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浅释(3) 内容: 是故于中。 风动空澄。 日明云暗。 众生迷闷。 背觉合尘。 故发尘劳。 有世间相。 因此在如来藏性中,就生起不变随缘之用。 风是动相,空是澄相,日是明相,云是暗相。 众生在迷昧不觉中,就生起三细六粗。 “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跟著就是背觉合尘,违背真觉而和尘劳合在一起。 所以在如来藏性里,就发生劳相,而生出世间,山河大地,一切有为相。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 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 “我”,佛自称,以妙觉明心,不生不灭,为本修因。 合如来藏性,回光返照,脱离尘劳。 这样才明白万像皆空,而如来藏性亦就随净缘而融化一切妄相,恢复本来妙净本觉面目,湛明真心,圆融遍照十方法界。 是故于中。 一为无量。 无量为一。 小中现大。 大中现小。 是故在如来藏性里面,“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一就是一心,无量就是万法。 一心能生万法,万法唯是一心。 一多无碍,一亦可叫如来藏,如来藏可包一切法;一切法仍归纳如来藏里。 心包万法,万法唯心。 真心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真心。 这是理事无碍之意。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如一尺镜可以显出千里的境界,这是小中能现大相。 千里境界显现在一尺镜中,是大中现小。 大小无碍,彼此不相妨碍。 这是属事事无碍法界,妙觉明心,性净明体,变化是无穷无尽,非凡夫所能了解的。 不动道场。 遍十方界。 身含十方无尽虚空。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上面说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这是怎样说呢? “不动道场”就是如来藏,也就是佛的法身,坐在不动道场上,而能遍满十方世界。 不但能遍满十方世界,还能包容十方无尽虚空。 这是多不碍一之理,亦即理事无碍。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一毛是凡身,即正报的最小者。 “宝王刹”是佛宝法王之刹土,即依报之最大者。 在一毫毛的顶端上能现出诸佛之刹土,这是小中现大,小不碍大,是属事事无碍。 “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微尘是依报之最小者。 “转法轮”——是现全身而说法。 全身是正报之最大者,以全身坐在一粒微尘中来开法会,讲经说法,教化众生。 在一粒微尘中的众生,亦不会比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少。 这是大中现小,亦即大不碍小。 究竟为什么能够这样呢? 这便是佛法的表现,佛法的奥妙处,要证到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才能明白它的道理。 什么叫做转大法轮? 怎样转法轮? 就是要时常说法,教化众生,能提倡佛法,弘扬佛法,令一切众生明白佛理,亦是转大法轮。 有德高僧,不只在人间,还可能到天道、地狱甚至三界去转法轮。 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至于在微尘里转大法轮,这境界是不可思议,无法可说出来的,说出来亦只是一点皮毛而已。 灭尘合觉。 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我人为何做众生? 因被尘劳妄相所惑。 若能灭除尘劳,亦即背尘合觉,就能发现真如妙心,妙净本觉,圆融湛明的佛性,亦即如来藏性,亦叫陀罗尼,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亦即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总持的意思,亦可叫做总机关。 这个总机关在什么地方? 就是在我们每个人的佛性里。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 非心非空。 