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者大师: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二上 内容: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二上憍梵波提。 此翻牛齝。 无量寿称牛王。 增一云牛迹。 昔五百世曾为牛王。 牛若食后恒事虚哨。 余报未夷唼唼常嚼。 时人称为牛齝。 昔五百雁。 一雁常得花果供于雁王。 佛一夏受阿耆达王请。 五百比丘皆啖马麦。 而憍梵独在天上尸利沙园。 受天王供养。 增一云。 乐在天上不乐人间者。 牛迹比丘第一。 乐在天上者。 是随乐欲。 世界悉檀也。 供雁王福所致者。 为人也。 避人笑者。 对治也。 天不笑者。 第一义也(云云)。 又云。 人但观形不知有德。 若笑罗汉即得罪。 避人笑故常居天上。 天知有德不笑其形故居天也。 佛灭度后。 迦叶集千大罗汉。 遣下座僧使追憍梵。 憍梵问佛及和尚。 答言皆灭。 即言佛出我出。 佛住我住。 佛灭我灭。 四道流注大迦叶所。 水说偈(云云)。 大象既去象子随。 世尊和尚既灭度。 我今在此复何为。 斯亦第一义也。 约教者。 住天园是示善。 有牛嚼是示恶。 三藏意也。 以牛嚼身得道。 此示恶非恶也。 居天园而嚼示善非善。 通教意。 示界内外善恶者。 别教意。 示善恶实相者。 圆教意。 本迹者。 本住四无所畏。 安住圣主如牛王第一义天迹。 示牛齝乐居天上也。 观心者。 观于心性中道之理。 安步平正其疾如风。 即牛王观也。 离婆多。 亦云离越。 此翻星宿。 或室宿或假和合。 文殊问经称常作声。 父母从星辰乞子。 既其感获因星作名。 虽得出家犹随本字。 假和合者。 有人引释论。 空亭中宿。 见二鬼争尸。 告其分判设依理枉理俱不免害。 故随实而答。 大鬼拔其手足。 小鬼取尸补之。 食竟拭口而去。 其因烦恼不测谁身故。 言假和合。 常作声者其疑此事。 若我本身眼见拔去。 若是他身复随我行住。 疑惑犹豫逢人即问。 汝见我身不。 故言常作声。 众僧云。 此人易度。 语云。 汝身本是他遗体非已有也。 即得道也(云云)。 增一云。 坐禅入定心不倒乱者。 离越比丘第一。 约教言析破五阴非我所有。 三藏意。 体达五阴本非我有。 通意。 分别十法界五阴皆非己有。 别意。 达五阴非我有非他有。 见阴实相。 即圆意。 本迹者。 本住日星宿三昧。 迹示此名。 观心者。 观心念佛见十方佛多。 如夜观星(云云)。 毕陵伽婆蹉。 此翻余习。 五百世为婆罗门余气犹高。 过恒水咄小婢驻流。 恒神为之两派神往诉佛佛令忏谢。 即合手小婢莫嗔。 大众笑之忏而更骂。 佛言。 本习如此实无高心。 增一云。 树下苦坐不避风雨者。 婆蹉比丘第一。 约教者。 灭慢无慢。 三藏意也。 即慢。 无慢。 通意也。 分别十法界高下。 别意也。 八自在我具足佛法。 圆意也。 本迹者。 本住常乐我净八自在我。 微妙梵声。 迹示慢心恶口耳。 观心者。 观粗言软语皆归第一义(云云)。 薄拘罗者。 此翻善容。 或伟形。 或大肥盛。 或腬囊。 或楞邓。 或卖性。 然而色貌端正故言善容也。 年一百六十岁无病无夭。 有五不死报。 后母置熬槃釜中水中。 鱼食刀破皆不死。 昔持不杀戒故。 九十一劫命不中夭。 昔施僧一诃梨勒果故身常无病。 能持一戒四戒庄严。 坚持不犯不避火水。 余人虽持五戒多毁犯也(云云)。 身乐寂静常处闲居不乐众中。 眼不乐玄黄等色。 耳不乐闻世间之声。 鼻不嗅世间香臭。 舌不曾为人说一两句语。 意常在禅定不散乱。 乃至舍利塔亦乐闲静。 阿育王礼诸罗汉塔。 次至其塔而说偈言。 虽自练无明于世少利益。 供二十贝子。 增一云施一钱而贝子从塔飞出。 来着王足诸臣惊怪。 闲静少欲乃至其塔犹有是力故。 增一云。 