹉阎无果林。 作是思惟。 我闻世尊瞿昙所说之法。 能灭现在一切苦习。 我亦欲灭现在一切苦习。 宜应诣彼听斯妙法。 彼或为我说于尽灭苦习之道。 时彼驴姓。 思惟是已。 即出聚落。 往世尊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我闻如来所说之法。 能灭众生现在苦习。 善哉世尊。 垂哀矜愍。 愿为敷演现在能灭苦习之义。 尔时世尊。 即告之曰。 我若为汝说于过去曾更无量众苦灭苦习法。 汝或时信。 或不信。 或乐不乐。 我今亦欲为汝说于未来无量众苦灭苦习法。 而汝或信。 或不信。 或乐不乐。 佛复告曰。 我于今者。 即于此处。 为汝说于灭苦习法。 汝当谛听至心受持。 诸有众生。 起小苦处。 而此苦中。 种种差别。 是等众苦。 因欲而生。 皆习于欲欲为根本。 欲为因缘。 时聚落主。 复白佛言。 善哉世尊。 今我根钝。 不解略说。 唯愿垂愍。 广演斯义。 令我开悟。 佛复告言。 今我问汝。 随所乐答。 此优楼频螺聚落中。 所有民众。 假设有人。 尽系缚之。 加诸骂辱。 皆悉斩戮。 汝颇于中。 生苦恼不。 聚落主言。 虽复忧惨。 不必一向生大苦恼。 复白佛言。 世尊。 此优楼频螺聚落之中。 是我爱者。 则能生我忧悲苦恼。 心不悦豫。 非我爱者非我所欲。 非我所念。 于斯等边。 我则无有忧悲苦恼。 佛告之曰。 聚落主。 是故当知。 一切种种苦恼之生。 皆由于欲。 悉因于欲。 欲为根本。 佛复告言。 聚落主。 于汝意云何。 若汝子未生。 未依于母。 未见闻时。 颇于彼所。 有欲亲昵。 爱念心不。 对曰无也。 佛复告言。 汝子依母而生长已。 汝若见时。 颇生欲亲爱念以不。 对曰实尔。 佛言。 汝子依母生已渐大。 设当败坏。 王贼劫夺。 若如是者。 汝生苦恼忧悲念不。 聚落主曰。 若遭是事。 当于尔时我心愁毒。 若死若近死。 况复不生忧悲苦恼。 佛复告言。 是故当知。 一切种种苦恼之生。 皆因于欲。 悉从欲生。 欲为根本。 聚落主言。 希有世尊。 所说甚善。 巧为方喻。 复白佛言。 我子设当在于远处。 遣使往看。 使若还迟。 我与其母。 心意不安。 怪使迟晚。 我子将不平安耶。 佛言。 聚落主。 是故当知。 众生苦恼。 种种忧悲。 皆因于欲。 由欲而生。 欲为根本。 假使四爱败坏变异。 便生四种忧悲苦恼若三亦皆生于忧悲苦恼。 若有一爱。 便生一忧悲苦恼。 若无爱者。 是则无有忧悲苦恼。 离于尘垢。 如池莲华。 不着于水说是法时。 驴姓聚落主。 远离尘垢。 得法眼净。 见法得法。 解法知法。 度疑离惑。 不从他心。 不趣异道。 于佛教法。 获得辩力。 即从坐起。 整衣服。 合掌白佛。 而作是言。 世尊我已出离。 归依三宝。 从今日夜。 为优婆塞。 尽我形寿。 生清净信。 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而去。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二九)尔时世尊。 与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僧。 千优婆塞。 五百乞儿。 而自围绕。 游行摩竭提国。 从一聚落。 至一聚落。 从城至城。 乃至到彼那罗健陀城卖叠园林。 于中止住。 时闭口姓聚落主。 是尼乾陀弟子。 闻佛在摩竭提游。 乃至是中。 到此园林。 作是念言。 我当往白师尼乾陀。 然后往诣瞿昙边。 时闭口姓。 即往尼乾陀所。 顶礼其足。 在一面坐。 时尼乾陀。 即告之言。 汝能以二种论难瞿昙不。 如两鍓钩钩取于鱼。 既不得吐。 又不得咽斯二种论。 亦复如是。 能令于彼不得吐咽。 聚落主言。 唯愿教我。 我当往问。 何等二论。 能令瞿昙不得吐咽。 尼乾陀言汝诣彼所。 如我辞曰。 汝今瞿昙。 颇欲利益诸家不。 若不利益。 与诸凡愚有何差别。 若言利益。 汝今云何。 将千二百比丘千优婆塞。 五百乞儿。 从一聚落。 至一聚落。 从城至城。 破坏诸家。 所经之处。 为汝践蹈摧坏伤毁。 如雹害禾。 是名破坏。 非为利益。 尔时闭口。 受其教已诣卖叠林。 往诣佛所。 粗相问讯。 在一面坐。 即白佛言。 瞿昙。 汝今宁可不欲增长利益于诸家耶。 汝岂不常赞叹增长利益者乎。 佛告之曰。 我于长夜。 恒欲增长利益之法。 时聚落主。 而作是言。 汝若利益。 何故今者于饥馑世。 与千二百比丘。 千优婆塞。 五百乞儿。 俱从一聚落。 至一聚落。 从城至城。 破坏诸家。 斯非增长利益之法。 所为损减。 如雹害禾。 汝坏人民。 亦复如是。 佛告之曰。 我忆九十一劫已来。 无有一家以熟食施而致损减。 汝今且观一切诸家。 多饶财宝。 眷属僮仆。 象马牛羊。 是富基业。 有不从施而得者。 不尽从施。 我获斯果报。 有八因缘。 能坏诸家。 若为王贼所侵。 为火所烧。 大水所漂。 失所伏藏。 生于恶子。 不解生业。 威逼用财。 恶子无理。 用于财货。 一切世人皆云。 八事能破居家。 我今更说第九之破。 言第九者。 所谓无常。 离是九种外。 言沙门瞿昙。 能破诸家。 无有是处。 若弃如是九种因缘。 言沙门瞿昙。 能破诸家。 不增长者。 无有是处。 不舍是语。 不舍是欲。 如斯等人。 犹如拍毱。 必堕地狱。 时闭口姓聚落主。 闻是语已。 必生惊怖。 忧恼厌恶。 身毛为竖。 起礼佛足。 归命于佛。 而作是言。 我今诚心向佛忏悔。 我甚愚痴。 犹如孾儿。 所作不善。 今于佛前。 虚妄不实。 下贱妄语。 唯愿哀愍。 听我忏悔。 佛告之曰。 知汝至心。 汝实知罪。 实知愚痴。 犹如孾儿。 所作不善。 汝于如来阿罗呵。 作大虚妄鄙贱之业。 今自知罪。 诚心忏悔。 善法增长。 恶事退灭。 我今愍汝。 受汝忏悔。 令汝善法增长。 常不退失。 时闭口姓聚落主。 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而去(一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那罗乾陀城卖叠林中。 尔时闭口姓聚落主。 而作是念。 我今欲见沙门瞿昙。 不见我师尼乾陀者。 不得往彼。 即时往诣尼乾陀所。 顶礼其足。 在一面坐。 时尼乾陀即告之曰。 今我教汝。 作二种难。 令彼瞿昙既不得吐。 又不得咽闭口姓。 即问之曰。 阿阇梨。 以何二难。 能令瞿昙。 不得吐咽复告之曰。 汝当往诣彼瞿昙所。 作如是言。 汝可不为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汝亦赞叹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之法。 若言不为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与世凡愚。 有何差别。 若言我欲利益安乐众生。 何不一切等同说法。 云何而有不为说者。 时聚落主。 受其教已。 往诣佛所。 粗相问讯。 在一面坐。 即白佛言。 汝实不欲利益安乐诸众生耶。 岂不常赞如是法乎。 佛告之曰。 我于长夜。 常欲利益一切众生。 亦恒赞叹如是之法。 闭口姓言。 若如是者。 何不为诸众生等同说法有不说者。 佛告之曰。 我今问汝随所乐答。 譬如世人。 有三种田。 有一上田良美[泛-之+(犮-乂+又)]壤。 极为上好。 第二田者。 适处其中好。 第三田者。 旷野边远。 沙卤碱恶。 有诸田夫。 先于何田。 而下种子。 闭口姓言。 为利益者。 先种良田。 望获大利。 佛告之言。 若良田尽。 次种何田。 闭口姓言。 次种中者。 种中田已。 次种下田。 亦复掷子。 亦望后时少有所获。 佛告之曰。 欲知上田。 如我弟子。 诸比丘比丘尼。 我为说法。 初中后善。 成于己利句义。 微妙满足。 利益具足。 清白显发梵行。 彼比丘比丘尼。 听我法已。 依止我住。 归依于我。 依凭于我。 我为舟主。 而济渡之。 我为开眼。 令得视瞻住于安乐。 彼等闻已。 各作是言。 佛为我说。 我等咸当尽心修行。 便于我等长夜利益。 得义得乐。 彼中田者。 如我弟子优婆塞优婆夷。 我为说法。 初中后善。 成就己利句义。 微妙满足。 利益具足。 清白显发梵行。 彼优婆塞优婆夷。 听我法已。 依止于我。 归依于我。 依凭于我。 我为舟主。 而济渡之。 我为开眼。 令得视瞻。 住于安乐。 彼等闻已。 各作是言。 佛为我说。 我等咸当至心修行。 便于我等。 长夜利益。 得义得乐。 欲知下田沙卤恶者。 如诸外道。 我亦为说初中后善。 乃至显发梵行。 彼诸外道。 各能听受。 随其所乐。 乃至一句。 解其义趣。 亦为彼等。 于长夜中。 救济利益。 得义得乐。 时闭口姓。 闻佛所说。 而作是言。 希有瞿昙。 善说美喻。 佛告之曰。 为成斯义。 更说譬喻。 如世人。 有三种瓫。 有一水瓫。 坚完不损。 无有孔裂。 亦无渗漏。 其第二瓫。 亦完不破。 无有孔裂。 少有渗漏。 第三瓫者。 亦破亦漏。 彼人注水。 应先何器。 对曰。 先于不破漏者。 完器满已。 注第二器。 其第二器。 虽完不破。 然小渗漏佛复告言。 满是瓫已。 更注何处。 其第三瓫。 虽复漏破。 亦应注水。 为未漏间。 暂得用故。 其第一瓫。 喻我弟子。 诸比丘比丘尼。 我为说法。 乃至令其得义得乐。 其第二瓫。 喻我弟子诸优婆塞优婆夷。 我为说法。 乃至得义得乐。 其第三瓫。 喻诸外道。 我为说法。 若少听受。 乃至令其得义得乐。 时闭口姓聚落主。 闻佛所说。 心生惊怖。 忧愁厌恶。 身毛为竖。 起礼佛足。 而作是言。 我今诚心。 向佛忏悔。 我甚愚痴。 犹如孾儿。 所作不善。 面于佛前。 虚妄不实。 下贱妄语。 唯愿哀愍。 听我忏悔。 佛告之曰。 知汝至心。 汝实知罪。 实知愚痴。 犹如孾儿。 所作不善。 汝于如来阿罗呵所。 虚妄下贱。 作斯妄语。 汝今知罪。 诚心忏悔。 善法日增。 恶事退减。 今我愍汝。 受汝忏悔。 令汝善法增长。 常不退失。 时闭口姓聚落主。 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顶礼而去(一三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那罗健陀城卖叠林中。 尔时结集论者聚落主。 作是思惟。 我今不应往见尼干。 当到佛所。 作是念已。 寻往诣佛。 问讯已讫。 在一面坐。 尔时佛告结集论者聚落主。 彼尼乾陀若提之子。 为诸弟子。 说何等法。 时聚落主。 白佛言。 世尊。 彼尼乾陀。 常作是说。 若作杀业。 随杀时多。 必堕恶趣。 入于地狱。 偷盗邪淫。 及妄语等。 亦复如是。 随作时多。 必堕地狱。 尔时世尊。 告聚落主。 若如尼干之所说者。 众生都无坠堕恶趣入于地狱。 所以者何。 如尼干说。 若作杀业。 随杀时多。 必堕恶趣。 入于地狱。 偷盗邪淫。 及妄语等。 亦如是者。 一切众生。 杀生时少。 不杀时多。 若以时多。 入地狱者。 杀生时少。 不杀时多。 是故不应堕恶趣中。 入于地狱。 偷盗邪淫。 及妄语等。 亦复如是。 作业时少。 不作时多。 悉皆不应坠堕恶趣入于地狱。 佛复告聚落主。 如汝说者。 都无有人入于地狱。 时聚落主。 即白佛言。 实尔瞿昙。 佛复告聚落主。 世间若有教导者。 出能善量。 有慧分别。 在思量地。 以己言辩才。 是凡夫地。 为诸弟子。 说如是法。 若杀生者。 尽堕恶道。 入于地狱。 随作业时多。 以是多业。 牵入地狱。 盗窃邪淫。 并妄语时。 亦复如是。 随作业时多。 堕于恶趣。 入于地狱。 其诸弟子。 专心信乐。 彼师所说。 至心受持。 作如是言。 我教导主。 知彼前境。 见彼所见。 此诸弟子。 复有弟子。 而语之言。 我教导主。 作如是说。 若有杀生时。 随杀时多。 堕于恶趣。 入于地狱。 彼孙弟子。 作是念言。 我先杀生。 必堕地狱。 偷盗邪淫。 及妄语时。 必堕恶道。 入于地狱。 因此作见。 即得是见。 是名邪见。 不舍是见。 不解疑惑。 不悔所作。 恶业之因。 而犹常作如是恶业。 心不肯改。 不能满足。 心所解脱。 亦不满足。 慧解脱。 亦不满足。 以心解脱慧解脱不满足故。 诽谤贤圣。 谤贤圣故。 即是邪见。 佛复告聚落主。 设有一人。 作是邪见。 堕在恶道。 入于地狱。 一切众生。 皆有因缘染污心垢。 以是缘故。 一切众生。 得业结使。 设有佛出。 如来应正遍知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佛以种种因缘呵于杀生。 偷盗邪淫。 及妄语等。 亦复如是。 兼赞叹彼胜法有决定信解。 复白佛言。 我之世尊。 真实知见。 种种说法。 令我得与弟子说如是法。 种种因缘。 呵责杀生。 赞叹不杀生。 种种因缘。 赞不妄语。 不邪淫。 不偷盗。 我于昔时。 已曾杀生偷盗邪淫。 及妄语等。 我以此因缘。 常自悔责。 虽自悔责。 而得名为不作罪业。 是故深自悔责。 如是恶业。 以忏悔故。 皆除疑悔。 增进善业。 更不杀生偷盗邪淫及妄语等。 悔责先造。 后更不作种种恶业。 以是之故。 心得满足。 而获解脱。 亦能满足慧解脱心慧满故。 不谤贤圣。 不谤贤圣故。 便得正见。 佛告聚落主。 以能修于正见缘故。 身坏命终。 得向善趣生于天上。 以能忏悔正见之故。 能净一切众生之心。 亦能净于众生结业烦恼罪垢。 贤圣弟子。 得闻此事。 即时修学。 若时及时分。 时分中间。 中间昼夜已过。 如是时中。 为杀时多。 不杀时多。 以义推之。 杀生时少。 不杀时多。 我于彼时故作杀生。 我实不善。 所作非理。 我从今已后。 更不复杀。 我于一切更不生嫌。 更不生恨。 亦不生嫉。 深生欢喜。 生欢喜故。 深生爱乐。 生爱乐故。 深得猗乐。 深猗乐故。 得受于乐。 以受乐故。 其心得定。 贤圣弟子。 心得定故。 得与慈俱。 与慈俱故。 无怨嫌恨。 得于无嫉。 其心广大。 志趣弘博。 无量无边。 善修慈故。 于彼东方一切众生。 都无怨嫌。 南西北方。 四维上下。 亦复如是。 于一切世界。 普生慈心。 作是意解。 当修立如是善心。 于善中住。 尔时世尊。 取地少土置于爪上。 问造论姓聚落主言。 大地土多。 土上土多。 聚落主言。 爪上之土。 极为鲜少。 不可方喻。 大地之土。 百分千分千亿分。 不得比喻共相挍量。 佛告聚落主。 所有罪业。 如爪上土大地之土。 算数譬喻不能量度。 聚落主言。 如是如是。 恶业挍量可知。 如是少业。 不能牵人令堕恶道。 亦不能住。 亦不可计。 夫行慈者。 所得功德。 如大地土。 杀生之罪。 如爪上土。 悲之功德。 如大地土。 偷盗之罪。 如爪上土。 喜之功德。 如大地土。 邪淫之罪。 如爪上土。 舍之功德。 如大地土。 妄语之罪。 如爪上土。 如来分别如是法时。 造论姓聚落主。 闻佛所说。 远尘离垢。 得法眼清净。 得法证法。 见法知法。 得法边际。 度诸疑惑。 不随他信。 寻得已办。 即起离坐。 整衣合掌。 白佛言。 世尊我已得度。 我已得度。 今归依佛。 归依法僧。 为优婆塞。 尽其形命。 信心清净。 聚落主复白佛言。 世尊。 譬如为利养故。 作于恶骂。 日日转恶。 尚失己财。 况复得利。 我亦如是。 为得利故。 亲近愚痴不善尼干。 我以狂惑。 亲近于彼。 供养恭敬。 我于彼所。 不得善利。 为其所陷。 将堕地狱。 世尊拔我。 得离恶趣。 今重归佛法僧。 我尽形寿。 为优婆塞。 我先于彼愚痴尼干所。 有信心爱念恭敬。 悉皆舍弃。 我今第三。 亦重归依佛法僧宝。 尽我形寿。 为优婆塞。 不生不信。 时造论姓聚落主。 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而去动摇及斗诤  调马与恶性顶发并牟尼  王发及驴姓饥馑与种田  说何论为十别译杂阿含经卷第七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八失译人名今附秦录(一三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礼佛足已。 在一面坐。 时此天光。 甚为炽盛。 普照祇洹。 悉皆大明。 尔时此天。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住阿练若处  寂灭修梵行日常食一食  颜色极和悦尔时世尊复说偈言不愁念过去  亦不求未来现在正智食  才欲为存身欲于未来世  追念过去事六情皆怡悦  是以颜色和如新生茅苇  剪之置日中凡夫自燋干  其事亦如是天复说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久舍于嫌畏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说此偈已欢喜还宫(一三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礼佛足已。 在一面坐。 时此天光。 甚为炽盛。 普照祇洹。 悉皆大明。 尔时此天。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诸有憍慢人  终不可调习诈现修禅定  放逸在空林由是放逸故  不能度死岸尔时世尊复说偈言舍慢常入定  别想尽知法一切处解脱  不放逸空林由不放逸故  能度彼死岸天赞偈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怖畏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一三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礼佛足已。 在一面坐。 时此天光。 甚为炽盛。 普照祇洹。 悉皆大明。 尔时此天。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云何于昼夜  福业常增长如法而持戒  何人趣天道尔时世尊复说偈言种植园苑林  洪流置桥船旷野造好井  要路造客舍是人于日夜  福业常增长正法净持戒  如是趣天道天赞偈曰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一三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时此天光。 甚为炽盛。 遍照祇洹。 悉皆大明。 尔时此天。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云何得大力  并获于妙色施何得安乐  何缘得净眼云何一切施  愿为我说之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施饮食得力  施衣得盛色施乘得安乐  灯明得净目屋宅一切施  如法教弟子能作如是施  是名施甘露天赞偈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一三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炽盛。 遍照祇洹。 悉皆大明。 尔时此天。 礼佛足已。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世间天及人  饮食生欢喜世间都无有  饮食不生喜尔时世尊复说偈言若有能信施  使心极清净今世若后世  饮食福随逐尔时此天。 闻佛所说。 白佛言。 世尊。 实为希有。 善说斯偈。 复白佛言。 世尊。 我忆过去。 有一人王。 名曰迟缓。 然彼国王。 于四城门。 施于饮食。 城中及市。 亦施饮食。 时王夫人。 白于王言。 王今作福。 愿听我等助王为福。 王闻其言。 以城东门所施之食。 回与夫人。 王之太子。 亦白父言。 父母修福。 我亦乐修王闻其言。 以城南门所施之食。 回与太子辅相后来。 启白王言。 王今修善。 夫人太子。 皆修福业。 唯愿听我助修福业。 王闻其言。 以城西门所施之食。 回与辅相。 时有诸臣。 复白王言。 夫人太子及以辅相。 咸修福德。 我等今者。 亦乐助修。 王闻其言。 即以北门所施之食。 回与诸臣。 时国中人。 复白王言。 夫人太子辅相。 咸修福德。 愿听我等助修福业。 王闻其言。 复以布施。 回与人民。 时典施人。 白于王言。 王之所有。 于四城门及以布施。 悉皆回与夫人太子辅相大臣国中人民。 断于王施。 兼竭库藏。 王即答言。 先所与者。 已尔与尽。 自今已后。 他方小国所可贡献。 半入库藏。 半用修福。 世尊我于尔时。 长夜修福。 我于长夜。 获得胜报。 常怀喜乐。 所受福报。 无有穷尽。 不见边际。 如我所受。 得大果报。 乃知世尊善说斯偈。 时迟缓天子。 闻佛所说。 欢喜踊跃。 顶礼佛足。 还于天宫(一三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甚为炽盛。 遍照祇洹。 却在一面。 而说偈言如远至他国  谁为可亲者于其居家中  复以谁为亲于其资财中  复以谁为友若至后世时  复以谁为亲尔时世尊说偈答曰若远至他国  行伴名为亲于自居家中  慈母最为亲于生财利所  眷属乃为友能修功福者  是名后世亲天赞偈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闻佛所说。 欢喜而去(一三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显赫。 普照祇洹。 悉皆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人生寿不定  日日趣死径无常所侵夺  寿命甚短促老来侵壮色  无有救护者恐怖畏向死  作福得趣乐尔时世尊以偈答言人生寿不定  日日趣死径无常所侵夺  寿命甚短促老来侵壮色  无有救护者恐怖畏向死  欲得寂灭乐应舍世五欲  不宜深生着天赞偈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舍弃  能度世间爱时此天子。 闻佛所说。 欢喜而去(一三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显赫。 遍照祇洹。 悉皆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四时不暂停  命亦日夜尽壮年不久住  恐怖死来至为于涅槃故  应当勤修福尔时世尊以偈答言四时不暂停  命亦日夜尽壮年不久住  恐怖死来至见于死生苦  而生大怖畏舍世五欲乐  当求于寂灭天赞偈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舍弃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闻佛所说。 欢喜而去(一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夜中有一天子。 光色倍常。 来诣佛所。 威光显赫。 遍于祇洹。 悉皆大明。 却在一面。 而说偈言当思于何法  应弃舍何法修行何胜事  成就何等事能渡驶流水  得名为比丘尔时世尊以偈答言能断于五盖  弃舍于五欲增上修五根  成就五分法能渡驶流水  得名为比丘天赞偈言往昔已曾苦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闻佛所说。 欢喜而去(一四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显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谁于睡名寤  谁于寤名睡云何染尘垢  云何得清净佛以偈答言若持五戒者  虽睡名为寤若造五恶者  虽寤名为睡若为五盖覆  名为染尘垢无学五分身  清净离尘垢天复说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闻佛所说。 欢喜而去阿练若.憍慢  修福日夜增云何得大力  何物生欢喜远至.强亲逼  日夜有损减思惟及眠寤(一四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显赫。 照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若人有子孙  则便生欢喜财宝及六畜  有则皆欢喜若人受身时  亦复生欢喜若见无身者  则无欢悦心尔时世尊以偈答言若人有子孙  则能生忧恼财宝及六畜  斯是苦恼本若复受身者  则为忧恼患若不受身者  则名寂灭乐天复说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闻佛所说。 欢喜而去(一四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世有三种不调之马。 一切世人。 现悉知之。 或有马行步骏疾。 然无好色。 是则名为乘不具足。 或复有马。 行步骏疾。 虽有好色。 是亦名为乘不具足。 或有良马。 行步骏疾。 然有好色。 是则名为乘得具足。 人亦三种。 如彼三种不调之马。 此三种人。 于佛教法。 现所知见。 何等为三。 有人骏疾具足。 色及可乘。 然不具足。 或复有人。 骏疾具足。 颜色具足。 乘不具足。 或复有人。 骏疾颜色。 及以可乘。 悉皆具足。 何者是骏疾具足。 色不具足。 乘不具足。 如法中人。 如实知苦。 如实知苦集。 如实知苦灭。 如实知向尽苦道。 如是知见已。 断于三结。 所谓身见戒取疑。 断此三结。 得须陀洹。 不堕恶趣。 于道决定。 乃至人天七生。 尽于苦际。 是名骏疾具足。 云何色不具足。 若有问难阿毗昙毗尼。 不能善通。 于深问难。 不能了达。 句味相顺。 不能称说。 不能如理而为具说。 是名色不具足。 云何可乘不具足。 少于福德。 所生之处。 无有福德。 不得利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是名乘不具足。 是名骏疾具足。 色不具足。 乘不具足。 云何骏疾具足。 颜色具足。 乘不具足。 何者骏疾具足。 如法中人。 如实知苦。 如实知苦集。 如实知苦灭。 如实知苦灭道。 知见是已。 断于三结。 所谓身见戒取疑。 断三结已。 得须陀洹。 不堕恶趣。 于道决定。 乃至七生人天。 尽于苦际。 是名骏疾具足。 云何名色具足。 若有问难阿毗昙毗尼。 能善解脱句味相应。 称理显说。 是名色得具足。 云何名为乘不具足。 少于福德。 不能生便有大福德。 不得利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是名骏疾及色得于具足。 乘不具足。 云何名为骏疾色乘悉皆具足。 何等骏疾。 如此法中如实知苦。 如实知苦集。 如实知苦灭。 如实知苦灭道。 既知见已。 断于三结。 得须陀洹。 七生人天。 不堕恶趣。 是名骏疾具足。 云何色得具足。 若有问难阿毗昙毗尼。 能为通释句味相顺。 称理显说。 是名色得具足。 云何名为乘得具足。 若多福德。 生便有福。 能得利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是名乘得具足。 是名第三骏疾色乘。 悉皆具足。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四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 世有三马良善调顺。 或有马骏疾具足。 色乘不具。 或复有马。 骏疾及色二俱具足。 乘不具足。 或复有马。 三事具足。 人亦三差。 如彼三马。 是三种人。 佛教法中。 现所知见。 或有骏疾具足。 色乘不具足。 有人具足。 于二不具足。 一有人三事具足。 何者具足于一。 不具于二。 如佛法中。 如实知苦。 如实知苦集。 如实知苦灭。 如实知苦灭道。 断五下分结。 得阿那舍是人不还。 不堕恶趣。 云何色不具足。 若有问难阿毗昙毗尼。 不能解释句味顺理。 不能称说。 是名色不具足。 云何名为乘不具足。 少于福德。 不能生便有大福德。 不得利养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是名乘不具足。 云何第二。 二事具足。 一不具足。 是人于佛法中。 见四真谛乃至断五下分结。 得阿那含。 若有问难阿毗昙毗尼。 能为解演说。 余如上说。 一不具足。 亦如上说。 是名第二。 具足于二。 不具足一。 云何第三。 三事具足。 是人于佛法中。 如实知已。 见四真谛已得阿那含。 乃至多有福德获于利养。 是名第三三事具足。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四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 譬如世间善乘之马。 凡有三种人亦如是。 有三种人。 其第一者。 骏疾色乘。 悉皆具足。 若有人于佛法中。 如实知见四真谛已断于三漏。 所谓欲漏有漏无明漏。 解脱知见具足。 尽诸有结。 心得自在。 生死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不受后有。 得阿罗汉。 是名骏疾具足。 余如上说。 云何第二。 二事具足。 一不具足。 于佛法中。 如实知见四真谛已。 乃至得阿罗汉。 若通问难。 余如上说。 云何第三。 三事具足。 是人于佛法中。 如实知见四真谛已。 乃至有福德。 能得利养。 是名三事具足。 佛说是已。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四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 如是三种善调乘马。 应为王者及王子乘。 何等三种。 所谓骏疾具足。 色具足。 乘具足。 三种比丘。 如彼三马。 若比丘具足三事。 宜应礼拜供养合掌赞叹。 是名三事具足。 云何色具足。 具持禁戒。 于波罗提木叉。 善能护持。 往返出入。 具诸威仪。 于小罪中。 心生大怖。 坚持禁戒。 无有毁损。 是名色具足。 云何力具足。 恶法未生。 能令不生恶法。 已生方便。 令灭善法。 未生方便。 令生善法。 已生方便令增广。 是名力具足。 云何骏疾具足。 若佛法中。 如实知见四真谛已。 是名骏疾具足。 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四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 有四良马。 王者应乘。 何等为四。 善调骏疾。 能忍善住不斗。 比丘。 如是我就四种。 当应归依供养礼拜合掌恭敬。 于世间中。 无上福田。 何等为四。 所谓善调骏疾。 能令善住不斗。 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四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四种马。 贤人应乘。 是世间所有。 何等为四。 其第一者。 见举鞭影。 即便惊悚。 随御者意。 其第二者。 鞭触身毛。 即便惊悚。 称御者意。 其第三者。 鞭触身肉。 然后乃惊。 随御者意。 其第四者。 鞭彻肉骨。 然后乃惊。 称御者意。 丈夫之乘。 亦有四种。 何等为四。 其第一者。 闻他聚落。 若男若女。 为病所恼。 极为困笃。 展转欲死。 闻是语已。 于世俗法。 深知厌恶。 以厌恶故至心修善。 是名丈夫调顺之乘。 如见鞭影称御者意。 其第二者。 见于己身聚落之中。 若男若女。 有得重病。 遂至困笃。 即便命终。 睹斯事已。 深生厌患。 以厌患故。 至心修善。 是名丈夫调顺之乘。 如触身毛称御者意。 其第三者。 虽复见于己聚落中有病死者。 不生厌恶。 见于己身。 所有亲族辅弼己者。 遇病困笃。 遂至命终。 然后乃能于世间法。 生厌恶心。 以厌恶故。 勤修善行。 是名丈夫调顺之乘。 如触毛肉称御者意。 其第四者虽复见之所有亲族辅弼己者遇病丧亡。 而犹不生厌恶之心。 若身自病。 极为困笃。 受大苦恼。 情甚不乐。 然后乃生厌恶之心。 以厌恶故。 修诸善行。 是名丈夫善调之乘。 如见鞭触肉骨随御者意。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四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马有八种。 过世间所知现在可见。 何等为八。 一者乘马之人。 控辔秉策将即远路。 而彼恶马。 啮衔跳踯。 顿绝羁勒。 破碎乘具。 伤毁形体。 是名马过。 其第二者。 御者乘之。 不肯前进而此恶马。 腾跃叵制。 破碎乘具。 其第三者。 御者乘之。 不肯着路但踰坑堑其第四者若乘之时。 不肯前进。 返更却行。 其第五者。 都不畏于御乘之人鞭策之痛。 其第六者。 御马之人。 以鞭策之方便。 距地二足双立。 其第七者。 御马之人。 意欲驰骤。 返更卧地。 不肯进路。 其第八者。 御马之人。 意欲令行。 而返停住。 于佛法中。 修学丈夫。 亦有如是八种过患。 何等为八。 若比丘同梵行者。 有见闻疑事觉触己身。 即语彼言。 汝于今者。 稚小无智。 不善不了。 汝今应当觉触余人。 云何乃欲觉触于我。 汝自有过。 反举他事。 如是之人。 一犹第马。 其第二者见他比丘有见闻疑罪同梵行者。 即便语彼。 有罪人言。 汝于今者。 犯如是罪时有罪人。 复语彼言。 汝今自犯如是之罪。 若忏悔者。 然后乃可纠举我罪。 如是之人。 犹第二马。 所有过失。 其第三者。 若有比丘。 作见闻疑罪。 为他所举。 便作异语。 随于爱嗔及以怖。 痴心生忿怒。 如是之人。 犹第三马。 所有过失。 其第四者。 若有比丘。 亦复作于见闻疑罪。 为他所举。 即便语彼举事人言。 我都不忆。 犯如是罪。 当知此人同第四马所有过失。 其第五者。 若有比丘。 亦复犯于见闻疑罪同梵行者。 而来举之。 时犯罪人。 即摄衣钵。 随意而去。 其心都无畏忌。 众僧及举事者。 当知斯人。 同第五马所有过失。 其第六者。 若有比丘。 亦复犯于见闻疑罪同梵行者。 而举其事。 时犯罪人。 即便于彼高处而坐。 与诸长老比丘。 诤论道理。 举手大唤。 作如是言。 汝等诸人。 悉皆自犯见闻疑罪。 而更说我犯。 如是罪。 当知斯人。 同第六马所有过患。 其第七者。 若有比丘。 亦复犯于见闻疑罪。 清净比丘。 纠举其事。 彼有罪人。 嘿然而住。 亦复不言。 有罪无罪。 恼乱众僧。 当知斯人。 同第七马所作过失。 其第八者。 若有比丘。 亦复犯于见闻疑罪。 清净比丘。 发举其事。 彼犯罪人。 即便舍戒。 退失善根。 罢道还俗。 既休道已。 在寺门边。 住立一面。 语诸比丘。 我今还俗。 为满汝等所愿以不。 汝今欢喜极快乐不。 当知是人。 同第八马所有过患。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八种马。 为贤所乘。 所言贤者。 转轮圣王。 何等为八。 贤乘所生。 是名第一贤马之相。 其第二者。 极为调善。 终不恼触其余凡马。 是名第二贤马之相。 其第三马。 所食之草。 不择好恶。 悉尽无遗。 是亦名为贤马乘相。 其第四者。 有秽恶物。 生不净相。 大小便处。 终不于中。 止住眠卧。 是名第四具贤马相。 其第五者。 能示御者恶马之过。 能教御者治于恶马。 所有疹态。 是亦名为贤马之相。 其第六者。 能忍重担。 而不求轻。 恒作是念。 我常见于余马担时。 当为伐之。 是名第六贤乘马相。 其第七者。 常在道中。 初不越逸。 道虽微浅。 明了知之。 是名第七贤马之相。 其第八者。 病虽困笃。 乃至临终。 力用不异。 是名第八贤乘马相。 丈夫贤乘。 亦有八事。 何等为八。 其第一者。 若有比丘。 善持禁戒。 具足威仪。 往返人间。 无所毁犯。 设误犯于微小罪者。 心生大畏。 持所受戒。 犹如瞎者。 护余一目。 当知是人。 同彼初马生贤乘处。 其第二者。 若有比丘。 具足善法。 终不恼触同梵行者。 共住安乐。 如水乳合。 当知是人。 同第二马。 生于贤处。 其第三者。 复有比丘。 受饮食时。 不择好恶。 悉食无余。 当知斯人同第三马。 生于贤处。 其第四者。 若有比丘。 见诸恶法不清净者。 心生厌患。 悉皆远离三业不善。 呵责恶法鄙陋下贱。 当知是人。 同第四马生于贤处。 其第五者。 若有比丘。 既犯罪已。 亲于佛前。 陈己过罪。 亦复于梵行所说。 自发瑕疵。 当知是人。 同第五马。 生于贤处。 其第六者。 若有比丘。 具足学戒。 见同梵行。 诸比丘等。 于戒有犯。 心每念言。 我当修学令无所毁。 当知斯人。 同第六马。 生于贤处。 其第七者。 若有比丘。 行八正道。 不行邪径。 当知此人。 同第七马。 不行非道。 生于贤处。 其第八者。 若有比丘。 病虽困笃。 乃至欲死。 精勤无懈。 志性坚固。 不可轻动。 恒欲进求。 诸胜妙法。 心无疲倦。 当知是人。 同第八马。 至死尽力。 生于贤处。 佛教法中。 能得真实。 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五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那提迦国瓫寔迦精舍尔时世尊告大迦旃延。 定意莫乱。 当如善乘。 调摄诸根。 