非地非水。 非风非火。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 非色非声香味触法。 非眼识界。 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这个本妙圆心,不同于识心,亦不是空。 不是地、水、火、风,不是眼、耳、鼻、舌、身、意,不是色、声、香、味、触、法,亦不是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如心经上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即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不是了。 上面才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皆如来藏性,这里则说全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佛法就在这个地方,没有是,也没有非是,这是空有为法。 不是把四大 六根、六尘都非了,如果认为四大、六根、六尘等都是没有的,那就是断灭见。 非明无明。 明无明尽。 如是乃至非老非死。 非老死尽。 佛说法是随说随扫。 当佛临涅槃时,有弟子问佛:“世尊所说之法,将来怎样流通呢? ”佛说:“我没有说法,如有人说我说出一个字法,就是谤佛。 ”佛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为什么自己说没有说法呢? 是不是临涅槃时,说话糊涂呢? 不是的。 因佛说完法后都不留痕迹。 故云:“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教人不要有法执,有法扫就不能法空。 要法空人空,才能究竟开悟。 如果说:人空法空,那么什么法都不用学了,不如睡觉吧! 但还有睡执未破,要连睡都没有,才是空呢! 金刚经上说:“如来说法,如筏喻者。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筏是船,用来载人过河,过河后,便放弃不要。 学佛法是用来对治我们的烦恼,烦恼没有,法亦不用了。 “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法门只为断烦恼,烦恼怎样断呢? 就是遇任何境界,都不会被它转变,不被境界所摇动,这便是定力,也是佛法,也就没有烦恼。 为何说佛法没有是,没有非呢? 六祖不是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就是把一切法门都否决了。 六祖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不思善,就没有是;不思恶,就没有非。 没有是与非,便是本来佛性,就能得到本妙明心,亦就什么都有,有什么呢? 有如来藏所具足之法宝,亦是什么都没有,没有什么呢? 没有一切执著,没有一切烦恼。 烦恼如冰。 菩提似水。 如能把冰化成水。 即断烦恼而成菩提。 这不是困难的问题。 只要你不执著。 不为境转。 不生烦恼。 便是菩提了。 “非明无明”,即不是觉悟的明,亦不是依真起妄,所生出来的无明。 明和无明,亦都没有。 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把十二因缘都空了。 这里说“空如来藏”,下面说“不空如来藏”,还有“空不空如来藏”。 佛法就是这样深奥! 非苦非集。 非灭非道。 非智非得。 苦集灭道,四谛法门,是如来成佛后为小乘声闻所说的。 先说(一)“苦谛”:人间约有八苦:生、老、病、死四苦是最平等,没有人能逃避的,还有“爱别离苦”,越喜欢的人,偏偏要别离。 “怨层会苦”,最憎恨的人,偏偏要在一起。 “求不得苦”,越想要的东西,越不能得到。 还有“五阴炽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所引起的种种烦恼痛苦。 苦字还分有三苦:即苦苦、坏苦、行苦。 (1)苦苦:是穷人苦,如有病而无钱买药,屋漏又兼连夜雨,父母死亡而无钱买棺埋葬,这都是属于苦中之苦。 (我亦曾经历这些事,当我母亲死时,我身上没有分文,众兄弟亦无办法,幸亏我有一班佛友,因为平时我喜欢帮助他人,所以有事时蒙佛友们施棺赠款,安葬我母亲。 我才能庐墓三年,以报母恩。 后来我到香港,所住之房间,有六处漏水,可是我不管。 