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者大师: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二下 内容: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二下观心释者。 三智名观。 三谛名世。 三观是语本故名音。 得大势者。 思益云。 我投足之处。 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 故名大势至。 悲花云。 愿我世界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宝藏佛言。 由汝愿取大千世界故。 今当字汝为大势至。 观心释者。 三止为足。 投三谛地动十法界。 一切见爱所住之处皆悉倾动(云云)。 不休息者。 思益云。 恒河沙劫为一日夜。 是三十日为月。 十二月为岁。 过百千亿亿劫得值一佛。 如是值恒河沙佛。 行诸梵行修习功德。 然后受记。 心不休息故名不休息。 观心者。 观空不住空。 出假不住假。 而入中不住中双照二谛名不休息。 宝掌者。 普超云。 被上德铠乃至佛无能沮败令释大乘。 若于梦中不志二乘。 常以实心诸通慧心。 为人讲宣。 于珍宝心无所贪惜。 故名宝掌。 观心者。 不思议三谛名之为宝。 一心三观名之为掌。 以此观掌执此谛宝。 自利利他故云宝掌。 药王者。 悲花云。 愿贤劫一千四佛初成道。 我皆供养。 诸佛入灭我皆起塔。 劫尽苦恼我皆救护。 刀兵疾疫作大医王然后作佛。 宝藏佛言。 今当字汝为火净药王。 在后作佛即楼至如来。 观心释(云云)。 此下欠释七菩萨。 跋陀婆罗者此言善守。 亦云贤守。 思益云。 若众生闻名者。 毕定得三菩提。 故名善守。 观解者。 中道正观。 于诸善中最为上首。 故言善守。 弥勒者此云慈氏。 思益云。 若众生见者。 即得慈心三昧故名慈氏。 贤愚云。 国王见象师调象。 即慈心生。 从是得名慈氏。 悲花云。 发愿于刀火劫中拥护众生。 今观解者。 中道正观即是无缘大慈。 慈善根力令诸心数皆入同体大慈法中离诸不善。 故称慈氏。 又云慈乃姓也。 名阿逸多。 此翻无胜。 下文(云云)。 此下欠释宝积。 导师者。 思益云。 于堕邪道众生。 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报。 故名导师。 观解者。 三观妙智导一切行不坠二边。 皆入正观。 故名导师。 未释者俟后追注(云云)。 六如是下是结句也。 第三列杂众者。 旧云凡夫众。 此中有圣旧云俗众。 此中有道。 旧云天人众。 此中有龙鬼皆不便。 今呼为杂众。 意则兼矣。 所谓五道二界八番。 是故言杂。 方等经亦列地狱。 中阴经亦化无色。 此皆随机适现。 不可一例作并。 复不可定其次第。 旧云人是土主。 让诸客在前。 无量义经。 秖与此经同席。 明国王国臣国士国女。 不论宾主相让。 出经家趣列在文。 或有别意未详。 今观此文有八番。 先标帝释。 次列四王。 前龙后鸟鬼神重出。 为此义故呼为杂众。 不可言其次第。 又杂众者。 此中有得道未得道者。 杂果报与形服杂故言杂。 其中得二乘道者。 无漏智与无明烦恼杂故言杂。 其中得菩萨道者。 沤和与众机杂故言杂其中得佛道者。 一法具一切法故言杂。 杂义如是。 岂可以凡夫形俗判之。 复不可以五道人天等判之。 故言杂也。 此是约教释(云云)。 释提桓因因陀罗。 或云旃提罗。 此翻能作。 作忉利天主。 忉利此翻三十三。 四面各八城就喜见城合三十三。 共居须弥顶。 须弥此翻安明。 四宝所成。 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 此是欲天之主故前列。 杂阿含四十云。 有一比丘问佛。 何故名释提桓因。 答本为人时行于顿施。 堪能作主故名释提桓因。 何故名富兰陀罗。 为人时数数行施故。 何故名摩伽婆。 本为人时名故。 