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蕅益大师: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一 内容: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文句卷第一】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经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文句菩萨比丘温陵道昉参订经题具如玄义中说。 今更略提纲要。 此经以人法为名。 谓此大佛顶法。 非因非果。 一切因果无不依之。 如来果人。 以此为密因。 故若修若证。 无非了义。 而果彻因源。 诸菩萨因人。 亦以此具足万行。 故根尘识大。 一切皆得毕竟坚固。 而因该果海也。 如来藏妙真如性为体。 由法法皆如来藏。 故称为大佛顶也。 不生不灭因果为宗。 因果皆不生灭。 故称密因也。 离爱得脱为用。 永离诸爱。 究竟解脱。 故号首楞严也。 生酥□发为教相。 此是方等部中圆顿味也。 将释经文。 大分为三。 初从如是我闻。 至归来佛所。 是序分。 次从阿难见佛。 至第十卷知有涅槃不恋三界。 是正宗分。 后从阿难若复有人。 至终J橇魍ǚ帧? /p>甲初、序分二。 初通序。 二别序。 乙初、通序者。 证信序也。 诸经同有。 故名为通。 以此六义证成可信。 故名证信。 六义者。 如是二字。 显所信法体成就。 我闻二字。 显能闻成就。 一时二字。 显机感成就。 佛字。 显说法主成就。 在室罗筏城等。 显所依说法处成就。 与大比丘以下。 具列常随云集两类。 显同闻众成就。 今恐割裂经文。 不便句读。 总科为二。 一标闻说时处。 二引大众同闻。 丙一、标闻说时处。 所闻即法体。 能闻即我。 所说亦即法体。 能说即佛也。 时处可知。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 ⊙如是者。 指法之辞。 通指下文十卷文义而言。 亦是信顺之义。 大凡信者。 则谓是事如是。 不信者。 则谓是事不如是。 今言如是。 即显信顺也。 我者。 阿难自称。 此非外道妄计之我。 亦非凡夫妄执之我。 乃深达八自在我。 非我非无我。 而随世假名。 称为我也。 闻者。 耳根发耳识。 能达音声。 现量体性也。 一时者。 机应相符。 说听终竟。 总名一时。 佛者。 自觉觉他。 觉行圆满。 即是娑婆教主释迦牟尼。 在者。 示迹此间。 行住坐卧。 总名为在。 室罗筏城。 或云舍卫。 梵音楚夏之别。 此翻丰德。 亦翻闻物。 亦翻好道。 即憍萨罗国之城名也。 只桓者。 本是只陀太子之园。 梵语只陀。 此云战胜。 精舍者。 给孤独居士。 为佛及僧所构精修梵行之处也。 然此五事证信。 一往虽通。 而所序各别。 所谓如是法异。 我闻闻异。 一时时异。 乃至能住所住各异。 若不稍为发明。 安知其为此经通序。 且文旨既泛。 将何以为随文入观之阶。 故今不敢避繁。 一一皆作约教观心二释。 初约教释如是者。 若言俗谛中有文字。 真谛则无文字。 阿难传佛俗谛文字。 与佛说不异。 故名为如。 因此俗谛文字。 会真谛理。 故名为是。 此三藏经初明如是也。 若言佛明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空空色。 无二无别。 空色不异为如。 即事而真为是。 阿难传佛文不异为如。 能诠即所诠为是。 此通教经初明如是也。 若言佛明生死是有边。 涅槃是无边。 出生死有边。 入涅槃无边。 出涅槃无边。 入于中道。 阿难传此出有入无。 出无入中之法。 与佛说无异名如。 从浅至深无非曰是。 此别教经初明如是也。 若言佛明生死即涅槃。 亦即中道。 况复涅槃。 宁非中道。 真如法界。 实性实际。 遍一切处。 无非佛法。 阿难传此。 与佛说无异。 故名为如。 如如不动。 故名为是。 此圆教经初明如是也。 今经阴入处界。 皆如来藏性真圆融。 本无生灭。 的是圆教如是。 而二卷中云。 此法亦缘。 非得法性者。 不过因当机迷重。 聊借三藏中义。 还破三藏中习。 正所谓弹偏斥小义也。 观心释如是者。 观心惟是生灭。 审谛不谬为如。 破除生灭。 会于真谛名是。 析空意也。 观心生灭无性为如。 了达当体无生为是。 体空意也。 观心中道不变名如。 永舍二边名是。 次第意也。 观心全体法界名如。 即边即中名是。 一心意也。 次约教释我者。 若言凡夫有三种我。 谓我见。 我慢。 及名字我。 学人无我见。 惟二种我。 无学并无我慢。 惟名字我。 今阿难是学人。 无邪我。 能伏慢我。 但随世名字。 称我无咎。 此三藏意也。 若云四句称我。 皆堕邪见。 佛正法中。 无我谁闻。 此通教意也。 若云阿难多闻士。 知我无我而不二。 双分别我无我。 此别教意也。 若云阿难知我无我而不二。 方便为侍者。 传持如来无碍智慧。 以自在音声。 传权传实。 无所不可。 此圆教意也。 今经如来藏性。 三义圆融。 非我即我。 离即离非。 是即非即。 的是圆教真我意也。 观心释我者。 观一念心属因缘所生。 是假名我。 观心即空。 是我无我。 观心即假。 是分别我与非我。 观心即中。 是真妙我。 次约教释闻者。 有闻闻。 有闻不闻。 有不闻闻。 有不闻不闻。 闻闻者。 耳根不坏。 声在可闻处。 作心欲闻。 众缘和合故有闻。 藏教意也。 闻不闻者。 随世俗说。 假名为闻。 第一义中。 无声无字。 安有能闻所闻。 通教意也。 不闻闻者。 妙性本自离名绝相。 依假名分别。 则有闻与不闻。 别教意也。 不闻不闻者。 性既离名绝相。 则一切根尘。 无不当体离名绝相。 此经明七大一一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圆教意也。 观心释闻者。 观因缘所生法。 是观闻闻。 观因缘即空。 是观闻不闻。 观因缘即空即假。 是观不闻闻。 观因缘即空即假即中。 是观不闻不闻。 次约教释一时者。 时无实法。 依色心相续分位。 则有长短劫数不同。 藏教意也。 一念不生。 三际叵得。 通教意也。 于一无住法性。 分别世界劫数无量差别。 别教意也。 十世古今。 始终不离当念。 一念普观无量劫。 无去无来亦无住。 圆教意也。 又见谛已上无学已下名一时。 藏教也。 三乘同入第一义名一时。 通教也。 登地已上名一时。 别教也。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名一时。 圆教也。 今经不历僧祇获法身。 狂心顿歇。 歇即菩提。 是圆教一时。 观心释一时者。 观心因缘生法。 是假名时。 观心即空。 是不可得时。 观心即假。 是分别种种时。 观心即中。 是不思议时。 次约教释佛者。 梵语佛陀。 此云觉者知者。 若言菩提树下。 三十四心断结。 正习俱尽。 既自觉悟生灭四谛。 亦以生灭四谛觉他。 即藏教佛相。 若言正使先断。 今机缘熟时。 于道树下。 以一念相应慧。 断余残习。 现带劣胜应身。 转无生四谛*轮者。 即通佛自觉觉他相。 若言次第断尽三惑。 坐莲华台藏世界。 转无量四谛*轮者。 即别佛自觉觉他相。 若言一心圆断三惑。 至于究竟。 证不可思议法身。 而能示现一切佛身。 一一身相。 同于虚空。 不可思议。 能转无作四谛*轮。 亦能方便转前三教*轮者。 即圆佛自觉觉他相。 今经云。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 而如来藏。 惟妙觉明圆照法界。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 无量为一。 小中现大。 大中现小等。 当知的是圆教佛相。 观心释佛者。 观心因缘生法。 是藏佛。 观心因缘即空。 是通佛。 观心因缘先空次假后中。 是别佛。 观心因缘即空假中。 是圆佛也。 次约教释在者。 行住坐卧。 通名为在。 在即是住。 住即摄余三仪。 今当以住释在。 复有两番能住所住。 佛为能住。 天住梵住圣住佛住等法为所住。 又法为能住。 精舍为所住也。 十善名天住。 是天道因故。 慈悲喜舍名梵住。 是梵天因故。 三三昧名圣住。 是出世法故。 首楞严三昧名佛住。 是无上法故。 若言从析空观发真无漏。 住有余涅槃。 示迹人间。 以十善四等应世间机。 以三三昧应出世机者。 是藏教佛住。 若言从体空观发真无漏。 住有余涅槃。 示迹人间。 亦以天梵二住应世间机。 以圣住应出世机者。 是通佛住。 若言从次第三观住三德秘藏。 示迹人间。 遍用四种住。 应世出世机者。 是别佛住。 若言从一心三观住三德秘藏。 示迹人间。 亦遍用四住。 应世出世机。 而能住四法。 所住诸处。 一一无非三德秘藏者。 即圆佛住。 今经云。 于一毛端。 现宝王刹。 坐微尘里。 转大*轮。 的是圆教佛住也。 观心释住者。 观住于境。 或住无常境。 住即空即假即中等境。 以无住法。 住于境中。 故名为在。 次约教释室罗筏城只桓精舍者。 若见此处土砂草木石壁。 是藏教境。 若见此处清净七宝庄严。 是通教境。 若见此处即华藏世界。 是别教境。 若见此处即不可思议诸佛境界。 是圆教境。 今经云。 一切众生。 为物所转。 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若能转物。 则同如来。 身心圆明。 不动道场。 于一毛端。 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当知此处即常寂光。 而随机所见自成差别耳。 观心释城舍者。 涅槃名城。 慈悲名舍。 观思议十二因缘灭。 住真谛城。 入生缘慈悲舍。 藏教也。 观思议十二因缘不生不灭。 住真谛城。 入生缘法缘慈悲舍。 通教也。 观不思议十二因缘灭。 住中道涅槃城。 入生缘法缘无缘次第三慈悲舍。 别教也。 观不思议十二因缘不生不灭。 住中道涅槃城。 入一心三缘大慈悲舍。 圆教也。 若不约教。 安知全事即理。 若不观心。 安知全性成修。 读者幸深思之。 丙二、引大众同闻复为三。 初声闻众。 二缘觉众。 三菩萨众。 声闻是常随众。 余二皆云集众也。 丁初、声闻众又为三。 初示类标数。 