一有钱便帮助他人,还捐款给一所寺院造佛像。)(2)坏苦:是富贵人的苦。 好像家破人亡,遇盗贼劫尽金银财宝。 (3)行苦:既没有贫穷之苦,又无富贵之苦,但人人还免不了行阴之苦。 即是迁流不息,从少而壮,从壮而老死,念念不停,这也是一种苦。 苦字又分三界之苦,即五趣众生有“苦苦”,苦中之苦。 天趣众生,即三禅天以下,为“坏苦”,即在天虽是享乐,但福乐终有享尽之日,乐极悲生是为坏苦。 四禅天以上为“行苦”。 虽是苦乐双亡,但还要受行阴迁流之苦。 以上是略释四谛之苦谛。 (二)“集谛”:是世间烦恼苦因。 粗细烦恼,聚集在众生心中,而生出我执,分别计较,因此造 种种恶业,而招生死苦果。 若无集谛烦恼苦因,当然没有生死苦果。 (三)“灭谛”:是出世间涅槃乐果,即二乘所证的方便有余土。 所以佛说:要断尽集谛才能证灭谛。 (四)“道谛”:是出世间道品乐因,共有三十七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依八正道。 四谛中此谛最重要,若能修道,自然断烦恼苦因,灭生死苦果,而证涅槃乐。 “非智”非有我空之智。 “非得”,非证得我空之理。 这是空四谛声闻法,即是不但有为法当空,就连无为法亦当空。 讲到灭谛时,我想起释迦佛在未成佛时一段小故事:释迦佛在山中修道。 一日,听见罗刹鬼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只说这二句偈颂,便不再说。 释迦佛便问他:“你刚才所说是佛法,不应该只此二句,是否可再说给我听”。 罗刹鬼说:“我现在很饿,没有气力说下去,等我吃饱后再说。 ”释迦佛便问:“你要吃什么呢? ”罗刹鬼说:“要食人肉。 ”那时候山中无别人,只有佛单独一人,所以佛说:“好吧! 你说完法,我便将我的肉身给你充饥。 ”鬼王听说后便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说完后,便要吃佛的肉身。 佛说:“请等一等,让我将此偈颂刻在石上,使后人有机会读此偈颂而明白佛理。 ”鬼王同意他这样做。 等到佛刻完偈颂后,便闭目静坐,让鬼王噬食。 当鬼王张口要吃佛的时候,忽然升空不见了。 原来他是天人,来试验佛,看他是否能为法忘躯。 果然佛为了要听二句偈颂而舍身求法,为了佛法而宁愿舍弃身体,多么伟大! 非檀那。 非尸罗。 非毗梨耶。 非羼提。 非禅那。 非般刺若。 非波罗密多。 上面是空四谛法,现在连菩萨法六度波罗蜜亦空了。 “非檀那”,“檀那”梵语,即布施,布施有三种:(一)财施,以财物布施。 (二)法施,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便是法施。 (三)无畏施,遇人有恐惧怖畏,能施无畏力,令人脱离,便是无畏施。 “尸罗”:译作持戒。 戒有五戒、八戒、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总摄持戒有三大要义。 (一)律仪戒:即断一切恶。 (二)善法戒:即修一切善。 (三)饶益有情戒:即度一切众生。 “毗黎耶”:译作精进。 精进有二种:(一)心精进,时时刻刻要学佛法。 (二)“身精进”,时时刻刻要修佛法,没有懈怠。 “羼提”:译作忍辱。 辱是侮辱,如詈骂、殴打、残害,皆是侮辱。 忍是忍受,忍受一切逆境。 又有六种忍相:(一)力忍,遇一切辱境,忍不计较;(二)反忍,遇人加辱,不责人而责己,反想过去我曾辱他,故现在他辱我是应接受的;(三)忘忍,宽宏大量,忍辱而不介意;(四)观忍,遇人加辱,以智观察,既无人我两相,怎还有辱境? (五)喜忍,遇人加辱,心生欢喜,认为是我的善知识,能全成我之忍力;(六)慈忍,对于加辱的人,怜其愚痴,不和他计较,反发愿要救度之。 这是忍辱波罗蜜,学佛法的人,就要学这些忍耐力。 可是现在有一般外道者,反错改其义。 当他要欺侮人,残害人时,便说无人相。 要食肉时,便说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反正随时都要死,不食其肉太可惜了。 况且畜生繁殖力强,如不杀食,将来岂不充满世界? 但要想想,人们不食猫,为何猫不充满世界? 你不食它,不造很多杀业,便不会结那么多冤孽。 “禅那”:即静虑,但这个虑不是思虑的虑,而是正思惟。 不要有妄想,只要存正念,慢慢便得定力,故亦叫禅定。 “般刺若”:即般若,译作智慧。 般若有三种:(一)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三)实相般若。 “波罗蜜多”:即到彼岸,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 从众生修行而成佛果,叫做波罗蜜(多是助语词),此六度波罗蜜亦皆非了。 在空如来藏里面,什么都非了。 这个非字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非弃而已,因里面还有妙明呢!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 非阿罗诃。 三耶三菩。 非大涅槃。 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如是即由六度波罗蜜,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由菩萨至佛果位,要经过很长的阶段及过程。 “怛闼阿竭”:译作如来,如来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和应身。 “阿罗诃”:即应供,能应九法界众生供养。 “三耶三菩”:即正遍知。 知心包万法,为正知。 知万法唯心,为遍知。 正知是实智照理,遍知是权智照事。 以上三名称是诸佛十名称前之三名称。 “大涅槃”:即佛所证大寂灭海,亦即圆寂,不生不灭之意。 “常乐我净”:“常”即不变,“乐”是得到法喜充满的快乐,“我”是得到真正的自在,“净”是清净周遍,无诸染著。 以上种种名称亦非了,则如来藏又非佛法了。 在如来藏里,说它有,什么都有;说它无,则什么都无。 这就是一切唯心造,亦是如来藏之奥妙处。 说有是不空如来藏,说没有是空如来藏;说也有也没有,是空不空如来藏。 这个道理要研究久了,才能领悟。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上面所说是空如来藏,种种俱非的道理,亦即“扫一切法,离一切相”。 任何法都空,叫做真空,真空便能生出妙有。 “世出世故”:世即世间,即是说,所有世间法,称凡法界,和出世法,称圣法界,皆是如来藏。 本来是光明而照耀的妙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寂照妙心。 空如来藏的本体是清净湛寂,不立一法。 不空如来藏是具一切法之用,如摩尼宝珠,体非青黄赤白色,而能随缘现色,随缘应用。 即心即空。 即地即水。 即风即火。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 即色即声香味触法。 即眼识界。 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这是不空如来藏。 上文说空,这里说不空,是什么意思呢? 因真空之后,才有不空,如果完全空了,什么都没有,就不是真空。 要真空才能生出妙有。 有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元明妙心,亦即是识心,亦即空,即地水火风,即眼耳鼻舌身意,即色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意识界,包括五阴、六入、十八界,皆即如来藏性。 以上是世间法。 法无空法,说空也可以,说不空也可以。 如金刚经上说:“言佛法者,即非佛法。 ”又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学佛法是不可有执著的,一执著就生出法执。 有法执就和没有学佛法一样。 不知佛法,而有我执;明白佛法,而有法执,这都是不对的。 即明无明。 明无明尽。 如是乃至即老即死。 即老死尽。 这是缘觉法。 即十二因缘法。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这是流转门的过程。 如果修还灭门,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 所以修行人,要没有无明,才能了生死。 即苦即集即灭即道。 即智即得。 这是声闻法,就是四圣谛法。 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是声闻乘必修的法门。 即檀那。 即尸罗。 即毗梨耶。 即羼提。 即禅那。 即般刺若。 即波罗密多。 此是菩萨法,就是六波罗蜜之法门。 菩萨必修的法门,也就是大乘法。 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法门。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 即阿罗诃。 