何故名娑婆罗。 本为人时此衣布施故。 何故名憍尸迦。 本为人时姓故。 何故名舍脂钵低。 舍脂是妇钵低是夫。 何故名千眼。 本为人时聪明。 于一时坐思千种义。 观察称量故名千眼。 何故名因提利。 为三十二天主。 璎珞第三云。 天帝名拘翼。 教门者。 阿含中帝释是阿那含。 般若明十方难问般若者。 皆名释提桓因。 别圆中明释提桓因得首楞严三昧。 内证不同。 过贤劫二千二十四劫作佛。 号无著世尊(云云)。 本迹者。 十住行向即三十。 十地为一。 等觉为二。 妙觉为主。 同栖第一义天。 共服实相甘露即本也。 居须弥顶迹也。 观心解者。 自行十善劝他随喜。 此三十善皆空皆假皆中。 即是三十三观门也。 名月等三天子。 是内臣如卿相。 或云是三光天子耳。 名月是宝吉祥月天子。 大势至应作。 普香是明星天子。 虚空藏应作。 宝光是宝意日天子。 观世音应作。 此即本迹释也。 观解者。 三观即二智。 三智即三光。 从三谛生三智。 谛即天智即子(云云)。 四大天王者。 帝释外臣如武将也。 居四宝山。 高半须弥。 广二十四万里。 东提头赖吒。 此云持国。 亦言安民。 居黄金山领二鬼。 揵闼婆富单那。 南毗留勒叉。 此云增长。 亦云免离。 居琉璃山领二鬼。 薜荔多鸠槃茶。 西毗留博叉。 此云非好报。 亦云恶眼。 亦云杂语。 居白银山领二鬼。 毒龙毗舍阇。 北毗沙门。 此云种种闻。 亦云多闻。 居水精山领二鬼。 罗刹夜叉。 各领二鬼不令恼人故称护世。 本迹者。 本为常乐我净四王护持佛法。 不令外人取其枝叶斫截破坏。 常王护东方常无常双树。 乐王护南方乐无乐双树。 我王护西方我无我双树。 净王护北方净不净双树。 枝干喻常。 华喻于我。 果喻于乐。 茂叶喻净。 护此华果。 常能利益一切众生故。 迹为四王而护世也。 观解者。 观四谛智即是四王。 一谛下除爱见二惑。 即是护八爱见也。 次忉利上有焰摩。 此翻善时。 大论云妙善。 去忉利三百三十六万里。 善时上有兜率陀。 此翻妙足。 去焰摩如地远。 而不列者略耳。 何者。 下天钝上天着乐。 尚知来集。 况不着不钝而不来耶。 自在即第五。 大自在即第六。 自化五欲他化五欲(云云)。 有人言。 是色界顶大自在。 此不应超至彼也。 本迹者。 此两天本住自在自在王等定。 迹为两天耳。 观心者。 入空是自在观。 入中是大自在观(云云)。 次列色界天。 娑婆此翻忍。 其土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 从人名土故称为忍。 悲花经云。 云何名娑婆。 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 亦名杂杂九道共居(云云)。 梵者此翻离欲。 除下地系上升色界故名离欲。 亦称高净。 尸弃者此翻为顶髻。 又外国唤火为树提尸弃。 此王本修火光定。 破欲界惑。 从德立名。 然经标梵王。 复举尸弃。 似如两人。 依释论正以尸弃为王。 今经举位显名。 恐目一人耳。 住禅中间内有觉观外有言说。 得主领为王。 单修禅为梵民。 加四无量心为王也。 初禅有梵众梵辅大梵。 今举王摄诸也。 光明者二禅也。 此有少光无量光光音。 三禅有少净无量净遍净。 四禅有密身亦无挂碍无量密亦受福密果亦广果无想密亦无想。 又有五那含。 不烦不热善见善现色究竟亦大自在即摩醯首罗。 经文存略不具出。 但等等此诸天也。 例有教门本迹观心自思之。 次列八龙者。 难陀名欢喜。 跋名善。 兄弟常护摩竭提。 雨泽以时国无饥年瓶沙王年为一会。 百姓闻皆欢喜。 从此得名。 即目连所降者也。 居海中。 本迹解者。 本住欢喜地。 迹居海间。 观解者。 三观即中道生法喜也。 娑伽罗从居海受名。 华严所称。 旧云因国得名。 本住智度大海。 迹处沧溟。 和修吉此云多头。 亦云宝称。 居于水中。 本住普现色身三昧。 迹示多头也。 观者。 入假之观。 分别无量法门也(云云)。 德叉迦此云现毒。 亦云多舌。 或云两舌。 本住乐说无碍辩法门。 迹示多舌。 阿那婆达多。 从池得名。 此云无热。 无热池。 长阿含十八云。 