二显位叹德。 三列上首名。 戊初示类标数。 大比丘。 是示类。 千二百五十人。 是标数也。 与大比丘众。 千二百五十人俱。 ⊙与者。 共义。 释论以七一解共。 谓一时。 一处。 一戒。 一心。 一见。 一道。 一解脱也。 大者。 梵语摩诃。 具大多胜三义。 器量尊重。 为天王等大人所敬。 故言大。 遍知内外经书。 故言多。 超出九十五种外道。 故言胜。 今称为大。 即摄多胜二义。 比丘含三义。 一怖魔。 二破恶。 三乞士。 或翻除馑。 怖魔者。 魔王居第六天。 统摄欲界。 贪恋尘劳。 恐人修道出其境界。 若正法住世时。 有信心男子。 六根具足。 年满二十。 无十三重难。 亦无十六轻遮。 得三师七证。 或边地中得三师二证。 如法秉受比丘戒法。 正登坛白四羯磨已竟。 名为得戒。 成比丘性。 入僧宝数中。 尔时地行罗刹。 高声唱善。 此间有善男子如法出家。 当使诸天增盛。 修罗减损。 于是空行夜叉闻之。 亦出大声唱善。 声至四王天中。 天复出声唱善。 声传忉利。 乃至夜摩。 兜率。 化乐。 他化。 展转传至梵天。 魔王于宫中闻此唱声。 生大愁怖。 故名怖魔。 破恶者。 出家持戒。 则因戒生定。 因定发慧。 破除身口七支。 破除三界见思诸恶也。 乞士者。 既出家已。 永离四种邪命。 乞食以资身命。 永舍一切邪法。 乞法以资慧命也。 四种邪命者。 一仰口食。 谓仰观星宿。 推步盈虚。 以此求食。 二下口食。 谓种植田园。 三方口食。 谓干谒四方。 结交豪贵。 四维口食。 谓商贾货殖。 此之四事。 在家人得为之。 出家所不应为。 故皆永离也。 邪法者。 邪戒。 邪定。 邪慧。 邪戒。 即牛狗等戒。 乃至诸天诸仙一切禁戒。 不能出生死者。 邪定。 即凡夫外道依欣厌心所修十二门禅。 邪慧。 即有无二见。 十六知见。 六十二见。 百八见等。 今皆永舍。 惟求增上戒学。 增上心学。 增上慧学。 故名乞士也。 除馑者。 清净持戒。 能为人世福田。 能作清净法施。 除一切众生无福无慧二种馑也。 众者。 梵语僧伽。 此云和合众。 和合有二义。 一理和。 谓同证择灭无为。 二事和。 谓戒和同修。 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 身和同住。 口和无诤。 意和同悦。 众者。 四人以上之称。 一比丘不名僧。 二三比丘亦不名僧。 四比丘同住。 能作一切如法僧事。 惟除自恣授具出罪三种羯磨。 若五比丘同住。 即可自恣。 亦可于边方授具。 若十比丘同住。 则五天竺国便可授具。 乃至二十比丘同住。 则一切羯磨可作。 故名和合众也。 千二百五十人者。 佛初成道。 先度鹿苑五人。 次度耶舍等五十人。 次度三迦叶波千人。 次度舍利弗目连等二百人。 此千二百五十五人。 感佛深恩。 为常随众。 今但举大数也。 俱者。 师资常尔相随。 事和无别众。 法和无别理也。 再作约教观心二释。 初约教释与者。 藏教一七一。 通教二七一。 别教无量七一。 圆教一七一。 大多胜者。 藏教如前说。 又大力罗汉所敬故名大。 遍知生灭即无生灭故名多。 胜三藏四门故名胜。 即通教义也。 又体法大力罗汉所敬故名大。 恒沙佛法皆知故名多。 胜二乘人故名胜。 即别教义也。 又诸大菩萨所敬故名大。 法界不可量法悉知故名多。 胜诸菩萨故名胜。 即今经圆教义也。 藏教比丘如前说。 又乞士者。 历缘求真。 破恶者。 破障理惑。 怖魔者。 以即空观破四种魔。 除馑者。 除析法馑。 即通教义也。 又乞士者。 历三谛求理。 破恶者。 除通别二惑。 怖魔者。 破界内界外八魔。 除馑者。 除偏空馑。 即别教义也。 又乞士者。 即阴入处界七大。 求如来藏性。 破恶者。 达狂歇即菩提。 怖魔者。 当处禅那觉悟无惑。 知魔界如即佛界如。 除馑者。 除但中不具诸法馑。 即今经圆教义也。 僧有四种。 一无惭僧。 谓破戒者。 二哑羊僧。 谓愚痴不解法律。 三清净僧。 谓七方便人。 四真实僧。 谓四向四果。 今非前三种。 但是真实僧。 藏教义也。 又见地以上名真实僧。 通教义也。 又欢喜地以上名真实僧。 别教义也。 又发心住以上名真实僧。 圆教义也。 观心释者。 心王为师。 诸心心所为弟子众。 一念妙观是名佛。 诸心心所和合随成妙观。 是名与大比丘众若干人俱也。 约四教明观可知。 戊二、显位叹德。 大阿罗汉句。 是显位。 佛子下十二句。 是叹德也。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佛子住持。 善超诸有。 能于国土。 成就威仪。 从佛转轮。 妙堪遗嘱。 严净毗尼。 弘范三界。 应身无量。 度脱众生。 拔济未来。 越诸尘累。 ⊙无漏者。 无欲漏。 无有漏。 无无明漏。 诸惑断尽也。 大亦具大多胜三义如前说。 阿罗汉含三义。 一应供义。 即乞士果。 二杀贼义。 即破恶果。 三无生义。 即怖魔果。 当知比丘三义。 通于因果。 此三唯在果也。 又罗汉有三种。 修性念处。 断见思惑。 但得漏尽。 不具诸通。 名慧解脱人。 修共念处。 断惑证真。 具足三明六通及八解脱。 名俱解脱人。 修缘念处。 断惑证真。 具足通明解脱。 兼发四无碍辩。 名无疑解脱人。 今是无疑解脱。 故称大也。 约教者。 藏通如上说。 又无见思漏。 无尘沙漏。 无住地无明漏。 应受人天二乘供养。 杀见思尘沙无明之贼。 无分段变易二种生死。 即别教义。 又一心中圆尽诸漏。 应受九界供养。 烦恼即菩提名杀贼。 生死即涅槃名无生。 即圆教义也。 观心者。 观心即空。 无见思漏。 观心即假。 无尘沙漏。 观心即中。 无无明漏。 观一心具十法界。 是应供。 观心烦恼即菩提。 是杀贼。 观心生死即涅槃。 是无生也。 佛子以下。 有十二句。 总别叹德。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 是总叹戒慧二德。 能于国土下十句。 是别叹戒慧也。 佛子者。 从佛口生。 从法化生。 故名佛子。 若言二乘断惑证真。 是佛真子。 菩萨伏惑未断。 子义则疏。 是藏教义。 若言三乘皆断惑。 而二乘无大悲心。 子义则弱。 菩萨大悲增上。 能绍佛种。 子义则强。 是通教义。 若言菩萨遍行诸佛所有道法。 名为佛子。 二乘自度。 如客作贱人。 是别教义。 若言初发菩提之心。 即是佛种。 如轮王太子初入胎时。 即圣王种。 是圆教义也。 住者。 安住不动。 持者。 任持不失。 若言住木叉戒。 持生灭四谛*轮。 即藏教义。 若言住真谛戒。 持无生四谛*轮。 即通教义。 若言住三聚戒。 持无量四谛*轮。 即别教义。 若言住一心无上妙戒。 持无作四谛*轮。 即圆教义。 若言非非想处。 报尽还堕。 不名善超。 出三界狱。 乃名善超。 即藏教义。 若言畏三界为实有。 虽超不善。 知三界即空。 乃名善超。 即通教义。 若言不惟超同居三有。 亦超方便三有。 亦超实报三有。 故名为善。 即别教义。 若言三土皆即是常寂光。 非超非不超而论于超。 故名为善。 即圆教义也。 观心者。 若观心因缘所生。 是藏教佛子。 住木叉戒。 持生灭四谛*轮。 超三界狱。 若观心因缘即空。 是通教佛子。 住真谛戒。 持无生*轮。 即三界而超三界。 若观心因缘先空次假后中。 是别教佛子。 住三聚戒。 持无量*轮。 次第超于三土。 若观心因缘即空假中。 是圆教佛子。 住无上戒。 持无作*轮。 圆超诸有也。 次能于国土成就威仪。 是别叹戒德。 从佛转轮妙堪遗嘱。 是别叹慧德。 严净毗尼弘范三界。 是广叹成就威仪德。 谓不惟成一国威仪。 乃遍为师范于三界也。 应身无量度脱众生。 是广叹从佛转轮德。 谓不惟从一化佛转轮。 乃同佛应身无量也。 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是广叹妙堪遗嘱德。 谓不惟护持正法像法。 乃悲愿尽于未来也。 约教者。 若但指五天竺国为国土。 指别解脱戒为威仪。 指生灭无生四谛为轮。 指同居为三界。 指百亿为无量等。 即藏通义。 若遍指华藏为国土。 指三聚为威仪。 指无量无作四谛为轮。 指四土为三界。 指横遍为无量等。 即别圆义。 观心者。 若观心因缘生法。 成就同居国土威仪。 从劣应佛。 转生灭轮。 弘范同居三界。 乃至拔济未来。 越同居尘累。 若观心因缘即空。 成就同居方便二种国土威仪。 从胜劣应佛。 转无生轮。 弘范同居方便二种三界。 乃至拔济未来。 越二土尘累。 若观心因缘即空即假。 成就同居方便实报三种国土威仪。 从胜应佛。 转无量轮。 弘范三种三界。 乃至拔济未来。 越三土尘累。 若观心因缘即空假中。 成就同居方便实报寂光四种国土威仪。 从法报佛。 转无作轮。 弘范四种三界。 乃至拔济未来。 越四土尘累。 问曰。 寂光安得更有尘累。 答曰。 此约分证寂光言也。 问曰。 佛子有无量德。 何意偏叹戒慧二种。 答曰。 德虽无量。 戒定慧三。 摄无不尽。 此经首标大定之名。 曰大佛顶首楞严王。 乃取正因理性以为定体。 而此定体。 虽复含灵本具。 全赖缘了有功。 正因方显。 故第四卷云。 汝但不随分别。 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 三缘断故。 三因不生。 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胜净明心。 本周法界。 不从人得。 夫菩提胜净明心。 即是大佛顶首楞严王。 所谓正因理性之体。 故曰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也。 而不随分别。 全是了因慧心。 即今所叹慧德。 三缘断故。 全是缘因善心。 即今所叹戒德也。 且此经始自征心辨见。 中历阴入处界。 后彰七大圆融。 无非开此圆解。 以为入流之本。 次则申之以四种清净明诲。 示之以诵咒结坛轨式。 无非扶此戒法。 以为正修之助。 正助合行。 方成三渐次行。 方可历于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而登妙觉。 当知所历之位。 从始至终。 一一无非理性本体。 能历之行。 从浅至深。 一一无非缘了二功。 仍恐疏于戒者。 纵有空解。 不免沉坠。 故借善星宝莲以为问端。 遂复精研七趣。 方知若无真戒。 决无真慧。 盖无木叉戒。 不免三恶。 无禅戒。 