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谛闲法师: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答问 内容: 答问答江西刘士安居士十四问一问。 内典中有说罪福性空。 何以释迦成佛。 犹有受宿世报应处。 究竟定业能逃否。 答。 罪与福皆从缘生。 所以性空。 以其缘生无性故也。 夫心能造业。 心能转业。 我佛所以示现有报者。 以警众生。 既知有罪。 不可不忏。 不忏则定业固不可逃也。 二问。 古德论净宗云。 生则决定生。 去则实不去。 此二语应作何见解。 方得理事圆融。 答。 生则决定生。 事也。 去则实不去。 理也。 两句作一句读。 方为圆融。 所以合之则双美。 离之则两伤。 三问。 阿难尊者多闻第一。 何以有此智慧。 犹不能去摩登之缚。 而世尊亦诃为畜闻成过。 其果徒闻不能得受用耶。 若谓为不得受用。 何以阿难又能证得须陀洹果。 且佛经中每有偶闻法语而立证无生忍者。 亦有畜类闻经听法而得解脱者。 又似仅仅一闻。 便可以得受用。 究竟闻思修三者。 倘缺其一。 能否得到受用。 答。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地。 实以闻中入。 此文殊大士语也。 阿难声流转。 故谓畜闻成过。 从闻而获益者固多。 或是久修行者。 如香严闻击竹声而悟道。 或是宿种正发。 如畜生闻经而获益者。 未可概论。 若要现前受用。 务须从闻思修。 方为最捷。 四问。 金刚经所标之三十二分。 普通多连一并读诵。 亦有主张应摘除不必读诵者。 果以适从何者为最妥善。 得算为如法读诵。 答。 金刚经章段分为三十二者。 由梁昭明太子而始。 如着疏之科纲。 若真实为受持诵经。 不必连带。 但诵经文可也。 此之为如法诵经。 若俗务冗忙。 但依章段而中止。 亦无不可。 五问。 空假中三谛妙理。 能否圆融诸宗。 可称为佛法总持否。 小果声闻。 亦能明得此道否。 答。 三谛圆融之理。 本是大乘妙法。 彼小乘人。 尚不闻其名。 何况有解。 解则非小乘矣。 六问。 心与性有何分别。 答。 心与性本是不可分。 若以勉强分之。 以不变为性。 以圆融为心。 此二义务须深研。 不可草草。 七问。 阿难既证初果。 何以还不识心之所在。 专为末世钝根人说法欤。 答。 楞严之谓心。 经所云常住真心。 此心圆具三谛之理。 阿难此时尚未证到初果。 所拟之意。 所问之言。 皆为见之分别所惑。 故知见惑所摄。 直至问七大后。 纔证初果。 故自述云。 销我亿劫颠倒想。 颠倒想。 即见惑也。 八问。 闻法之时。 应如何用心。 纔不是以缘心听法。 答。 闻法之时。 耳听法音。 莫余思觉。 当以句句会归自心可尔。 九问。 应如何修持。 纔与菩提心相应。 须如何行持。 方能使菩提心相续而不忘失。 答。 菩提心。 四弘誓愿是也。 终日所起之身口意三。 宜与四弘有一弘相应。 当念念觉察。 则自不忘矣。 十问。 止观工夫。 是否即为寂照。 是否即为禅定。 然细推寂照二字。 寂应不离照。 离照则必昏沈。 便非真寂。 若照则应不离寂。 离寂则必散乱。 便非真照。 而真实之寂照。 必定寂中有照。 照中有寂。 似可谓寂即是照。 照即是寂。 而工夫打成一片时。 当无寂照之划然可分。 是寂照二字。 亦可作一字看。 如此见解。 有无错误。 且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者。 寂即是不变之体。 照即是随缘之用否。 答。 寂照是体。 性德也。 