雪山顶有池。 名阿耨达池。 中有五柱堂。 从池为名。 龙王常处其中。 阎浮提诸龙有三患。 一热风热沙着身。 烧皮肉及骨髓以为苦恼。 二恶风暴起吹其宫殿失宝饰衣等。 龙身自现以为苦恼。 三诸龙娱乐时。 金翅鸟入宫。 搏撮始生龙子食之。 怖惧热恼。 此池无三患。 若鸟起心欲往即便命终。 故名无热恼池也。 本住清凉常乐我净。 迹处凉池。 观者三观妙慧。 净五住之烦唼。 免二死之热沙(云云)。 摩那斯此云大身。 或大意大力等。 修罗排海淹喜见城。 此龙萦身以遏海水。 本住无边身法门。 迹为大体。 观者中道正观其性广博(云云)。 沤钵罗此云黛色莲华池。 龙依住从池得名。 本住法华三昧。 迹居此池。 观者三观即是修因。 因即莲华也。 正法念经云。 龙为诸天保境。 修罗兴兵前与龙斗。 故知为天所管也。 次列四紧那罗。 亦云真陀罗。 此云疑神。 似人而有一角故号人非人。 天帝法乐神。 居十宝山。 身有异相即上奏乐。 佛时说法。 诸天弦歌般遮于瑟而颂法门。 旧云。 法紧奏四谛。 妙紧奏十二因缘。 大紧奏六度。 持紧总奏前三。 今言奏四教法门也。 本住不可思议。 不起灭定安禅合掌。 以千万偈赞诸法王。 迹寄弦管歌咏十力。 观者。 观音声即空即假即中。 随顺三谛即是赞佛也。 四乾闼婆此云嗅香。 以香为食。 亦云香阴。 其身出香。 此是天帝俗乐之神也。 乐者幢倒伎也。 乐音者。 鼓节弦管也。 美者幢倒中胜品者。 美音者弦管中胜者也。 阿修罗者此云无酒。 四天下采花酝于大海。 鱼龙业力其味不变。 嗔妒誓断故言无酒神。 亦云不端。 弥天安师云。 质谅质谅直信也。 此神谄曲不与名相称。 有二种鬼道摄者。 居大海边。 畜生道摄者。 居大海底。 婆稚者此云被缚。 或云五处被缚。 或云五恶。 物系颈不得脱故云被缚。 亦云有缚。 为帝释所缚。 本能五系系魔外道。 迹为此像耳。 正法华云最胜观者。 以三观智。 缚五住惑入实际中。 佉罗骞驮此云广肩胛。 亦云恶阴。 涌海水者。 正本云宝锦。 本住权实二智。 慈荷众生故。 迹为广肩胛。 观者。 三观能鼓覆五住生死大海也。 毗摩质多此云净心。 亦云种种疑。 波海水出声。 名毗摩质多。 即舍脂父也。 观佛三昧云。 光音天生此地。 地使有欲入海洗不净。 堕泥变为卵。 八千岁生一女。 千头少一。 二十四手。 此女戏于水水精入身。 八千岁生一男。 二十四头千手少一。 海水波音名为毗摩质多。 索乾闼婆女生舍脂。 帝释业力令其父居七宝殿。 纳为妻。 后谗其父遂交兵。 脚波海水手攻喜见。 帝释以般若咒力不能为害。 正本云燕居。 本者色心本净。 迹为此名。 观者正观中道即是净心。 罗睺罗此云障持。 障持日月者也。 是畜生种身长八万四千由旬。 口广千由旬。 宝珠严身。 观天女天园林。 若四天下人孝养父母。 供养沙门者。 诸天有威力。 上空雨刀。 若不尔诸天入宫不出。 又日放光照其眼不能得见。 举手掌障。 日世人咸言日蚀怪险种种邪说。 掩月亦如是。 或作大声。 世人言天兽吼险乱王衰。 种种邪说。 怖日月时倍大其身气呵日月。 日月失光来诉佛。 佛告罗睺莫吞日月。 罗睺支节战动身流白汗即放日月。 日月力众生力佛力。 众因缘故不能为害。 昔有婆罗门聪明广施。 四千车载食。 于旷野施。 有一佛塔恶人所烧。 即以四千车载水灭火救塔。 欢喜发愿愿得大身欲界第一。 既无正信好斗爱战喜施故生光明城。 作罗睺罗。 修罗主也。 正本云吸气。 本观(云云)。 次列四迦楼罗。 此云金翅。 翅翮金色居四天下大树上。 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 有人言庄子呼为鹏。 鹏行众鸟翼之。 亦称为凤皇。 私谓凤不践生草啖竹实栖乳桐。 金翅啖龙云何是类。 大威德者。 威胜群辈。 又威摄诸龙也。 正本云具足。 大身者大群辈也。 大满者。 龙恒充满己意也。 如意者颈有此珠也。 正本云不可动。 迦楼鸟有神力。 雄化为天子。 雌变为天女。 化己住处有宝宫。 亦有百味。 而报须食龙。 胎能啖胎。 不能啖三。 卵能啖二。 湿能啖三。 化能啖四。 