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若何获得皈依? 内容:   若何获得皈依? 经由过程四个途径就可以获得皈依:(一)知三宝功德。 (二)知三宝差别。 (三)自愿宣誓确认。 (四)不说皈依其余对象。 (一)知三宝功德。 对佛宝、法宝、僧宝的功德有所懂得。 简单说,佛宝怀孕功德、语功德、意功德和事业功德。 身功德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总之就是帅气到极点、肃静到极点,呼啦~像一阵风一样轻轻飘过,就能让人无比欢乐,就能让人生起崇敬和信心。 语功德就是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类解。 佛他白叟家说的是同样一句话,北京人听到的是北京话,杭州人听到的是杭州话,广东人听到的是广东话,外国人听到的是外国话,文人诗人听着是阳春白雪,农民工兄弟听着是下里巴人而且谁听了都认为很对胃口、很有赞助。 意功德就是佛陀具有无与伦比的聪明和慈悲。 事业功德,就是佛能把一切众生安置到今生与下世的安泰、解脱死活轮回,甚至于成佛的彼岸,这样的事业无边无际,下至蛇虫百脚,上至人、天神甚至大菩萨,都可以依佛的力量而获得成就。 法宝具有让众生断除过失、生起功德的功德。 僧宝具有随念法宝和如理修行的功德。 假如按照经论,三宝功德可以展开说,几天几夜都说不完。 但一个求皈依的人,起码对三宝功德得有一点懂得,生起崇敬、崇奉和依靠之心。 (二)知三宝差别。 就是对佛宝是啥、法宝是啥、僧宝是啥,都有啥差别,得有所懂得。 不能什么都模里模糊的,就跑来皈依。 比较广地说三宝差别,有六种。 ①性质差别。 佛是亲自证得圆满觉悟者。 法是佛所亲自证得的器械,比如三法印、四圣谛、缘起性空之类。 僧是准确修行佛法者。 ②事业差别。 佛主要的事业是讲经说法引导众生。 法主要的事业是断除烦恼和苦楚。 僧主要的事业是协助人积极修善,比如做榜样和榜样、鼓励劝勉等等。 好比佛是医生,法是药等治疗方法,僧是经由积极治疗、基本康复的病友,以及家人同伙等。 ③信解差别。 说白了也就是立场上的差别。 对佛宝是亲近、承事,对法宝是希求、修证,对僧宝是和合共住、如法同业等。 好比对医生要信任、听医生的话,对治疗要积极介入合营,对病友要信任善处。 ④修行差别。 就是把上述三种立场转化成实际行动时的差别。 ⑤随念差别。 就是三宝的功德差别。 三宝功德是佛教徒应当时常思念的内容,所以叫随念差别。 ⑥生福差别。 比如你赡养佛,那依佛一位就能有福报;赡养僧,是依僧众,也就是一群人,而有福报;赡养法(比如印经书,如法修行等),那就依此法得福报。 (三)自愿宣誓确认。 这是一个典礼,必须找一位受过具足戒而且戒行清净的男性削发人(佛在世的时刻,当然找佛是最好),让他作法度模范师(阿阇黎),在他的引导下,自愿地宣誓:  这个发誓过程中,心中要确认:佛是皈依的导师,法是正皈依处,僧是修行的助伴。 这是合营皈依的誓言。 这样就是大乘皈依的誓言。 其差别在于合营皈依只限于一辈子,大乘皈依则是生生世世、直到成佛为止。 假如在此基本上,还要成为密宗的修行者,或者这个皈依典礼是灌顶之前的皈依典礼,则必须把皈依和发菩提心联合起来宣誓。 这个誓言取自一部叫做《金刚幂》的佛经:  我今皈依三宝尊 罪障各各皆懊悔  有情众善尽随喜 大觉菩提意能持  诸佛处死贤圣僧 直至菩提皈依竟  自他义利极成故 菩提心者令生起  菩提最胜心者生复生敬诸有情如我大恩亲  菩提大行意乐定修行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重复三遍)  汉传佛教今朝通行的皈依和戒律是来自印度法藏部系统,藏传佛教的则是来自说一切有部系统。 