不免欲有。 无无漏戒。 不免色无色有。 安得出世智慧也。 又恐疏于慧者。 纵有戒善。 不免迷惑。 故借无闻比丘以为言端。 遂复详辨五魔。 方知若无真慧。 并无真戒。 盖无真谛慧。 故木叉戒可破而成魔侣。 无中谛慧。 故菩提心戒可破而成声闻缘觉。 安得三聚净戒也。 故阿含云。 由戒净故慧净。 由慧净故戒净。 如两手互洗。 不容先后。 宁惟藏教为然。 当知通别圆教所有修行要法。 总莫过于此矣。 又此戒慧。 即涅槃所谓戒乘。 若戒乘俱缓。 永在三涂。 若戒急乘缓。 虽在人天。 无由出世。 若乘急戒缓。 虽获出世。 要经三恶。 惟乘戒俱急。 方可坐进斯道。 今经首叹戒慧二德。 深有由也。 戊三、列上首名。 其名曰。 大智舍利弗。 摩诃目犍连。 摩诃拘絺罗。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须菩提。 优波尼沙陀等。 而为上首。 ⊙大智者。 声闻众中智慧第一也。 舍利。 此云鹙鹭。 尊者之母明目似之。 故以为名。 弗者。 子也。 即是从母立称。 正名优波提舍。 摩诃目犍连。 此云大采菽氏。 尊者姓也。 名拘律陀。 西域树名。 祷此树神而生。 故以为名。 神通第一。 摩诃拘絺罗。 此云大膝。 即舍利弗之母舅。 亦号长爪梵志。 论议第一。 富楼那。 此云满。 是其父名。 弥多罗尼。 此云慈。 是其母名。 双标父母以名其子。 故称为满慈子。 说法第一。 须菩提。 此云空生。 亦云善现。 亦云善吉。 解空第一。 优波尼沙陀。 此云尘性空。 为上首者。 于佛是弟子。 于千二百五十人则是师表也。 约教者。 析法智。 体法智。 次第三智。 一心三智。 乃至灭色空。 即色空。 离二边空。 不思议空等。 观心者。 观心因缘生法。 是析法智乃至灭色空。 观心因缘即空。 是体法智乃至是即色空。 观心因缘先空次假后中。 是次第三智乃至是离二边空。 观心因缘即空假中。 是一心三智乃至是不思议空。 余可例知。 不复委说。 丁二、缘觉众复有无量辟支无学。 并其初心。 同来佛所。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 ⊙辟支有二种。 一者出无佛世。 自悟无生。 名为独觉。 二者出有佛世。 秉因缘教修行得道。 名为缘觉。 今即缘觉众也。 无学者。 所作已办之称。 初心者。 发意修缘生观。 即是有学人也。 约教者。 悟生灭思议十二因缘。 即藏教辟支。 悟不生灭思议十二因缘。 即通教辟支。 悟生灭不思议十二因缘。 即别教辟支。 悟不生灭不思议十二因缘。 即圆教辟支也。 观心可知。 属者。 遇也。 休夏者。 三月夏安居已竟也。 自恣者。 僧中作自恣羯磨。 各各陈白。 互求说罪悔过也。 其法在百一羯磨中。 未受比丘戒者。 不宜预知。 已受比丘戒者。 必应习学。 兹不具述。 此二句。 正明辟支来集之故。 亦为下文菩萨咨决心疑之由。 文可两属。 就便属上。 丁三、菩萨众为二。 初夏终时集。 二闻音远集。 戊初、夏终时集十方菩萨。 咨决心疑。 钦奉慈严。 将求密义。 即时如来敷座晏安。 为诸会中宣示深奥。 法筵清众。 得未曾有。 ⊙此正承上属诸比丘休夏自恣之时。 故不惟辟支咸集。 而十方菩萨亦皆乘此咨决心疑也。 菩萨约教可知。 不复更出。 慈严者。 佛之慈悲如母。 威严如父也。 密义者。 密妙之义。 所谓三德秘藏。 又未经法华开显。 且令一类大机。 密默先得其益。 即所谓秘密教也。 深奥。 即秘密义。 明非浅露之说。 此文虽属通序。 已与诸经不同。 大似欲说法华。 先说无量义也。 戊二、闻音远集迦陵仙音。 遍十方界。 恒沙菩萨来聚道场。 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迦陵频伽。 鸟名。 音声最妙。 以喻佛说法音。 更加以仙字者。 意显佛之妙音。 仅用迦陵。 固不足以喻之。 仅用仙字。 亦不足以喻之也。 又佛名大觉金仙。 故称仙音。 佛之音声。 称性周遍。 铁围诸山所不能障。 但有缘者皆得共闻。 今欲觉悟诸菩萨故。 所以遍至十方界也。 文殊师利。 此云妙吉祥。 亦云妙德。 正表众生根本实智。 故下文将咒往护。 选择圆通。 请结经名。 莫不由之。 前舍利弗。 表于权智。 权实二智。 是自利利他之本。 故并为二处上首也。 通序竟。 乙二、别序者。 发起序也。 诸经各各不同。 故名为别。 以此因缘浚发大教。 故名发起。 分文为二。 初示堕因缘。 二神咒护摄。 丙初、中三。 初佛僧应供。 二阿难等乞。 三淫室误堕。 丁初、佛僧应供时波斯匿王。 为其父王讳日。 营斋请佛宫掖。 自迎如来。 广设珍羞无上妙味。 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 同时饭僧。 伫佛来应。 佛敕文殊。 分领菩萨及阿罗汉。 应诸斋主。 ⊙波斯匿。 此云月光。 与佛同时降生。 父王见诸光明祥瑞。 谓是其子福力所致。 故以命名。 亦翻胜军。 即舍卫国王也。 讳日者。 父死之日。 人子所不忍言。 故名讳日。 掖者。 宫中左右。 名为掖庭。 余如文。 丁二、阿难等乞唯有阿难。 先受别请。 远游未还。 不遑僧次。 既无上座及阿阇梨。 途中独归。 其日无供。 即时阿难。 执持应器。 于所游城。 次第循乞。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 无问净秽。 刹利尊姓。 及旃陀罗。 方行等慈。 不择微贱。 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 诃须菩提及大迦叶。 为阿罗汉。 心不均平。 钦仰如来。 开阐无遮。 度诸疑谤。 经彼城隍。 徐步郭门。 严整威仪。 肃恭斋法。 ⊙阿难。 此云庆喜。 白饭王子。 佛之堂弟。 成道日生。 故名庆喜也。 别请者。 请有二种。 一僧次请。 二别请也。 大乘律中。 戒受别请。 戒别请僧。 毗尼藏中。 不一向戒。 于受别请。 除病时行时作衣施衣等时无犯。 于别请僧。 但令僧次通请一人。 余皆别请无犯。 今时值自恣。 即是施衣时到。 故阿难得受别请而远游未还也。 遑。 及也。 不遑者。 但是先已出界。 今犹未及归僧伽蓝。 故不预众僧受供之次。 或是受一日法。 乃至受七日法而去。 皆不可知。 断断不可作破夏解。 以备考律中。 阿难无破夏事故也。 上座者。 梵名悉替那。 此有三种。 一生年上座。 戒腊最高。 二福德上座。 大福大慧。 众所推敬。 三法性上座。 谓阿罗汉。 阿阇梨。 此云轨范师。 共有五种。 一出家阿阇梨。 授沙弥十戒法者是。 二教授阿阇梨。 受具时屏处问遮难。 及教令乞戒者是。 三羯磨阿阇梨。 受具时当坛白四羯磨者是。 四依止阿阇梨。 所从受依止。 乃至一夜者是。 五教读阿阇梨。 所从受经若解义。 乃至一四句偈者是。 律中比丘五夏未满。 不得暂离依止。 今阿难十夏已满。 故得无上座阿阇梨而独行也。 应器者。 梵名钵多罗。 以体色量三皆应法。 故名应器。 体则或瓦或铁。 色则熏如鸠鸽。 量则随腹大小。 极大不过三升。 极小不过升半也。 檀越者。 檀即是施。 由行施故。 越贫穷海。 故称檀越。 言最后者。 以王及长者居士。 已先发心遍请佛僧。 今若发心请阿难者。 即是最后之檀越也。 刹利。 此云王种。 四姓中尊。 是为最净。 旃陀罗。 此云杀者。 四姓不齿。 是为最秽。 举此二种。 以明无简择也。 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者。 有二意。 一谓等心而乞。 等心而施。 则于食等者。 于法亦等。 故能圆成无量功德。 二谓王及长者居士。 如此殷勤设供。 假使阿难一日失食。 则功德不全。 若得最后发心之人。 独供阿难。 则并王臣等一切众生所有功德。 皆得圆成也。 阿难已知下。 正显所以方行等慈之繇。 繇知佛曾诃二尊者。 故今钦仰而行无遮大道也。 以须菩提舍贫从富。 大迦叶舍富从贫。 虽复各有所见。 总未合于无遮法门。 总不免于起人疑谤。 今恪遵明训。 摄护威仪。 固是乞食常规。 比丘正式。 阿难误堕之过。 诚不因此。 后世讲解。 遂欲于此吹毛求疵。 诬罔尊者。 亦太酷矣。 丁三、淫室误堕尔时阿难。 因乞食次。 经历淫室。 遭大幻术摩登伽女。 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 摄入淫席。 淫躬抚摩。 将毁戒体。 ⊙摩登伽。 此云本性。 未蒙咒力。 性本染污。 已蒙咒力。 性本解脱。 故始终皆名本性也。 娑毗迦罗。 此云黄发外道。 所传幻咒。 名先梵天。 亦如此间黄冠羽士。 动称太上老君者是也。 戒体者。 登坛秉白四羯磨竟所得妙善无漏色法。 即是无作戒体。 以一作之后。 不俟再作。 故名无作。 若于四重禁中随犯一重。 此体则失。 今摩登伽女。 将以淫术而毁阿难之戒体。 非谓阿难自欲毁也。 据摩邓伽经中。 阿难念云。 如来大慈。 宁不救护。 以此为感佛咒护之机。 此经亦云。 心清净故。 尚未沦溺。 又云。 心虽明了。 力不自由。 则阿难始终无过明矣。 又此误堕。 虽繇次第行乞。 而过诚不在次第行乞。 但在闻法不观心。 未全道力耳。 夫欲浚发大教。 而以示堕淫室为因缘者。 正显生死根本。 淫为第一。 不断淫机。 永违出要。 多闻尚自无益。 况无闻乎。 除是从闻思修。 塞源拔本。 方能脱死超生。 此劝修之要旨也。 丙二、神咒护摄又三。 初大悲鉴物恒不忘念。 二放光说咒表示密因。 三文殊往救破邪归正。 丁初、大悲鉴物恒不忘念。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 斋毕旋归。 王及大臣长者居士。 俱来随佛。 愿闻法要。 ⊙知之一字。 即是如来寂而常照。 于一切时得不忘念也。 据摩登伽经中。 则繇阿难作念。 方感于佛。 今直明佛本了了常知。 不俟阿难作念方知。 然知虽不藉阿难作念。 而必繇彼作念。 方成感应。 又如来不但能知阿难作念。 亦知大众必皆藉此均沾法味。 亦知尽未来际。 繇此经咒作得度缘。 所谓恒沙界外一滴之雨。 尚知头数。 即此大圆镜智之体所彻照也。 而此知体。 即是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之知。 即是众生本具如来藏性大佛顶理。 