观佛三昧经云。 正音迦楼。 一日山东啖一龙王五百小龙。 三方亦尔。 周而复始寿八千年。 临终失势欲啖龙子。 龙母[口*熬]嘇之不得食。 即嗔从金刚山透海。 穿地轮过。 不能过风轮。 风弹之从故孔涌到金刚山如是七返还山顶命终。 肉裂火起将烧宝山。 难陀雨雨灭之。 肉烂心冲风轮亦七返。 堕山上成如意珠。 龙得之即为王。 人王亦感此珠者也。 次列人者。 韦提希母也。 翻思惟。 频婆娑罗。 此翻模实父也。 阿阇世者未生怨。 或呼为婆留支。 此云无指。 内人将护呼为善见。 善见之名本也。 无指之称表迹。 大经云阿阇名不生。 世者名怨。 以不生佛性故。 则烦恼怨生。 烦恼怨生故不见佛性。 不生烦恼即见佛性。 又阿阇者名不生。 世名世法。 以世八法所不污故。 故名阿阇世。 此是本义也。 普超经云。 阿阇世从文殊忏悔。 得柔顺忍。 命终入宾吒罗地狱。 即入即出生上方佛土得无生忍。 弥勒出时复来此界。 名不动菩萨。 后当作佛号净界如来。 其迹既尔本岂可量。 说法华时预清净众。 至涅槃时引逆罪者。 何异迦叶于法华受记于涅槃不堪付嘱。 不可迷迹而惑其本也。 观解者。 贪爱母无明父。 害此故称逆。 逆即顺也。 行于非道通达佛道。 问佛在人中说法。 列人众何少。 答文略不载人实不少。 文云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 无量义中列四轮王国王国臣国民士女其众则广。 问天人龙鬼皆见佛闻法。 地狱一道无色一界何意不列。 答此义今当辩。 夫诸道升沈由戒有持毁。 见佛不见佛。 由乘有缓急。 然持戒有粗细。 故报有优劣。 持乘有小大。 见佛有权实。 且略判戒乘各为三品。 依涅槃一句开为四句。 释之其义则显。 一戒乘俱急。 二戒缓乘急。 三戒急乘缓。 四戒乘俱缓。 若通论戒乘。 一切善法。 一切观慧。 皆得称戒。 亦皆是乘人天五乘即是其义。 道共等戒悉是通意也。 今就别判。 三归五戒十善八斋出家律仪。 乃至定共能防身口。 遮恶道果得人天报者。 名之为戒。 若闻经生解。 观智推寻四谛十二缘六度生灭无生灭等。 智能破烦恼。 运出三界者。 名之为乘。 故大品云。 有相之善不动不出。 无相之善能动能出。 即此义也。 若戒乘俱急者。 持下品戒。 戒急报在人中。 持小乘乘急。 以人中身。 于三藏教时见佛闻法。 持中乘乘急。 以人报身。 于通教大乘乃至带方便诸大乘经时。 见佛闻法。 持上乘乘急。 以人报身于华严法华等教及诸教中圆。 见佛闻法。 预列为同闻众者是也。 若持中品戒急。 报在欲界天。 持小乘乘急。 以欲界天身。 于三藏时见佛闻法。 余如上说。 若持上品戒急。 加修禅定报在色无色天等。 持小乘乘急。 以色无色天身。 于三藏中见佛闻法。 余如上说。 释第一句竟。 若戒缓乘急者。 三品戒皆缓报堕三途。 持小乘乘急。 以三途身。 于三藏中见佛闻法。 余如上说。 释第二句竟。 若戒急乘缓者。 三戒急故。 受欲界人天及色无色天身。 三乘缓故。 佛虽出世说三乘法。 爱着乐报耽荒五欲。 不见佛不闻法。 舍卫三亿家。 及诸不见闻者。 三界着乐诸天等是也。 释第三句竟。 若戒乘俱缓者。 受三途报不见佛不闻法也。 释第四句竟。 此文不列地狱者。 以其戒缓苦重报隔上乘又缓不能于法华见佛闻法。 余经有列者余乘急耳。 又不列无色天者。 上戒急故受天身着定味。 上乘缓故。 不能于法华见佛闻法。 余经有列者。 有余乘急耳。 若得此意。 一一勘天龙八部。 皆识本缘缓急。 来不来义悉可解。 广释如净名疏。 又识权者引实。 本迹义转明。 将此勘已观行。 三世因果朗然可识。 各礼佛足者。 总结众集也。 尔时世尊下。 讫品名别序。 文为五。 一众集。 二现瑞。 三疑念。 四发问。 五答问。 光宅逆顺生起。 由众集故现瑞。 乃至由问故答。 答由于问。 乃至瑞由众集。 此乃翻覆缘起。 钩锁相连。 序于正意竟自未显。 直是因缘一释尚自不明。 况二三四缘了无趣向。 今明五序序正中四一。 集众叙人一。 现瑞叙理一。 疑念叙行一。 问答叙教一。 此则因缘释也。 约教者。 此序序正。 