勿同恶马诸根驰散。 犹如恶马系之槽上。 唯念水草。 余无所知。 若不得食。 断绝羁靽。 亦如有人多与欲结相应。 以贪欲故多有嫌恨之心。 多起欲觉。 以有欲觉生诸恼害。 种种恶觉由斯而生。 以是事故。 不知出要。 终不能识欲之体相。 若复有人。 耽好睡眠。 以常眠故。 多起乱想。 种种烦恼。 从之生长。 以是义故。 不知出要对治之法。 若复有人。 多生掉悔。 以其常生掉悔心故。 于诸法相。 不能分明。 当知掉悔为散乱因。 以是因缘。 不知出要对治之法。 若复有人。 多生疑心。 以疑心故。 于诸法中。 犹豫不了。 以斯义故。 不知出要对治之法。 如善乘马系之枥上。 其心都不思于水草。 不绝羁靽。 譬如有人心无欲结。 但有净想。 以不染着是欲想故。 亦复不生掉悔疑等睡眠之盖。 以其不生五盖之心因缘力故。 便知出要对治之法。 比丘。 如是不依于彼地水火风。 亦复不依四无色定。 而生禅法。 不依此世。 不依他世。 亦复不依日月星辰。 不依见闻。 不依识识。 不依智知。 不依推求心识境界。 亦不依止觉知。 获得无所依止禅。 若有比丘。 不依如是诸地禅法。 得深定故。 释提桓因。 三十三天。 及诸梵众。 皆悉合掌恭敬尊重。 归依是人。 我等今者。 不知当依何法则。 而得禅定。 尔时尊者薄迦梨。 在佛后立。 以扇扇佛。 即白佛言世尊。 云何比丘。 修诸禅定。 不依四大及四无色。 乃至不依觉观之想。 若如是者。 诸比丘等。 云何而得如是禅定。 释提桓因及诸大众。 合掌恭敬尊重赞叹。 得斯定者。 而作是言。 此善男子。 丈夫中上。 依止何事。 而修诸禅。 佛告薄迦梨。 若有比丘。 深修禅定。 观彼大地悉皆虚伪。 都不见有真实地想。 水火风种。 及四无色。 此世他世。 日月星辰。 识知见闻。 推求觉观。 心意境界。 及以于彼智不及处。 亦复如是。 皆悉虚伪。 无有实法。 但以假号。 因缘和合。 有种种名。 观斯空寂。 不见有法及以非法。 尔时世尊。 即说偈言汝今薄迦梨  应当如是知习于坐禅法  观察无所有天主憍尸迦  及三十三天世界根本主  大梵天王等合掌恭敬礼  稽首人中尊咸皆称斯言  南无善丈夫我等不知汝  依凭何法则而得是深定  诸人所不了说斯法时。 大迦旃延。 远尘离垢。 得法眼净。 薄迦梨比丘。 烦恼永灭。 不受后生。 尽诸有结。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恶马.调顺马  贤乘.三及四鞭影并调乘  有过.八种恶迦旃延离垢  十事悉皆竟(一五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迦毗罗卫国尼拘陀林。 时释摩男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而白佛言。 世尊。 云何名为优婆塞义。 唯愿如来。 为我敷演。 佛告释摩男。 在家白衣。 归依三宝。 以是义故名优婆塞汝即其人。 时释摩男。 复白佛言。 世尊。 云何名优婆塞信。 佛告释摩男。 于如来所。 深生信心。 安住信中。 终不为彼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 若梵若人。 不信所坏。 是名优婆塞信。 时释摩男。 复白佛言。 云何优婆塞戒。 佛告释摩男。 不杀不盗。 不淫不欺。 及不饮酒等。 是名优婆塞戒。 又问。 云何施具足。 佛告释摩男。 优婆塞法。 应舍悭贪。 一切众生。 皆悉为彼贪嫉所覆。 以是义故。 应离悭贪及嫉妒意。 生放舍心。 躬自施与。 无有疲厌。 是名施具足。 又问。 云何智慧具足。 佛告释摩男。 优婆塞。 如实知苦。 如实知苦集。 如实知苦灭。 如实知苦灭道。 知此四谛。 决定明了。 是名慧具足。 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五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迦毗罗卫国尼拘陀林。 时释摩男。 与五百优婆塞。 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说。 优婆塞义。 在家白衣。 具丈夫志。 归命三宝。 自言我是优婆塞者。 云何而得须陀洹果。 乃至阿那含耶。 佛告释摩男。 断除三结。 身见戒取及疑网等。 断三结已。 成须陀洹。 更不复受三涂之身。 于无上道。 生决定信。 人天七返。 尽诸苦际入于涅槃。 是名优婆塞得须陀洹。 又问。 云何而得斯陀含果。 佛告摩诃男。 断三结已。 薄淫怒痴。 名斯陀含。 又问。 云何而得阿那含果。 佛告摩诃男。 若能断三结及五下分。 成阿那含。 时摩诃男及五百优婆塞。 闻此法已。 心生欢喜。 而白佛言。 世尊。 甚为希有。 诸在家者。 获此胜利。 一切咸应作优婆塞。 时摩诃男及诸优婆塞。 作是语已。 礼佛而退。 诸比丘等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五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迦毗罗卫国尼拘陀林。 时释摩男。 往诣佛所。 修敬已毕。 在一面坐。 而白佛言。 世尊。 云何名优婆塞。 具丈夫志广说如上。 复当云何满足诸行。 佛告摩诃男。 优婆塞。 虽具足信。 未具禁戒。 是名有信。 不具于戒。 欲求具足信戒之者。 当勤方便求使具足。 是名信戒满足优婆塞。 佛复告摩诃男。 优婆塞虽具信戒。 舍不具足为具足故。 勤修方便。 令得具足。 时摩诃男。 白佛言。 世尊。 我于今者。 具信戒舍。 具足三支。 佛告摩诃男。 虽具三事。 然不数往僧坊精舍。 以是因缘。 名不具足应勤方便数往塔寺。 时摩诃男。 言诸优婆塞。 我今应当具足信戒。 及以舍心。 诣于塔寺。 佛告摩诃男。 若能具足信戒舍心数诣塔寺。 亲近众僧。 是名具足。 佛告摩诃男。 虽复具足如上四事。 若不听法。 名不具足。 摩诃男言。 我能听法。 佛复告摩诃男。 虽能听经。 若不受持。 亦名不具。 虽能受持。 不解其义。 亦名不具。 虽解义趣。 而未能得如说修行。 亦名不具。 若能具足信戒舍心。 数往塔寺听法。 受持解其义趣。 如说修行。 是则名为满足之行。 摩诃男。 虽复具足信戒舍心。 数诣塔寺。 亲近众僧。 然犹未能专心听法。 是亦名为行不具足。 以斯义故。 应当方便专心听法。 虽能听法。 若不受持。 亦名不具。 是故应当受持正法。 虽能受持。 若不解义。 亦名不具。 是故应当解其言趣。 虽解义味。 若复不能如说修行。 亦名不具。 是故应当如说修行。 若能具足信心持戒及舍心等。 数往僧坊。 专心听法。 受持莫忘。 解其义趣信戒舍心。 往诣塔寺。 听受经法受持不忘。 解其义趣。 若复不能如说修行。 是亦名为不具足也。 摩诃男。 优婆塞。 以信心故。 则能持戒。 以持戒故。 能具舍心。 具舍心故。 能往诣僧坊。 往诣僧坊故。 能专心听法。 专心听法故。 则能受持。 能受持故。 解其义趣。 解其义趣。 能如说修行。 能如说修行故。 勤作方便。 能令满足。 时摩诃男复白佛言。 世尊。 云何优婆塞。 具足几支。 自利未利于他。 佛告摩诃男具足八支。 能自利益未利于他。 何等为八。 优婆塞。 自己有信。 不能教他。 自持净戒。 不能教人。 令持禁戒。 自修于舍。 不能教人令行布施。 自往诣塔寺。 亲近比丘。 不能教人往诣塔寺亲近比丘。 自能听法。 不能教人令听正法。 自能受持。 不能教人受持。 自能解义。 不能教人令解其义。 自能如说修行。 不教他人如说修行。 是名具足八支。 唯能自利不能利他。 时摩诃男复白佛言。 具足几法。 能自利益。 亦利于他。 佛告之曰。 若能具足十六支者。 如是之人。 能自他利。 自生信心。 教人令得。 自行受持。 教人受持。 自行舍心。 亦复教人令行舍心。 身自往诣僧坊塔寺。 亦复教人往诣僧坊亲近比丘。 自能听法。 亦复教人令听正法。 自能受持。 亦复教人令受持法。 自解义趣。 亦复教人解其义味。 自如说行。 亦复教人如说修行。 若能具足十六支。 此则名为自利利他。 如斯之人。 若在刹利众。 若婆罗门众。 若居士众。 若沙门众。 随所至处。 能为此众。 作大照明。 犹如日光除诸闇冥。 当知是人。 甚为希有。 佛说是已。 释摩男礼佛而退。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五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迦毗罗卫国尼拘陀林。 尔时释摩男。 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 却坐一面。 而白佛言。 世尊。 此迦毗罗人民炽盛。 安隐丰乐。 我常在中。 每自思惟。 若有狂象奔车逸马狂走之人。 来触于我。 我于尔时。 或当忘失念佛之心。 或复忘失念法僧心。 复自念言。 若当忘失三宝心者。 命终之时。 当生何处。 入何趣中。 受何果报。 佛告之曰。 汝当尔时。 勿生怖畏。 命终之后。 生于善处。 不堕恶趣。 不受恶报。 譬如大树初生长时。 恒常东靡。 若有斫伐。 当向何方。 然后坠落。 当知此树必东向倒。 汝亦如是长夜修善。 若堕恶趣。 受恶报者。 无有是处。 时释摩男。 闻佛所说。 顶礼佛足。 还其所止。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五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迦毗罗卫国尼拘陀林。 尔时释摩男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而白佛言。 世尊。 若有比丘。 在于学地。 所作未办。 常欲进求阿罗汉果。 入于涅槃。 云何比丘。 修习几法。 尽诸有漏。 心得无漏。 心得解脱。 慧得解脱。 于现在世。 获其果证。 得无漏戒。 决定自知。 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不受后有。 佛告摩诃男。 若有比丘。 在于学地。 未得无学。 意恒进求。 欲得涅槃。 常修六念。 譬如有人。 身体羸瘦。 欲食美饍。 为自乐故。 诸比丘等。 亦复如是。 为涅槃故。 修于六念。 何等为六。 一者念于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当于尔时。 无有贪欲嗔恚愚痴。 唯有清净质直之心。 以直心故。 得法得义。 得亲近佛。 心生欢喜。 以欢喜故。 身得猗乐。 以身乐故。 其心得定。 以得定故。 怨家及己亲族。 于此二人。 无怨憎想。 心常平等。 住法流水。 入于定心。 修念佛心。 趣向涅槃。 是名念佛。 二者念法。 所谓法者。 即是如来所有功德。 十力无畏。 必趣涅槃应当至心观察是法。 智者自知。 圣弟子者。 应修念法。 尔时离于贪欲嗔恚愚痴。 唯有清净质直之心。 以直心故。 得义得法。 以亲近法。 心生欢喜。 以欢喜故。 身得猗乐。 得猗乐故。 其心得定以得定故。 于怨憎所。 其心平等。 无有爱嗔。 住法流水。 入于定心。 修念法观。 趣向涅槃。 是名念法。 三者念僧。 所谓僧者。 如来弟子。 得无漏法。 能为世间。 作良福田。 何等名为良福田耶。 有向须陀洹。 有得须陀洹已。 有向斯陀含有得斯陀含。 有向阿那含。 有得阿那含。 有向阿罗汉。 有得阿罗汉。 是则名为良祐福田。 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应当合掌恭敬其人以念僧故。 得法得义。 得亲近僧。 心生欢喜。 生欢喜故。 乃得快乐。 得快乐故。 其心得定。 以得定故。 于怨憎所。 其心平等。 无有贪欲嗔恚愚痴。 唯有清净质直之心。 住法流水。 入于定心。 修念僧观。 趣向涅槃。 是名念僧。 云何念戒。 所谓不坏戒不缺戒不杂戒无垢戒离恐惧戒非戒盗戒清净戒具善戒。 念如是等诸禁戒时。 即得离于贪欲嗔恚愚痴邪见。 离诸恶故。 得法得义。 得亲近戒。 心生欢喜。 以心喜故。 乃得快乐。 心得乐故。 其心得定。 以得定故。 于怨憎所。 其心平等。 清净质直住法流水。 入于定心。 修念戒想。 是名念戒。 云何念施。 念己所施护得善利。 一切世间。 为悭嫉所覆。 我于今者。 得离如是悭贪之垢。 住舍心中于一切物。 心无吝惜。 持用布施。 既布施已。 我心应喜。 犹如大祠。 分己财物。 舍与他人。 若能如是修施心者。 于现世中。 得法得义。 得亲近施。 无有贪欲嗔恚愚痴。 唯有清净质直之心。 应生欢喜。 以欢喜故。 身得快乐。 身快乐故。 其心得定。 以心定故。 于怨憎所。 心无高下。 住法流水。 入于定心。 修念施想。 是名念施。 云何念天。 所谓四天王。 三十三天。 炎摩天。 兜率天。 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 此诸天等。 若当信心因缘力故。 生彼天者。 我亦有信戒施闻慧。 亦复如是。 以此功德。 生天上者。 我亦具有如是功德当生彼天。 念如斯天。 以念天故。 离于贪欲嗔恚愚痴。 唯有清净质直之心。 于现世中。 得法得义。 得亲近天。 心生欢喜。 心欢喜故。 身得快乐。 得快乐故。 其心得定。 心得定故。 于怨憎所。 心无高下。 住法流水。 入于定心。 修念天想。 是名念天。 摩诃男。 若有比丘。 住于学地。 所作未办。 常欲进求阿罗汉果入于涅槃。 应当至心修是六念。 以能修习斯六念故。 尽诸有漏。 心得解脱。 慧得解脱。 于现在世。 获其证果。 即得证已。 作是唱言。 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不受后有。 时摩诃男及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五七)尔时世尊。 在迦毗罗卫国尼拘陀林。 夏坐安居。 尔时众多比丘。 于夏欲末。 在讲堂中。 为佛缝衣。 诸比丘等。 缝衣已讫。 作是思惟。 我等于今。 缝衣已竟。 当逐佛游行。 时释摩男。 闻诸比丘。 缝衣已讫。 欲随佛游行。 闻斯语已。 即往佛所。 稽首礼足。 在一面坐。 而白佛言。 世尊。 我今身心甚为重钝。 迷于诸方。 虽复听法。 心不甘乐。 所以者何。 我闻诸比丘等。 缝衣已竟。 当随佛游行。 即生念言。 何时当复还见世尊及以修心。 诸比丘等。 佛告之曰。 我及比丘。 虽去余处。 汝若恒欲见于如来及比丘者。 应以法眼至心观察。 常修五事。 何等为五。 所谓以具信故。 能随顺教。 非是无信。 能随顺教。 持净戒故。 能随顺教。 非是毁禁能顺教也。 以多闻故。 能随顺教。 非以少闻能随顺教。 非以悭吝能行布施。 以舍心故能行布施。 非以愚痴能修智慧。 以慧心故能识法相。 是故摩诃男。 若欲见佛及比丘者。 恒应修习如是五事并六念法。 若如是者。 我及比丘。 便常在前。 所谓僧者。 名为和合。 时摩诃男。 闻佛所说。 欢喜礼足而去(一五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迦毗罗卫国尼拘陀园林中。 尔时摩诃男释。 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之义。 获定心故。 而得解脱。 若如是者。 为先得定后解脱耶。 为先解脱后得定耶。 定与解脱。 为俱时耶。 所未曾得所未曾行。 过去未来。 所未曾生。 现在亦无。 尔时世尊嘿然不答。 第二第三。 亦如是问。 如来嘿然。 悉皆不答。 时尊者阿难侍如来侧。 以扇扇佛。 于时阿难。 作是念。 今释摩诃男。 以此甚深之义。 咨问世尊。 世尊。 今者。 所患始除。 气力尚微。 未堪说法。 我当为彼。 略说少法。 令其还去。 时尊者阿难。 作是念已。 即语释摩男。 如来所说。 说于学戒。 亦说于彼无学之戒。 说于学定。 亦说于彼无学之定。 说于学慧。 亦说于彼无学之慧。 说学解脱。 亦说于彼无学解脱。 时摩诃男白阿难言。 云何如来说于学戒及无学戒学定无学定学慧无学慧学解脱无学解脱。 阿难言如来圣众住戒持波罗提木叉。 具足威仪。 行所行处。 于小罪中。 心生大怖。 具持禁戒。 是则名为持戒具足。 厌于欲恶及诸不善。 离生喜乐。 入于初禅。 乃至入第四禅。 是名为禅。 如实知苦。 如实知苦集。 如实知苦灭。 如实知苦灭道。 如是知见。 断五下分结。 身见戒取疑欲爱嗔恚。 彼断五下分结。 便得化生。 即于彼处。 而得涅槃。 名阿那含。 更不还来至此欲界。 是则名为学戒学定学慧解脱。 复次更于异时。 尽诸有漏。 得于无漏心得解脱。 慧得解脱。 现法取证。 逮得无生自知。 生死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不复受有。 当于尔时。 得无学戒无学定无学慧无学解脱。 摩诃男。 以是缘故。 佛说于学及以无学。 时摩诃男。 闻其所说。 欢喜顶礼而去。 时摩诃男。 既去不远。 佛告阿难。 此迦毗罗卫国。 诸比丘等。 颇共诸释讲论如是深远义不。 阿难白佛。 此迦毗罗卫。 诸比丘等。 每与诸释共论如是甚深之义。 佛告阿难。 迦毗罗卫比丘。 与诸释等。 获大善利。 能解如是圣贤慧眼。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五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迦毗罗卫国尼俱陀园林中。 时粗手释。 往诣摩诃男所。 语摩诃男言。 如来说须陀洹。 有几不坏信。 摩诃男释答言。 如来所说须陀洹。 人有四支不坏信。 所谓于佛不坏信。 于法不坏信。 于僧不坏信。 圣所授戒得不坏信。 粗手释言。 汝今不应说言如来说四不坏信。 所以者何。 如来唯说三不坏信。 所谓于三宝所得不坏信。 第二第三。 亦作是说。 摩诃男。 亦作是答。 汝莫说言三不坏信。 如是◎如来实说四不坏信。 二人纷纭。 各竞所见。 不能得定。 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请决所疑。 时摩诃男白佛言。 世尊。 彼粗手释。 来至我所。 作是言。 如来为说几不坏信。 我即答言。 如来说于四不坏信。 所谓三宝圣所授戒。 粗手释言。 如来唯说三不坏信。 云何言四。 所谓三宝。 第二第三。 亦作是说。 第二第三。 我亦答言。 如来说四。 实不说三。 彼之所说。 我不能解。 我之所说。 彼亦不解。 时粗手释。 即从坐起。 白佛言。 世尊。 假设佛不教我。 僧不教我。 比丘尼。 优婆塞。 优婆夷。 若天。 若魔。 若梵。 此诸人等。 都不教我。 向于佛者。 我亦一心回向于佛。 法僧亦然。 佛告摩诃男言。 粗手释作如是语。 ◎汝云何答。 摩诃男白佛言。 世尊。 若如是者。 我更无答。 异于佛法。 更无善处。 离于佛法。 更无真处。 无异处善。 无异处真。 佛复告摩诃男。 汝从今日。 应如是解具足四事。 名不坏信。 所谓于佛法僧。 圣所念戒。 粗手释。 以不解故。 作如是语。 即闻佛说。 即得解了。 时摩诃男。 及粗手释。 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而去(一六○)尔时佛在迦毗罗卫国尼俱陀园林中。 当尔之时。 彼国诸释。 集讲论处。 既集坐已。 于其中间。 各共谈论。 语摩诃男言。 无有前后。 汝意谓谁以为后耶。 粗手释者。 如来记彼得须陀洹。 于人天中。 七生七死。 得尽苦际。 彼粗手释。 毁犯禁戒。 饮彼酒浆。 佛尚记言。 得须陀洹。 若如是者。 有何前后。 复语摩诃男言。 汝可往诣于世尊所问如斯义。 时摩诃男释。 寻如其言。 即往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迦毗罗释。 集讲论处。 于其中间。 作如是论。 语我言。 谁为前后。 时粗手释。 其命已终。 如来记彼得须陀洹。 于人天中。 七生七死。 得尽苦际。 彼粗手释。 毁犯禁戒。 饮放逸浆。 若记彼得须陀洹。 当知是即无有前后。 佛告之曰。 皆称我为善逝世尊。 作是语者。 亦名善逝。 称善逝故。 生善逝心。 贤圣弟子。 生正直见。 称言善逝。 复次摩诃男。 如来弟子。 一向归佛。 亦复归依法僧三宝。 得疾智。 利智。 厌离智。 道智。 不堕地狱饿鬼畜生。 及余恶趣。 得八解脱。 获于身证具八解脱。 住于具戒。 以智慧见。 尽于诸漏。 是则名为得俱解脱阿罗汉也。 复次摩诃男。 贤圣弟子。 亦如上说。 慧解脱阿罗汉。 不得八解脱。 复次摩诃男。 一向归佛。 余如上说。 身证阿那含。 成就八解脱。 未尽诸漏。 复次摩诃男。 一向归佛。 余如上说。 不堕地狱饿鬼畜生。 不堕恶趣。 如来教法。 彼随顺不逆。 是名见到。 复次摩诃男。 贤圣弟子。 一向归依佛。 余如上说。 佛所教法。 彼随顺解脱。 是名信解脱。 复次摩诃男。 若信佛语。 欣尚玩习。 忍乐五法。 所谓信精进念定慧。 是名贤圣弟子。 不堕三涂。 是名坚法。 复次贤圣弟子。 信受佛语。 然有限量。 忍乐五法。 如上所说。 是名贤圣弟子。 不堕三涂。 是名坚信。 摩诃男。 我今若说娑罗树林。 能解义味。 无有是处。 假使解义。 我亦记彼得须陀洹。 以是义故。 粗手释。 我当不记彼释得须陀洹。 所以者何。 彼粗手释。 不犯性重。 犯于遮戒。 临命终时。 悔责所作。 以悔责故。 戒得完具。 得须陀洹。 人少有所犯。 悔责完具。 何故不记彼粗手释得须陀洹。 摩诃男释。 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而去云何优婆塞  得果.一切行自轻及住处  十一与十二解脱并舍罗  粗手为第十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八别译杂阿含经卷第九(丹本第九卷初准)失译人名今附秦录(一六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来诣佛所。 身光显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不生欢喜园  终不能得乐是三十三天  名称满世间常是彼天人  之所居住处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汝如小婴愚  非尔智所及如斯之妙法  乃是罗汉语诸行斯无常  是生灭之法其生灭灭已  寂灭乃为乐天复以偈赞曰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一六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来诣佛所。 身光显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能舍于家业  断诸一切法常教授于他  不名善沙门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夜叉汝当知  若诸种姓中有遭苦难者  诸有有智人不应不愍彼  善逝以大悲安慰而教导  罗汉法应尔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舍离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一六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来诣佛所。 身光显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若有贤善人  能具修惭愧譬如彼良马  不为[怡-台+龙]悷恶尔时世尊以偈答曰一切世间人  少能修惭愧能远离诸恶  犹彼调乘马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舍离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一六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来诣佛所。 身光显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不善知己法  好欲习他法是名睡不寤  有时必得寤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既善知己法  不憙习他教漏尽阿罗汉  弃恶就正法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舍离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一六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来诣佛所。 身光显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不善调于法  依止于异见是名睡不寤  有时或得寤尔时世尊以偈答曰于法善调顺  不依止邪见度爱之彼岸  佛知已涅槃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舍离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一六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来诣佛所。 身光显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比丘得罗汉  尽诸有漏法如是灭结者  住于最后身伪说言是我  伪说言非我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比丘得罗汉  尽诸有漏法如斯灭结者  住于最后身内心终不着  我及以非我随顺世俗故  亦说我非我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舍离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说此偈已欢喜还宫(一六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罗睺罗阿修罗王。 手障于月。 时月天子。 极大惊怖。 身毛为竖。 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 即说偈言如来大精进  我今归命礼能于一切处  悉皆得解脱今遭大艰难  愿作我归依世间之善逝  应供阿罗汉我今来归依  如来愍世间使彼罗睺罗  自然放舍我尔时世尊说偈答曰月处虚空中  能灭一切闇有大光明照  清白悉明了月是世明灯  罗睺应速放罗睺闻偈已  心中怀战栗流汗如沐浴  即速放彼月时跋罗蒲卢旃。 见阿修罗王速疾放月。 即说偈言汝何故惊惧  速疾放于月身汗如沐浴  掉动如病者时阿修罗复说偈言我闻佛说偈  若不放月者头当破七分  终不见安乐时跋罗蒲卢旃复说偈言佛出未曾有  见者得安隐阿修闻说偈  即时放于月(一六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来诣佛所。 身光显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汝手为有杻  及有靽桁不不处于牢狱  乃至系闭不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我都无手杻  及以诸桁械羁靽系闭等  一切皆永灭夜叉汝当知  我脱如是事天复以偈问曰云何名为杻  云何是桁械云何是羁靽  云何为系闭佛复以偈答曰母即名为杻  妇名为桁械子名为羁靽  爱名为系闭我无母之杻  亦无妻桁械无有子羁靽  复无爱系闭天复说偈言善哉得无杻  亦无有桁械善哉无羁靽  无系闭亦善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舍离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一六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释翅鸠罗脾大斯聚落。 尔时世尊。 剃除须发。 未久之间。 晨朝早起。 正身端坐。 以衣覆头。 时彼鸠罗脾大斯聚落之中。 有一天神。 来至佛所。 而问佛言。 汝忧愁耶。 佛言。 我无所失。 何故忧愁。 天神复言。 汝欢喜耶。 佛答之曰。 我无所得。 何故欢喜。 复言。 沙门汝不忧愁不欢喜耶。 佛言。 诚如所言。 天即说偈言比丘汝云何  得无烦恼耶汝无少欢喜  独坐于林野是处难忍乐  而汝于今者不为不忍乐  之所覆蔽障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我都无烦恼  安住得解脱亦无有欢喜  不乐所不乱天神应当知  是故能独住天神复以偈问言比丘汝今者  何故无烦恼云何无欢喜  而独住林野不为彼不乐  之所覆蔽障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欢喜即烦恼  烦恼即欢喜我无喜烦恼  天神应当知天神复说偈言比丘快善哉  而无诸烦恼亦无有欢喜  无欢喜善哉善哉处闲独  不乐所不乱天神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舍离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一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来诣佛所。 身光显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端坐百牟鋑  头上亦火然应勤思方便  而断于欲结尔时世尊以偈答曰端坐百牟鋑  头上亦火然念觉之比丘  应勤思方便而断于边见  及以吾我见天复以偈赞曰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是偈已。 欢喜还宫(一七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普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天女侍左右  毗舍阇充满愚痴黑闇林  云何得过去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正直名为道  无畏名方便无声名快乐  能覆善觉观惭愧为拘靷  念为诸翼从智慧为善乘  正见为引导男子若女人  能乘是乘者必舍弃名色  离欲断生死天复以偈赞曰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舍离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一七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普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九门四轮转  内盛满重铜深淤泥之中  云何而得去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断于喜爱结  及以欲贪恶拔于爱根本  然后安隐出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舍离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一七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普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云何外结发  内亦有结发世界俱结发  我今问瞿昙云何令结发  作于不结发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坚持立禁戒  修心及智慧勤行于精进  具念名比丘速能令结发  作于不结发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一七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普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出家甚为难  极难难可见愚者作沙门  多有诸事难怖畏懈怠者  常无欢喜心云何而得行  于彼沙门法不能禁其心  数生不欢喜想欲得自在  云何而除灭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比丘覆恶觉  譬如龟藏六比丘无所依  亦不恼害彼比丘入涅槃  都无有讥论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一七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普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睡卧厌频申  频申而不乐饮食不调适  并心下狭劣五事来覆障  不得见贤道尔时世尊以偈答曰若人睡卧厌  频申而不乐饮食不调适  并其心下劣精进舍五事  后必见圣道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一七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普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池水云何竭  有何流还返世间之苦乐  何处都消尽尔时世尊以偈答曰眼耳与鼻舌  并及于身意名色都消尽  如是池枯竭尽于诸结业  世间之苦乐于斯尽无余  亦无有还返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一七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普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牟尼之世雄  犹如伊尼延少食不嗜味  寂然处林坐我今有少疑  欲问于瞿昙苦从谁出要  云何解脱苦苦于何处尽  愿为决所疑尔时世尊以偈答曰世间有五欲  意第六显现除断于喜欲  远离一切苦是名苦出要  亦名苦解脱斯处名尽灭  是事汝当知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一七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普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都无所缘攀  又无安足处甚深洪流中  谁能不沉没谁有勤精进  能度瀑驶流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净持于禁戒  修智及禅定观察内身念  难度而得度得离于欲结  出过色有使尽于欢喜有  如是能履深而不为没溺  能度瀑驶流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一七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赫然大明。 遍于祇洹。 来诣佛所。 顶礼足已。 在一面坐。 问言。 瞿昙。 汝今能知一切众生所著所缚。 及知一切众生得解脱者并净解脱不。 尔时世尊即告天曰。 我实尽知一切之所缚着。 及得解脱尽解脱净解脱者。 天复问言。 瞿昙。 云何能知一切众生之所缚着得解脱尽解脱净解脱耶。 佛复告言。 我尽观见。 有汝天当知今我之心。 得善解脱。 得解脱故。 能知众生之所缚着。 得解脱尽解脱净解脱。 亦悉知之。 天即赞言。 善哉善哉。 瞿昙。 知缚着。 乃至能知得净解脱。 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一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显照。 遍于祇洹。 晃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问佛言。 瞿昙。 汝为能度瀑驶流耶。 尔时世尊答言。 实尔。 天言。 瞿昙。 如此驶流。 深广无际。 傍无攀缘。 中无安足。 而能得度。 甚为奇特。 佛言。 实尔。 天复问曰瞿昙。 汝今云何于此驶流。 无可攀挽。 无安足处。 而能得度。 