所谓盲人见暗。 熟睡闻舂。 不动不迁。 无舒无卷。 乃至本圆本通本常。 皆此知也。 阿难眛此而误堕。 如来证此而护他。 可谓唯此知之一字。 更无他物矣。 王等俱来随佛者。 以如来常式。 受斋既毕。 必为说法。 今既旋归。 知其必有他缘。 将演大法。 故皆愿闻也。 丁二、放光说咒表示密因于时世尊。 顶放百宝无畏光明。 光中出生千叶宝莲。 有佛化身。 结跏趺坐。 宣说神咒。 ⊙百宝无畏光明者。 表百界中安乐之性。 本智之明也。 千叶宝莲者。 表一念千如之法也。 又顶相表诸佛极果。 莲华表实相妙因。 今华从顶出。 表因心不离果觉。 佛坐华中。 表果觉全在真因。 因该果彻。 故名表示密因。 丁三、文殊往救破邪归正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 恶咒销灭。 提奖阿难。 及摩登伽。 归来佛所。 ⊙夫五会神咒。 即是密诠如来藏性。 藏性威力。 不可思议。 何须更藉文殊。 又文殊既表众生根本实智。 用此本有智光。 无障不破。 何须更将神咒。 当知大有所表。 以神咒所诠藏性。 即阿难及登伽等正因理性之体。 文殊妙智。 即阿难等了因慧性之果。 五会章句。 即阿难等缘因善性之用。 是故能令恶咒销灭。 又复应知。 即彼恶咒。 本即法界全体。 能持所持。 即是恶了恶缘。 今以称性所起真善缘了。 对破迷性所起妄恶缘了。 缘了既破。 全归正因理性。 故名销灭。 又恶咒理体。 既即全是正因理体。 则恶缘了性。 亦复全即善缘了性。 如空合空。 如水投水。 故名销灭也。 提者。 提拔其正因之在缠。 奖者。 奖助其缘了之欲发。 阿难登伽。 既是有心。 有心者皆得作佛。 名为正因。 阿难一点明了求救之心。 是善了因。 所持无作清净之戒。 是善缘因。 登伽一点炽然淫爱之心。 是恶了因。 所作淫躬抚摩之事。 是恶缘因。 今繇释迦心内阿难登伽。 以此善恶两机而为能感。 故得阿难登伽心内释迦。 以此称性缘了而为能应也。 问曰。 阿难善缘善了。 以此感佛可矣。 登伽恶缘恶了。 胡以能感佛耶。 答曰。 观音别行玄义。 深明善恶皆得为机。 今更以喻明之。 如父母于子。 善者固所爱念。 恶者尤所怜愍。 但众生舍父逃逝。 故使机感不成。 苟能一念向佛。 无有不蒙提奖者也。 再以喻明。 如有一人。 先有生金。 欲造佛像。 唤彼金师。 具诸炉□砧椎器物。 复有一人。 先有生金。 欲作杀具。 亦唤金师。 具诸炉□砧椎器物。 当知若无金师及以器物。 纵有生金。 不能成像。 亦不能成杀具。 若有金师及以器物。 只此生金。 可作杀具。 亦即可作佛像。 设彼主人。 正欲作杀具时。 旁有智者晓示之曰。 汝何以此生金工用。 而作杀具。 造地狱因。 甚不可也。 何不以此转造佛像。 即成佛界之因。 其人听之。 即用造佛。 是时更不须别买生金。 更不须别唤金师。 更不须别觅器物。 即以此金此师此器而成佛像。 今明即恶缘了成善缘了。 亦复如是。 生金喻正因佛性。 金师喻了因佛性。 器物喻缘因佛性。 若其未唤金师。 未具器物。 纵有生金。 终不能作佛像。 亦不能作杀具。 今惟有此作杀具之金师器物。 故即可为作佛像之金师器物耳。 又若以此主人喻了因者。 则金师器物皆喻缘因。 而彼肯作佛像之主人。 即是初时欲作杀具之主人。 更非两人。 亦可见善了恶了。 无二性也。 惟其作刀之金。 即作佛之金。 故正因在缠为可提。 惟其作刀之人作刀之器。 即作佛之人作佛之器。 故缘了欲发为可奖。 知此义者。 方可以持咒而治习矣。 阅者尚深思之。 按摩邓伽经。 阿难作念感佛。 佛即说咒救之。 咒名咒文。 与此咸别。 既不从顶现化。 亦无文殊将咒又登伽来至佛所。 佛为遍解形中六事。 令彼欲心销歇。 得证圣果。 次即具说二人夙世因缘。 当知一席所见。 条然各别。 故知大小两机。 并行不悖。 何但初成佛道。 双垂两相。 谓佛始终皆垂两相可也。 然即此一处异闻。 或时互知。 或互不知。 就互知处。 名不定教。 互不知处。 名秘密教。 随彼群机。 循循善诱。 判教者何必泥于别五时之一途。 而苦诤此经之先后哉。 别序竟。 甲二、正宗分。 分文为六。 初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 从阿难见佛。 至第四卷尚留观听止。 旧云见道分。 此语浮泛。 不知所见何道。 又见道之语。 藏通局在初果。 别圆局在初地初住。 今谓此是普为博地凡夫开圆顿解。 俾利者随开随证。 钝者依解起行。 故须云显圆谛也。 二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 从第四卷阿难请入华屋。 至第七卷菩萨护咒止。 旧云修道分。 此亦浮泛。 不知所修何道。 又所言修者。 是缘修耶。 是真修耶。 若是真修。 何劳更择耳门。 若是缘修。 何意反在见道之后。 今谓此是蹑前圆解以起圆行。 所谓正助两行。 虽云两行。 仍以正行为主。 助行只是助其正行。 俾利者一超直入。 钝者渐次深入。 故须云示妙观也。 三明正助行所成伏断圆三德位。 从七卷阿难请问位次。 至第八卷名为邪观止。 旧云证道分。 此亦浮泛。 不知所证何道。 又所言证者。 是满证耶。 是分证耶。 若是满证。 则等觉以前。 不得证名。 收文不尽。 若是分证。 何意无修。 且干慧十信。 亦非分证所收。 今谓此是繇前圆行以成圆伏圆断。 从始至终。 皆显三德。 所谓观行三德。 相似三德。 分证三德。 究竟三德。 故须云明圆位也。 四结成经名以彰圆体圆宗圆用。 即第八卷中文殊问名。 如来结答。 止有八行经也。 五借破戒恶法为问端。 而广示七趣差别。 意显若无出世妙戒。 决无出世妙慧。 从八卷说是语已起。 至九卷即魔王说止也。 六借无闻比丘为语端。 而备明五阴魔境。 意显若无中道妙慧。 并失中道妙戒。 从九卷即时如来将罢法座起。 至第十卷不恋三界止也。 旧合此二文名助道分。 亦不知所助何道。 又一是阿难请说。 一是无问自说。 各有深致。 关系正修行路殊非浅小。 何容混作一科。 今谓七趣。 是约助行分于持犯。 仍须以慧导戒。 方免轮回。 所以警三界之群迷。 五阴是约正行辨于迷悟。 仍须以戒助慧。 方免魔业。 所以防修心之误堕也。 乙初、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为二。 初三卷文。 正明理性。 二富楼那问去有半卷。 广破余疑。 丙初、中四。 初当机悔请。 二大众愿闻。 三如来答示。 四大众圆悟。 丁初、当机悔请阿难见佛。 顶礼悲泣。 恨无始来。 一向多闻。 未全道力。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多闻本是入道之缘。 只因不能从闻思修。 故名一向多闻。 便如说食数宝。 而未全道力也。 当知只此闻之一字。 阿难以多而无救淫室之难。 四禅以无而自取堕狱之殃。 观音以思修而善成圆通之证。 可谓流转生死安乐涅槃。 惟此耳根。 更非他物矣。 后世见阿难悔责一向多闻。 即群然以多闻为召祸之端。 更欲一向诃教劝离。 仍蹈无闻比丘覆辙。 不知多闻何过。 过只在一向耳。 一向者。 所谓寻声流转。 不知反闻闻自性也。 若能从闻思修。 则闻多故。 思修亦多。 便是入道要门。 譬如翻手覆手。 元无两手。 下文特选观音耳门。 正示阿难以就路还家法耳。 倘令多闻决定可废。 则乘此殷勤启请。 何不直授以一句简便工夫。 岂不千了百当。 而仍费尽老婆舌头。 说至三卷之多。 方使阿难悟法身耶。 阅是经者。 亦可以深思矣。 菩提者。 有真性菩提。 有实智菩提。 有方便菩提。 正因理心究竟明显。 成真性菩提。 了因慧心究竟明显。 成实智菩提。 缘因善心究竟明显。 成方便菩提。 三非定三。 亦非定一。 即一而三。 即三而一。 故以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为方便也。 圆觉经云。 若诸菩萨。 悟净圆觉。 以净觉心。 取静为行。 由澄诸念。 觉识烦动。 静慧发生。 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由寂静故。 十方世界诸如来心。 于中显现。 如镜中像。 此方便者。 名奢摩他。 若诸菩萨。 悟净圆觉。 以净觉心。 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 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由起幻故。 便能内发大悲轻安。 一切菩萨。 从此起行。 渐次增进。 彼观幻者。 非同幻故。 非同幻观。 皆是幻故。 幻相永离。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 如土长苗。 此方便者。 名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 悟净圆觉。 以净觉心。 不取幻化及诸静相。 了知身心。 皆为挂碍。 无知觉明。 不依诸碍。 永得超过碍无碍境。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 相在尘域。 如器中锽。 声出于外。 烦恼涅槃。 不相留碍。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 妙觉随顺寂灭境界。 自他身心所不能及。 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此方便者。 名为禅那。 今依此文。 略出其义。 夫奢摩他。 既以取静为行。 以寂静轻安为相。 当知于三止中。 即体真止。 于三观中。 即入空观。 又可总以三止为奢摩他。 盖二边皆属烦动。 中道方名寂静故也。 三摩钵提。 既以起幻为行。 以大悲轻安为相。 当知于三止中。 即方便随缘止。 于三观中。 即出假观。 又可总以三观为三摩钵提。 盖二边皆属幻相。 中道方名永离故也。 禅那既以不取为行。 以寂灭轻安为相。 当知于三止中。 即是息二边分别止。 于三观中。 即是中观。 又可总以止观不二而为禅那。 盖不惟中道寂灭。 二边亦本寂灭故也。 若次第三止三观。 则名为粗。 若一心三止三观。 则名为妙。 