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永明延寿:宗镜录卷第七十八 内容: 宗镜录卷第七十八夫言一觉一切觉。 云何教中分其多种。 答。 觉体是一。 随用分多。 用有浅深。 觉无前后。 如璎珞经云。 妙觉方称寂照。 等觉照寂。 又觉有三义。 一觉察。 如睡梦觉。 亦如人觉贼。 贼无能为。 妄即贼也。 二觉照。 即照理事也。 亦如莲华开。 照见自心一真法界。 恒沙性德。 如其胜义。 觉诸法故。 三妙觉。 即上二觉。 离觉所觉。 故为妙耳。 非更别觉。 故经云。 无有佛涅槃。 远离觉所觉。 又觉性无觉。 即根本智。 觉相历然。 即后得智。 问。 既云真如一心。 古今不易。 因何而有众生相续。 答。 平等真法界。 无佛无众生。 随于染净缘。 遂成十法界。 以真心随缘。 不守自性。 只为众生。 不自知无性之性故。 但随染缘成凡。 随净缘成圣。 如虚谷响。 任缘所发。 又如大虚忽云。 明镜忽尘。 求一念最初起处。 了不可得。 故号无始无明。 首楞严经云。 佛告阿难。 云何名为众生颠倒。 阿难。 由性明心。 性明圆故。 因明发性。 性妄见生。 从毕竟无。 成究竟有。 此有所有。 非因所因。 住所住相。 了无根本。 本此无住。 建立世界。 及诸众生。 迷本圆明。 是生虚妄。 妄性无体。 非有。 所依。 将欲复真。 欲真已非。 真真如性。 非真求复。 宛成非相。 非生非住。 非心非法。 展转发生。 生力。 发明薰以成业。 同业相感。 因有感业。 相灭相生。 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古释云。 因明发性。 性妄见生。 因托性明。 变影而起。 托影而生。 从虚执有。 故云。 从毕竟无。 成究竟有。 即业相也。 此有所有。 非因所因。 转相也。 业相为能有。 转相为所有。 能所既分。 二相斯有。 故云有所有相。 即此转相能行。 现形而立。 因前而起。 引后而生。 展转相因。 名非因所因。 即此现相。 能引六尘境界。 现相是能住。 六尘是所住。 故云住所住相。 本此无住。 以立世界者。 现相从妄所立。 本无所依。 此现相以成世界之本。 故云本此无住以立世界。 从无住本。 立一切法。 无住者。 即是无明。 无明无因。 故无住。 此之三相。 俱是无始。 一念妄心。 总号无明。 迷本圆明。 是生虚妄。 妄性无体。 非有所依。 将欲复真。 欲真已非。 真真如性。 非真求复。 宛成非相。 非生非住。 非心非法者。 初是业相。 即是妄觉之心。 体即虚妄。 此妄初起。 更无因始。 名非有所依。 将。 欲复真。 欲真已非。 释转相。 即真上影像。 相似真非真。 妄觉执此为真。 即初念名动。 动必有静。 静复似真。 形动立静。 非真不动。 故云欲真已非。 真真如性。 本不因动而立于静。 故云非真求复。 宛成非相。 释现相。 从此现相。 变起一切境界。 非相现相。 非生现生。 非住现住。 非心现心。 非法现法。 释次第者。 初从明暗二相相形。 而生于色。 即是结暗成色。 形显色也。 因色即有根尘留碍。 名之为住。 因有根尘。 即有能分别识。 名之为心。 览此尘像。 为识境界。 名之为法。 此等展转。 相因而有。 返显真如。 相无明暗。 无相形。 故非相。 无起灭。 故非生。 无留碍。 故非住。 无缘虑。 故非心。 离尘像。 故非法。 又解。 或前标三相。 相因而有。 以列次第。 后三相合释。 都言三相虚妄。 