寿命极长终不中夭。 常乐闲居不处众中薄拘罗第一。 约教者。 灭喧入真三藏寂静。 即喧而真通寂静。 离二边入中别寂静。 即边而中圆寂静。 本者。 本住大寂灭定。 长寿是常无病是乐不夭是我寂静是净。 居此四德之本。 迹示六根寂静耳。 观心者。 心性中道。 即空即假即中。 常乐我净观也。 摩诃拘絺罗此翻大膝。 舍利弗舅。 由来论胜姊。 姊孕论则不胜。 知所怀者智寄辩尚尔何况出胎(云云)。 即弃家往南天竺。 读十八经时人笑之。 累世难通一生非冀。 喟然叹曰。 在家为姊所胜。 出路为他所轻。 誓读不休无暇剪爪。 时人呼为长爪梵志。 学讫还家问甥所在。 人云为佛弟子。 即大憍慢我甥八岁声震五竺。 彼沙门者有何道术诱我姊子。 径往佛所思惟良久。 不得一法入心。 语佛言。 一切法不忍。 忍即安义。 此言一切法我皆能破使不得安故。 言一切法不忍。 佛问。 汝见是忍不。 此堕两负处。 若我见忍前已云一切不忍。 若我见不忍无以胜佛。 即低头得法眼净。 身子扇佛闻舅论。 得阿罗汉果。 增一云。 得四辩才触难能答。 拘絺罗第一。 南方天王毗留匐叉常来随侍。 约教者。 外通四韦陀。 内通三藏。 三藏四辩也。 我无所得辩乃如是。 通教辩也。 若名若义遍十法界。 别教辩也。 依于实相遍一切辩。 圆教辩也。 本者本住口密口轮不思议化大定大慧。 迹示大膝也。 观心者。 观心即空即定即假即慧以严其心(云云)。 难陀。 亦云放牛难陀。 此翻善欢喜。 亦翻欣乐。 净饭王逼十万释出家。 即一人也。 有师言。 是律中跋难陀。 约教者。 事欢喜理无欢喜。 三藏意也。 即事欢喜是理欢喜。 是通教意也。 欢喜地即别教也。 欢喜住即圆教意也。 本者。 本住实际非喜非不喜。 迹名欢喜。 观心者。 观心与理相似相应故。 名欢喜观也。 孙陀罗难陀。 孙陀罗。 此翻好爱。 亦端正。 难陀如前。 种姓如那律中说。 四月九日生。 短佛四指容仪挺特与世殊异。 若入众中有不识者。 谓言佛来。 弥沙塞律云。 摩竭有裸形外道大聪明。 国人号为智者见者。 共身子论议结舌善心生。 欲于佛法出家。 见难陀色貌姝伟叹云。 短小比丘智慧难概况堂堂者乎。 难陀即度出家。 妇即孙陀利极端正。 食息不相离。 佛与阿难途行乞食到其门。 正共妇在高楼食。 即起迎佛。 妇言。 须君还乃共食耳。 白佛言。 转轮王种云何自辱。 持佛钵取饭。 佛即还尼俱类园。 语阿难令难陀送食来。 阿难宣佛旨。 令其送饭奉佛。 佛令剃头。 握拳语剃者。 勿持刀临阎浮提王顶。 佛逼不得止乃剃头。 明日佛与五百比丘应请。 求住守寺意欲逃去。 佛令关房扫地。 关南北开扫此彼污。 复惧佛归即逃走归去。 于路值佛屏身隐树。 树迥升空佛见即唤将还。 问何故去。 即答昨与妇别待还乃食。 忆妇去耳。 佛将游天堂地狱(云云)。 故以妇字标之。 约教者。 俗谛有法喜真谛无喜。 三藏教也。 即俗喜是真喜。 通教也。 从通法喜。 有俗法喜中法喜。 别教也。 即通喜具一切法喜。 圆教也。 本迹观心如前(云云)。 富楼那。 翻满愿。 弥多罗。 翻慈。 尼女也。 父于满江祷梵天求子。 正值江满。 又梦七宝器盛满中宝入母怀。 母怀子父愿获满。 从诸遂愿故言满愿。 母名弥多罗尼。 此翻慈行。 亦云知识。 四韦陀。 有此品其母诵之。 以此为名。 尼者女也。 通称女为尼。 通称男为那。 既是慈之所生故言慈子。 增一云。 我父名满。 我母名慈。 诸梵行人呼我为满慈子。 此从父母两缘得名。 故云满慈子。 是人善知内外经书靡所不知。 就知满故复名满。 增一云。 善能广说分别义理。 满愿子最第一。 下文云。 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第一者。 说满字也。 欲还本国利益。 佛言。 彼国弊恶汝云何。 答我当修忍。 若毁辱我。 我当自幸不得拳欧。 拳欧时自幸不得木杖。 木杖时自幸不得刀刃。 