若止非即观。 观非即止。 则名为粗。 若止观不二。 则名为妙。 又三若定三。 则不名妙。 一若定一。 亦不名妙。 今三不定三。 一不定一。 即一恒三。 即三恒一。 非一非三。 而三而一。 故名为妙。 圆觉又云。 若诸菩萨。 以圆觉慧圆合一切。 于诸性相。 无离觉性。 此菩萨者。 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此之谓也。 今阿难所问。 正惟问此圆顿止观。 如来所答。 亦惟答此圆顿止观。 从始至终。 更无异趣。 旧解纷纷。 苦欲以经文分对此处三名。 皆是支离割裂。 进退出没。 无一可取。 请观下文今解。 臧否自知。 不俟广破矣。 最初方便者。 若据问意。 只要求一吃紧下手工夫。 安敢先有成心。 若据答意。 应须的指征心辨见以开圆解。 是为最初方便。 且如圆觉经中。 一一指云。 此方便者。 名奢摩他等。 则知妙奢摩他三摩禅那。 乃是得成菩提方便。 而三章之首。 一一先标悟净圆觉四字。 则知妙悟。 又是奢摩他等方便。 所以名为最初也。 此经则第二大科。 首明二决定义。 而结重于耳根圆通。 方是詶其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之请。 今于第一大科。 首明二种根本。 而备显夫如来藏性。 正是詶其最初方便之请。 急先务也。 盖如圆觉最初必先悟净圆觉。 然后奢摩他不成止病。 三摩钵提不成作病。 禅那不成任灭二病。 今经亦尔。 必先彻悟如来藏性。 然后耳根圆通常境。 方可称性而观。 是故观于闻性之圆真实。 即是妙奢摩他。 观于闻性之通真实。 即妙三摩。 观于闻性之常真实。 即妙禅那。 以圆则必通必常。 通则必常必圆。 常则必圆必通。 故曰以圆觉慧圆合一切。 于诸性相无离觉性也。 问曰。 阿难首以三法为请。 安得置此三法。 直至第二科中方答。 今科所答。 更是何法。 答曰。 今所答者。 正是三法之最初方便也。 以悟如来藏一切俱非义故。 则妙奢摩他方便得成。 以悟如来藏一切俱即义故。 则妙三摩钵提方便得成。 以悟如来藏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义故。 则妙禅那方便得成。 既先示此三法所依理体。 故阿难径请入华屋门。 门之一字。 即是指此三方便也。 愿读经者。 玩索本文真正线索。 莫泥旧见旧闻。 自当得其旨矣。 丁二、大众愿闻于时复有恒沙菩萨。 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 俱愿乐闻。 退坐默然。 承受圣旨。 ⊙圆顿妙法。 三乘圣众之所共仰。 不惟化被凡夫也。 丁三、如来答示二。 初从今文至十八界毕。 是就事以显理。 次七大文。 是明性本具相。 戊初、中二。 初逐破妄执密显真心。 二显示妙理兼破余妄。 己初、中三。 初征其发心本因。 二示以常心直道。 三广破七番妄计。 庚初、又二。 初如来问。 二阿难答。 辛、今初佛告阿难。 汝我同气。 情均天伦。 当初发心。 于我法中见何胜相。 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阿难是佛堂弟。 乃世间骨肉之亲。 故名同气。 情均天伦者。 父子兄弟。 名为天合之伦。 今明情与同胞无异。 故言均也。 深重之恩。 莫过父母。 深重之爱。 莫过妻子。 若不见佛法殊胜。 岂能顿舍。 但所见佛法。 虽无二境。 而能见之心。 须辨真妄。 故今欲示菩提果体。 先问发心初因也。 辛二、阿难答阿难白佛。 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 形体映彻。 犹如琉璃。 常自思惟。 此相非是欲爱所生。 何以故。 欲气粗浊。 腥臊交遘。 脓血杂乱。 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 是以渴仰。 从佛剃落。 ⊙发心之缘。 本无邪曲。 但恨其不曾识得自心耳。 故下文征云。 谁为爱乐。 乃至以何为心。 当我拳曜。 只是破其所执之心为非。 不是说其见相发心为咎也。 庚二、示以常心直道又二。 初点示常心。 二劝修直道。 辛、今初佛言。 善哉阿难。 汝等当知。 一切众生。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用诸妄想。 此想不真。 故有轮转。 ⊙将欲破妄显真。 故先与一口道破也。 生死有二种。 一分段生死。 惟局同居三界。 二变易生死。 通于方便实报二土。 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者。 本觉之理。 不知者。 无始觉智也。 诸妄想者。 无明尘沙见思也。 此想不真者。 即依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而成。 别无自性。 如绳外无蛇性。 杌外无鬼性。 水外无波性。 空外无华性也。 盖众生无始以来。 但有本觉。 未有始觉。 所以真如不守自性。 举全体而成妄想。 所谓不变随缘。 然只此妄想。 别无自体。 即以真如为体。 所谓随缘不变。 今欲夺其妄计。 故曰此想不真。 犹云此蛇不真。 乃至此华不真耳。 又蛇相既起。 麻相必隐。 乃至华相既起。 空相必隐。 故曰不真耳。 实非离真别有妄想。 设别有妄。 则妄想反有自性而不可破矣。 楞伽经云。 妄想无性。 二祖云。 觅心了不可得。 此宗教之大纲要。 而斯经之真血脉也。 今更略加委释。 此经所明本觉之理。 的非迷悟所能增减。 而所勤勤致意者。 只是提醒当人始觉之智。 若有始觉之智。 则本觉之理本自现成。 不愁无大受用也。 故经首云。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 后文云。 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尚知头数。 又云。 觉明分析微细魔事。 此等皆明如来始觉智满也。 下文云。 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此劝初心起始觉智也。 今文云。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下文阿难自责云。 当由不知真际所诣。 乃至七大文中。 一一责云。 汝元不知。 汝宛不知等。 此皆痛其无始觉也。 常住真心者。 本自真实。 当体绝待。 竖穷横遍也。 性净者。 本来离过绝非。 无染污也。 性明者。 本来虚灵洞彻。 无昏翳也。 圆具此三妙义而为其体。 故名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即是首题大佛顶义。 常住故言大。 性净故言顶。 性明故言佛也。 又即三如来体。 常住故成法身如来。 性净故成应身如来。 性明故成报身如来。 又即三因佛性。 常住是正因性。 性净是缘因性。 性明是了因性。 又即万行之体。 常住故有天行。 性净故有梵行婴行病行。 性明故有圣行。 又即首楞严三昧之体。 由常住义。 中谛三昧成。 由性净义。 俗谛三昧成。 由性明义。 真谛三昧成。 又即无上三菩提体。 常住是真性菩提。 性净是方便菩提。 性明是实智菩提。 又即妙奢摩他等所依之体。 依常住义。 有妙禅那。 依性净义。 有三摩钵提。 依性明义。 有奢摩他。 又即是如来藏性三义。 常住即离即离非是即非即义。 性净即一切俱即义。 性明即一切俱非义。 又即圆通常三义。 常住即常真实。 性净即通真实。 性明即圆真实。 又即七趣惑业苦体。 依常住义。 故有妄苦。 如依空有华。 依性净义。 故有妄业。 如依巾有结。 依性明义。 故有妄惑。 如依目有翳也。 又即三涅槃体。 由常住义。 故有性净涅槃。 由性净义。 故有方便净涅槃。 由性明义。 故有圆净涅槃也。 用诸妄想者。 由不知心体常住。 故用无明妄想。 由不知心体性净。 故用尘沙妄想。 由不知心体性明。 故用见思妄想也。 此想不真者。 迷常住为无明。 故无明不真。 迷性净为尘沙。 故尘沙不真。 迷性明为见思。 故见思不真。 又此三惑。 皆是于常住中妄见流注。 于性净中妄见染污。 于性明中妄见昏昧。 故不真也。 故有轮转者。 无明尘沙不真。 故有变易轮转。 见思不真。 故有分段轮转也。 此中已密示二种根本。 下特显言之耳。 辛二、劝修直道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 应当直心詶我所问。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 出离生死。 皆以直心。 心言直故。 如是乃至终始地位。 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研者。 穷源究本之义。 真发明性者。 无上菩提。 虽是诸佛所证。 实是含灵本有之性。 但在缠名为隐覆。 出缠名为发明。 今欲其称真性而发明。 必须研穷审究。 而欲研穷审究此性。 必须直心。 直心者。 起信所谓正念真如是也。 终始地位者。 始从名字。 终至究竟。 中间者。 即是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虽有诸位浅深不同。 而因果无非实相。 不似前三教之纡曲。 故言永无诸委曲相也。 只此直心二字。 已将楞严大定宗旨和盘托出。 阿难示同未悟。 不能荐取。 故起七处妄计。 一一无非颠倒戏论。 心言皆不直矣。 庚三、广破七番妄计即为七。 初正破计内。 二破转计在外。 三破转计潜根。 四破转计见内。 五破转计随生。 六破转计中间。 七破转计无著。 辛初、中五。 初征起缘心。 二喻明降伏。 三牒其内执。 四悬示定名。 五正破非内。 壬、今初阿难。 我今问汝。 当汝发心。 缘于如来三十二相。 将何所见。 谁为爱乐。 阿难白佛言。 世尊。 如是爱乐。 用我心目。 由目观见如来胜相。 心生爱乐。 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如来征问中。 最重将何所见谁为爱乐二句。 后世宗门问念佛的是谁。 即是得此作用。 