非三藏非通非别。 乃是序于圆正耳。 约本迹者。 若以序序寿量中本地四一者。 此义自可知不复记。 观心可解(云云)。 就众集又二。 初众集威仪。 次众集供养。 法华论目此。 为威仪如法住。 四众者。 旧云。 出家在家各二合为四众。 此名局意不周。 今约一众。 更开为四。 谓发起众当机众影响众结缘众。 发起者。 权谋智鉴知机知时。 击扬发动成办利益。 如大象躄树使象子得饱。 所谓发起令集发起瑞相。 乃至发起问答等。 皆名发起众。 当机者。 宿植德本缘合时熟。 如痈欲溃不起于座闻即得道。 此名当机众。 影向者。 古往诸佛法身菩萨。 隐其圆极匡辅法王。 如众星绕月。 虽无为作而有巨益。 此名影向众。 结缘者。 力无引导击动之能。 德非伏物镇严之用。 而过去根浅覆漏污杂三慧不生。 现世虽见佛闻法。 无四悉檀益。 但作未来得度因缘。 此名结缘众。 比丘众既尔。 余三众亦然。 合十六众。 类如大通智胜佛时。 王子覆讲即彼时发起众。 闻法得道即彼时当机众。 闻法未度而世世相值。 于今有住声闻地者。 即彼时结缘众。 彼佛世时尚有四四十六众。 今佛道同宁得无耶。 此是圆教十六众。 约三教亦例可知。 本迹可解。 观心者研境作观。 在名字观行位中。 即成结缘众。 入相似位即成当机众。 入分真位即成发起影向众(云云)。 围绕者。 佛初出世人未知法。 净居天下化为人像。 到已右旋旋已敬礼。 礼已却坐听法。 因于天敬人以为楷。 此因缘解也。 围绕者。 行旋威仪也。 表四门机动俱见圆理。 以圆对偏例有四义。 即教门解也。 又佛身周匝相好庄严。 四旋瞻仰增念佛定。 即观心解也。 若观佛色身。 得见法身即本迹解。 供养者通三业皆是供养。 别论卑谨虔礼名恭敬。 至念专注名尊重。 发言称美名赞叹。 施其依报名供养。 此中文略。 具辩应如无量义经广说。 天厨天香天钵器等即是供养。 大庄严菩萨。 及八万大士。 合掌叉手即是恭敬。 一心瞻仰即是尊重。 说七言偈即是赞叹。 今论众集指彼文者。 彼经众集说法竟俨然不散。 即彼座席仍说法华。 故知三业供养不得有异。 用彼广释此略于义无咎。 从为诸菩萨说大乘经。 下讫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是现相序。 瑶师明七瑞。 此土开六他土总一。 光宅此彼各六瑞。 此六者动则说法度人。 静则入定观理。 动静为一双。 上天雨四花。 下地六种动。 上下为一双。 大众内怀欢喜。 如来外放光明。 内外为一双。 今谓寻文起尽如光宅。 若取名义便易。 表报之意并自未彰。 今明智定因果感应为三双。 智则指一说多。 定则谛缘义处。 因则四位天花。 果则六处地动。 感则大乘机发。 应则圆毫照之。 此六皆称瑞相者。 文云今相如本瑞。 瑞秖是相耳。 人情分别。 以密报为瑞奇异为相。 相何所报。 妙理玄赜说之至难。 人情悠悠不能尊重。 先以异相骇变常情。 常情既变而生钦渴。 故以异释相。 以报释瑞。 略明六瑞表报十妙。 感应妙中已说今更道。 说法瑞。 表报说法妙智妙。 入定瑞。 表报行妙。 雨花瑞。 表报位妙。 地动瑞。 表报境妙乘妙。 众喜瑞。 表报眷属妙利益妙。 放光瑞。 表报感应妙神通妙。 是故六种俱名现相序。 说大乘经者。 善戒经有七大。 一法大。 谓十二部毗佛略也。 二心大。 谓求于菩提也。 三解大。 谓解菩萨藏也。 四净大。 谓见道净心(云云)。 五庄严大。 谓福德智慧也。 六时大。 谓三僧祇行行也。 七具足大。 谓以相好自严得菩提也。 六是因大。 七是果大。 大因大果合为大乘经也。 今将十妙义捒经应可解。 生师云。 无相空理大乘之本。 封三来久顿说无三不能取信。 故说无相为法华序。 观师意同。 若尔般若净名皆应是序。 何独无量义耶。 彼释云。 如此由五时故后教得起。 更问。 若尔无量义与诸经皆通途相生。 非关别序。 基师云。 空理无形故云无量。 序意同前难亦如是。 印师云。 无相善有成佛义故言无量。 又云彼经不说有三无三有异。 大品非法华所指。 指者不来秦地。 今谓此经是宋元嘉三年慧表比丘。 