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彻悟禅师语录·卷中 杂著 内容: 卷中杂著般若净土两门大义般若。 乃即缘起而明性空。 虽性空而不坏缘起。 净土。 乃即性空而明缘起。 虽缘起而不碍性空。 此则空有两门。 互不相碍也。 不特于此。 正以缘起故性空。 若非缘起。 说谁性空。 此则缘起为性空之所以。 又以性空故缘起。 若非性空。 何从缘起。 此则性空为缘起之所以。 若然者。 空有两门不但不相碍。 且复迭互相成矣。 即古所谓万象参天。 观之而无色。 群音揭地。 听之而无声。 愈有愈空。 愈空愈有者矣。 夫缘起性空。 既在同时。 任运便有双泯双存之面目。 双泯双存。 同时无碍。 即是向上圆融不思议第一义谛。 圆融第一义谛。 即是当人本源心性之异名。 是知佛说种种般若门。 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 佛说种种净土门。 亦无非显示此本源心性。 从本源心性。 流出种种般若净土法门。 而种种般若净土法门。 皆悉指归本源心性。 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 无不还归此法界也。 昔有人问云栖大师云。 参禅念佛。 如何得融通去。 大师答云。 若然是两物。 用得融通着噫。 旨哉言乎。 夫禅者净土之禅。 净土者禅之净土。 本非两物。 用融通作么。 然则般若净土两门。 既唯一本源心性。 不唯分无可分。 亦且合无可合。 分合尚着不得。 况可更论其相成相碍也哉。 西有解西有者。 谓西方的的是有。 但含事理空有等种种义相耳。 若谓西方实有。 不可移易。 此凡情执着之常有也。 若谓一切境界。 循业发现。 即其现处。 当体全空。 此则非有而有。 有即非有。 真空妙有二谛交彻之有也。 若互夺双亡。 二谛俱泯。 则非空非有之有也。 若相成两立。 二谛俱存。 则即空即有之有也。 若正双泯时。 便双存。 正双存时。 便双泯。 双泯双存同时无碍之有也。 又此有缘起性空。 不堕有句。 性空缘起。 不堕空句。 二义只成一法。 不堕亦有亦空句。 一法宛具二义。 不堕非有非空句。 此则四句全超之有也。 又此有性空缘起。 该得有句。 缘起性空。 该得空句。 二谛双存。 该得亦有亦空句。 二谛俱泯。 该得非有非空句。 此则四句全该之有也。 又唯全超故全该。 设有一句不超。 亦不能全该四句。 唯全该故全超。 设有一句不该。 亦不能全超四句也。 此则圆教有门之有也。 又西方依正庄严。 皆一切众生性所本具。 特借弥陀大愿为增上缘因。 一显发耳。 曾何片法之新得哉。 此则西有者。 乃自性本具真善妙有之有也。 又有句固是有句。 有句亦是空句。 有句亦是亦有亦空句。 有句亦是非有非空句。 一句即四句也。 一句既即四句。 四句亦即一句。 有句固是有句。 空句亦是有句。 亦有亦空句亦是有句。 非有非空句亦是有句。 全一即四。 全四即一。 一四圆融。 不可思议。 又此有空等四句。 执之则成四种邪见。 通之则为四方便门。 执成邪见网。 永堕外道种族。 通为方便门。 便入圣贤阶位。 故曰。 般若如大火聚。 触着便烧。 此谓四边不容执着也。 又曰。 般若如清凉池。 随方可入。 此谓四门皆堪入道也。 然全大火聚是清凉池。 非离火聚别有凉池。 全凉池是大火聚。 非离凉池别有火聚。 所谓毫厘有差。 天地悬隔。 毫厘无差。 天地悬隔也。 相相离相心心印心略解原夫境逐念生。 念泯则相相离相。 妄依真起。 达真则心心印心。 惟其离也有相皆归实相。 即斯印矣。 无心不属真心。 是以滞相迷真。 头头障碍。 背尘合觉。 法法圆通。 心相大端。 略申管见。 精微详释。 以俟多闻。 华严经节略要旨大方广佛华严经者。 乃毗卢遮那如来。 于菩提场。 初成正觉。 七处九会。 一音顿演。 称性法门也。 按西域记。 此经有三本。 上中二本。 其偈品以世界微尘论。 下本犹有十万偈。 四十八品。 结集之后。 收入龙宫。 以上中二本。 非阎浮提人心力能持。 故龙树大士。 但于龙宫记出此本。 流布人间。 而经来此土。 有晋唐两译。 佛陀波陀罗所译。 六十卷。 三十四品。 唐实叉难陀所译。 八十卷。 三十九品。 即今经也。 然文虽未备。 义已周圆。 神而会之。 存乎其人。 文中前后。 共有七处九会。 古德判为五周四分。 曲尽精详。 今古同遵焉。 第一会说毗卢遮那如来依正因果法门。 经文凡十一卷。 六品。 即四分中举果劝乐生信分。 五周中所信因果周也。 此中因果。 乃圣位中修证之圆因妙果。 非善恶因果之谓也。 后皆仿此。 其次六会。 以次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妙二觉法门。 共四十一卷。 三十一品。 即四分中修因契果生解分。 五周中差别因果。 平等因果二周也。 第八一会。 说离世间法门。 普慧云兴二百问。 普贤瓶泻二千酬。 重明因果行相。 共七卷。 一品。 即四分中托法进修成行分。 五周中成行因果周也。 第九一会。 有本有末。 初如来现相放光。 具答诸菩萨心念所请果海中事三十问。 令其现证。 为本会。 后文殊于福城东际大塔庙前。 令六千比丘顿证十信满心。 指善财童子南参诸善知识。 为末会。 共二十一卷。 一品。 即四分中依人证入成德分。 五周中证入因果周也。 以前三十八品。 虽广谈法界因果。 