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经经典名句:401句(上) 内容: 1.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2.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3. 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4.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佛说八大人觉经》5. 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地藏菩萨本愿经》6.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 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 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 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地藏菩萨本愿经》7. 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 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 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 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 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 以此果报,无量无边。 --《地藏菩萨本愿经》8.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华严经》9.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佛说无量寿经》10. 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佛说无量寿经》11.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 其如幻耳。 --《佛说四十二章经》12. 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 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闻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欢喜踊跃,至心称念,深信不懈,於现在身,受无比乐。 或转贫贱,获得富贵。 或得果免宿业所追病患之苦。 或转短命,得寿延长。 或怨家变(无)恨。 得子孙繁荣,身心安乐,如意满足。 如是功德,不可称计。 --《佛说阿弥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经》13. 念阿弥陀佛功德,多于念地藏菩萨百千万倍。 何以得知? 准《观音经》,有一人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乃至一时,不如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 《十轮经》云:‘一百劫念观世音,不如一食顷念地藏菩萨。 ’《群疑论》曰:‘一大劫念地藏菩萨,不如一声念阿弥陀佛。 ’何以故? 佛是法王,菩萨为法臣,如王出时,臣必随从,大能摄小。 佛是觉满果圆,超诸地位,所以积念者功德最多,过于地藏百千万倍。 菩萨未属佛地,果未圆满,故功德最少。 ”--善导大师14. 心有所住,即为非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15.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 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佛为海龙王说法印经》16.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六祖慧能17.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 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佛说阿弥陀经》18.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楞严经》19. 知见立知,即无名本。 --《云关禅师语录卷之六》20.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楞严经》21.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 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佛说四十二章经》22. 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 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省菴法师语录》23. 报君今日是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 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中峰国师24.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中论》25. 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 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26. 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27. 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 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28. 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29. 尸弃佛偈: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30. 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31. 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32. 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33. 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34. 拘那含牟尼佛偈: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35.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楞严经》36. 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楞严经》37. 声在闻中,自有生灭。 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楞严经》38. 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是中无能现亦无所现物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一切空无性妄心分别有如理而观察一切皆无性(菩萨问明品第十)--《大方广佛华严经》39. 世间众生,不知恩报,更相仇对,邪见执著,迷惑颠倒,愚痴无知,无有信心,随逐恶友,起诸恶慧,贪爱无明,种种烦恼、悉皆充满,是我所修菩萨行处。 --《大方广佛华严经》40. 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41. 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佛说八大人觉经》42. 文殊当知,愚痴众生,不觉不知,寿命短薄,如石火光,如水上泡,如电光出,云何于中不惊不惧,云何于中广贪财利,云何于中耽淫嗜酒,云何于中生嫉妒心。 如此生死,流浪大海,唯有诸佛菩萨能到彼岸,凡夫众生定当沦没。 无常杀鬼来无时节,纵有无量无边金银财宝,情求赎命,无有是处。 众生当知,须观此身而生念言,是身如四毒蛇,常为无量诸虫之所唼食,是身臭秽,贪欲狱缚,是身可恶,犹如死狗,是身不净,九孔常流,是身如城,罗刹处内,是身不久,当为乌鹊饿狗之所食啖,须舍秽身,求菩提心。 当观此身,舍命之时,白汗流出,两手横空,楚痛难忍,命根尽时,一日二日至于五日,膨胀青瘀,脓汗流出,父母妻子而不喜见,乃至身骨散在于地,脚骨异处,膞骨胫骨、腰骨肋骨、脊骨顶骨髑髅各各异处,身肉肠胃、肝肾肺脏为诸虫薮,云何于中横生有我,生存之时,金银财宝,钱财库藏,何关我事?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43.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 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无尽意言:甚多世尊。 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边福德之利。 --《妙法莲华经》44. 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楞严经》45.