于南海郡朝廷寺。 遇昙摩耶舍受此本。 还武当山。 永明三年始传于世。 经既已来岂可送还天竺。 光宅云。 无量义以万善同归能成佛道。 法华正明无二无三破三与一为异。 故即为序。 若言万善同归。 二三何不同归。 二三若归序正不异。 若言破二破三何不破万。 破二破三则无二无三。 既其破万是则无序。 取经互举意为异者不成异也。 异意不显序义亦不成也。 刘虬注云。 无相为本无相一法含义不赀。 若含义不赀。 即是有相何谓无相。 寻诸师各偏一种。 若言有相之善有成佛义。 此三藏意耳。 若言无相之善有成佛义。 此通教意耳。 若言含法不赀。 此别教意耳。 并他经所明皆非序法华意耳。 若法华论列十七种。 皆法华之异名。 无量义者。 即法华之一名也。 今申论意佛直说此名而入此定。 故得为序。 大品金光明涅槃。 皆先唱名于序无妨。 今经文殊引古佛。 亦名无量义。 又云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 此亦序中唱名。 与论意同也。 今按彼经释。 无量义者从一法生。 其一法者所谓无相。 无相不相名为实相。 从此实相生无量法。 所谓二法三道四果。 今释此文。 无相者。 无生死相也。 不相者。 不涅槃相也。 涅槃亦无。 故言不相无相。 指中道为实相也。 二法即顿渐。 顿谓华严顿中一切法也。 渐谓三藏方等般若一切法也。 三道即三乘。 四果即罗汉支佛菩萨佛。 此等诸法名为无量。 实相为义处从一义处出无量法。 得为无量法入一义处作序。 譬如算师从一算下诸算除诸算归一算由下故除下为除序。 从一派诸收诸归一。 开为合序亦复如是。 如此消释不违彼经论。 亦与此经合(云云)复次无量义赞偈明法身百非洞遣应为丈六紫金辉。 普贤观。 明常乐我净四波罗蜜住处。 前后两文皆明常。 岂有中间寿量而是无常耶。 他难云序已说常正何所道。 今反难之。 涅槃以纯陀是序。 已开常宗正何所道。 他又例净名序金刚无为无数而正说不明常。 法华亦应尔。 今还反难之。 纯陀序常涅槃正应无常今论序常。 正常何疑也。 教菩萨法者。 无量义处用教菩萨也。 义处即谛理也。 下文普令一切众亦同得此道。 又云。 若我遇众生。 尽教以佛道。 即此意焉。 佛所护念者。 无量义处是佛自所证得。 是故如来之所护念。 下文云佛自在大乘也。 虽欲开示。 众生根钝。 久默斯要。 不务速说。 故言护念。 佛说经已入无量义处三昧者。 慧定相成。 非禅不智须先入定。 非智不禅故先说法。 即智而定即定而智。 先后入出无有隔碍。 疑者云。 若未说无量义可入斯定。 说此经已何故入定。 释言。 先入此定后说此经可解。 说此经竟而更入者。 是为法华作序耳。 何者。 若不先开则后无所合。 先入开定为合定作序。 称为瑞相即此义焉。 若作次第者。 先入无量义三昧已。 应入法华三昧。 若明文彰显时众则知。 何俟弥勒殷勤文殊靳固。 故知作序其义转明。 身心不动者。 与所缘之处相应也。 身之本源湛若虚空。 心之理性毕竟常寂。 大通智胜身体及手足。 寂然安不动。 其心常憺怕。 未曾有散乱。 身若金刚不可动转。 心若虚空无有分别。 无量义处三昧法。 持于身心故不动也。 称为无量者。 此定寂而常照能知世间。 从此一法出无量法也。 若作序义。 身法体动运。 今令不动运。 心法体分别。 今令不分别。 序义明矣。 问瑞相本论奇异。 说法入定佛之恒仪何得为瑞。 答说法虽竟时众不散。 肃有所待。 故知前之说法。 举众来集待于后闻。 此事奇特与常说异何意非瑞。 虽入开定意在合定。 与常入定有异。 何意非瑞相耶。 又文殊引古佛六瑞皆有此事。 若昔非瑞相。 何以证今今古同然。 岂可以凡情而非之耶。 天雨四花者。 旧云小大白小大赤。 正法华云。 意花大意花。 浦向花大浦向花。 释论九十九云。 天花妙者名曼陀罗。 又七十九云。 八百比丘成佛国土。 常雨五色曼陀罗花。 旧雨小大白。 表在家二众。 小大赤表出家二众。 表其昔来因而未果。 今谓此解狭而不当。 直论四众。 收三藏中十六众尚不尽况复四十八众。 是故为狭。 夫花相密报其因。 四众昔来已是因何俟花报。 