但令生信开解起行造修。 至此。 方始证入。 苟无此证。 前之信解行俱为虚设。 故以证终焉。 详夫全经之大旨。 统惟一真法界焉。 盖圆该万有。 唯是一心。 觌体全真。 融通交摄。 是为诸佛极证之果海。 亦即众生本有之心源也。 然法界势含四重。 谓理法界。 事法界。 理事无碍法界。 事事无碍法界也。 重重无尽。 因果缘起六位。 即前信。 住。 行。 向。 地。 等。 妙。 二觉也。 位位圆融。 圆融不碍行布。 行布于圆融。 差别非离平等。 平等其差别。 初则举法界而全成因果。 万德万行昭然。 后乃融因果而混同法界。 一毫一尘廓尔。 虽四重六位有殊。 隐显开合无定。 而原始要终。 究不离乎一真法界。 故曰无不从此法界流。 无不还归此法界也。 是以一心万法。 舒卷自由。 三际十方。 纵横无碍。 十世古今互现。 无边剎境交罗。 犹帝网之千珠。 光含众影。 类天池之一滴。 味具百川。 故界标华藏。 具见染净之融通。 而佛号毗卢。 直示应真之不二。 五周四分之金文。 澜翻于口海。 六相十玄之妙旨。 星灿于义天。 可谓教启无上圆宗。 法穷甚深理窟者矣。 故得若闻若见。 圆文殊智鉴于自心。 或诵或持。 启普贤行门于徧界。 人人入金刚之藏。 尘尘树功德之林。 直得一生事办。 则我即善财。 但使法界愿周。 而谁非净满。 经云。 此经不入一切余众生手。 论云。 唯付嘱最上大心凡夫。 斯言岂无谓哉。 故知排斥久修开士。 聋瞽上德声闻。 是皆所以融权执。 引大心之深意也。 然则食金刚之少许。 固已植乎圣因。 剖大经于微尘。 终有待夫智者。 况一字法门。 海墨书而不尽。 千重楼阁。 指声弹而顿开。 非贝叶之所能诠。 岂管窥可得而测。 谬承叱命。 愧乏精思。 勉述大端。 聊备采览云尔。 如欲详明者。 藏中有清凉观国师疏钞。 枣柏李长者合论。 其疏尽精微。 冲深包博。 而论得大体。 痛快直截。 二者参而观之。 则华严大旨。 无余蕴矣。 楞严二决定义初义盖示根中之湛性为真因。 真因得而后果证可期。 二义盖指根中之结相为惑本。 惑本明而后断修有要。 湛性者。 六根之性也。 不变之真也。 结相者。 六根之相也。 随缘之妄也。 斯则唯一六根。 特相妄性真之别耳。 惟其相妄。 故须解之令尽。 惟其性真。 故可依而为因。 然真既不变则妄即本空。 而妄既缘起。 则真必全隐。 约妄缘起而真全隐。 修德固不可缺。 且真不变而妄元空。 性德尤所当明。 性德固资修德而显。 修德全依性德而成。 合二门之义而观之。 则真妄交融。 性修双妙之旨。 无余蕴矣。 然则推此而往。 根身世界。 物物头头。 真也妄也。 圆陀陀。 活泼泼。 浑无定相。 云为动作。 心心念念。 性也修也。 净洒洒。 赤躶躶。 了无定执。 夫如是则何惑不断。 何果不成。 而实亦无断无不断。 无成无不成。 特对迷心倒见者强分别耳。 楞严顿歇渐修说前云汝但不随分别三种相续。 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 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似令一念顿歇也。 此云菩提涅槃。 尚在遥远。 非汝历劫辛勤修证。 虽复多闻。 祇益戏论。 似令历劫渐修也。 阿难之根。 不劣于满慈。 而满慈之位。 差胜于阿难。 何其修证难易之相悬若是耶。 此盖世尊据念劫圆融之理。 顿渐不二之宗。 显妄空以夺法执。 斥徒闻而策真修。 即所谓看孔着楔。 应病与药也。 试论之。 一念歇狂。 顿也。 不了则流为长劫。 历劫勤修。 渐也。 究亦不离于一念。 此念劫顿渐。 似相悬而实不离也。 况乃念性元空。 时节无体。 迷时似有隔异。 悟后本自圆融。 一念本不殊长劫。 而长劫原祇是一念。 复何念劫顿渐之可疑哉。 向使满慈不索妄因而执实有。 阿难不溺多闻而废进修。 则世尊顿歇渐修之说。 亦不容拈出矣。 楞严经知见无见说楞严经知见无见一语。 至为要妙。 总摄一切诸要妙句。 以其即是见犹离见也。 华屋之门也。 狂心顿歇也。 不取无非幻也。 闻复翳根除也。 归无所得也。 灭妄名真也。 全修在性也。 觅心了不可得也。 心空及第归也。 子转身而就父也。 臣退位以朝君也。 父子投机也。 君臣道合也。 以少方便疾得成佛也。 缘起无生也。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也。 剎那而登正觉也。 体得无心道也。 休也。 诸圣所知。 转相传授。 妄想无性也。 一超直入如来地。 回头惭愧好儿孙也。 自是不归归便得。 故乡风月有谁争也。 撒手到家何所似。 更无一物献尊堂也。 知而无知。 不是无知而说无知也。 即此见闻非见闻。 无余声色可呈君也。 根既不立。 尘无所缘。 根尘两亡。 灵光独耀也。 类此句义。 不能尽举。 唯此四句。 摄尽无余。 所谓紧要处佛法无多子也。 果能一念相应。 是为真转全经。 古德如慈明圆。 权大道。 栖贤舜。 广道者等诸人。 于大见道后。 皆作此工夫。 谓之无心体道。 以其是还乡要路。 归真秘诀也。 金刚经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说金刚经圆明五眼。 洞彻三心一段。 乃解上文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之义。 谓众生所以为众生者。 为有妄心故也。 