体即无明。 更无所因。 故云非有所依。 即此三相。 影真而起。 似真非真。 执影为实。 故云将欲复真。 影既不实。 故云欲真已非。 宛成非相。 下对妄说真。 以立名号。 既依妄显真以立名号。 故知建立地位。 从此而有。 若不因妄说真。 亦无地位名字可说。 故知三界有法。 皆掜所成。 本无根绪。 无始妄习。 展转相传。 迄至于今。 成其途辙。 如最初一人。 掜出一事。 后人信受。 展转相传。 则一人传虚。 万人传实。 从迷积迷。 以历尘劫。 若识最初一念起处不真。 即顿悟前非。 大道坦然。 更无余事。 如云但知今日是。 何虑昔年非。 是知有情无情。 究其初原。 皆不出一心本际。 如法性论云。 问。 本际可得闻乎。 答。 理妙难观。 故有不知之说。 旨微罕见。 故发幢英之问。 有天名曰幢英。 问文殊师利。 所言。 本际。 为何谓乎。 文殊答曰。 众生之原。 名曰本际。 又问。 众生之原。 为何谓乎。 答曰。 生死之本。 为众生原。 又问。 于彼何谓为生死本。 答曰。 虚空之本。 为生死原。 幢英于是抱玄音而辍问。 始悟不住之本。 若然。 则因缘之始。 可闻而不可明。 可存而不可论。 问。 虚空有本乎。 答无。 问。 若无有本。 何故云虚空之本。 为生死原。 答。 此犹本际之本。 耳则于虚空无本。 为众本之宗。 化表无化。 为万化之府矣。 又凡亦是心。 圣亦是心。 以所习处下。 不能自弘。 则溺尘劳耳。 若以心托事则狭劣。 若以事从心则广大。 凡世人多外重其事。 而内不晓其心。 是以所作。 皆非究竟。 以所附处卑故耳。 如搏牛之虻。 飞极百步。 若附鸾尾。 则一翥万里。 非其翼工。 所托迅也。 亦如墙。 头之草。 角里之声。 皆能致其高远者。 所托之胜也。 如入宗镜。 一一附于自心。 则毛吞。 巨浸。 尘含十方。 岂非深广乎。 问。 内外唯识。 心境皆空。 云何教中又立外相。 答。 因了相空。 方谈唯识。 若执有相。 唯识义不成。 若执无相。 真空理不显。 以无相即相。 方达真空。 相即无相。 始明唯识。 所以摄大乘论云。 唯识道理。 须明三相。 一通达唯量。 外尘实无所有故。 二通达唯二。 相及见唯识故。 三通达种种色生。 但有种种相貌。 而无体故。 所以摄大乘论云。 一切相有二种。 谓现住及所立。 散心所缘六尘。 名现住。 定心所缘骨锁等。 为所立。 复次似尘显现名相。 谓所缘境。 似识显现名见。 谓能缘识。 此二法。 一是因。 二是果。 又一是所依。 二是能依。 是知因内起念。 想像思惟。 则外现其相貌。 念若不起。 相不现前。 以因内生外故。 摄末归本。 全境是心。 何者。 若心不起。 境本空故。 一切境界。 唯心妄动。 问。 约世间妄见。 定是何识。 答。 众生所见。 即是乱识。 中边分别论云。 谓一切世间。 但唯乱识。 此乱识。 云何名虚妄。 由境不实故。 由体散乱故。 又若执永无乱识。 系缚解脱。 皆不成就。 即起邪见。 拨净不净品。 故知因迷得悟。 非无所以。 从凡入圣。 盖有缘由。 如影像表镜明。 因妄识成真智。 问。 定中所见定果色。 是定心自现。 非缘现在外色。 又非忆持过去境。 可验唯心。 未得定者。 皆是散意所见外色。 云何证是自心。 答。 定内定外。 静乱虽殊。 所见之色。 皆唯自识。 以外境无体。 从缘而生。 生性本空。 无相可得。 识论云。 如观行人。 定中所见色相境界。 识所显现。 定无境界。 此青等色相。 是定境。 非所忆持识。 忆持识有染污。 此起现前所见。 