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律航法师:《佛说无量寿经》五重玄义 内容: 律航法师著述一、释题凡讲经,先释题。 题者,所以标一经的概要,以显示其和他经的分别。 本经经题共六字,分三段讲:首讲佛说,次释无量寿,再次解经字。 前二系别题,后一为通题。 佛者,觉义,自觉觉人,觉行圆满,是谓之佛。 简异凡夫不自觉,二乘不觉他,菩萨属分觉,惟此无上正遍知者才得称为佛。 换句话说,佛就是彻底觉悟人生真义,又能唤醒别人去觉悟人生真义的先知先觉者。 说即口音宣演。 此佛说者,系能说人,即本师释迦牟尼佛金口宣说也。 无量寿者,是指所说之佛,即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异译也。 此经内容,宣说无量寿佛所行、所成,及所摄化。 言所行者,宣说无量寿佛因地所发四十八愿,及其经历无央数劫,积功累德之大行;次所成者,说彼佛今所成就法身庄严与净土庄严之果;次言所摄者,彼佛普摄十方有缘众生,同生彼国,住正定聚之利益。 经题但标佛说无量寿者,乃举正报以收依报,标化主以包徒众也。 经中佛说: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所有。 所当为者,皆可求之。 又云: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可见此经法门之方便与究竟也。 又无量寿者,即吾人当前一念之心性。 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所谓竖穷三际,故号无量寿;又其能历劫不坏,体同虚空,所谓横遍十虚,故亦号无量光。 举此无量光寿,即一真法界本体现前矣! 因当体即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 经者,贯串义,梵语修多罗,此翻为线,谓以文缀义,犹如以线串华也。 又常、法二义,《文心》云:圣贤彝训曰经。 即无论经历多久时间,世物可变迁,而大圣所说的道理,不可改易,天下古今之人,都得用作轨则。 二、辨体前既释名,此当辨体,盖名者实之宾,既有其名,必有其实,故次当辨体。 体者,实体,即一经之主体也。 本经既以无量寿标名,亦即以具不老长寿之德的泥洹为体。 经中佛言:今我于此世作佛,演说经法,宣布道教. .. .. .度未度者,决定生死泥洹之道。 又言:今我于此世间作佛,处于五恶、五痛、五烧之中,为最剧苦。 教化群生,令舍五恶,令去五痛,令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度世长寿,泥洹之道。 是则此经以泥洹为主体,当无疑义。 夫泥洹者,实相之别号。 《智度论》云:诸法实相是涅槃城(按涅槃即泥洹之异译),城有三门,空、无相、无作。 而实相者,无相无不相,相而无相也。 欲明教体,当观法性。 法性也者,不生不灭,不断不常,心亦强名,土于何寄。 然非心非土,而即土即心,取舍俱捐,见闻绝待,岂可横生计较,妄说是非,略标四义,以究法源:一者自他不二义,二者性相不二义,三者因果不二义,四者生佛不二义。 自他不二义者,诸佛法身,遍周沙界,全自全他,不相违碍故。 性相不二义者,《大乘起信论》云: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 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 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也。 因果不二者,此经言法藏比丘方发愿已,空中赞言:必成无上正觉。 又言众生一念念佛,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当知因赅果海,果彻因源,还同法华,初发心时,即成正觉,以法性中,因果不异故,究竟不可得故。 复次,涅槃境界,具常乐我净四德,妙难思议,为出世圣人修证之极果。 本经多处于畅谈法相之后,必会归法性。 然则所谓安养世界种种事相庄严者,无非涅槃自性之庄严,佛特为方便巧说已也。 三、明宗宗者,宗趣,当部所崇曰宗,宗之所归曰趣。 浅言之,即依体起修之重要方法也。 既已辨体,若无方法起修,仍属空名,怎能入道? 故显体之后,即须明宗。 本经以发菩提心,专念彼佛,回向求愿往生为宗趣。 