三心既不可得。 众生岂复可得。 众生不可得。 谁为能发之人。 三心不可得。 何为所发之心。 故曰实无有法。 发菩提心者。 又妄心不可得。 则全妄即真。 众生不可得。 则全生即佛。 果见到全妄即真。 全生即佛。 是为不发而发。 称性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如此发心。 何更有法可得。 故曰实无有法。 发菩提心者。 一乘决疑论说欲得不招无间业。 莫谤如来正*轮。 此古德大慈悲心泪出痛肠语也。 良以我释迦如来。 为众生故。 修证此法。 无央数劫。 行诸一切难行法行。 舍所爱之国城妻子。 头目脑髓。 不知其几万千亿。 至于道成。 仍以平等大悲。 顺悉檀义而敷衍之。 故凡一句一字。 皆无明长夜之宝炬。 生死苦海之慈航。 凡在有情。 孰不蒙益。 而诸子以依违之见。 肆口诋呵。 障正法门。 瞎将来眼。 疑误众生。 殊非小小。 谓其无罪。 宁有是处。 兹以一乘之理。 剖决群疑。 正大光明。 直截痛快。 荡迷云而净尽。 耀佛日以重光。 诚为法门一大金汤矣。 当是时也。 诸子天眼法执。 果得已通已忘。 自能深生随喜。 正使未忘未通。 定当顿获胜益。 故知此论之作。 非特有益于法门。 实则有益于诸子。 不唯有益于诸子。 且深有益于天下后世之学者。 请即流通。 以广法施。 礼佛说赵州古佛。 城东老姥。 戒慎乎其所不闻。 恐惧乎其所不睹。 固是眼同千日。 耳如幽谷。 郄不解道无固必。 又何妨因我礼汝。 今将垂范后昆。 郄乃调翻前古。 虽似截鹤续凫。 然亦不无小补。 忽有个傍不甘的。 摇手道何苦何苦。 彼既一十。 汝乃二五。 某应之曰。 一棚傀儡大家舞。 红螺普同塔说沙门者。 学死者也。 夫四大如幻。 五蕴性空。 生本不生。 死本不死。 是之谓不生不死。 达此者之谓无生。 契此者之谓涅槃。 是谓参学事毕。 所作已办。 生。 幻也。 死。 幻也。 涅槃亦幻也。 以幻塔而藏幻骨。 是谓收因结果。 了幻中之幻。 经云。 知幻即离。 不作方便。 离幻即觉。 亦无渐次。 恰与理合。 着此骨堆。 不唯无我。 即骨堆亦空。 了此则证四圣。 昧此则堕六凡。 是知生佛十界。 均不外此骨堆耳。 本色道人。 触此骨堆。 定能于百骸未散时着眼。 四重净土。 何土也。 九品莲台。 何台也。 生此土。 登斯台。 受大法乐。 得大自在。 而于得生本起宿因之地。 能无一念及乎。 嘉庆丁卯秋重九日个庵老人生塔说诸缘无性。 生从何来。 大地绝尘。 塔将安寄。 无生之生。 色身法身不隔。 非塔而塔。 七尺八尺何妨。 直饶如斯会取。 要与老人相见。 犹似芦沟桥上望潼关。 尚大远在。 况夫必待顽石高竖。 幻迹详陈。 缚见闻于影响。 涂眉目于虚空。 认假相假名为实法。 执一事一行而论人。 窃知老人之头。 将不屑于横点矣。 或曰。 子作是说。 理固善矣。 然则建塔植树。 非老人之意欤。 得毋过尊而失其实。 余曰。 不然。 独不闻古有修无缝塔。 栽无影树者乎。 借巧样于邻庵。 垂嘉训于末学。 实一时之偶合。 亦千载之佳话也。 或人笑曰。 无缝塔。 何塔也。 无影树。 何树也。 乃以此塔此树而拟之。 何迂谬之甚也。 噫。 是不唯不识无缝塔。 无影树。 即此塔此树。 亦何尝识。 正所谓执相徇名者也。 试一于此澄心敛念。 审谛观之。 所谓无缝塔无影树者。 其果离此塔树为别有耶。 抑亦即此塔树而便是乎。 如是谛观久之。 必大有以发明。 至彼此即离之凝滞。 廓然而尽。 自亲见老人首肯是说于言象之表矣。 或人退。 遂以是说质诸老人。 老人笑而不答。 命勒之塔末。 阐教禅师塔铭师讳通理。 字达天。 家直隶新河。 族赵氏。 父名士公。 尝阅大藏。 母白氏。 敬事三宝。 师生髫龀之年。 投本邑妙音铎师剃染。 从祖显如珍公受学。 年十一。 侍显至檀越家。 值众僧诵法华经。 师随诵之。 若宿习然。 举众称异。 谓再来人也。 至年十九。 礼岫云德彰律师禀具足戒。 遂依座下学律。 未几辞去。 徧游讲席。 谒衍法元香嵓来等诸老宿。 皆以大器期之。 雍正三年乙己。 居妙峰石草精舍。 撰法华新疏。 至方便品初。 疑情顿发。 执笔经旬。 一词难措。 偶读经至如是相处。 恍然大悟。 回观诸经。 向所疑滞者皆洞然矣。 岁庚戌。 出世遗光。 一住二十余年。 道风大振。 干隆辛未。 受檀那请。 开法于嘉兴寺。 居无何。 复领香界之命。 甲申。 修三山庵为休老所。 遂有终焉之志。 丙戌夏。 皇六子质王力挽复出主拈花寺。 师受济北密印于古梅成禅师传贤宗教观于永祥焕法主。 城市山林。 历迁四剎。 皆以苦心实行为住持。 著述讲演为佛事。 乘戒俱急为策进。 福慧圆修为自宗。 兼复善开喻而接纳不倦。 故四方学者。 奔赴恐后。 爰以道声日着。 上达宸聪。 于辛卯冬仲。 赐紫色伽黎以旌异之。 壬辰。 开清字译馆翻大藏诸经。 师统三宗。 通晓经旨。 沙门日于馆所讲证大义。 庚子冬。 复蒙敕旨。 封阐教禅师。 时年八十矣。 辛丑。 尽出衣钵之资。 修华严永安塔。 次年夏。 示微疾。 至六月十三日集众告别。 泊然而逝。 师生于康熙辛巳。 世寿八十二。 僧腊六十有三。 门弟子奉全身塔于永安塔前。 师貌温和。 气刚果。 质体丰厚。 慧解过人。 持身尚俭约。 不惮劳苦。 所至辄有兴建。 处顺逆之际。 操行无少变。 有古尊宿风。 住遗光嘉兴日。 败壁颓垣。 殊不介意。 日与学者坐瓦砾堆中。 激扬法华楞严等要旨。 行道垂六十年。 戒传十四期。 