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安法师:大安法师对净土经典的介绍 内容: 大安法师对净土经典的介绍 一般人认为《阿弥陀经》很简单,实际上《阿弥陀经》很深邃、很难懂。 佛讲经有的是深法作浅法讲,有的是广法作略法讲。 那么这部经典它确实是深法,非常深的一个圆顿妙法,却以浅显的形态表现出来。 它所展示的是无量无边的境界,却以简略的方式表达出来。 所以它很难懂,全体都是佛的境界。 这就需要祖师大德为我们把《阿弥陀经》的正确意思以疏、钞的形式,论的形式进一步阐发出来。 《阿弥陀经》自从鸠摩罗什翻译以来,也有诸多的注解。 印祖从中挑选出三部,一部是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一部是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一部是幽溪大师的《圆中钞》。 这里重点介绍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 蕅益大师是净土宗第九代祖师,他首先在宗门下开悟,然后通达教下,最后把宗门教下全都归摄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大经王里面,真正做到了通宗通教一心导归。 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是印光大师极力推崇的。 这部要解是《净土十要》的第一篇,也是应去病居士的请求撰写的。 在49岁那一年,用九天的时间,写完了这个要解。 他自己也不断地讲这个要解,在临往生的时候还对弟子口述了几个修改的地方,以后就成为定本留传下来。 在临命终时他说出了自己所证的位次:“名字位中真佛眼,毕竟未知付何人”。 就是他在天台“六即佛”当中只是证到了名字位,名字即佛。 名字即佛是什么样的境界呢? 就是见思惑还没有断,不仅没有断,伏都没有伏住。 但是他开悟了,见解与佛同齐。 所以我们了解到蕅益大师是“名字位中真佛眼”,我们就放心了。 放心什么呢? 他所写的东西是正知正见,不是一般的人从心意识里面想出来的、推敲出来的、琢磨出来的,就好像现在一些学者写的东西一样的,那就麻烦了。 也唯有祖师才能了解祖师,印光大师就直接推荐《弥陀要解》,说要解无论在理上的阐释,还是在事相上的阐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是释迦牟尼佛宣说这部经典以来第一注解,是微妙到了极点,正确到了极点,纵令是古佛再来到这个世间,重新来注解这部《阿弥陀经》,也不能高出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 大家听听这种赞叹已经是无以复加,推崇备至了。 《无量寿经》的注疏不是太多,在魏晋汉六朝时期,就已经有十一种《无量寿经》的译本问世。 在中国的佛教史上,汉代、晋代,宋梁陈五代,是中国佛教非常鼎盛的一个时期,也是我们这个民族这种超越性的文化发展得非常好的时期。 那个时代为净土宗的扎根和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文化土壤。 所以当时东晋的慧远大师能够在庐山东林寺结白莲社,能够树立起净土宗的一面旗帜。 这些都出现在六朝时期。 六朝遗风到了隋唐,也是有它强盛发展的势头。 《无量寿经》到现在有五本原译本,五种本原译本大家比较推崇康僧铠的本子。 隋朝的慧远法师对《无量寿经》的注疏也是选择了康僧铠的本子。 (待续)《观无量寿经》的注疏也有很多,这里就推荐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 《观经四帖疏》有玄义分,有序分义,有正宗分,有流通分,这四个方面。 善导大师作为净土宗的第二代祖师,他在建立净土的根本理念方面,在这部四帖疏里面有详细而深入的展开。 他是要把阿弥陀佛平等普度一切众生这样的精神理念展示出来。 尤其对名号的功德,以弥陀的这种大愿作为增上缘,普度五乘行人这样的观点,把它显彰出来,上中下三根都得到了生脱死的利益。 