分明清净。 则唯识之旨。 于此弥彰。 如依镜面。 但有自面。 无有别影。 何以故。 诸法和合道理。 难可思议。 不可见法而令得见。 定心。 亦尔。 定心有二分。 一分似识。 一分似尘。 此二种。 实唯是识。 若忆持识是过去色。 此定中色。 若在散心五识。 可言缘现在外尘起。 若散意识。 缘过去尘起。 若在观中。 必不得缘外色为境。 色在现前。 又非缘过去境。 当知定心所缘色。 即见自心。 不见别境。 以定中色。 比定外色。 应知亦无别境。 是知一心即万法。 万法即一心。 何者。 以一心不动。 举体为万法故。 如起信钞释疏云。 举体者。 谓真如举体成生灭。 生灭无性。 即是真如。 未曾有真如处不生灭。 未曾有生灭处不真如。 又云。 不同空者。 灵然觉知。 觉知。 即神解义。 阴阳不测谓之神。 解即是智。 智即是知。 知即一心也。 故以知为心体。 所以祖师云。 空寂体上。 自有本智能知。 大意云。 于一切染净法中。 有真实之体。 了然鉴觉。 目之为心。 问。 外诸境界。 既称内识似色显现。 但是唯识者。 云何不随识变异。 答。 若执外色实住。 即是于无色中见色。 妄生颠倒。 如掜目生二相。 岂是真实。 摄论问云。 若无别色尘。 唯是本识。 何故显现似色等。 云何相续坚住。 前后相似。 若是识变异所作。 则应乍起乍灭。 改转不定。 云何一色。 于多时中。 相续久住。 故知应有别色。 答。 由颠倒故。 颠倒是烦恼根本。 由识变异。 起诸分别。 依他性与分别性相应。 即是颠倒。 烦恼所依止处。 颠倒烦恼。 又是识变异所依止处。 若无互为依止义。 则识无变异。 于非物中。 分别为物。 不应有此颠倒。 若无烦恼。 岂有圣道。 故此义亦不成。 是故应信离识无别法。 问。 内心分别称识。 外色不分别。 如何是识。 答。 能见所见皆是乱识。 无中执有。 色本自虚。 摄论云。 乱识者。 无中执有名乱。 十一识中。 世等六识。 随一识。 唯二分。 一分变异成色等相。 一分变异成见等。 不出此二。 识性。 能分别则成见。 不能分别则成相。 如无所有菩萨经云。 尔时世尊。 告无所有言。 汝当为此诸菩萨等。 说五阴聚。 和合身事。 无所有菩萨言。 世尊。 如我所见。 如佛色空。 我色亦尔。 如佛色。 一切众生色。 一切树林药草色亦尔。 如一切树林药草色。 彼一切界和合聚色亦尔。 所有空色。 及我色。 如来色。 一切众生色。 一切树林药草等色。 一切界和合聚色。 无有二相。 非法。 非非法。 诸少智者。 于无色中。 或作是想。 希望欲入此法。 行于无色中。 妄起行想。 略说乃至受想行识中。 如是作。 如色所作。 如虚空识。 我识亦尔。 如彼识。 如来识亦尔。 如如来识。 彼识。 一切众生识亦尔。 如一切众生识。 彼识。 一切树林药草识亦尔。 真虚空识。 如来识。 及我识。 一切众生识。 一切树林药草识亦尔。 一切和合识。 无二相。 不可知。 不可分别。 不生。 无等等。 问。 既称唯有识。 何得立色名。 答。 一切名。 皆是客义。 名中无法。 法中无名。 名不当法。 法不当名。 经云。 是自性。 无生无灭。 无染无净。 此色无所有。 为通相。 若有生。 即有染。 若有灭。 即有净。 由无此四义。 故色无别相。 经云。 由假立客名。 随说诸相。 摄论云。 一切法以识为相。 真如为体。 又云。 一切相。 有二种。 一如外显现。 二如内显现。 如外是相。 如内是思惟。 故知一体现二内外双分。 则心非内外。 内外是心。 又能所相成。 心境互摄。 