说法三十余会。 居常除斋粥莅众外。 便焚香注经。 执笔辄竟日。 若忘人间世。 临示寂。 犹命弟子取圆觉新疏稿读之。 师危坐静听。 恐录者或有讹脱也。 其生平著述。 珍重可知矣。 晚年尝语人曰。 老僧别无长处。 特六十余年未离佛法耳。 盖诚谛语也。 有法华等六疏行世。 嗣法弟子若干人。 多唱教一方者。 拈花怀公。 师之高弟也。 乙巳春。 具行状以塔上之铭见嘱。 余惟法华经藏深固幽远。 惟佛与佛。 乃能究尽。 而况末法宏经此土尤难。 自非灵山得记之人。 无敢发是愿者。 今也不读成诵。 一悟大通。 尽形寿以阐扬。 广流通而著述。 于戏。 师其地涌众中之一耶。 抑为如来所使之人乎。 不然。 亦必白毫光中。 以无量喻。 为众讲法。 修菩萨行而求佛道者也。 故焚香叉手。 敬为铭曰。 道本无迷。 人自不悟。 佛降西干。 教流东土。 文字性离。 体即般若。 非证罔通。 知音盖寡。 一会灵山。 俨然未散。 与么现前。 岂拘禅观。 指点镜灯。 卷舒华藏。 广大门风。 何惭向上。 师其适生。 千年之后。 迹踵天台。 家世贤首。 披忍辱衣。 坐法空座。 秉愿宏经。 垂老不堕。 名剎四迁。 殊恩两被。 焰续辉联。 云凝花坠。 塔影高标。 真身不灭。 万象森罗。 炽然常说。 重修中天寺十方常住碑记原夫插茎草以建梵剎。 坐微尘而转*轮。 事是恁么事。 人须恁么人。 余于同学友人销尘法师见之矣。 法师幼脱白于武清邑东北孝力观音寺。 具戒后。 依增寿慧岸道翁法主习性相宗。 遂蒙印可。 未几归受业事师。 理院务有年。 以道义闻。 孝力村东八里许有寺名中天。 门近通衢。 颓废日久。 唯基址尚存。 法师过而有感。 愿为兴复。 遂捐资倡募。 鸠工集材。 亲董厥事。 历十余年方始落成。 曰佛殿。 曰忏坛。 曰僧堂。 曰丈室。 以及客寮云厨十方旦过。 凡丛林所宜有者咸备焉。 复置地若干顷。 用充香火。 为檀那无尽福德藏。 工既竣。 丐余文记其事。 且曰。 将请一名德法师主之。 宣演教乘。 接待云水。 如法熏修。 随缘津济。 使吾佛大法流通。 与邦人结出世缘。 作永永传贤之所。 而剃度无与焉。 噫。 大哉行愿。 不啻与日月争光矣。 维法师数年苦行。 一片血心。 不惜劳瘁。 不私眷属。 唯汲汲然以上续慧命。 下广福田为务。 且复功成不居。 卑以自牧。 尊贤重法。 宏护唯诚。 此岂南阎浮提后五百岁可多得之事耶。 夫佛性之在众生。 如水之在地。 凿而汲之以广利济。 要待其人。 经不云乎。 诸佛两足尊。 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 是故说一乘。 又曰。 凡有闻法者。 无一不成佛。 以是故知中天此举。 乃普与一切见闻随喜者。 深植菩提种子。 顿了大事因缘也。 今而后凡居斯位者。 当必以法师之心为心。 以法师之行为行。 庶几元风不坠。 慈化日隆。 其益尘寰而垂来劫。 有不可得而限量者。 抑又须知如上所示招提种种庄严。 种种利益。 咸于法师偶然感发一念心中。 圆满成就。 初无欠少。 虽后数年种种措办。 特不过完此最初一念而已。 离此念外。 别更何有。 万法唯心。 于兹益信。 一念既尔。 念念皆然。 一草一尘。 莫不如是。 夫如是。 谓建梵剎竟可谓无梵剎可建亦可。 谓转*轮竟可。 谓无*轮可转亦可。 法性如是。 非强为也。 然法性平等。 非有自他。 既法师偶有所感。 能顺法性入解脱门。 建无可建之梵剎。 转无可转之*轮。 当必有感法师之感者。 相继而起。 感复致感。 感之不已。 将见茎草徧插于处处。 *轮大转于尘尘。 此实余所深望。 而亦法师之至愿也矣。 为之记。 寿万寿莲筏和尚序和尚。 余同门也。 家世姑苏。 姓王氏。 童年薙染。 依宝华山文海律师具戒。 云水三十年。 参南北知识四十余人。 末上入先师万寿粹老人室。 乃印心焉。 甲午冬。 出世西山普觉寺。 未几。 复迁万寿。 所至虽以宗门住持。 而时或兼传戒法。 数年以来。 期经四建。 而坛下禀受者辄千余指。 今秋重九。 大戒将圆。 适值和尚六旬初度之辰。 其嗣法得戒诸弟子。 欲顺世缘。 用酬法乳。 炷香作礼请余为文以祝。 因而晓之曰。 寿者之相。 乃我执之异名。 如来于圆觉般若等经。 揭而斥之。 其无可取也明矣。 然经有云具寿。 或云无量寿者。 何耶。 盖具寿以戒言。 重腊非重齿也。 无量寿以心言。 依性不依形也。 以戒为寿。 持之即具。 以心为寿。 悟则无量。 若是。 则孰不可以具寿。 而孰不可以无量寿乎。 况因戒名僧。 僧而无戒果僧乎。 约心论悟。 悟不了心非悟也。 且夫戒也者。 所以续慧命也。 戒不持则戒命无以存。 心也者。 所以体法身也。 心不悟则法身无以显。 法身显。 我身诸佛身。 同一身也。 慧命存。 我命众生命。 无二命也。 保是身。 延是命。 是谓寿得其正。 以之自寿寿世。 则亦无不寿矣。 是故应知和尚之开檀授戒。 嘱累传心。 是先以是寿寿诸子。 诸子当妙悟自心。 精持佛戒。 亦还以是寿寿和尚。 庶几和尚授得其授。 而诸子受不徒受也。 抑又须知和尚推此寿而寿诸子。 即所以寿众生。 亦所以自寿也。 诸子能以此寿而自寿。 正所以寿和尚。 亦所以寿诸佛也。 其为寿也。 不亦大乎。 其为祝也。 不亦至乎。 若夫一介之躯。 六十之年。 特空尘海沤。 电光石火耳。 焉用祝。 诸子闻而欢喜踊跃。 遂焚香散花。 持是以为寿。 净土津梁跋乙巳仲秋。 衍法志公和尚。 会刻净土经论文集成。 嘱跋数语。 