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名词:佛教名词之觉悟_什么是觉悟_佛教的觉悟是什么意思 内容: 觉悟是什么意思? (佛教解释)觉悟,即开悟智慧,也就是对世间种种现象,真理的透彻了解,不为迷茫,非常自在、笃定、镇定、有方向感、开启真智。 谓领悟佛教的真理,以此指开悟的人,与执迷不悟者相反。 觉悟是智慧的来源,我们人类最缺少的,最缺乏的就是智慧。 释迦牟尼佛是觉悟者,彻底觉悟了的人,我们人是还没有觉悟的佛,是未来佛。 我们人和佛的区别在于觉悟与不觉悟,在于有智慧和没智慧。 人类是愚痴的人,佛是彻底觉悟的人,他有智慧,而且是大智慧。 佛陀之所以能够成为觉悟者,能够亲证趣向解脱的真理,也正是通过不断的观察、思考和学习而来。 佛在悟道之后的四十多年之间,将他所觉悟的佛法传授给苦难之中的众生。 当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他内心看到的世界就是佛国净土。 看到的众生是平等的,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都是佛。 这并不是佛在说谎或是在自我陶醉,因为佛陀的确已知一切众生都具有佛的智慧、佛的本性,只是众生自己尚未觉悟,乃是还没有醒来的佛。 释迦牟尼佛说了四十多年的法,就是希望我们发觉自己本具的佛性。 颠沛于残酷现实之中的人,要学会通过佛法觉悟内心,以减轻人生的种种痛苦。 唯有看破放下,才能自在;唯有解开心结,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以此放下解脱,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妄想,而达慈悲平等,清净超然的境界。 各辞典对觉悟的解释《佛学大词典》对觉悟的解释觉悟,觉醒了悟之意。 即体得真理、开发真智。 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载,觉悟乃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之相。 又六十华严经卷七(大九四三七中):又放光明名见佛,彼光觉悟命终者,念佛三昧必见佛,命终之后生佛前。 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中(大四四二五八中):虽于粗念住相而得觉悟,犹自眠于生相梦中,觉道未圆。 由此可知,觉悟有自了悟与从他而觉醒之别,其觉悟之程度亦有深浅不同。 [六十华严经卷六、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六]《俗语佛源》对觉悟的解释觉,梵语菩提bodhi,鸠摩罗什译作道,玄奘译作觉。 觉有觉察、觉悟两层意思:觉察即察知恶事,觉悟即开悟智慧。 佛家说:会得真理以开真智为觉悟。 隋慧远《大乘义章》卷二十:觉察名觉,如人觉贼;觉悟名觉,如人睡寤。 同书又说: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圆满,故名为佛。 道言自觉,简异凡夫,云言觉他,明异二乘,觉行究满,彰异菩萨,是故独此偏名佛矣。 中国先秦原有觉悟一词,见《荀子成相》: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 意为醒悟。 然而此词广泛流行,乃在佛教传入以后。 《隋书经籍志》载,释迦舍太子位,出家学道,勤行增进,觉悟一切种智,而谓之佛。 所谓佛,就是完全、彻底的觉悟者。 后谓认识以前的错误为觉悟。 如鲁迅《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至于富于反抗性,蕴有力量的民族,因为叫苦没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 今常指政治方面的认识水平。 如:政治觉悟、革命觉悟。 (李明权) 发布时间:2023-06-23 11:31:5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