止观是依寂照所起之行。 修德也。 禅定是泛称之通名。 禅有世间禅。 有出世间禅。 有出世之上上禅。 能依寂照所起之止观。 即出世之上上禅也。 寂照本不能离。 离即非真。 说得很对。 是自中不二之道。 即之则双美。 离之则两伤。 当于自心中亲切体认。 不可徒落理想。 至嘱至嘱。 随缘不变。 不变随缘。 指照而常寂。 寂而常照。 有可说。 亦有不可说。 此在达意与不达意之间耳。 请详研之。 十一问。 贪瞋痴慢疑五者。 似觉瞋慢二习最重者。 居多数。 且觉此二种习气。 尤为难断。 所以除普通人外。 佛教四众弟子。 亦有偶因细故。 便动无明之火者。 有许多免不了我慢贡高。 动辄轻慢他人者。 即平日有点慧解。 遇境每不相应。 似此深重之结习。 一则自烧其功德之林。 一则自塞其般若之津。 实为学佛人之大病。 殊可痛惜。 窃思对治之方。 似以多诵大乘经典。 或勤修忏法为最妙。 是否有当。 抑更有对治之捷径欤。 答。 贪瞋痴慢疑。 名五钝使。 是根本烦恼。 俱生之我执也。 轻重各有所偏。 习之最重者。 总是以贪为本。 彼瞋慢二习。 皆贪习之所主使也。 是以楞严业果相续。 皆结归贪。 故知先须断除贪习为第一要图。 若仅读诵大乘。 恐不能顿除宿习。 最好是勤修忏法。 然忏法有二。 一者事忏。 即四明之大悲忏。 慈云之净土忏是。 二者理忏。 即普贤观经云端坐念实相是。 若云对治捷径。 无如信愿持名。 求生净土耳。 十二问。 若人持斋受戒。 经历若干时日。 忽一旦破毁。 固有罪报。 但以前受持功德。 能否存在。 抑因毁犯而一概消灭。 然有认为功过各有者。 此种见地。 有无错误。 答。 持斋受戒。 是忏罪集福。 破斋毁戒。 是折福招愆。 是敌体相反。 何谓存在。 若言各有者。 须知有心所作之功。 与无心所犯之过。 功力大。 过力小。 以小小之过。 断不克销大大之功也。 否则恐难存在。 十三问。 人有犯罪行为。 忽因障碍中止未遂。 若依世法中之法律。 则未遂犯亦有科罪者。 然以佛法因果不爽而言。 仅有恶念。 而未成恶事者。 亦须受报否。 答。 有因缘法业四种之罪不同。 彼虽中止未遂所欲。 不过仅免业罪耳。 余三之罪。 所未曾免。 是以世之法律。 亦有科罪者。 若受过菩萨戒。 起一恶念。 即有一罪。 彼但受声闻戒者。 成事有。 起念无。 十四问。 本年二月观音诞辰。 夜半将醒时。 心中忽然率成二句。 其文曰凡属有为皆是幻。 要知即幻以明真。 历历明明。 一字不差。 因思此时将醒而未大醒。 即犹在寤寐之间。 心中并无思索。 忽然成句。 而又是个法语。 似不无研究之价值。 自心业识欤。 慈力加被欤。 答。 是宿种发萌灵苗欲秀。 是心识。 非慈力。 答郑公硕居士六问一问。 佛书上均定朝晚课。 设不用此法。 而时时念万德洪名。 亦能生西否。 再作事时。 口念不停。 亦有功德否。 答。 先德订定早晚功课。 原为后人不能时时持念佛名而设。 果能于朝三暮四。 持念不辍。 即早晚功课。 亦何妨于持念耶。 就是能时时持念。 若不发愿回向。 仍亦不能往生。 何以故。 以有行无愿故。 古德有言。 得生与否。 全由信愿之有无。 品位高下。 全由持名之深浅。 若不加发愿回向。 仅作时时持念。 就是念到一心不乱。 如银墙铁壁相似。 亦无得生之理。 修净土人。 不可不知。 若作事时。 断不能口念不停。 以凡夫心无二用故。 如果一方面作事。 一方面口念。 虽是散善功德。 胜于不念人多矣。 岂谓全无功德哉。 二问。 现在大略照学佛捷径。 先于供像前焚香三拜。 跪念赞佛偈。 念毕又三拜。 次起立绕念南无阿弥陀佛。 约十分钟。 后坐念约四五十分钟。 接念弥陀经一卷。 