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消除烦恼的方法:知识智慧 内容: 知识智慧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大暗中,有目无所见。 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 《大智度论卷五释初品中摩诃萨埵》智慧是心地无染,多闻是博闻强记。 如果心地光明而不具备足够的知识学问,便不能用适当的语言工具来向人表达自己内心的体验;如果仅有渊博的学问,而无明净的智慧,便等于睁着两眼的盲人,所说所见,都像盲人摸象。 一般人所认为的智慧大概是指聪明或博学。 这种人见多识广,反应敏捷,分析和观察深刻而独到。 其实,从佛法的观点来说,聪明人不等于有智慧,学问家也不等于智者。 离开了自我中心的分别、执著,才是离烦恼而得解脱的有智慧者,那是亲自体验到了真我无我、实相无相的究竟空相。 在这个偈子中,多闻的意思是懂得很多佛法,不一定用耳朵听闻,也可用眼睛阅读和用心分析研究经典。 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中,阿难尊者是多闻第一,他把佛在各个时段所讲的佛法都记得清清楚楚,被形容为如瓶泻水,从佛的口中进入阿难耳中,一字不少、一义不漏地全部承受。 但他直到释迦牟尼佛涅槃时,尚未悟入智慧。 尚未成阿罗汉。 可见多闻和智慧并无绝对的关系。 只有多闻而无智慧,虽然身在光明之中,但好比没有眼睛,看不到光明,无从知道光明是什么? 反过来说,有智慧而无知识、学问,只能说自己没有烦恼,但无法用智慧来帮助众生,这好比在黑暗之中,有眼睛却看不到东西,不知道佛法是怎么说的,不会说开悟的境界是怎么发生的。 所以佛陀时代有些已证阿罗汉果而没有学问辩才的弟子,遇到请他们说法开示的场合,只好表现几下神通来感化人。 可见有智慧而无多闻,多闻而无智慧都不够好。 发布时间:2024-04-14 13:36:2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2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