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传印法师:念与念佛 内容: 佛法传世,两千五百余年,法门虽广,度人亦多。 就中,最为契理契机,所谓直就下凡阶上圣,不离烦恼证菩提①莫过于净土法门最为切要。 我等于娑婆世界为人,幸值佛法,幸得闻知净土法门,实可谓旷大劫来,殊胜因缘。 《佛说阿弥陀经》云: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②善导大师云:窃以真宗叵遇,净土之要难逢,欲使五趣齐生,是以劝闻于后代。 ③又蕅益大师《题佛会偈》云:应痛盲龟常在溺,独忻孔木只今浮。 ④盖佛祖之意,明明揭示,吾人得闻佛法,已属不易;而得闻净土法门,尤属不易;闻而能信能行,则更属不易的了。 佛语昭昭,祖言恳恳,佛恩祖德,丘山难喻。 吾侪同仁都知道加倍地珍惜今生此遇。 个人为勉励自己及诸有缘者实行,特为拈出念与念佛这一尽人皆知的命题,相为交流,就教于师友、方家。 据净土诸经论,以及西天东土包括日本国的诸祖师垂教,净土法门之心要,在于信、愿和实行念佛。 作为报土⑤的弥陀净土,我辈愚下凡夫之所以得以往生,仰信佛语、凭佛愿力、实行念佛,实为决定性的要素。 善导大师云: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 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 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⑥又云:斯乃直是如来慈哀末代,举劝励修,欲令积学之者,无遗圣力冥加现益故也。 一一引教证明,欲使信者无疑,求者无滞,应知。 ⑦被中国尊为净土宗十二祖的彻悟禅师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⑧所谓通途,亦即前提。 所谓正宗,即是心要。 前提,既是出发点,亦是终点。 心要,即能有深信,便会有切愿;既有深信切愿,便自当能有实行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等修持。 所以,深信、切愿和实行,这三者是互动的,是一体的。 通常所谓如鼎三足,不可缺一。 在这里,应当加以强调的是:所谓信,是要深信,而非一般的肤浅的接受;所谓愿,是要切愿,而非一般的似有若无的希求;所谓实行,是要认真的、切实的修持,而非一般的悠悠泛泛的所谓修持。 修持之所以不力,是由于愿心不切,愿心之所以不切,是由于信心不深。 依净土法门而言,信愿行三者中,愿心尤须强调。 此愿心中,既有自已所发厌苦、欣净⑨之愿;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仰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⑩。 特别是其第十八愿的十念必生愿。 正是由于具有如是之功德力用,超越了佛法中难行道法门,乃得我辈下愚凡夫能够如愿以偿往生弥陀果报净土。 中国净土宗第九代祖师蕅益大师说: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 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 因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 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⑾。 这样千古不移的定论,应当奉为圭臬。 中国目前在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提出与时俱进的重要理念。 佛教创自印度,传人中国,再流传于朝鲜、日本以及越南等地,发展至今,可以说,整个是与时俱进适应于各国、各地区的历史和结果。 一般地说,有四种念佛,即:实相、观想、观像和持名。 如果说,魏晋南北朝,尚当像法前半期,根机犹有聪利之者,如慧远大师等所实行的念佛,或属观想或实相,成就念佛三昧;那么,届至初唐善导大师便极力提倡持名念佛了。 在中国被尊为净土宗第二祖,在日本被尊为净土宗高祖的善导大师,真可谓是善于观机逗教与时俱进的先驱者和典范了。 无论实行何种念佛,都离不开一个念字⑿。 若从其字体构造,是由今心组合而成。 今心,即现在心,或当下心,这便是念。 这个念字,按一般解释,既为动词,亦为名词⒀。 若以愚意,从能念说,即为动词;从所念说,即为名词。 能所纵然看似对立,实则互不能离。 除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以外,任何人都不能无念。 如彻悟禅师云: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 夫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狱。 以凡在有心,不能无念,以无念心体,惟佛独证。 自等觉已还,皆悉有念。 凡起一念,必落十界。 更无有念,出十界外。 以十法界,更无外故。 每起一念,为一受生之缘。 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 ⒁ 。 不论何宗何派何法,但论修持,便无不由此当前一念契人。 天台家谓之不思议境⒂,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 此念即由意根对法尘所生之意识,所以,不起则已,起则必属于十界中的一界。 一念一界,亦即吾人心性的全体,所以有百界千如⒃和一念三千⒄的说法。 由是可知,吾人现前一念,关系至重且大。 无限的时间,无边的空间和无量的人生,无不由此一念开展而来。 凡夫迷此一念,沦为生死;诸佛觉此一念,获证法身。 基于斯事斯理,返迷归觉,无如念佛。 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18)《观无量寿佛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19)彻悟禅师开门见山地指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不惟是观经一经纲宗法要,实是释迦如来一代时教大法纲宗。 不惟是释迦一佛法藏纲宗,实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藏纲宗。 此宗既透,何宗不透? 此法既明,何法不明? (20)所以说,信愿求生净土的念佛法门,实为转染成净、超凡人圣的至要至妙的捷径。 时至今日(末法时期矣! )完全可以说,若欲即生了办此事(超脱分段生死这一关,但生净土,便得不退故)者,非此莫属。 中国和日本的净土宗祖师,为我们留下了千古的光辉榜样。 善导大师勤笃精苦,昼夜礼诵,每于佛前念佛皆胡跪合掌,非至力竭而不休! 时虽寒冰的冬季,亦须是一直念至通身流汗。 日久功深,成就念佛三昧。 每念一声佛,则有一光,从其口出。 世皆传为弥陀化身(21)。 法然上人以念佛功德威力故,梦中感应与善导大师对面,秉承持名念佛之法,著《选择本愿念佛集》。 其《念佛往生本愿篇》中,有释云:(阿弥陀佛)名号是万德之所归也。 