余因历观三经。 明因举果。 大开净土之门。 三论。 显理破迷。 的示唯心之要。 龙舒文。 导初机而精详曲尽。 指归集。 采众善于事理圆通。 或问数纸。 搜决禅者孤陋之疑。 法语一章。 力振行人因循之弊。 云栖愿文。 自注戒杀放生等篇。 莫非往生急务。 助行要门。 至若莲花世界诗。 虽文出游戏。 而理实圆常。 况写境传神。 引心入观。 摄化门中为不可少。 善哉念佛一门。 得此诸说。 无机不被。 无路不通。 统万流而归净土。 诚为一大津梁矣。 爰为题名曰净土津梁。 然而津梁虽设。 履践在人。 撩起便行。 阿谁无分。 所贵贾勇先登。 占宝莲之上品。 玄关直踏。 获法忍于无生。 佛记早承。 愿轮速转。 徧剎网而纵横应化。 尽劫波以展转津梁。 则苦海劳生。 由是而蒙利济者。 可复量哉。 如其逐世波而忘返。 趋险道以苟安。 或则玩津梁而不进。 守津梁以自足。 不惊汨没跉? 之苦。 卒致问桥恋筏之讥。 其何以慰集者之苦心。 且深昧夫命名者之大义也矣。 或曰。 和尚秉单传之宗。 以祖道自任。 当依本分直截示人。 夫唯心净土。 当处现成。 自性弥陀。 觌体不隔。 乃为是津梁之说。 以起人心外有法。 去来取舍之见乎。 噫。 通玄峰顶不是人间。 心外无法。 满目青山。 本分直截耶。 去来取舍耶。 于此缁素分明。 许汝会唯心自性。 如或未然。 莫寐语好。 跋德全禅人血书莲经无我而灵者。 佛知见也。 有我而昧者。 众生知见也。 生佛知见无殊。 特一妄我间之耳。 夫大迷之本存乎我。 而我之最爱者莫过身。 苟众生之身见不亡。 我执不破。 则生死轮回。 曷能自已。 德禅人密发九品净愿。 书成七轴莲经。 以无情之霜刀。 刺难出之身血。 十指沥干。 一心不动。 伟矣哉。 真无边苦海中顿空我见。 直出生死之勇猛丈夫也。 噫。 禅人初发是念。 莲华种植时也。 日渐刺书。 莲花增长时也。 七卷功圆。 莲花光香具足时也。 如是则禅人之净因已成矣。 但当莫忘本愿。 系心念佛。 直待此方报谢。 彼土花开。 即见佛闻法。 因圆果满时也。 虽然。 即今试问禅人。 方金刀裂肉。 血笔纵横时。 其知疼痛而成点画者。 灵耶昧耶。 我耶非我耶。 佛知见耶。 众生知见耶。 于此了然。 则佛国非遥。 宝莲正放。 或犹未也。 请分明记取。 以质诸弥陀老子。 跋明初禅人血书莲经金刀未举。 斑管未拈。 尽十方是部血淋淋的妙法华经。 于斯见彻。 谓灵山一会未散可也。 谓灵山一会本不曾会亦可也。 向当时喝散可也。 于今日再会亦可也。 大用现前。 不存轨则。 如王宝剑。 杀活临时。 如是刺血。 如是书经。 是真精进。 是名真法供养如来。 可以畅本师出世之怀。 可以来古佛泥洹之塔。 直令十二类生。 迎刃而命根顿断。 无边法藏。 点笔而文彩全彰。 莫不滴滴归源。 言言得髓。 奚止刺无能刺。 书无所书。 铺好花于锦上。 指明月于天边也哉。 明禅人年齿尚少。 向道唯诚。 刺血书经。 皈心乐土。 果能闻是说而不生惊怖。 是为解第一义。 上品生因。 如其未然。 直须十二时中。 四威仪内。 以书经之念。 念念忘缘。 刺血之心。 心心忆佛。 管取金台可以坐待。 妙谛不日亲闻。 否则必见我为能书。 经为所书。 彼是刺血时。 彼是书经处。 以生灭心。 取实相法。 转不轻行。 为我慢憧。 不特全迷妙法。 远背佛心。 且深负此一点百劫千生不易发起之勇猛净信。 为可惜矣。 禅人其勉之。 跋禅人勇建血书楞严经庄严净土首楞严者。 称性大定之名也。 以如来藏心而为体性。 以耳根圆通而为入门。 以穷极圣位而为究竟。 此依藏性之理。 起称性之行。 还复证入藏性全体。 一经大旨。 义尽于斯。 故文殊于是请结经名。 此后复明昧此难免七趣沉沦。 修此须防五魔扰乱者。 但反衬正宗。 以补足其间要务耳。 经中兼明净土。 其处有四。 第一大势至法王子。 亲禀念佛法门于超日月光佛。 其所陈念法。 至为切要。 而大士修因契果。 自利利他。 唯以念佛。 皆悉具足。 第二干慧地中云。 现前残质。 不复续生。 夫干慧地。 虽圆伏五住。 见思尚犹未断。 何以便不续生。 盖超同居秽土。 生同居净土矣。 智者大师是其明证。 第三情想升沉中云。 纯想即飞。 便生天上。 若飞心中兼福兼慧。 及与净愿。 自然心开。 见十方佛。 清净国土。 随愿往生。 前干慧地。 犹属圣位。 此则博地凡夫。 纯想之心。 便往生有分。 此盖我释迦如来大慈悲心。 炽然轮回之中。 特地拈出此横出三界之要道耳。 古今未入圣位之人。 临终往生者。 是其证也。 第四流通分中。 若有一人身具重罪。 将招极恶。 一念宏法。 变其所受地狱苦因。 为安乐国。 重罪尚然。 况轻罪乎。 况无罪乎。 无福尚然。 况有福乎。 况多福乎。 一念尚然。 况多念乎。 况终年终身乎。 其往生不在中下品矣。 古今宏法诸师。 现相往生者。 皆其证也。 夫念佛法门。 专逗十方之机。 三根齐被。 耳根圆通。 专逗此方之机。 惟利上根。 且示阿难以就路还家。 故文殊大士曲为拣选。 非谓耳根独胜。 念佛便劣也。 读经者不可不知。 禅人血书此经。 流通大法。 实为希有难能之行。 其于往生。 当必有分焉。 书莲经普门品后题标妙法。 何法也。 品号普门。 何门也。 说者谓一光东照。 十界圆彰。 随类现身。 应念脱苦。 未为非是。 特其末耳。 直须未举以前。 向世尊开口不得处。 大士回避不及时。 亲见法法此法。 门门此门。 正与么时。 不与么会。 始具看经眼。 否则入海算砂。 执指为月。 