往生净土真言七遍。 持咒毕。 起立再跪。 念莲池大师发愿文一遍。 诵毕三拜而止。 有何不合否。 惟照书上云。 赞佛偈。 每句须一拜。 共要九拜。 后念三圣。 又三唱三拜。 而念弥陀经。 又谓跏趺朗诵。 念往生咒。 趺立随意。 发愿文亦然。 窃念前者未免气乱而心散。 后者似觉简单而不恭。 究应如何以为宜。 答。 学佛捷径。 是个人之臆见。 并不依古人作模范也。 此间有一种净业日课仪规。 繁简适宜。 有空则多做。 不遑则少念。 只消信真愿切。 临终决定往生。 但办肯心。 必不相赚。 另纸寄呈。 即希鉴核。 三问。 专念六字洪名。 是否亦能生西。 如果亦可。 何不去繁就简。 答。 专念六字。 千难万难。 即如寻常粥饭。 尚不能专。 矧办了生脱死之大事乎。 以其不能长专。 是以加诵经持咒。 礼拜回向等事。 庶几而能永久常行。 一生不退。 如专念六字。 必期取办。 或定一七日。 乃至三七日。 或可专行。 名修一行三昧。 若谓一生常专。 恐或不能。 以众生习气重故。 谁能纯一无杂。 专念六字耶。 其每日发愿回向。 决不可少。 四问。 临终生西。 有不坐起合掌念佛而逝否。 头顶是否必须后冷。 答。 问临终往生境界。 原无一定。 只须平时有愿。 临终无大障碍或坐或卧。 俱得往生。 以往生净土是超凡入圣地位。 故须头顶后冷。 经云。 顶圣眼生天。 人胸饿鬼腹。 畜生两腿膝。 地狱足下下。 五问。 设平日颇有信心。 而对于名利。 未能完全舍弃。 亦可生西否。 抑单持五戒。 茹素念佛。 尚不足恃否。 答。 夫名与利。 是生死之大关键也。 此关不透。 设虽平日颇具信心。 但信本不足恃。 且有名利萦心。 说不到生西二字。 杨次公云。 爱不重不生娑婆。 念不一不生极乐。 夫极乐之生。 必由念一。 洵为至论。 而欲出娑婆。 设有一爱未除。 即恐难离世网。 非独爱重者然也。 况名利未能完全舍弃乎。 言单持五戒。 茹素念佛者。 非谓其尚不足恃。 只要加一求生极乐之愿。 恳切至心回向。 决定往生。 六问。 对于正室。 是否亦当隔离。 其不能隔离。 是否不能成道。 答。 若谓了生脱死。 是戒淫为第一义。 楞严经云。 汝修三昧。 本出尘劳。 淫心不除。 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 若不断淫。 必落魔道。 故知欲成办道业。 必以戒淫为第一义。 若为宗嗣起见。 欲罢不能。 见子后宜节欲。 见孙已宜绝欲。 此皆弗获已之言也。 不可不知。 答温光熹居士五问一问。 诸经论但言凡夫得生同居。 见化佛迎。 何观经谓可往生报土。 见报身弥陀。 若以理论。 则当体与佛无别。 谓见法身佛亦可。 何必言见报身哉。 若依事论。 则二凡未能豁破无明。 一品乃至四十一品。 报土如何得生。 观经疏钞亦言纯系菩萨居。 岂有凡夫。 此实报庄严土也。 生实报者。 岂凡夫哉。 吾阇黎所撰演义亦云。 不证中道。 万不能入。 然则四帖疏言生报土。 见报身者。 何以故。 答。 诸经论言凡夫生同居见化佛者。 以此人虽有信愿。 力行不猛。 未到一心不乱。 伏惑往生。 所以生同居。 见化佛也。 观经谓生报土者。 一往而论。 与他经论不同。 再往言之。 观经之九品。 即无量寿经之三辈。 上辈人往生。 即观经之报土也。 观经中品人入方便土。 下品人入同居土。 报土见报身佛。 方便见胜应佛。 同居见劣应佛。 劣应即化身也。 故知实报土。 不破无明。 未证中道。 决不能入。 二问。 畴日杨仁老等。 言念佛以无后心念为上。 至今未了无后心义。 答。 念佛当念念是佛。 若前念是佛念。 后念是五欲念。 是名有后心念。 