若报其果天应雨实。 何故雨花故云不当。 今言雨花明其昔因非佛因。 三藏中因是二乘因。 通中因是共因。 别中是菩萨因皆非佛因。 今天雨花报其当获佛因。 佛因者即四轮因也。 小白表铜轮习种性开佛知见也。 大白表银轮性种性十行示佛知见也。 小赤表迦轮道种性十回向悟佛知见也。 大赤表琉璃轮圣种性十地入佛知见也。 四轮皆同是因。 是因由中而生。 故从天而雨。 由是因位故以花表之。 但因有趣果之义故而散佛上。 如此因果谁当感克。 秖是此会时众。 故言及诸大众也。 下文殊释疑。 吹大法蠡等四句。 又正说中开示悟入。 又与大车中游于四方。 节节相承皆是位义。 故知花表因位也。 问。 四轮是别位义。 那得释圆位耶。 答。 名通义圆尚无所失。 况名别义圆而不得用耶。 问。 别义贤圣圆亦有耶。 答。 已如玄义。 若言四花俱从天雨表四众当同成一因。 如此释者。 出三藏义未出通义。 若言四众同是菩萨因者。 此释出通义未出别义并非佛因。 皆非法华意也。 法华意如前说。 普佛世界地六种动者。 旧云。 动三乘人因果决定六执者。 此破三藏家三乘六执。 未破通教三乘六执。 通教约法三人因果同。 若约人三人因果异。 此之同异俱被破。 而旧家破意不破此也。 别教无三乘名则无六执。 旧所不破。 今明别家因时三法纵横。 果时三法亦纵横此则须破。 今释地六种动。 表圆家六番破无明。 无明磬礴未曾侵毁方将破坏。 故动地以表之。 无明若转即变为明。 故普佛世界六种震动也。 六种表住行向地等妙六番也。 优婆塞清净行经云。 菩萨生时动地。 示此生已尽无复烦恼。 一切众生应得道者。 烦恼将灭故动。 即此义也。 本迹解者。 如文殊释疑引古佛为答。 密得此意即是识本。 非谓他佛昔现斯瑞。 而我世尊本亦斯瑞。 非今一反也(云云)。 观行者动六根也。 地相坚固如六根水执未曾入大乘之道动难动之地。 表净未净之根。 东涌西没者。 东方青主肝。 肝主眼。 西方白主肺。 肺主鼻。 此表眼根功德生鼻根烦恼互灭。 鼻根功德生眼中烦恼互灭。 余方涌没表余根生灭亦复如是。 六动者。 动起涌震吼觉。 一一中又有三。 谓动遍动等遍动直动为动。 四天下动为遍动。 大千动为等遍动。 余五亦如是。 合十八种动。 此即表净十八界也(云云)。 次明大众心喜瑞者。 众见雨花地动。 知甘露将降欣跃内充。 表大机当发感于胜应。 问。 喜怒人之常情何得为瑞。 答。 天花悦眼地动震心。 大经云。 动时能令众生心动。 花地是外瑞。 心喜是内瑞。 非常之喜。 昔虽曾有。 而不为喜所动。 而能一心观佛。 何得非瑞。 若言欢喜动阴心者。 人天义也。 若喜动真谛无漏心者。 藏通义也。 若喜动即假心者。 别义也。 喜动实相心者。 圆义也。 次明佛放光瑞。 即表应机设教破惑除疑。 白毫具种种功德。 观佛海三昧经云。 佛初生时。 牵长五尺。 苦行时长一丈四尺。 得佛时长一丈五尺。 其毫中表俱空如白琉璃筒。 内外清净从初发心。 中间行行种种相貌。 乃至入涅槃。 一切功德皆现毫中。 毫在二眉之间。 即表中道常也。 其相柔软表乐。 卷舒自在表我。 白即表净。 放光破闇表中道生智慧。 光照此土他土。 表自觉觉他。 复次二乘虽达二谛不知中道。 如有二眉而无白毫。 别教虽知三谛。 不能毫中具一切法。 当知从初至后。 法界中事悉现毫内者。 即表圆教之意。 复次众经明放光不同。 大品从足下千辐轮相。 乃至顶髻。 一一各放六万亿光明。 如彼广说。 大经面门放光。 此经白毫放光。 缘宜不同耳。 又收光不同。 育王经云。 收从背入欲记过去事。 收从前入欲记未来事。 而不见记现在事。 私谓胁入应记现在事也。 足入记地狱。 踝入记畜生。 脚指入记鬼。 膝入记人。 左掌入记铁轮王。 右掌入记金轮王。 及记诸天。 脐入记声闻。 口入记缘觉。 白毫入记菩萨。 肉髻入记佛。 而今经放白毫光。 而未见收光之文者略耳。 又解云。 放光照现在事。 收光明将来事。 此经正论此土他土诸佛道同。 故正论放光。 若解诸佛道同。 即开示悟入。 任运获记则放光为正收光是傍。 故略而不说耳。 若丈六佛放光者。 三藏义也。 