刀刃时自幸离五阴毒器。 是为行忍满故名满。 七车喻经中说。 为大智舍利弗所称叹。 一切梵行人。 皆当萦衣顶戴于汝。 若见汝者得大利益。 是为叹满故名满。 约教者。 殷勤析法。 所作已办三藏愿满。 体达即空。 于空法得证通教愿满。 法眼具足别教愿满。 住秘密藏圆教愿满。 本迹者。 本愿久满。 迹为说法第一。 示众生知识也。 观心者。 如止观中人行理等善知识观也。 须菩提。 此翻空生。 生时家中仓库筐箧器皿一切皆空。 问占者。 占者言吉。 因空而生。 字曰空生。 从依报器皿瑞空以名正报。 依正俱吉故言空生也。 常修空行故言善业。 若供养者得现报故。 故言善吉。 常乐游止闲林石窟寂静之处。 所修行业以空为本。 常入空定住无诤三昧。 喜说空法有所宣辩皆分别空。 将护众生不令起碍。 嫌行即住嫌住即行。 佛忉利下率土辐凑争前顶礼。 端坐石室念诸法空。 色非佛乃至识非佛眼非佛。 乃至意非佛豁然悟道。 佛告莲华比丘尼。 非汝前礼。 汝礼色身。 须菩提。 前见法身。 约教者。 自有灭色空智生。 体色空智生。 从有智生空智。 从空智生俗智。 从俗智生中智。 空生即有智。 是圆空智生。 而今是圆空智生也。 本者。 本住实相法身。 迹示见空而生也。 观心者。 不在内外中间。 非自有。 是为观心法身也。 阿难。 此云欢喜。 或无染。 净饭王冀太子为金轮霸其宗社。 忽弃国捐王忧恼殆绝。 魔来诳之汝子已死。 王哭云。 阿夷语既虚瑞相亦无验。 复有天来云。 汝子成佛王疑未决。 须臾信报。 昨夜天地大动太子成佛。 王大欢喜。 白饭王奏云。 生儿举国欣欣。 因名欢喜。 是为父母作字。 阿难端正人见皆悦。 佛使着覆肩衣。 有一女人将儿诣井。 见阿难目视不眴。 不觉以绠系其儿颈。 中阿含云。 四众若闻阿难所说。 若多若少无不欢喜。 欲发问时先为謦咳。 大众皆欢喜。 四众若观其默行住坐卧指撝处分进止动转皆欢喜。 阿难四月八日佛成道日生。 侍佛得二十五年。 推此佛年五十五。 阿难年二十五。 佛时求侍五百请为如前说。 众劝阿难。 阿难顺从。 五百皆欢喜。 目连腾阿难三愿。 佛言。 预知讥嫌求不受故衣食。 欲自利益求出入无时。 佛印而许。 佛言。 阿难胜过去侍。 过去侍闻说乃解。 今佛未发言。 阿难已解如来意。 须是不须是皆悉能知。 故以法付阿难。 如来欢喜。 四天王各奉佛钵。 佛累而按之合成一钵。 四缘宛然而此钵大重。 阿难欢喜荷持无倦。 中阿含第七云。 阿难侍佛二十五年。 所闻八十千揵度皆诵不遗。 不重问一句。 念力欢喜。 阿难随佛入天人龙宫。 见天人龙女。 心无染着。 虽未尽残思而能不染。 一切天人龙神无不欢喜。 佛灭度后在师子床。 迦叶大众赞曰。 面如净满月。 眼若青莲华。 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 自誓坐入涅槃。 住恐离车有怨。 进恐阇王有怨于恒河中。 入风奋迅三昧。 分身为四分。 一与天。 一与龙。 一毗舍离。 一阿阇世。 阿育王礼阿难塔。 奉千万两金偈叹白。 能摄持法身。 法灯故法住。 念盛佛智海故设上供养。 念持多所闻。 口出微妙语。 世尊所赞叹。 天人之所爱。 增一云。 知时明物所至无疑所忆不忘。 多闻广达堪任奉持阿难第一。 约教者。 欢喜阿难三藏也。 贤阿难通也。 典藏阿难别也。 海阿难圆也。 本迹者。 本住非欢喜非不欢喜。 法身如虚空。 智慧如云雨。 能持能受迹为欢喜也。 观心与相似即空即假即中相应。 是观心欢喜。 乃至真观相应(云云)。 罗睺罗。 此言覆障。 往昔塞鼠穴。 又不看婆罗门六日。 由是缘故故言覆障。 太子求出家。 父王不许殷勤不已。 王言。 若汝有子听汝出家。 菩萨指指妃腹。 却后六年汝当生男。 在胎六年故言覆障。 真谛三藏云。 罗睺。 本名修罗。 能手障日月。 翻此应言障月。 佛言。 我法如月。 此儿障我不即出家。 