若按说一切有部的典礼,这样子宣誓今后,师父要说:此乃方便也。 皈依者要回答:善哉! (四)不说皈依其余对象。 这个一般也要在典礼中发誓:  我某某,皈依佛竟,永不皈依天、魔、外道;  我某某,皈依法竟,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我某某,皈依僧竟,永不皈依外道邪众。 (重复三遍)  这样发誓后,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人,都不能说舍弃皈依或皈依其余对象的话。 如果这边信佛,那边跑到道观里去念经,或者跑到教堂里去祈祷,那都邑急速落空皈依。 别的,作为佛教徒,成天对民间的鬼狐仙怪顶礼跪拜,忠诚得不得了,这也是纰谬的。 还有些自称是佛教徒的人,张口钳口佛经、儒书、圣经等,不决雌雄,都是劝人向善的、殊途同归的,自作聪明,自以为境界很精深,其实早已将自己消除在佛门之外了。 这里值得留意的是,不说皈依其余对象,并不是说就不跟天魔外道来往了,也不是说从此今后不看其余宗教或思惟流派的书了,更不是说从今今后就跟异教徒井水不犯河水了。 佛教其实很开放,尤其作为大乘佛教徒,恰好要多跟他们接触,互相懂得、互相赞助,调和共处;但不能有皈依的心和口头表示。 比如说守护一方的狐仙之类的吧,可以给它安一个供台,点点香,不时赡养一些器械,那没有问题;但不磕头祈求,不认为它可以使自己和他人真正断除苦楚获得解脱。 别的,日常平凡生活中,有两点值得留意。 首先,佛教徒在汉地,不要跑到一个庙里,还没搞清楚它供的是什么,就开始磕头祈祷。 汉地很多庙是佛道神一路供的。 你如果拜了一个什么太上老君啊,王母娘娘啊,何仙姑啊之类,就白白地落空皈依了。 在藏地,不要见了塔、见了庙、见了僧人就生起无比的崇敬之心,就顶礼赡养。 有一些塔、庙、僧人是属于苯教的(尤其是在康藏地区),不仔细分辨还真看不出来和佛教有什么差别。 其次,在某些单位里,皈依了的人确实有些难处。 人家要问起来,怎么回答呢? 有些人自作聪明,回答:我什么都不信,只信任自己。 这是纰谬的。 敏公上师教过一个聪明的方法,就是回答:我只信任真理。 当然,这样的问题以前比较严重,现在的情况好多了。 除非你是党员,偷着信佛的,或在某些特其余机关单位里;一般说自己是佛教徒,不会造成任何麻烦。 皈依有什么利益  皈依有八个利益:  ①正式成为一名佛门中人。 是不是佛教徒,不是看庙跑了若干,钞票捐了若干,菩萨拜了若干,而是看有没有皈依。 ②奠定律仪的基本。 律仪,最最通俗的讲,就是受戒。 按戒律学道理,皈依是受戒的基本,没有皈依的人,是得不到任何戒体的。 反过来说,一小我他哪怕受过具足戒、各类菩萨戒,甚至密乘戒和各类灌顶,假如他破坏了皈依,所有这些都邑在刹那之间风声鹤唳。 即便他再有名望,学生再怎么浩瀚,也得从法座高低来,从零开始。 ③灭除业障。 以前造了很多恶业,经由过程皈依,就可以减轻甚至消除。 这就是上一个专题所说的依止力。 ④广积福德。 比起简单的烧香、磕头、赡养,皈依的福德不知道有若干倍。 佛经里说,皈依的功德,它假如有形象,用全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来装,都装不下。 ⑤人与非人不能害。 一个佛教徒,只要他守皈依、修皈依做得好,是不会被人或鬼怪等谗谄而死于非命的。 有商人之类常经由鬼怪常出没的地方,经由过程念诵皈依,就会毫发无伤。 这种故事在印度和西藏极其之多。 一般佛教徒甚至在做恶梦的时刻,如果记得念皈依,恶梦自然会退去。 