佛答天曰。 若我懈怠。 必为沉没。 若为沉没。 必为所漂。 若我精进。 必不沉没。 若不沉没。 不为所漂。 我于如是大洪流中。 无可攀挽。 无安足处。 而能得度此大驶流。 天即赞言。 善哉善哉。 比丘于此驶流。 无所攀挽。 而能得度。 甚为希有天复以偈赞言我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久舍于嫌怖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牟鋑及天女  四转轮.髻发睡厌.极难尽  伊尼延.驶流无缚着解脱  而能得济度(一八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来诣佛所。 身光显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世间常惊惧  众生恒忧恼未得财封利  及已得之者于得不得中  能无喜惧心如斯之等事  唯愿为我说尔时世尊以偈答曰若有智慧者  苦行摄诸根弃舍一切务  除如此等人更无出生死  若不舍诸务常处于生死  惊畏而怖迮忧愁等诸患  苦恼所缠逼若舍于一切  能除上诸患则离于生死  忧怖等诸恶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一八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普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谁得色最胜  谁乘和合逝当于其处住  习学何事业是何等种类  而能供养天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持戒有智慧  善能修己者念禅不放逸  除去四热恼正法意解脱  如此得上色美妙获最胜  和合斯乘道应形彼处住  习学于善法若有如是人  名知供养天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一八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普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罗吒国商估  财产极巨富各各相贪利  贪求无厌足为财产斗诤  爱欲结流漂如斯之等类  谁能舍欲爱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弃舍于众缘  妻子及六畜一切所玩爱  除去欲贪痴舍欲而出家  此能断欲结永舍于一切  漂没及诤讼尔时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一八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 于往昔时。 俱萨罗国。 有五百乘车。 而以为伴。 行到旷野险难之处。 无有水草。 有五百贼。 寻逐其车。 规欲摽掠。 时有天神。 住旷野中。 知贼欲劫。 而作是念。 我今当往诣彼车所。 我当问之。 彼若能答。 当为救护。 设有不通。 我当放舍。 思惟是已。 寻即来到行客车前。 身光遍照五百乘车。 尽皆大明。 即便以偈。 问商估言谁于寤者名为睡  谁于睡者名为寤谁能解达如斯义  宜知是时应答我时商估中。 有优婆塞。 于三宝所。 深得净信。 归佛法僧。 于佛法僧。 得了决定。 无有狐疑。 又于四谛。 亦无疑心。 已得见谛。 获于初果。 晨朝早起。 正身端坐。 系念在前。 高声诵经。 诵法句偈。 及波罗缘。 种种经偈。 彼优婆塞。 说偈答言我于寤者名为睡  我于睡者名为寤我知斯事悉明了  是故今者以偈答尔时天神以偈问言汝今云何作是言  我于寤者名为睡我于睡者名为寤  云何如此而答我优婆塞以偈答言断除贪欲嗔恚痴  诸漏已尽阿罗汉彼称为寤我名睡  不知苦习及灭道我于彼睡名为寤  天神汝今应当知天神复说偈问言善哉于寤名为睡  汝能善解答我问久来不见法兄弟  今得相见大欢悦今尔众伴为汝故  一切安隐得归还佛说是已。 诸比丘。 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八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 乃往古昔。 输波罗城。 有优婆塞。 所居住处。 诸优婆塞。 咸共集会。 于其堂上。 诃欲之过。 欲现外形。 如露白骨。 又如肉段。 众鸟竞逐。 欲如粪毒。 亦螫亦污。 又如火坑。 亦如疥人。 向火痒痛。 愈增其疾。 又如向风执炬逆走。 若不放舍。 必为所烧。 亦如梦幻。 又如假借。 亦如树果。 又如鉾戟。 欲为不净。 秽恶充满。 如食不消。 哕臭可恶。 虽复共集种种言说诃欲之过。 然其还家。 各自放逸。 时优婆塞。 所集堂神。 而作是念。 诸优婆塞。 集会此堂。 说欲过患。 及其还家。 嗜欲滋甚。 不名清净。 不依法行。 我今为彼。 作诸触恼。 令其觉寤。 作是念已。 时彼堂神。 于优婆塞集会之时。 即说偈言优婆塞集论  说欲是无常汝等还自为  欲流所沉没譬如深淤泥  老牛坠在中如今我观察  优婆塞众多多闻持禁戒  唯说一欲过言欲是无常  但空有是言实无弃欲心  贪着男女相贪著名非法  汝等宜舍弃于佛教法中  应如法修行尔时天神。 说如是偈。 诸优婆塞。 闻是偈已。 皆悉解悟。 厌恶于欲。 剃除须发。 信家非家。 出家学道。 勤行精进。 修戒定慧。 悉皆获得阿罗汉果。 佛说是已。 诸比丘。 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八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时须达多长者。 有少因缘。 从舍卫国。 至王舍城。 诣护弥长者家。 见其家中。 竟夜不睡。 破薪然火。 办诸供具。 安置高座。 敷诸床榻。 须达多长者。 见是事已。 作是思惟。 今此长者。 施设供具。 为欲结婚。 欢乐宴会。 为欲屈彼频婆娑罗王。 及大臣乎。 复更思念。 若请国王。 及以官属。 婚姻宴会。 而此长者。 不应躬身。 而自栖栖。 执于劳苦。 然火作食。 必有胜人。 不审是谁。 我今当问。 思惟是已。 即以所念。 问于长者。 时护弥长者。 即答之曰。 我亦不为婚姻欢会。 亦不屈请频婆娑罗王。 及大臣等。 而为此会。 我于明日。 将欲请佛及比丘僧。 故设斯供。 须达多长者。 初闻佛名。 身毛为竖。 惊喜问言。 云何名佛。 护弥答言。 释种出家。 剃除须发。 成于无上正真之道。 号曰为佛。 须达又问。 云何名僧。 长者答曰。 若刹利子。 剃除须发。 逐佛出家。 婆罗门种。 居士种。 首陀罗种。 如是之等。 信家非家。 随佛出家。 是名为僧。 我于今者。 请佛及僧。 须达多问言。 今日如来。 为可见不。 护弥答言。 如来近在迦兰陀林。 尔今小待。 佛当自来受我供养。 时须达多。 内心踊跃。 思睹世尊。 便小睡眠。 眠已寻寤。 天犹未晓。 意谓平旦。 即便早起。 趣于城门。 然彼城门。 初夜后夜。 二时常开。 时须达多。 既至门下。 见城门开。 谓天已晓。 即出门外。 欲诣佛所。 先以念佛故有光明。 来照其身。 到城外已。 见一天祠。 即时绕祠。 恭敬礼拜。 还复黑闇。 心自念言。 天大黑闇。 若人非人。 或能害我。 当还入城。 时尸婆天神。 放光照曜。 乃至祇洹。 悉皆大明。 天神即语须达多言。 汝可前进。 不宜退还。 尔时天神。 即说偈言假使百匹马  载满众珍宝并及百金人  以持用布施如是展转施  遍满阎浮提如是功德聚  以用为一分不如有一人  发心向佛所举足行一步  十六分中一假使雪山中  所有大力象其数足满百  金宝庄挍身其体甚姝大  其行极迅疾暴逸倍有力  满载诸杂宝以此用布施  不如向佛所一步之功德  十六分中一假使剑摩耆  所出之宝女颜容甚端严  其数足满百璎珞以严身  真金为首饰头着宝珠璎  以此用布施所得之功德  不如向佛所举足行一步  十六分中一是故我劝尔  于此莫退还时须达多。 即问之曰。 汝是谁耶。 天即答言。 我是汝昔日亲旧善身摩纳。 于舍利弗大日连所。 临终之时。 生欢喜心。 命终生天。 得为北方天王毗沙门子。 我于如来弟子所。 发心随喜尚获此福。 况复佛也。 时须达多。 复自念言。 今此天神。 称赞乃尔。 以此量之。 必知彼人功德尊胜。 尔时世尊露地经行。 须达多长者。 即诣佛所。 初见世尊。 不知礼敬。 辄前直坐。 时彼天神。 化作婆罗门。 来至佛所绕佛三匝顶礼恭敬。 然后就坐。 时须达多。 既见之已。 方效于彼。 礼敬而坐问讯。 不审圣体安乐以不。 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一切事安乐  婆罗门涅槃无为欲所污  解脱于诸有心断诸欲求  心除热恼病其心得清净  寂灭安隐眠尔时世尊。 即将长者须达多。 入于房中。 敷座而坐。 时须达多。 礼佛足已。 在一面坐。 佛为种种说法。 示教利喜。 施论戒论生天之论。 欲为不净。 出要为乐。 佛知须达多心意专正。 踊跃欢喜。 佛为说四真谛。 即于座上。 见四真谛。 如新净[叠*毛]易受染色。 须达多易悟。 亦复如是。 见法证法。 断八十亿洞然之结。 得须陀洹。 即从座起。 整衣服。 礼佛足已。 白佛言。 世尊。 我名须达多。 我以布施贫乏之故。 诸人称为给孤独氏。 佛言。 汝是何国人。 出生何种族。 须达白言。 我所出生舍卫国。 唯愿世尊。 往诣彼国。 我当终身施设供养。 佛告须达多。 彼国为有僧坊以不。 须达多白佛言。 世尊。 但往于彼。 我当营造。 使诸比丘。 来往于彼。 尔时如来。 默然受请。 时须达多。 闻佛所说。 并受其请。 顶礼佛足。 欢喜而去(一八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须达多长者。 遇病困笃。 于时世尊。 闻其病甚。 即于晨朝。 着衣持钵。 往诣其家。 须达长者。 遥见佛来。 动身欲起。 佛告长者。 不须汝起。 尔时世尊。 别敷座坐。 佛告长者。 汝所患苦。 为可忍不。 医疗有降。 不至增乎。 长者白佛。 今所患苦。 甚为难忍。 所受痛苦。 遂渐增长。 苦痛逼切。 甚可患厌。 譬如力人以绳系于弱劣者头。 [打-丁+(稯-禾)]搣掣顿。 揉捺其头。 我患首疾。 亦复如是。 譬如屠家以彼利刀。 而开牛腹。 挠搅五内。 我患腹痛。 亦复如是。 譬如二大力士。 捉彼羸瘦极患之人。 向火燺炙。 我患身体。 烦热苦痛。 亦复如是。 佛告长者。 汝于今者。 应于佛所生不坏信。 法僧及戒。 亦当如是。 长者白言。 如佛所说。 四不坏信。 我亦具得。 佛告长者。 依四不坏。 尔今次应修于六念。 汝当念佛诸功德。 忆佛十号。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是名念佛。 云何念法。 如来所说胜妙之法。 等同庆善。 现在得利。 及获得证。 离诸热恼。 不择时节。 能向善趣。 现在开示。 乃至智者自知。 是名念法。 云何念僧。 常当忆念僧之德行。 如来圣僧。 得向具足。 应病授药。 正真向道。 所行次第。 不越限度。 能随于佛。 所行之法。 须陀洹果向须陀洹。 斯陀含果向斯陀含。 阿那含果向阿那含。 阿罗汉果向阿罗汉。 是名如来声闻僧。 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为他所请。 如是等僧。 宜应敬礼合掌向之。 是名念僧。 云何念戒。 自念所行满足之戒。 白净戒。 不瑕戒。 不缺戒。 不穿漏戒。 纯净戒。 无垢秽戒。 不求财物戒。 智者所乐戒。 无可讥嫌戒。 次应自念。 是名念戒。 云何念施。 己所行施。 我得善利。 应离悭贪行于布施。 心无所著。 悉能放舍。 若施之时。 手自授与。 心常乐施。 无有厌倦。 舍心具足。 若有乞索。 常为开分。 是名念施。 云何念天。 常当护心念六欲天。 念须陀洹斯陀含。 生彼六天。 须达多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说。 六念之法。 我已具修。 须达白佛。 唯愿世尊。 在此中食。 佛默受请。 日时既到。 须达长者为于如来设众肴馔。 种种备具清净香洁。 设是供已。 合掌向佛。 而作是言。 世尊出世难可值遇。 佛为长者。 种种说法。 示教利喜。 从座而去。 须达长者于佛去后。 寻于其夜。 身坏命终。 得生天上。 既生天上。 寻还佛所。 须达天子光色倍常。 照于祇洹。 悉皆大明。 顶礼佛足在一面坐。 而说偈言此今犹故是  祇洹之园林仙圣所住处  林池甚闲静法主居其中  我今生喜乐信戒定慧业  正命能使净若能修如是  向来之上行非种姓财富  能得获斯事智慧舍利弗  寂然持禁戒空处乐恬静  最胜无伦匹佛告天曰。 如是如是。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信戒定慧业  正念能使净非种姓财富  能获如斯事智慧舍利弗  寂灭能持戒空处乐恬静  最上无伦匹须达天子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 于座上没。 还于天宫尔时世尊于天未晓。 入讲堂中。 敷座而坐。 告诸比丘。 向有一天。 光色倍常。 来诣我所。 其光晖曜。 普照祇洹。 悉皆大明。 礼我足已。 却坐一面。 而说斯偈此今犹故是  祇洹之园林仙圣所住处  林池甚闲静法主居其中  我今生悦乐信戒定慧业  正命能使净若能修如是  向来之上事非种姓财富  能获如斯事智慧舍利弗  寂然持禁戒空处乐恬静  最胜无伦匹尔时尊者阿难在如来后。 闻天说偈。 即白佛言。 此必是须达长者。 得生天上。 是故还来赞舍利弗。 佛言。 如是如是。 彼须达多生天上。 来至我所。 说如斯偈。 尔时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八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旷野园第一林中。 时首长者身遇困疾。 尔时世尊闻其患已。 后日晨朝。 着衣持钵。 往诣其家。 时首长者。 遥见佛来。 动身欲起。 佛告长者。 不须汝起。 佛即慰问。 汝所患苦为可忍不。 医疗有降不至增耶。 长者白佛。 今我患苦。 极为难忍。 所受痛剧。 遂渐增长。 苦痛逼切。 甚可厌患。 譬如有力之人。 以手[打-丁+(稯-禾)]搣无力者头。 揉捺牵掣。 我患头痛亦复如是。 譬如屠者以彼利刀。 挠搅牛腹肠胃寸绝。 我患腹痛。 亦复如是。 譬如二大力人。 捉一羸病。 向火燺炙。 身体焦烂。 患体热痛。 亦复如是。 佛告长者。 汝今应于佛所生不坏信。 法僧及戒亦当如是。 长者白佛。 如佛所说。 四不坏信。 我已具得。 佛告长者。 依于如是四不坏信。 应修六念。 长者白佛。 如此六念。 我已具修。 时首长者即白佛言。 唯愿世尊。 在此中食。 佛默然受请。 日时已到。 彼首长者为于如来设众肴饍。 种种备具清净香洁。 设是供已。 寻便奉施。 合掌向佛。 而作是言。 世尊出世难可值遇。 佛为长者。 种种说法。 示教利喜。 从座而去。 时首长者如来去后。 寻于其夜。 身坏命终。 生无热天。 既生天已。 即作此念。 我于今者。 应往佛所。 作是念已。 寻来佛所。 光色倍常。 照于祇洹。 悉皆大明。 顶礼佛已。 却坐一面。 身渗入地。 譬如苏油。 佛告天子。 汝可化为粗身。 当作住想。 时首天子受佛敕已。 即便化作欲界粗形。 不复渗没。 佛告首天子言。 汝行几法。 不生厌足。 身坏命终。 生无热天。 首天白佛。 我行三法。 心无厌足。 故得生天。 见佛听法。 供养众僧。 无厌足故。 命终得生无热天上。 时首天子即说偈言我乐常见佛  不舍于听法供养比丘僧  受持贤圣法调伏贪嫉心  得生无热天时首天子说是偈已。 欢喜顶礼。 即从座没。 还于天宫(一八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来至佛所。 光色倍常。 威光晖曜。 遍照祇洹。 悉皆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七比丘解脱  生于无烦天尽于善受有  度世间爱着谁使度驶流  而此驶流者死极得自在  甚难可得度谁救死罥弶  出过天境界尔时世尊以偈答曰优比罗建陀  第三佛羯罗跋直羯提婆  婆睺提毗纽如是等比丘  尽度于驶流能度死自在  尽断生死罥出过于天界  言说极深远难识难可解  所说无不善汝是何天耶  来问我此事尔时此天以偈答曰我不还此有  名为无烦天是故我尽知  七比丘解脱断弃于爱有  度世之缚结我生天先缘  今日当具说梵行尽于漏  迦叶优婆塞瓦师养父母  远离于淫欲迦叶及父母  爱答摩纳等彼是我亲友  我亦与彼昵净身守口意  尽住最后身如是诸大人  我共为善伴尔时世尊复答天曰。 如是如是。 实如所说瓦师如尔言  本毗婆陵伽难提婆瓦师  迦叶优婆塞孝事于父母  梵行尽于漏彼与我亲友  我亦为彼亲如是诸大人  本日相亲近善修身口意  住于最后身尔时彼天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而去常惊恐.颜色  罗吒国.估客输波罗.须达  须达多生天首长者生天  又有无烦天别译杂阿含经卷第九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丹本第十八卷初准)失译人名今附秦录(一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犊子梵志往诣佛所。 慰问如来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我有少疑。 将欲请问。 汝若多闻愿垂听察。 佛告犊子。 若有所疑。 随汝所问。 犊子问曰。 身之与我为是一耶。 佛言。 如此之事。 我所不答。 又问。 身我异耶。 佛言。 如此之事。 我亦不答。 犊子复言。 今我问汝。 我身一耶。 汝不见答。 身我异耶。 汝复不答。 如斯等问。 尚不见答。 云何而能记诸弟子死此生彼。 天人之中。 汝若记彼死此生彼。 宁可不是身留于此。 我往于彼五道之中。 若如斯者。 身之与我则为别异。 佛告梵志。 我说有取记彼受生。 若无取者。 则无受生。 复此犊子。 譬如彼火有取则然。 若无取者。 火则不然。 犊子言。 瞿昙。 我亦见火无取而然。 佛告犊子。 汝见何火无取而然。 犊子复言。 譬如见大火。 甚为炽盛。 猛风绝炎离火见然。 佛告犊子。 如此绝炎。 亦复有取。 犊子言。 离火见然。 以何为取。 佛言。 如斯绝炎。 因风而然。 以风取故。 炎得暂停。 以风力故。 绝炎可见。 犊子言。 瞿昙。 火尚可尔。 人则不然。 所以者何。 身死于此。 意生于彼。 于其中间。 谁为其取。 佛言。 当于尔时以爱为取爱取因缘。 众生受生。 一切世间。 皆乐于取。 一切皆为取所爱乐。 一切悉皆以取为因。 众生见取。 则生欢喜。 一切众生皆入于取。 如来阿罗呵以无取故。 而得成于无上正觉。 犊子言。 我于今者。 大有所作。 欲还所止。 佛言。 梵志。 宜知是时。 尔时犊子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九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犊子梵志往诣尊者大目连所。 既到彼已。 问讯尊者在一面坐。 尔时犊子梵志问目连曰。 何因缘故。 若沙门婆罗门。 来问于佛。 死此生彼。 乃至非生非不生。 默然不答。 其余沙门婆罗门。 若见有人来问难者。 随意为说。 我昔曾问沙门瞿昙。 死此生彼。 默不见答。 死此不生彼。 死此亦生彼。 亦不生彼。 非生彼。 非不生彼。 悉不见答。 如斯之义。 其余沙门婆罗门。 皆悉答之。 沙门瞿昙为何事故。 默然不答。 目连对曰。 其余沙门婆罗门。 不知色从因生。 不知色灭。 不知色味。 不知色过。 不知色出要。 以不能解如是义故着色。 我生彼色。 我不生彼着色。 我亦生彼。 亦不生彼着色。 我非生彼。 非不生彼。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如来如实知。 色从因生。 色从因灭。 知色味。 知色过。 知色出要。 如来如实知故。 色生彼心无取着。 乃知色非生非不生。 亦不取着。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如斯之义。 甚深无量。 无有边际。 非算数所知。 无有方处。 亦无去来。 寂灭无相。 尔时犊子梵志闻尊者目连所说。 欢喜奉行(一九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犊子梵志往诣佛所。 问讯佛已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以何因缘。 诸余沙门。 及婆罗门。 若有所问。 皆称顺答说。 我死此生彼。 我死此不生彼。 我死此亦生彼。 亦不生彼。 我非生彼。 非非生彼。 犊子复言。 瞿昙。 如斯之难何故不能称顺而答。 佛告之曰。 诸余沙门婆罗门。 不知色从因生。 不知色灭。 不知色过。 不知色味。 不知色出要。 以不能知色从因生。 乃至不知色出要故。 而于色我死此生彼。 死此不生彼。 死此亦生彼。 亦不生彼。 非生彼。 非非生彼。 悉皆取着。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复告犊子。 如来不尔。 知色因。 知色灭。 知色味。 知色过。 知色出要。 如实知之。 如来如实。 能知色因色灭色过色味色出要。 能知色。 我死此生彼。 乃至非生非非生彼。 悉皆不着。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佛告犊子。 是故此义甚深广大。 无量无边。 非算数所及。 复告犊子。 以是因缘。 诸余沙门婆罗门等。 不达义趣。 随问强答。 若问如来我色生彼。 不生彼。 亦生彼。 亦不生彼。 非生彼。 非非生彼。 以无义理置而不答。 我已生彼。 乃至非生。 非非生。 悉皆不答。 犊子言。 希有瞿昙。 汝及弟子。 义与义句。 及与句味。 所说之事。 等无差别。 犊子复言。 我于异时。 至沙门目犍连所。 我于尔时以此句味。 问彼目连。 彼以此义句味而答于我。 瞿昙。 汝今所可宣说。 与彼无异。 是故我今称为希有。 如此教法。 昔所未有。 亦未曾说。 义理相顺。 善答斯问。 犊子梵志闻佛所说。 欢喜而去(一九三)尔时尊者。 僧提迦旃延在那提城群寔迦所住之处。 尔时犊子梵志以缘事故。 往诣彼城。 既至彼已。 营事已讫。 即便往彼尊者僧提迦旃延所。 相问讯已在一面坐。 白尊者言。 我有所疑。 欲相咨问。 汝若闲裕。 听我所问。 愿为解说。 尊者告言。 犊子我听汝问。 然后乃知。 犊子问言。 以何因缘故。 诸余沙门婆罗门。 有人来问。 死此生彼。 死此不生彼。 乃至非生彼。 非非生彼。 悉皆能答。 沙门瞿昙。 为以此问。 色死此生彼。 乃至非生彼。 非非生彼。 无义理故。 置不答乎。 尊者告言。 我今问汝。 随汝所解。 而答于我。 于汝意云何。 若因若缘。 若行若根本。 若行所从生。 若色若无色。 若有想若无想。 以此因。 以此缘。 以此行。 以此根本。 以此行所从生。 无余寂灭。 无想尽处。 若如是等。 无有因缘。 无行无相。 及尽灭法。 如来宁可说。 死此生彼。 乃至说非生彼。 非非生彼耶。 犊子言。 迦旃延。 如是因。 如是缘。 如是行。 如是根本。 如是行。 所从生。 是色是无色。 是想是无想。 此等诸法。 皆至无余尽灭。 无想灭尽。 是等诸法。 无有因缘。 如来云何而当说之。 犊子闻已。 心怀欢喜。 问尊者言。 汝为佛弟子。 从来久近。 尊者答言。 我为佛弟子。 始过三年。 犊子言。 迦旃延。 汝获大利。 能于众中。 身口智慧辩才如是。 于少时中。 能具斯事。 实为希有。 犊子言。 我今缘事。 欲还所止。 尊者言。 宜知是时。 犊子梵志闻尊者语。 欢喜而去(一九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犊子梵志往诣佛所。 问讯佛已却坐一面。 白佛言。 世尊。 我有少疑。 今欲咨问。 若有闲裕。 愿为解说。 佛言。 随意问难。 犊子言。 以何缘故。 诸余沙门婆罗门等。 有人来问。 死此生彼。 乃至非生彼。 非非生彼。 悉皆能答。 沙门瞿昙。 以斯问。 死此生彼。 乃至非生彼。 非非生彼。 无义理故。 置而不答。 佛告犊子。 吾今问汝。 随汝所解。 而答于我。 于汝意云何。 若因若缘。 若行若根本。 若行所从生。 若色若无色。 若有想若无想。 以此因。 以此缘。 以此行。 以此根本。 以此行所从。 无余寂灭。 无想尽处。 若如是等。 无有因缘。 无行无想。 及尽灭法。 我宁于此无因缘等。 尽灭法中。 说死此生彼。 乃至说非生彼非非生彼耶。 犊子复白佛言。 如是因。 如是缘。 如是行。 如是根本。 如是行所从生是色是无色。 是想是无想。 斯等诸法。 皆至无余尽灭。 无想灭处。 如是诸法。 无有因缘。 吾当云何而能答之。 尔时犊子闻佛所说。 心生欢喜。 而作是言。 希有瞿昙。 汝今弟子。 说义句味。 等无差别。 犊子复言。 我于异日。 以少缘事曾至于彼那提城群寔迦所住之处。 问沙门僧提迦旃延。 如斯之事。 彼以此义。 而答于我。 然义句味。 及其文字。 与今所说。 等无有异。 都无错谬。 是故我今称为希有。 如此教法。 昔所未有。 亦未曾说。 义理相顺。 善答斯问。 犊子梵志闻佛所说。 欢喜而去(一九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灵鹫山迦兰陀竹林。 彼时犊子梵志往诣佛所。 问讯佛已在一面坐。 白佛言。 瞿昙。 一切众生。 为有我不。 佛默然不答。 又问。 为无我耶。 佛亦不答。 尔时犊子作是念。 我曾数问沙门瞿昙如是之义。 默不见答。 尔时阿难侍如来侧。 以扇扇佛。 彼时阿难闻其语已。 即白佛言。 世尊。 何故犊子所问默然不答。 若不答者。 犊子当言。 我问如来。 都不见答。 增邪见耶。 佛告阿难。 于先昔彼问一切诸法。 若有我者。 吾可答彼犊子所问。 吾于昔时。 宁可不于一切经说无我耶。 以无我故。 答彼所问。 则违道理。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 皆无我故。 云何以我。 而答于彼。 若然者。 将更增彼昔来愚惑。 复次阿难。 若说有我。 即堕常见。 若说无我。 即堕断见。 如来说法。 舍离二边。 会于中道。 以此诸法坏故不常。 续故不断。 不常不断。 因是有是。 因是生故。 彼则得生。 若因不生。 则彼不生。 是故因于无明。 则有行生。 因行故有识。 因识故有名色。 因名色故有六入。 因六入故有触。 因触故有受。 因受故有爱。 因爱故有取。 因取故有有。 因有故有生。 因生故有老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因。 是故有果灭。 无明灭则行灭。 行灭则识灭。 识灭则名色灭。 名色灭则六入灭。 六入灭则触灭。 触灭则受灭。 受灭则爱灭。 爱灭则取灭。 取灭则有灭。 有灭则生灭。 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众苦聚集灭尽。 则大苦聚灭。 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一九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犊子梵志往诣佛所。 问讯佛已。 在一面坐。 问佛言。 瞿昙。 汝颇作是见。 作是论。 世界是常。 唯我解了。 余人不知。 作是说不。 佛告犊子。 我不作是见。 不作是说。 唯我能知。 余人不解。 犊子又问。 汝若不作如是说者。 一切世界悉无常耶。 佛告犊子。 我亦不作如是说言。 世界无常。 唯我能知。 余人不解。 犊子又问。 汝颇复作如是论言。 世界亦常无常。 唯我能知。 余人不解。 作是说耶。 佛告犊子。 我亦不作如是说言。 一切世界。 亦常无常。 唯我独了。 余人不知。 犊子又问。 汝颇复作如是说言。 一切世界非常非无常非非常非非无常。 唯我能解余人不了。 作是说耶。 佛告犊子。 我亦不作如是说言。 一切世界。 非常非无常。 非非常非非无常。 唯我能知余人不解。 犊子复问。 世界有边。 世界无边。 亦有边亦无边。 非有边。 非无边。 非非有边。 非非无边。 身即是命。 命即是身。 身异命异。 众生神我。 死此生彼。 为有为无。 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 非非有。 非非无。 昙瞿。 汝今作是说耶。 佛告犊子。 我不作是见。 不作是论说言。 世界有边无边。 乃至非非有非非无。 犊子复言。 瞿昙。 汝今于斯法中。 见何过患。 不取一见。 佛告犊子。 我亦不言世界是常。 唯此事实。 余皆愚闇。 彼见结障。 彼见所行及所观处。 彼见尘埃垢秽不净。 见结与苦俱能为害。 能与忧恼。 能令行人受郁[火*烝]热。 生诸忧患。 若与见结相应。 即是孾愚。 亦名无闻。 亦名凡夫。 能令生死回流增长。 复告犊子。 世间常无常。 亦常无常。 非常非无常。 世界有边。 及以无边。 亦有边。 亦无边。 非有边。 非无边。 众生神我。 死此生彼。 若有若无。 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 非非有非非无。 若有人计斯见者。 名为孾愚。 亦名无闻。 亦名凡夫。 增长生死烦恼垢污。 能令行人受郁[火*烝]热。 生诸忧患。 无有安乐。 以是义故。 我于此见。 无所执着。 犊子又问。 汝若不计如是见者。 汝今所计。 为是何见。 佛告犊子。 如来世尊。 于久远来诸有见者。 悉皆除舍。 都无诸见。 虽有所见。 心无取着。 所谓见苦圣谛。 见苦集谛。 见苦灭谛。 见至苦灭道谛。 我悉明了知见是已。 视一切法。 皆是贪爱诸烦恼结。 是我我所。 名见取着。 亦名憍慢。 如斯之法。 是可患厌。 是故皆应当断除之。 既断除已。 获得涅槃寂灭清净。 如是正解脱。 诸比丘等。 若更受身于三有者。 无有是处。 犊子言。 瞿昙。 汝于今者。 见何因缘。 说无生处。 佛告犊子。 我还问汝。 随汝意答。 譬如有人于汝目前然大火聚。 汝知是火然。 不知此火聚。 在汝前灭。 汝知灭不。 若复有人。 来问汝言。 此火灭已。 为至东方。 南西北方。 乃至下方。 亦复如是。 斯诸方中。 为至何处。 若如是者。 当云何答。 犊子言。 瞿昙。 若人问我当如实答。 若有草木及牛马粪。 此火与薪相得。 便然不灭。 草木牛粪。 若都尽者。 此火则灭。 不至方所佛告犊子。 如是如是。 若言色是如来受想行识是如来者。 无有是处。 何以故。 如来已断如斯色故。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皆悉已断。 譬如有人断多罗树断已不生。 如来亦尔。 断五阴已。 不复受生。 寂灭无想。 是无生法。 犊子言。 瞿昙。 我于今者。 乐说譬喻。 唯愿听说。 佛告之曰。 随汝意说。 犊子即言。 譬如去于城邑聚落不远。 平博之处有娑罗林。 是娑罗林已百千年。 枝叶悉堕。 唯贞实在。 汝今瞿昙。 亦复如是。 已断一切烦恼结缚。 四倒邪惑。 皆悉灭尽。 唯有坚固真法身在。 瞿昙。 当知我今缘务。 将欲还归。 佛言。 宜知是时。 犊子梵志闻佛所说。 欢喜而去(一九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犊子梵志来诣佛所。 问言。 瞿昙。 若有愚痴。 起如是见。 作斯论言。 世间是常。 唯此事实。 余则无实。 乃至我不生彼。 非非生彼。 佛告犊子。 不知色者作是见。 作是论说言。 世间色悉皆是常。 自执此见。 以为真实。 谓诸余者。 以为虚妄。 常无常。 亦常亦无常。 非常非非常。 世间有边无边。 非有边非无边。 非非有边。 非非无边。 身一神一。 身异神异。 我死此生彼。 死此不生彼。 我死此亦生彼。 亦不生彼。 我死此非生彼。 非非生彼。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犊子言。 瞿昙若有智者。 不取是见。 不取是论。 亦复不应起如此见。 作如斯论言。 世界是常。 此见为是。 余见为非。 佛告犊子。 若能知色。 解其性相。 如斯等人。 不起是见。 不作是论言。 世界常无常。 亦常亦无常。 非常非非常见。 亦复如是。 世界有边无边。 亦有边亦无边。 非有边非非有边。 亦复如是。 身一命一。 身异命异。 我死此生彼。 死此不生彼。 亦生彼亦不生彼。 非生彼非非生彼。 亦复如是。 受想行识。 亦如上说。 若了知识。 解其性相。 如斯等人。 不起是见。 不作是论言。 识是常。 此见为是。 余见为非。 识为无常。 亦常亦无常。 非常非非常见。 亦复如是。 识有边无边。 亦有边亦无边。 非有边非非有边。 亦复如是。 身一命一。 身异命异我死此生彼。 死此不生彼。 亦生彼亦不生彼。 非生彼非不生彼。 亦复如是。 不知者。 如知者说。 见者不见者如知者说。 解不解。 亦如上说。 通彻不通彻。 亦如上说。 有相无相。 亦如上说。 其义深浅。 亦如上说。 寤寤不寤寤。 亦如上说。 犊子梵志闻佛所说。 欢喜而去(一九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 尔时犊子梵志往诣佛所。 问讯佛已在一面坐。 白佛言。 瞿昙。 我有少疑。 若蒙听察。 乃敢发问。 佛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 亦如是问。 第二第三。 佛亦默然。 犊子言。 瞿昙。 我于长夜。 与汝亲厚。 我有少问。 唯愿答我。 佛作是念。 犊子梵志长夜已来。 禀性质直无有谄伪。 诸有所问。 皆求解故不为恼乱。 吾当听之。 若阿毗昙毗尼。 随其所问。 佛告犊子。 恣汝所问。 诸有所疑。 无得疑难。 犊子白佛言。 瞿昙。 一切世间有不善不。 佛答言有。 又问。 颇有善不。 佛答言有。 犊子言。 瞿昙。 愿为我说善不善法。 令我解了。 佛告犊子。 吾能多种说善不善。 今当为汝略说其要。 佛复告犊子。 欲为不善。 离欲为善。 嗔恚愚痴。 是名不善。 离嗔恚痴。 是名为善。 杀生不善。 离杀为善。 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贪恚邪见。 是名不善。 离如是等正见为善。 吾为汝说三种不善。 三种善。 十种不善。 十种善。 复告犊子。 若我弟子。 解此三种善不善。 及十种善不善。 如实能知。 便能尽欲。 嗔恚愚痴亦能永尽。 贪欲诸恶都灭无余。 能尽贪欲愚痴故。 诸欲漏都尽。 以尽漏故。 成就无漏。 心得解脱。 慧得解脱。 于见法中。 自身解了。 证知得法。 自知生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更不受有。 犊子白佛。 颇有一比丘。 于佛教法。 成就无漏。 心得解脱。 慧得解脱。 于见法中。 自身解了。 证知得法。 自知生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更不受有。 为有是不。 佛告犊子。 得是法者。 不但一二及以三四乃至五百。 多有比丘。 心得解脱。 慧得解脱。 于现法中。 自身取证。 犊子复问。 佛教法中。 颇有一比丘尼。 心得解脱。 慧得解脱不。 佛告犊子。 我教法中。 比丘尼等。 得斯法者。 非一二三乃至五百。 其数众多。 犊子又问。 除彼比丘及比丘尼。 颇有一优婆塞。 度疑彼岸以不。 佛告犊子。 我佛法中。 诸优婆塞度疑彼岸。 非一二三乃至五百。 其数众多。 断五下分结。 成阿那含。 不还欲界。 犊子又问。 除比丘比丘尼修梵行者。 除优婆塞。 颇有一优婆夷。 除于疑悔。 度疑彼岸不。 佛告犊子。 我佛法中。 得斯法者。 非一二三乃至五百。 其数众多。 断五下分结。 成阿那含。 不还欲界。 犊子梵志复白佛言。 置比丘比丘尼并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行者。 是佛法中。 颇有优婆塞。 独在居家。 受五欲乐。 度疑彼岸不。 佛告犊子。 是佛法中。 非一二三乃至五百。 其数众多。 如斯等人。 乃与男女群居。 逼迮共住。 香华璎珞。 着细缯衣。 用好旃檀众妙杂香。 以涂其身。 受畜金银种种珍宝。 奴婢僮仆其数众多。 处斯愦闹逼隘之中。 能断三结。 得须陀洹。 决定必至于三菩提尽诸苦际。 极钝根者。 任运七生。 不至三恶。 人天流转。 自然得尽诸苦边际。 犊子又问。 且置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梵行者。 又置优婆塞。 在欲得须陀洹。 颇有女人。 在佛教法。 作优婆夷。 在于欲中度疑彼岸者不。 佛告犊子。 我佛法中。 诸优婆夷。 在欲度疑。 非一二三乃至五百。 其数众多。 诸优婆夷。 虽处居家。 