不唯埋没己灵。 见惜明眼。 将恐普门渐闭。 而妙法终隐矣。 默超居士有见于此。 得是经而装帙之。 嘱缀数语。 普为见闻随喜者。 震涂毒鼓。 食少金刚。 其意岂浅浅哉。 二有室跋经云。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 号阿弥陀。 今现在说法。 此金口诚言。 分明指示。 而世之昧者。 犹谬执唯心。 横生异议。 可悲也。 因特书此以名余室。 用警省焉。 余以二有名室。 或者浅之。 吁。 是尚不知即空之有。 有而非有。 况复双泯双存。 超四句。 该四句。 圆教有门之有。 与夫性具本有之有耶。 其谓之浅也宜矣。 无庸辩。 覆香严居士书月内廿九日得尊扎。 备悉一切。 欣慰无量。 读扎内有念佛期过三七。 尚未见相好云云。 观此用心之切。 立行之猛。 此百日内。 当必有大不思议之成就。 但此时不可预存期效之心。 存之则增燥动。 而翻为障碍矣。 此系修行门中微细心病。 不可不知。 直须深信谛了。 心外无佛。 佛外无心。 全心即佛。 全佛即心。 一念现前。 即一念相应。 念念现前。 即念念相应。 但使此念常现在前。 便是真实效验。 离此念外。 别求效验。 便是间断。 便不亲切。 便入歧路矣。 经云。 是心作佛。 是心是佛。 正此之谓也。 鄙见如此。 不识居士于意云何。 至如长水之问。 琅琊之答。 针锋直截明白。 不可更为蛇足。 果能于此正眼洞开。 觑破琅琊。 捉败长水。 楞严大旨。 思过半矣。 然虽如此。 正好掷向他方世界。 且自一心念佛。 若曰开少解路。 则更不劳拈出矣。 柴紫录。 久闻其名。 第未亲见其书。 未可悬断。 寺中近日。 唯嘉园居士兼旬或一至。 此外别无客迹。 不慧逐日与诸衲子挥尘谈经。 罢即焚香晏坐。 或雠校华严。 或检阅津梁。 别亦无事。 楞严已讲竟六卷。 约于后七月间。 可圆全部。 因思半载之内。 两终此经。 亦阎浮提人生一大快事也。 然唯循行数墨而已。 绝无一字之新得。 并书以博一笑。 答江南彭二林居士书仰惟居士。 深入净宗。 广陈法施。 自他并利解行俱圆。 可谓现居士身。 修菩萨行。 不违本愿。 不忘佛嘱者矣。 向得三经新论。 妄为评题。 不见罪责。 已出分外。 兹复寄示种种新刻。 嘱令论定。 益觉赧颜。 山野维教乘大旨。 麤知向方。 而幼失问学。 语不成文。 故两处住持二十余年。 檀护之门。 未投只字。 今感居士。 虚怀远问。 为法之诚。 遂顿忘固陋。 罄己所知。 直词以告。 其当否去取。 惟高明以自裁焉。 念佛决疑两论。 皆发前人所未发。 一以见慧解之超卓。 一以彰卫道之真切。 并没量大人。 出格作用。 可续入藏。 永永流通。 序跋皆精当。 间有可商之处。 签辩于后。 与瑞一李居士书屡有书来。 曾未覆答。 师资心契。 谅不我疑。 闻在南中竭力办公。 尽心护法。 修持不辍。 劝导惟殷。 此则自行化他。 二利并举。 世法佛法。 一道齐行。 或雁信时通。 或口碑传诵每一闻见。 且慰且欣。 因思道无不在。 岂分朝野。 而修证之际。 实有易难。 的论修道。 出家尚不易。 况在家耶。 居家已难。 况居官耶。 故知即尘劳为佛事。 化热恼作清凉。 苟非忍证无生。 位登不退。 深入如来之室。 权现宰官之身者。 恐终不免尘缘渐染。 而道念日微也。 今贤契信向此道未久。 便能于冲繁官署。 猛切乃尔。 非宿善根力。 谓之何哉。 虽然。 犹须痛念三界无安。 肉身苦恼。 生死路险。 人命无常。 幸闻佛法。 幸生信心。 幻境幻缘。 只眼觑破。 佛心佛行。 赤体担当。 净业得修且修。 宦埸可下便下。 无少生留恋。 无虚弃光阴。 务期事办一生。 花开上品。 庶几不负自己多生熏习之善愿。 我佛长劫护念之慈恩。 而成一世出世间之勇猛丈夫焉。 尺香斋白词死生事大。 来日无多。 道业未成。 实深惭惧。 尊客相看。 午后炷香。 非敢轻疏。 幸垂鉴恕。 款待白词米不蓄一粒。 菜不蓄一茎。 一任往来者吃得饱膨脝。 吾斯未能。 实有深愧。 某自住此剎。 十余年来。 片板自担。 门庭日冷。 向唯法道难通。 今并食轮有碍。 因集两序相与而谋。 衲子钵盂。 从来无底。 诸天华雨。 那得常飞。 若乃拖布袋以逢人放憨。 固为可耻。 便即鸣楗椎而开门散众。 尤不自安。 反复筹度。 别无长策。 亦唯此事稍可变通。 既蒸砂难以疗饥。 而画饼岂堪供客。 此后凡大衲尊官。 檀那法侣。 或偶然经过随喜。 或专为光顾降临。 到来原不因斋。 接待但应尽礼。 只者点敬心不减。 胜满甑香饭别炊。 务在一众同遵。 便从今日约定。 断不以来人或丰或俭。 总请随大众同苦同甘。 实欲省缘。 非敢慢客。 伏希鉴恕。 莫怪空疏。 衣单疏衲僧三百六十骨节。 在在撑天拄地。 道人八万四千毛窍。 一一彻古通今。 且不资三事斜披。 六铢高挂。 又岂藉金针暗度。 玉线横抽。 盖为法身久昧。 情执弥坚。 未彻一真之极致。 难空四大于现前。 寒暑迭迁。 不无逼恼。 龙象云集。 宜肃观瞻。 是以裸四体于长年。 堕邪宗之谬计。 着三衣于后夜。 定吾教之常仪。 令范既垂。 昔贤共相依禀。 芳规未坠。 末学敢不遵承。 奈何天际唯高。 剪春云而莫及。 寒威特甚。 编秋草以难堪。 故虽静掩禅关。 直欲蒲团坐破。 而乃孤坚铁脊。 翻怜布衲披残。 缅维一双鞋留。 既解个中着眼。 七斤衫破。 宁无格外知音。 欲使禅和子赤体担当。 要凭大居士毫端点出。 将看云水别增气象人天共仰威仪冷暖自知。 谁肯道一丝未挂。 果因不昧。 