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学佛为什么不能攀缘? 内容:   佛陀  有攀缘的心  就会受六道轮回之苦有一回,佛陀对弟子说:“要把自己的心照顾好,不要攀缘;心若不断攀缘,烦恼就难断;以至於轮回六道,苦不堪言! 要断除六道轮回的苦,一定要断除攀缘的心。 ”一位富有的长者听了佛陀的开示后,觉得很有道理,就把这句话放在心里,决心好好修行,不再轮回六道受苦,因此对一切众生,完全没有考虑到好或坏、该做或不该做,只想:不攀缘。 从那时起,他对守门人说:“若有乞丐来要东西,你都替我拒绝。 从现在开始,我再也不想跟众生结缘了。 ”这个消息慢慢传开,很多人就议论纷纷! 说某某长者在还没有信佛前,那么有爱心、常常帮助人;但是信佛后,心肠如铁,看到婆罗门的修行者、生活贫困的人,一律拒於门外不肯布施。 “这真的是佛陀的教法吗? ”大家都很疑惑。 佛陀其他弟子听到了,就赶快去请教佛陀:“佛陀! 您的教法是不是要我们断绝外缘,不能跟众生攀缘? ”佛陀说:“我所说的是要断除攀缘之心――对人我是非的执著、对名利地位的不断追逐,这就叫做不断攀缘心。 有了不断攀缘的心,就会受六道轮回之苦。 ”弟子说:“佛陀! 那么某某长者所听到的佛法,是断章取义了! 因为误解攀缘的意义,现在他心肠如铁石,断绝了对穷人的帮助。 ”佛陀听了很无奈地摇摇头说:“众生愚痴,听法时总是断章取义――知其一不知其二,执在一端,而有偏执的心态。 ”于是这位佛弟子便赶到长者家,告诉他:“你错了! 佛陀的教法是要‘施而无所求,舍而无所求’;修学佛法最重要的是要守住这分无所求的心,不要有执着。 ”长者听了赶紧请教佛陀:“佛陀! 难道我真的听错了? ”佛陀说:“你不只听错,也做错了! 要脱离六道轮回之苦,必要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法。 而在六度之中,又以布施为第一;你断绝了对穷人的帮助,是不对的。 ”“可是佛陀,您不是说不要跟众生攀缘吗? ”长者问道。 佛陀说:“我所说的是心不要攀缘――要用心去付出、去施舍而能无挂碍、无执著;能做到三轮体空,这才是真布施,若心有执著、挂碍,就叫做攀缘心。 ”听法不能以偏概全,学佛一定要用智慧深思,体会人生正确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如果能用深度的智慧、冷静的沈思来分析,哪怕只是一句话也能“一理通,万理彻”;否则就会变成断章取义。 同样是佛陀说的教法,因为听法者用心程度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了解,而产生偏差。 所以,我们要用心去体会佛陀的每一句教法,并且用深度的智慧去分析。 梦参老和尚  什么叫攀缘什么叫攀缘呢? 眼耳鼻舌身意“观”色声香味触法,六根攀缘六尘境界,虚妄所起的一切分别妄念。 妄念所表现,喜欢的你就取,憎嫌的就舍。 所有思想生起灭去,就在这上面攀缘。 六尘境界相有,你的心随之有,境界相滅了,你的心也随之没有了。 这是虚妄的,没有真实体性。 假使你认为这是真心,就错了。 一切众生迷了,把虚妄的执着当成自己的心性。 妄心就是无始的生死根本。 印光大师  不修自心而向外攀缘难得益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汝学佛,而不知息心念佛,于儒教尚未实遵,况佛教乃真实息心之法乎。 〖即制心不令外驰之谓。 编者敬注〗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 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乃至万行。 心经,照见五蕴皆空。 皆示人即境识心之妙法也。 若一向专欲博览,非无利益。 奈业障未消,未得其益,先受其病矣。 (复马契西书三)  虚云老和尚  无攀缘贵要之门,唯一心办道莲池大师入京师,同行的二十多人,诣遍融禅师参礼请益,融教以“无贪利,无求名,无攀缘贵要之门,唯一心办道。 ”既出,少年者笑曰:“吾以为有异闻,乌用此泛语为。 ”大师不然,曰:“此老可敬处正在此耳。 ”渠纵讷言,岂不能掇拾先德问答机缘一二,以遮门户,而不如此者,其所言是其所实践,举自行以教人,这是救命丹。 若言行相违,纵有所说,药不对症,人参也成毒药;你没有黄金,买不到他的白银,有黄金就是有正眼,有正眼就能识宝。 各自留心省察,看看自己有没有黄金。 星云大师  因为攀援所以产生烦恼人类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每天总是不断的向外去攀缘,对于外在的世界虚妄分别,因此产生了许多烦恼。 如果我们能够一切返求自心,而不让此心随境而转,则不当看的不看,不当听的不听,不当说的不说。 这就等于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发布时间:2024-03-05 08:58:0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1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