若尊特佛与丈六佛共放光者。 通义也。 若尊特佛独放光者。 别义也。 若丈六佛即毗卢遮那法身放光者。 圆义也。 旧云此土六瑞讫至腻吒天。 今寻文从照东方万八千土下。 即是他土六瑞之文。 盖斟酌由人耳。 旧云实照十方。 照东方者。 表一乘因果是诸因果之上。 万是数圆表果位满。 八千数缺表因果未足。 若照东方义已足。 更照九方复何所表。 今明东是方始。 表十住是位始迹门说法生身菩萨朗然见理入于十住开佛知见。 举初即知中后。 故云靡不周遍者。 当知诸方亦然。 诸位亦然。 若就本门说法。 四方佛集即表本门说法法身菩萨增道损生四位增长也。 观解万八千者。 约十八界。 论百法界千性相。 即有一万八千。 此等境界佛慧未开今应当开。 故以数表之耳。 文云从阿鼻狱上至有顶。 即六法界也。 又见诸佛菩萨比丘等。 十界具足。 故文云靡不周遍。 即此意也。 若分文属此土第六相。 若属他土即是总相照他土文。 次明光照他土六瑞者。 一见六趣二见诸佛。 即是上圣下凡为一双。 三闻佛说法。 四见四众得道。 即是人法一双。 五见菩萨行行。 六见佛涅槃。 即是始终一双。 既有可化众生。 即有能化之佛。 有佛即有说法。 说法即有弟子。 弟子即是行始。 行始必致终也。 若此土六瑞。 总报众生当获自觉。 彼土六瑞总报众生当获觉他。 又此彼六瑞。 表此彼诸佛道同。 从尽见彼土六趣众生下。 至行菩萨道者。 是现彼土已与此同。 从复见诸佛下至七宝塔者。 是现此土当与彼同。 略说竟。 更广说者。 从又见六趣众生。 是现彼佛为五浊故出现于世。 此佛亦然。 二土出世意同也。 及闻诸佛所说经者。 是现彼佛初从无相一法非顿而顿与此土初说华严意同也。 从并见诸比丘下。 是现彼佛非渐而渐与此土佛次说三藏意同也。 从复见诸菩萨下。 是彼佛三藏之后。 说方等般若众经。 与此土佛三藏之后意同也。 从复见诸佛下。 至起七宝塔。 是现彼佛般若之后开权显实收无量法还入一法唱入涅槃息化起塔。 光照彼土始终究竟炳然在目。 当知此土从一出无量。 非顿而顿非渐而渐其事已竟。 必当收无量法还入一法开权显实息化归真与彼土同也。 复次种种因缘者。 昔善为因今教为缘。 又别说者。 正是三藏之后。 明共不共般若为因。 助道戒定慧等为缘。 约三人即有种种因缘。 又就共不共人种种因缘。 种种相貌者。 共不共各四门。 一一门复有无量相貌。 五百比丘各说身因。 即其义也。 不共四门亦如是。 故知因缘相貌种别无量。 皆是彼与此同。 彼明此相因缘相貌还入一因一缘一相一貌。 当知此土亦与彼同。 尔时弥勒作是念。 讫今当问谁。 是疑念序。 文为两。 一弥勒疑念。 二大众疑念。 弥勒有三念。 一正念六瑞。 二念问谁。 三念文殊。 文殊念起第二念除。 唯初念在。 但成一疑也。 神变者。 神内也变外也。 神名天心。 即是天然内慧。 变名变动。 即是六瑞外彰。 首楞严云。 佛住不二法能作神通。 法王法力超盖一切。 弥勒不测外变。 亦不知内慧。 故兴念至此。 若夫庸人不知术者。 散人不知定者。 凡人不知圣者。 小圣不知身子。 身子不知菩萨。 菩萨不知补处。 补处不知尊极。 此就极处亦不知也。 又弥勒值佛植善既多。 何容不仿佛知。 应须隐明示闇权言不知也。 大众有两念。 一正念六瑞。 二念问谁。 若将下偈望此。 亦得有三念。 偈云四众欣仰瞻仁及我。 无第三念何事瞻仁。 而此中无者。 欲推补处居先也。 旧解先有三意。 一是补处。 二有三念。 三能发问。 为此义故大众阙一念也。 问。 文殊弥勒德位相亚。 何故一问一答。 答。 夫机有在无。 位虽齐等宾主异宜。 圣人承机非问者不能答也。 又法门有权实。 权补处须问实者须答。 又迹有久近近问久答。 又名有便易。 弥勒名慈。 慈为众生应须问。 文殊名妙德。 德应须答。 此即四种消文意。 发布时间:2024-05-04 14:25:0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2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