君定获多福何疑。 资福寺讲前提纲庚申五月十一日禅提向上纲宗。 教阐离言大义。 向上纲宗。 固是教外别传。 离言大义亦即教内真传教内教外。 别传真传。 名虽似异。 实本无殊。 悟别传之谓宗通。 得真传之谓说通。 二通俱备。 三轨无违然后得座披衣。 横身为物。 如王宝剑。 杀活临时。 设自宗不通。 安能说法。 而无言启迷。 何名达者。 但宗贵用到。 教须说到。 毕竟用又用个什么。 说又说个什么。 用说俱到。 则宗教扫土矣。 何似我净业门中。 别有方便。 祇消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将他三藏十二分教典。 一千七百则公案。 一串穿来。 更无少剩。 又管甚说到说不到。 用到用不到。 但暮暮朝朝。 只恁么念。 虽然。 此是文殊普贤大人境界。 后生晚进。 也不得草草。 山僧今将世间常情之所共知一问。 问诸大德。 随己所见。 各下一语。 期与通方上士。 共展风规。 出格高流。 互扬法道。 直得红螺山率群峰而腾欢作舞。 珍珠泉涌巨浪而喝采扬声。 也未为分外事。 且道如何是唯心净土。 自性弥陀。 不须离座。 便请速道。 众无语师云。 诸人既珍重吝词。 山僧只得自代去也。 复举前问。 着语云。 是唯心净土。 自性弥陀。 但如此下语。 足令文字法师。 脱胎换骨。 却未免助禅和子儱侗之机。 不惜饶舌。 再代一转。 复举前问。 着语云。 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 若与么下语。 足与虚头禅客。 抽钉拔楔。 亦未免增座主家廉纤之见。 欲得十分亲切。 一等痛快。 本山今日初转*轮。 山僧更代一语。 有何不可。 复举前问。 遂合掌珍重。 称南无阿弥陀佛。 复云。 山僧恁么说话。 设有个傍观的呵呵大笑。 又且如何解。 笑者是我同参。 老氏云。 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复有人云。 下士闻道。 勤而行之。 上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适才傍观之笑。 于斯二者。 孰同孰异。 且笑既同笑。 行又同行。 上士下士。 何自而分。 所以道。 毫厘有差。 天地悬隔。 毫厘无差。 亦天地悬隔。 毫厘有差。 天地悬隔则固是。 毫厘无差。 因甚亦天地悬隔。 复珍重称南无阿弥陀佛一声。 顾众云。 有差耶。 无差耶。 悬隔耶。 不悬隔耶。 良久云。 良马不知何处去。 阿难依旧世尊前。 为阐教禅师入塔无方大道契环中。 悲愿高深海岳同。 应迹但随缘起尽。 千江一月去来空。 恭惟拈花堂上法伯老和尚。 三宗并阐。 四剎迭兴。 古道俨存。 大方独步。 八十二年广陈法施。 百千万劫。 恒转化轮。 千花座上。 撒绝类之戒珠。 微笑堂前。 提无文之祖印。 疏释六经。 涨起难思法海。 宗崇五教。 传来无尽心灯。 悟莲经于早岁。 白牛曾吐古黄金。 叨圣泽以优隆。 丹凤晚衔双紫诏。 德行巍巍。 独尊乎当世。 道香馥馥。 四布于遐方。 正宜与法门作大主宰。 何期息缘事而入寂光。 使水云失最胜依止。 人天增无限凄惶。 正恁么时。 瓣香初爇。 杯茗三倾。 且作么生与老人相见。 赤日当天酿白汗。 熏风入座动微凉。 为均伯老和尚入塔七十余年游戏身。 去年今昔总同尘。 泥牛耕罢回途处。 劫外风光另有春。 恭惟白衣堂上均翁法伯老和尚法雷初震。 败纳于青塔招提。 金锡罢摇。 活埋向白衣兰若。 悬宗镜于机先。 不留影像。 续心灯于室内。 转见光辉。 示悭吝乃等凡情。 即尘劳而为佛事。 不唯彰水云之迹幻。 要且见贪欲之性空。 所以圣财法宝。 寻常间一串穿来。 习气识情。 末梢头从空放下。 到者里长安不住。 一步密移。 藏明月于怀中。 横全身于物外。 且正恁么时。 老人收因结果立命安身一句。 毕竟如何。 万象环罗无缝塔。 红尘隔断九仙桥。 慈寿寺熏塔徧十方是座团圝古塔。 光放有时。 尽大地是个清净法身。 缘感即应。 是知时节因缘。 全彰佛性慈光妙应。 不外当人。 事是恁么事人须恁么人。 变净土。 集分身。 非老释迦不可。 请香饭。 借师座。 唯大居士唯能。 道本贯乎古今。 法岂间于凡圣。 由是瓣香珍重。 即一念而过未齐熏。 三拜殷勤。 徧法界而远近顿礼。 全真全应之佛身。 秪今尘尘出现。 即缝无缝之宝塔。 从此刻刻放光。 故得诚倾缁素。 喜动见闻。 共植无上圆因。 终成究竟妙果。 幸逢斯会。 愧乏长才。 不唯法无可说。 亦复赞莫能及。 聊为颂曰。 古塔经年谁礼熏。 结缘还待有缘人。 试看缁素欢腾处。 已放祥光满剎尘。 得戒和尚塔前供炷香云。 道衍华台。 来春风于叶叶。 戒传心地。 建佛事于尘尘。 恭惟岫云堂上第七世得戒本师老和尚。 得真解脱。 具大慈悲。 严开遮于毫末。 空止作于机先。 开示人天正路。 廿有余年。 安立定慧初基。 众机万数。 某当初无授受中。 既尔师资分定。 今日绝献纳处。 宜乎感应道交。 然则无缝塔前。 殷勤展拜。 一众观瞻。 大寂定里。 再四点头。 阿谁证据。 云外九峰横碧汉。 岩前万树动秋风。 赞念佛堂释迦佛像三藏汪洋。 五乘浩渺。 惑乱众生。 犹更嫌少。 开念佛门。 倒也却好。 只有一事。 计较宜早。 若到他年。 广行此道。 娑婆界空。 事或难保。 香无人焚。 地无人扫。 当与么时。 不得懊恼。 阿弥陀佛像全心即佛。 全佛即心。 该法报化。 