三耶三菩。 即大涅槃。 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此是如来法,以上十法界,都不出一真法界。 十界诸法,皆依如来藏性之体为体。 如离此心实无一法可得,所以说:“尘尘混入,法法圆通,一真不动,应用无穷。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以上所说,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乃至如来果位,完全具足于如来藏性里。 世间与出世间诸法,亦皆是如来藏妙明心元。 空如来藏叫做本妙,不空如来藏叫做元明。 实则本妙本明,皆自己本身已具有,所以说“心元”。 元就是本,这个妙明真心,就好像摩尼宝珠,说它有,则一本清净,纤尘不染;说它空,又是众相分明,遇缘显现。 所以说:“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就是我们本有的妙明真心。 离即离非。 是即非即。 离开有和离开空,又是有又是不有,这是中道第一义谛,亦是一乘寂灭境地,亦是真空妙有,空不空如来藏之道理。 “离即离非”:离不空藏,就是一切法,即是离有。 离开空藏,不是一切法,即是离空。 这两句是显一心之体,不滞空有。 “是即非即”:是即十界,照不空藏,就是照有。 是又非十界,照空藏,就是照空。 这两句是显一心之用,而能双照空和有二边。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 及出世间声闻缘觉。 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 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世间三有众生(三有即欲有、色有、无色有)及超出三界的声闻缘觉(即凡夫及小乘等)怎可以用他们所知的意识妄心,来推测佛之境界呢? 佛所证的无上菩提,三智圆觉之极果,没有比他高,故不能用识心来测度的。 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第一为开导众生,皆有佛之知见。 佛之知见即众生本具,心中之不生不灭性。 第二为示众生佛之知见,即这部经上,佛指示阿难,眼根不动不变,不失不还,乃至见见非见,就是佛之知见。 第三欲令众生悟佛知见,即佛示阿难如何会通万法净极,一心三藏,令起奢摩地,微密观照,圆悟本有真心。 第四欲令众生入佛知见。 在此即是令阿难依圆解,起圆修,得圆证,直趣无上菩提。 由此可见这部楞严经之重要。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 虽有妙音。 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譬如琴,琴长三尺六寸,古琴五弦,今琴七弦。 瑟有廿五弦,箜篌十四弦,琵琶四弦。 这几种乐器,虽然能奏出美妙音乐,但如果没有巧妙的手指,和熟稔乐理的琴师,亦不能奏出妙音。 乐器自己是不会发出妙音来的。 这是譬喻一切众生,虽皆具足如来藏性的妙用,但如无善知识指点,亦不能启发其妙用。 汝与众生。 亦复如是。 宝觉真心。 各各圆满。 如我按指。 海印发光。 汝暂举心。 尘劳先起。 你与众生,亦和上面所说一样。 其实这个宝觉真心,一切众生,皆是圆满具足的。 “我一按指”,我是佛自称,一按指,海印就发光。 海印是佛心三昧,如海水澄清,能映现万象。 可是你一起念头,尘劳诸相,世间妄念便生出来。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 爱念小乘。 得少为足。 为什么尘劳不断? 为什么一起念便有妄想? 就是因为没有时时刻刻勤修无上菩提道,而贪爱小乘法。 得到一点境界,便自己认为满足。 这段经文很重要,你们都要回光返照,问问自己来这里做什么? 是否真心要研究佛法? 明白佛理? 如果是的话,那就要勤求无上菩提,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随梆唱影,要认真用功。 能真心用功,就是有人在你身边谈话或走过,你都不见不闻。 这样岂不是成为聋子盲人呢? 不是的,要不见不闻才是妙,才能得到妙境。 所以说:“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 ”这样才是勤求无上觉道,若不是这样,但要发勇猛精进,来求无上菩提。 修道最要紧是克服外境,不要被境所转。 