世世障我。 我世世能舍故言覆障。 佛出家后耶输有娠。 诸释咸嗔何因有此。 欲治欲杀恶声盈路。 宝女劬毗罗证之小差。 因焚火坑发大誓愿。 我若为非子母俱灭。 若真遗体天当为证。 因抱子投坑。 坑变为池莲华捧体。 王及国人始复不疑。 后佛还国。 耶输令罗睺奉佛欢喜丸。 罗云以幼稚之年。 于大众中径持上佛。 耶输以此息谤。 谤由有子故言覆障。 祖王欢喜虽失其父而获其子。 孙为金轮吾亦何恨。 想其长大冀神宝至。 而佛索令出家。 父王不许。 耶输将上高楼。 目连飞空来取。 佛度出家。 付舍利弗为弟子。 既出家已。 王位亦失故言覆障。 罗睺以沙弥之年喜多妄语。 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来求见佛。 罗云答云不在。 令无量人不得见佛。 是为障他由是妄语。 佛即诃责行还使罗云洗足。 脚挑澡盆三覆三仰。 然后覆地命令注水。 罗睺云。 盆覆注水不立。 佛言。 汝如覆盆。 于佛法中法水不立。 今当实语勿妄语也。 后时修道殷勤不获以问佛。 佛言。 汝为人说五阴未。 答言未。 当为他说。 说竟又问。 汝说十二入未。 说十八界未。 说法是得道之门。 若欲得道当为他说法。 因广说法竟然后得道。 是为覆障。 既已得道见爱皆除。 三界生尽故言覆障。 三界生尽愿不能牵故言覆障。 佛敕四大罗汉不得灭度。 待我法灭尽。 由是住持于今未得入无余涅槃故言覆障(云云)。 约教者。 析法道谛障四住。 三藏意也。 体法道谛障四住。 通教也。 次第三智障五住。 别教也。 一心三智障五住。 圆教也。 本迹者。 本住中道障塞二边。 八种障障涅槃边。 一种障障生死边。 一种非障生死。 非障涅槃。 障无余也。 观心例前可解(云云)。 六结如是等众所知识。 或言知秖是识。 或言闻名为知见形为识。 见形为知见心为识。 本者本为众生作满字知识。 迹为半字知识(云云)。 观行知识如止观。 多知识众竟。 次列少知识众者。 复有学无学二千人俱。 但举位明数而不叹德。 呼此为少知识众耳。 圣与凡绝交。 亦不分别多识少识。 特以希高慕远者以多识引之。 藏名隐德退让者以少识引之。 随顺众生故有若干不可以多少之迹失其本。 学无学者。 三藏中十八种学人。 九种无学人。 通教五地皆名学。 六地名无学。 又通教九地名为学。 佛地为无学。 别圆中。 或就功用无功用。 或就具足未具足。 明学无学。 阿含云。 外道问佛罗汉更学不。 佛言。 罗汉不作恶法。 住于善法。 学其无学即名为学。 若尔学人亦称无学。 学人齐其所断。 不复更断即是无学。 是为四句。 就五方便非学非无学。 便是五句。 约四教中例亦应尔。 四五二十句。 本迹者。 本法身大士。 居满字学无学位。 众生应以半字学无学人庄严双树也。 观者正观中道。 不缘二边中间即是无学。 能如是观是名为学。 若就观门明数者。 观色心具十法界十如。 界如互论即具二千。 举迹故标本法。 迹即是本迹也。 次列尼众者。 旧以此例前为二众今不用。 若例前为多识少识二众者。 又复无文义亦不可。 但是举两众主。 何须苦名为大小多少耶。 先列波阇波提。 此翻大爱道。 亦云憍昙弥。 此翻众主。 尼者天竺女人通名也。 本住智度法门。 迹为千佛之母。 生育导师。 观释者。 中观广博名大。 无缘慈名爱。 中理虚通名道。 大即自行爱即化他。 如以爱故受生。 慈故涉有道。 即通自行化他也。 六千者数也。 观门者。 观六根清净具千功德虽眼有八百耳千二百。 以多足少数满六千表本法门。 亦是观行意也。 罗睺罗母。 耶输陀罗者。 以子标母。 此翻花色。 亦曰名闻。 或云无翻。 温良恭俭德齐太子。 然在家为菩萨之妻。 天人知识。 出家为尼众之主位居无学。 岂是无名闻众耶。 十二游经出三夫人。 第一瞿夷。 二耶输。 三鹿野。 未曾有及瑞应。 皆云罗睺。 是瞿夷子。 涅槃及法华。 皆云是耶输子。 