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楞严经》46.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蕅益大师47.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 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蕅益大师48. 嗟乎! 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 华严所禀,却在此经。 而天下古今,信少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蕅益大师49. 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 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蕅益大师50.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 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 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佛说四十二章经》51.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 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 情爱于色,岂惮驱驰。 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 投泥自溺,故曰凡夫。 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佛说四十二章经》52.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 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 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 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四十二章经》53.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 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 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 邪心不止,断阴何益? 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 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四十二章经》54.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 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四十二章经》55.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 出离淤泥,乃可苏息。 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 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四十二章经》56.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华严经》57. 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大智度论》58.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 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四十二章经》59. 一切惜身命,人畜等无殊。 若欲食众生,先试割身肉。 死是极大苦,谁能不畏之。 但当自观身,云何食他肉。 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 二俱得杀业,死堕叫唤狱。 --《诫酒肉慈慧法门》60.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大乘起信论》61. 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问长安。 --蕅益大师62. 设于无数劫,财宝施于佛,不知佛实相,此亦不名施。 --《大方广佛华严经》63.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杨提刑64. 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维萨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 以善方便,化己眷属,令入菩萨智,令成熟解脱。 虽与同止,心无所著。 以本大悲,处于居家。 以慈心故,随顺妻子。 于菩萨清净道,无所障碍。 菩萨虽在居家,作诸事业,未曾暂舍一切智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65. 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 --《西归直指》66. 人人爱此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刻刻贪图快乐,不知乐是苦因。 --《西归直指》67. 罗衣偏罩脓血囊,锦被悉遮屎尿桶。 --《西归直指》68. 弥陀好念,勿虚彼国之金台;阎老无情,莫惹他家之铁棒。 --《西归直指》69.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大方广佛华严经》70. 或毁他节行。 而妻女酬偿。 或污彼声名。 而子孙受报。 绝嗣之坟墓,无非轻薄狂生;妓女之祖宗,尽是贪花浪子。 当富则玉楼削籍。 应贵则金榜除名。 笞杖徒流大辟。 生遭五等之诛。 地狱饿鬼畜生。 没受三途之罪。 从前恩爱。 到此成空。 --《欲海回狂》71. 芙蓉白面,须知带肉骷髅;美貌红妆,不过蒙衣漏厕。 --《欲海回狂》72.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大方广佛华严经》73.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 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大方广佛华严经》74. 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佛说八大人觉经》75. 当发菩提心,广济诸群生,是则供正觉,三十二明相。 设满恒沙刹,珍妙庄严具,奉献诸如来,及欢喜顶戴,不如以慈心,回向于菩提,是福为最胜,无量无有边。 余供无过者,超逾不可计,如是菩提心,必成等正觉。 --《观世音菩萨授记经》76.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 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 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77.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 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 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 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 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大方广佛华严经》78. 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诸善根时,于恶众生不生疲厌,亦不误起弃舍之心。 设满世间一切众生,悉不知恩,菩萨于彼,初无嫌恨,不生一念求反报心,但欲灭其无量苦恼,于诸世间,心如虚空,无所染著。 --《大方广佛华严经》79. 一切法门,明心为要;一切行门,净心为要。 明心之要,无如念佛。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净心之要,无如念佛。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彻悟大师80. 念佛无难事,所难在一心。 一心亦无难,难在断爱根。 --《省庵大师不净观颂》81.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彻悟禅师82. 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弥陀要解》83. 念佛当发志诚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 (谓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悉皆往生西方。 )若有此心,功德无量。 若只为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 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 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 而本灯固无所损也。 世人不知此义,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三复章道生居士书》84.