然则弥陀一佛所有四智、三身、十力、四无畏等一切内证功德相好光明,说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悉摄在阿弥陀佛名号之中;故名号功德最为胜也。 (22)【此段说的也不错,但是否进行技术处理,请师父定夺。 如处理,后面注释的序号注意更正】亦如彻悟禅师云:一句所念之佛,全德立名,德外无名;以名召德,名外无德。 能念心外,无别所念之佛。 所念佛外,无别能念之心。 能所不二,生佛宛然。 本离四句(23),本绝百非(24)。 本遍一切,本含一切。 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25)窃以吾侪净土宗行者,应当如是信愿,实行念佛。 普愿天下同仁:珍惜一已尊贵的生命,珍惜念念流注的时光,珍惜甚难值遇之佛法,珍惜殊胜易行的净土法门。 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心(26),称佛名号。 转娑婆为净土,化东方作西方。 世界和平,人民安乐。 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注解:①《卐续藏经》第62卷250页下《省庵法师语录》卷下《劝修净土诗》。 ②《大正藏》第12卷348页上。 ③《大正藏》第37卷278页中《观经四帖疏》卷四流通分。 ④盲龟孔木:《大正藏》第2卷108页下《杂阿含经》卷15(406)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出其头。 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随风东西。 盲龟百年一出其头,当得遇此孔不? 阿难白佛言:不能! 世尊。 所以者何? 此盲龟若至海东,浮木随风,或至海西。 南北四维围绕亦尔,不必相得。 佛告阿难: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 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 ⑤报土:《大正藏》第37卷250页中《观经四帖疏》卷一七门料简之第六:和会经论相违文中之第六会通二乘种不生义。 ⑥《大正藏》第37卷251上? 经疏科文同⑤。 ⑦《大正藏》第37卷251中下? 经疏同上。 科文第七:料简韦提闻佛正说得益分齐文。 ⑧《卐续藏经》第62卷339页中《彻悟禅师语录》卷上? 示众普说。 ⑨厌苦、欣净:《大正藏》第37卷252页上《观经四帖疏》卷十? 发起序。 ⑩赞佛偈:中国佛教协会出版《佛教念诵集》。 (11)《卐续藏经》第61卷653页中《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12)四种念佛中的实相念佛,虽如所谓能所双亡、念而无念。 然而无念之念,实非无念。 如《金刚经》云应生无所住心,而非曰无心。 (13)藤堂明保编《学研? 汉和大字典》461页上。 (14)《卐续藏经》第62卷332一333页《彻悟禅师语录》卷上? 示众普说。 (15)不思议境:《大正藏》第46卷55页上《摩诃止观》卷五上:心与缘合,则三种世间、三千相性皆从心起。 一性虽少而不无,无明虽多而不有。 何者? 指一为多,多非多;指多为一,一非少。 故名此心为不思议境也。 (16)百界千如:《大正藏》第33卷693页中、696页上《妙法莲华经玄义》卷二上:一法摄一切法,谓心是。 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 今经用十法摄一切法。 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此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 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则有百法界、千如是。 广明佛法者,佛岂有别法! 只百界千如,是佛境界。 唯佛与佛究竟斯理。 但众生法太广,佛法太高,于初学为难。 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者。 但自观已心,则为易。 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 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法,于一念中,悉皆备足。 此心幻师,于一日夜,常造种种众生、种种五阴、种种国土。 所谓地狱假实国土,乃至佛界假实国土。 行人当自选择,何道可从。 (17)一念三千:《大正藏》第46卷54页上《摩诃止观》卷五上: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成百法界。 一界具三十种世间。 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 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则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18)《大正藏》第19卷128页上、中《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六。 (19)《大正藏》第12卷343页上。 (20)《卍续藏经》第62卷337页下《彻悟禅师语录》卷上? 示众普说。 (21)《大正藏》第51卷130页中《往生集》卷一。 (22)日本净土宗宗务厅? 昭和51年版《选择本愿念佛集》31-32页。 (23)离四句:《大正藏》第30卷第2页中《中论》卷一: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 《大正藏》第48卷687页下《宗镜录》第46卷:又直饶见超四句,始出单四句。 犹有复四句、具足四句。 且单四句者:一有、二无、三亦有亦无、四非有非无。 (下略)(24)绝百非:《大正藏》第12卷382页下《大般涅槃经》卷三: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 非杂食身,即是法身。 经文列举如来金刚身体绝百非的种种名目。 (25)《卍续藏经》第62卷337页下《彻悟禅师语录》卷上? 示众普说。 (26)《大正藏》第12卷344页下《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 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在第九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上发表)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6:4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2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