二义云何通。 或可彼经举大母。 此处举所生。 释论瞿毗陀是宝女不孕即是瞿夷。 此翻明女。 故知定是耶输子也。 本迹者。 妻则齐也。 岂有博地为太子妻。 故知本住寂定微妙法喜。 迹为佛妻。 悲花云。 宝藏佛所誓愿为妻耳。 观空无漏法喜。 即以鹿野表妻。 观假道种智法喜。 即以耶输表妻。 观中法喜。 即以瞿夷表妻。 上当分明本迹观心。 今更总论。 显善权曲巧。 明观行精微。 夫首楞严种种示现。 称适根性靡所不为。 今且近论。 托迹王宫降神圣后。 法身菩萨。 皆辅佛行化散影余家。 若三十二瑞金姿诞应。 诸大士各各出生。 或空室雨宝寄辩通梦。 若皇皇太子。 舍国捐王踰城学道。 诸大士悉从师请业。 才艺兼通为彼宗匠。 若*轮初启甘露门开。 闻诸大士化缘未熟。 示同不受分庭抗礼崇我道真。 能化所化全生如乳。 若所化缘熟。 则素丝易染。 池花早开。 革凡成圣转乳成酪。 师宗为佛上首弟子。 或智慧神通辩才三昧各各第一。 共辅法王更度未度重熟已熟。 于方等座席。 闻菩萨不可思议功德。 耻小慕大。 耻小则呜呼自责。 失于如来无量知见。 慕大则不知。 当云何得佛无上慧。 如转酪为生苏。 次闻般若摩诃衍门。 初历色心终于种智。 含挟小大出内取与。 或共或别或偏或圆。 奉命领知而无希取。 虽未顿舍已渐通泰。 如转生苏为熟苏。 次闻法华会天性。 定父子授记莂。 付大乘废三归一。 如余四味同一醍醐。 不令一人独得灭度。 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 法王法臣大事出世巧用方便。 初用半字法。 破二十五有之繁芿。 成四枯双树利益众生。 次用半满法。 破二乘之独善。 成菩萨之广大。 成四荣双树利益圣人。 后用常住满字。 破二边之前后。 成非枯非荣佛秘密藏究竟利益。 主将之功毕。 大誓之愿满。 故身子目连于法华而息化。 圣主赎命斯亦不久。 文云。 如我本誓愿。 今者已满足。 如来不久当入涅槃。 唱灭之言起自于此。 二万灯明迦叶佛等。 皆于法华究竟。 今以师弟皆于此经发迹。 内秘菩萨道。 外现作声闻。 我实成佛已来无量亿劫。 以此推之。 诸大罗汉从法身地。 俯影随缘迹临万水。 为学无学作男作女示道示俗。 首楞严力靡所不现。 方便善权为若此(云云)。 总明观者。 上师弟施化法身所为。 若不作观方便。 于行人无益。 如贫数宝似盲执烛。 然心数甚多且约善数。 如弟子者众但举十人耳。 十善数者。 谓信进念定慧喜猗舍觉戒。 此十数辅心王能改恶就善革凡成圣。 办一切法门。 但以十心为本。 如十弟子。 辅佛行化共熟众生立于佛法也。 信数对那律天眼第一。 眼是五根首。 如诸方以东为上。 信于诸数初入佛法也。 进数对迦叶头陀第一。 抖擞勤苦对进数也。 念数对波离持律第一。 念力牢强忆持不忘也。 定数对目连神通第一慧数对身子智慧第一。 皆可解。 喜数对阿难多闻第一。 多闻分别乐。 乐即喜数也。 猗数对旃延。 论体穷微尽理除邪显正。 如猗离恶得善放苦入乐也。 舍数对善吉解空第一。 若住空平等与舍数相应。 觉数对富楼那说法第一。 觉是语本。 本立则辩说无穷戒数对罗云持戒第一。 可解。 十数扶心王能成观行。 于一念中深入善法三宝具足。 王即佛宝数即僧宝。 所缘实际无王无数即法宝。 若入实际王数之功力用足矣。 又取通大地十数与心王俱起。 入善入恶遍通一切。 谓想欲触慧念思解脱忆定受也。 想对富楼那。 想得假名。 其人善达假名辩才无滞。 欲对迦叶。 迦叶无世间欲而欲于无为。 触对旃延。 触入二事更相涉入。 旃延善论义能穷往复。 慧即身子可解。 念对波离。 念持律之上也。 思对罗云。 思是行阴。 此人实行持戒也。 解脱对善吉。 脱名无累。 此人解空于有得脱。 忆对那律。 忆动发取境修天眼易三摩提。 定数对目连可解。 受对阿难多闻领持无谬也。 十人各备众德。 为引专门宣示佛道随众生欲。 