二而不二。 常冥一味之真原。 不二而二。 恒分心境之虚相。 问。 心念念灭刹那相。 内身外色。 亦刹那灭耶。 答。 内外诸色。 唯心执受。 亦随心念念刹那灭。 心外更无一法。 可作常住。 可作生灭。 杂集论云。 如心心法是刹那相。 当知色等亦刹那相。 有其八义。 一由心执受故。 谓色等身。 由刹那心念念执受故。 刹那灭等。 二等心安危故。 谓色等身。 恒与识俱。 识若舍离。 即便烂坏。 三随心转变故。 谓世间现见。 心在苦乐贪嗔等位。 身随转变。 随刹那心而转变。 故身念念灭。 四是心所依故。 谓世间共知。 心依止有根身。 如火依薪。 如芽依种等。 是故此身。 是刹那心依止。 故亦刹那灭。 五心增上生者。 谓一切内外色。 皆心增上所生。 能生因刹那灭故。 所生果亦刹那灭。 六心自在转故。 谓若证得胜威德心。 于一切色。 如其所欲。 自在转变。 由随刹那能变胜解转变生故。 色等刹那生。 灭道理成就。 七于最后位变坏可得故。 谓诸色等。 初离自性念念变坏。 于最后位欻尔变坏。 不应道理。 然此可得。 故知色等从初已来。 念念变坏。 自类相续。 渐增为因。 能引最后粗相变坏。 是故色等。 念念生灭。 八生已不待缘。 自然坏灭故。 谓一切法。 从缘生已。 不待坏。 缘自然坏灭。 故知一切可灭坏法。 初才生已。 即便坏灭。 是故诸法刹那义成。 大智度论云。 若诸法实有。 不应以心识。 故知有相。 若以心识故知有。 是则非有。 如地坚相。 以身根身识知故有。 若无身根身识知。 则无坚相。 又因缘和合生故空。 唯心故空。 是知内色外色。 皆识建立。 随心有无。 实无自体。 问。 论唯有内心。 实无外境者。 如修十善业。 受天堂乐。 作五逆罪。 受地狱苦。 升忉利。 则五欲悦目。 堕泥犁。 则万苦攒身。 悦目有灵凤翔鸾。 作欢乐之事。 攒身有铁蛇铜狗。 为逼恼之殃。 明知非但内心。 实有外境。 答。 天堂地狱苦乐之相。 皆是自心果报业影。 既以自心所作为因。 还以自心所受为果。 故经云。 未有自作他受。 今且约地狱界受苦。 以证唯心。 十法界中。 例皆如是。 识论问。 云何名为四大转变。 彼四大种种转变。 动手脚等。 及口言说。 令受罪人。 生于惊怖。 如有两羊。 从两边来。 共杀害。 彼地狱众生。 见有诸山。 或来或去。 杀害众生。 以是义故。 不得说言。 唯有内心。 无外境界。 答曰。 偈言。 若依众生业。 四大如是变。 何故不依业。 心如是转变。 汝向言。 彼罪人业。 外四大等。 如是转变。 何故不言依彼众生罪业力故。 内自心识。 如是转变。 又偈言。 业熏于异法。 果云何异处。 善恶熏于心。 何故离心说。 故偈言。 业熏于异法。 果云何异处者。 此以何义。 彼地狱中。 受苦众生。 所有罪业。 依本心作。 还在心中。 不离于心。 以是义故。 恶业熏心。 还应心中。 受苦果报。 何以故。 以善恶业。 熏于心识。 而不熏彼外四大等。 以四大中。 无所熏事。 云何虚妄分别。 说言四大转变。 于四大中受苦果报。 是故偈言。 善恶熏于心。 何故离心说。 如无尽意菩萨经云。 菩萨所作精进。 常与身口意相应。 虽身口精进。 皆由于心。 心为增上。 云何菩萨心精进。 所谓心始心终。 云何心始。 初发心故。 云何心终。 菩提心寂灭故。 是知起尽俱心。 初终咸尔。 非唯净业。 万事皆然。 不出一心。 圆满觉道。 又如油尽灯灭。 业丧苦亡。 若定有外境可观。 非内所感。 只合长时受苦。 无解脱期。 既有休时。 当知无实。 