有些人,我们常说他威光不足,老沾染邪气,灾星扫把星,或者常有些撞科见鬼之类的工作发生这只要好好修皈依、念诵皈依,就自然会没事。 反过来说,作为佛教徒,经常碰到各类各样的邪性的不利事,或者老见鬼、被谗谄,结果只知道东求一个菩萨、西修一个密法,来祈求禳解灾害、逢凶化吉,钱花了一大堆,却不知道检查一下自己皈依修得怎么样,这就真的是舍本逐末。 打个比方。 一个老烟腔,嗓子也不好,眼睛也不好,鼻子也不好,脑袋也出问题,心血管疾病一大堆,肝肾功能也很差劲,他要只知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远远比不上戒烟来得强。 ⑥不堕恶道。 一个好好守皈依、修皈依的人,是绝对不会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 为什么呢? 因为首先三宝具有异常强大的加持力,比起任何世间鬼神都要强大得多;其次,因为皈依三宝,就会依佛所说、以僧为助伴和榜样,依法修行,这样子,最差最低,也不会堕恶道。 以前有一个地位很高的天神,快要死了,他观察自己死后将腐化成一头猪(欲界天因为成天享乐无度,时常有死后腐化成畜生的)。 于是他就急得团团转,问了好多人,连帝释天王(因陀罗)也没有办法。 最后佛让他修皈依,他照做,生到了兜率天之中。 ⑦诸事顺遂。 好好守皈依、修皈依的人,他干事,什么考试啊,升迁啊,娶亲生子啊,开公司啊,找工作啊只要不是坏事,都比较轻易成功。 ⑧速速成佛。 常修皈依、忆念三宝功德,会加强崇奉,从而更好地修行,这样子很快就能解脱甚至成佛。 皈依了要做什么? 这个分为(一)对三宝总体要做什么,以及(二)对三宝分别要做什么。 这些内容并不是说刚皈依就做得很好了,而是应该尽量做,一天比一天做得圆满。 (一)对三宝总体要做什么。 有六点。 ①时常思惟、忆念归依。 忆念的内容就是前面说的三宝功德、三宝差别等等。 这就像是说一个党员,要经常提醒自己乃是一个党员。 ②忆念三宝之恩,吃喝器械之前、穿新衣服之前,真诚恭敬地合掌念赡养三宝(或者念嗡啊吽),先赡养三宝受用。 ③随缘随力劝导别人来信佛和皈依。 但这个要留意的是,佛教徒不倡导传销式的传教,只是随缘随力而行,不能跑到大街上去,抓住一个美男就喊:大姐! 信佛可好了! 你跟我来信佛吧! 我请你吃DQ! 人人可以翻翻佛经,佛他白叟家引导别人来皈依,那可是相当相当的善巧。 ④天天日间、晚上,对佛着前,或者如果没有佛像就观想三宝在面前,念三次: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合营皈依)  或者:  诸佛处死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大乘皈依)  至少至少,一天得念那么一次。 假如人人去过汉传佛教的寺院,就会知道,寺院有日夕课;而日夕课都有念诵皈依这一项。 ⑤干事时,只要不是坏事,心中都要想着依靠三宝。 可以先向三宝赞赏、祈祷、问询落后行。 假如有比较确定的师父或上师,可以直接问他;但至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不要麻烦师父了。 在《华严经》中有一部分叫做《净行品》,里头很具体地开示了生活中做各类事时应当如何观想,用来修这条那是异常好。 人人可以搜一搜。 ⑥哪怕嬉笑、命难,都不舍弃三宝。 发布时间:2024-04-23 11:05:3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2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