欲慧者师身子。 乃至欲多闻者师阿难。 共辅法王各掌一职。 今观心亦如是。 一一心中皆具王数为成观。 故王数相扶而取开悟。 或于想数入道。 或于欲数入道。 随所宜者心王心数而共攻之。 化取尘劳诸心而作佛事。 作此观未悟观行如乳。 若发无漏观行如酪。 若破尘沙如生熟苏。 若破无明观如醍醐。 至醍醐时王数皆毕。 心心法数不行故。 名行般若波罗蜜。 普贤观云。 观心无心法不住法。 我心自空罪福无主。 即是无心无数名为正观。 是心数尘劳若不尽者观则不讫。 故经言。 众生不度我不成正觉。 即此意也(云云)。 第二列菩萨众者。 释论云。 菩萨为出家在家四众摄。 何故别列。 答有菩萨堕四众中有四众不堕菩萨中为其不发心作佛。 故今别列同发心求作佛者名菩萨众。 文为六。 一气类。 二大数。 三阶位。 四叹德。 五列名。 六结句。 一气类者。 即是菩萨摩诃萨也。 若具存。 应言菩提萨埵摩诃萨埵。 什师嫌烦略提埵二字。 菩提。 此言道。 萨埵。 此言心。 摩诃。 此言大。 此诸人等皆求广博大道。 又成熟众生故。 道心大道心之气类也。 菩萨多种。 谓偏通别圆。 如释论引迦旃延子明六度齐限而满者。 此欲调血众生为乳也。 若大品明有菩萨发心与萨婆若相应者。 此欲调乳入酪也。 若大品明有菩萨发心游戏神通净佛国土。 又如净名中得不思议解脱者。 皆能变身登座而复受屈被诃者。 此欲调酪为生熟苏也。 若大品明有菩萨发心即坐道树成正觉转*轮度众生者。 此是调苏为醍醐也。 故下文云。 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 又云。 若菩萨不闻法华。 非善行菩萨道。 若闻此经即善行菩萨道。 又涅槃云。 菩萨不闻涅槃常有希望若闻涅槃希望都息。 故略有四种也。 本迹者。 本地难测。 或居等觉。 或齐法王。 如善财入法界见文殊色像无边法门深远。 本邻诸佛。 迹辅释迦为菩萨。 普现色身三昧力。 散影垂容。 以口轮不可思议化随宜广说。 可以意知。 不可以言辩也。 所以迹引四味。 归乎一实。 譬如锤砧器诸淳璞。 成醍醐已一期化息。 然其本地究竟成就。 岂是今日始入大乘。 亦非寂灭道场高山先照。 若顿若渐皆迹所为耳。 观解者。 中道观心双照二谛名大。 通至菩提果名道。 破五住尘劳名成众生(云云)。 八万人者数也。 余经集众甚多此经何少。 或是语其大数。 或譬王论密事不可率土同谋(云云)。 约观心者。 观一善心具十法界。 十界交互具百法界千性相等。 十善即万法。 约八正道即八万法门也(云云)。 皆于阿耨三菩提不退转者明位也。 阿耨。 此云无上道。 如境妙中说。 位如位妙中说。 不退转者。 约位行念论不退。 应四种分别。 不生三恶道。 位不退。 不生边地诸根完具不受女身。 即行不退。 常识宿命。 即念不退。 具此名阿鞞跋致地。 三藏义也。 若六心已前轻毛菩萨信根未立其位犹退。 七心已上从初地至六地。 不退为凡夫二乘。 名位不退。 虽正使已尽。 而未能遍修万行其行犹退。 至七地名行不退。 而犹起二乘念故有念退。 至八地道观双流入法流水。 名念不退。 此名阿鞞跋致地。 此乃三乘共十地之义耳。 地师云。 十住是证不退。 十行是位不退。 十回向是行不退。 十地是念不退。 此是别教义。 不会此经。 今所不用。 璎珞云。 初地三观现前。 心心寂灭自然流入。 此亦别教不退。 今亦不用。 若华严明初住得如来一身无量身具三不退。 此圆教不退。 此是一实事。 今用此判位也。 本迹者。 本地寂灭尚非十地况是初住。 尚非初住不退。 况复别通。 别通之位宜释余经列众。 圆教之位正在今经。 诸经论师。 既不识迹安能知本。 所叹既谬毁在其中。 还成增减两谤何谓叹德。 观心者三观。 即三不退。 又一心三观。 即一心三不退(云云)。 旧云皆得陀罗尼去。 始是叹德。 今取不退转即具两意。 成上属明位。 起后属叹德。 旧云叹德作十二句。 