所谓捉贼要见赃也。 答中招出心目二字。 乃是下文征心辨见张本。 以妄心难除。 故须七番广破。 而目妄处。 只须门能见不。 死皆见物二语。 带破便足。 以真见难显。 故须十番细辨。 而心真处。 只须如是见性。 是心非眼一言。 点明便足。 壬二、喻明降伏佛告阿难。 如汝所说。 真所爱乐。 因于心目。 若不识知心目所在。 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譬如国王。 为贼所侵。 发兵讨除。 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使汝流转。 心目为咎。 ⊙阿难妄计之目。 决不能有所见。 妄计之心。 决不能生爱乐。 以目是浮尘。 心是缘影故也。 而阿难则谬以为决能有见。 决能爱乐。 所谓认物为己。 颠倒甚矣。 国王譬本觉。 贼譬所妄计之心目。 兵譬始觉妙观察智。 盖本觉虽被贼侵。 而真如自性之力。 法尔能起始觉之智。 譬以发兵也。 知贼所在者。 贼无自己窟宅。 不过就是王土王民。 但因失于抚□。 致成巨寇。 若能如法招安。 则依旧王土王民。 实更无贼可得。 唯心与目。 亦复如是。 若知浮根缘影。 总属惟心所现。 则浮根原不是目。 缘影原不是心。 荡荡归于王化。 何处更有尘劳可得。 今之使汝流转者。 只因非心妄计为心。 非目妄计为目。 故成咎耳。 壬三、牒其内执又二。 初正牒。 二立例。 癸、今初吾今问汝。 惟心与目。 今何所在。 阿难白佛言。 世尊。 一切世间十种异生。 同将识心居在身内。 纵观如来青莲华眼。 亦在佛面。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 只在我面。 如是识心。 实居身内。 ⊙十种异生者。 于十二类生中。 但除精神化为土木金石。 及空散销沈二种。 暂同无心之物。 余十种皆现有心识也。 计心在内。 则广引十生为证据。 计眼在面。 则高引如来为证据。 确哉凡外邪执。 阿难示同而克肖之。 癸二、立例佛告阿难。 汝今现坐如来讲堂。 观只陀林。 今何所在。 世尊。 此大重阁清净讲堂。 在给孤园。 今只陀林。 实在堂外。 阿难。 汝今堂中先何所见。 世尊。 我在堂中。 先见如来。 次观大众。 如是外望。 方瞩林园。 阿难。 汝瞩林园。 因何有见。 世尊。 此大讲堂户牖开豁。 故我在堂。 得远瞻见。 ⊙此以阿难自身例心。 以如来大众例肝肠脾胃等。 以户牖例眼。 以园林例身外诸物也。 在文易知。 壬四、悬示定名尔时世尊在大众中。 舒金色臂摩阿难顶。 告示阿难及诸大众。 有三摩提。 名大佛顶首楞严王。 具足万行。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汝今谛听。 阿难顶礼。 伏受慈旨。 ⊙欲破妄计。 先唱大定之名者。 以妄情破处。 真性全彰。 若利根人。 只须内计一破。 觅心了不可得。 便得心安。 心安即是首楞严王三昧。 钝根执重。 故破内必转计外。 乃至展转起于无穷计度。 阿难示同未悟。 曲写迷情。 俾如来方便破显。 究畅至理。 当知从今文去。 直至第三卷末。 第四卷初。 节节圆彰大定所依理体。 断不可以三名割裂分配也。 三摩提。 亦云三摩地。 亦云三昧。 此翻正定。 有真谛三昧。 俗谛三昧。 中谛三昧。 又有历别三谛三昧。 圆融三谛三昧。 今是圆融三谛三昧。 统一切法。 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故名为王。 旧解见此三摩提字。 与阿难所问三摩字同。 遂进退牵合。 多至失措。 不知阿难所问。 即圆觉中所谓三摩钵提。 乃是略去钵提二字。 今文所云。 即是三昧。 梵音楚夏耳。 须知真谛三昧。 即奢摩他所成。 俗谛三昧。 即三摩钵提所成。 中谛三昧。 即禅那所成。 又真谛三昧。 止见思惑。 俗谛三昧。 止尘沙惑。 中谛三昧。 止无明惑。 即奢摩他。 真谛三昧。 发明空观。 俗谛三昧。 发明假观。 中谛三昧。 发明中观。 即三摩钵提。 三谛之体。 无惑可破。 无观可立。 而破而立。 即禅那也。 大佛顶。 具如玄义中释。 乃此三昧所依之真性。 首楞严。 亦如玄义中释。 乃是称性所起之真修。 具足万行者。 一是本有为具。 谓此大佛顶理。 无所不统。 无所不摄。 故名具足。 二是该摄为具。 谓修此三昧。 即是修行一切三昧。 乃至六度五行等。 无不圆摄。 故名具足。 三是积聚为具。 谓众生无始以来。 所有一切诸善。 如弹指聚沙。 举手低头等。 种种缘因种子。 若得此三昧时。 一齐开发显现。 故名具足。 本具约正因。 该具约了因。 积具约缘因。 又三因皆本有。 故名本具。 三因皆该摄。 故名该具。 三因皆开发。 故名积具。 不纵不横之义。 复现于此矣。 行为八理之门。 一行一切行。 一切行一行。 故名一门。 圆人顿悟顿修。 永无诸委曲相。 故名超出。 称性所起福慧二种庄严。 还以庄严一性。 性修不二。 名妙庄严。 始从干慧。 终极妙觉。 故名为路也。 壬五、正破非内又二。 初引例。 二正破。 癸、今初佛告阿难。 如汝所言。 身在讲堂。 户牖开豁。 远瞩林园。 亦有众生。 在此堂中。 不见如来。 见堂外者。 阿难答言。 世尊。 在堂不见如来。 能见林泉。 无有是处。 癸二、正破阿难。 汝亦如是。 汝之心灵。 一切明了。 若汝现前所明了心。 实在身内。 尔时先合了知内身。 颇有众生。 先见身中。 后观外物。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 爪生发长。 筋转脉摇。 诚合明了。 如何不知。 必不内知。 云何知外。 是故应知。 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 无有是处。 ⊙圆觉经云。 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此经云。 一迷为心。 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此一切众生之通计也。 下文六处。 不过是转计耳。 此虽破其妄心无所。 实即为显妄心无体。 惟无体。 故无所也。 又无体无所。 而一切明了。 正所谓性同虚空。 亦无虚空相貌可得。 非即全体真心而何。 故曰密显真心也。 不能于此荐取。 辜负圆音甚矣。 辛二、破转计在外二。 初转计。 二破斥。 壬、今初阿难稽首而白佛言。 我闻如来如是法音。 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所以者何。 譬如灯光然于室中。 是灯必能先照室内。 从其室门。 后及庭际。 一切众生不见身中。 独见身外。 亦如灯光居在室外。 不能照室。 是义必明。 将无所惑。 同佛了义。 得无妄耶。 壬二、破斥又二。 初立例。 二正破。 癸、今初佛告阿难。 是诸比丘。 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 归只陀林。 我已宿斋。 汝观比丘一人食时。 诸人饱不。 阿难答言。 不也。 世尊。 何以故。 是诸比丘。 虽阿罗汉。 躯命不同。 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抟食。 即段食。 有形质分段可抟取者也。 宿。 止也。 宿斋。 犹言足食。 即是结斋之义。 癸二、正破佛告阿难。 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 身心相外。 自不相干。 则心所知。 身不能觉。 觉在身际。 心不能知。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 汝眼见时。 心分别不。 阿难答言。 如是。 世尊。 佛告阿难。 若相知者。 云何在外。 是故应知。 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 无有是处。 ⊙兜罗绵。 白净柔软。 佛手似之。 故名兜罗绵手。 辛三、破转计潜根二。 初转计。 二破斥。 壬、今初阿难白佛言。 世尊。 如佛所言。 不见内故。 不居身内。 身心相知不相离故。 不在身外。 我今思惟。 知在一处。 佛言。 处今何在。 阿难言。 此了知心。 既不知内。 而能见外。 如我思忖。 潜伏根里。 犹如有人。 取琉璃梡合其两眼。 虽有物合。 而不留碍。 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 为在根故。 分明瞩外无障碍者。 潜根内故。 ⊙琉璃宝名。 内外明彻。 亦如今之眼镜相类。 以眼喻心。 以琉璃梡喻眼根净色。 故云眼随见心随分别。 壬二、破斥又二。 初立例。 二正破。 癸、今初佛告阿难。 如汝所言。 潜根内者。 犹如琉璃。 彼人当以琉璃笼眼。 当见山河。 见琉璃不。 如是。 世尊。 是人当以琉璃笼眼。 实见琉璃。 癸二、正破佛告阿难。 汝心若同琉璃合者。 当见山河。 何不见眼。 若见眼者。 眼即同境。 不得成随。 若不能见。 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 是故应知。 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 无有是处。 ⊙设许见眼。 眼即同于外境。 无能见用。 则随见随即分别之义不成。 既不见眼。 则法喻不齐。 心非潜在根内明矣。 辛四、破转计见内二。 初转计。 二破斥。 壬、今初阿难白佛言。 世尊。 我今又作如是思惟。 是众生身。 腑藏在中。 窍穴居外。 有藏则暗。 有窍则明。 今我对佛。 开眼见明。 名为见外。 闭眼见暗。 名为见内。 是义云何。 ⊙此复计心在内也。 初计内时。 佛以不能见内难之。 今云见暗即是见内。 正转救初难也。 壬二、破斥又三。 初正破。 二转破。 三结破。 癸、今初佛告阿难。 汝当闭眼见暗之时。 此暗境界。 为与眼对。 为不对眼。 若与眼对。 暗在眼前。 云何成内。 若成内者。 居暗室中无日月灯。 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若不对者。 