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楞严经》85.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心经》86.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六祖法宝坛经》87.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楞严经》88. 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 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灵峰蕅益大师宗论卷第二之四》89. 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黔灵赤松禅师90.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增广贤文》91.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苏东坡92. 淫人妻女笑呵呵妻女人淫意若何不欲人淫妻女报急将淫念立消磨。 93. 淫人妻女毁人节万恶罪名集其身天理循环有报应我淫人妇妇淫人。 --《戒淫诗》94. 佛言。 睹人施道。 助之欢善。 得福甚大。 沙门问曰。 此福尽乎。 佛言。 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 各以炬来分取。 熟食除冥。 此炬如故。 福亦如之。 --《四十二章经》95.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96.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维摩诘所说经无我疏序》97.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太上感应篇》98. 建水月道场作梦中佛事。 --《万善同归集》99. 佛菩萨虽修六度万行,广作佛事,但视同梦幻,心无住著,远离诸相;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无修而修,修即无修,终日度生,终日无度。 --徐恒志100.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金刚经》101. 且破心头一点痴,十方何处不加持,圆明佛眼常相照,只是当人不自知。 --《妙法莲华经序品浅释》102. 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 --宣化上人103. 施主一粒米,重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永明延寿禅师104. 钟离祖师戒淫歌谁家少艾颜如玉,钟情故意迎人目。 多少贤豪善检束,到此关头便失足。 可怜失足欺幽独,妄谓罪微犹可赎。 岂知天将淫恶录,载在薄中罚甚酷。 折却祖宗遗下福,削尔前生修下禄。 损尔悠悠好寿数,斩尔绵绵广嗣续。 罚之不已令变畜,甚至永使堕水族。 看此惨报我亦哭,叹人何苦迷粉髑。 今恳世人听忠告,好色来前避欲速。 他女原非尔花烛,他妻原非尔眷属。 他女勾尔入他室,尔莫从他暗相逐。 他妻诱尔同他宿,尔莫与他私相熟。 尔若魂销无把握,但想一误入地狱。 尔若欲火难降伏,但想一犯遭冥戮。 想到此间身觳觫,自觉心灰如槁木。 心如槁木纯无欲,鬼神闻之皆敬服。 105.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造者是。 106. 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楞严经》107.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孟子离娄上》108. 紫柏大师龙蛇戒淫歌君不见,龙与蛇,本无常! 龙若有欲即为蛇,蛇能无欲鳞虫王! 世人所欲固虽多,饮食男女为大屙! 若以饮食较男女,男女又为欲之戈! 汉高祖之大度,楚霸王之强悍。 一火咸阳心不悲,虞姬别时情何软? 淮阴功高尚忍诛,戚姬临决苦踌躇。 能将欲海轻掀倒,自古人间几丈夫? 西施不知是何物,倾城倾国无多力。 当时若使留于越,越霸诸侯亦未必! 又不见! 五百仙人善驭云,去来空际尽超群,才听宫女一声曲,神力俱遭欲火焚! 苏子卿,持汉节,吞毡啖雪命欲绝,死生朝夕不可保,胡妇生儿犹所悦! 欲之难断有若是,难断能断须男子! 男子断欲尚多难,妇人失节何足耻? 言虽反,意甚切,字字分明心吐血,是男是女能断欲,诚为世上真豪杰! 扶人伦,整世道,苟非豪杰宁堪造? 饶有周公伊尹才,未能断欲终颠倒! 大可笑,大可笑,好汉多迷屎尿窍,臭皮袋上巧庄严,相看莫不称为妙? 殊不知,四大合成身,四蕴攒为心,若以四四观身心,何处寻? 烦恼海岂有边,龙蛇出没足云烟,人欲关头雷雨深,等闲换骨阿谁先! 109. 福祸无门,惟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太上感应篇》110. 于父母所,少作供养,获福无量;少作不顺,获罪无量。 --《杂宝藏经》111. 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法轮。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大方广佛华严经》112. 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未休。 当念只为情未撇,无边生死自羁留。 --《净土诗》113. 哀哉三界,爱欲为根。 根株不拔,奚望西生! 莲花国土,永离尘情,此缘能断,彼质斯成。 --《径中径又径》114. 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 上上升进,入如来地。 是名自觉圣智相。 --《楞伽经》115. 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楞严经》116. 我昔所造诸悉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于诸惑业及摩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大方广佛华严经》117. 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 欲行恶法,皆悉不成。 所修善业,皆速成就。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 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 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118.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疾病以减食为药汤。 --百丈怀海禅师119. 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永嘉大师120.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121.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122.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佛说大乘善见变化文殊师利问法经》123.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 --《佛说四十二章经》124.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 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八大人觉经》125.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苦量,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八大人觉经》125. 善男子:若能观怨(家)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 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需,当知是人能善修慈。 (禅波罗蜜品第二十七)--《优婆塞戒经》126. 在家菩萨如法集聚钱财,非不如法,平直正求,给事父母、妻子,给施亲友、眷属、知识,然后施法。 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负荷重担,发大精进,教化众生而无疲厌;自舍已乐,为众生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而不倾动。 (郁伽长者会)--《大宝积经》127. 父母佛弟子,远来远去人,病者及看病,此八决定施。 --《文殊问经》128. 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妙行无住分第四)--《金刚般若波罗蜜经》129. 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怠。 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 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妙法莲华经》130.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善男子:如是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何以故? 以诸如来尊重法故。 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 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 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普贤行愿品)--《大方广佛华严经》131. 