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圣典篇 盐块经 内容: 圣典篇 盐块经诸比库,若有人这样说:此人随其所造之业,都要承受其[果报]。 诸比库,若是这样,则不能住于梵行,不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终尽。 诸比库,若有人这样说:此人随其所造的应受之业,而承受其果报。 诸比库,若是这样,则能住于梵行,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终尽。 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即使只作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堕落]地狱。 然而,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即使只作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呢? 诸比库,于此,有些人不曾修身、不曾修戒、不曾修心、不曾修慧,卑微、身贱、少[恶]而住苦。 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即使只作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 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不卑微、伟大、住于无量。 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诸比库,犹如有人将盐块投进小水杯中。 诸比库,你们认为如何,那小水杯中的水是否会因该盐块而咸得不堪饮用呢? 是的,尊者! 那是什么原因呢? 尊者,因为水杯中的太少水,才会因该盐块而咸得不堪饮用。 诸比库,犹如有人将盐块投进恒河中。 诸比库,你们认为如何,那恒河是否会因该盐块而咸得不堪饮用呢? 不会,尊者! 那是什么原因呢? 尊者,因为恒河乃大水聚,不会因该盐块而咸得不堪饮用。 正是如此,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即使只作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 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即使只作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呢? 诸比库,于此,有些人不曾修身、不曾修戒、不曾修心、不曾修慧,卑微、身贱、少[恶]而住苦。 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即使只作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 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不卑微、伟大、住于无量。 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即使因半金也被捕,因一金也被捕,因百金也被捕。 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却不因半金被捕,不因一金被捕,不因百金被捕。 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即使因半金也被捕,因一金也被捕,因百金也被捕呢? 诸比库,于此,有些人穷困、贫乏、少财。 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即使因半金也被捕,因一金也被捕,因百金也被捕。 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不因半金被捕,不因一金被捕,不因百金被捕呢? 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富有、大富、多钱。 诸比库,像这样的人不因半金被捕,不因一金被捕,不因百金被捕。 正是如此,诸比库,于此,有些人作了少量的恶业,由此导向地狱。 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作了少量的恶业,由此导向地狱呢? 诸比库,于此,有些人不曾修身、不曾修戒、不曾修心、不曾修慧,卑微、身贱、少[恶]而住苦。 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由此导向地狱。 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不卑微、伟大、住于无量。 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不卑微、伟大、住于无量。 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诸比库,就犹如有一类人不与而取(偷)了羊主人或宰羊人的羊,可能会被杀、被捕、被罚没,或被任随处理;有一类人不与而取了羊,却不会被杀、被捕、被罚没,或被任随处理。 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不与而取了羊主人或宰羊人的羊,可能会被杀、被捕、被罚没,或被任随处理呢? 诸比库,于此,有些人穷困、贫乏、少财。 诸比库,像这样的人不与而取了羊主人或宰羊人的羊,可能会被杀、被捕、被罚没,或被任随处理。 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不与而取了羊主人或宰羊人的羊,却不会被杀、被捕、被罚没,或被任随处理呢? 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富有、大富、多钱,是国王或国王的大臣。 诸比库,像这样的人不与而取了羊主人或宰羊人的羊,不会被杀、被捕、被罚没,或被任随处理,甚至还会向他合掌请求说:大人,请还给我羊或羊的价钱吧! 正是如此,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同样地即使只作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 然而,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即使只作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呢? 诸比库,于此,有些人不曾修身、不曾修戒、不曾修心、不曾修慧,卑微、身贱、少[恶]而住苦。 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即使只作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 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不卑微、伟大、住于无量。 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诸比库,若有人这样说:此人随其所造之业,都要承受其[果报]。 诸比库,若是这样,则不能住于梵行,不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终尽。 诸比库,若有人这样说:此人随其所造的应受之业,而承受其果报。 诸比库,若是这样,则能住于梵行,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终尽。 盐块经脚注部份:90 盐块经 (Lo? aphalasutta):译自A. 3. 10. 9。 缅文版作Lo? akapalla- sutta (盐釜经)世尊在该经中说:若说随所造业必受其报,则苦不可尽;若说随所造的应受之业而受其报,则苦可尽。 不曾修身、戒、心、慧者,会因小恶而堕地狱,已修身、戒、心、慧者,曾作的小恶不会在来生受报。 接着佛陀又用盐块、金币、偷羊三个譬喻来说明这个问题。 91 如果这样说:随其所造作的任何业,都必须承受其果报,确实没有办法逃脱其所造作之业的果报。 因为无论造作了多少的业,他都要遭受其果报。 92 不能住于梵行 (brahmacariyavso na hoti):若在修道之前造了顺次生受业,他必定要受报故,即使住于梵行也算没住。 93 不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终尽 (okso na payati samm dukkhassa antakiriyya):假如这种论调是真的话,那么,由于过去所造之业的积累以及果报成熟的力量,通过因果法则而不断转起的苦是不可能终尽的。 94 在心路过程的七个速行当中,若第一个速行所造之业在因缘具足时,只会在现生中带来其果报(现法受业),若因缘不具足则成为无效业。 若第七个速行所造之业在因缘具足时,会在下一生带来果报(次生受业),若因缘不具足则成为无效业。 若是中间的五个速行所造之业,只要还在轮回流转当中,都必须永无止境地承受其果报(后后受业)。 此人随其以哪种方式造作了业,他即承受与其相应的果报。 这是在义注中依果报成熟的时间来承受其业的说法。 95 由于通过圣道而灭了行作识(业识),使将在未来的生命中转起之苦不再产生,所以才有可能了知苦的完全终尽。 96 现法受[报] (di? ?hadhammavedan? ya):该业只会在今生中成熟,果报成熟的时间为现法受。 97 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n? upi khyati, ki bahudeva):在第二生中即使连极少量的果报都不会再出现,更何况会见到更多的果报呢? 98 不曾修身 (abhvitakyo):这一句话是对不曾修习身等、驰驱于生死流转的凡夫而言的。 99 卑微(paritto):直译为少许,即少功德。 身贱(apptumo):直译为少我。 身(tumo,我)即自身;相对于伟大来说,其功德少为身贱。 少[恶]而住苦(appadukkhavihr? ):即使因少量之恶也住于苦。 100 已修身 (bhvitakyo):这一句话是对漏尽者而言的。 他实已以称为身随观的方法来修习身,名为已修身,或以身的培育故为已修身。 已修戒(bhvitas? lo):已增长戒行。 其余的两句也同理。 或者以修习五门为已修身,即是说以此来修习根律仪戒,而已修戒则是指巴帝摩卡律仪戒、活命遍净戒和资具依止戒三种。 101 不卑微(apparitto):有不少的功德。 伟大(mahatt):自身虽小,但却有大量的功德为伟大。 住于无量(appam? avihr? ):在此是指漏尽者。 他实因已没有了有限量的贪瞋痴,故名为住于无量。 发布时间:2024-04-04 12:49:1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2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