如优婆塞。 断于三结。 得须陀洹。 犊子言。 瞿昙。 汝于菩提。 已得正觉。 设当修梵行。 比丘比丘尼。 优婆塞优婆夷。 处欲优婆塞。 处欲优婆夷。 若如是等。 不具道行。 便为支不满足。 犊子言。 瞿昙。 汝今既得成等正觉。 得果比丘比丘尼修梵行。 优婆塞优婆夷。 处欲优婆塞处欲优婆夷。 悉获果证。 于佛教法。 是名具足。 犊子复言。 瞿昙。 我今乐说譬喻。 愿听我说。 佛告之曰。 随汝意说。 譬如天降大雨。 随下水流。 注于大海。 汝之教法。 亦复如是。 男女长幼。 及以衰老。 蒙佛法雨。 于长夜中。 尽趣涅槃。 善哉瞿昙。 善哉妙法。 善哉能入佛教法者。 犊子言。 我今相问。 设得出家修梵行者。 为久近成。 佛告犊子。 若有外道异学。 于佛法中。 求出家者。 先剃其须发。 满足四月。 于众僧中。 心意调濡。 然后受戒。 不必尽尔。 亦随人心。 犊子梵志闻佛语已。 心生喜乐。 若蒙出家。 得受戒者。 假设四年。 我尚为之。 况四月也。 佛告犊子。 吾先为汝说二种人。 不必一切悉皆如是。 犊子言。 瞿昙。 先者实作是说。 佛告比丘。 汝等今者与彼犊子。 剃发受戒。 尔时比丘。 受佛敕已。 即剃其发。 并与受戒。 如比丘法。 尊者犊子。 精勤修道。 于半月中。 具于学地。 知法到法。 见法觉法。 既得学果。 知已解已。 得证法已。 尊者犊子作是念。 我今应诣佛所。 作是念已。 即往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立。 白佛言。 世尊。 我于学地。 都证知已。 唯愿世尊。 重为我说。 令我闻法。 心得解脱。 佛告犊子。 汝若速求。 心得解脱。 应修二法。 当学二法。 增广二法。 言二法者。 所谓智定。 若能如是修习增广。 是则名为知种种界。 通达诸界。 知无数界。 佛告犊子比丘。 若欲离欲恶不善者。 有觉有观。 入于初禅。 如是比丘。 应修二法。 定及智慧。 乃至四禅。 慈悲喜舍。 空处识处。 不用处。 非想非非想处。 亦复如是。 犊子。 欲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者。 悉皆应学如是二法。 欲学身通。 欲知他心智。 欲知宿命。 欲得天眼耳。 欲得漏尽智。 应修二法。 增广二法。 知种种界。 通达诸界。 知无数界。 尊者犊子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而去。 大悲如来。 种种因缘教导。 犊子受佛教已。 于闲静处。 独坐精勤。 心不放逸。 常处禅定。 所以族姓子。 剃除须发。 正欲为修无上梵行故。 于现法中。 自身取证。 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更不受有。 时众多比丘往至佛所。 尔时尊者犊子见诸比丘。 即问之言。 汝等欲何所至。 比丘答言。 我等将诣佛所亲近供养。 犊子比丘语诸比丘言。 汝等今者往至佛所。 因以我语问讯世尊。 起居轻利。 少病少恼。 并可为我白世尊言。 犊子。 比丘已报佛恩。 为法供养。 顺佛所行。 时众多比丘往至佛所。 礼佛足已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尊者犊子比丘。 稽首世尊足下。 问讯世尊。 起居轻利。 少病少恼。 犊子比丘。 又作是言。 为我白佛。 我已修行。 随顺佛说。 世尊所行。 我已具得。 佛告比丘。 先汝有天来至我所言。 犊子比丘已得罗汉。 我已先知。 天在后导。 汝等今者复在天后。 尔时世尊记彼犊子已成罗汉。 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身命及目连  希有迦旃延未曾有.有我  见及于愚痴犊子所出家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  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一(丹本第十九卷准)失译人名今附秦录(一九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 时有梵志。 厥名优陟。 来诣佛所。 问讯佛已在一面坐。 即问佛言。 瞿昙。 一切世界为有边耶为无边耶。 佛告优陟。 如斯等问。 吾初不答。 优陟言。 瞿昙。 我问世界有边无边。 悉不见答。 若然者汝常说法。 解释问难。 为何所答。 佛言。 优陟。 吾于诸法。 悉善知已。 为声闻弟子。 分别正道。 蠲除众苦。 尽其边际。 优陟言。 瞿昙。 汝于诸法。 悉善知已。 为声闻弟子。 说于正道。 蠲除众苦。 尽其边际。 若如是者。 汝所得道。 为一切人尽行是道。 为有多少而行斯道。 尔时如来默然不答。 第二第三亦如是问。 如来默然悉不加报。 尔时阿难执扇侍佛。 以扇扇佛。 闻彼优陟所咨已。 即语之言。 汝后所问。 与前无异。 是以世尊默然不答汝。 我且为汝说一方喻譬。 如边守有城。 墙壁牢实。 栏楯窓牖。 悉皆坚固。 街巷里陌。 官府市肆。 周障布置。 不相干错。 而此城中。 唯有一门。 时守门人。 聪明智慧。 有大念力。 善能分别客旧诸人。 识者听入。 不识则遮。 时城中人。 欲有出者不知出要。 周匝遍观更无孔穴。 唯此一门乃从求出。 而此守门智慧之人。 虽不具知城中种类。 然知其中将出城者。 皆由此门。 如是优陟。 如来亦尔。 虽不具悉思惟分别。 然知出入。 皆由此门。 如来亦然。 知过去苦现在未来苦之边际。 皆由斯道。 得尽于苦。 优陟梵志闻佛所说。 欢喜而去(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尊者富那在灵鹫山。 多诸异学外道梵志。 来至其所。 问讯尊者富那。 在一面坐。 白尊者富那言。 我等皆闻。 沙门瞿昙说众生断更不受生。 此事云何。 尊者答曰。 如我解佛所说义者。 佛终不说众生死已更不复有死此生彼。 佛实不见众生之相。 所以者何。 凡夫妄想。 以有慢故。 言有众生。 如来断慢。 赞叹断慢故。 无众生想。 时诸外道闻尊者说。 不生欢喜。 亦不嫌毁。 即便还归。 其去未久。 富那即便往诣佛所。 到佛所已。 顶礼佛足。 在一面立。 以诸外道所问。 具白世尊。 是诸外道皆言。 世尊说众生断更不受生。 此事云何。 我即答言。 如我解佛所说义者。 佛终不说众生死已更不复有死此生彼。 佛实不见众生之想。 所以者何。 凡夫妄想。 以有慢故。 起于众生。 如来断慢。 赞叹断慢。 是故不起于众生想。 富那复言。 我为外道作如是说。 将不违佛所说教法致于谤毁生增减耶。 为同世尊之所宣说。 为当异耶。 为如法说。 为不如法。 为似法说。 不似法说。 不为同佛法者。 所讥呵耶。 佛告富那。 汝说真实。 非为毁谤。 不增不减。 如我所说。 等无差别。 是如法说。 非非法说。 无有同佛法者。 能讥呵汝。 何以故。 从本已来。 一切皆为我慢所害。 众生烦恼。 皆因我慢。 而得生长。 喜乐我慢。 不知我慢。 以不知故。 譬如循环不知端绪亦如乱织莫知其首。 亦如麻緼。 亦如军众。 被破坏时。 扰攘乱走。 众生于何扰乱不定。 此世他世。 流驰不止。 生死流转。 不能得出。 复告富那。 如是我慢。 一切众生。 无尽尽灭无相。 至于尽灭。 悉皆散坏。 若知如是。 于人世界。 天世界。 魔世界。 梵世界。 沙门婆罗门。 天人大众之中。 长夜得义。 救拔得乐。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二○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尊者阿难于是夜中。 诣多跋河。 脱其衣裳。 置于岸上。 入河澡浴。 着一浴衣。 即出于水。 待自身干。 时有外道。 名具迦那提。 往至彼河。 尊者阿难闻彼行声及[口*磬]咳声。 外道亦闻尊者之声。 外道问言。 汝为是谁。 阿难答言。 我是沙门。 沙门甚多。 汝今为是何等沙门。 阿难答言。 我是释子。 外道言。 我欲问难。 汝若闲暇听我所问。 阿难答言。 欲问便问。 听已当知。 外道问言。 我死此生彼以不。 阿难言。 如来不说。 又问。 我死此不生彼。 亦生亦不生。 非生非非生彼不。 阿难又言。 如斯等问。 佛悉不答。 外道言。 我今问汝。 死此生彼。 乃至非生非非生。 悉不见答。 汝宁不知如此事乎。 阿难言。 如是之事。 我悉知见。 非不知见。 外道言。 汝所知见。 为何谓也。 阿难答言。 我所知见。 见彼处所。 见众生行。 乃至知见彼所从生。 知见结业。 举动所作。 见烦恼结。 如墨聚集。 无闻凡愚。 与见结相应。 顺于未来长处生死。 我所知见。 其事如是。 岂可谓为不知见乎。 外道俱迦那即问之曰。 汝名何等。 阿难答言。 我名阿难。 外道复言。 善哉善哉。 大师弟子。 我今乃至共相谈论。 而不知汝乃是阿难。 我若知汝。 终不能得共相抗对。 时彼外道闻阿难所说。 欢喜而去(二○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长者须达多。 好欲诣佛亲近供养。 复作是念。 我若往彼。 日时故早。 如来犹未从禅定起。 我今应先至彼外道所住之处。 即往其所。 既至彼已。 共相慰问。 在一面坐。 异学外道问须达言。 汝可为我说。 彼沙门瞿昙为作何见。 须达答言。 如来所说。 我不能及其所知见。 在吾分外。 外道言。 汝若不知佛之所见。 颇复能知比丘见不。 须达答言。 如斯之事我亦不知。 外道复言。 汝若如是竟何所见。 若少所见请闻其说。 须达复言。 汝当先说汝之所见。 然后我当自说所见。 尔时外道语须达言。 我所见者。 众生之类。 是常是实。 余皆妄语。 复有外道语须达言。 我之所见。 一切无常。 唯此为实。 余皆妄语。 又复有言。 亦常无常。 非常非无常。 唯此为是。 余皆妄语。 世界有边。 世界无边。 亦有边。 亦无边。 非有边。 非无边。 身即是命。 命即是身。 身异命异。 众生神我。 死此生彼。 死此不生彼。 死此亦生彼。 亦不生彼。 如是长者。 我所见者。 死此非生彼。 非不生彼。 时诸外道各各自说己所见已。 语须达言。 仁者当说。 须达答言。 如我所见。 一切众生悉是有为。 从诸因缘和合而有。 言因缘者。 即是业也。 若假因缘和合有者。 即是无常。 无常即苦。 苦即无我。 以是义故。 我于诸见。 心无存着。 汝诸外道。 作如是言。 一切诸法常。 唯此为实。 余皆妄语。 如此计者。 乃是众苦之根本也。 以贪着斯诸邪见者。 与苦相应。 能忍大苦。 于生死中。 受无穷苦。 皆由计有。 世界是常。 乃至死后非生于彼。 非不生彼。 如斯诸见。 实是有为业集因缘之所和合。 以此推之。 当知无常。 无常即苦。 苦即无我。 复有外道语须达言。 长者。 众生若是业集因缘和合而有。 悉皆无常。 无常即苦。 苦即无我。 若如是者。 汝今亦复作诸苦本。 与苦相应。 于生死中。 受无穷苦。 须达答言。 我先已说。 一切诸见。 心无所著。 是故我今亦复不着如斯之见。 时彼外道。 赞须达言。 如是长者。 汝亦应当作如是说。 尔时须达于彼外道异见众中。 作师子吼。 令诸外道邪见之心皆悉息已。 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以己所见共外道谈论。 向如来说。 佛即赞言善哉。 应当如是摧诸外道。 令堕负处。 应炽盛正法之论。 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二○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长爪梵志往诣佛所。 在一面坐而作是言。 如我今者。 于一切法。 悉不忍受。 佛告长爪梵志。 汝于诸法悉不忍者。 见是忍不。 长爪复言。 如此之见。 我亦不忍。 佛告长爪梵志。 汝若不忍如是见者。 何故而言。 我于诸法。 悉皆不忍。 谁为汝出不忍之语。 佛复告大姓。 汝若知若见。 不忍是见。 即断是见。 已弃是见。 譬如有人。 既呕吐已。 若如是者于余见中。 即不次第。 便为不取。 便是不生。 长爪梵志复作是念。 汝所言我已断是见。 已弃是见。 譬如人吐便于诸见。 无有次第。 不取不生。 佛告长爪。 若如是者。 多有众生。 同汝所见。 亦复如是论者。 诸有异道沙门婆罗门。 若舍是见。 更不受异见。 是名少智。 极为鲜薄。 亦名愚痴。 梵志当知。 世间众生。 皆依三见。 初言我忍一切。 第二言一切不忍。 第三言我少忍少不忍。 贤圣弟子。 观察初见。 能起贪欲嗔恚愚痴。 常为如是三毒缠缚。 不得远离。 能生患害。 能生结使。 不得解脱。 憙乐于欲守护缚着。 是名为忍。 若不忍者能生贪欲嗔恚愚痴常为如斯三毒所缠。 不能远离获得解脱。 憙乐于欲。 常为爱取守护缚着。 是名不忍。 若见少忍少不忍。 亦复如是忍如上忍中说。 不忍如上不忍中说。 贤圣弟子。 若说言忍。 便为与彼二见共诤。 若言不忍。 亦复与彼二见共诤。 若言少忍少不忍。 亦与二见共诤。 以己所见违于他故。 便起诤论。 若起诤论。 必相毁害。 以共诤论生毁害故。 以见是过生诸诤论故。 便弃是见。 不受余见。 以是义故。 能断是见。 弃离是见。 犹如人吐。 于诸见中。 无有次第。 不取不生。 贤圣弟子。 若言忍及以不忍。 少忍少不忍亦有是过。 如是梵志。 此色显现四大所成。 贤圣弟子。 见是身无常。 既见无常。 便能离欲。 见此身灭。 即便舍离。 若见身无常。 便离身欲。 便离身爱。 离身窟宅。 除身决定想。 梵志当知。 受有三种。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如此三受。 以何为因。 云何为习。 因何而生从何处出。 以触为因。 因触生习。 习从触生。 因触所生。 若触灭则受灭。 离热得凉。 譬如日没。 身边命边。 受身边时。 知是身边。 受命边时知是命边。 如实而知。 无有错谬。 贤圣弟子。 若受乐受。 知身必坏。 若受苦受不苦不乐受知身必坏。 若受乐受非和合受。 苦受不苦不乐受。 亦复如是。 云何名为与受不和合。 所谓贪欲嗔恚愚痴。 不与生老病死而共和合。 忧悲苦恼。 众苦聚集。 尔时尊者舍利弗。 出家半月。 侍如来侧。 以扇扇佛。 于时如来为说断于离欲之法。 时舍利弗如是观察。 诸法无常。 即便离欲证成。 弃舍诸见。 无生漏尽。 心得解脱。 长爪梵志。 于诸法中。 得法眼净。 如上所说。 既得信心。 即白佛言。 唯愿世尊。 听我出家。 尔时如来即听出家。 既出家已。 勤修精进。 得阿罗汉道(二○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须摩竭陀池岸。 尔时奢罗浮梵志。 在大众中。 而作是言。 我知释子所说教法。 我所知见。 胜彼释子。 当于尔时。 有众多比丘。 入城乞食。 见奢罗浮梵志在彼池岸。 闻其所说。 作如是言。 我知释子所有法教。 我所知者。 出过于彼。 时诸比丘。 闻此语已。 还至僧坊。 收摄衣钵。 洗手足已。 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我等今日入城乞食。 食讫已还归于其中。 路经须摩竭陀池。 彼池岸上。 有一梵志。 名奢罗浮。 在大众中。 唱如是言。 我知释子所有教法。 我所知者。 出过于彼。 善哉世尊。 唯愿当往彼池岸。 尔时如来默然许之。 与诸比丘前后围绕。 往诣于彼须摩竭陀池。 时奢罗浮遥见佛来。 即从坐起。 敷置高座。 寻白佛言。 可就此坐。 佛即便就座。 坐已而告之曰。 汝实作是言。 我知释子所有法教。 我所知者。 出过于彼。 如是说不。 时彼梵志默然而住。 佛复告曰。 何故默然而不答我。 汝若解者。 随汝意说。 若不解者。 吾当为汝分别宣说。 令汝具足。 汝今若能具足说者。 吾助尔喜。 梵志当知。 世若有人说言。 如来非阿罗呵三藐三佛陀者。 如是说者。 我称善哉。 当问彼言。 汝以何事。 说言如来非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此众生等。 于理不决。 不能正答。 更说世间其余谈论。 以诸杂语间错其中。 憍慢矜高。 生毁害心。 以不能答如斯问故。 默然而住。 惭愧低头。 失于机辩。 奢罗浮。 汝今亦尔。 设复有人作如是言。 沙门瞿昙能善显示是有过法。 如是说者。 我亦称善。 当问于彼。 以何智知如斯之事。 彼不能答。 更说其余世间谈论。 错乱其中。 辞穷理屈惭愧低头。 默然而住。 失于机辩。 亦如汝今无有异也。 若复说言。 沙门瞿昙。 所有弟子。 无善回向。 不具持戒。 我亦称善。 而问于彼。 汝以何法。 验知斯事。 彼不能答。 更说世间其余谈论。 错乱其中。 辞穷理屈。 惭愧低头。 默然而住。 失于机辩。 汝今亦尔。 当于尔时。 奢罗浮同梵行者。 语奢罗浮。 汝今何故默然不答。 汝昔日时。 恒于大众多人之中而言。 我所知见。 出过瞿昙所有教法。 汝今宜问沙门瞿昙。 云何乃使沙门瞿昙反问于汝。 诘汝使说。 作如是言。 汝所说者。 若能具足。 吾助尔喜。 称庆善哉。 如其不具。 吾当为汝分别宣示。 令得具足。 时奢罗浮闻斯语已。 亦复默然。 无所陈说。 尔时世尊在须摩竭陀池岸。 作师子吼已。 即从坐起还王舍城。 佛去不久。 彼诸同行。 种种呵责。 作如是言。 汝于今者。 如截角牛在屏处吼。 汝亦如是。 于闲静处。 作师子吼。 于沙门瞿昙前。 默然无所说。 亦如童女。 欲作男子声。 然不能作。 还为女声。 汝亦如是。 欲学瞿昙作师子吼。 而不能成。 亦如雌野干欲作师子吼。 然其出声故作野干。 终不能成师子之声。 诸同行者。 如是种种呵责奢罗浮已。 各四散而去(二○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时有梵志。 名曰重巢。 居在于彼须摩竭陀池岸上。 于彼众中作是唱言。 我所说偈。 若有人能具足分别。 显示其义。 我当为其而作弟子。 时诸比丘食时已到。 着衣持钵。 入王舍城次第乞食。 乞食已讫。 即便还归于其中。 路经须摩竭陀池岸。 闻彼梵志作是语已。 即还僧坊。 收摄衣钵。 洗手足已。 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须摩竭陀池岸。 有重巢梵志。 作如是语。 我所说偈。 若有人能具足分别。 显示其义。 我当为彼而作弟子。 唯愿世尊。 往至彼池。 尔时如来默然许之。 与诸比丘前后围绕。 往诣彼池。 尔时重巢梵志。 遥见佛来。 即从坐起。 敷置高座。 语佛言。 瞿昙。 可就此座。 于时如来即就其座。 而告之曰。 云汝自言。 我所作偈。 若有人能具足分别。 显示其义。 我当为彼而作弟子。 为有是不。 梵志对曰。 实尔瞿昙。 佛复告曰。 汝所作偈。 今当为我诵其章句。 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尔时重巢梵志复敷高床而坐其上。 自说偈言若是比丘  释种子者  应当如法清净活命  不宜娆害  于诸众生宜应远离  不善诸法  守意清净护所受戒  如是调伏  随顺定智尔时世尊以偈答曰若称如是外  随顺而履行于善丈夫中  汝得为最胜比丘处闲静  清净自调顺不恼害众生  远离一切恶如是调伏者  随顺于定智柔和善濡心  身口不造恶能摄三业者  亦名顺定智为世福田故  持钵诸家乞捡心修念处  谦下处卑劣除欲弃贪求  故获无所畏尔时重巢梵志闻斯偈已。 即生念言。 沙门瞿昙实知我心。 我今宜应归依三宝。 作是念已。 即白佛言。 唯愿如来。 听我出家。 佛即听许。 出家为道。 受具足戒。 便成沙门。 精勤修习。 断诸烦恼。 得阿罗汉。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二○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中。 当于是时。 摩竭提国诸外道辈。 相与聚集须摩竭陀池上。 作斯论言。 此是婆罗门谛。 此是婆罗门谛。 尔时如来在于精舍。 以禅净天耳。 闻其所说。 即从定觉。 往诣于彼须摩竭陀池上。 诸婆罗门遥见佛来。 悉从座起。 为佛敷座。 白佛就座。 佛即就坐。 而告之曰。 汝等聚集作何谈论。 诸婆罗门各白佛言。 瞿昙当知。 我等今日共相聚集。 作是说言。 此是婆罗门谛。 此是婆罗门谛。 佛告之曰。 如是如是。 我昔求道初成正觉。 已证知竟。 取要言之。 一切世间不过三谛。 吾当分别。 何等为三。 所谓一切不杀。 此语是实。 非虚妄说。 此事若实。 应勤精进。 于诸众生。 恒生慈心。 此是婆罗门初谛。 我知是已广为人说。 复次婆罗门。 一切苦集是生灭法。 如斯之言。 真实不虚。 此事若实。 应勤精进。 于其中间常宜修心作生灭相。 应如是住。 是名婆罗门第二谛。 我以知此生灭相故。 成等正觉。 常为众生。 说如是法。 复次婆罗门第三谛者。 离我我所。 真实无我。 若离如是三法相者。 便能远离一切诸恶。 此事若实。 应勤精进。 求离众恶。 应如是住。 佛说是已。 众多外道。 闻佛所说。 默然而坐尔时世尊而作是念。 斯愚痴人。 常为诸魔之所覆蔽。 是大众中乃至无有一人能信斯语。 生志学想。 修持梵行于时如来作斯念已。 从坐起去。 佛去不久。 尔时须摩竭陀池神。 而说偈言譬如画水欲求迹  下种卤地求苗稼如以芳香熏臭秽  水浸注波求濡弱吹彼铁杵求妙声  如于盛冬求野马彼诸外道亦如是  虽闻妙法不信受尔时诸婆罗门闻此池神说是偈已。 竞随佛后求索出家。 佛即听许。 既出家已。 精勤修道。 得阿罗汉果。 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二○七)尔时尊者阿难。 在拘睒弥国瞿师罗园。 时有梵志。 名曰闻陀。 诣阿难所。 问讯已讫。 在一面坐。 而作是言。 汝以何事。 于彼沙门瞿昙法中。 出家学道。 阿难答言。 我今为欲断恶生善。 以是义故。 于佛法中。 出家学道。 梵志复言。 断何等恶。 阿难答言。 我今欲为断除贪欲嗔恚愚痴。 梵志复言。 汝等亦知断除贪欲嗔恚痴耶。 阿难答曰。 唯佛法中。 有断如是贪欲嗔恚愚痴之法。 禁制身心。 梵志又言。 如此贪欲嗔恚愚痴。 有何过患。 汝等法中禁制之耶。 阿难对曰。 欲爱染着。 能生恼乱。 于现在世。 增长恶法。 忧悲苦恼。 由之而生。 未来世中。 亦复如是。 嗔恚所著。 愚痴所著。 能坏己心。 亦坏他心。 自他俱恼。 于现在世。 增长诸恶。 未来世中。 亦复如是。 增长诸恶。 复次若有染着此贪欲者。 能令众生盲无慧眼。 贪欲因缘能令智慧微弱。 损减诸善。 不趣涅槃。 不得三明及六神通。 离菩提道。 如贪欲嗔恚愚痴亦复如是。 我等见斯贪欲嗔恚愚痴。 有如是过患。 以是义故。 禁断贪欲嗔恚愚痴。 梵志又问。 颇复有道修集增广。 能断贪欲嗔恚愚痴耶阿难答言。 有八圣道。 所谓正见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定正念正志。 能断贪欲嗔恚愚痴趣向涅槃。 梵志复言。 如斯之道。 极为甚善。 修集增广。 能断贪欲嗔恚愚痴。 阿难当知。 我今缘务极为猥多今欲还归。 阿难告曰。 宜知是时。 梵志闻阿难所说。 欢喜而去(二○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 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于时如来。 为舍利弗。 种种说法。 示教利喜已。 默然而住。 时舍利弗。 见佛默然。 即从坐起。 顶礼佛足。 还其所止。 未到所住处。 道逢梵志。 名曰优陟。 问舍利弗从何处来。 舍利弗言。 梵志当知。 我于今日。 诣世尊所。 听法来还。 优陟复言。 汝今故未难于教法。 犹如孾儿未离乳耶。 舍利弗言。 我今听法无有厌足。 不同孾儿。 何以故。 孾儿转大。 则离母乳优陟复言。 我已久离听法教诫。 舍利弗言。 如汝法中。 虽复教诫。 无有义利。 行于非道。 不名乘出不至菩提。 是坏败法。 无有一法可恃怙者。 汝之师尊。 非是如来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汝今宜应速疾离彼邪师教法。 譬如弊牛。 志性轻躁。 好为抵突。 加复少乳。 所生犊子。 其形甚小。 数数离母。 随意放逸。 如汝师尊。 无义教法。 亦复如是。 志性轻躁。 所有教法。 无有义利。 所有弟子。 稚小无智。 远离其师。 随意放逸。 各自说言。 我已离于教诫之法。 如来法中。 有义教诫。 有义教诫。 有善乘出。 趣向菩提。 不为邪见之所破坏。 有诸善法。 而可恃怙。 我之世尊。 是如来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诸弟子等。 随逐不舍。 犹如善牛。 志性不轻。 不为抵突。 加复多乳。 其犊身体。 日日长大。 随逐其母。 终不舍离。 优陟梵志。 赞舍利弗。 善哉善哉。 汝获善利。 所受教诫。 是出世法。 趣向菩提。 有善乘出。 至于涅槃。 不可沮坏。 有所依凭。 汝师世尊。 是如来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作是语已。 各还所止(二○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梵志。 名曰优陟。 往诣佛所。 问讯已讫。 在一面坐。 而作是言。 瞿昙于昔日时。 诸外道等。 相与聚集彼大讲堂。 作种种论。 沙门瞿昙。 在于闲静。 修摄其心。 智慧辩才。 我于是时。 亦共论议。 作如是言。 此相应。 此不相应。 譬如老牛。 加复无目。 我等亦尔。 所有教法。 甚为鄙陋。 盲无慧眼。 沙门瞿昙有大智慧。 在于闲静。 修摄其心。 瞿昙。 汝今云何教诸弟子。 佛告之曰。 我佛法中。 童男童女。 共相聚会。 欢娱燕会。 随意舞戏。 是名相应。 譬如有人。 年过八十。 头白面皱。 牙齿堕落。 然犹歌舞。 作木牛马。 作于琵琶箜篌筝笛。 亦作小车及蹹毱戏。 如斯老人。 作如是事。 名不相应。 其有见者。 当名此人为作智人。 为作痴人。 梵志对曰。 如是之人。 名为婴愚。 无有智慧。 佛告之曰。 我佛法中。 相应相顺。 如童子戏。 梵志当知。 圣贤法中。 如童子戏。 优陟白佛。 云何比丘。 修集善法。 佛告之曰。 比丘之法。 应当远离诸恶不善。 修诸善法。 不调伏者。 为调伏故。 应勤修集。 不得定者。 为得定故。 应勤修集。 不解脱者。 为解脱故。 应勤修集。 所未断者为令断故。 应勤修集。 所未知者。 为令知故。 应勤修集。 所不修者。 为欲修故。 应勤修集。 所未得者。 为欲得故。 应勤修集。 梵志白佛言。 世尊。 何等不调欲令调故。 应勤修集。 佛言。 眼不调。 乃至意不调。 为令调故。 应勤修集。 梵志言。 何等不解脱欲令解脱。 应勤修集。 佛言。 心不解脱。 为令解脱。 应勤修集。 梵志言。 何等为断恶。 应勤修集。 佛言。 断欲无明与爱故。 应勤修集。 梵志言。 何等不知。 为知故。 应勤修集。 佛言。 未知名色。 为令知故。 应勤修集。 梵志言。 何等不修。 为修故。 应勤修集。 佛言。 未修定慧。 不得八道。 应勤修集。 梵志白佛。 比丘之行。 甚为真实。 我今事多。 欲还归家。 佛告之曰。 宜知是时。 优陟梵志。 即从坐起。 还其所止(二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国中。 有一梵志。 名曰尸卜。 往诣佛所。 问讯已讫。 在一面坐而作是言。 瞿昙。 所言学者。 云何名学。 佛告之曰。 学故名学。 梵志又问。 云何学故名为学也。 佛言。 时时修学。 增上戒故。 名之为学。 时时修学。 增上心故。 名之为学。 时时修学。 增上智故。 名之为学。 梵志复言。 瞿昙。 若有阿罗汉。 尽诸有漏。 所作已办。 舍于重担。 逮得己利。 心得自在。 无复烦恼。 正智得解脱。 时当何所学。 佛言。 若有罗汉。 尽诸烦恼。 正见心得解脱。 当于尔时。 贪欲嗔恚及以愚痴。 一切悉断无有遗余。 是名无学。 若彼罗汉。 尽于贪欲嗔恚愚痴。 更不造作身口意恶。 无所进求。 以是义故。 名为无学。 尔时尸卜梵志。 闻佛所说。 欢喜而去(二一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尸卜梵志。 往诣佛所。 问讯已讫。 在一面坐。 而作是言。 瞿昙。 若有婆罗门。 作是说。 随所作业。 悉是过去。 本所作因。 于现在世。 所作诸业。 能增过去不善之因。 现在之世。 若不造业。 则能破坏生死之桥。 四流永绝。 更不流转。 以业尽故。 苦亦得尽。 苦尽则苦边际尽。 瞿昙。 此事云何。 佛告尸卜。 如汝所言。 彼诸沙门婆罗门等。 作如是说。 随所造业。 悉是过去本业因缘。 乃至尽苦边际。 若如是者。 以何因缘。 于现在世。 而有种种风冷病等。 四大增损。 若如是者。 为自所作。 为他所作。 尸卜白佛。 他之所作。 佛告尸卜。 云何自己所作。 常拔须发。 或举手立。 不在床坐。 或复蹲坐。 以之为业。 或复坐卧于棘刺之上。 或边椽坐卧。 或坐卧灰土。 或牛屎涂地。 于其中坐卧。 或翘一足。 随日而转。 盛夏之月。 五热炙身。 或食菜。 或食稗子。 或食舍楼伽。 或食糟。 或食油滓。 或食牛粪。 或日三事火。 或于冬节。 冻冰衬体。 有如是等无量苦身法。 是名自己所作。 云何名为从他作苦。 为他手足及以力杖瓦石打掷。 如是等苦。 是则名为从他得苦。 一切世人。 四大增损。 或为风冷。 而起是患。 如是等患。 现所见事。 云何彼诸婆罗门等。 若作是见。 言以此故。 能尽苦际。 即是自作过咎。 如是等咎。 一切世人。 皆共知之。 彼自虚说。 以五因缘故。 能令身心受诸苦恼。 何等为五。 所谓贪欲嗔恚掉悔疑。 如斯五法。 能令众生现在之世身心苦恼。 复有五因缘故。 于现在世。 能令身心常得快乐不受苦恼。 何等为五。 所谓能断贪欲之心。 则于现在。 能令身心受法快乐。 何以故。 以有贪欲嗔恚掉悔故。 能令众生受诸苦恼。 若能断除。 则受快乐。 无有忧患。 是故应当断除如是贪欲嗔恚掉悔。 若断除者。 无热无恼。 不待时节。 当得解脱。 必趣涅槃。 尸卜是名现在所得法。 复有现前所得法。 所谓正见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志正念正定。 说是法时。 尸卜梵志。 远离尘垢。 于诸法中。 得法眼净。 既得道已。 即整衣服。 合掌向佛。 而白佛言。 世尊。 唯愿如来慈哀怜愍。 听我出家。 如来即听出家。 既出家已。 于空静处。 殷勤精进。 得阿罗汉(二一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那罗健陀置叠聚落庵婆罗林。 时聚落中有一梵志。 名那利婆力。 在彼村住。 其年衰迈。 已百二十彼聚落中。 所住人民。 咸谓是人真阿罗汉。 悉共恭敬。 而供养之。 然斯梵志。 有一亲友福尽命终。 得生天上。 尔时此天。 作是思惟。 我今若劝是那利婆力。 诣佛所者。 必不信受。 我今当教脱能信我。 作是念已。 即往于彼老梵志所。 威光炎炽。 遍照其人。 所住之处。 即至彼已。 语梵志言。 云何于己实是怨家。 诈现亲相。 云何于自善亲友所。 视之如己。 云何说断。 云何无热恼。 汝今应当心中默念。 不应发言。 若有能解如斯义者。 当往其所而求出家。 净修梵行。 尔时此天。 作是语已。 即没不现。 于是那利婆力梵志。 闻斯语已。 即往于彼富兰那迦叶所。 心中默念。 如斯问难。 云何于己实是怨家。 诈现亲相。 云何于自善亲友所。 视之如己。 云何说断。 云何无热恼。 然富兰那迦叶。 尚不能知彼心所念。 况能答之。 复至删阇耶毗罗胝子所。 亦作如是心中所问。 乃至尼揵陀若提子所。 亦复如是。 作心中难。 彼若提子。 尚不能知是念。 况复能答。 时那利婆力梵志。 遍至六师。 悉不能知如斯之难。 若不能答。 我今何为于其法中出家修道。 不如还俗受五欲乐。 我今家业甚为丰饶。 宁在家居。 布施作福。 复作是念。 我当往诣沙门瞿昙所。 作是念已。 即往佛所。 于其中路。 复作是念。 沙门瞿昙。 年少出家。 而富兰那六师之徒。 悉是耆旧宿德之人。 尚不能知。 况彼沙门瞿昙。 既是年少。 出家未久。 学日又浅。 而当能解如斯之义。 作是念时。 于其中路。 回车欲还。 复更思惟。 我昔曾从耆旧宿德老梵志所。 闻如是说。 出家之人。 年虽幼稚。 不应轻蔑。 何以故。 年虽幼稚。 有大神通及大智慧。 作是念已。 即往佛所。 至佛所已。 恭敬问讯。 在一面坐。 心中默念如是四难。 云何于己实是怨家。 诈现亲相。 云何于自善亲友所。 视之如己。 云何说断。 云何无热恼。 尔时世尊。 知彼梵志心之所念。 即说偈言屏处极毁骂  百千种诽谤面前而赞叹  言是善好人实能辨诸事  诈伪而不实智者应当知  此是怨诈亲出言诈亲善  所作无利益智者应当知  此是怨诈亲云何于亲友  爱重如己身不应于亲友  伺觅其过失亲友心愿同  相念常不忘如是之亲友  不为他沮坏应当恒敬念  爱重如己身何故说于断  断能生喜乐亦能得胜利  至于寂灭所能修于胜果  丈夫向正道以是义故断  云何得无热得于寂静味  获得大智慧尔时得无热  远离于诸恶入法欢喜味  是名为无热尔时梵志。 闻是偈已。 即整衣服。 而白佛言。 唯愿世尊。 听我出家。 于时如来。 即听出家。 既出家已。 精勤修道。 得阿罗汉(二一三)须跋陀罗者。 如集偈颂中说优陟.分匿.俱迦那  须达.长爪.奢罗浮重床.三谛及闻陀  二不留得.尸卜根尸卜.那罗婆力迦  须跋陀罗第十五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一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二(丹本第六卷十二张后准)失译人名今附秦录(二一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比丘尼。 名曰旷野。 于其晨朝。 着衣持钵。 入城乞食。 食讫洗钵。 将欲向彼得眼林中。 时魔王波旬。 作是心念。 瞿昙沙门。 今在舍卫得眼林中。 其弟子旷野比丘尼。 入城乞食。 食讫洗钵。 收摄坐具。 将欲往诣于彼林间。 我当为其而作扰乱。 尔时波旬化作摩纳。 于彼路侧。 问旷野言。 欲何所诣。 比丘尼答言。 我今欲诣闲静之处。 尔时摩纳。 闻是语已。 即说偈言一切世间中  无有解脱者汝诣空静处  将欲何所作汝今年盛美  不受于五欲一旦衰老至  后莫生忧悔时比丘尼。 而作是念。 此为是谁欲恼乱我。 甚为欺诈。 为是人耶。 是非人乎。 作是念已。 入定观察。 知是波旬。 欲来恼乱。 即说偈言世间有解脱  我今自证知波旬汝愚鄙  不解如斯迹欲如摽利戟  阴贼拔刀逐汝言受五欲  欲苦可怖畏欲能生忧恼  欲能生追念欲能生百苦  欲是众苦本断除一切爱  灭诸无明闇逮证于尽灭  住于无漏法尔时波旬。 而作是念。 旷野比丘尼。 善知我心。 懊恼悔恨。 惭愧还宫(二一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苏摩比丘尼。 着衣持钵。 入舍卫城乞食。 食讫洗钵。 收摄坐具。 向得眼林。 魔王波旬。 作是念。 今苏摩比丘尼。 着衣持钵。 入城乞食。 食讫洗钵。 收摄坐具。 向得眼林。 尔时波旬。 化作婆罗门。 在路侧立。 而作是言。 阿梨耶欲何所至。 比丘尼答言。 我今欲诣彼寂静处。 尔时波旬。 即说偈言仙圣之所得  斯处难阶及非汝鄙秽智  获得如是处时比丘尼。 作如是念。 此为是人。 是非人乎。 而欲恼我。 入定观察。 知是波旬。 即说偈言女相无所作  唯意修禅定观见于上法  若有男女相可说于女人  于法无所能若无男女相  云何生分别断除一切爱  灭诸无明闇逮证于尽灭  住于无漏法以是故当知  波旬堕负处尔时波旬。 而作是念。 苏摩比丘尼。 善知我心。 忧愁悔恨。 惭愧还宫(二一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翅舍憍昙弥比丘尼。 着衣持钵。 入城乞食。 食讫洗钵。 收摄坐具。 至得眼林。 坐一树下。 住于天住。 尔时魔王波旬。 作是心念。 沙门瞿昙。 在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有比丘尼。 名翅舍憍昙弥着衣持钵。 入城乞食。 食讫洗钵。 收摄坐具。 至得眼林。 坐一树下。 住于天住。 作是念已。 化作摩纳。 欲为扰乱。 即说偈言汝今者何为  怀忧坐树下歔欷而流泪  将不丧子乎独处于林中  欲求男子耶时比丘尼。 而作是念。 此为是谁。 甚为欺诈。 为是人耶。 是非人乎。 而欲为我。 作大扰乱。 入定观察。 知是魔王。 即说偈言我断恩爱已  无欲无子想端坐林树间  无愁无热恼断除一切爱  灭诸无明闇逮得于灭尽  安住无漏法以是故当知  波旬堕负处尔时波旬。 而作是念。 翅舍憍昙弥比丘尼。 善知我心。 忧愁悔恨。 惭愧还宫(二一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莲华色比丘尼。 于其晨朝。 着衣持钵。 入城乞食。 食讫洗钵。 收摄坐具。 并洗足已。 入得眼林。 坐一树下。 端坐思惟。 住于天住。 尔时魔王。 而作是念。 沙门瞿昙。