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势至念佛 圆通章 要义 内容: 大势至念佛 圆通章 要义大势至念佛 圆通章 要义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岁己酉,台湾光复节日,师应台中莲社青莲谦益两念佛班之启请,为讲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曰:学佛须知行解,由解而行,方能入道,解而不行,是为说食数宝。 楞严佛问修行之法,二十五大士相继应对,势至为其中之一。 此等大士,皆是证果位者。 证果位即为圆通。 汝等不知如何念佛,实由不圆通故也。 圆者无偏,通者无碍也。 例如无念而念一语,凡夫无能解之者,盖‘无念’一词易解,‘而念’一词亦易解,合之则难矣。 然若圆其理,自无矛盾之感。 证圆通之法,就根尘识修之皆可,大势至菩萨以念佛而得圆通,所念何佛,不敢断定,而念佛之法,可以相通。 汝等皆修弥陀净土,学此章后,自知如何念佛,否则纵然念之,实为唱佛耳。 仅发其要义。 原经文:‘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解释:佛为法王,继佛弘化者为法王子,等觉以上菩萨,皆当此称。 同伦,指大势至菩萨之法侣。 五十二者,表位也。 自十信至十地,为五十位,加等觉妙觉,则为五十二位。 十地最后一地,为法云地,尘沙惑尽。 等觉断根本无明。 至妙觉位,谓彻证妙明觉心,即已成佛矣。 大势至菩萨,堪领妙觉,其地位之高,不言可喻。 原经文:‘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 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解释:恒河沙表数字之位,非不可数也,惟凡夫智力所不及耳。 佛为度众生,常住世间,此云出世,乃方便语。 阿弥陀佛,有十二光,又名十二光如来。 故此处之十二如来,有解为一尊佛者,即阿弥陀佛也。 然下文既曰相继一劫,可见为十二尊佛。 惟佛佛道同,谓为弥陀,亦无碍也。 相继一劫,为一大劫,其中有十二尊佛出世。 古注列有十二尊如来名,兹略之。 经云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祇劫,是佛接引众生之方便语,实需无数之阿僧祇劫。 大势至菩萨,经恒河沙劫之修行,又经一大劫,亲近十二如来,犹未成佛,至最后之超日月光佛,始学念佛三昧。 今人学佛三五年,何足道哉。 汝等今尚为门内外道,成佛不知何劫,能无惧乎? 余学佛,先唯识,次禅密,自视皆不成,遂学净土。 净宗非谓往生即是成佛,惟出轮回,入不退地耳。 而往生之资具,须念佛得一心。 此曰念佛三昧,乃大势至所得之境界,汝等未得一心,何由知夫三昧。 三昧是正定,一念不起之谓也。 欲得此定,法门殊多,如三十七道品,极乐莲花放光。 念佛不得理一心,往生极乐世界,仍须继续修持,如在七宝池上观青莲,则开眼闭眼皆不见他物,惟见一片青光。 观黄赤白光亦然。 如是速成其定。 此定修于娑婆世界,不知苦修何许劫,始能得之。 而在极乐世界,随观即成。 此定既成,即得三昧。 故须念佛求生极乐。 然念佛之法,汝等皆未得,惟可忆佛而已。 念之与忆,相距甚达。 念者念兹在兹,相续不绝也。 忆者忽忘忽忆,不相续也。 忆由第六识,此识攀缘不息,忽缘尘欲,忽缘佛名,故忆不如念之恒也。 然汝等果能忆佛,即入佳境。 超日月光佛,教大势至念佛三昧,重在念之一字,以三昧是果,念佛是因也。 因行圆满,果自得之。 原经文:‘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解释:此为取譬。 专忆,属第六识。 第六识生灭无常,故须专也。 专忘之意亦然。 若逢不逢有二解,一为虽逢犹如不逢,如某甲为专忆者,必有寻求之行为,而某乙为专忘者,无寻求之行为。 二人若逢于途,甲识而呼之,乙则障而不知。 二为如是二人不得相逢。 或见非见句法,同上解,然见与逢,义有深浅之别。 佛问以何得证圆通,势至对以念佛。 此段喻以念是一人,佛是一人。 一人专忆者,喻佛专忆众生。 因众生是佛之心,为度众生,始得成佛也。 一人专忘者,即喻众生也。 无量无边众生皆在佛之心中,佛念念不忘,必欲救出轮回而后已。 然众生竟有几人念佛? 外道甚至谤佛为魔,佛仍悯之救之。 众生不信佛者,固不忆佛。 纵受三皈五戒者,亦不忆佛。 故云一专为忆,一人专忘也。 若逢不逢,乃喻佛之法身遍一切处,而众生不之见也。 