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宽恕别人才是善待自己 内容: 宁静的清晨,朝阳升起。 古朴的寺庙门外跪着一个男人。 他是城里一个出名的风流浪子。 但 20 年前他却是这个寺院方丈最喜爱的小沙弥。 当年,老方丈将毕生所学传给了他,希望他能继承衣钵。 然而他却为凡情所动还俗了,还流连于花街柳巷,夜夜笙歌。 一晃 20 年。 一个深夜,他陡然从梦中惊醒,顿悟人生如梦。 连夜快马加鞭赶回寺里,日夜兼程,终于在那个宁静的清晨到达寺院。 浪子向老方丈忏悔:“师父,您肯原谅我,给我改过的机会再做您的弟子吗? ”老方丈怒其不争,深厌他曾经的放荡,摇头说:“你罪过深重,必堕阿鼻地狱,要想得到原谅,除非桌子也能开花。 ”方丈指着佛前的供桌说道。 浪子绝望的离开了。 第二天清晨,老方丈像往常一样踏进佛堂,他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夜间,佛桌上开满了各种颜色的花朵,每一朵都芳香逼人。 老方丈在瞬间明白自己错了,他连忙下山寻找浪子,却已经来不及了,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回复他原本的荒唐生活。 佛堂供桌上那些花朵,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 是夜,老方丈圆寂。 临终遗言: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如果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去接纳他们的悔过,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 一个人只要有真心向善的念头,就会创造奇迹,犹如佛桌上能开出花朵。 而让奇迹陨灭的,不是错误,是一颗不会宽恕别人、不肯相信他人悔过的心。 故事中的老方丈虽然在临终之时醒悟了,但为时已晚,浪子不再回头,老方丈也不得成就解脱,一辈子的修为就毁在自己那颗“不可宽恕”的心上。 俗语有云:“浪子回头金不换”。 南无羌佛也在《极圣解脱大手印》中说法:“……无论是恶棍还是妖邪,都是众生无明才造成的罪业,若能改悔恶行,宇宙中又多了一个好人、好众生。 总之在三时之中,包括睡眠中,我们都要考量把一切利益施给众生为目的,而如此将我们的身口意顺化成实相菩提本质……。 ”宽恕别人才是善待自己。 有个真实的案例令人感动。 说的是,一对婆媳之间多年的矛盾,通过学佛后冰释前嫌,互相宽恕对方而彼此受益。 一个村子里,有位年轻媳妇叫阿芳,乡邻每提起她,都先竖起大拇指,因为,阿芳是整个村里难得的好人,宁愿自己吃亏也要去帮助别人。 可她唯独对自己的婆婆横眉冷对,没个好脸色。 不但让婆婆包揽家务,而且稍有不满,立刻口出恶言,导致婆媳关系非常紧张。 积怨已久,矛盾激烈,在全村出了名。 后来,在村里学佛人的接引下,阿芳走进了佛堂,通过恭闻到南无羌佛的法音,她才明白之前蛮以为自己是个善良人,可自己错得有多离谱却不自知。 她对婆婆的态度和行为,连基本的一个好人都算不上。 随着闻法的深入,阿芳越发感到自己心胸狭窄,我执甚重,无明造了很多黑业,对婆婆忤逆不孝。 于是她在佛堂彻底忏悔,决定回家后善待、孝顺婆婆,不再让婆婆做家务。 可是,婆媳长久的积怨,哪是一次道歉能化解的。 婆婆无法忘记阿芳之前的不孝,反而认为阿芳是虚情假意。 之后,佛堂中年纪较大的一位师姐主动找阿芳婆婆聊天,试图调解矛盾。 可婆婆依然不肯宽恕阿芳。 婆婆说,前几年阿芳对我不好,让我在家当牛做马,还骂骂咧咧,这是我往昔欠她的因果。 她现在虽然学佛改正了,但我对她依然有怨气,“不可宽恕”也是她应该承受的果报。 南无羌佛说法“改过就是真洗罪”。 阿芳用自己的真诚和行为慢慢融化了婆媳之间的矛盾。 不久,婆婆也愿意参与共修闻法了。 当阿芳婆婆闻到南无羌佛说法《你明信因果吗》《如何断我执》等法音后,她改变了对因果的认知。 诚然她与阿芳有矛盾,是恶缘恶果的显报,但她只是被动接受因果,没有主动修行转换因果,化解矛盾啊。 自己没有放下,执着于过去的面子、是是非非,不是也同样痛苦吗? 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既然媳妇已经知错能改了,何不宽恕原谅,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呢? 从那天起,阿芳的婆婆放下了所有的不满和怨恨,和阿芳和睦相处,共同精进学佛修行。 她们按照南无羌佛教言去实行,以宽恕忍辱的心态面对对方,婆媳矛盾迎刃而解。 是凡夫就会犯错。 作为一个佛弟子不仅要知错改错,更要学会宽恕别人的错。 有位佛弟子口不遮拦说了一个法师一些是是非非的事情。 法师的弟子们愤愤不平,一定要为师傅讨个公道,于是,针对这位佛弟子的各种恶口、谩骂的语言跃然于微信群、公众号。 法师的弟子们认为有人诽谤师傅就是破坏正法,自己“以恶制恶”的行为是在护持正法。 可是,他们却忘了,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是必然具备宽恕与忍辱的美德;他们忘了,南无羌佛在《极圣解脱大手印》中教导佛弟子如何忍辱,如何修持“自他交换菩提黑业的大菩萨行为”的;他们忘了,自己的恶口行为已经背离佛戒,根本不是在护持正法而是在侮辱正法。 他们忘了,自己应该是佛弟子而不是“师弟子”。 “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 学会宽恕别人吧,因为那才是善待自己。 宽恕别人就是放过自己,放下别人的错就是解脱自己的心。 当我们真正能够宽恕别人时,自己的内心也会豁然开朗。 上文老方丈“不可宽恕”浪子,自己则抑郁而终,虽临终醒悟却也悔时晚矣。 反之,阿芳婆婆放下怨气,一家和和美美。 如何选择? 全在自己知见上。 知见以何为准? 自然以南无羌佛所说法为准。 发布时间:2024-03-02 06:44:1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1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