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永明延寿:宗镜录卷第八十二 内容: 宗镜录卷第八十二夫云何一心而成止观。 答。 法性寂然名止。 寂而常照名观。 非能所观。 但是一法。 若台教总论二种止观。 一相待止观。 二绝待止观。 前是拙度。 后是巧度。 相待止观者。 有三止三观。 三止者。 一止息义。 二停止义。 三不止止义。 三观者。 一观穿义。 二观达义。 三不观观义。 绝待止观者。 有三止三观。 三止者。 一体真止。 二方便随缘止。 三息二边分别止。 三观者。 一从假入空。 名二谛观。 二从空入假。 名平等观。 三二观为方便道。 得入中道。 双照二谛。 心心寂灭。 自然流入萨婆若海。 名中道第一义谛观。 今宗镜所明。 唯论一心圆顿之旨。 圆顿止观相者。 以止缘于谛。 则一谛而三谛。 以谛系于止。 则一止而三止。 譬如三相在一念心。 虽一念心。 而有三相。 止谛亦如是。 所止之法。 虽一而三。 能止之心。 虽三而一也。 以观观于境。 则一境而三境。 以境发于观。 则一观而三观。 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 虽是三目。 而是一面。 观境亦如是。 观三即一。 发一则三不可思议。 不权不实。 不优不劣。 不前不后。 不并不别。 不大不小。 故中论云。 因缘所生法。 即空即假即中。 又如金刚般若经云。 譬如人有目。 日光明照。 见种种色。 若眼独见。 不应须日。 若无色者。 虽有日眼亦无所见。 如是三法不异时。 不相离。 眼喻于止。 日喻于观。 境喻于色。 如是三法。 不前不后。 一时论三。 三中论一。 亦复如是。 若见此意。 即解圆顿教止观相也。 何但三一一三。 总前诸义皆在一心。 其相云何。 体无明颠倒即是实相之真。 名体真止。 如此实相。 遍一切处。 随缘历境。 安心不动。 名随缘方便止。 生死涅槃静散休息。 名息二边止。 体一切诸假悉皆是空。 空即实相。 名入空观。 达此空时。 观冥中道。 能知世间生灭法相。 如实而见。 名入假观。 如此空慧。 即是中道。 无二无别。 名中道观。 体真之时。 五住盘石砂砾一念休息。 名止息义。 心缘中道。 入实相慧。 名停止义。 实相之性。 即非止非不止义。 又此一念。 能穿五住。 达于实相。 实相非观。 亦非不观。 如此等义。 但在一念心中。 不动真际而有种种差别。 经言。 善能分别诸法相。 于第一义而不动。 虽多名字。 盖乃般若之一法。 佛说种种名。 众名皆圆。 诸义亦圆。 相待绝待对体。 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故。 无有障碍。 无有障碍故。 具足无减。 是圆顿教相显止观体也。 又三止三观为因。 所得三智三眼为果。 三智者。 一切智。 道种智。 一切种智。 三眼者。 慧眼。 法眼。 佛眼。 若一心眼智者。 眼即是智。 智即是眼。 眼故论见。 智故论知。 知即是见。 见即是知。 佛眼具五眼。 佛智具三智。 王三昧。 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首楞严定。 摄一切定。 如来虽具五眼。 实不分张。 只约一眼。 备有五用。 能照五境。 所以者何。 佛眼亦能照粗色。 如人所见。 亦过人所见。 名肉眼。 亦能照细色。 如天所见。 亦过天所见。 名天眼。 达粗细色空。 如二乘所见。 名慧眼。 照达假名不谬。 如菩萨所见。 名法眼。 于诸法中。 皆见实相。 名佛眼。 当知佛眼。 圆照无遗。 故经云。 五眼具足成菩提。 永与三界作父母。 而独称佛眼者。 而众流入海。 