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如果秦桧学习佛法,他还会成为陷害岳飞的奸臣吗? 内容: 提到秦桧,大家可能都会想到两件事:他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岳飞致其死亡,以及后人为纪念岳飞,铸了秦桧夫妇反剪双手的铁人跪像以表谢罪。 当然,秦桧也为中国的早餐文化做出了贡献——油条(油炸烩),那是人们为表示对秦桧忠奸不分,残害忠良的直接发泄。 虽然近些年,有些学者开始从宋代的历史资料(正、野史)、尤其近些年出土的秦桧亲笔之“政治遗嘱”,重新认识已经被脸谱化、标签化的秦桧。 但是无论怎么论证,都改变不了他陷害千古忠良岳飞的事实。 那么,这个奸臣是否就是一个不学无术、只知溜须拍马、陷害忠良的小人呢? 从世间法的角度看,秦桧还是颇有才华与聪明的。 他状元出身,博学多才,书法甚有造诣。 他根据“瘦金体”的字体特点,统一了南宋的公文书写字体,而这种字体后逐渐演变为“宋体”。 此外,他在处理问题上也有独到之处。 他的府上曾经种有一棵石榴树,仆人趁没人之际,就偷吃了一个石榴。 秦桧发现石榴少了后,并未声张。 第二天,他把仆人召集起来,然后派了人去砍石榴树。 这时,突然有一个仆人说了一句:“石榴很甜,砍了可惜! ”秦桧听到后就说:“你就是那个偷石榴的人。 ”审问之下,果然如此。 他既然如此聪明,为什么却干了遗臭万年的事呢? 不得不说,这与他满是私心贪夺,缺少正知正见的处世方法和态度有关。 我们先回顾一下当时宋高宗、秦桧、岳飞三者的微妙关系。 其实,在他们所追逐的利益互不对称的前提下,他们各自进行了三人“斗地主”式的权利博弈。 最后宋高宗、秦桧联合“出老千”,让岳飞输光老本。 对宋高宗来说,他最担心的就是岳飞提出 “直捣黄龙,迎回二帝(宋徽宗与宋钦宗)”的计划。 因为一旦迎回二帝,宋高宗帝位不保,因此他宁可偏安一隅。 其次,相比二帝的回归,宋高宗并不完全担心金国的重兵威胁与侵略。 而对于宋高宗而言,岳飞的军队姓“岳”,并不姓“宋”,而宋高宗吃过“苗刘兵变”的亏,因此他对岳飞的岳家军颇为忌惮。 加之岳飞干涉皇权,操心宋高宗立太子之事,严重犯了皇帝的大忌,成了他的心头大患,因此高宗是必除岳飞而后快。 然而,岳飞在“精忠报国”的忠义思想影响下,终极目标就是打败金国,迎回二帝。 最终,宋高宗的明着不配合,暗地里反对,使得岳飞收服国土无望。 博弈双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这就是“零和博弈”。 因此,在皇权至上的前提下,岳飞只能是利益受损失的一方。 秦桧呢,存在站队问题。 他要么站在高宗一方,主张议和;要么支持岳飞主战。 站在高宗一方,可以保全自己的荣华富贵和家人的安危;站在岳飞一队则可能失去政治资本和权利,甚至失去生命。 秦桧做为一个官场“大咖”,他的一思一想,一举一动影响着一批人,甚至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整个南宋的国运。 正所谓在庙堂之上当思江湖之远,因此,他是否具有正知正见,对当时的南宋尤为重要。 但由于他从自私我执出发,只想保全自己的荣华富贵,而忘了民族大义,最后成了一个枉良媚上的小人,帮着宋高宗构陷岳飞,致其于死地。 其实,秦桧在宋高宗与岳飞的博弈中,完全可以做一个“调和剂”,采取积极行动,让这个残酷的“零和博弈”,变为“1+1 ≥ 2”的多赢效应。 因此,如果他学习佛法,那么他的选择可能会更为“智慧”。 因为他会明白“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于轮回转折中皆我父母”,因此他“见其生不忍见其死,见其好不忍见其坏,绝不可有分毫助成他人的恶果成熟,只能助成他人的善果行持”。 那么,他将会在宋高宗与岳飞之间进行有效的调和与沟通,使二人的目标达到一致。 他既然明白宋高宗最大的“心病”,而又能想象二帝远在异国北乡受尽屈辱煎熬,完全可以选择与岳飞战略合作。 即是在和谈的情况下,先以重兵压境金国,然后以战而议和,这样最终议和的结果是迎回二帝。 之后,对二帝做工作,让他们放弃对皇位的追逐。 此时的二帝受尽折磨,他们能逃离囚禁已是万分感激,加之他们已是丧国之君,恐怕也不想回宫廷当皇帝了。 因此,这个条件很容易谈成。 这样不仅能消除宋高宗的“心病”,为他树立仁孝的光辉形象,同时还能圆了岳飞“精忠报国”的民族大义。 这是一个两全其美、多方满意的结局。 然而,秦桧却做出了“效率最低”的选择,从而遗恨千古。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从不同的知见出发、行事,会造成迥然不同的命运。 如果秦桧是一个真正学佛修行人,那么他可能不会做出遗臭万年的恶事。 或许他跟岳飞就会成为“廉颇与蔺相如”式的黄金搭档,被世人铭记与赞颂。 往事不可追,历史没有如果,我不知道在另一世界的秦桧会怎样反思他的行为。 但我却深深知道,我们今生有此福报得暇满人身,又遇到南无第三世多杰羌佛传之《极圣解脱大手印》和《藉心经说真谛》等至高法宝,实在是百千万劫难遭遇。 因此,我们必须严格用 128 条邪恶见和错误知见来鉴别自己和他人,从修行入手,不错因果,践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做一个利益众生之人。 发布时间:2024-04-13 06:37:1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2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