是如二镜,一垢一明故也。 又如梦,梦境如众生,梦者如佛。 梦者之忆梦境,如捕风捉影,不相感应也。 今人念佛,有口无心,何能往生。 若舍此而修他法,且察大势至菩萨,未遇超日月光佛教以念佛,其修行已历恒河沙劫,所修法门,不知其数,皆未圆通,于此可省焉。 今当末法,戒禅皆非其时,惟净可以成就。 即以参禅而论,必须开悟,始可与言修持,悟而不修,则生死宛然。 而欲开悟,必须明师指引,师生二人问对,旁人闻之,如聋如哑。 从无当众讲禅者也。 参禅一法,原为观心,末法时期,人多钝根,不能契机。 近世曾有倡观心者,虚云老和尚特加诃斥,故今之宗门,已落参话头之方便法矣。 原经文:‘二人相忆,二忆念深。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解释:此段不曰忆,而曰念,是更进一步矣,即念兹在兹也。 且念之深。 此深字至为重要,必由乎深,始能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此是就力道而言,念之既深,则生生相感,是谓志同道合。 道即心,二心印合,如形影相随。 经云佛佛道同,又云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即此之谓也。 此与前段之不逢不见相对。 前段言佛忆众生,而众生不忆佛。 此段言佛与众生互忆。 既然互忆,即有感应。 且由忆而念,由念而深。 佛无时不深念众生,若众生亦深念佛,断无不成之理。 此章并非专言极乐净土,故一切法门,不离此法,而净宗念佛亦不离此法。 惟净宗求往极乐修成佛果,他法则在娑婆断惑证真,此其不同之处。 故若就净宗言,一经往生,即了生死,则不谓从生至生矣。 然生死有分段与变易之别,往生极乐,未至补处,仍有变易生死,故亦可云从生至生。 原经文:‘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 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解释:此喻最足感人,母之于子,不择优劣,一旦远离,无不忆念。 佛忆众生,亦犹是也。 此映前段之一专为忆,一人专忘。 原经文:‘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解释:此段映前二人相忆。 原经文:‘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解释:此段释前比喻。 必定见佛,尚未见佛也,此佛约净宗言,即是弥陀,约楞严,即是见心。 不假方便者,一切法门无非方便,惟念佛一法,非方便也。 忆佛念佛,佛即心,以心印心,方便云乎哉。 香光庄严者,香表清净,光表智慧,念佛之人,其心在佛。 在佛身者染佛身,在佛心者染佛心,在佛名者染佛名,一切与佛同气,故得佛之香光庄严。 修他法者,如云庭前柏子树,则不如是直截矣。 原经文:‘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解释:此段对问圆通。 大势至菩萨以念佛入无生法忍,念佛为因,无生法忍为果。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是上求。 今于此界摄念佛人,是下化。 佛问圆通,大势至菩萨对以不择他法,惟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众生识心有八,六根既摄,六识不行,七识但执八识见分为我,虚无自体,惟余第八识之精明。 前六识皆据此一精明体,而起其用,故云元以一精明,分为六和合。 今既摄六根,是证即以此一精明念佛,然如来藏有见、相二分,究以见分念欤? 抑以相分念欤? 余竟应以见分念。 然尚须征于古注。 净念相继,行之最困难,即第八识不起他念,唯有净念,亦即八识所含无始业种,皆不现行,惟知念佛。 古德所云无念而念,应如何解,可于此处会其意。 无念者即第八识无他念也。 而念者,惟有佛之一念也。 此为大势至念佛之境界,汝等尚未入道,但知有第六识,即以第六识念佛,可谓善矣。 六识念佛,即是忆佛,六识虽审而不恒,然可转为妙观察智。 六识果能忆佛,即染佛之香光,久之六识不起分别,则第八识动辄佛念,斯得念佛三昧矣。 发布时间:2024-03-07 12:05:0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1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