善导大师在四帖疏里面写得比较精彩的部分,第一是在玄义分,第二是在注解上品上生章,尤其对圆发三心,欲生彼国者应发三心,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他在注解三心之后,特别提出专修和杂修的利弊优劣得失的关系,提出要专修。 专修有五种正行,你要读诵就读诵净土三经,要礼拜就礼拜阿弥陀佛,要赞叹就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要观想就观想西方净土依正庄严,要供养就供养西方三圣,这就是叫专修。 那么专修里面又特别提出正行,就是称念佛名,其他四种都叫助行,这叫正行助行。 那么正助两行之外,其他的修行都叫杂修,杂修就是疏杂之行,往生就不是很有把握了,所以强调专修。 一百个人专修一百个人往生,一万个人专修一万个人往生,如果是杂修,比例就少得太多。 杂是这个意思。 其目的是让我们生起坚固的真信,一般人对这个难信之法即便他听闻了,有一定的信心,但他容易动摇。 如果碰到一个通宗通教的大法师大善知识说:“你这个念念佛就能往生了,那有那么容易的事情哪! 你不修禅定不开智慧,不修福德哪能往生哪! ”一听很有道理呀。 “你去的可是实报庄严土,叫报土,那个世界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业障深重,一点功夫都没有,那有那么便宜的事啊! 那能往生哪! 我还是教给你一个其它的方法吧。 ”很多人听了就会动摇,“哎呀! 大概是没有那么样的事。 ”这几年我们也常常听到,有的人就说,“你得要消业障,你业障不消哪能往生啊! ”他觉得有道理要消业障,那怎么消业障啊? “这样吧, 我给你一个什么咒,念几百万,等你消完了业障,再来念佛。 ”于是他就持咒去了,就动摇了。 他不知道这句佛号就是消业障的最好的方法。 再说你念了一辈子咒所有的业障就消掉了吗? 念佛法门不在乎你有没有业障,因为他能带业往生的! 五逆十恶的都能带,还怕什么呢? 怕的就是你没有信心! 怕的就是你有怀疑! 修净土法门最大的障碍就是怀疑。 如果碰到法身大士,乃至于初地、二地、十地、等觉菩萨在你面前说,“哎呀! 你修这个法门念念佛就能往生,没有这个事呀! 没有这么便宜的事啊! ”那你听了怎么办? 你就想人家都是菩萨讲这话,大概是没有这么便宜的事。 乃至于释迦牟尼佛亲自现身说,“哎呀! 我原来说的净土往生一法是我的权巧方便之说,我现在有更殊胜的法门传给你。 ”这时怎么办? 真正有信心的人就是碰到释迦牟尼佛说出这样的话,都会向佛顶礼说:“释迦牟尼佛啊! 您老人家原先教了我这个法门,我已经发愿终身不改了,虽然有更好的法门,我也不敢改原来的志向。 ”你能够说出这样的语言,说明你有真信。 这就从你的心地当中,真正扎下了一个很深的根哪! 是确然不可动摇的,连佛祖现前都不能动摇,更何况一般的人。 善导大师就已经看到了未来的众生有怀疑,当然释迦牟尼佛不可能说这个话了,是善导大师把这个推到极点,来假设这种情况。 这种情况存在都不会转移你的志向。 这可以截断我们末法众生这山望到那山高的偷心。 这是净业行人的指南针! 如果我们在念佛的过程当中,人家宗门教下乃至于一般的气功说一说,就跟着改变的话,那真是一点信根都没有。 所以大家一定要对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要有深入的了解,要熟悉。 这个《观经四帖疏》也是善导大师梦中得到梵僧指授写出来的。 这些都是我们净土典籍当中的珍宝。 佛法关键处无多子,你把这些要解呀、四帖疏呀、弥陀疏钞,这几本书能够看得很烂熟,就足够了。 注解《观经》的还有《妙宗钞》,《妙宗钞》首先是智者大师对《观经》有个疏,那么到了宋代的四明尊者,对这个疏又有一个钞。 他是以天台的一心三观,一境三地,这样的理念来注解的。 从他的理论、观法都很精妙都很圆融,但是对于中下根的人,很难切入。 所以就不如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能够三根普被,能够利根钝根都能得到利益。 所以在这里印祖也非常委婉地、技巧地告诉我们,我们只看善导大师四帖疏就好了。   发布时间:2024-03-08 08:57:3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1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