失本名字。 非无四用也。 佛智照空。 如二乘所见。 名一切智。 佛智照假。 如菩萨所见。 名道种智。 佛智照空假中。 皆见实相。 名一切种智。 故言三智一心中得。 故知一心三止。 所成三眼。 见不思议三谛。 此见从止得。 故受眼名。 一心三观。 所成三智。 知不思议三境。 此智从观得。 故受智名。 境之与谛。 左右异耳。 见之与知。 眼目殊称。 不应别说。 虽作三止三观之三说。 实是不思议一法耳。 又云。 善巧安心者。 以观止安于法性。 无明痴惑。 本是法性。 以痴迷故。 法性变作无明。 如眠来变心有种种梦。 虽颠倒起灭。 如旋火轮。 不信颠倒起灭。 唯信此心。 但是法性。 起是法性起。 灭是法性灭。 体其实不起灭。 妄谓起灭。 以法性系法性。 以法性念法性。 常法性。 无不法性时。 体达既成。 不得妄想。 亦不得法性。 还原反本。 法界俱寂。 是名为止。 观者。 观察无明之心。 等。 于法性。 本来皆空。 譬如劫尽。 下等一切妄想善恶。 皆如虚空。 无二无别。 又如劫尽。 从地上至初禅炎炎无非是火。 如虚空藏菩萨所现之相。 一切皆空。 如海慧如来所现。 一切皆水。 介尔念起。 所念念者。 无不即空。 空亦不可得。 如火木能使薪燃亦复自燃。 法界洞朗。 咸皆大明。 名之为观。 上所言止者。 尚不得法性。 何况妄想。 所言观者。 尚不得空。 何况有法。 则有无俱寂。 染净双融。 方成究竟一心止观耳。 又绝待止观者。 绝横竖诸待。 绝诸思议。 绝诸教观。 悉皆不生。 故名止。 止亦不可得。 观冥如境。 境既寂灭清净。 尚无清净。 何得有观。 世人约种种语释绝待义。 终不得绝。 若得意忘言。 心行亦断。 随智妙悟。 无复分别。 缘理分别。 皆名为待。 真慧开发。 绝此诸待。 绝即复绝。 诸法不相待。 乃至一念不住故。 即此意也。 辅行记云。 若无生门。 千万重叠。 唯是一心者。 为欲修观人措心难当故。 撮示其正意。 名为一心。 此即正明一心无生之门。 乃至既于念念止观现前。 约此心念名为众生。 何者。 总撮前来若横若竖。 既入一心。 凡一念起。 不离于我。 我即众生。 达念念心而寂而照。 寂故名止。 照故。 名观。 一心既尔。 诸心例然。 止观为因。 眼智为果。 一一念中。 无非止观眼智也。 如上三一。 若有三可三。 便成差别。 有一可一。 便成无差。 若差则失无差。 若无差则失差。 开一为三。 则失一。 合三为一。 则失三。 今明不尔。 昔三犹是今一。 今一犹是昔三。 开三不失一。 合一不失三。 即是差即无差。 无差即差。 若得此意。 本有今无。 三世有法。 无有是处。 亦应例云。 本无今有。 三世有法。 斯有是处。 无常非无常。 境智非境智。 因果非因果。 例皆如是。 昔三犹是今一。 今一犹是昔三者。 即是不动。 众生之性。 能成诸佛之性。 亦是从实开权会权归实。 亦是因果同时。 迷悟一际。 故云汝等所行。 是菩萨道。 一切众生。 即涅槃相。 又说一心三观。 三观一心。 若三观一心。 即约纵说。 一心三观。 即约横说。 今非纵故不一。 非横故不三。 三一一三。 但是真心上义。 不可定执为一为三非三非一之解。 以宗非数量。 道绝名言故。 问。 经云。 一切无碍人。 一道出生死。 云何立多种观门。 行相差别。 答。 所观是一。 能观自殊。 诸佛徇机。 密施善巧。 又法是心体。 观是心用。 自心起用。 还照自体。 如炷生焰明还照炷。 似珠吐光。 反照珠体。 如华严经。 善财参见弥伽长者。 彻见十方佛海。 显此定者。 唯心之观。 知众生界无量无边。 皆心现。 故明随心念佛。 诸佛现前。 以唯心观。 遍该万有。 是以湛然尊者云。 上根唯观一法。 谓观不思议境。 境为所观。 观为能观。 所观者。 