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莲华色比丘尼。 着衣持钵。 入城乞食。 食讫洗钵。 收摄坐具。 至得眼林中。 坐一树下。 住于天住。 我当为其而作扰乱。 作是念已。 化为摩纳。 往至其所。 而说偈言娑罗树下坐  如华善开敷独一比丘尼  汝今坐禅耶更无第二伴  能不畏愚痴尔时莲华比丘尼。 即作是念。 此为是谁。 扰乱于我。 甚为欺诈。 为是人耶。 是非人乎。 入定观察。 知是波旬。 即说偈言百千奸伪贼  皆悉令如汝不动我一毛  故独无所畏尔时魔王复说偈言我今自隐形  入汝腹中央或入汝眉间  令汝不得见时比丘尼复以偈答我心得自在  善修如意定断绝大系缚  终不怖畏汝我已吐诸结  得拔三垢根怖畏根本尽  故我无所畏我今住于此  都无畏汝心汝军众尽来  我亦不怖畏断除一切爱  灭诸无明闇逮得于尽灭  安住无漏法以是故当知  波旬堕负处尔时波旬。 而作是念。 莲华色比丘尼。 善解我心。 忧愁悔恨。 惭愧还宫(二一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石室比丘尼。 于其晨朝。 着衣持钵。 入城乞食。 食讫洗钵。 收摄坐具。 向得眼林。 尔时魔王。 而作是念。 沙门瞿昙。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中有石室比丘尼。 着衣持钵。 入城乞食。 食讫洗钵。 收摄坐具。 向得眼林。 我当为其而作扰乱。 作是念已。 化为摩纳。 往至其所。 而说偈言众生是谁造  众生造作谁云何名众生  众生何所趣时石室比丘尼。 闻是偈已。 而作是念。 此为是谁。 甚为欺诈。 为是人耶。 是非人乎。 入定观察。 知是魔王。 以偈答言众魔生邪见  谓有众生想假空以聚会  都无有众生譬如因众缘  和合有车用阴界入亦尔  因缘和合有业缘故聚会  业缘故散灭断除一切爱  灭诸无明闇逮得于尽灭  安住于无漏以是故当知  波旬堕负处尔时魔王。 而作是念。 此比丘尼。 善知我心。 忧愁悔恨。 惭愧还宫(二一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比丘尼。 名曰鼻[口*(利/(企-止+小))]。 在舍卫国王园精舍。 于其晨朝。 着衣持钵。 入城乞食。 食讫洗钵。 收摄坐具。 向得眼林。 于时魔王。 而作是念。 沙门瞿昙。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有鼻[口*(利/(企-止+小))]比丘尼。 着衣持钵入城乞食。 食讫洗钵。 收摄坐具。 向得眼林。 我当为其而作扰乱。 作是念已。 化为摩纳。 即于路侧。 而说偈言谁造于色像  色像造作谁色像从何出  色像何所趣是比丘尼。 闻斯偈已而作是念。 此为是谁。 恼乱于我。 甚为欺诈。 为是人耶。 是非人乎。 入定观察。 知是魔王。 说偈报言色像非自作  亦非他所造众缘起而有  缘离则散灭譬如殖种子  因地而生长阴界诸入等  和合是色像因苦故生长  因苦故散坏断除一切爱  灭诸无明闇逮得于尽灭  安住无漏法以是故当知  波旬堕负处尔时波旬。 而作是念。 此比丘尼。 善知我心。 忧愁悔恨。 惭愧还宫(二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毗阇耶比丘尼。 从王园精舍。 着衣持钵。 入城乞食。 食讫洗钵。 收摄坐具。 至得眼林。 坐一树下。 住于天住。 尔时魔王。 而作是念。 沙门瞿昙。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王园精舍。 毗阇耶比丘尼着衣持钵。 入城乞食。 食讫洗钵。 收摄坐具。 至得眼林。 坐一树下。 住于天住。 我当为其而作扰乱。 作是念已。 化为摩纳。 往诣其所。 而说偈言汝今极盛壮  我年亦复少五欲共欢娱  放意而受乐何以独坐此  而不与我俱时比丘尼。 闻是偈已。 而作是念。 此为是谁。 来恼于我。 甚为欺诈。 为是人耶。 是非人乎。 入定观察。 知是魔王。 说偈报言作乐纵歌舞  及余五欲乐尽回用与汝  非我之所宜人间一切乐  并及天五欲尽回用与汝  都非我所宜我断一切爱  灭诸无明闇逮得于尽灭  安住无漏法以是故当知  波旬堕负处尔时波旬。 而作是念。 此比丘尼。 善知我心。 忧愁悔恨。 惭愧还宫(二二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比丘尼。 名曰折罗。 于其晨朝。 着衣持钵。 入城乞食。 食讫洗钵。 收摄坐具。 入得眼林。 在一树下。 正身端坐。 入于天住。 尔时魔王。 作是念言。 沙门瞿昙。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中有一比丘尼。 名曰折罗。 于其晨朝。 着衣持钵。 入城乞食。 食已洗钵。 收摄坐具。 入得眼林中。 在一树下坐。 入于天住。 我今当往而作扰乱。 尔时魔王。 作是念已。 化摩纳形。 往至其所。 而语之言。 阿利耶。 欲生何处。 比丘尼言。 如我今者都无生处。 尔时摩纳。 即说偈言有生必得乐  生必受五欲汝受谁教敕  言不用复生折罗比丘尼说偈报言生者必有死  众苦所缠缚一切苦应断  是以不求生具眼牟尼尊  说斯真谛法苦因生于苦  皆应舍离之修圣八正道  安隐趣涅槃世尊教导我  我乐是教法我证知彼法  是故不乐生断除一切爱  灭诸无明闇逮得于灭尽  安住无漏法以是故当知  波旬堕负处尔时波旬。 而作是念。 此比丘尼。 善知我心。 忧愁悔恨。 惭愧还宫(二二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优波折罗比丘尼。 住王园精舍。 于其晨朝。 着衣持钵。 入舍卫城乞食。 乞食已。 洗钵洗足。 摄持坐具。 诣得眼林。 在一树下。 正身端坐。 入于天住。 尔时魔王。 作是念言。 今瞿昙沙门。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王园精舍。 有比丘尼。 名曰优波折罗。 于其晨朝。 着衣持钵。 入舍卫城乞食。 食讫洗足。 收摄坐具。 诣得眼林。 在一树下。 正身端坐。 入于天住。 我今当往而作坏乱。 作是念已。 化作摩纳。 即往其所。 问比丘尼言。 阿利耶。 欲何处受身。 比丘尼答曰。 我都无受身处。 尔时摩纳。 即说偈言忉利及炎摩  兜率与化乐他化自在天  是处极快乐汝应愿乐彼  受于胜妙事优波折罗比丘尼复说偈言忉利及炎摩  兜率与化乐他化自在天  诸处虽受乐不离于我见  必为魔所缚世间皆动摇  彼亦归迁谢无有诸凡夫  离魔之境界世间皆炽然  世间皆烟出离于动摇者  我乐如此处断除一切爱  灭诸无明闇逮得于灭尽  安住无漏法以是故当知  波旬堕负处尔时魔王。 而作此念。 此比丘尼。 善知我心。 忧愁悔恨。 惭愧还宫(二二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王园精舍。 有一比丘尼。 名曰动头。 于其晨朝。 着衣持钵。 入城乞食。 乞食已。 洗钵洗足。 摄持坐具。 诣得眼林。 在一树下。 正身端坐。 入于天住。 尔时魔王。 作是念言。 瞿昙沙门。 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有一比丘尼。 名曰动头。 于其晨朝。 着衣持钵。 入舍卫城乞食。 乞食已。 洗钵洗足。 收摄坐具。 入得眼林中。 在一树下。 正身端坐。 入于天住。 我今欲往而坏乱之。 作是念已。 化作摩纳。 往诣其所。 语比丘尼言。 九十六种道。 汝乐何道。 比丘尼答言。 此道我都不乐。 尔时波旬。 即说偈言受谁教剃发  自号比丘尼不欲乐外道  汝为甚愚痴动头比丘尼复说偈言此外诸异道  众为邪见缚种种诸见缚  终竟堕魔网释种大世尊  无比之丈夫一切种中胜  降魔坐道场悉过一切上  诸事皆解脱能调尽有边  彼佛教于我是我之世尊  我乐彼教法我今知彼已  尽除诸结漏断除一切爱  灭诸无明闇逮得于灭尽  安住无漏法以是故当知  波旬堕负处尔时波旬。 而作是念。 此比丘尼。 善知我心。 忧愁悔恨。 惭愧还宫旷野素弥  苏瞿昙  华莲石室及毗罗  毗阇折罗  忧波折罗第十名动头(此下丹本第七卷)(二二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萨婆国竭阇池岸。 尔时世尊月十五日。 在僧前坐说戒。 当于是夜。 月初出时。 婆耆奢在彼众中。 作是念言。 我今欲以月为喻赞叹于佛。 作是念已。 从座而起。 合掌向佛言。 世尊。 我今欲有所说。 唯愿善逝垂哀听许。 佛告婆耆奢。 听汝所说。 尊者婆耆奢。 即说偈言犹如盛满月  无云处空中光明照世界  一切皆乐见释迦牟尼尊  世间大导师端严甚殊特  名闻悉充满月出白莲荣  日现红莲敷从佛受化者  譬如华敷荣开彼宿善根  悉令见道迹时婆耆奢。 说此偈已。 欢喜踊跃。 还于所止(二二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与无央数大众围绕而为说法。 尔时尊者憍陈如。 适从余处。 来诣佛所。 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时尊者婆耆奢。 亦在会中。 作是念言。 我今欲在佛前以偈赞憍陈如。 作是念已从坐而起。 白佛言。 世尊。 唯愿听我少有所赞。 佛告婆耆奢。 随汝所说。 尊者婆耆奢。 即说偈言上座比丘憍陈如  安处实语住利乐常乐空闲寂静处  声闻所求佛教法悉皆逮得不放逸  有大威德具三明知心差别诸善根  如来长子憍陈如归命稽首礼世尊时婆耆奢。 说此偈已。 欢喜踊跃。 还于所止(二二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在讲堂中。 为众说法。 言音满足。 能使听者心意喜乐言辞正直。 闻者开解。 心无所为。 所说辩了。 诸比丘众。 至心听受。 听者悦豫。 尊重恭敬。 至心忆念。 等同欢喜。 听受其法尔时尊者婆耆奢。 在于会中。 心作是念。 我欲以偈赞舍利弗。 作是念已。 即正衣服。 从坐而起。 合掌白舍利弗言。 唯愿尊者。 听我所说。 尔时尊者告婆耆言。 若有所说。 恣听汝意。 即说偈言善哉舍利弗  明知道非道为诸比丘僧  略广而宣说此优波室驶  出于微妙音闻者皆悦豫  出声和雅妙可乐甚可爱  大众听无厌时婆耆奢。 说此偈已。 欢喜踊跃。 还于所止(二二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住龙山侧。 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皆是阿罗汉。 诸漏已尽。 所作已办。 舍于重担。 尽诸有结。 心得解脱。 尔时尊者目连。 观察时坐。 五百比丘。 皆离爱欲。 尔时世尊在众僧前。 敷座而坐。 当于尔时。 月半说戒。 时尊者婆耆奢亦在众中。 而作是念。 我今在于佛僧之前。 欲有赞说。 即从坐起。 整其衣服。 合掌向佛。 而作是言。 唯愿世尊。 听我所说。 佛言婆耆奢。 随汝所说。 尔时尊者婆耆奢。 即说偈言无上之商主  在于龙山侧智慧能抚慰  五百比丘僧目连神足者  观察五百心知此诸比丘  咸断欲结使一切皆具足  牟尼大圣尊能度于苦岸  世间最后身我今归命礼  瞿昙之大师(二二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夏坐安居。 尔时世尊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皆是阿罗汉。 诸漏已尽。 所作已办。 舍于重担。 尽诸有结。 正智心得解脱。 唯除一人。 如来记彼现身尽漏。 于七月十五日。 自恣时到。 佛于僧前敷座而坐。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汝等当知我是婆罗门。 于般涅槃。 受最后身。 无上良医。 拔于毒箭。 汝等皆是我子。 悉从于我心口而生。 是我法子。 从法化生。 我今欲自恣。 我身口意。 无过失不。 尔时尊者舍利弗。 在众中坐。 从坐而起。 整其衣服。 合掌向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说。 我是婆罗门。 于般涅槃。 受最后身。 无上良医。 拔于毒箭。 汝等皆是我子。 悉从于我心口而生。 是我法子。 从法化生。 我等不见如来身口有少过失。 何以故。 世尊能使不调者调。 不寂灭者。 使得寂灭。 苦恼之者。 能使安隐。 未入涅槃者。 使得涅槃。 如来是知道者。 是示道者。 是说道者。 是导道者。 将来弟子相续不绝。 世尊教法。 次第修道。 恒相教习。 随顺正法。 常应拥护亲爱善法。 我等不见世尊若身口意有少过失。 舍利弗言。 世尊自恣。 说我若身口意有所阙短。 垂哀教敕佛告舍利弗。 我不见汝有少过失。 何以故。 汝舍利弗。 坚持净戒。 多闻少欲知足。 远离愦闹。 乐于闲静。 有精进具足定心智慧疾智捷智展转智有大种智别智。 唯除如来诸余智慧。 无能及汝深远之智。 成就实智。 示教利喜。 心无嫉妒。 见他有能。 示教利喜。 随喜赞叹。 若为四众比丘比丘尼。 优婆塞优婆夷。 说法无有疲厌。 是故汝今若身口意无有少过。 舍利弗白言。 世尊。 颇见是五百比丘。 于身口意有少过不。 佛告舍利弗。 我不见五百比丘于身口意有少过失。 何以故。 是五百比丘。 皆是阿罗汉。 诸漏已尽。 所作已办。 舍于重担。 逮得己利。 尽诸有结。 正智心得解脱。 以是义故。 我不见是五百比丘若身口意有少过失舍利弗复白佛言。 世尊。 终不讥彼小阙。 亦不见五百比丘若身口意有少过失。 世尊。 此五百比丘几具三明。 几得俱解脱。 几得慧解脱。 佛言。 此比丘众中九十比丘。 具于三明有百八十。 得俱解脱。 其余之者。 尽慧解脱。 舍利弗言。 此五百人离诸尘垢。 无有腐败。 悉皆贞实。 尔时婆耆奢。 在彼众中。 而作是念。 佛今自恣。 我今欲说赞自恣偈。 婆耆奢。 合掌向佛。 白佛言。 世尊。 唯愿听我所说。 佛言婆耆。 随汝所说。 婆耆奢。 即说偈言此十五日清净朝  五百比丘同共处皆悉断于结使缚  尽于后有之大仙诚心亲近净世尊  悉得解脱离后有断于生死所作办  诸漏已尽灭掉悔除贪憍慢断有结  拔爱毒箭灭爱有人中师子离诸取  尽诸有结灭怖畏如似转轮大圣王  群臣翼从而围绕游行大地至巨海  譬如斗战得大胜无上商主弟子众  悉具三明灭于死斯等皆是佛真子  离诸垢秽纯清净如日亲友今敬礼(二二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婆耆奢。 在空静处。 时欲捡心。 系念思惟。 卒起异想。 生不憙乐。 即自觉知。 我于今者。 便失善利。 夫出家者。 名为难得。 若有是心不名难得。 我今便为退失善心。 得于恶心今当说心多诸过恶说厌患偈。 时彼尊者。 即说偈言弃舍乐诸着  及不乐著者舍衣贪嗜觉  不造烦恼林欲枝下垂布  众生乐缘着能断于欲林  是名为比丘不垂下着欲  无林名比丘第六意出觉  然此欲觉者世间所乐着  若得出觉意能离非结着  不乐于胜欲乐出粗恶言  不名为比丘乐嗜于受身  因见闻意识想着生五根  能离欲想着不受涂污辱  是名得解脱大地及虚空  世间有色处悉皆归散坏  一切同尽灭知见是事已  行法已决定诸处不生受  质直不谄伪虽求念存身  为有所利益若能如是者  同彼入涅槃(二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婆耆奢与阿难俱。 着衣持钵。 入城乞食。 见一女人。 年在盛壮。 容貌端正。 便起欲想。 尔时婆耆。 寻自觉知。 极自呵责。 我今名为不得出家之利。 我之寿命。 极为难得。 若生是心。 名为不善。 宁舍寿命。 不作欲想。 我于今者。 不名出家。 何以故。 见于盛壮端正女人。 即起爱心。 若生此心。 非我所宜。 即向阿难。 而说偈言为欲结所胜  燋然于我心唯愿为我说  除欲善方便尔时阿难即说偈言起于颠倒想  能烧然其心净想能生欲  应修不净观独处而坐禅  速灭于贪欲莫数受烧然  当观察诸行无常无有乐  并及无我法安心念此身  多厌恶生死修习正智慧  除七慢结使若知断慢已  苦则有边际(此下丹本第八卷六张后)(二三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至佛所。 威光显照遍于祇洹。 悉皆大明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云何义利胜  谁为最亲友众生依何等  而得自济活修造何事务  而能得聚敛尔时世尊以偈答曰种田为义利  妻为最亲友众生依热苗  而得自济活若能勤作者  斯业胜聚敛尔时天复说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而去(二三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中夜。 来诣佛所。 威光显照。 遍于祇洹。 悉皆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爱中子第一  财中牛第一明中日第一  渊中海第一尔时世尊以偈答言所爱无过身  能教第一财慧为第一明  雨为第一渊尔时天复说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而去(二三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显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于其二足中  刹利最为胜于彼四足中  牛最为胜者若于娶妻中  童女为最胜于诸儿息中  长子为最胜尔时世尊以偈答曰两足最胜正觉是  四足中胜善乘是娶妻中胜贞女是  儿子中胜孝者是尔时天复说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而去(二三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中夜。 来诣佛所。 威光显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何物生为胜  何物入地胜种子何者胜  掷种谁为胜时有天子。 先身从种田中得因。 以为名以偈答言苗稼生为胜  子入地第一拥护于耕牛  儿掷种为胜尔时彼天。 语此天言。 我不问汝。 我欲问佛。 复以偈问佛何物生为胜  何物入地胜种子何者胜  掷种谁为胜尔时世尊以偈答言明生最胜苗  无明灭为胜亲近供养佛  掷种僧最胜尔时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而去(二三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显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云何生世间  云何得和合几爱世间有  何物苦世间尔时世尊以偈答言六爱生世间  六触能和合六爱能得有  六情生诸苦尔时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而去(二三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显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云何劫世间  云何名苦恼云何是一法  世间得自在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意劫将诸趣  意苦恼世间意名为一法  世间得自在尔时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而去(二三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显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何物缚世间  云何得解脱断于何等法  得至于涅槃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欲缚于世间  舍欲得解脱能断于爱缚  是名得涅槃尔时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而去(二三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普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何物覆世间  何物能围绕何物缚众生  云何世间住尔时世尊以偈答曰老能覆世间  死能为围绕爱缚于众生  如法住世间尔时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而去(二三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普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何物迷世间  何物和合有何谁污众生  云何竖于幢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无明迷世间  爱着和合有嗔污染众生  我慢竖为幢天复以偈问言何谁无盖障  何谁断于欲谁出于污染  请能倒大幢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如来无盖障  正智得解脱彼无有盖障  能尽于爱结出离于尘垢  倾于我慢幢尔时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而去(二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普照。 遍于祇洹。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人财何者胜  修行何善行能得快乐报  味中何最胜云何诸寿中  寿命得最胜尔时世尊以偈答曰于诸财物中  信财第一胜如法修善行  能获快乐报于诸滋味中  实语为第一于诸寿命中  慧命为最胜尔时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而去(二四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普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人于生死中  何者是二伴谁为教授者  归向涅槃道比丘乐何法  而断于结缚尔时世尊以偈答曰于诸生死中  信为第二伴智慧如教授  能乐涅槃者断诸结使缚  是则名比丘尔时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而去(二四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普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何善能至老  何善最安住何宝为第一  何物贼不劫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持戒善至老  信最为安住智慧人胜宝  福财贼不劫尔时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而去(二四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普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众生谁所生  云何常驰求云何于生死  流转不解脱尔时世尊以偈答曰爱生于众生  意驰于诸尘一切有命类  轮转于生死恒受于诸苦  云何得解脱尔时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而去(二四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普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众生谁所生  云何常驰求于生死轮转  何者为怖畏尔时世尊以偈答曰众生从爱生  心意驰不停众生处生死  苦为大怖畏尔时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而去(二四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普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众生谁所生  云何常驰求生死常轮转  何者大怖畏尔时世尊以偈答曰爱能生众生  意识驰诸尘众生处生死  业为大怖畏尔时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舍弃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而去(二四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普照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云何名非道  何物日夜逝梵行谁为垢  谁恼害世间云何名澡浴  而能不用水唯愿佛世尊  为我分别说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欲名为非道  人命日夜逝女为梵行垢  亦恼害世间专修梵行者  洁净胜彼水尔时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而去(二四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普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何物为第一  诸物中最胜云何在处处  而得于最上有何一种法  于世间自在尔时世尊以偈答曰于诸世物中  四阴名最胜善于彼处处  皆得为最上四阴名一法  于世间自在尔时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而去(二四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普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偈为何者初  云何为分别偈何所依止  偈以何为体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偈以欲为初  字为偈分别偈依止于名  文章以为体尔时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而去(二四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 来诣佛所。 威光普照。 遍于祇洹。 赫然大明。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以何知王车  云何知于火云何分别国  云何知女人尔时世尊以偈答曰以幢知王车  以烟知有火以主知有国  以夫别女人尔时此天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而去信及第二及至老种种生世间  非道.最上胜偈为何者初  别车为第十别译杂阿含经第十二卷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三(丹本第七卷六张已后准)失译人名今附秦录(二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长者。 请佛及僧施设大会。 尔时世尊与诸大众围绕。 至彼大长者家。 时彼尊者婆耆奢。 于僧直次守于僧房。 当于尔时有多女人诣彼僧坊。 时女人中有一端正美色之者。 时婆耆奢见斯事已。 为色坏心生于欲想。 复自思念。 我今妄想失于大利期于非利。 人身难得命终亦然。 若生是心名为不善。 宁舍寿命不作欲想。 我于今者不名出家。 何以故。 见于少壮端正女人。 不自制心便生欲想。 我今当说厌恶之患。 即说偈言我今舍俗累  住于出家法无明欲所逐  将失本善心如牛食他苗  甘味无制者五欲亦如是  贪嗜无惭愧若不禁制者  必害善法苗譬如刹利子  具习诸伎艺设有善射术  具满一千人如是刹利子  战斗力胜彼比丘念具足  如彼刹利子当持智慧力  断灭于欲觉既除欲觉已  快乐常寂灭我亲佛前闻  二种之亲友趣向涅槃道  是我心所乐我修不放逸  处林住空寂我熟赞于心  是名立正法后必趣于死  若得涅槃时当知是恶心  云何能见我(二五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婆耆奢。 于有德者谦顺柔软诸比丘所。 心生憍慢。 寻自觉知呵责于己。 我极失利都无饶益。 人身难得出家难遇。 我既得之不能谨慎。 轻于出家轻于受命。 以己智能轻篾于彼谦顺柔软有德比丘。 我今当说厌恶慢心。 即说偈言汝悉舍诸慢  不应自贡高莫以慢自退  后悔无所及一切诸众生  皆为慢所害为害堕地狱  是故我今者不应恃才辩  而生憍慢心若远憍慢者  能舍诸障盖净心怀恭恪  获得于三明谦卑如是者  名得念比丘憍陈如舍利  龙胁及自恣不乐及欲结  出离及憍慢(二五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婆耆奢。 独处闲静善能修己。 勤行精进终不放逸。 住如是地逮得三明。 时尊者婆耆奢作是念。 我今独处闲静逮得三明。 我欲赞己所得三明。 即说偈言我昔如荒醉  经历诸城邑游行得值佛  即蒙大福利瞿昙大悲愍  为我说正法我闻正法已  即得清净信思惟出家者  世间大导师导化无不普  男女及长幼中年及老病  佛曰是亲友能示善方所  众生无明盲将导示其门  云何名为门所谓四真谛  从因则生苦从苦得出家  见于八正道拔出诸众生  安隐趣涅槃我修不放逸  林野空寂处获得于三明  作佛教已讫(二五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 我今欲演说四句偈法汝等至心谛听谛听。 我今当说。 云何名为四句义善说最为上  仙圣之所说爱语非粗语  是名为第二实语非妄语  是名为第三说法不非法  是名为第四是名演四句  四句之偈义尔时婆耆奢在众会中。 而作是念。 佛今演于四句之法。 我今欲于一句以一偈赞。 尔时婆耆奢即从座起。 合掌向佛白佛言。 世尊。 我今婆耆奢欲有所说。 唯愿听许。 佛告之言。 恣听汝说。 尔时婆耆奢。 即说偈言诸有所说不恼己  亦不害他名善说常当爱语令他喜  亦不造作诸过恶从诸佛口有所说  必得安乐趣涅槃能断诸苦赞善说  实语甘露最无上实语应语得大利  安立实说善丈夫(二五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 世有良医能治四病应为王师。 何谓为四。 一善能知病。 二能知病所从起。 三者病生已善知治愈。 四者已差之病令更不生。 能如是者名世良医。 佛亦成就四种之法。 如来至真等正觉无上良医。 亦拔众生四种毒箭。 云何为四。 所谓是苦是苦习是苦灭是苦灭道。 佛告比丘。 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如此毒箭非是世间医所能知。 生苦因缘及能断生苦。 亦不知老病死忧悲苦恼因缘及能断除。 唯有如来至真等正觉无上良医。 知生苦因缘及以断苦。 乃至知老病死忧悲苦恼。 知其因缘及以断除。 是以如来善能拔出四种毒箭。 故得称为无上良医。 尔时尊者婆耆奢在彼会坐。 作是念言。 我今当赞如来所说拔四毒箭喻法。 即从座起合掌向佛。 而说偈言我今归命佛  愍于群生类最上第一尊  能拔出毒箭世有四种医  能治四种病所谓疗身疾  孾儿眼毒箭如来治眼病  过于彼世医能以智慧錍  决无明眼膜如来治身患  过于彼世医世医所疗者  唯能治四大如来善分别  六界十八界以此法能治  三毒身重病能治孾愚病  最胜无有上故我今敬礼  瞿昙之大师医王名迦留  多施人汤药复有一明医  名为婆呼卢瞻毗及耆婆  如是医王等皆能疗众病  是等四种师治者必得差  虽差病还发亦复不免死  如来无上医所可疗治者  拔毒尽苦际毕竟离生死  终更不受苦无量亿那由  阿僧祇众生佛治令尽苦  毕竟不还发我今白大众  诸贤在会者甘露不死药  咸当至心服诸人应受信  最上治目者疗身拔毒箭  诸医无与等是故宜至心  归命瞿昙尊(二五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尼瞿陀劫波比丘。 住彼第一旷野林中。 而此野中复有一林。 时此比丘于彼遇病。 尊者婆耆供给彼病尼瞿陀劫波比丘。 因此病故即入涅槃。 尔时尊者婆耆奢耶旬。 供养和上尼瞿陀劫波已。 渐次游行至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时婆耆奢于其晨朝着衣持钵。 入王舍城乞食。 乞食食已洗钵。 收摄坐具往诣佛所。 整其衣服合掌向佛。 说偈问曰我今欲问佛  无量之解慧现在断疑惑  于旷野城中比丘入涅槃  生来有福德守摄身口意  兼有大名闻尼瞿陀劫宾  佛为作是名佛为婆罗门  立如是名字(二五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诸大声闻耆旧之等。 于佛左右各造庵窟于其中住。 时憍陈如颇发耆贤跋沟摩诃南耶舍那毗摩罗牛呞尊者舍利弗摩诃目连摩诃迦叶摩诃俱絺罗摩诃劫宾那尊者阿那律尊者难陀迦尊者钳比啰耶舍赊罗俱毗诃富那拘毗罗拘婆尼泥迦他毗罗。 如是等辈及诸余大声闻。 各于草庵诸窟中住。 于月十五日布萨。 尔时如来于众僧前敷座而坐。 尊者婆耆奢亦在会中。 即从座起。 叉手合掌白佛言。 听我所说。 佛言。 我今恣汝所说。 尔时婆耆奢。 即说偈言诸大比丘等  必干竭欲爱弃舍诸积聚  勇捍无怖畏知时知节量  不贪嗜五欲离一切垢秽  深心有黠慧有如斯事故  名为大比丘(二五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婆耆奢。 来至毗舍佉鹿子母讲堂中遇病困笃。 尔时富匿于彼瞻病。 时尊者婆耆奢告富匿言。 汝可往诣于世尊所。 如我婆耆奢。 顶礼世尊足下问讯世尊。 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无诸苦不。 尔时富匿受尊者教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在一面坐合掌白佛言。 世尊。 婆耆奢比丘在毗舍佉讲堂中病疹困笃。 而语我言。 往世尊所称我名字。 顶礼佛足问讯世尊。 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无诸苦不。 尔时富匿复白佛言。 此婆耆奢。 或因困疾即入涅槃。 唯愿世尊。 屈意往彼。 如来默然受富匿语。 尔时富匿即还诣尊者婆耆奢所白言和上。 我问讯已。 复启世尊。 婆耆奢或因困病入于涅槃。 世尊默然听受我语。 尔时世尊从禅定起。 即往毗舍佉讲堂婆耆奢所。 时婆耆奢遥见佛来自力欲起。 佛告之曰。 不须汝起。 尔时世尊别敷座坐告婆耆奢。 汝今身体苦痛为可忍不。 能饮食不。 时婆耆奢白言。 此痛转增无有瘳损。 今我所患。 譬如力士捉儜人发[打-丁+(稯-禾)]搣揉捺。 我患头痛亦复如是。 又如大力杀牛之人以刀刺腹割其肠肚。 我患腹痛亦复如是。 又如瘦人为有力者强捉火炙身体燋然。 我苦体痛亦复如是。 我于今日欲入涅槃。 我于最后欲赞于佛。 佛告之曰。 随汝所说。 即说偈言(本无少偈)本如酒醉四句赞 龙胁.拔毒箭 尼瞿陀劫宾入涅槃 赞大声闻 婆耆奢灭尽(二五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俱萨罗。 还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摩纳名曰极慢。 其所承藉七世以来父母真正博通多闻。 既自读诵亦教他人。 其所闻者闻则能持。 四围陀典已达其趣。 娑罗乾陀论。 及与声论。 毗伽罗论。 戏笑之论。 毗陀罗论。 善解法句义趣通达如是种种诸论。 容貌端正才艺过人难可俦匹。 兼生豪族又处富贵。 自恃才力生大憍慢。 于父母所不生敬顺。 及和上阿阇梨师长亲属斯不敬礼。 时极慢摩纳闻佛从俱萨罗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将往佛所而作是念。 