分为四意。 初三句叹现德。 次三句叹往行。 次四句叹内体。 后两句叹外名。 四意不同而德居于初。 故称叹德。 叹现又两。 初一句叹自行。 后二句叹化他。 叹行为三。 初句叹行本。 本从诸佛得般若。 次句叹本行。 行福德也。 既有福德能资于慧。 次句为佛所叹。 体又三。 初慈悲叹应身。 中间两句叹心慧报身。 后一句叹法身。 叹名为二。 初句叹名普闻。 次句叹能度众生。 此之分文极有眉眼。 核论宗体殊无趣向。 若叹通教。 通教无三身。 又非入佛慧。 名不普闻种种义不成。 若叹别教。 别教初地已过二乘。 云何七地更起声闻支佛之念。 若叹圆教。 不应言七地已下无不退之德。 进退无当竟知叹谁。 是所不用。 今以十三句作横竖消文。 一竖约十地义便。 二横约初住义便。 不退转者成前。 即是明位。 起后即是叹德。 以对初地。 初地名欢喜。 喜其不退堕二边入中道获三不退。 故知叹初欢喜地也。 皆得陀罗尼叹二地。 二地名离垢。 亦名离达。 离遮诸恶达持众善。 即陀罗尼义。 故知叹离垢地也。 乐说辩才叹三地。 三地名明地。 内智明外说辩。 欲知智在说。 说有种种乐说最胜故。 故知叹第三明地也。 转不退转*轮叹四地。 四地名焰。 焰能破闇。 又能焦炷。 转*轮自害己惑如焦炷。 破他迷如除闇。 故知叹第四焰地也。 供养百千诸佛叹五地。 五地名难胜地。 此地得深禅定。 用神通力难胜难及。 于一念顷遍至十方。 供养诸佛。 故知叹第五地也。 于诸佛所植众德本叹六地。 六地名现前。 由得禅能供养诸佛。 福资种智种智现前。 智是德本如植种于地。 故知叹第六地也。 常为诸佛之所称叹。 叹第七远行地。 此地二智方便出过一切。 广修利益称会佛心。 故知叹第七地。 以慈修身叹第八不动地。 正智不动不出三界。 但以慈董身应入五道。 董口为说法。 董心为设方便。 正法华具董三业。 故知叹第八地也。 善入佛慧叹第九地。 九地名善慧。 深入实际妙彻本源。 此名义最合。 故知叹第九地。 通达大智叹第十地。 十地名法云。 法身如虚空。 禅定如大云。 智慧如大雨。 善入佛法名慧。 巧用佛法名智。 互举耳。 到于彼岸叹十地内德到三谛之彼岸因中说果。 又到在不久也。 名称普闻。 叹十地外德。 由内德深广。 致令声名普闻。 内外相称。 若开等觉位者。 此二句拟之。 能度百千众生者。 余地度人。 或一界至九界不名能度。 十地胜前故称能度。 诸地悉具众功德。 而今出没释者。 为人情好异故。 依十地名便故。 又竖义易解故。 作此一途消文耳。 次横叹者。 直约初住说之。 余位位例可解。 初发心住一发一切发。 出过二边革凡超圣入中道。 其心寂灭念念流入萨婆若海故。 言得不退转。 初住遮离取相无知无明等障。 持达般若解脱法身等德。 故言得陀罗尼。 十信似解尚能以妙音。 遍满三千界。 何况初住。 真解口密功德。 故言乐说辩才。 初住能分身百世界作佛。 论其实处无量无边。 以能作佛说法教化。 故言能转不退*轮。 初住得不思议神力。 遍能承事法界诸佛。 故言供养百千诸佛。 初住得实相本。 能植众德也。 初住开佛知见。 知见已法与诸佛同。 故为佛之所称叹。 初住无缘慈普现色身。 遍应法界。 故言以慈修身。 初住入秘密藏。 故言善入佛慧。 初住一心三智无能障碍。 故云通达大智。 初住事理分究竟。 故言到于彼岸。 初住圆德真实与名相称。 故言名称普闻诸佛世界。 初住能为十法界而作依止。 安立救护。 故言能度百千众生。 初住更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种种功德。 略言十三句耳。 二住去乃至等觉亦复如是。 故大品云。 初阿字门。 具四十一字功德。 后茶亦具诸字功德。 中间亦尔。 字等语等功德亦等。 问此中叹断惑德。 三藏不断惑。 可不被叹。 声闻尚被叹迹为通别何不叹德。 答通叹于迹乃有此义。 