谓阴界入。 不出色心。 色从心造。 全体是心。 此之能造。 具足诸法。 众生理具。 诸佛已成。 成之与理。 莫不性等。 颂云。 一一心中一切心。 一一尘中一切尘。 一一心中一切尘。 一一尘中一切心。 一一尘中一切刹。 一切刹尘亦复然。 诸法诸尘诸刹身。 其体悉然无自性。 无性本来随物变。 所以相入事恒分。 故我身心刹尘遍。 诸佛众生亦复然。 一一身土体恒同。 何妨心佛众生异。 异故分别染净缘。 缘体本空空不空。 三谛三观三非三。 三一一三无所寄。 谛观名别体复同。 是故能所二非二。 如是观时。 名观心性。 随缘不变。 故名为性。 不变随缘。 故名为心。 故此妙境。 为诸法本。 故此妙观。 为诸行原。 上根一观。 横竖该摄。 便识无相。 众相宛然。 若中下根。 不逗此门。 则随机差别。 教分多种。 虽说种种道。 其实为佛乘。 佛乘不动。 种种随心。 犹玻璃珠。 随前尘而变众色。 若金刚宝。 置日中而无定形。 问。 自性清净心。 本无垢染。 云何说断惑之义。 答。 有二种心。 一自性清净心。 二离垢清净心。 以自性心虽本清净。 以客尘不染而染。 修诸对治。 得成离垢。 未必有垢可离。 以自性离故。 此即不断而断。 虽有能断而无所断。 此是圆断惑义。 如古师云。 断惑相者。 要性相无碍。 由能断无性。 方为能断。 所断本空。 方成所断。 若定有者。 则堕于常。 不可断故。 若定无者。 则堕断。 失圣智故。 中论偈云。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拙度为不善灭。 巧度为善灭也。 善灭者。 不断断。 不善灭者。 是定断也。 又智障有其三门。 一是智障。 所谓分别有无之心。 二是体障。 谓观非有非无之解。 立已能知。 故曰体障。 三是治想。 谓妄识中合如正慧。 若四五六地。 断除分别取有之心。 入七地时。 断除分别取无之心。 八地已上。 断除体障。 前第七地。 虽除分别有无之心。 犹见己心。 以为能观。 如为所观。 其所观如不即心。 能观之心不即如。 心如别故。 心外求法。 故有功用。 法外立心。 故有体障。 从第七地入八地时。 破舍此障。 观察如外由来无心。 心外无如。 如外无心。 心不异如。 心外无如。 如不异心。 故能如心泯同法界。 广大不动。 以不异故。 息外推求故舍功用。 不复如外建立神智。 故灭体障。 体障灭故。 名无障想。 第三治想。 至佛方灭。 故入八地。 虽无障想而有治想。 从八地已上。 无生忍体转转寂灭。 令彼治想运运自亡。 至佛乃穷。 今此未尽。 又若依顿教。 一切烦恼本来自离。 不可说即与不即。 如法界体性经云。 佛告文殊师利。 汝依何教法。 发菩提心。 文殊言。 教发我见心。 何以故。 我见际即是菩提故。 若华严圆教。 一切烦恼。 不可说其体性。 但约其用。 即甚深广大。 以所障法一即一切。 具足主伴。 故能障惑亦如是也。 是故不分使习种现。 但如法界一得一切得。 是故烦恼亦一即一切即也。 普贤品明一障一切障。 经云。 以普贤眼。 见一切众生。 皆已究竟矣。 故知但了真心。 无惑可断。 设有余习。 还以一心佛知见而治之。 不入此宗。 皆成权渐。 以此忏罪。 何罪不消。 除三毒根。 如翻大地。 以此发行。 何行不成。 彻十地源。 似穷海底。 游行奋迅。 犹师子之王。 自在翱翔。 若金翅之鸟。 问。 唯一真心。 入平等际。 云何学者证有差殊。 答。 此于能证智见有浅深。 向无为法自生差别。 涅槃疏云。 佛性如世间道。 有未行者。 有欲行者。 有正行者。 有已行者。 虽有未行等不同。 不可言道有二。 佛性亦尔。 有未见。 欲见。 正见。 已见。 虽见不同。 理无有二。 诸佛同一法界。 则理无二。 