可验心生法生。 心灭法灭矣。 是以一切众生。 从无始来。 作虚妄因。 受虚妄果。 皆从情结。 唯逐想生。 所以首楞严经云。 即时阿难。 及诸大众乃至而白佛言。 世尊。 若此妙明。 真净。 妙心。 本来遍圆。 如是乃至大地草木。 蠕动含灵。 本元真如。 即是如来。 成佛真体。 佛体真实。 云何复有地狱饿鬼。 畜生修罗。 人天等道。 世尊。 此道为复本来自有。 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世尊。 如宝莲香比丘尼。 持菩萨戒。 私行淫欲。 妄言行淫。 非杀非偷。 无有业报。 发是语已。 先于女根。 生大猛火。 后于节节猛火烧然。 堕无间狱。 琉璃大王。 善星比丘。 琉璃为诛瞿昙族姓。 善星妄说一切法空。 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此诸地狱。 为有定处。 为复自然。 彼彼发业。 各各私受。 唯垂大慈发开童蒙。 令诸一切持戒众生。 闻决定义。 欢喜顶戴。 谨洁无犯。 佛告阿难。 快哉此问。 令诸众生。 不入邪见。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阿难。 一切众生。 实本真净。 因彼妄见。 有妄习生。 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阿难。 内分即是众生分内。 因诸爱染。 发起妄情。 情积不休。 能生爱水。 是故众生。 心忆珍羞。 口中水出。 心忆前人。 或怜或恨。 目中泪盈。 贪求财宝。 心。 发爱涎。 举体光润。 心着行淫。 男女二根。 自然流液。 阿难。 诸爱虽别。 流结是同。 润湿不升。 自然从坠。 此名内分。 阿难。 外分即是众生分外。 因诸渴仰。 发明虚想。 想积不休。 能生胜气。 是故众生。 心。 持禁戒。 举身轻清。 心持咒印。 顾眄雄毅。 心欲生天。 梦想飞举。 心存佛国。 圣境冥现。 事善知识。 自轻身命。 阿难。 诸想虽别。 轻举是同。 飞动不沈自然超越。 此名外分。 故知因情滞着。 能成爱水。 浸渍不休。 自然成坠。 以情地幽隐。 故为内分。 以举念缘尘。 取像名想。 运动散乱。 故名外分。 一切境界。 非想不生。 故经云。 若知一切国土。 唯想持之。 是则名为初发心菩萨。 又华严经颂云。 勇猛诸佛子。 随顺入妙法。 善观一切想。 缠网于世间。 众想如阳焰。 令众生倒解。 菩萨善知想。 舍离一切倒。 众生各别异。 形类非一种。 了达皆是想。 一切无真实。 十方诸众生。 皆为想所覆。 若舍颠倒见。 则灭世间想。 世间如阳焰。 以想有差别。 知世住于想。 远离三颠倒。 譬如热时焰。 世见谓为水。 水实无所有。 智者不应求。 众生亦复然。 世趣皆无有。 如焰住于想。 无碍心境界。 若离于诸想。 亦离诸戏论。 愚痴着想者。 悉令得解脱。 远离憍慢心。 除灭世间想。 住尽无尽处。 是菩萨方便。 又云。 譬如有人。 将欲命终。 见随其业。 所受报相。 行恶业者。 见。 于地狱。 畜生。 饿鬼。 所有一切众苦境界。 或见狱卒手持兵仗。 或嗔或骂。 囚执将去。 亦闻号叫悲叹之声。 或见灰河。 或见镬汤。 或见刀山。 或见剑树。 种种逼迫。 受诸苦。 恼作善业者。 即见一切诸天宫殿。 无量天众。 天诸婇女。 种种衣服。 具足庄严。 宫殿园林。 尽皆妙好。 身虽未死。 而由业力。 见如是事。 大智度论云。 如乾闼婆城者。 