云何成见。 ⊙此中先以对不对双牒。 次双破也。 若与眼对下。 先破对。 又二意。 一者既对则非内。 二者许内则有过。 若不对下。 次破不对。 只须云何成见一句也。 癸二、转破又三。 初破其转计内对。 二破其转许在空。 三破其转许两觉。 子、今初若离外见。 内对所成。 合眼见暗。 名为身中。 开眼见明。 何不见面。 若不见面。 内对不成。 见面若成。 此了知心及与眼根。 乃在虚空。 何成在内。 ⊙恐彼又转救云。 开眼见外。 名为外对。 闭眼见暗。 名为内对。 则暗仍与眼对。 而亦不取室暗为焦腑也。 今即牒而破之。 既许内对。 则开眼时。 亦可内对而见其面。 若开眼不能内对而见其面。 则闭眼亦何能成内对乎。 又设许内对见面。 则心眼俱在虚空仍违汝心在身内之计矣。 子二、破其转许在空若在虚空。 自非汝体。 即应如来今见汝面。 亦是汝身。 汝眼已知。 身合非觉。 ⊙恐彼救云。 设许心眼俱在虚空。 亦复何过。 今更牒而破之。 若在虚空。 便非汝体。 则如来今见汝面。 即应如来亦是汝身之眼。 汝眼已知。 身犹应未觉也。 子三、破其转许两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 应有二知。 即汝一身。 应成两佛。 ⊙恐彼更转救云。 眼虽在空。 何妨眼知身亦随觉。 今更破云。 若许眼在虚空。 仍复与身两处皆觉。 则现有二知。 当成两佛矣。 夫成佛时。 虽复化身无数。 只如月印千江。 岂可谓法身有二体耶。 癸三、结破是故应知。 汝言见暗名见内者。 无有是处。 辛五、破转计随生二。 初转计。 二破斥。 壬、今初阿难言。 我常闻佛开示四众。 由心生故。 种种法生。 由法生故。 种种心生。 我今思惟。 即思惟体。 实我心性。 随所合处。 心则随有。 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前之四章。 俱是自心计度。 此下三章。 俱借圣教妄推。 虽借圣教。 不解教旨。 以其误认缘影。 不知心之实义故也。 且如心生法生四句。 显示因缘即空假中道理。 语言虽同。 义关四教。 若谓心生法生。 心灭法灭。 法生心生。 法灭心灭。 心法互为因缘。 虽生灭宛然。 而惟是因缘假合。 别无时方微尘大自在等以为能生。 亦非无因缘故自然而生。 此则藏教义也。 若谓心生法生。 则心外无法。 法本无生。 法生心生。 则法外无心。 心亦无生。 心法当体无生。 是名因缘即空。 通教义也。 若谓无明不觉。 生于三细。 是谓心生法生。 境界风动。 转识浪生。 是谓法生心生。 心法互为因缘。 故有十界差别假名无量。 别教义也。 若谓心生法生。 则一切惟心。 法生心生。 则一切惟法。 互夺则心法两亡。 双照则心法宛尔。 而皆体是法界。 不可思议。 所谓因缘即中。 圆教义也。 今阿难虽述其文。 不达其义。 坚执缘影为自心性。 而云随合随有。 不定内外中间处所。 尚非藏教法生心生片义。 况全义耶。 壬二、破斥三。 初牒计。 二正破。 三结破。 癸、今初佛告阿难。 汝今说言。 由法生故。 种种心生。 随所合处。 心随有者。 ⊙阿难虽则双述心生法生之文。 而意惟在法生故心生。 且又不知妄心无体。 计此缘影以为能合。 种种诸法以为所合。 故佛牒计中不须更出前之两句。 以前两句非彼妄计张本故也。 癸二、正破又二。 初破无体。 二破有体。 子、今初是心无体。 则无所合。 若无有体而能合者。 则十九界因七尘合。 是义不然。 ⊙夫妄心的确无体。 但阿难久执有体。 不达本无。 故今得以无体难之。 是心者。 指彼所执缘影也。 既不知缘影非心。 则必妄谓有体。 断断不敢承当无体之义矣。 六尘十八界。 全体皆即自心。 今独计此缘影以为自心。 则尘界并为心外之法。 更欲以此无体之缘心。 来合诸法。 何异欲以第七无体之尘。 合成第十九无体之界乎。 是义必不然矣。 子二、破有体又二。 初约内外出入破。 二约一多遍不遍破。 丑、今初若有体者。 如汝以手自挃其体。 汝所知心。 为复内出。 为从外入。 若复内出。 还见身中。 若从外来。 先合见面。 阿难言。 见是其眼。 心知非眼。 为见非义。 佛言。 若眼能见。 汝在室中。 门能见不。 则诸已死。 尚有眼存。 应皆见物。 若见物者。 云何名死。 ⊙此正破妄心。 而乘便兼破妄眼也。 浮尘之眼。 不能有见。 缘影之心。 何能有知。 噫。 可以思矣。 丑二、约一多遍不遍破阿难。 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 为复一体。 为有多体。 今在汝身。 为复遍体。 为不遍体。 若一体者。 则汝以手挃一支时。 四支应觉。 若咸觉者。 挃应无在。 若挃有所。 则汝一体。 自不能成。 若多体者。 则成多人。 何体为汝。 若遍体者。 同前所挃。 若不遍者。 当汝触头亦触其足。 头有所觉。 足应无知。 今汝不然。 ⊙先立四句。 然后一一破之。 初一体句。 谓四支共一心体。 故以咸觉为难。 设使咸觉。 则挃无偏在。 今挃既偏有所在。 则咸觉义堕。 而四支共一心体不成矣。 次多体句。 即是多心。 故是多人。 三遍体句。 谓一心满于四支。 与前四支共一心体是同。 故亦同前所难。 四不遍句。 谓一心不能遍应。 故宜一处有知。 一处无知也。 今汝不然句。 总结四句皆非。 癸三、结破是故应知。 随所合处心则随有。 无有是处。 辛六、破转计中间二。 初破泛计。 二破正计。 壬初、中二。 初泛计。 二泛破。 癸、今初阿难白佛言。 世尊。 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 世尊亦言心不在内。 亦不在外。 如我思惟。 内无所见。 外不相知。 内无知故。 在内不成。 身心相知。 在外非义。 今相知故。 复内无见。 当在中间。 ⊙夫佛说心不在内。 亦不在外。 正即显示心无体相。 亦无方隅。 无相不相。 故名实相也。 而阿难方认缘影。 则宛然有相可得。 其为幻妄甚矣。 然未的指何者为中。 故名泛计。 癸二、泛破佛言。 汝言中间。 中必不迷。 非无所在。 今汝推中。 中何为在。 为复在处。 为当在身。 若在身者。 在边非中。 在中同内。 若在处者。 为有所表。 为无所表。 无表同无。 表则无定。 何以故。 如人以表表为中时。 东看则西。 南观成北。 表体既混。 心应杂乱。 ⊙以阿难但说中字。 义不分明。 须以在处在身二义定之。 故曰中必不迷。 非无所在也。 壬二、破正计二。 初正计。 二正破。 癸、今初阿难言。 我所说中。 非此二种。 如世尊言。 眼色为缘。 生于眼识。 眼有分别。 色尘无知。 识生其中。 则为心在。 ⊙阿难本意正计于此。 但此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二语。 义关四教。 若知正此因缘生识。 不属邪因无因。 而此因缘所生之识。 无实体性。 无我我所。 即藏教义。 若知能生所生。 一总无性。 当体全空。 即通教义。 若分别缘生假名无量。 所谓眼识九缘生。 耳识惟从八。 乃至备明八识因转果转差别不同。 即别教义。 若知识性无源。 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性识明知。 觉明真识妙觉湛然。 遍周法界。 含吐十虚。 无有方所。 但是循业发现。 说名缘生。 缘生之性。 即是实性。 所谓不变随缘。 随缘不变。 即圆教义。 或谓此是相宗不了义说。 盖未深求其致故也。 今阿难所计。 乃妄指缘影为心。 谓是根尘之所共生。 有体可得。 尚非藏教无实体性之义。 况通别圆义耶。 癸二、正破佛言。 汝心若在根尘之中。 此之心体。 为复兼二。 为不兼二。 若兼二者。 物体杂乱。 物非体知。 成敌两立。 云何为中。 兼二不成。 非知不知。 即无体性。 中何为相。 是故应知。 当在中间。 无有是处。 ⊙谓汝所计中间之心。 为复兼用根尘二法以为其体。 为复不兼根尘二法而另自有体耶。 此双牒也。 破中先破兼二。 若兼二者。 则色尘之物。 与眼根之体。 互相杂乱。 而物终非如体之有知。 则知与无知。 到底成敌两立。 云何可名为中。 次破不兼。 若兼二不成者则汝心体。 既非根之有知。 又非尘之不知。 将以何为体性。 体性尚无。 中有何相乎。 辛七、破转计无著二。 初转计。 二破斥。 壬、今初阿难白佛言。 世尊。 我昔见佛。 与大目连。 须菩提。 富楼那。 舍利弗。 四大弟子。 共转*轮。 常言觉知分别心性。 既不在内。 亦不在外。 不在中间。 俱无所在。 一切无著。 名之为心。 则我无著。 名为心不。 ⊙无在无著。 义亦关于四教。 若言心惟假名。 毫无实体。 故无在无著。 即藏教义。 若言假名既空。 假法亦空。 心法俱空。 何在何著。 即通教义。 若言心无所在。 无所不在。 无所不在。 故无所著。 即别圆义。 今阿难坚执缘影为心。 而以为不在三处。 大似狝猴跳踯。 栖止无恒。 尚非藏教假名无实之义。 况别圆耶。 观此三章。 方知语言虽同。 其旨硕异。 邪人说正法。 正法亦成邪。 末世借了义极谈。 成自已僻解者。 类若此也。 壬二、破斥佛告阿难。 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 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 名为一切。 汝不著者。 为在为无。 无则同于龟毛兔角。 云何不著。 有不著者。 不可名无。 无相则无。 非无则相。 相有则在。 云何无著。 是故应知。 一切无著名觉知心。 无有是处。 ⊙阿难既认缘影为心。 则是另有一物。 但不著在一处耳。 故佛破云。 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 名为一切。 收无不尽。 汝既言一切不著。 则此不著之心。 为离一切而另有所在耶。 为别无所在耶。 此双牒也。 先破无在云。 若别无所在。 则此心便同龟毛兔角。 云何犹得名为无著。 次破有在云。 若有一个不著者。 则便不可名无。 除是无相则可名无。 若其非无则便有相。 相既成有。 则决有所在。 又云何可名无著耶。 结破可知。 齐此已上。 是逐破妄执密显真心。 即是破遍计执。 所谓绳上实无蛇也。 巳二、显示妙理兼破余妄。 