是一尘无非法界。 则事弗毫差。 此即是所证一。 若能证殊者。 如藏通二教。 只见空而不见不空。 如寻梦得眠。 若别圆二教。 见不空中道之理。 如寻梦得心。 又别门犹执教道次第生起。 若圆乘直了心性即今具足。 又藏通以灭心为极果。 顿皆圆乘。 台教云。 六识是缘因种。 善恶并是六识起。 七识是了因种。 惑之与解。 皆是七识。 八识是正因种。 无八识。 则无生死涅槃。 若此三种非佛种类。 此外何处更有圆顿之法。 二乘断结。 结尽便无佛慧之因。 不能成一切种智。 失了因种也。 若除恶有善。 恶尽则不能生一切善。 岂有缘因种。 若离生死入无余涅槃。 灭身不受生者。 岂有正因种。 所以圆觉经云。 清净慧菩萨白佛言。 世尊。 愿为一切诸来法众。 重宣法王圆满觉性。 一切众生。 及诸菩萨。 如来世尊。 所证所得。 云何差别。 乃至佛言。 善男子。 圆觉自性。 非性性有。 循诸性起。 无取无证。 于实相中。 实无菩萨及诸众生。 何以故。 菩萨众生。 皆是幻化。 幻化灭故。 无取证者。 譬如眼根不自见眼。 性自平等。 无平等者。 众生迷倒。 未能除灭一切幻化。 于灭未灭妄功用中。 便显差别。 若得如来寂灭随顺。 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善男子。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 由妄想我及爱我者。 曾不自知念念生灭。 故起憎爱耽着五欲。 若遇善友。 教令开悟。 净圆觉性。 发明起灭。 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 得法界净。 即彼净解为自障碍。 故于圆觉而不自在。 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善男子。 一切菩萨见解为碍。 虽断解碍。 犹住见觉。 觉碍为碍而不自在。 此名菩萨未入地者。 随顺觉性。 善男子。 有照有觉。 俱名障碍。 是故菩萨常觉不住。 照与照者。 同时寂灭。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 首已断故。 无能断者。 则以碍心自灭诸碍。 碍已断灭。 无灭碍者。 修多罗教。 如标月指。 若复见月。 了知所标毕竟非月。 一切如来种种言说。 开示菩萨。 亦复如是。 此名菩萨已入地者。 随顺觉性。 善男子。 一切障碍。 即究竟觉。 得念失念。 无非解脱。 成法破法。 皆名涅槃。 智慧愚痴。 通为般若。 菩萨外道所成就法。 同是菩提。 无明真如。 无异境界。 诸戒定慧及淫怒痴。 俱是梵行。 众生国土。 同一法性。 地狱天堂。 皆为净土。 有性无性。 齐成佛道。 一切烦恼。 毕竟解脱。 法界海慧。 照了诸相。 犹如虚空。 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善男子。 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居一切时。 不起妄念。 于诸妄心。 亦不息灭。 住妄想境。 不加了知。 于无了知。 不辩真实。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 信解受持。 不生惊畏。 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释曰。 居一切时。 不起妄念者。 念虽即空。 不可故起。 或串习而生。 或接续而起。 或觉前念非。 别生后念改悔。 总皆是病。 但一坐之时。 内外心不生。 即是真如定。 