非城。 人心想为城。 凡夫亦如是。 非身想为身。 非心想为心。 故知地狱天堂。 本无定处。 身犹未往。 已现自心。 境不现前。 唯心妄见。 可验苦乐之境。 本无从出。 善恶之事。 唯自召来。 空是空非。 妄生妄死。 如达磨大师云。 由己见故不得道。 己者。 我也。 若无我者。 逢物不是非。 是者我自是。 而物非是也。 非者我自非。 而物非非也。 若入宗镜。 我法俱空。 心境自亡。 是非咸寂。 神性独立。 对待无从。 斯皆悟本而成。 非因学得。 如先德云。 境自虚。 不须畏。 终朝照瞩元无对。 设使任持浮幻身。 任运都无舌身意。 又昔人偈云。 宁神泯是非。 现身安乐国。 所以论云。 智境豁然。 名为佛国。 又如有学人问百丈和尚云。 对一切境。 如何得心如木石。 答。 一切诸法。 本不自言是非垢净。 亦无心系缚人。 但人自虚妄计着。 作。 若干种解。 起。 若干种见。 生若干种畏爱。 但了诸法不自生。 皆从。 自己颠倒取相而有。 知心与境。 本不相到。 当处解脱。 一一诸法。 一一诸心。 当处寂灭。 当处是道场。 又本有之性。 不可名目。 本来不是凡。 不是圣。 不是愚。 不是智。 不是垢。 不是净。 亦非空有善恶。 与诸染法相应。 名众生界。 与诸净法相应。 名人天二乘。 若垢净心尽。 不住系缚解脱。 无一切有为无为缚脱等心量。 处于生死。 其心自在。 毕竟不与诸虚幻尘劳蕴界生死。 诸入和合。 迥然无住。 一切不拘。 去来无碍。 往来生死。 如门开相似。 问。 地狱既是非情。 云何动作。 答。 是有情不思议业力所感。 令受罪众生。 自见有如是事。 如成劫风。 虽是无情。 亦能成劫。 似磁毛石。 岂有识想。 令铁转移。 设使众生轮回六趣。 善恶升沉。 实无主宰。 人法俱空。 所以先德云。 往复无际。 动静一原。 含众妙而有余。 超言思而迥出者。 其唯法界乎。 故知若入一际法界之中。 有何差别。 能所冥合。 境智同如。 岂可更有一法为动为静。 随业识之转乎。 若未入法界。 不悟此宗。 但有一法当情。 皆是自之业识。 离识之外。 决定无法。 问。 凡所施为。 皆是自心者。 云何杀生而得杀罪。 答。 皆是依于自心分别。 强执善恶之因。 妄受苦乐之果。 若究三轮之体。 能杀所杀本空。 是以文殊执剑于瞿昙。 鸯崛持刀于释氏。 终不见生见杀。 执自执他。 妄受轮回。 酬还罪报。 识论问云。 若彼三界。 唯是内心。 无有身口外境者。 何故屠猎师等杀害猪羊。 等得杀生罪。 偈答云。 死依于他心。 亦有依自心。 依种种因缘。 破失自心识。 释曰。 如人依鬼毗舍阇等。 是故失心。 或依自心。 是故失心。 或有忆念爱不爱事。 是故失心。 或有梦见鬼着失心。 或有圣人神通转变。 前人失心。 如一比丘。 夜蹋爪皮。 谓杀虾蟆。 死入恶道。 故云死依于他心。 亦有依自心者。 以依仙人嗔心。 嗔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故。 杀余众生。 此依他心。 他众生心。 虚妄分别。 命根谢灭。 以彼身命。 相续断绝。 应如是知。 颂云。 经说檀挐迦。 迦陵。 摩灯国。 仙人嗔故空。 是故心业重。 问。 依仙人嗔心。 依仙人鬼。 杀害如是三国众生。 非依仙人嗔心而死。 答。 佛问尼干子言。 摩登伽等三国众生。 汝颇曾闻。 云何而死。 为身业杀。 为意业杀。 尼干子言。 瞿昙。 我昔曾闻。 仙人嗔心。 以意业杀尔所众生。 佛言。 以是成我义。 三界唯心。 无身口业。 