我至彼时若沙门瞿昙接待我者。 我当问讯。 若不问我当默然还。 尔时摩纳作是念已。 即诣佛所。 于时世尊大众围绕而为说法。 极慢摩纳虽往于彼。 如来当时聊不顾视。 时彼摩纳默作是念。 沙门瞿昙都不以我而迳于怀。 寻欲归依。 尔时世尊知其心念。 即说偈言为义来至此  未得便欲还何不使获得  称汝所来心极慢摩纳作是思惟。 沙门瞿昙知我所念。 即生信心欲礼佛足。 佛告摩纳。 我录汝心不必礼敬所为已足。 尔时大众睹斯事已怪未曾有。 咸作是言。 沙门瞿昙有大神足。 此极慢摩纳于己父母和上阿阇梨所尚无恭敬。 今见瞿昙能自谦下恂恂恭顺。 尔时极慢摩纳见诸大众言。 音暂止在一面坐端身正意。 而说偈言当于何等所  不应起憍慢复更于何所  而当生谦让孰能却众苦  何者与利乐供养何者胜  为贤智所赞尔时世尊。 以偈答言供养于父母  以空净满月敬顺兄诸亲  和上阿阇梨及余尊长等  于彼不应慢宜当自谦下  都应悉恭敬若见忧恼者  应为除诸苦亦与其快乐  普皆应供养若断贪欲嗔  并离愚痴者漏尽阿罗汉  正智得解脱于斯上人所  除慢不自高应当向归依  合掌而敬礼尔时世尊为极慢说诸法要。 乃至不受后有。 余如波罗蜜阇经中说。 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二五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俱萨罗。 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优竭提舍利婆罗门施设大祀。 七百牛王系之于柱。 牸牛犊子[牛*羊]羖羊等。 如是种种所有畜生不可称计。 在祀场中处处系之。 设诸肴饍种种饮食。 尔时余国诸婆罗门。 闻彼设祀悉来云集。 时优竭提舍利婆罗门。 闻佛从俱萨罗到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欲往佛所作是念言。 我今设祀所作会具。 当问瞿昙。 将不少耶。 时婆罗门乘羽葆车。 所著衣裳上下纯白。 提三岐金叉。 持金藻盥满中净水。 诸摩纳众围绕左右。 余国种种诸婆罗门亦为翼从。 来诣佛所问讯已讫。 在一面坐具白佛言。 世尊。 我于今者设斯大祀。 系七百牛王及诸畜生。 乃至余国婆罗门等悉来云集。 办具已讫欲设大祀。 愿佛教我满足有胜无少减不。 佛言。 婆罗门。 汝为祀主大施求福亦大得罪。 竖三种刀斯名不善。 作于苦因亦得苦报。 得于苦利受报亦苦。 云何名为三种刀。 意口身刀也。 何名意刀。 汝若祀时意业不善。 杀诸畜生以为大祀。 是名竖于意刀。 何者口刀。 汝欲祀时而作是言。 我于明日当杀尔许种种生命。 是名竖于口刀。 云何名为身刀。 汝若祀时手牵牛王及诸畜生受于咒愿。 是名竖于身刀。 佛言。 又有三种火。 最胜最妙宜应谨慎亦当恭敬。 非汝所事邪见火也。 何谓为三。 一名恭敬火。 二名苦乐俱火。 三名福田火。 云何名为恭敬火。 应当供养尊重恭敬拥护父母。 何以故。 父母求子祷祀神祇然后得子。 父母赤白和合成身生育长养。 以是之故名恭敬火。 如是之火应正供养。 与众快乐令无乏苦。 云何名为苦乐俱火。 若族姓子。 起于精勤积集钱财。 于其妻子并诸眷属奴婢仆使知友辅相及诸亲族皆应供养供给所须与其利乐。 如是等辈皆同苦乐。 是名苦乐俱火。 云何名为福田火。 若沙门婆罗门能断贪欲解脱贪欲。 能断嗔恚解脱嗔恚。 能断愚痴解脱愚痴。 如是等沙门婆罗门名福田火。 上趣诸天能招乐报。 此名福田火。 是以族姓子。 应当至心供养恭敬使得快乐。 又有三种火必应灭之。 何者三火。 所谓贪欲愚痴嗔恚火。 不如世间火有时须然有时须灭。 尔时世尊。 即说偈言恭敬俱福田  此三火应祀若勤心供养  获得三种乐云何为三乐  施戒及修定三种之果报  人天涅槃乐若人于一切  善解于方法于祠祀时节  能养其眷属供养应供者  能供养应供终竟必获得  永离灾患处尔时优竭提舍利婆罗门闻佛所说。 即语乌答摩纳汝可往诣彼祀场中。 先所系养诸畜生等。 以系祀者今悉散放随逐水草。 尽其寿命莫作拘碍。 乌答摩纳言。 和上如所教敕我能为之。 即往祀场宣告诸人。 我受优竭提舍利教敕。 一切畜生悉皆解放任意令去。 乌答摩纳往祀场所。 未久之间如来于后即为优竭提舍利婆罗门。 如诸佛法为说法要示教利喜。 时婆罗门即受禁戒乃至见谛。 余如突罗阇品中所说。 时优竭提舍利婆罗门即整衣服顶礼佛足。 白佛言。 世尊。 唯愿明日与诸大众往祀场中受我供设。 尔时世尊默然受请。 时婆罗门闻佛所说。 又见受请欢喜而去。 时婆罗门至祀场已。 通夜办具种种肴饍。 乃至敷座又具净水。 后日晨朝往诣佛所白佛言。 时到。 尔时如来与诸大众着衣持钵往诣祀场。 在众僧前敷座而坐。 时婆罗门睹佛大众寂然坐定。 手行净水施设种种肴饍饮食。 食讫摄钵。 时婆罗门在世尊前敷座而坐。 愿乐听法。 尔时如来。 即为咒愿于诸大祀中  祠祀火为上婆罗门书中  萨婆底为上一切国土中  人王最为上百川众流中  海水最为上列宿丽于天  月光最为上一切众明中  日光最为上十方世界中  佛为第一尊尔时世尊为婆罗门。 种种说法示教利喜。 从座而去(二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摩纳名僧伽罗。 往诣佛所问讯佛已在一面坐。 即白佛言。 世尊。 云何观察不善丈夫。 佛言。 譬如观月。 又问。 云何观察善胜丈夫。 佛复答曰。 亦如观月尔时摩纳复白佛言。 云何不善丈夫观之如月。 佛言。 不善丈夫如十六日月光渐减圆满转亏。 乃至于尽损减不现。 如佛法中不能信心受持禁戒。 少所读诵若修少施。 于其后时懈怠不勤。 渐失信心毁犯禁戒。 复不布施亲近恶友。 不至僧坊咨受于法。 不听法故身口意业造于不善。 以造恶故身坏命终堕于恶道。 是故当知恶丈夫者。 犹如彼月渐渐损减乃至灭尽。 又问。 云何善胜丈夫亦复如月。 佛言。 譬如初月光明炽然渐渐增长。 至十五日圆满具足。 如佛法中能有信心修行禁戒。 习于多闻修于布施。 却除邪见修于正见。 于佛法中得纯信心。 坚持禁戒善修多闻。 能施不悭具于正见。 信心持戒多闻惠施以渐增长。 是善丈夫身口意行。 亲近善友具修诸善。 身坏命终得生天上。 是故当知善丈夫者亦复如月。 尔时世尊。 即说偈言譬如盛满月  处于虚空中圆光甚晖曜  映蔽于诸星亦如具信人  戒闻舍贪嫉于诸嫉妒者  如月蔽众星时僧伽罗摩纳闻佛所说踊跃而去。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二六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婆罗门名曰生听。 往诣佛所问讯已讫在一面坐。 即白佛言。 我曾闻人说。 世尊言但施于我莫施余人。 但施我弟子莫施他弟子若能施我及我弟子得大果报。 若施他人及余弟子不得果报。 实说是不将非世人诽谤者乎。 佛言。 此实虚妄诽谤于我都无此语。 若如是说作二种难。 一者遮难。 二者受者得减损难。 若如此说作大损减。 身坏命终堕三恶道。 汝今应知。 乃至洗钵之水我尚说言。 施与虫蚁获大福报。 况于施我实作是语。 施持戒者得福甚多。 施破戒者得福鲜少。 尔时世尊。 即说偈言一切布施处  我常生赞叹破戒得福少  持戒获大果黑白赤青牛  生犊各差别驾用取其力  不择其产种人亦复如是  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罗  真陀罗富且能持于净戒  施之得大果如似赍麻干  舍之取珍宝孾愚无智者  未曾听闻法不能修梵行  施之获少果若亲近贤圣  正觉及声闻能信于善逝  信根立坚固生处恒尊贵  最后得涅槃尔时生听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二六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晨朝着衣持钵入城乞食。 有一老婆罗门。 捉杖持钵而行乞食。 时佛见已语婆罗门言。 汝今极老。 何以捉杖持钵而行乞食。 婆罗门言。 我有七子各为妻娶。 分财等与我今无分。 为子驱故而行乞食。 佛告之言。 我今为汝说偈。 汝能于大众中说此偈不。 答言。 我能。 尔时世尊。 即说偈言生子太欢喜  为之聚财宝各为娶妻子  而便驱弃我此等无孝慈  口言为父母如彼罗刹子  垂死驱弃我譬如马槽枥  满中置谷[麦*弋]少马无敬让  驱蹋于老者此子亦如是  无有爱敬心弃我使行乞  不如杖爱我我今捉此杖  御狗及羊马行则佐我力  闇夜为我伴指水知深浅  若趺扶杖起蒙杖除多闻  是杖爱念我婆罗门受此偈已诵读使利。 尔时七子在大会中。 时婆罗门于大众中而作是言。 汝等今当听我所说。 大众默然。 即说上偈。 七子惭愧起来抱父各共修敬。 将父归家置本坐处。 诸子各出妙[叠*毛]二张奉上于父。 时婆罗门即作是念我今得乐。 是瞿昙力。 瞿昙即是我阿阇梨。 婆罗门法。 法应供养和上阿阇梨。 选最好衣往至佛所。 问讯佛已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我今家中得诸利乐是汝之恩。 我经书中说。 阿阇梨者应与阿阇梨分。 和上者应与和上分。 瞿昙。 汝今是我阿阇梨。 应怜愍我受我此衣。 尔时世尊以怜愍故为受是衣。 婆罗门踊跃从座而起。 欢喜而去(二六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着衣持钵入城乞食。 时有一老婆罗门。 捉杖持钵而行乞食。 遥见佛已往至佛所而作是言。 我捉杖持钵从他乞食。 汝亦乞食。 我之与汝俱是比丘。 尔时世尊。 即说偈言不必从他乞  得名为比丘虽具在家法  正修于梵行福果及恶报  俱断无相着干竭诸有结  是名比丘法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二六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王舍城北有耕作婆罗门名豆罗阇。 尔时世尊于其晨朝着衣持钵往至彼所。 时婆罗门遥见佛来。 即至佛所白言。 世尊。 我种作人耕种而食不从人乞。 瞿昙。 汝今亦可耕种而食。 佛言。 我亦耕种而食。 时豆罗阇婆罗门。 即说偈言汝自说知耕  未见汝耕时汝若知耕者  为我说耕法尔时世尊说偈答言吾以信为种  诸善为良田精进为调牛  智慧为辕[车*鬲]惭愧为犁具  念为御耕者身口意调顺  持戒为鞅子耕去烦恼秽  甘雨随时降芸耨为善心  大获善苗稼趣向安隐处  可以克永安吾所耕如是  故得甘露果超升离三界  不来入诸有婆罗门言。 汝耕实是耕无上之胜耕。 婆罗门闻是偈心生信解。 盛满钵饮食来用奉佛。 佛不受。 余如上豆罗阇婆罗门所说。 乃至不受后有(二六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比丘名曰梵天。 游行央伽国。 来到瞻波至健伽池边。 后日晨朝着衣持钵入瞻波城。 次第乞食到于本家。 尔时尊者梵天母在中门中。 以苏米胡麻以投火聚望生梵天。 尊者梵天在门中立。 其母不识。 尔时毗沙门天王敬信梵天。 即与无数夜叉之众乘虚而行。 见梵天母祠祀于火不见其儿。 唯见道人不谓己子。 毗沙门天王即为其母。 而说偈言婆罗门家女  梵天去此远祀火望梵世  斯非其迳路不解趣梵天  勤苦事火为梵天中梵天  在汝门中立都无有取着  亦无所养育远离诸恶趣  结使尘不着远离诸欲求  不染污世法如龙象善调  而无所恼触胜念之比丘  心善得解脱如是应真者  今来受汝供汝应然意灯  净心速施与尔时其母闻毗沙门说心即觉悟。 母即施食与梵天食已。 为其作照明。 后世安乐因(二六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婆罗门。 往诣佛所。 问讯佛已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世人称汝为佛陀佛迭。 如是之名从何而生。 婆罗门说偈问言佛陀是胜名  名生津济义为父母制名  故名汝为佛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今我哀愍汝  当为分别说所以有是称  汝今善谛听佛知过去世  未来世亦然现在普悉知  诸行坏灭相明达了诸法  应修者悉修应断尽断除  以是故名佛总相及别相  分别解了知一切悉知见  是故名为佛婆罗门当知  无量劫观察诸行之苦恼  受生必终没远尘离垢习  拔毒箭烦恼得尽生死际  以是故名佛婆罗门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二六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憍萨罗国游行至沙林聚落。 尔时世尊舍于道次在一树下。 正身端坐系念在前。 时有一婆罗门姓曰烟氏。 在佛后来。 见佛迹中千辐轮相怪未曾有。 即自思惟。 我未见人有如是迹。 我当推寻是何人迹。 作是念已。 即寻其迹住至佛所瞻仰尊颜。 容色悦豫睹者信敬。 诸相寂定心意亦定。 得最上调心寂灭之寂。 身真金色犹如金楼。 即白佛言。 世尊。 汝当得天也。 佛言。 婆罗门。 我不得天也。 婆罗门言。 当得阿修罗。 为得龙揵闼婆夜叉紧那罗摩睺罗伽也。 佛言。 我皆不得。 婆罗门言。 汝得人也。 佛言。 我不得人也。 婆罗门言。 我问汝为得天及龙阿修罗揵闼婆夜叉紧那罗摩睺罗伽及人。 汝皆言不得。 为何所得也。 尔时世尊。 即说偈言我非天龙阿修罗  紧那摩睺乾闼婆亦非夜叉及以人  我漏已尽断烦恼我虽调驯如龙象  终不为他所制御不为他制断疑故  断爱解脱离诸趣一切尽知断后生  如芬陀利善开敷处于水中得增长  终不为水之所著清净香洁人所乐  八法不污如莲华我亦如是生世间  同于世法不染着无量劫来常观察  诸行所缘受苦恼诸受生者皆终没  远尘离垢断众习拔出毒箭断烦恼  皆得尽于生死际以是之故号之为佛。 烟姓婆罗门闻佛所说。 欢喜而去慢.优竭提 生听.极老 比丘.种作 及梵天 佛陀.轮相为第十(二六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世尊着衣持钵入城乞食。 到火姓达赖殊婆罗门家。 尔时火姓达赖殊于中门前祀祠于火。 佛来至门。 达赖殊遥见佛来而语之言。 住住旃陀罗。 莫来至此。 佛告之言。 汝识旃陀罗知旃陀罗法不。 婆罗门答言。 不识不知旃陀罗旃陀罗法。 汝识旃陀罗知旃陀罗法耶。 佛告之言。 我识旃陀罗知旃陀罗法。 时婆罗门于坐处起为佛敷座。 而白佛言。 汝为我说旃陀罗法。 尔时世尊即坐其座。 而说偈言恶性喜嗔久嫌恨  为人刚恶怀憍慢行于倒见及幻惑  当知此是旃陀罗含忿嫉妒好恶欲  难可调化无惭愧行如是者旃陀罗  伤害胎生及卵生心无慈愍害生类  伤残毁害于四生当知是此旃陀罗  若人赍物涉道路聚落空处有财宝  悉能劫夺并害命行如是者旃陀罗  造行众恶无悔恨是则名为旃陀罗  舍自己妻及淫女邪奸他妇无所避  如是亦名旃陀罗于己种姓及亲友  如是之处造邪恶不择好恶而奸淫  是亦名为旃陀罗以理问义为倒说  如是亦名旃陀罗自叹己德毁呰他  贪着我慢下贱行如是亦名旃陀罗  横加诽谤极愚痴为小利故生诽谤  如是亦名旃陀罗自己有过推与他  专行欺诳谤毁人如是亦名旃陀罗  多有财宝饶亲族自食好美与他恶  如是亦名旃陀罗己到他家得美食  他若来时与粗恶如是亦名旃陀罗  父母衰老离盛壮而不孝顺加供养  如是亦名旃陀罗父母兄弟及姊妹  骂詈恶口无逊弟如是亦名旃陀罗  沙门及与婆罗门中时垂至不施与  更加骂詈而嗔恚如是亦名旃陀罗  沙门及与婆罗门贫穷乞匃请向家  不与饮食亦不施如是亦名旃陀罗  毁骂于佛及声闻出家在家加毁骂  如是亦名旃陀罗竟非罗汉诈称是  于天人中为残贼生于大家婆罗门  韦陀典籍悉通利数数造作诸恶业  种姓不能遮谤毁亦不能遮地狱报  现前为人所骂辱未来之世堕恶趣  生旃陀罗须陀延得好名称必不闻  又得盛乐生梵处种姓不能遮梵处  现在称叹终生天我今为汝显示说  如是之事应当知种姓不是婆罗门  种姓不是旃陀罗净业得作婆罗门  恶行得为旃陀罗婆罗门闻是偈赞言。 如是如是大精进。 实如所说大牟尼。 不以种姓是婆罗门。 不以种姓旃陀罗。 善能修行是婆罗门。 作恶行者旃陀罗。 婆罗门闻是偈已欢喜信解。 盛满钵饮食持以奉佛。 佛不为受。 何以故。 以是说法食故。 婆罗门白佛言。 此食当以施谁。 佛言。 我不见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能消此食者。 无有是处。 当以此食着净无虫水中。 婆罗门即以此食着无虫水中。 烟炎俱起滑滑大声。 尔时婆罗门生未曾有想。 佛世尊尚于食所出大神足。 婆罗门还至佛所白佛言。 唯愿世尊。 听我出家得及道次。 佛言。 善来比丘。 须发自落法服着身。 即得具戒如出家法。 于空静处独己精修。 所以族姓子。 剃除须发被服法衣者。 为正修无上梵行故。 族姓子。 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不受后有。 成阿罗汉得解脱乐。 而说偈言我昔迷正真  愚惑造邪行不识清净道  又不知死路妄想生横计  劬劳承奉火空为虚妄事  徒损无所获今遇天中天  黑闇蒙惠光获得乐中乐  具戒得三明于佛教法中  所作皆已讫本虽婆罗门  实是旃陀罗今日真实是  净行婆罗门远离于淤泥  净自澡浴已过韦陀彼岸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三(自极慢已下十一经。 皆丹藏所无。 于大本经中亦无同本异译者。 然其文相不异当经前后。 则丹藏无者脱之耳。 故此仍之 癸卯岁高丽国大藏都监奉敕雕造)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四(丹本第十卷初准)失译人名今附秦录(二六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尼山中。 有一天女。 名求迦尼娑。 本是波纯提女。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来诣佛所。 威光晖曜普照此山悉皆大明。 顶礼佛足在一面坐。 即说偈言口意宜修善  不应作诸恶身不以小恶  加害于世间观欲空无实  修于念觉意设自不乐苦  莫作损减业尔时世尊赞天曰。 善哉善哉。 如汝所说口意宜修善  不应作众恶身不以小恶  加害于世间观欲空无实  修于念觉意若自不乐苦  莫作损减业时波纯提女闻佛所说欢喜顶礼。 即于坐没还于天宫(二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阿难告诸比丘。 我今欲演四句之法。 咸当善受至心谛听忆持莫忘。 云何名为演四句法口意宜修善  不应作诸恶身不以小恶  加害于世间观欲空无实  修于念觉意若自不乐苦  莫作损减业时有一婆罗门。 去阿难不远。 闻说斯偈即便思惟。 如此偈义义味深远。 非是人作。 必是非人之所宣说。 当往问佛。 作是念已。 时婆罗门即诣佛所问讯已讫。 在一面坐白佛言。 瞿昙。 我从阿难闻说此偈如我思惟。 此偈句义非人所作。 佛告婆罗门。 实尔实尔。 实是非人之所宣说。 非人所造。 我于往时在王舍城耆尼山中。 求迦尼娑天女。 来诣我所顶礼我已。 在一面坐即说斯偈。 而斯偈者实非人说。 时婆罗门闻佛所说。 欢喜而去(二七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耆尼山中。 时求迦尼娑天。 本是波纯提女。 身光晃曜犹如电光。 淳诚至信归依三宝。 来诣佛所在一面坐。 以此光明普照此山悉皆洞然。 求迦尼娑天女。 即说偈言我今以种种  赞咏佛法僧今但略宣说  随意所乐足口意宜修善  不应造众恶身不以小过  加害于世间观欲性相空  修于念觉意若自不乐苦  莫作损减业尔时世尊告天女言。 如是如是。 如汝所说。 求迦尼天女。 闻佛说已欢喜顶礼。 于此处没还于天宫(二七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毗舍离北猕猴彼岸精舍之中。 时波纯提天女。 拙罗天女。 光色倍常。 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 时此二天女放大光明。 遍照猕猴及毗舍离悉皆大明。 时拙罗天女。 即说偈言世尊婆伽婆  无上等正觉在于毗舍离  住于大林中求迦尼娑天  并及于拙罗波纯提女等  稽首尊足下我住昔曾闻  能善称说法牟尼世尊者  今现在演说诸有生讥毁  如斯深法者是则名愚痴  后必堕恶趣有能赞圣法  成就具于念是名有智者  后必生善处时求迦尼娑天女。 复说偈言口意宜修善  不应造众恶身不以小恶  加害于世间观欲性相空  修于念觉意若自不乐苦  莫作损减业尔时世尊告天女言。 如是如是。 如汝所说。 时天女等。 闻佛说已。 欢喜而去(二七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于其夜中来诣佛所。 威光大明遍照祇洹。 顶礼既已退坐一面。 而说偈言不触者勿触  触者必还报以如是事故  不应妄有触若非津济处  不应作渡意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可嗔而不嗔  清净无结使若欲恶加彼  恶便及己身如逆风扬土  尘来自坌身欲以嗔加彼  彼受必还报是二并名恶  两俱不脱患若嗔不加报  能伏于大怨尔时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久弃舍嫌怖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说此偈已。 欢喜而去(二七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颜炽盛容色殊常。 来诣佛所顶礼佛足。 在一面坐。 而说偈言孾愚少智者  造于诸恶业为已自作怨  后受大苦报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所作业不善  作已自烧煮愚痴造众恶  受报悲啼哭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久弃舍嫌怖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说此偈已。 欢喜顶礼还于天宫(二七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威容光赫颜色殊常。 来诣佛所。 既顶礼已。 退坐一面。 而说偈言不以言说故  得名为沙门此实趣向道  成就坚履迹若有勇健者  能深修禅定获得于解脱  坏于魔结缚作及不作业  二俱称实说诈伪无诚信  智者所弃捐己身实无得  虚赞以自憍诈伪虚诳说  世间之大贼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不显己功德  不知他心行知已复涅槃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闻佛偈已。 而白佛言。 我于今者实有罪过。 唯愿听我诚心忏悔。 时佛默然。 天复说偈言我今说罪悔  汝不受我悔怀恶心不善  不舍于怨嫌世尊以偈。 复答天曰说罪言忏悔  内心实不灭云何除嫌隟  云何而得善天又说偈重问曰人谁无[亿-音+(夫*夫)]过  人谁无误失何谁离愚痴  何谁常具念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如来婆伽婆  正智得解脱彼无诸[亿-音+(夫*夫)]过  亦复无得失彼已离愚痴  能具于正念天复以偈赞言我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久弃舍嫌怖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而去(二七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提婆达多友瞿迦梨。 往诣佛所在一面立。 佛告瞿迦梨。 汝于舍利弗有缘莫生嫌想。 舍利弗目连。 净修梵行心意柔软。 汝莫生嫌根。 长夜受诸苦恼。 瞿迦梨言。 我信佛语。 我随于佛。 然舍利弗目连。 实有恶欲。 恶欲于彼实得自在。 彼随恶欲。 佛复告瞿迦梨。 汝今勿于彼二人所生嫌恨心。 如是至三。 而瞿迦梨虽闻佛言。 恶心不改舍佛而去。 去佛不远身生恶疮。 初如芥子。 须臾之顷犹如豆许。 复渐长大如毗梨果身体烂溃脓血流出。 身坏命终堕大莲华地狱。 时有三天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来至佛所。 顶礼佛足在一面立。 第一天白佛言。 世尊。 瞿迦梨是夜命终。 第二天言。 堕大莲华地狱。 第三天即说偈言夫人生世  斧在口中  由其恶言自斩其身  应赞而毁  应毁而赞口出绮语  后受苦殃  绮语夺财是故小过  谤佛圣贤  是名大患受苦长远  具满百千  入尼罗浮及三十六  入阿浮陀  乃至堕彼五阿浮陀  诽谤贤圣  口意造恶入斯地狱时彼三天礼佛足已。 还于天宫尔时佛告诸比丘。 汝等欲闻彼阿浮陀地狱寿命长短以不。 比丘白言。 愿为我说。 我等闻已信受忆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二十佉利胡麻得波罗捺。 满溢一车。 有长寿人。 足满百年取其一粒。 如是胡麻一切都尽此阿浮陀地狱所得寿命犹故未尽。 此二十阿浮陀抵。 成一尼罗浮陀。 二十尼罗浮陀抵。 一呵吒吒。 二十呵吒吒抵。 一睺睺。 二十睺睺抵。 一莲华地狱。 二十莲华地狱抵。 一大莲华地狱。 瞿迦梨比丘以谤舍利弗目连故。 堕是大莲华地狱中。 佛告诸比丘。 被烧燋柱尚不应谤。 况情识类。 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二七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光色倍常。 威颜晃曜遍照祇洹。 来诣顶礼退坐一面。 而说偈言云何轻贱他  及不轻贱他为他所轻贱  以何为首目我今问如来  大仙为我说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善知不轻贱  不知名轻贱乐法名恭敬  慢法名不恭不近善知识  是名不敬首乐行于非法  亲友生怨嫉与怨为亲友  是为不敬首如有妇女人  履行不贞良好与奸淫通  作于无理行男子违礼度  其义亦复然如是等名为  轻贱之元首斗秤欺诳人  巧伪不均平苟且怀贪利  是名轻贱首博弈相侵欺  损丧钱财尽如是等名为  轻贱之首目嗜睡着美味  早眠而晚起懈怠于事务  而复憙嗔恚如斯之等人  亦名轻贱首耳珰及镮钏  擎盖锦屣履贫穷自严饰  是名轻贱首财物既鲜少  爱着情愈浓虽生刹利种  冀求得王位如是愚痴人  是名轻贱首财宝其业大  多眷属亲友自食于美味  不分施与他受他好饮食  及得财宝利彼来至己家  都无报答心乃至不与食  是名轻贱首父母年朽迈  衰老既至已自食于甘美  终不知供养如斯之等人  是名轻贱首父母及兄弟  亲属并姊妹打骂出恶言  是名轻贱首沙门婆罗门  中时来至家不请不施食  是名轻贱首沙门婆罗门  及贫穷乞匃骂辱不施食  是名轻贱首谤佛及声闻  出家在家人为此非法事  是名轻贱首实非是罗汉  自称是罗汉天人婆罗门  沙门中大贼若为如是者  是多轻贱首如斯之等类  为他所轻贱世间可轻贱  我悉知见之宜应远舍离  如怖畏崄道天复以偈赞言我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久弃舍嫌怖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说此偈已。 欢喜而去(二七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颜容晖赫。 光色甚明遍于祇洹。 来诣佛所顶礼足已退坐一面。 而说偈言谁名为敬顺  谁名为陵邈谁为孾愚戏  如小儿弄土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男子若敬顺  女人必陵邈男子若陵邈  女人必敬顺女人孾愚戏  如小儿弄土天复以偈赞言我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久弃舍嫌怖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二七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身光晃曜。 犹如电光遍照祇洹赫然甚明。 来诣佛所顶礼足已退坐一面而说偈言觉观意欲来  遮止应遮止一切尽遮止  不造生死尘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觉观意欲来  遮止应遮止不应一切遮  但遮恶觉观恶恶应遮止  遮止能遮止若能如是者  不为生死遮天复以偈赞言我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久弃舍嫌怖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二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身光晃曜。 遍照祇洹来诣佛所。 礼佛足已退坐一面。 而说偈言云何得名称  云何得财业云何得称誉  云何得亲友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持戒得名称  布施得财宝实语得称誉  普施众皆亲天复以偈赞言我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久弃舍嫌怖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二八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光颜晃曜。 赫然甚明遍于祇洹。 来诣佛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而说偈言云何生为人  如见极明了集诸财宝利  多少义云何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先学众技能  次集诸财宝集财为四分  一分供衣食二分营作事  一分俟匮乏种田是初业  商估是为次蕃息养牛群  羔牛并六畜复有诸子息  各为求妻妇出女并姊妹  及六畜家法调和得利乐  不和得苦恼作事令终讫  终不中休废智者善思惟  深知于得失善解作不作  财宝来趣己如河归大海  勤修于事业如蜂采众华  日日常增长昼夜聚财业  如彼蜂增长财不寄老朽  不与边远人恶人作鄙业  势力胜己者终不以财宝  与如是等人与财为亲厚  债索时忿诤怪哉财义利  失财失亲友但如法聚财  不应作非法丈夫如法作  端严极炽盛既能自衣食  又复惠施人调适不失度  命终得生天天复以偈赞曰我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久弃舍嫌怖  以度世间爱尔时此天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二八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乃往古昔俱萨罗国。 有一善弹琴人。 名俱[少/兔]罗。 涉路而行。 时有六天女。 各乘宫殿陵虚而行。 天等出宫语此人言。 舅可为我弹奏清琴。 我当歌舞。 时弹琴人睹其容貌光明异常生希有想。 问言。 姊妹。 作何功德得生斯处。 尔先为我说其先因。 我当为尔弹奏清琴。 天女答曰。 汝今但当为我弹琴。 我于歌中自说往缘。 时俱[少/兔]罗于六天前即鼓琴。 时第一天女。 而说偈言诸能以上衣  用施于他人人中生尊胜  处天如我今身如真金聚  光色甚凞怡天女有数百  我为最尊胜施于所爱物  其福胜如是第二天女。 复说偈言若以诸上味  肴饍饮食施生人为男女  男女中最胜若生于天上  犹如我今日以舍所爱故  随意受快乐汝观我宫殿  乘空自在行身如真金聚  光颜甚殊妙天女有数百  我为最尊胜施上味饮食  获胜报如是第三天女。 复说偈言若以胜妙香  布施而修福生人得尊胜  处天如我身以舍所爱故  随意受快乐汝观我宫殿  乘空自在行身如真金聚  光颜甚殊妙天女有数百  我为最尊胜以施胜香故  获报得如是第四天女。 复说偈言我本人中时  孝事难舅姑骂詈粗恶言  我悉能忍受是故于今者  获得此天身以能孝顺故  随意受快乐汝观我宫殿  乘空自在行身如真金聚  光颜甚殊妙天女有百数  我为最尊胜以能孝事故  获胜报如是第五天女。 复说偈言我于先身时  属人为婢使奉侍于大家  随顺不嗔戾精勤不懈怠  早起而晚卧若于大家所  得少饮食时分施于沙门  及与婆罗门是故得天身  随意受快乐汝观我宫殿  乘空自在行身如真金聚  光颜甚殊妙天女数百中  我最为尊胜处贱修福田  获胜报如是第六天女。 复说偈言我于先身时  得见于比丘及以比丘尼  生大欢喜心彼教我精勤  得闻彼说法一日受斋法  是故今生天随意受快乐  汝观我宫殿乘空自在行  身如真金色光颜甚殊妙  天女数百中我为最胜尊  汝今且观我以用善教故  获胜报如是时弹琴者。 复说偈言我今极善行  可乐萨罗林我今见天女  晃曜如电光见闻如斯事  还归造功德尔时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二八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光色倍常。 来至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 是天威德光明炽盛。 普照祇洹悉皆大明。 彼天尔时即说偈言云何起必坏  云何遮不生云何舍所畏  云何成法乐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嗔恚起时灭  贪欲生必遮弃无明无畏  证灭最为乐弃恚舍贪欲  出于诸结使不着于色名  观诸法空林欲为生死根  欲能生诸苦断欲得解脱  诸苦亦复然苦得解脱故  苦本亦解脱孾愚无智者  放逸不观苦是故没苦海  缠缚无穷已智者捡乱心  不宜着诸欲夫为放逸行  能坏禅定乐是故应摄想  勿得着欲染譬如巨富者  守护其珍宝尔时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已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说此偈已。 欢喜而去(二八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天光色倍常。 来至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 是天威德光明炽盛。 普照祇洹悉皆大明。 彼天尔时即说偈言虽到于五尘  不名为贪欲思想生染着  乃名为贪欲欲能缚世间  健者得解脱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欲性本无常  断灭则悟道着欲生系缚  永不得解脱若以信为伴  不信莫由起名称转增长  寿终得生天若复断除欲  不数数受有不还来生死  永入于涅槃知身空无我  观名色不坚不着于名色  从是而解脱亦不见解脱  及以非解脱哀愍利群生  广饶益一切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舍离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说此偈已。 欢喜而去(二八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天光明倍常。 来至佛所头面礼佛在一面坐。 而说偈言应共谁止住  复应亲近谁从谁所受法  得利不生恶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应共善人住  亲近于善者从彼人受法  得利不生恶应共善人住  亲近于善者从彼人受法  智者得利乐应共善人住  亲近于善者从彼人受法  智者得名誉亲近于善者  从彼人受法智者得解慧  是故应共住亲近于善者  从彼人受法亲族中尊胜  能离于忧愁于一切苦中  而能得解脱远离诸恶趣  能断一切缚纯受上妙乐  得近于涅槃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弃舍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说此偈已。 欢喜而去(二八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天光明倍常。 