设有异境牵生。 唯明正念。 正念者。 即一心本法。 心境俱虚。 了无所得。 于诸妄心。 亦不息灭者。 即推初念不见起处。 何须断灭。 不见起处。 是名真灭。 住妄想境。 不加了知者。 妄想内外诸境皆空。 何须强生分别。 则不取不舍。 妙定相应。 于无了知。 不辩真实者。 亦不住无分别。 非实非虚。 心无所寄。 则得本之正宗。 还原之妙性矣。 问。 一切众生。 皆同法性。 故思益经云。 众生如。 即是漏尽解脱如。 云何众住不具性起功德。 答。 性有二种。 一种性义。 因所起故。 二法性义。 若真若应皆此性故。 若是法性。 凡圣皆同。 若是种性。 须万善熏修。 以净夺染。 性方起故。 妄虽即性。 不顺性故。 清凉记云。 如来出现义。 亦名缘起。 亦名性起。 若八相览缘出现。 故名缘起。 谓由众生业感。 如来大悲而出现故。 八相成道从法性。 故名性起。 今以从缘无性。 缘起即名性起。 又净缘起常顺于性。 亦名性起。 故云应虽从缘。 不违性故。 即无不从此法界流。 即相成门。 明性成于缘。 故此性起自有二义。 一从缘无性。 而为性起。 二法性随缘。 故名性起。 无不还证此法身故。 此乃缘起能成性起。 即是相成门也。 以净夺染。 性即起故者。 明相夺门。 亦是通妨。 谓有问言。 性起唯净。 缘起即是性起。 故为此通。 谓起有二。 一染。 二净。 净谓如来大悲。 菩萨万行等。 染谓众生惑业等。 若以染夺净。 则属众生。 故唯缘起。 今以净夺染。 唯属诸佛。 故名性起。 乃至万法出兴。 皆是真性中缘起。 所以菩萨凡有施为。 皆顺法性。 众生以无明根本未尽。 我执情见不亡。 所有施为。 皆违法性。 但成有为生灭之行。 不成性起功德之门。 如起信论云。 此菩萨。 知法性离悭贪相。 是清净施度。 随顺修行檀波罗蜜。 知法性离五欲境。 无破戒相。 是清净戒度。 随顺修行尸罗波罗蜜。 知法性无有苦恼离嗔害相。 是清净忍度。 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 知法性离身心相。 无有懈怠。 是清净进度。 随顺修行毗梨耶波罗蜜。 知法性无动无乱。 是清净禅度。 随顺修行禅那蜜罗蜜。 知法性离诸痴闇。 是清净慧度。 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 故知菩萨所修一度一行。 皆顺真如一心法性之理。 非是于自性外别有所修。 以随顺心性故。 所有功德皆如性起。 无尽无为。 不取不舍。 凡夫所造悭贪。 乃至痴闇。 皆是违真背性。 起我见心。 所以不随性起。 成无漏功德。 设有妄修。 皆于自心外。 别有所得。 尽成外道天魔。 有为生灭。 以不顺真如。 违法性故。 又以修显性。 以性成修。 若无性。 修亦不成。 若无修。 性亦不显。 如古德云。 本有如真金。 修生如严具。 由严具方显金德。 严具无体。 全揽金成。 喻显二德者。 如修生在因渐显于本有。 在果圆满于本有。 非本有理有渐有圆。 如初生月明虽渐满。 而常带圆月。 以圆月常在故。 故十五日月。 遍在初一二三等中。 则知满果遍在因位。 亦令后后常具前前。 前前常具后后。 以初一日有二日月。 乃至十五日月。 以十五日月。 即初月故。 法合可知。 由此故云。 修生本有。 以初圆时先已圆故。 本有修生。 以初生时亦已圆故。 忘怀思之。 若不能如是思之。 而失大利。 犹如穷子。 于己库藏以为他物。 或持衣珠而乞丐。 或守金藏以贫穷。 皆为不知自心之宝。 致兹况矣。 又如首楞严经云。 佛言。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 迷己为物。 失于本心。 为物所转。 