此显依他起性。 体即圆成。 兼破依他非实。 如显绳体即麻。 破其麻上定有绳之见也。 分文为三。 初总示万法惟心。 二别就见精显性。 三遍历阴入处界会理。 庚初、总示万法惟心。 此文旧皆判属破妄。 谓前是破妄心无所。 今方破妄心无体。 不知妄心惟其无体。 是以无所。 妄心空处。 全体即真。 是故前虽一往破妄。 已是密显于真。 况今瑞表真常。 明示二本。 指诸法之惟心。 唱妙心之有体。 何非直显真性。 至于咄破旧迷。 只是破妄之余阵耳。 故应以显真为正。 破妄为傍也。 复分为二。 初正示二本不离一心。 二委示心体不同妄执。 辛初、中二。 初当机申请。 二如来开示。 壬、今初尔时阿难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我是如来最小之弟。 蒙佛慈爱。 虽今出家。 犹恃娇怜。 所以多闻。 未得无漏。 不能折伏娑毗罗咒。 为彼所转。 溺于淫舍。 当由不知真际所诣。 惟愿世尊大慈哀愍。 开示我等奢摩他路。 令诸阐提隳弥戾车。 作是语已。 五体投地。 及诸大众。 倾渴翘伫。 钦闻示诲。 ⊙未得无漏者。 不但未至漏尽。 亦未得初果无漏真明也。 以初果分证无漏。 得道共戒。 则虽未断欲爱。 亦非淫咒之所能转。 况前文七处妄执。 皆是见惑所摄。 旧云阿难先证初果。 恐未必然。 当以第三卷末。 圆悟藏性之时。 方为迹同初果。 故至第四卷中。 方云汝今已得须陀洹果耳。 真际者。 三德秘藏极则之理。 名为真际之家。 一心三止譬如能诣之路。 人见但举奢摩他名。 便欲割裂分判。 不知圆名举一即三也。 阐提。 此云断善根。 弥戾车。 此云恶知见。 不知性具圆宗。 执定佛性三无二有。 即是断佛界之善根。 总名为恶知见。 壬二、如来开示二。 初瑞表真常。 二正示二本。 癸、今初尔时世尊。 从其面门放种种光。 其光晃曜如百千日。 普佛世界。 六种震动。 如是十方微尘国土。 一时开现。 佛之威神。 令诸世界合成一界。 其世界中。 所有一切诸大菩萨。 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将欲正显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故先放光现瑞以表示之。 面门者。 六根都聚之处。 又是向背之所从分。 于此放光。 欲令众生背尘合觉故也。 盖众生背觉合尘。 起诸妄计。 所以七处咸非。 如来背尘合觉。 妙契真常。 所以六根皆是如百千日者。 照万法以无遗也。 六种震动者。 破昏聩而令觉也。 十方开现合成一界者。 迷于妄。 则无同异中。 炽然成异。 悟其真。 则一切差别。 性无差别也。 菩萨皆住本国者。 不动法界也。 合掌承听者。 咸契真源也。 瑞之所表。 全彰妙法。 利根之士。 触目会心。 为不了者。 再申言辩耳。 六种震动。 谓动。 踊。 起。 震。 吼。 击也。 前三属形。 后三属声。 即表诸佛形声两益。 癸二、正示二本佛告阿难。 一切众生。 从无始来。 种种颠倒。 业种自然。 如恶叉聚。 诸修行人。 不能得成无上菩提。 乃至别成声闻缘觉。 及成外道诸天魔王。 及魔眷属。 皆由不知二种根本。 错乱修习。 犹如煮沙欲成嘉馔。 纵经尘劫。 终不能得。 云何二种。 阿难。 一者无始生死根本。 则汝今者与诸众生。 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则汝今者识精元明。 能生诸缘。 缘所遗者。 由诸众生遗此本明。 虽终日行而不自觉。 枉入诸趣。 ⊙前已总明一切众生生死相续。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用诸妄想。 此想不真。 故有轮转。 然犹未曾分明说此真心妄想总无二体。 如麻之与蛇。 不离一绳。 今更申明二本不离一心。 使人不遗真以逐妄。 须了妄以归真也。 一切众生。 泛指迷真逐妄之流。 广如下文七趣所列。 诸修行人。 别指厌妄求真之士。 广如下文阴魔所明。 恶叉。 西域果名。 此方所无。 聚者。 三必同生。 共成一聚。 以喻惑业苦三。 始终不相离也。 不成无上菩提。 指权教菩萨。 别成声闻缘觉。 指藏通二乘。 余皆可知。 此之二流。 虽复一是任迷。 一是趋悟。 贤愚迥然不同。 而未达真妄源头。 无有始觉真智。 则一而已。 故总责云。 皆由不知二种根本也。 沙。 喻依他性上所起遍计执性。 馔。 喻依他性上所具圆成实性。 不舍遍计。 那获圆成尘劫勤修。 总为唐丧。 可不慎哉。 攀者。 能缘之心。 即八种识各有见分。 缘者。 所攀之境。 即八种识各有相分。 依八种识之自证分。 起此见相二分。 是名依他起性。 不了此之心境。 惟是八识自证所现。 横起我法二执。 是名用攀缘心为自性者。 即所谓妄认四大为自身相。 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等是也。 以此为无始生死根本者。 由不达心境悉无自性。 即是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所以凡夫起于贪著。 攀三界六尘之缘。 则为分段生死根本。 二乘起于厌恶。 别攀真谛涅槃之缘。 菩萨双舍二边。 别攀但中理性之缘。 则为变易生死根本也。 菩提者。 四种智德之果。 涅槃者。 三种断德之果。 元清净体者。 性本清净。 不待修证而后净也。 识精。 通指八识各自精了。 所谓自证分也。 元明。 总指八识所依一心。 所谓证自证分也。 然非分剖一心以为八个证自证分。 亦非八识共只一个证自证分。 良由心体离过绝非。 不可思议。 只此元明之体。 遍在八识。 八识各得其全。 以为证自证分。 如八人同观一轮圆月。 行向八方。 各有全月随八人去。 亦非分为八分。 亦非共看一月。 思之思之。 能生诸缘。 谓依此自证及证自证。 能成见相二分也。 见分具于四缘。 谓亲因缘。 等无间缘。 所缘缘。 增上缘。 相分具于二缘。 谓亲因缘。 增上缘也。 缘所遗者。 谓此自证证自证分。 既举体幻成见相二分。 则自体便成隐没。 如举麻之全体成绳。 则人但见其为绳。 不复以为麻矣。 然既举自证而为见相。 则见相无非自证。 如举麻为绳。 绳即是麻。 今正指此即见相之自证以为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故曰缘所遗者。 而下文云。 此见及缘。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亦与此处同也。 指第八识。 即大圆镜智菩提元清净体。 指第七识。 即平等性智菩提元清净体。 指第六识。 即妙观察智菩提元清净体。 指前五识。 即成所作智菩提元清净体。 此则四智菩提。 亦是本具。 不同相宗权说。 谓是生因所生也。 指遍计本空。 我法自性了不可得。 如绳上本无蛇性。 即圆净涅槃元清净体。 指依他如幻。 十界假名无量差别。 如麻可为绳。 即方便净涅槃元清净体。 指圆成本具。 法法全真。 如绳即是麻。 即性净涅槃元清净体。 所以二种根本。 不离一心。 悟见相惟自证。 譬如了绳即麻。 则是菩提涅槃。 迷见相为我法。 譬如于绳见蛇。 则成生死根本。 故曰遗此本明。 虽终日行而不自觉。 枉入诸趣。 此一经最要之关。 佛祖传心之诀也。 旧解以攀缘心偏指六识。 必欲破除六识令尽。 则果中将何以为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之体。 一可痛也。 以识精偏指第八。 必欲专用之以为体。 则是无量劫来生死本。 痴人认作本来人。 二可痛也。 况今文义。 本自彰灼。 而纷纷妄解。 诬罔经宗。 何为者乎。 辛二、委示心体不同妄执四。 初重斥妄计非心。 二正示真心有体。 三委明分别无性。 四总斥从来误执。 壬、今初阿难。 汝今欲知奢摩他路。 愿出生死。 今复问汝。 即时如来举金色臂。 屈五轮指。 语阿难言。 汝今见不。 阿难言。 见。 佛言。 汝何所见。 阿难言。 我见如来。 举臂屈指为光明拳。 曜我心目。 佛言。 汝将谁见。 阿难言。 我与大众。 同将眼见。 佛告阿难。 汝今答我。 如来屈指为光明拳。 曜汝心目。 汝目可见。 以何为心。 当我拳曜。 阿难言。 如来现今征心所在。 而我以心推穷寻逐。 即能推者。 我将为心。 佛言。 咄。 阿难。 此非汝心。 阿难矍然避座。 合掌起立白佛。 此非我心。 当名何等。 佛告阿难。 此是前尘虚妄相想。 惑汝真性。 由汝无始至于今生。 认贼为子。 失汝元常。 故受轮转。 ⊙前尘虚妄相想。 正圆觉所谓六尘缘影是也。 六尘是识家相分。 今此但是六尘之影。 现于见分中者。 尚非识之见分。 况是自证证自证耶。 而误认以为心。 非惟不是真心。 亦复不是妄心矣。 故直斥之曰。 此非汝心也。 若夫识之见分。 则灵明昭彻。 无体无相。 虽全在妄。 亦更无此影像可得。 故下文云。 含吐十虚。 宁有方所也。 是知阿难所计。 虽曰能推。 实则仅是所推影子。 决非真能推者。 以能推者。 实无体相可得故也。 后世不达。 即指此缘影以为六识。 其亦不知六识甚矣。 壬二、正示真心有体阿难白佛言。 世尊。 我佛宠弟。 心爱佛故。 令我出家。 我心何独供养如来。 乃至遍历恒沙国土。 承事诸佛及善知识。 发大勇猛。 行诸一切难行法事。 皆用此心。 纵令谤法。 永退善根。 亦因此心。 若此发明不是心者。 我乃无心。 同诸土木。 离此觉知。 更无所有。 云何如来说此非心。 我实惊怖。 兼此大众。 无不疑惑。 惟垂大悲。 开示未悟。 尔时世尊。 开示阿难及诸大众。 欲令心入无生法忍。 于师子座。 摩阿难顶而告之言。 如来常说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 因心成体。 阿难。 若诸世界一切所有。 其中乃至草叶缕结。 诘其根元。 咸有体性。 纵令虚空。 亦有名貌。 何况清净妙净明心。 性一切心。 而自无体。 ⊙此 发布时间:2024-05-02 12:05:3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2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