普照祇洹悉皆大明。 来诣佛所顶礼佛足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贪吝贫穷苦  皆由不惠施若欲求福德  智者应施与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可怖莫过贪  贫乏恒饥渴恐贫不布施  不施畏甚大今世若后世  饥穷苦难计若得少能施  得多亦能施生时得快乐  寿终得生天难施而能施  是名难作业孾愚不知解  诸佛贤圣法愚智俱命终  生处各别异愚者堕地狱  受于种种苦智者生人天  乃可得解脱贫穷捃拾活  以用养妻子净心割少施  其福无有量设百千大祀  供养于一切不及贫布施  十六分中一大祀有鞭打  侵掠他财宝种种苦恼人  以成大祀业以恶取财宝  众皆不欢悦如是不净施  及以小净施受报有好丑  不可以相比如法聚财物  终不非法求得财舍用施  正直而施与具戒修禅定  正直者受取福聚布四方  犹如大海水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舍离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说此偈已。 欢喜而去(二八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毗婆山侧七叶窟中。 时佛为佉陀罗刺脚极为苦痛。 如来默受。 虽复苦痛无所请求。 尔时有八天子。 颜容端正来诣佛所。 中有一天言。 沙门瞿昙实是丈夫人中师子。 虽受苦痛不舍念觉心无恼异。 若复有人于瞿昙大师子所生诽谤者。 当知是人甚大愚痴。 第二天亦作是说。 瞿昙沙门丈夫龙象。 虽受苦痛不舍念觉心无恼异。 若复有人于瞿昙龙象所生诽谤者。 当知是人甚大愚痴。 第三天复作是言。 沙门瞿昙如善乘牛。 第四天复作是言。 沙门瞿昙如善乘马。 第五天复作是言。 沙门瞿昙犹如牛王。 第六天复作是言。 沙门瞿昙无上丈夫。 第七天复作是言。 沙门瞿昙人中莲花。 第八天复作是言。 沙门瞿昙犹如分陀利。 观彼禅寂极为善定。 终不矜高亦不卑下。 止故解脱。 解脱故止。 时第八天。 即说偈言非彼清净心  假使满百千通达五比施  为于戒取缚没溺爱欲海  不能度彼岸尔时八天说此偈已。 顶礼佛足。 还其所止垂下及遮止  名称及技能弹琴并弃舍  种别.善丈夫悭贪不惠施  八天为第十(二八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颜色殊常。 来诣佛所赫然大明。 顶礼佛足在一面坐。 而说偈言(丹本澄函第十一卷初准)譬如彼大地  广大无有边又亦如巨海  甚深无崖际须弥极高峻  无以能喻及谁如那罗延  男子中无比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无物广于爱  深大不过腹憍慢高须弥  唯有佛世尊于诸男子中  最胜无伦匹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舍离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二八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于其中夜来诣佛所。 威光照曜赫然甚明。 顶礼佛足在一面坐。 而说偈言何物火不烧  旋岚不能坏劫尽大洪水  一切浸烂坏何物于彼所  而得不烂溃男子若女人  所有诸财宝以何方便故  王贼不能侵是何坚牢藏  无能毁坏者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福聚火不烧  旋岚不吹坏劫尽洪水浸  不能令腐朽男女有福聚  王贼不能侵福是坚牢藏  无能侵毁者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舍离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二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于其夜中来诣佛所。 威光照曜赫然大明。 顶礼佛足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谁能具旷路  涉道之资粮以何因缘故  贼所不能劫设复逢奸恶  云何得守护云何彼劫夺  而生大欢喜云何常亲近  智者生欣悦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信为远资粮  福聚非贼劫贼劫戒遮杀  沙门劫生喜数亲近沙门  智者生欣悦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舍离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二九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光色倍常。 于其中夜来诣佛所。 威光赫然悉皆大明。 顶礼佛足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乐者所思念  称意尽获得一切诸乐中  欲乐最为胜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乐者无思念  苦者有愿求若人舍思愿  是为最为胜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舍离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二九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光颜殊特赫然大明。 来诣佛所。 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而说偈言佛为天人师  于诸物中胜能知一切法  利益诸世间一切诸难中  何物最为难唯愿大仙尊  为我分别说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于他得自在  忍彼触恼难贫穷能布施  危厄持戒难盛年处荣贵  舍欲出家难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舍离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二九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来诣佛所。 威光晃曜赫然大明。 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而说偈言车为云何生  谁将车所至车去为远近  车云何损灭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从业出生车  心将转运去去至因尽处  因尽则灭坏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舍离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二九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光色倍常来诣佛所。 身光晃曜遍照祇洹悉皆大明。 时此天子却坐一面。 而白佛言。 世尊。 须多蜜奢锯陀女生子。 佛言斯是不善。 非是善也尔时此天。 即说偈言子生世言乐  生子极欣庆父母渐老朽  何故说不善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我知生子者  必有爱别离阴聚和合苦  此都非是子是名与诸苦  孾愚谓为乐是故我说言  生子为不善不善作善想  不爱作爱想苦作于乐想  放逸所极熟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舍离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二九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光颜晖曜。 威色倍常赫然大明。 来诣祇洹顶礼佛足在一面坐。 而说偈言云何自思算  不为烦恼覆云何复名为  永离于众数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若善算计者  二漏不流转名色永已灭  彼名离众处总数不覆藏  已去于总数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舍离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二九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光色晖曜赫然大明。 来诣祇洹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而说偈言何物重于地  何物高于空何物疾于风  何物多草木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持戒重于地  憍慢高于空心念疾于风  乱想多草木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嫌怖久舍离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二九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 威颜晃曜光色殊常。 来诣祇洹赫然大明。 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而说偈言修行何戒行  复作何威仪有何功德力  造作何业行具足何等法  得生于天上愿世尊悲愍  为我开显说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我今为汝说  汝当至心听诸欲生天者  先当断杀生善修于禁戒  守摄于诸根不害有生类  便得生天上不盗他财物  彼与乐受取断于奸盗心  便得生天上不奸他妇女  度邪淫彼岸自足己妻色  便得生天上为利自己身  亦欲利于彼并为财利故  远离诸放逸实语不虚妄  便得生天上除去于两舌  不斗乱彼此乐出和合语  以此因缘故便得生天上  断于粗恶言谗刺触恼故  吐辞皆柔软闻者生欣悦  以是业缘故得生于天上  除断于绮语不谈无益事  知时而说法便得生天上  若聚落旷野不生贪利想  于他财物所不起愚痴心  便得生天上慈心不害物  不挟怨憎心向于群生类  心无怒害想便得生天上  信业及果报能修信施者  二事俱生信具足得正见  便得生天上如斯众善法  白净十业道悉能修行者  必得生天上天复以偈赞言往昔已曾见  婆罗门涅槃久舍于嫌怖  能度世间爱尔时此天。 说此偈已。 欢喜还宫大地.火不烧  谁赍粮.所愿甚能及车乘  锯陀女.算数何重并十善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四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五(丹本第十一卷第五张准)失译人名今附秦录(二九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一天子名曰因陀罗。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来诣佛所。 身光晖曜遍照祇洹赫然大明。 顶礼佛足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云何不知寿  云何觉了寿云何贪着寿  云何系缚寿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色不能知寿  行不觉了寿贪着己身寿  爱寿为系缚时因陀罗天子。 复说偈言如佛之所说  色非寿命者云何共意识  而得成身聚世尊复以偈答曰识依歌罗罗  歌罗罗最初歌罗罗生胞  从胞生肉段肉段生坚[革*卬]  从[革*卬]生五胞从胞生发爪  由是生五根男女相别异  迁变不暂住以是因缘故  云何有寿命时彼天子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还于天宫(二九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名曰释迦。 光色倍常。 于其夜中来诣佛所。 身光晖曜遍照祇洹赫然大明。 顶礼佛足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断于一切结  当舍众事务若有教授他  不名善沙门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夜叉应当知  诸种苦恼逼智者宜悲愍  说法而教导不应放舍彼  坠堕于苦道罗汉怀慈慧  救拔无过咎时释迦天子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还于天宫(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名曰最胜长者。 神光晖赫遍照祇洹。 顶礼佛足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常学说善偈  亲近敬沙门恒乐空静处  寂定于诸根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常学说善偈  亲近敬沙门恒乐空寂处  寂定于心意时最胜长者天子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还于天宫(三○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名曰尸毗。 威光显曜颜色殊常。 遍于祇洹赫然大明。 顶礼佛足却坐一面而说偈言应共谁止住  宜与谁和合于谁得正法  获胜无过患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应共贤圣住  宜与贤和合从贤咨正法  获胜无[亿-音+(夫*夫)]过时尸毗天子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还于天宫(三○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名月自在。 威光显照遍于祇洹。 顶礼佛足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修禅至尽处  食草鸡鹿戒成就于弃乐  逮得于四禅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虽复修彼禅  犹在生死网能具正念者  独处心惔怕远离于生死  如鹄出网罗时月自在天子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还于天宫(三○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名曰毗忸。 威光炳曜赫然大明。 来诣祇洹顶礼佛足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诸亲近佛者  无不得欢喜咸令一切人  乐于汝法教能令修学者  获得不放逸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此法善教诫  知时不放逸于魔得自在  魔不得其便时毗忸天子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还于天宫(三○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名般阇罗。 光色晖曜赫然甚明威仪详序。 来诣佛所顶礼佛足退坐一面。 而说偈言在家缠众务  出家甚宽博牟尼由专精  从禅出觉了廓然而大悟  开发显大智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虽处众缘务  亦能获得法能具念力者  由能专定故唯有明智人  逮证于涅槃时般阇罗天子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还于天宫(三○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名须尸摩。 与其眷属五百人俱来诣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 世若有人。 能称实说。 彼当应言。 舍利弗比丘持戒多闻少欲知定。 乐于闲静精勤修定。 有大念力。 成就智慧速疾智利智。 善知出要。 深解出乘满足实智。 阿难白佛言。 世尊。 诚如圣教。 若称实说。 彼应当言。 舍利弗比丘。 持戒多闻最为第一。 乃至成就实智。 时诸天子闻于如来及与阿难赞舍利弗。 天之容貌。 转复端严。 其身光曜倍更殊常。 遍照祇洹赫然大明。 时须尸摩天子。 颜貌威光转炽盛已。 合掌向佛。 而说偈言舍利弗多闻  咸称为大智持戒善调顺  世尊所赞叹世尊复以偈答曰舍利弗多闻  威称为大智持戒善调顺  世尊所赞叹得无生寂灭  破魔住后身时须尸摩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还于天宫(三○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名曰赤马。 光色倍常来诣佛所。 顶礼佛足却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 当于何处而能得有不生老死不没不出众生尽处。 如是边际为可知不尔时世尊告赤马天子言。 不生老死既不终没。 亦不出生。 无有人能行至边际。 亦无有能往诣于彼尽其崖限。 时赤马天子白佛言。 世尊。 世尊所说甚善希有。 不生老死乃至无能得其边际。 所以者何。 念我过去。 曾为仙人号名赤马。 断于欲结得世五通。 神力骏疾过于日月。 举足一踔能渡大海。 而作是念。 我今神力骏疾如是。 我当行尽众生边际。 我于尔时志欲专求众生边故。 心意[怡-台+(公/心)][怡-台+(公/心)]都无闲暇。 唯除洗手并饮食时及大小便。 于百年中竟不能得众生边际。 而便命终。 以是故知如来善说不生老死不出不没。 欲往于彼知其边际都无是处。 佛告赤马天子曰。 如是如是。 若有不生老死不出不没众生边际。 实无是处。 若欲知者。 众生边际即是涅槃。 若尽苦际是即名为得其边际尔时世尊即说偈言虽有是神力  终无有能得行尽众生边  若不得边际何能尽苦际  是故我牟尼得名善知世  唯有胜智人能晓了边际  梵行已得立正智众生边  度边之彼岸时赤马天子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还于天宫(三○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当于尔时有六天子。 本是外道六师徒党。 一名难胜。 二名自在。 三名显现。 四名决胜。 五名时起。 六名轻弄。 此六天子咸于其夜来诣佛所在一面坐。 斯诸天光倍胜于常。 遍照祇洹赫然大明。 尔时难胜即说偈言可讥毁比丘  四时自禁制见闻其住已  是人离诸恶自在天子。 复说偈言苦行可讥毁  捡摄于己身断恶口忿诤  苦乐同世尊于其法主所  不造作众恶显现天子。 复说偈言斩截及伤害  祠祀火烧等皆无善恶报  迦叶之所说决胜天子。 复说偈言尼干若提子  常说如是言长夜修苦行  断除于妄语离罗汉不远  堕于世尊数尔时世尊。 以偈答言从今令汝等  独己若多众我观皆鄙秽  悉同于死尸云何以野干  同彼师子王汝尊裸形众  极恶喜妄语如斯外道等  彼去罗汉远时有天子。 复说偈言作彼苦行者  深为可讥毁虽处于闲静  徒为劳苦事愿当拥护彼  为其作教导必趣于色有  生梵世欢喜尔时世尊。 复以偈答世界所有色  此处及他处并在虚空中  有大光明者如是等一切  悉入魔罥[木*(强-ㄙ+口)]譬如捕鱼师  以网掩众鱼又有一天。 复说偈言说有及欲过  并诸痴幻恶一切悉断除  赞叹断欲结应向彼礼拜  供养以称赞所以如是者  彼即世尊故有一天子。 复说偈言说有及嗔过  并诸痴幻恶一切悉断除  赞叹断嗔结应向彼礼拜  供养以赞叹所以如是者  彼即世尊故时一天子。 复说偈言说有及痴过  并诸痴幻恶一切悉断除  赞叹断痴者时一天子。 复说偈言说有憍慢过  并诸慢幻恶一切悉断除  赞叹断憍慢时一天子。 复说偈言说有诸见过  并诸见幻恶一切悉断除  赞叹断见者时一天子。 复说偈言说有爱着过  并诸爱幻恶一切悉断除  赞叹断爱者有一天子。 复说偈言王舍城诸山  毗富罗最上大地诸山中  雪山王最上四方诸世界  上下及四维一切天人中  如来最为尊时诸天子闻佛所说。 各说偈已。 欢喜顶礼还于天宫因陀罗问寿  断于一切结说善称长者  尸毗问共住速疾问边际  婆睺咨大喜大喜毗忸问  般阇罗揵持须深摩问第一。 有外道问诸见(三○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名曰摩佉。 来诣佛所光色炽盛赫然大明。 礼佛足已却住一面。 而说偈言害谁安隐眠  害谁不忧愁灭何等一法  为圣所称叹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害嗔安隐眠  害嗔得无忧嗔恚之毒根  诈亲伤害人灭是等一法  贤圣所称叹尔时摩佉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还于天宫(三○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名曰弥佉来诣佛所威光显耀赫然大明。 顶礼佛足已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云何于世间  显发于照明何者是无上  第一之照明如是甚深义  愿佛为我说尔时世尊。 以偈答曰于一切世间  凡有三照明云何三照明  所谓日月火能于昼夜中  处处为照明天上及人间  唯佛无上明时弥佉天子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还于天宫(三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名昙摩尸。 来诣佛所威光晖赫遍于祇洹。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婆罗门今者  断三有欲结不愿求诸有  竟何为所作尔时世尊以偈答言婆罗门无作  念作已终讫涉水足尽底  以至于彼岸若足不尽底  不能到彼岸手足必运动  是名有所作以此为方喻  以明无作义昙摩汝当知  已尽于诸漏住于最后身  诸有爱欲过一切悉断除  超渡生死海尔时昙摩天子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还于天宫(三一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名多罗健陀。 来诣佛所光颜晖赫明遍祇洹。 却坐一面。 而说偈言断除于几法  弃舍于几法增进修几法  比丘成几法凡修除几法  得度于驶流尔时世尊以偈答曰除五欲受阴  弃舍于五盖增进修五根  成就五分身如是之比丘  超渡生死海尔时多罗健陀天子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还于天宫(三一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名曰迦默。 来诣佛所光色晖赫明照祇洹。 礼佛足已却坐一面。 而白佛言。 世尊。 云何名为难为难作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学者为难作  具足于戒定得离众缘务  恬静而快乐尔时迦默天子复白佛言诚如圣教。 默静为难。 尔时世尊。 复以偈答迦默汝今者  难得而欲得昼夜修定意  必能安静默时迦默复白佛言。 心意难定。 世尊复以偈答定摄扰乱心  决定根难住坏于死罥网  能获于圣智迦默复白佛言。 深崄道岨难何由得济渡。 世尊复以偈答非圣必堕崄  颓坠莫由过贤圣履崄途  安隐从中度尔时迦默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还于天宫(三一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名曰迦默。 来诣佛所光明赫然遍照祇洹。 礼佛足已却住一面。 而说偈言贪欲及嗔恚  以何为根本乐不乐恐怖  为是而谁耶孾孩捉母乳  意觉从何生尔时世尊以偈答曰从爱至我心  如尼拘陀树根须从土生  然后入于地各各于异处  爱着生于欲亦如摩楼多  缠缚覆林树若知其根本  夜叉当舍离能渡生死海  度更不受有时迦默天子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还于天宫(三一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名曰栴檀。 来诣佛所光颜炽盛明照祇洹。 却立一面。 而说偈言我今问瞿昙  种别大利智除去诸障蔽  知见悉明了止住于何处  为习何法教于后世不畏  得善之果报尔时世尊以偈答曰除弃口意恶  身不行非善若处于居家  布施如流水信心数受戒  摄念分财与天当住此处  习学如上事若能勤心行  后世都无畏时栴檀天子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还于天宫(三一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名曰栴檀。 来诣佛所光颜炽盛明照祇洹却立一面。 而说偈言云何度驶流  昼夜恒精进如此驶流中  涛波甚暴急无有攀挽处  亦无安足地谁能处深流  而不为漂没尔时世尊以偈答曰一切戒完具  定慧充其心思惟内心念  此能度难度除去于欲想  度有结使流尽于喜爱有  处深不沉没时栴檀天子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还于天宫(三一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天子名曰迦叶。 身光倍常来诣佛所。 所出光明遍照祇洹。 却坐一面。 而白佛言。 比丘。 我今欲说比丘胜利。 佛告迦叶。 恣汝所说。 尔时迦叶即说偈言比丘能具念  心得善解脱诸欲有所求  逮得无垢处能知于世间  有垢及无垢舍离一切有  亦无诸畜积是名为比丘  有胜利功德时迦叶天子说此偈已。 欢喜顶礼还于天宫(三一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天名曰迦叶。 光色倍常。 即于其夜来诣佛所。 身光显照遍于祇洹。 却坐一面白佛言。 比丘大德。 我今亦复欲说比丘所得功德。 佛言。 迦叶。 随汝意说。 迦叶即说偈言比丘能具念  心得善解脱愿求得涅槃  已知于世间解有及非有  深知诸法空是名为比丘  离有获涅槃时迦叶天子说此偈已。 欢喜顶礼还于天宫摩佉问所害  弥佉咨照明昙摩诵应作  多罗询所短极难及伏藏  迦默决二疑实智及渡流  栴檀之所说无垢有非有  斯两迦叶谈(此中章次因陀罗夜叉与上因陀罗天子所说不异以其繁重故阙而不传次章释迦夜叉与上释迦天子不别亦阙不书)(此下丹本第十二卷初)(三一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摩竭提国。 将欲向彼崛默夜叉宫中。 时崛默夜叉往诣佛所。 顶礼佛足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唯愿如来及比丘僧。 于今日夜在我宫宿。 尔时世尊默然许之。 时崛默夜叉为欲安置佛徒众故。 即时化作五百宫殿。 床敷卧具皆悉备足。 又复化作五百火炉。 中火炽然都无烟气。 请佛诣宫奉以上房。 五百比丘以次取房。 尔时如来入房坐已。 崛默夜叉在一面立。 而说偈言得正忆念乐  忆念正亦乐志念常不忘  正念得安眠正念得贤乐  不害不杖捶不胜亦不负  于一切众生普皆生慈愍  离一切怨憎斯乃为大乐  更无有过者时崛默夜叉说此偈已。 欢喜顶礼而还(三一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白山。 尔时尊者象护为佛侍者。 于时世尊夜中经行。 天降微雨电光晃曜。 时天帝释即便化作琉璃宝堂以覆佛上。 作是事已。 来诣佛所顶礼佛足。 如来经行犹未休止。 时彼国人若小儿啼泣不时止者。 辄以薄俱罗鬼而以恐之。 然诸佛常法。 师不入室。 弟子不得在前入房而先眠睡。 尔时象护作是心念。 今夜既久世尊不眠。 我当作薄俱罗鬼恐其令眠。 作斯念已。 寻便反被俱执至经行道头。 而语佛言。 沙门沙门。 薄俱罗鬼来。 尔时佛告象护。 汝甚愚痴。 以薄俱罗鬼恐怖于我。 汝宁不知如来久断惊惧毛竖一切畏耶。 时释提桓因见闻是已。 白佛言。 世尊。 佛法之中亦有如是出家人也。 佛告天帝。 憍尸迦。 瞿昙种姓极为宽廓多所容纳。 如是之人。 不久亦当得清净法。 尔时世尊。 即说偈言若于自己法  具行婆罗门到于彼岸者  尽诸有结漏若于自己法  具行婆罗门名到于彼岸  观诸受灭没若于自己法  具行婆罗门到于彼岸者  观因之尽没若于自己法  具行婆罗门能度于彼岸  观结使寂灭若于自己法  具行婆罗门度于彼岸者  观生老病死若于自己法  具行婆罗门度于彼岸者  能度毗舍阇薄俱罗彼岸尔时帝释闻佛所说。 欢喜顶礼还于天宫(三二○)尔时尊者阿那律从佛游行。 至彼摩竭提国鬼子母宫。 时阿那律中夜早起。 正身端坐诵法句偈及波罗延大德之偈。 又复高声诵习其义及修多罗等。 时鬼子母所爱小子。 字宾伽罗。 啼泣堕泪。 时鬼子母慰抚子言。 道人诵经汝莫啼泣。 即说偈言汝宾伽罗止尔声  听道人诵法句偈听是偈已除破戒  获得清净能守禁汝宾伽罗止尔声  听道人诵法句偈听是偈已得不杀  汝宾伽罗止尔声听道人诵法句偈  听是偈已得实语汝宾伽罗止尔声  听道人诵法句偈听是偈已离鬼胎  是故汝应止啼声(三二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摩竭提国富那婆修夜叉母宫。 佛于其夜在彼宫宿。 其子夜叉婆修。 及女优怛罗。 夜中啼泣。 其母尔时慰抚男女欲令不啼。 即说偈言富那婆修  及优怛罗  汝等今者宜止啼声  佛之世雄  所说法要使我得闻  非父非母  能脱苦恼唯有世尊  善巧说法  能令闻者永离诸苦  一切众生  随于欲流没生死海  我欲听法  断斯欲流富那婆修  及优怛罗  是故汝等宜应默然时富那婆修。 即说偈言我今随母教  更不生音声小妹优怛罗  尔今亦默然愿听彼沙门  说于微妙法佛于摩竭提  人中最为上广为诸众生  演说断苦法说苦能生苦  说苦出要道说贤圣八道  安隐趣涅槃善哉闻沙门  所说法之要母以偈答汝是知见者  所说称我心汝善赞叹彼  世间之导师以汝等默故  令我见四谛优怛罗后时  亦当见四谛(三二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摩竭提国。 至摩尼行夜叉宫。 时摩尼行夜叉共诸夜叉。 不在己宫集于余处。 有一女人。 持好香华并赍美酒。 来至于此夜叉宫中。 尔时世尊处彼宫坐诸根寂定。 时此女人见于如来在宫中坐。 颜色悦豫志意湛然。 诸根寂定得上调心。 譬如金楼。 见斯事已。 即生此念。 我于今者便为现见摩尼行夜叉。 时此女人前礼佛足而说偈言汝实应供养  请与我所愿使汝得贤善  此摩竭提人咸从汝求愿  汝常称其心能与福庆祐  汝今称我愿令我现在乐  来世得生天尔时世尊以偈答曰汝慎莫放逸  而生于憍慢常当乐信戒  汝当自化度请求摩尼行  彼将何所为未若汝自修  生天之业缘时彼女人闻斯偈已。 复作是念。 彼必不是摩尼夜叉。 乃是瞿昙沙门。 即此女人寻以香花酒瓶屏于一处。 顶礼佛足合掌向佛。 而说偈言云何能获得  现乐后生天趣向于何事  能得受快乐当作何业行  我今问瞿昙云何今得乐  命终得生天施与调诸根  能生于快乐正见贤善俱  亲近于沙门正命自活者  何用生于彼三十三天中  彼即苦罗网汝除于欲爱  至心听我说我今当为汝  说无尘垢法汝诸夜叉众  善哉听甘露尔时世尊。 即为说法示教利喜。 如诸佛法。 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 欲为不净出世为要。 佛知其心志意调顺。 为说四谛苦集灭道。 女人意聪闻法信悟。 如新净[叠*毛]易受染色。 即于座上见四圣谛法。 知法逮得于法。 尽法崖底断于疑网。 渡疑彼岸不随于他。 即起礼佛合掌而言。 世尊。 我已得出。 我已得出。 我尽形寿归依三宝成就不杀。 时此女人闻法欢喜。 顶礼而去(三二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摩竭提国。 至箭毛夜叉宫于夜止宿。 时箭毛夜叉与诸夜叉余处聚会。 不在宫中。 时箭毛同伴其名为炙。 此炙夜叉见佛在于箭毛舍中。 诣箭毛夜叉所。 而语之言。 汝得大利。 如来至真等正觉。 今在汝宫于中止宿。 箭毛夜叉言。 彼云何在我宫宿。 时夜叉复语之言。 彼虽人类实是如来至真等正觉。 箭毛复言。 我今还宫足自别知。 为是如来至真等正觉为非是耶。 箭毛夜叉聚会既讫。 寻还己宫。 以身欲触佛佛身转远。 即问佛言。 沙门。 今者为惊惧耶。 佛言。 我不畏。 汝触极恶。 箭毛复言。 沙门。 我今问难。 汝若解释甚善无量。 若不答我当破汝心。 令热沸血从面而出。 又拔汝膊掷置婆耆河岸。 佛言。 我不见世间若天魔梵沙门婆罗门。 有能令我心意颠倒。 破我之心面出沸血。 能拔我膊掷置于彼婆耆岸者。 尔时箭毛。 即说偈言贪欲嗔恚  以何为本  乐及不乐怖畏毛竖  为是何耶  彼意觉者住在何处  孾孩小儿  云何生便知捉于乳尔时世尊以偈答曰爱从以我生  如尼拘陀树欲爱随所著  亦如摩楼多缠缚尼拘树  夜叉应当知若知其根本  必能舍弃离如彼根本者  能度生死海度于有驶流  更不受后有时箭毛夜叉闻佛所说。 心开意解欢喜踊跃。 即受三归(三二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优婆夷有一男儿。 受持八戒于戒有缺。 以犯戒故鬼着而狂。 时优婆夷。 即说偈言十四十五日  及以月八日如来神足月  清净持八戒修行不缺减  鬼神不扰乱我从罗汉所  得闻如是事时有夜叉。 而说偈言十四十五日  及以月八日神足月斋日  持戒不毁缺具受八支斋  鬼神不扰乱汝于罗汉所  所闻皆称实我今必当放  夜叉作是语毁戒鬼扰弄  若有所毁缺现在鬼神恼  将来获恶果受戒如执刀  急缓俱能伤智者须菩提  得中则无害不持法沙门  后受地狱苦如彼拙用刀  必伤于其手善捉者不伤  能护沙门法后必得涅槃  夜叉捉儿竟捉已寻复放  时彼优婆夷寻语其子言  汝今当听我夜叉之所说  诸有迟缓业梵行不清净  邪命并谄曲彼不成大果  譬如拙用刀必自伤害手  善持沙门法后必近涅槃  如似善捉刀不自伤其手尔时优婆夷为子种种说是法已。 其子寻即生于厌恶。 既厌恶已便求出家。 剃除须发即着法服。 年少出家不能深乐出家之法。 以不乐故便还归家。 时优婆夷遥见子来举手大唤。 而说偈言舍既被烧  烟炎炽盛  善出诸物何以复来  而欲入火  舍既焚烧烟焰炽盛  何缘复来  欲被烧害尔时其子。 复说偈言一切世人死  必应悲号哭现在若不见  亦复应啼泣母今以何故  如彼饿鬼哭其母复说偈言汝以先舍欲  出家为沙门汝今欲还家  恐为魔所缚我今以是故  是以哭于汝时优婆夷  如是种种  呵责其子使生厌恶尔时其子即向阿练若处。 精勤修道昼夜不废。 获阿罗汉(三二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游摩竭提国。 往至于彼旷野夜叉所住之宫于夜止宿。 时彼夜叉与诸夜叉。 余处聚会不在己宫。 时有夜叉名曰驴驹。 见于如来在旷野宫宿。 即往于彼旷野鬼所。 而语之言。 汝获大利。 如来至真等正觉在汝宫宿。 旷野答言。 彼人云何在我宫宿。 时驴驹夜叉复语之言。 虽是人类。 实是如来至真等正觉。 旷野复言。 汝审真实是如来至真等正觉。 为非是耶。 尔时旷野聚会已讫还于己宫。 既见佛已。 而作是言。 出去沙门。 如来尔时以彼住处故随语出。 复语佛言。 沙门还入。 佛断我慢复随语入。 第二第三。 语佛出入。 佛悉随之。 第四亦言。 沙门出去。 佛言。 汝已三请。 我于今者不为汝出。 旷野即言。 