何以故。 如世人言。 贼烧山林。 聚落城邑。 不言火烧。 此义亦尔。 唯依心。 其善恶业得成。 故偈云。 诸法心为本。 诸法心为胜。 离心无诸法。 唯心身口名。 成实论云。 若离心有业。 非众生亦应有罪福。 如风颓山。 恼害众生。 风应有罪。 若吹香华。 来堕塔寺。 亦应有福。 是则不可。 故知离心无罪福也。 以此文证。 罪福据心。 无身口业。 身口业者。 但有名字。 实是意业。 身口名说。 华严会意云。 凡有见自见他。 皆是迷心自现。 何者。 如见他持刀杀自。 当知他自。 皆从自生。 以离自见心。 无自他故。 非但自他是心妄现。 即所持刀杖故。 亦是自心。 何以故。 心外无彼实刀杖故。 见所持者。 唯六尘故。 由不知自心现。 见杀。 即惶惧不安。 若了唯是自心。 纵杀谁忧谁惧。 皆由妄心生。 故种种有。 妄心灭。 故种种无。 既知唯心妄现。 心不见心。 即物我俱亡。 忧喜咸寂。 又如梦中杀事。 亦如是也。 如说世间恒如梦。 不可得有无。 密严经云。 内外境界。 心之所行。 皆唯是识。 惑乱而见。 此中无我。 亦无我所。 能害。 所害。 害及害具。 一切皆是意识境界。 依阿赖耶识。 如是分别。 又古师问云。 若所见皆是自相分。 如何杀自相分而得怨报。 答。 虽观他人扶尘根是自相分。 于他是亲相分。 有执受故。 如误杀他。 即断命根。 即有罪。 于自即是疏相分。 问。 经中所云。 一切法如梦。 以证唯心者。 云何梦中事虚。 寤中事实。 果报不等。 法喻不齐。 云何引证。 答。 所申譬况。 皆为不信之人。 假此发明。 所以智不难喻。 但求见道。 证会自心。 何用检方便之诠。 执圆常之理。 此梦喻一法。 证验最亲。 识论答外难云。 汝言梦中所见饮食饥饱。 刀杖毒药。 如是等事。 皆悉无用。 寤时所见如是等事。 皆悉有用。 此义不然。 颂云。 如梦中无女。 动身失不净。 如梦交会。 漏失不净。 众生如是。 无始世来。 虚妄受用色香味等外诸境界。 皆亦如是。 实无而成。 又问。 若梦中无境。 寤亦尔者。 何故梦中寤中。 行善恶法。 爱与不爱。 果报不等。 答。 唯有内心。 无外境界。 以梦寤心。 差别不同。 是故不依外境。 成就善不善业。 是以在梦位心。 由睡眠坏。 势力羸劣。 心弱。 不能成善恶业。 觉心不尔。 故所造行。 当受异熟。 胜劣不同。 非由外境。 设觉中所受苦。 乐实果报。 亦无作者受者。 悉如幻梦。 又论云。 睡眠昧略为性者。 疏云。 味简在定。 略别寤时。 义天钞云。 昧简在定者。 此睡眠位。 虽然专注一类微细之境。 与定不同。 定意识取境明了故。 此乃闇昧。 略别寤时者。 彼觉寤时。 心极明利。 具能缘于六尘之境。 则寤时心心所。 缘境宽广也。 此睡眠位心心所。 不明利故。 唯缘一法尘境。 取境少故。 名为略也。 宝积经偈云。 诸法自性不可得。 如梦行欲悉皆虚。 但随想起非实有。 世尊知法。 亦如是。 以一切法。 念念无住故。 念念生灭故。 念念不可得故。 念念无自性故。 梦寤所受忧喜苦乐。 虽延促不等。 果报有殊。 然悉从识变。 皆因想成。 道理推穷。 无不平等。 并是明闇意识所行境界。 觉中是明了意识。 梦中是梦中意识。 觉梦虽殊。 俱不出意。 故经云。 寤则想心。 寐为诸梦。 若无梦则诸境不现。 无想则万法不成。 以随意生形。 从想立法故。 若有入此如梦法门。 则亲证唯心。 疾成佛智。 能满菩提之道。 广兴法利之门。 如华严经颂云。 菩萨了世法。 一切皆如梦。 非处非无处。 