怎样才能克服呢? 要有真正定力。 所以我要你们,第一要学楞严咒,第一个考试便考楞严咒,要能背出来才算及格。 第二要习楞严定,才能得真正定力,便不为境所转,而能转境。 中国古语有云:“学问深时意气平。 ”学问不够深,便随时有火气意气,学问够深便不为意气所转。 亦即有涵养,有定力。 有人说:“这里不够清净。 ”那要问你自己,如果你心里清净,则到处都是清净。 如果心里不清净,则到处都不清净,因你不能克服环境。 修道就要修到有定力,才不为境所转,才能转境。 转闹市为山林,这才有真正定力。 要时时刻刻回光返照,问问自己是否有勤求佛道。 不是老照著别人,专找人家不是说长说短。 人有定力,到什么地方都能平静无事。 所以我说:我在三藩市一天,就不准有地震。 不明白佛法的人,以为谈奇道怪,故弄虚玄。 其实我们现在天天研究楞严经,天天修楞严定,有定力,地亦坚固,故不会坏的。 况且现在到处都在暴动,而三藩市至今还平安无事,亦可说有小的感应。 (注:一九八六年美国到处有反战争暴动。)富楼那言。 我与如来宝觉圆明。 真妙净心。 无二圆满。 而我昔遭无始妄想。 久在轮回。 今得圣乘。 犹未究竟。 世尊。 诸妄一切圆灭。 独妙真常。 富楼那听佛开示后便说:我和如来的宝觉圆明,真妙净心,即如来藏性,本来是圆满,没有两样的。 但我被过去无始以来的妄想所缠缚,故经过很长时间,仍在轮回里,转来转去。 幸今已得四果阿罗汉,但我的习气妄想,还未去尽,真心还未显现,故不能够究竟觉悟。 世尊,诸妄都已消灭,妄尽存真,已得到妙觉明心,圆融无碍,真常不变。 敢问如来。 一切众生何因有妄。 自蔽妙明。 受此沦溺。 敢请问世尊,一切众生,因何无缘无故,生出种种妄想,把自己妙净圆明的真心遮蔽,而受沦溺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中? 佛告富楼那。 汝虽除疑。 余惑未尽。 吾以世间现前诸事。 今复问汝。 富楼那起初怀疑万法相续之因,经佛解说,不空如来藏,从真起妄,随染缘而生万法,后又怀疑五大圆融的道理。 佛为其说空不空如来藏,好像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绝诸相之发挥。 因虚空是为明暗所依,而不为其所变故。 观相本来是虚妄,便不会互相淩夺。 观性本来是真,故能圆融,而万用具妙。 现在还有些少妄因未除,即还未知道妄本来就是无因的。 佛为他释疑,故以世间诸事,举一事问富楼那。 汝岂不闻室罗城中。 演若达多。 忽于晨朝以镜照面。 爱镜中头眉目可见。 嗔责己头不见面目。 以为魑魅。 无状狂走。 于意云何。 此人何因无故狂走。 富楼那言。 是人心狂。 更无他故。 你是否有听见这件事情呢? 在室罗城中,有一个人名叫演达多(译作祠接。 其父母在神祠祷告而生,故用这个名字)。 有一天早晨,他用镜照自己的面,看见镜中人有头,眉目美丽可爱,反嗔恨自己没有头。 因为他看不见自己的面目,便生出错觉,以为自己已变成魑魅妖怪,所以大吃一惊,便向街上狂走。 你的意思如何呢? 这个人因为什么事,无缘无故而狂走街上呢? 富楼那说:“这个人心里发狂,并没有其他的缘故。 ”富楼那问佛:众生因何因而有妄。 这里佛答他所问,为何无缘无故而狂走。 无缘无故是譬喻无因,狂走则譬喻无明,意谓无明是无因的。 佛言。 妙觉明圆。 本圆明妙。 既称为妄。 云何有因。 若有所因。 云何名妄。 佛说:这个宝觉真心,是具足妙、明、圆三种义理的,亦就是一心三藏,妙为寂静之体,故不立一法,属空如来藏。 明为照耀之用,故能遍现诸法,属不空如来藏。 圆为体用双彰,圆融无碍,属空不空如来藏。 此三藏是本来心,故说:本圆、本明、本妙,亦即本来无妄,现在既然叫它作妄,自然不是真实。 不是真实,便无所因。 若有所因,有所凭据,自然有体,那就是真的,不能叫它做妄了。 自诸妄想辗转相因。 从迷积迷以历尘劫。 虽佛发明。 犹不能返。 自从无始以来,积聚的一切妄想,辗转相依,此伏彼起,转来转去,再因迷上加迷,重重相续,以至经历劫数,还没有停止之日。 虽有佛的大智慧来说明妄是无因的道理,但还不愿回来,不能回头是岸,还要和妄想做朋友。 这个“无始无明”和“无始妄想”,是怎样分别呢? “无始无明”是最初迷相,“无始妄想”是最初动相。 真心如海水,无明如风,妄想如水中的动相。 水本不动,但被风一吹,就生起动相。 既依风才动,故风相和水相,是不相舍离。 无明不觉亦不离本觉,所以风是依真生迷,即是无明。 凡是执相是有,即是妄想。 所能我(度公自称)以前曾写过二句偈:“舍不了死,换不了生;舍不了假,成不了真。 ”怎样才能舍得死呢? 不是要你真的去死,而是要你活的时候,将自己看做活死人。 