我欲问难。 汝若解释当听汝坐。 若不答我。 当令汝心意倒错。 又破汝心使热沸血从面而出。 挽汝之膊掷置婆耆河岸。 佛言。 不见世间若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有能以我如汝语者。 汝欲问者随汝所问。 时旷野鬼。 即说偈言一切财宝中  何者最为胜修行何善行  能招于乐报于诸美味中  何者最为胜于诸寿命中  何者寿命胜尔时世尊以偈答曰于诸人中财  信财第一胜修行于法者  能得于快乐实语最美味  智慧寿命胜时旷野夜叉复说偈言谁渡于驶流  谁渡于大海谁能舍离苦  谁得于清净尔时世尊以偈答曰信能渡驶流  不放逸渡海精进能离苦  智慧能清净旷野夜叉复说偈言云何能得信  云何能得财云何得名称  云何得善友尔时世尊复以偈言阿罗汉得信  行法得涅槃顺行所应作  精勤能聚财实语名远闻  广施得亲友汝可广请问  沙门婆罗门谁边得实语  离我谁有法九十六种道  汝观察谛问谁法有不害  能具调顺者尔时旷野复说偈言何须更问彼  沙门婆罗门大精进显示  善分别说法我今念汝恩  由汝示我故令我今得见  无上大商主我从于今日  随所行来处城邑及聚落  常当归命佛显示于正法时旷野夜叉闻佛所说。 欢喜踊跃归依三宝。 并受禁戒为佛弟子(三二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王园精舍有比丘尼。 名曰毗[口*梨](毗[口*梨]秦言雄也)。 时彼国人一切共为俱蜜头星会。 七日七夜欢娱聚集。 无有延请比丘尼者。 时有夜叉。 于彼毗[口*梨]比丘尼所生信敬心。 知诸国人都无请者。 于里巷中。 说斯偈言王舍城诸人  一切咸醉眠毗[口*梨]比丘尼  寂然入善定行者实是雄  成就于雄法而此比丘尼  善能修诸根永离于尘垢  寂灭到涅槃如斯大德人  宜勤加供养汝等今云何  都无请命者时彼城中诸优婆塞。 闻是偈已。 各持衣服及诸肴饍而来。 施与彼比丘尼。 于时夜叉见诸人等各各供养。 复说偈言毗[口*梨]比丘尼  断除一切结优婆塞有智  能施于彼食以施彼食故  得大福增长毗[口*梨]比丘尼  断一切结使优婆塞有智  能施毗[口*梨]衣以施彼衣故  得大福增长(三二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时王园精舍有比丘尼。 名曰白净。 尔时国人一切共作俱蜜头星会。 七日七夜欢娱聚集。 无有请彼比丘尼者。 时有夜叉。 于白净比丘尼所生信敬心。 知诸国人都无请者。 于里巷中。 说斯偈言王舍城诸人  一切皆醉眠不请比丘尼  修于诸根者白净白净法  比丘尼善定永离于尘垢  寂灭到涅槃如斯大德人  宜勤加供养汝等今云何  都无命请者时彼城中诸人闻是偈已。 各持衣食施比丘尼。 于时夜叉见得衣食。 复说偈言白净比丘尼  断除于爱结优婆塞有智  能施于彼食以施彼食故  获于无量福白净比丘尼  断除于悭贪优婆塞有智  能施于彼衣以施彼衣故  获于无量福(三二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时二夜叉。 一名七岳。 二名雪山。 此二夜叉共为亲友。 而作誓言。 若汝宫中有妙宝出。 当语于我。 若我宫中有妙宝出。 亦当语汝。 时雪山夜叉宫中。 有千叶莲花大如车轮。 绀琉璃茎金刚为须。 雪山夜叉睹斯事已。 即便遣使语彼七岳言。 我宫中有是异物。 汝可来观。 尔时七岳夜叉闻是语已。 即作心念。 如来世尊近在不远。 可使诣雪山夜叉所言。 我当必诣彼往看宝华。 作是念已。 即复遣使言。 我此中有如来至真等正觉。 在此现形。 汝宫虽有如是宝华为何所益。 尔时雪山夜叉闻其使语。 侍从五百夜叉。 往诣于彼七岳夜叉所止宫中。 雪山夜叉向于七岳。 而说偈言十五日夜月  圆足极净明闻命将徒众  今故来相造应当亲近谁  谁是汝罗汉七岳夜叉。 说偈答曰如来世所尊  王舍城最上说于四谛法  断除一切苦说苦从因生  能生苦名习贤圣八正道  趣向于寂灭彼是我罗汉  汝当亲近之雪山夜叉。 复说偈言普于群生类  若有慈等心于爱不爱觉  为得自在不七岳夜叉。 复以偈答心意极调柔  于诸群萠类了知一切法  为世大导师于爱不爱觉  心皆得自在雪山夜叉。 复说偈言若能真实语  终不虚妄言慈愍众生类  除断于杀生远离于放逸  于禅而不空七岳夜叉。 复说偈言终不虚妄语  远离于杀害常舍诸放逸  佛无不定时雪山夜叉。 复说偈言若不着于欲  心无诸扰乱为有法眼耶  尽于愚痴不能舍诸烦恼  得于解脱不七岳夜叉。 复以偈答超出欲淤泥  心净无扰乱法眼甚清彻  得尽于愚痴永离众结使  获得于解脱雪山夜叉。 复说偈言谁无别离恼  谁能不绮语谁见物不贪  谁不生想见七岳夜叉。 复以偈答久断爱别苦  未曾无义言除舍贪欲心  永无邪见想雪山夜叉。 复说偈言颇具于诸明  戒行清净不为能尽诸漏  不受后有耶七岳夜叉。 复以偈答明行悉具足  持戒行清净久断诸结漏  永不受后有雪山夜叉。 复说偈言如来三业中  颇具众善行汝今得遵行  赞叹真实法七岳夜叉。 复以偈答如来身口意  具足众善行明达悉充备  我赞真实法雪山夜叉。 复说偈言牟尼天世雄  [跳-兆+专]如伊梨延少食不着味  仙圣处林禅我等可共往  礼敬瞿昙尊尔时七岳夜叉共雪山等。 将千夜叉同时俱往。 既到佛所。 各整衣服合掌敬礼。 而说偈言婆伽婆世雄  佛陀两足尊诸天所不知  具眼悉明了尔时雪山七岳等说此偈已。 在一面坐。 雪山夜叉以偈问佛云何苦出要  云何舍离苦世尊为我说  苦于何处尽尔时世尊以偈答曰五欲意第六  于此处离欲解脱于诸苦  斯是苦出要如斯解脱苦  即于苦处灭汝今问于我  为汝如是说雪山夜叉。 复以偈问云何池流回  何处无安立苦乐于何处  灭尽无有余尔时世尊以偈答曰眼耳鼻舌身  意根为第六此处池流回  此无安立处名色不起转  此处得尽灭雪山夜叉复以偈问云何世间生  云何得和聚几为世间受  几事为苦求尔时世尊以偈答曰世间从六生  因六得和集从六生于受  六事恒苦求雪山夜叉复以偈问云何修善法  昼夜不懈怠云何度驶流  无有安足处亦无所攀缘  处深不沉没尔时世尊以偈答曰一切戒无犯  智慧具禅定思惟众过患  具足于念力此能度难度  远离欲和合舍诸有结使  尽于欢喜有如是人名为  处深不沉没雪山夜叉复以偈问谁度于驶流  孰能越大海谁能舍于苦  云何得清净尔时世尊以偈答曰信能度驶流  不放逸越海精进能舍苦  智慧能使净汝诣诸沙门  及诸婆罗门各各种别问  谁有知法者谁能说实舍  离我谁能说雪山夜叉复以偈问我今闻佛说  疑网皆已除何须种别问  沙门婆罗门世雄善显示  具实分别说七岳恩深重  能使我得见无上大导师  我今所至处城邑及聚落  在在并处处日夜常归依  如来三佛陀法中之正法  一千诸夜叉心各怀踊跃  皆合掌向佛咸求为弟子  归依佛世尊(三二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 尔时尊者舍利弗大目犍连在灵鹫山。 时舍利弗新剃发竟。 晨朝早起正身端坐以衣覆头。 当于彼时有二夜叉一名为害。 二名复害。 尔时复害见舍利弗。 语为害言。 我于今者欲以拳打剃头沙门。 为害答言。 而此比丘有大神德。 汝勿为此。 长夜受苦。 第二第三亦如是谏。 复害故欲以拳打舍利弗。 以不用其所谏晓故。 乃至以身躬自抱捉。 尔时复害恶心炽盛。 虽闻他谏。 乃至抱捉都不从顺。 即以拳打舍利弗头。 既打之已。 复害夜叉语为害言。 今打比丘。 便为烧煮于我。 汝今应当救拔于我。 作是语时地自开裂。 现身陷入无间地狱。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 去舍利弗坐处不远坐一树下。 寻闻打于舍利弗声。 往诣尊者舍利弗所。 而语之言。 不能堪忍受如是苦。 将无惊怖散坏身耶。 舍利弗言。 我身忍受都无苦痛亦不散坏。 尊者即赞叹言。 实有神德。 假令复害以手打彼耆阇崛山。 犹当碎坏。 而舍利弗都无异相。 斯二尊者作是语时。 尔时世尊昼在房坐。 以净天耳遥闻其言。 即说偈言正心如大山  安住无动摇诸所可染着  染不染着法远离于爱乐  所谓爱乐者即是尘欲法  若来加恼触不报恼触者  是名不恼触若如是修心  终不受于苦尔时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因陀罗.释迦.崛摩.白山.宾迦罗.富那婆修.曼遮尼罗.箭毛.受斋.旷野.及雄.净.七岳并雪山。 害及于无害。 是名第十四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五别译杂阿含经卷第十六(丹本第十七卷初准)失译人名今附秦录(三三○)尔时世尊。 在毗舍离猕猴陂岸大讲堂中。 时有四十波利蛇迦比丘。 皆阿练若。 着粪扫衣。 尽行乞食。 悉在学地未离欲法。 咸至佛所顶礼佛足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作是念。 此诸比丘皆阿练若。 着粪扫衣。 尽行乞食。 悉是学人。 未断诸结。 吾当为彼如应说法。 令诸比丘不起于坐心得解悟尽诸结漏。 佛告之曰。 比丘当知。 生死长远无有边际。 无有能知其根源者。 一切众生皆为无明之所覆盖。 爱结所使缠系其颈。 生死长途流转无穷。 过去亿苦无能知者。 譬如恒河流入四海。 我今问汝。 汝处生死所出血多为恒河多。 时诸比丘白佛言。 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义者。 我处生死身所出血。 多彼恒河四大海水。 佛告诸比丘。 善哉善哉。 汝从往世所受象身。 为他截鼻截耳。 或时截足铁钩头及以斩项。 所出之血无量无边又受牛马骡驴骆驼猪鸡犬豕种种禽兽。 如受鸡形。 截其羽翼及其项足身所出血。 是诸禽兽各被割截。 所出之血不可计量。 复告诸比丘。 色为是常是无常乎。 诸比丘白佛言。 世尊。 色是无常。 佛复问言。 色若无常。 为当是苦。 为非苦乎。 比丘对曰。 无常故苦。 佛复告言。 若无常苦是败坏法。 于此法中。 贤圣弟子计有我及我所不。 比丘对曰。 不也世尊。 佛复告曰。 受想行识为是常耶为无常乎。 比丘对曰。 斯皆无常。 佛复问言。 若是无常为是苦耶为非苦耶。 比丘对曰。 无常故苦。 佛又问言。 若无常苦是败坏法。 贤圣弟子宁计是中我我所不。 比丘对曰。 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 色是无常。 无常故即无我。 若无有我则无我所。 如是知实正慧观察。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故比丘。 若有是色乃至少时。 过去未来现在。 若内若外若近若远。 此尽无我及以我所。 如是称实正见所见。 若受想若行若识。 若多若少若内若外若近若远。 过去未来现在。 都无有我亦无我所。 如实知见。 贤圣弟子见是事已。 即名多闻。 于色厌恶。 受想行识亦生厌恶。 以厌恶故得离欲。 得离欲故则解脱。 得解脱故则解脱知见。 若得解脱知见。 即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更不受有。 佛说是时。 四十波利蛇迦比丘。 不受后有心得解脱。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三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 汝等当知。 生死长远无有边际。 无有能知其根源者。 一切众生皆为无明之所覆盖。 受结缠缚。 流转生死无有穷已。 过去亿若无能知者。 譬如恒河流注四海复告比丘。 生死长远于昔过去受形已来。 忧悲哭泣所出目泪为多。 为恒河多。 时诸比丘白佛言。 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义者。 生死长远。 目所出泪踰彼恒河亦多四海。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 所集目泪实多四海。 诚如汝言。 过去来世父母弃背。 伯叔兄弟姊妹儿子宗亲眷属悉皆死丧。 及失钱财象马牛羊。 或受鞭杖或被伤刖侵毁形体。 乃至系闭。 如斯众苦悲恼流泪不可称计。 譬如瀑流漂众草木聚沫塞路。 爱之聚沫遮贤圣道。 血渧受身。 数受地狱饿鬼畜生及余恶趣。 佛问比丘。 色为是常是无常乎。 比丘对曰。 色是无常。 佛复问言。 色若无常。 为当是苦为非苦耶。 比丘对曰。 无常故苦。 佛告比丘。 若无常苦是败坏法。 于斯法中。 贤圣弟子宁计有我及我所不。 比丘对曰。 不也世尊。 佛又问言。 受想行识。 为是常耶是无常乎。 比丘对曰。 斯皆无常。 佛又问言。 若是无常。 为是苦耶为非苦乎。 比丘对曰。 无常故苦。 又问。 若无常苦是败坏法。 贤圣弟子宁计是中我我所不。 比丘对曰。 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 色是无常。 无常故苦。 苦即无我。 若无有我则无我所。 如是知实正慧观察。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故比丘。 若有是色乃至少许。 过去未来现在。 若内若外若近若远。 此尽无我及以我所。 如是称实正见所见。 若受想行识若多若少。 若内若外若远若近。 过去未来现在。 都无有我亦无我所。 如实知见。 贤圣弟子见是事已。 即名多闻。 于色解脱。 受想行识亦得解脱。 忧悲苦恼一切解脱。 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三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言。 生死长远无有边际。 无有能知其根源者。 一切众生皆为无明之所覆盖。 爱结缠缚。 流转生死无有穷已。 过去亿苦无能知者。 复告比丘。 譬如恒河流注四海。 于昔过去生死旷远。 饮于母乳比恒河水何者为多。 比丘白佛。 如我解佛所说义者。 过去久远所饮母乳。 多彼恒河及四海水。 受形已来无量无边。 或受象马驼驴牛羊鹿等种种畜兽。 所饮母乳不可称计。 譬如瀑流漂诸草木。 合成聚集妨塞途路。 爱之聚沫亦复如是。 能遮圣道。 余如上说(三三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 生死长远无有边际。 无有能知其根源者。 一切众生皆为无明之所覆盖。 爱所缠缚。 流转生死无有穷已。 过去亿苦无能知者。 假设有人斩截天下大地草木悉以为筹。 尽此诸筹欲数过去无量世来所生之母。 亦不能尽其边际。 假设斩于大地草木。 悉皆以为四指之筹。 欲算过去所生之父。 终不能得知其边际。 复告比丘。 生死长远边不可得。 余如上说。 汝诸比丘。 当作是学断于生死。 断于诸有更不受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三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 生死长远无有边际。 无有能知其根源者。 一切众生皆为无明之所覆盖。 爱所缠缚。 流转生死无有穷已。 过去亿劫恒受众苦。 一切无有能得知者。 复告比丘。 假设有人丸大地土犹如豆粒。 以此豆粒欲数过去所受生母。 尽此地土。 亦不能得尽其边际。 余如上说。 是故汝等。 应作是学学断后有。 勤求方便断于后有。 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三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 生死长远无有边际。 无有能知其根源者。 一切众生皆为无明之所覆盖。 爱所缠缚。 流转生死无有穷已。 过去亿数所受众苦。 一切无有能得知者。 佛告比丘。 汝观世间喜乐之众受上乐者。 汝等决定应作是念。 我从过去以来受如此乐。 数受斯乐亦皆败失。 如是生死长远余如上说。 汝等今者当作是学。 勤修方便断于后有。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三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 生死长远。 余如上说。 若见众生受极苦毒忧愁懊恼。 当作是念。 我从昔来无量劫中。 亦受如是无量苦恼。 生死长远。 余如上说。 汝等比丘。 当作是学。 应勤方便断于后有。 莫作起有因缘。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三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 生死长远。 余如上说。 汝等比丘。 若见有人心生惊怖身毛为竖。 当知前身曾作怨害。 是故生死长远。 余如上说。 汝等比丘。 应作是学。 当勤方便断于后有。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三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 生死长远。 余如上说。 若见众生自然爱乐。 起于欲心心极亲爱。 汝等当知。 先身之时必为父母兄弟妻子。 或作和上阿阇梨师长所尊。 是故当知。 生死长远。 余如上说。 汝等比丘。 应作是学。 勤修方便断于后有。 莫作生有因缘。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三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一婆罗门。 往诣佛所问讯世尊。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未来当有几佛出世。 佛答之言。 未来当有恒河沙诸佛出现于世。 时婆罗门闻佛所说。 作是念。 我当于未来佛所修梵行。 回还不远。 复作是念。 我竟不问过去之世几佛出世。 作是念已。 还至佛所白佛言。 世尊。 过去之世几佛出世。 佛答之曰。 过去有无量恒河沙诸佛已出于世。 时婆罗门复作是念。 过去未来诸佛出世我不值遇。 今得值佛云何空过。 我当于佛法中出家学道。 即起合掌白佛言。 世尊。 唯愿慈愍听我出家。 于佛法中修行梵行。 佛即听许寻得出家。 既出家已。 独处闲静精勤修习断于生死得阿罗汉。 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王舍城毗富罗山足。 佛告诸比丘。 若有一人于一劫中流转受生。 收其白骨若不毁坏积以为聚。 如毗富罗山。 贤圣弟子随时闻如实知苦圣谛。 如实知苦集。 知苦灭。 知趣苦灭道。 如是知见已断于三结。 所谓身见戒取疑。 名须陀洹。 不堕恶趣。 决定菩提趣于涅槃。 极至七生七死。 得尽苦际。 说是事已。 复说偈言一人一劫中  流转受生死积骨以为聚  集之在一处使不毁败坏  犹如毗富罗若观四真谛  正智所鉴察说苦因从生  苦灭八圣道安隐趣涅槃  流转生死轮任运过七生  得尽于苦际时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顶礼而去血泪及母乳  土丸如豆粒恐怖及彼爱  恒沙及骨聚(三四一)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生死长远。 亦如上说。 尔时众中有一比丘。 从坐而起整衣服。 合掌向佛白佛言。 世尊。 劫为久近。 佛告比丘。 吾可为汝。 敷演而说。 恐汝不解。 比丘白佛。 颇可方喻说不。 佛言。 可作方喻以铁为城纵横正等高一由旬。 设盛芥子满中流溢。 假设有人百年之中取一芥子。 城中芥子可得都尽。 劫之边际不可得知。 复告比丘。 劫之长远其喻如是。 如斯长劫百千亿万。 乃至百亿万。 苦恼无量无边。 粗恶痛苦意所不憙。 犹如聚沫。 血渧受身。 数受地狱饿鬼畜生恶趣之中人中恶趣。 是故应断后有。 宜勤方便远离诸有。 汝等比丘。 当作是学。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四二)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 生死长远。 余如上说。 于彼众中有一比丘。 即从坐起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佛言。 世尊。 劫为久近。 佛告比丘。 可为汝说汝不能解。 比丘白佛。 为可作方喻以不。 佛言。 可作方喻。 佛告比丘。 如有硬石无有孔穴共同一体。 纵广高下满一由旬。 假使有人。 以细罗縠衣。 或初摩细濡或以细[叠*毛]。 百年一拂令其坏尽。 劫犹未尽。 是故我说劫之长远边际难得。 劫之久近其喻如是。 如是长劫数百数千数万数千亿万。 众生于斯长劫之中受大苦恼。 粗涩痛苦意所不憙。 如似聚沫血渧所受。 数受地狱饿鬼畜生入于恶趣。 是故汝等。 当断后有。 勤修行道离于诸有因缘。 应作是学。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四三)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众中有一比丘。 从坐而起整衣服。 长跪合掌白佛言。 世尊。 从昔已来多少劫过。 佛告比丘。 吾可说之汝不能解。 比丘白佛言。 可作方喻说不。 佛言。 可作方喻。 假设有人年满百岁。 于一日中晨起日中及日暮。 三时各忆百千劫事。 如是日日忆念满足百年。 犹不能得过去劫数边际。 劫数长远亦复如是。 众生于是长远劫中。 受众苦极粗涩痛苦心不生憙。 数受地狱饿鬼畜生入于恶趣。 是故比丘。 应断后有。 勤修方便绝离诸有。 汝等比丘。 应作是学。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四四)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 生死长远。 余如上说。 乃至过去亿数之劫不可得知。 于此大地无有不是汝等故身生处死处。 复告比丘。 生死长远边际难知。 汝等比丘。 应勤方便断离诸有。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四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 生死长远。 乃至如上所说。 复告比丘。 此世间中无有一人不作汝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属及以和上阿阇梨所尊之者。 此世间中无一众生不杀害汝为汝怨亦复无有一众生等不食于汝身肉之者。 如是无始生死。 余如上说。 是故比丘。 应勤方便断离诸有。 当作斯学。 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四六)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 譬如天雨既至于地。 即便生泡速生速灭。 生死之法速生速灭。 亦复如是。 无始生死长远若斯。 是故比丘。 应勤方便断离诸有。 当作是学。 佛说是已。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四七)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 死生长远。 如上所说。 复告比丘。 天雨密致如缚扫彗。 东西南北及以四维间无空处。 东方无量世界众生炽盛安乐。 无量世界悉皆碎坏。 无量世界众生满中。 无量世界悉皆空虚。 无有众生在中居止。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生死无始。 余如上说。 是故比丘。 当勤方便断离诸有。 应作是学。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四八)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 生死长远。 如上所说。 乃至无始生死。 亦如上说。 复告比丘。 譬如掷杖。 或根着地或头着地。 或堕不净秽恶之处。 或复堕于清净之处。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为无明所覆。 或生天上及在人中。 或堕地狱。 饿鬼畜生。 或复堕于阿修罗有。 以是义故生死长远。 广说如上。 是故比丘。 当断诸有。 应如是学。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四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佛告诸比丘。 譬如五辐车轮其有力者旋转速疾。 一切众生。 亦复如是。 为无明覆。 轮转五道。 所谓人天地狱饿鬼及以畜生。 如是无始生死。 是故比丘。 当断诸有。 应作善法。 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三五○)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毗富罗山下。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无有住时不可保信。 是怀败法。 以是义故。 汝诸比丘。 于诸行所应知止足生厌恶想。 离于爱欲而求解脱。 复告比丘。 此毗富罗山。 往昔之时名曰婆耆半阇。 尔时此城名帝弥罗。 彼时人民寿四万岁。 诸人民等欲上此山。 经于四日然后乃能至彼山顶。 时世有佛。 号迦孙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为诸弟子而说法要。 初中后善其义深远。 其语巧妙纯一无杂。 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比丘当知。 尔时婆耆半阇山相。 于今已灭人民尽死。 是佛世尊入涅槃后人寿转减。 以是义故。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无有住时不可保信。 是坏败法。 是故比丘。 于诸行所应知止足生厌恶想。 离于爱欲而求解脱。 复告比丘。 乃往昔时此山名曰朋迦。 于时此城名阿毗迦。 时彼世人寿三万岁。 此诸众生若欲上山。 经于三日便得往还。 时世有佛世尊。 号迦那含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尔时如来普为大众演说法要。 所演说者初中后善。 其义深远其语巧妙。 具足清净显发梵行之相。 比丘当知。 彼佛世尊入涅槃后人民转减。 于时山相于今已灭人民死尽。 是故比丘。 诸行无常是变易法。 不可恃怙会归磨灭。 汝等应当于诸行所宜知止足生厌恶想。 离于爱欲而求解脱。 佛复告诸比丘。 乃往古昔此山名曰善边。 尔时国土名曰赤马。 于时人民寿二万岁。 当尔之时有佛出世。 号曰迦叶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广为大众敷演分别诸法秘奥。 其所说者初中后善。 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 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比丘当知。 善边山名于今已灭人皆终没。 彼佛世尊入般涅槃人命转减。 以是义故。 诸行无常是变易法。 无有住时。 不可恃怙。 会归磨灭。 是故宜应于诸行所生于止足厌恶之想。 离于爱欲而求解脱。 此山今复名毗富罗。 而斯国土名摩竭提。 是中众生寿命百年或增或减。 此诸众生若欲上山。 须臾之顷即便往还。 我释迦文出现于世十号具足。 为众演说无量经典。 其所说者初中后善。 其义深远其语巧妙纯一无杂。 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复告比丘。 此山名字并及国人。 不久亦当悉皆灭尽。 我亦不久当入涅槃。 以是义故。 诸行无常。 是变易法。 无有住时不可恃怙。 会归磨灭。 是故比丘。 宜应至心于诸行所生止足想厌恶之心。 离于爱欲而求解脱。 尔时世尊。 即说偈言婆耆半阇帝弥罗  阿毗迦罗朋伽迦善边之山赤马国  毗富罗山摩竭提诸山悉灭人亦终  佛入涅槃寿命灭以是义故。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城.山.过去  无地方所  众生无不是粗雨渧雨.如缚扫彗  掷杖.还转轮毗富罗(此下与丹本第二十卷准)(三五一)尔时众多比丘在俱萨罗园竹林中夏坐安居。 彼园林中有天神住。 天神愁念而作是言。 今僧自恣月十五日已复欲去。 更有天神即问之言。 汝今何故愁忧如是。 即说偈言天神汝今者  何以怀愁忧净戒诸比丘  今日当自恣得遇如是事  宜应自欣悦彼林天神。 以偈答曰我亦知彼等  今日当自恣非是无惭愧  同诸外道等斯等皆精勤  具有惭愧者收敛衣钵已  自恣各散去比丘既散已  此林空无人更无所闻见  是故我愁忧时诸比丘既自恣已。 各散出林还其所止。 尔时天神见其四散心怀忧惨。 即说偈言诸比丘去已  但见游居处牟尼诸弟子  多闻有知见善能具分别  种种清净说如斯持法人  今者安所诣时余天神复说偈言此诸比丘等  四散道不同有向摩竭提  或有诣跋耆亦复有向彼  毗舍离国者此阿练若处  集会诸比丘譬如野鸟鹿  栖止无恒所此诸比丘等  舍乐于缘务常求空闲处  静坐得安乐(三五二)有一比丘。 从俱萨罗国。 诣俱萨罗林。 于中止住昼日睡眠。 时彼林中有天神作是念言。 今此比丘处林而睡。 甚非所宜非沙门法。 污辱此林。 我于今者当觉悟之。 作是念已。 即往其所。 [口*磬]咳弹指。 而说偈言咄比丘汝起  无得嗜睡眠如是睡眠者  竟有何义利身遭极重病  云何而安眠毒箭中汝心  求拔云何眠汝既能出家  舍离众缘务当满本愿求  勿为睡所覆[梦-夕+登]瞢无觉了  失于昔所愿欲体性无常  掉动不停住眴息不可保  凡夫愚惑着汝今已出家  离于在家缚云何离缚已  而复乐眠睡若未断爱欲  其心未解脱未得最上智  不具斯事者不名为出家  云何安睡眠欲称出家法  应当勤精进昼夜不懈惓  坚固求涅槃所求既未获  出家为何眠慧识却无明  尽于诸漏结善调于心行  获最后边身能具如上事  乃可安眠睡(三五三)尔时复有一比丘。 亦住于彼俱萨罗林。 昼入房坐起于恶觉依于贪嗜。 时林天神如彼比丘起于恶觉依于贪嗜。 不能称可出家法式。 是不善事处此林中起于恶觉。 我于今者当[寤-吾+告]悟之。 作是念已即往其所。 而说偈言比丘恶怖欲  故来处此林形虽坐林间  心意出林表驰骋逐外尘  起于恶觉观若灭诸欲着  然后得解脱既得解脱已  乃尔知快乐汝应舍不乐  安心乐此法我今[寤-吾+告]悟汝  令汝还得念欲如恶焦山  煎涸诸善法恶焦无厌足  难可得小离勿贪于欲乐  坌污已净心如鸟为尘坌  奋翮振尘秽比丘亦如是  禅思去尘劳尘垢来染心  正念能除舍爱欲即尘垢  非谓外埃土欲觉及嗔痴  谓之为尘劳摄心有智者  尔乃能除去(三五四)尔时复有一比丘。 亦住于彼俱萨罗林。 昼入房坐。 而于欲所起清净想。 彼林天神知其所念。 为觉悟故。 即说偈言汝思欲净想  欲觉之所吞舍欲不净心  妄取欲净想比丘汝今者  处林独闲坐应念佛法僧  及已所受戒多获欢喜心  便知苦边际(三五五)尔时复有一比丘。 游俱萨罗国。 止一林中。 于其日中盛热之时心生不乐。 时此比丘。 即说偈言日中既盛热  林木甚郁蒸众禽以热故  各自停不飞布谷厉其声  我闻生惊惧彼林天神闻此偈已。 即说偈言日中盛热时  众鸟皆停住布谷厉声鸣  汝应生快乐不应生怖惧  此处当畏谁(三五六)尔时尊者阿那律。 游俱萨罗国止住一林。 时阿那律天上本妻来至此林。 礼尊者足在一面坐。 即说偈言汝昔天上时  善巧奏琴乐又复能歌舞  纵意受快乐汝当发心愿  还向本宫殿处三十三天  彼天丰诸欲天女恒翼从  极乐甚可乐尊者阿那律说偈答曰天女极为苦  依止于身见诸乐生天者  一切无不苦我不受后有  更不生彼天天女汝当知  我尽于生死(三五七)尔时复有一比丘。 在俱萨罗国止一林住。 昼夜诵习精勤修道得阿罗汉。 已得阿罗汉止不诵习。 彼时天神。 而说偈言汝常诵法句  精勤不休废今何故默然  都无所诵习比丘说偈答言我先求法句  未得离欲结吾今既离欲  法句义已成我今已知见  不堕于诸道所其得出要  何用文字为世间诸所有  一切闻见事悉皆都舍离  不受于后有(三五八)尔时复有一比丘。 在俱萨罗国依止彼林。 眼视不明请医占之。 医语之言。 比丘。 若能嗅莲华香眼还得明。 彼比丘即信其言。 又语之曰。 我于何处得斯莲花。 医即答言。 汝若欲得莲花香者。 当诣莲花池所。 时彼比丘即用其言。 至彼池所端坐嗅香。 尔时天神见其如是。 即说偈言池中所生华  香气甚馝馥汝都不见主  云何偷花香而汝于今者  真实得名盗大仙汝何故  而盗于彼香比丘说偈答言天神汝当知  莲华生池中我不伤根茎  亦不偷盗取但远嗅香气  以何因缘故名为偷香者  我不受此语天神复说偈言池中有香花  不问其主取檀越不施与  世人名为盗大仙汝偷香  一向成盗罪时有一人来入此池。 以镰芟截莲花根叶重负而去。 比丘见已。 复说偈言斯人入池中  斩拔花根子狼籍而践蹈  重担而赍归何故不遮彼  语言汝盗取天神说偈答言彼人入池者  恒作于恶业譬如乳儿母  而着于黑衣虽有诸唌唾  都不见污辱汝如白净衣  易受其点污是故止制汝  不能遮于彼恶人如衣黑  造恶不讥呵鲜白上有点  犹如蝇脚等世人皆共见  设诸贤智人有少微细过  其喻亦如是珂贝上黑点  人皆远见之若断结使者  诸业皆洁净有如毛发恶  人见如丘山比丘复说偈言天今利益我  为欲拔济故随所见我处  数数觉悟我天神说偈答言汝不以钱财  而用市我得又不破他国  虏掠见擒获损益汝自知  谁逐汝觉悟汝今应自忖  诸有损益事(三五九)尔时尊者十力迦叶。 在俱萨罗国拪泥窟中。 有一猎师名连迦。 去尊者不远施鹿罥摾。 尔时尊者怜愍猎师为其说法。 彼不解法。 尊者迦叶指端出光。 猎师虽见亦不厌离如此恶事。 但自思念。 鹿来入罥为不入罥。 尔时拪泥窟神。 而说偈言猎师处深山  少智盲无目非时又所说  从自失其言假令汝十指  一时都出光终不能令彼  得见于四谛彼都无智故  造作诸非法不乐及睡眠  厌离倒净想安住阇利那  诵习花迦叶(三六○)尔时跋耆子。 游俱萨罗国住止彼林。 时彼国人一切皆作拘蜜提大会。 七日七夜。 尔时跋耆子见是事已。 心小退坏。 即说偈言我在林树间  譬如彼弃木我今如弃木  独处寓空林今日到满月  谁苦剧于我尔时天神知其所念说偈问言汝今处空林  云何似弃木地狱羡忉利  天慕汝亦然(三六一)尔时有一比丘。 在俱萨罗止住彼林。 修持禁戒。 已为满足更不求胜。 时彼天神。 即说偈言不应以持戒  多闻及禅定住于空静处  未尽诸漏结不应作是事  用智自损减远离凡夫法  逮得菩提乐(三六二)尔时俱萨罗国有一比丘。 号曰龙与。 住止彼林好乐家法。 晨入聚落日暮乃还。 尔时天神作是念言。 此年少比丘亲近愦闹朝往暮还。 我于今者为作觉悟。 即说偈言去时何太早  回还何逼暮瞻形观相貌  如似在家者数数常往返  苦乐同世俗龙与汝当知  宜应自思量勿贪着居家  以损清净行汝今慎勿为  无自在所牵(三六三)尔时复有众多比丘。 在俱萨罗国止住彼林。 众多比丘掉动不停。 少于惭耻轻躁佷戾。 识念不定心意惶惶诸根驰散。 尔时天神作是念。 比丘之法不应如是。 斯甚不善。 我当为其说觉悟偈。 即说偈言瞿昙诸弟子  正命用自活乞食及住时  常思于无常于彼住坐卧  亦复思无常已自难将养  佷戾心驰散譬如世俗人  食讫皆睡眠弃于自己舍  亲近着他家如为人所迫  强逼作沙门无实无信心  亦不求出家强着僧伽梨  如老牛驾犁尔时诸比丘。 即答之言。 今者汝欲讥我等耶。 天复说偈答言我不见种姓  亦不称名字我今敬礼僧  讥毁作过者若能住精进  我今亦礼足(三六四)尔时憍萨罗国有一比丘。 林中止住。 与一长者共为亲友。 是时长者有一儿妇年少端正。 时此比丘少共语言。 众人皆谤谓为非法。 是时比丘闻是语已。 心中懊恼。 欲向林中而自刑戮。 天神念言。 彼比丘实无过患。 于此林中若自刑害甚为非理。 我当令其使得觉悟。 时此天神。 即便化作彼儿妇形至比丘所。 比丘见已即向化妇而说偈言如市在四衢  甚为宽博处唯有染污语  三四人众中亲近生诽谤  汝知是事已宜应速疾去  勿得此间住时化天神。 复说偈言出家应忍受  讥毁诽谤言谤语是不实  不宜生愁恼空声不着己  但是虚妄语自省无过咎  不应生恼苦闻谤而恐畏  云何处深林譬如彼野鹿  终身行不立能忍诸音声  善恶上中下有识之佳人  成就具正行不以他语故  得名贼牟尼汝今自审己  既无诸过咎贤圣及诸天  亦知汝无过时化天神说是偈已。 即于其处隐没不现。 彼时比丘昼夜精勤心不懈息。 断除烦恼得成罗汉。 发布时间:2024-02-25 12:15:1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1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