体性恒寂灭。 诸法无分别。 如梦不异心。 三世诸世间。 一切悉如是。 梦体无生灭。 亦无有方所。 三界悉如是。 见者心解脱。 梦不在世间。 不在非世间。 此二不分别。 得入于忍地。 譬如梦中见。 种种诸异相。 世间亦如是。 与梦无差别。 住于梦定者。 了世皆如梦。 非同非是异。 非一非种种。 众生诸刹业。 杂染及清净。 如是悉了知。 与梦皆平等。 菩萨所行行。 及以诸大愿。 明了皆如梦。 与世亦无别。 了世皆空寂。 不坏于世法。 譬如梦所见。 长短等诸色。 是名如梦忍。 因此了世法。 疾成无碍智。 广度诸群生。 修行如是行。 出生广大解。 巧知诸法性。 于法心无著。 成唯识宝生论云。 如梦有损用。 虽无外境。 理亦得成。 由于梦内男女两交。 各以自根。 更互相触。 虽无外境触。 而有作用成。 现流不净。 但是识想。 自与合会。 为其动作。 此既如是。 于余亦然。 恶毒刀兵。 霜雹伤害。 虽无外境。 但依其识。 有毒刀等。 何理不成。 乃至若尔梦餐毒等。 应成身病。 此亦由其唯识有用。 犹如于境。 而有定属。 还将后答。 用杜先疑。 或复有时见其毒等。 虽无实境。 而有作用。 由见不被蛇之所螫。 然有疑毒。 能令闷绝。 流污心迷。 若遭蛇螫。 亦于梦中。 由咒天等。 增上力故。 遂令饱食。 气力充强。 又复闻乎。 为求子息。 事隐林人。 梦见有人。 共为交集。 便得其子。 如何得知。 于彼梦内被毒等伤。 是为非有。 睡觉之后。 不睹见故。 今此所论。 还同彼类。 于现觉时。 将为实事。 见毒药等。 执为非谬。 真智觉时。 便不见故。 同彼梦中。 体非是实。 然于梦中许实色等。 彼亦获斯非所爱事。 毒等果用。 便成实有。 若言无者。 但有毒相等用。 无。 此云毒状。 便成违害。 许毒相等。 固成无益。 于其识上。 药体无故。 是故定知。 实无外境。 但于觉心生其作用。 犹如于梦。 觉亦同然。 斯乃真成称契道理。 释曰。 且如梦中。 实无蛇螫。 识心才变。 怖境枞然。 如同蛇螫。 若觉中实被蛇螫。 疑心不生。 亦不为害。 近闻世间有人。 于路被毒蛇螫胫。 其人自见。 为是树椿所伤。 行经三十余里。 毒亦不发。 忽遇禁蛇之人。 指云。 汝被毒蛇螫了。 才闻是语。 疑心顿起。 毒发便终。 若执心外实有毒蛇之境。 心未生时。 毒何不发。 故知心外无境。 蛇毒不能杀人。 心毒起时。 自能成害。 是以境无心有。 境便现前。 境有心无。 境终不现。 例一切法。 悉亦如然。 可验唯心。 成就宗镜。 如教中佛密意说如幻等。 总有十喻。 于中梦喻。 所悟不同。 随智浅深。 且约五种。 一世间凡夫解者。 只知浮生短促。 如梦不久。 二声闻证处。 但了梦心。 生灭无常。 苦空无我。 三小菩萨。 悟梦不实。 彻底唯空。 四大菩萨。 达梦唯心。 非空非有。 梦中所见故非空。 觉后寂然故非有。 五。 祖佛圆证法界。 如正梦时。 只一念眠心。 现善恶百千境界。 况瞥起一念心时。 具十种法界。 因果。 重重无尽。 历历区分。 如法。 华梦入铜轮。 成佛度生。 经无量劫。 华严善财登阁。 于一念梦定之心。 刹那之间。 悉见不可思议三世佛事。 如古诗云。 枕上片时春梦中。 行尽江南数千里。 发布时间:2024-05-05 12:56:3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2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