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若能转物。 则同如来。 身心圆明。 不动道场。 于一毛端。 遍。 能含受十方国土。 夫云转物者。 物虚非转。 唯转自心。 以一切法皆从分别生。 因想而成。 随念而至。 所以金刚三昧经颂云。 法从分别生。 还从分别灭。 灭诸分别法。 是法非生灭。 故知一切诸法。 皆从分别识生。 若能悟了分别识空。 则知诸法寂灭。 若生若灭。 俱是分别。 分别若亡。 法非生灭。 亦如法华经。 三变土田唯是变心。 非变土耳。 首楞严经钞云。 若能转物。 即同如来者。 心外无物。 物即是心。 但心离分别为正智。 正智即是般若。 周遍法界。 无有障碍。 是故西方国土。 水鸟树林悉皆说法。 说法之处。 即如如心。 所以如来一一根门。 遍尘刹土。 乃至毛端。 而说妙法。 如今但得离念。 便同如来真实知见。 昔有禅师。 在蜀地绵竹县。 无为山修道。 时有三百余家设斋。 俱请和尚。 皆由心离分别。 即应机无碍。 问。 法界群机。 以何智证。 悉入平等一心。 究竟如来之藏。 答。 约佛性论。 有五种如来藏。 释摩诃衍论。 列十种如来藏。 且佛性论云。 藏有五种。 一如来藏。 在缠含果法故。 二自性清净藏。 在缠不染。 三法身藏。 果位为功德所依。 四出世间上上藏。 出缠超过二乘菩萨。 五法界藏。 通因彻果。 外持一切染净。 故名法界。 内含一切恒沙性德。 故名藏。 次释摩诃衍论云。 如来藏有十种。 于契经中别别说故。 一者大总持如来藏。 尽摄一切如来故。 诸佛无尽藏契经中作如是说。 佛告文殊。 有如来藏。 名曰大宝无尽殊胜圆满陀罗尼。 尽摄诸藏。 无所不通。 无所不当。 圆满圆满。 平等平等。 一切所有诸如来藏。 无有以此非为根本。 何以故。 此如来藏。 如来藏王。 如来藏主。 如来藏天。 如来藏地。 以此义故。 名曰大宝无尽殊胜圆满陀罗尼如来藏故。 此经文明何义。 所谓显示陀罗尼藏。 所依总相。 余契经中诸如来藏。 能。 依别相故。 以何义故。 名如来藏。 谓摄持故。 二者远转远缚如来藏。 一清一满故。 实际契经中作如是说。 佛子。 如来藏者。 唯有觉者。 唯有如如。 离流转因。 离虑知缚。 一一白白。 是故名为如来之藏故。 此经文明何义。 所谓显示真如一心。 无有惑因。 无有觉因。 无有惑果。 无有觉果。 一真一如。 唯有净妙如来体故。 以何义故名如来藏。 诸无杂故。 三者与行与相如来藏。 与流转力。 法身如来。 令覆藏故。 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 如来藏者。 为善不善因。 受苦乐。 与因俱。 若生若灭。 犹如技儿故。 此经文明何义。 所谓显示生灭一心。 于惑与力。 于觉与力。 出现生死涅槃之法。 譬如非幻幻人。 于诸幻事。 随其所应与力用故。 以何义故名如来藏。 谓令覆故。 四者真如真如如来藏。 唯有如故。 真修契经中作如是说。 如理如理如来藏。 非建立。 非诽谤。 非常非无常。 非正体智之所证得。 亦非意意识之所缘境界。 何以故。 唯有理理。 无彼彼故。 此经文明何义。 所谓显示真如门。 中性真如理。 唯理自理。 非智自理故。 以何义故明如来藏。 谓无他故。 五者生灭真如如来藏。 不生不灭。 被生灭之染故。 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 大慧。 愚痴凡夫不觉不知。 执着诸法刹那不住。 堕在邪见。 而作是言。 无漏之法亦刹那不住。 破彼真如如来藏故。 复次大慧。 金刚如来藏如来证法。 若刹那不住者。 一切圣人不成圣人故。 此经文明何义。 所谓显示生灭门中性真如理。 