施者、受者、财物不可得故,能具足檀波罗密。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132. 云何修行施门,若见一切众生,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以自舍悭贪,令彼欢喜。 若见厄难,恐怖危逼,随己堪任,施与无畏。 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能解,方便为说,不应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 --《大乘起信论》134. 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 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第十六章)--《佛说四十二章经》135. 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 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第二十四章)--《佛说四十二章经》136.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 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 去! 吾不用。 天神愈敬。 (第二十六章)--《佛说四十二章经》137. 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故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佛遗教经》138. 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 ……若乐众者,则受众恼。 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 世间缚著,没于众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 --《佛遗教经》139.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 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八大人觉经》140. 闻三恶苦,心生怖畏,身毛皆竖,涕泣横流,坚持斋戒,乃至小罪,不敢毁犯,当知是人,得解脱分法。 (解脱品第四)--《优婆塞戒经》141. 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 何等为五:一者乐杀;二者乐盗;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 (受戒品第十四)--《优婆塞戒经》142. 优婆塞戒至菩萨戒,能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地根基,是名庄严。 既受戒已,得人天乐,是名自利。 既受戒已,施诸众生,无恐无畏;咸令一切,离苦获安,是名利他。 (六波罗蜜品第十八)--《优婆塞戒经》143. 如人病重,要须众药,和合治之,若少一种,则不能治。 何以故? 其病重故。 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具诸恶故,要须众戒,然后治之,若少一戒,则不能治。 (业品第二十四)--《优婆塞戒经》144. 在家菩萨应受善戒。 彼应不杀,放舍刀杖,不杀一切诸众生等,不恼一切,常行慈心。 彼应不盗,自财知足,于他财物不生希望,乃至草叶,不与不取。 离彼邪淫,夫妻自足,不希他人。 应离忘语,如说如作,不诳于他,先思而行。 随所见闻,如实而说,宁舍身命,终不妄语。 彼应离酒,不醉不乱,不自轻躁,亦不嘲哗。 (郁伽长者会)--《大宝积经》145. 汝应持戒。 汝若不持,汝若不持,汝口虽说,自耳不闻,如是种种被他讥毁,何能劝人守护净戒。 以是当知,先自检身,离诸放逸,坚持净戒,然后为人说正法要,有情闻已,便能信受。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146.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法句经》147. 行恶得恶,如种苦种,恶自受罪,善自受福。 --《法句经》148. 大众心谛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即入诸佛位。 --《梵网经》149. 佛言:若佛子,若自杀,教人杀,方便杀,赞叹杀,见作随喜,乃至咒杀。 杀因、杀缘、杀法、杀法、杀业。 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 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方便救护一切众生。 而反自恣心快意杀生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一杀戒)--《梵网经》150. 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 盗因、盗缘、盗法、盗业。 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 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 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二盗戒)--《梵网经》151. 若佛子,自淫,教人淫,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 淫因、淫缘、淫法、淫业。 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淫。 而菩萨应生孝顺心,救度一切众生,净法与人。 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子、姐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三淫戒)--《梵网经》152. 若佛子,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 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 乃至不见言见,见言不见,身心妄语。 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 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四妄语戒)--《梵网经》153.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 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 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 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五酤洒戒)--《梵网经》154.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 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 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 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六说四众过戒)--《梵网经》155. 若佛子,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 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 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 若自赞已德,隐他人好事,令他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七自赞毁他戒)--《梵网经》156.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 悭因、悭缘、悭法、悭业。 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需,一切给予。 而菩萨以恶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 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 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八悭惜加毁戒)--《梵网经》156若佛子,自瞋,教人瞋。 瞋因、瞋缘、瞋法、瞋业。 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善根无诤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顺心。 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乃至于非众生中,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犹不息;前人求悔,善言忏谢,犹瞋不解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九瞋心不受悔戒)--《梵网经》157. 若佛子,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 谤因、谤缘、谤法、谤业。 