绝去来今。 当阳独露。 徧界难寻。 突兀妙峰。 未足为高。 渊澄香海。 未足为深。 脑后一锤。 顶门一针。 七珍池沼水投水。 九品莲花金博金。 皈命世尊。 无量光寿。 誓重如山。 慈逾于母。 为我现身。 为我垂手。 证我发心。 灭我宿垢。 醒我愚痴。 净我身口。 惠我宝莲。 出我险有。 天未足高。 地未足厚。 我其云何。 焚香稽首。 一心皈命。 我佛阿弥。 大誓大愿。 大悲大慈。 胡为乃尔。 直至于斯。 身为我现。 手为我垂。 罪容我忏。 名许我持。 拔我之苦。 觉我之迷。 护我以念。 接我以时。 资我法乳。 育我莲池。 亲授我记。 常为我师。 佛其如是。 我复何之。 万缘东谢。 一意西驰。 虚空可坏。 此志不移。 金容获一睹。 血泪满双腮。 稽首大慈父。 愿随归去来。 赞血画弥陀佛像惭愧走他乡。 竛竮苦徧尝。 追思肠寸寸。 回首泪行行。 刀裂不坚指。 血涂无量光。 慈恩何以报。 珍重一炉香。 大悲熏旷劫。 滴血现全身。 本自关天性。 何曾隔点尘。 为怜三界苦。 与种九莲因。 故国归犹未。 瞻依雨泪频。 指端滴血现全身。 同体悲深觉更亲。 不转慈眸应待我。 长舒金臂欲携人。 净光焕赫空今古。 嘉号宣传徧剎尘。 总为天真无间隔。 见闻瞻礼尽圆因。 霜刀自刺苦身根。 血染弥陀佛一尊。 岂是指端无痛觉。 不知何以报慈恩。 沥干指血画弥陀。 画得弥陀意若何。 暮礼朝参常供养。 临终导我出娑婆。 四八端严像逼真。 墨花香染血痕新。 始知生佛原无间。 岂但三身祇此身。 金刀刺破娘生指。 赤血涂成法界身。 父子天真从此合。 一回相见一回亲。 笔锋点滴血花香。 影现弥陀老法王。 不羡人天求富乐。 愿垂接引放慈光。 要向珍池结胜因。 慈容点染血精神。 几回稽首殷勤白。 赤色莲花最可人。 愧久孤恩恨且哀。 真诚画个血如来。 从今母子常相忆。 刀斧应教斫不开。 圣凡不隔一微尘。 底事分明证始亲。 谁信皮囊腥秽血。 顿成妙丽紫金身。 真身指出血淋淋。 说法明明在现今。 四土九莲浑不隔。 从来无法外唯心。 赞乘吼观音丈夫相廿五圆通功独殿。 当阳首中文殊选。 神奇将谓有多般。 耳朵原来皮两片。 毛虫走出补陀崖。 杨柳蘸干南海浪。 一片老婆心不休。 堂堂重现大人相。 净瓶打失知何日。 杨柳空持到此方。 甘露不曾施一滴。 争教火宅顿清凉。 按辔当阳不去来。 情知救苦念头灰。 沉沉那管人瞻礼。 尽日思量觅善财。 宝莲四色曾谁问。 宏愿千重祇自忙。 好把身心都放下。 晨昏受我一炉香。 赞大士像宏愿等虚空。 含灵共景仰。 垂慈虽有方。 赴感何曾往。 大士顾无言。 善财欣合掌。 始知巧逗机。 不在唇皮上。 尚未空诸有。 何能满大哀。 忍归安养去。 亲自补陀来。 万古枝杨柳。 群灵个善财。 普门原不闭。 岂待指弹开。 触着毫端便现身。 悲深那怕惹红尘。 肝肠何止十分热。 面目常随万类新。 净水遥含空界月。 杨枝暗露劫前春。 相逢尽解低头拜。 亲见慈容有几人。 圆通面目本分明。 不识谁人画得成。 月上千峰看有象。 风鸣万籁听无声。 普门未必须弹指。 大道何尝禁夜行。 试向补陀岩畔问。 圣凡曾有几多争。 悟圆老宿像满地布黄金。 未免俗气。 当阳插茎草。 犹欠事功。 争似者老师。 平地起孤堆。 伽蓝自建。 连囊赠滞货。 檀度圆成。 佛法僧三尊等供。 施受物一体全空。 六七十年。 妄想悭贪。 总成佛事。 百千万劫。 斋田宝殿。 常放光明。 且毕竟渠是阿谁。 京北大牛房村观音寺里杜多悟公。 呵呵。 轮珠未转佛心通。 田服闲披色本空。 道范祇应天眼对。 高踪岂在画图中。 本然安老宿像赞九重城里。 十字街头。 金锡高卓。 实行密修。 三十载光阴。 浑如一日。 百千般境界。 不换双眸。 淳朴出自天真。 非关造作。 瓦砾翻成金碧。 岂待营谋。 天共白云晓。 水同明月流。 资粮老去拟勤积。 牢把轮珠念不休。 咦。 现有庵居标榜在。 时人何更学虚头。 庵隐皇都几十秋。 红尘堆里见清修。 生平得力无多子。 一味寻常老实头。 实头念佛最相宜。 一句洪名密自持。 万妙千玄都不会。 坐看花放宝莲池。 纵横四土声前净。 自在三身象外彰。 如是念时非有念。 珠轮未转又何妨。 伽黎色带烟霞古。 珠数香分菡蓞清。 定久不知谁是佛。 长空万里月孤明。 触目明宗犹是钝。 入门辨主尚嫌迟。 如何觌面堂堂处。 念佛依然问是谁。 个庵老人像赞情性是一味冰冷。 面皮得恁么瘢黑。 九重城里。 四十载混俗和光。 十字街头。 半个庵骑声盖色。 人天尽力。 推挽不前。 佛祖致竟。 奈何不得。 武接寒山之步。 六百首唾出便休。 心折潜子之风。 十二章行如不及。 杖龙活欲舞。 脑盖惯与敲开。 鞋虎睡方酣。 脚跟何处摸挲。 一毫端上戏分身。 从此含灵重被惑。 咦。 不是我侬亲法叔。 定教趁入无生国。 鹤林比寿。 梵网提纲。 庵居无玷。 僧史有光。 法空宝耆宿像半肩云衲披残。 百八轮珠捏扁。 法尔无事相关。 不是有心担板。 便经亿万斯年何妨。 任他佛魔都来不管。 过现未十世。 一坐浑忘。 法报化三身。 个中圆满。 面目如此分明。 相逢直须具眼。 设有个觌面不识的。 更问道念佛的毕竟是谁。 你且烧香礼拜了。 再向你道未晚。 发布时间:2024-05-03 13:40:2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2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