远离无常之相。 不生不灭之法故。 以何义故名如来藏。 谓被染故。 六者空如来藏。 一切谓空。 覆藏如来故。 胜鬘契经中作如是说。 世尊。 空如来藏。 若离若脱若异。 一切烦恼藏故。 此经文明何义。 所谓显示生灭门中一切染法。 隐覆自相本觉无量性功德故。 以何义故。 一切染法总名为空。 所谓一切染法幻化。 差别。 体相无实。 作用非真。 故名为空。 而能隐覆法身如来实德真体。 是故名为如来之藏。 从能藏染立其名故。 七者不空如来藏。 一切不空。 被空染故。 胜鬘契经中作如是说。 世尊。 不空如来藏。 过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故。 此经文明何义。 所谓显示生灭门中自相本觉。 备过恒沙一切功德。 被过恒沙一切染法之所染故。 以何义故。 一切净法总名不空。 所谓一切净法自体中实。 作用胜妙。 远离虚假。 超越巧伪。 故名不空。 被染之覆。 名如来藏。 于出现时名为法身。 于隐覆时名如来藏。 故从所净立其名故。 八者能摄如来藏。 无明藏中自性净心。 能摄一切诸功德故。 不增不减契经中作如是说。 如来藏本际相应体。 及清净法。 此法如实。 不虚妄。 不离不脱。 智不思议法。 无始本际来。 有此清净相应法体故。 此经文明何义。 所谓显示一切诸众生。 自性清净心。 从无始已来。 具足三智。 圆满四德。 无所阙失故。 以何义故名如来藏。 由颠倒心不知不觉故。 从能净立其名故。 九者所摄如来藏。 一切染法无明地藏。 既乃出离。 圆满觉者。 为所摄故。 不增不减契经中作如是说。 如来本际不相应体。 及烦恼缠不清净法。 此本际离脱不相应烦恼缠不清净法。 唯有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故。 此经文明何义。 所谓显示始觉满佛。 断一切障。 具一切智。 智明为外。 障闇为内。 一切染法。 智所摄持故。 以何义故名如来藏。 谓摄持故。 十者隐覆如来藏。 法身如来。 烦恼所覆隐没藏故。 不增不减契经中作如是说。 如来藏未来际平等。 恒及有法。 即是一切诸法根本。 备一切法。 具一切法。 于世法中不离不脱故。 此经文明何义。 所谓显示多一心体。 等于法界。 遍于三际。 具足圆满。 染净诸法。 无所不通。 无所不至故。 复次显示随缘门中自性净心。 于染法中隐藏沉没。 法身如来未出现故。 是名为十。 今取佛性论中。 第五法界藏。 及释摩诃衍论中。 第一大总持如来藏。 此义弘通。 总摄一切。 以实相智。 当能证入。 如星拱北。 似海会川。 犹太虚空。 无一尘而不入。 若宗镜内。 无一法而不归。 众圣之所乘。 诸佛之同证。 其余诸藏。 随染净缘。 成真如生灭二门。 功德过患。 隐显对治故。 以不差而差。 不守自性故。 以差而不差。 不失自性故。 则总别同原。 本末一际。 如究竟一乘宝性论偈云。 法身遍无差。 皆实有佛性。 是故说众生。 常有如来藏。 此偈明何义。 有三种义。 是故如来说一切时。 一切众生。 有如来藏。 何等为三。 一者如来法身。 遍在一切众生心识。 偈言法身遍故。 二者真如之体。 一切众生平等无差别。 偈言无差故。 三者一切众生。 皆悉等有真如佛性。 偈言皆实有佛性故。 问。 能证智与所证藏。 为同为异。 答。 约分别门。 亦同亦异。 若冥合一味。 则无境智之殊。 若言用。 即同而异。 境不能照。 智有照故。 言寂。 即异而同。 境智无异味故。 同故无心于彼此。 忘心契合故。 异故不失于照功。 智异木石故。 是以境智之原。 非离非合。 合则境智俱坏。 离则境智相乖。 无境而不成智。 以离法无有人故。 无智而不成境。 以离人无有法故。 是以智心常寂。 