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如三百矛刺心,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 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第十谤三宝戒)--《梵网经》158. 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 (菩萨戒本)--《梵网经》159. 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 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卷五优波离身识)--《大佛顶首楞严经》160.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 --《大佛顶首楞严经》161. 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大佛顶首楞严经》162. 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若不断偷,修禅定身,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大佛顶首楞严经》163. 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语言证。 ……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大佛顶首楞严经》164. 善男子: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 若受檀越信施之时,应观是食如子肉想。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不听食肉。 善男子:夫食肉者,断大慈种。 (如来性品第四之一)--《大般涅盘经》165. 戒能永断一切恶业及三恶道;能疗恶病,犹如药树;戒是生死险道资粮;戒是摧结恶贼铠杖;戒是灭结毒蛇良咒;戒是度恶业行桥梁。 若有不能如是观者,名不修戒。 (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六)--《大般涅盘经》166. 一切肉与葱,及诸韭蒜等,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 --《楞伽经卷四》167. 若食诸血肉,众生悉恐怖,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 --《楞伽经卷四》168. 食肉无慈慧,永背正解脱,及违圣表相,是故不应食。 --《楞伽经卷四》169. 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 --《大方广佛华严经》170. 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著,绝世贪爱。 --《大方广佛华严经》171. 罪不罪不可得故,具足尸罗波罗密。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172.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 佛默不对。 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 对曰:归矣。 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 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第七章)--《佛说四十二章经》173.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瞋恨。 亦当护口,勿出恶言。 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 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佛遗教经》174. 有智之人,若遇恶骂,当作是念:是骂詈字,不一时生,初字出时,后字未生,后字生已,初字复灭。 若不一时,云何是骂。 直是风声,我云何瞋。 我今此身,五阴和合,四阴不现,则不可骂。 色阴十分,和合而有,如是和合,念念不停。 若不停,谁当受骂。 --《优波塞戒经》175. 世间骂者,亦有两种:一者实,二者虚。 若说实者,实何所瞋。 若说虚者,虚自得骂,无豫我事。 我何缘瞋。 若我瞋者,我自作恶,何以故? 因瞋恚故,生三恶道。 若我于彼三恶道中受苦恼者,则为自作自受苦报。 --《优波塞戒经》176若有愚下狂乱众生来骂辱者,皆忍受之。 譬如醉象难可禁制,应以铁钩而调伏之。 瞋心醉象,亦复如是,以忍辱钩而制御之,令其调伏,名为安忍波罗密多。 --《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177. 见怒能忍,至诚安徐,口无粗言,不害众生。 --《法句经》178. 逊言顺辞,尊敬于人,弃结忍恶,疾怨自灭。 --《法句经》179. 履仁行慈,博爱济众,福常随身,卧安觉安。 --《法句经》180. 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181.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 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安乐行品第十四)--《妙法莲花经》182. 菩萨摩诃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于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 设有众生,于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无恚怒。 普为众生作善知识,演说正法,令其修习。 --《大方广佛华严经》183. 菩萨尔时,复作是念,我从无始劫,住于生死,受诸苦恼。 如是思维,重自劝励,令心清净,而得欢喜,善自调摄,自能安住于佛法中,亦令众生同得此法。 --《大方广佛华严经》184. 复更思维,此身空寂,无我我所,无有真实,性空无二,若苦若乐,皆无所有,诸法空故。 我当解了,广为人说,令诸众生,灭除此见。 是故我今虽遭苦毒,应当忍受。 --《大方广佛华严经》185. 心不动故,具足羼提波罗密。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186. 菩萨修行大涅盘者作是思维,若不能忍受如是身苦心苦,则不能令一切众生度烦恼河。 以是思维,虽有如是身心苦恼,默然忍受。 以忍受故,则不生漏。 (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三)--《大般涅盘经》187. 云何修行忍门? 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 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 --《大乘起信论》188.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 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 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证道果。 (第三十三章)--《佛说四十二章经》189.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 初夜后夜,亦勿有废。 中夜诵经,以自消息。 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佛遗教经》190. 当知世皆无常,会必有离。 勿怀忧恼,世相如是。 当勤精进,早求解脱,以智慧明,灭诸痴暗。 --《佛遗教经》191. 第四觉知,懈怠堕落。 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八大人觉经》192. 已生恶法,为欲坏之。 未生恶法,为遮不起。 未生善法,为令速生。 已生善法,为令增广。 勤修精进,是名精进。 --《优婆塞戒经》193. 菩萨虽复不惜身命,然为护法,应当爱惜,身四威仪,常修如法。 (毗梨耶波罗蜜品第二十六)--《优婆塞戒经》194.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 --《圆觉修多罗了义经》195. 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 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乐深智,无有障碍。 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妙法莲华经》196. 如人水所漂,惧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大方广佛华严经》197. 如人设美膳,自饿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大方广佛华严经》198. 如人善方药,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大方广佛华严经》199. 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大方广佛华严经》200. 菩萨摩诃萨知苦苦、坏苦、行苦,专求佛法,不生懈怠。 行菩萨行,无有疲厌。 不惊、不畏、不恐、不怖,不舍大愿,求一切智,坚固不退。 --《大方广佛华严经》 发布时间:2024-03-27 09:04:34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1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