不要别人对你说一句不顺耳的话,便放不下,不要人家对你不好,就受不了。 不要为自己的假躯壳做奴隶,要大死才能大活,什么事都要放下,不要执著。 “舍不了假,成不了真。 ”我人就是放不下妄想,才不能得到自在。 妄想太多,攀缘心太高,怎能成道? 不要在死物上用功,要在活物上用功。 什么是死物? 就是这个假躯壳,终日奔波劳碌,无微不至的来侍候它,可惜它不能永久存在,终要灭亡的。 活物就是自性,是不生不灭的。 明白这个道理,便要从活物上用功,勤修无上菩提,以求去妄显真,恢复本来面目。 如是迷因。 因迷自有。 识迷无因。 妄无所依。 尚无有生。 欲何为灭。 得菩提者。 如寤时人。 说梦中事。 心纵精明。 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因为这个迷,这个不知道迷本无因之迷,便时常以为自己有妄。 但如果知道这个迷是假的,是没有体性的,那么,妄想便无所依靠,不能存在。 既然无妄因,妄因尚且无生,又怎样去消灭它呢? 得到菩提正觉的人,好像梦醒的人,说出他刚才在梦中经过的事。 虽然他是心智精明,亦无办法借用什么因缘,来把梦中的境界,拿出来给人看啊! 得菩提者是指诸佛。 佛虽能说法,指示众生破迷破妄,但不能将迷妄的境界,拿出来给你看,只可用譬喻,不可用物体来证明。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 岂有因缘自怖头走。 忽然狂歇。 头非外得。 纵未歇狂。 亦何遗失。 况且迷妄本来就是无根无体,好像室罗城中,演若达多那个人,岂是为了什么因缘? 只是自己生出恐怖之心,以为没有头而向街外狂走。 直到他的狂心息灭,才知道头依然存在,而不是从外边找回来的。 纵然他的狂心依然未歇,可是他的头,根本是没有遗失的。 富楼那。 妄性如是。 因何为在。 富楼那啊! 虚妄无明的体性,就是这样的。 既然没有根本可寻,怎可找出它的因来呢? 汝但不随分别。 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 三缘断故。 三因不生。 只要你不随妄想而起分别的妄心,则“世间相续”、“业果相续”和“众生相续”,这三种相续因缘便会断灭。 为何有这三种相续呢? 皆由分别妄心所生。 如无分别妄心,则根本这三种相续的因,便不会生出来。 分别妄心即遍计执性,修道最紧要断除。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胜净明心。 本周法界。 不从人得。 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演若达多是谁呢? 就是汝心中的狂心。 这个狂心,如果抛掉,就能明白。 明白即是菩提,亦是妄灭真露。 妄心息灭,真心就显露出来。 这个殊胜无比,清净无染的妙明真心,本来就是周遍法界,不是从外边得来,而是每个人本来具有的。 它是在佛不增,在众生不减,和佛是一样的。 既然本来就具有,又何需要藉劬劳,劬劳是父母养育儿女之恩。 即是说自性本来具有,不用父母培养和肯綮修证的。 肯是骨和肉和骨之间,綮是筋和肉之间。 “肯綮”二字出于庄子养生篇,庖丁解牛。 庖丁是杀牛专家,他一刀便能把牛的筋骨和肉分开。 肯綮修证,亦即劳筋苦骨,猛勇精进的意思。 这段文字是顿教法门,即是说,真性本真,只要离开妄缘,便是如如佛,亦是无修而修,无断而断。 没有分别心,即是无修而修。 狂性自歇,即是无断而断。 胜净明心,本周法界,即是无证而证,亦是无功用道。 楞严经妙法,就在这个地方。 所以阿难说:不历僧祇获法身,不必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勤修,而能得法身,证果。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 不自觉知。 穷露他方。 乞食驰走。 虽实贫穷。 珠不曾失。 譬如有人,在自己衣服中,系带如意珠,如意珠是所求如意,所愿遂心,有求必应的宝珠。 但这人把它忘记了,因此贫穷而露宿他乡,四处浪迹,向人乞食。 虽然流落困苦,但那宝珠始终没有遗失的。 这段文表示我人虽然贪求世界快乐,终日奔波劳碌,不得自在,但自性并没有丢失。 世上真正贫穷的人,就是不明白佛法,不知自性本具这如意珠。 明白佛法而修行证果,发现自性宝珠,才是真正智慧,真正财宝。 发布时间:2024-02-27 09:46:24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1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