由以行人发心求大菩提,修菩萨道,故得闻十方诸佛名号,因得闻无量寿佛殊胜威神之力,乃专念彼佛,求愿往生彼国,成佛度生。 故本经要旨,亦可以一愿字概括了。 净土资粮,信愿行三,愿实为它的枢纽。 因为有信无愿,则信为虚信;行而无愿,则行是枉行。 信而发愿,是谓真信佛语;行依愿行,才得功不唐捐。 尤须注意者,如行而无愿,纵然念到一心,亦不得往生;行而有愿,则能念到一心,固可上品往生,即或散心念佛,亦可乘愿往生,不过品位不高而已。 蕅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亦即此意。 愿和行的关系犹如舟之与舵,舟若无舵,则泛乎中流,永不得到岸。 修行若无愿,则轮转六道,难望生西。 莲邦虽大,弥陀虽慈,终不能将无愿生西者,强行拉夫去也。 又愿为信之原动力,何以故? 求生西方之愿果恳切,则念佛之行必猛;念佛之行猛,则自必依教奉行,发菩提心。 此经敷演无量寿佛因地殊胜之愿行,及今果地之庄严成就,岂非欲以无量寿佛普摄众生殊胜愿行为因,逗引众生发求生彼国之愿为缘,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能得一心者固可往生,乃至一念求生者亦决定得生。 如此殊胜法门何可比伦! 四、论用用者功用,论用即讨论依经所言,修行所得之最大功用也。 本经以带业往生,住正定聚为力用。 什么叫业? 即善恶等行所留印象于识田中,遇缘能起现行者。 古德云: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吾人从无始生死已来,因无明盖覆真如,于是造业多端。 《地藏经》所谓:举心动念,无非是业,其造业之多且久,可以想像。 若业有体相的话,尽虚空不能容纳。 今以专念无量寿佛,一心求生安养故,只此一念勇猛精进,压倒众业,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一生成办。 较诸余门学道专靠自力,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破尽,方称功圆者,其难易之分,真是悬隔天壤了。 本经中云: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 原来人有三聚,此三聚义,大小乘立论稍分轩轾。 《俱舍论》云:正邪不定聚,圣造无间余,依丁福保氏《佛学大辞典》释云:预流向已上之圣者为正定聚,造五无间业者为邪定聚,在此二者中间修七方便之行者,为不定聚。 是为小乘人之说法。 若大乘如《摩诃衍论》,则说:十圣为正定聚,三贤为不定聚,自余之凡夫为邪定聚。 经中既云: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 则是不论大小乘行人,只要一生彼国,便住正定之聚,因彼国无邪定及不定聚故也。 五、判教教者教相,判是判别,所以判断一经之大小权实的教相,使行人知所取舍,依教奉行。 本经部属大乘方等教摄,按二藏分,归菩萨藏收。 化仪分之,此属顿教。 敷陈如次:原来天台智者大师,将如来一代圣教,依其生起次第,分为五时说法。 一华严时,喻如从牛出乳。 二阿含时,喻从乳出酪。 三方等时,即说《维摩》、《大集》、《楞严》、《十六观》,及此经之时,此期说教,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使声闻人等舍小求大,喻如从酪出生酥。 四般若时,喻如从生酥出熟酥。 五法华时,喻如从熟酥出醍醐上味。 据此,故知本经属方等教摄。 《地持》云:佛为声闻菩萨行出苦道,说修多罗。 结集经者集为二藏,以说声闻所行,为声闻藏;说菩萨行,为菩萨藏。 真歇了禅师〈净土说〉云:念佛法门,径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器,傍引中下之机。 今此经者,净宗根本经,正接引上上器之大法,二藏分类,当属菩萨藏收。 隋朝慧远大师本经《义疏》云:此经正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发心,生于净土,不从大小,故知是顿。 将此一经,判为顿教,堪称千古定论。 发布时间:2024-05-09 11:14:1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3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