今经正明圆人。 不叹方便耳。 问云何诸句功德皆叹初住耶。 答曰。 余位亦如是。 何独初住。 旧云八地有诸功德不以为疑。 今圆叹初住何德不摄。 初住尚尔。 何况后位耶。 法华论云。 上支下支门。 总相别相。 应知初得不退转一句是总。 此不退有十种示现。 闻法不退转。 即是陀罗尼。 乐说不退转。 即是乐说辩才。 说不退转。 即是转不退*轮。 依善知识不退转。 即是供养百千诸佛植众德本。 断疑不退转。 即是为诸佛称叹。 入事不退转。 即是以慈修身。 入一切智如实境不退转。 即是善入佛慧。 依我空法空不退转。 即是通达大智。 入如实境不退转。 即是到于彼岸。 应作所作不退转。 即是度百千众生。 故初总句即是上支。 次诸别句即是下支。 记中横叹初住德。 即与此意同也。 论云二者摄取事门者。 示现诸菩萨住何等清净地中因何等方便何等境界何等应作所作故。 若从此义。 作竖叹菩萨德亦无妨。 观心解叹德者。 不退转如前说。 陀罗尼者。 空观是旋陀罗尼。 假观是百千旋陀罗尼。 中观是法音方便陀罗尼。 又空观观心但有名字。 即闻持陀罗尼。 假观观心无量心心心数法皆是法门。 即行持陀罗尼。 中观观心心即实相。 即是义持陀罗尼。 假观观心具十法界法。 即法无碍辩。 中观观心十法界皆入实相。 即义无碍辩。 空观观心十法界但有名字语言。 即辞无碍辩。 观一心即三心。 三心即一心。 一界一切界。 旋转无碍。 即乐说无碍辩。 空观是转位不退*轮。 假观是转行不退*轮。 中观是转念不退*轮。 供养佛者。 秖是随顺佛语。 今顺佛教修三观心。 即是供养佛。 为破五住得解脱故。 即供养法。 三谛理和即供养僧。 又众行心资观智心。 即供养佛。 观智心开发境界。 即供养法。 境智心和即供养僧。 实相心是观智心本。 观智心是众行心本。 得本种植则立。 故言植众德本。 观智心冥于境界。 境界印于观智。 智有所照常与境合。 即是为佛所叹。 空观为法缘慈所薰。 假观为众生缘慈所薰。 中观为无缘慈所薰。 空观入通佛慧。 假观入别佛慧。 中观入圆佛慧。 空观到一切智彼岸。 假观到道种智彼岸。 中观到一切种智彼岸。 空观闻于真谛。 假观闻于俗谛。 中观普闻中道第一义谛。 亦普闻三谛。 空观度四住百千众生。 假观度尘沙百千众生。 中观度无明百千众生。 一心三观有无量德。 叹不能尽。 止略说耳。 五列名者。 大士大名或从法门。 或从行德。 或从本愿。 虽是一名备无量义。 今依经依观。 销十八菩萨名。 文殊师利此云妙德。 大经云。 了了见佛性。 犹如妙德等。 无行经云。 满殊尸利普超云濡首。 思益云。 虽说诸法而不起法相。 不起非法相。 故名妙德。 悲花云。 愿我行菩萨道。 所化众生皆于十方先成正觉。 令我天眼悉皆见之。 我之国土皆一生菩萨。 悉令从我劝发道心。 我行菩萨道无有齐限。 宝藏佛言。 汝作功德甚深甚深愿取妙土。 今故号汝名文殊师利。 在北方欢喜世界作佛。 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 今犹现在。 闻名灭四重罪。 为菩萨像影响释迦耳。 观心性理三德秘密。 不纵不横故名妙德。 观世音者。 天竺云婆娄吉底税。 思益云。 若众生见者。 即时毕定得于菩提。 称名者得免众苦。 故名观音。 悲花云。 若有众生受苦。 称我名者念我者。 为我天耳天眼所见闻。 不得免苦不取正觉。 宝藏佛云。 汝观一切众生生大悲心。 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此下文自释名(云云) 发布时间:2024-05-04 13:37:0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2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