虽照境而无缘。 寂不失照。 虽空寂而恒用。 斯则智照境亦照。 境寂智亦寂。 寂照双分而一味。 境智融即而历然。 若一二情生。 则违真理。 或作有情无情之见。 自分彼我之怀。 或执有用无用之心。 唯堕断常之网。 都为不了万法之实性。 一道之真宗。 若洞斯文。 诸情顿破。 问。 三界五。 趣既唯一心。 云何而有迷悟不同。 凡圣升降。 答。 只为因心故迷。 因心故悟。 又因悟成圣。 因迷作凡。 凡圣但因迷悟得名。 名亦本空。 唯有真心。 湛然不动。 但于一真心上。 妄执人法二我。 所以似迷。 又因了人法二空。 所以似悟。 古德云。 觉非始终。 以迷故执我。 以悟故见性。 如闇中迷杌为鬼。 至明杌有鬼无。 迷杌为鬼。 见杌非新有。 了鬼本无。 悟鬼非始无。 既唯得杌不得鬼者。 故知鬼不新无。 杌非新有。 无取舍也。 既二念不生。 即为实观。 何以故。 念尽心澄。 无生现故。 如说水澄得真宝等。 又凡有所见一切。 或见自见他。 皆是迷心自现。 如迷东为西。 方实不转。 以迷人西。 不离悟人东。 但为迷人迷故。 不见悟人东也。 若至悟时。 西全是东也。 故知迷常在悟。 生不离佛。 经云。 众生界即佛界。 佛界即众生界。 但为迷故痴盲。 对目不知见。 深自悲哉。 故知依方故迷。 方位不动。 因觉故味觉体靡移。 则迷无所迷。 悟无所悟。 迷则以真为妄。 悟则以妄为真。 如夜见杌为人。 昼见人为杌。 一物未尝异。 二见自成差。 既知迷悟空。 真妄亦何有。 问。 若无迷悟。 平等一心。 云何断惑证果。 迟速不等。 答。 虽了一心本末平等。 以妄习众生界中差别种子。 不熏而熏。 无始坚牢。 卒难除遣。 至十地位犹有色心二习。 若不勇猛精进。 念念常与佛知见治之。 无由得净。 如华严经云。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 问勤首菩萨言。 佛子。 佛教是一。 众生得见。 云何不即悉断一切诸烦恼缚。 而得出离。 然其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欲界色界无色界无明贪爱。 无有差别。 是则佛教。 于诸众生。 或有利益。 或无利益。 时勤首菩萨。 以颂答曰。 佛子善谛听。 我今如实答。 或有速解脱。 或有难出离。 若欲求除灭。 无量诸过恶。 当于佛法中。 勇猛常精进。 譬如微少火。 樵湿速令灭。 于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如钻燧求火。 未出而数息。 火势随止灭。 懈怠者亦然。 如人持日珠。 不以物承影。 火终不可得。 懈怠者亦然。 譬如赫日照。 孩稚闭其目。 怪言何不睹。 懈怠者亦然。 如人无手足。 欲以芒草箭。 遍射破大地。 懈怠者亦然。 如以一毛端。 而取大海水。 欲令尽干竭。 懈怠者亦然。 又如劫火起。 欲以少水灭。 于佛教法中。 懈怠者亦然。 如有见虚空。 端居不摇动。 而言普腾蹑。 懈怠者亦然。 释云。 如钻燧求火。 未出而数息。 火势随止灭。 懈怠者亦然者。 当以智慧钻注于一境。 以方便绳善巧回转。 心智无住。 四仪无间。 则圣道可生。 瞥尔起心。 暂时忘照。 皆名息也。 所以宝积经云。 譬如系彩帛在头上。 火来烧彩帛。 无暇救火。 救实理急故。 外书劝学。 尚云轻尺璧而重寸阴。 况学般若求出生死法。 岂可暂忘乎。 发布时间:2024-05-05 12:05:5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2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