杨老谓无后心念者。 即要念佛人净念相继之苦心耳。 三问。 观经疏钞判教相称为大乘方等所摄(弥陀略解五重玄义、首云。 准孤山法师。 以两土果人为名。 方等实相为体。 正相同)未指明何时。 光熹记忆力弱。 一时已懵然。 阿遮利夜演义卷上四十页云。 是第三方等时。 第三方等时下无释文。 何故。 愿安承教。 答。 言第三时者。 第一华严是乳味。 第二阿含是酪味。 第三方等是生酥味。 憨山判方等实相。 生酥味也。 从牛出乳。 从乳出酪。 从酪出生酥。 故判观经。 以五时论。 属第三。 以五味论。 属生酥。 四问。 师教观纲宗。 如智光显露。 照耀人天。 台家后学。 苦未得其要领。 究其大致如何。 答。 智光显露。 照耀人天者。 谓观行成就。 破惑证真者言之也。 破见思惑。 证真谛理。 一切智光显露。 即能照耀人天矣。 能破无明惑证中谛理。 一切种智光明显露。 便能法界朗照矣。 五问。 初学多请问应看何经何注。 蕲开示。 答。 初学佛请先看地藏菩萨本愿经。 或梁皇忏。 然后看起信论。 阅裂网疏。 为发端。 此论此疏。 能该括各宗教理。 答圆觉经金刚藏章问三则一问曰。 一切众生。 本来是佛。 何故复有一切无明。 答曰。 欲解决金刚藏菩萨问题。 须先了知。 诸佛众生。 皆具性修二德。 并具有性修善恶。 始能了解。 言性德本具者。 清净法身佛也。 修德圆成者。 妙极法身佛也。 问者云众生本来是佛。 指清净法身佛也。 此佛众生性德本具。 故称本来是佛。 夫性德具有善恶二性。 众生但有性德。 而无修德。 性德随缘。 为受恶法所熏。 起于性恶。 故有无明。 无明者。 即性恶也。 亦名理毒。 此众生但有清净法身佛。 而无妙极法身佛也。 知此。 始知修德不可少。 二问曰。 若诸无明。 众生本有。 何因缘故。 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答曰。 若直就心体而言。 绝待无外。 离过绝非。 本无觉与不觉。 故曰性真常中。 求于去来迷悟。 了无所得。 是故若论性德。 众生本无无明。 何以故。 无明无性故。 既称无性。 即是体空。 安得说众生本有耶。 众生虽具性恶。 若无修恶熏起。 性恶融通。 法尔摄在性善之中。 故佛说众生本来是佛也。 三问曰。 十方众生。 本成佛道。 后起无明。 一切如来。 何时复生一切烦恼。 答曰。 众生但有性德。 未起修德。 故性德中之性恶。 受修恶之所熏。 随修恶之缘。 起于无明。 一切如来。 有性德。 亦有修德。 以修德有功。 性德圆显。 而清净法身佛。 已成为妙极法身佛。 又名智慧佛也。 既有智慧之明。 即无无明之暗。 故不复生一切烦恼也。 故说销金一喻云。 譬如销金。 金非销故有。 意显金是本来有之。 喻性德本有佛也。 虽复本来金。 终以销成就。 意喻清净法身佛。 性德虽具。 妙极法身佛。 须假修德圆成。 一成真金体。 不复重为。 喻既成妙极法身佛。 断无复生烦恼之理。 具见性修二德。 决定不可偏废者也。 答德威居士十六问读来书。 足见留心佛学。 可谓劫外优昙也。 惜乎太杂。 不免分心。 为人在世。 须知以有限光阴。 作无边佛事。 此可称为智者也。 然则研究佛学。 贵在唯专唯勤。 更不可攻诸异端。 须向内典中精处求精。 方为有真实受用。 而佛学中尤不可徒贵理想。 其必解行兼资。 方为有效。 古德云。 有一寸时光。 即有一寸命光。 叨承不弃。 敬呈直言。 幸勿见怪。 答十六问列下一问。 莲修起信录。 载程兆鸾之妻。 在世功课微末。 亦生西方中品。 何也。 答。 净土往生。 全凭信愿。 弥陀要解云。 得生与否。 全由信愿之有无。 品位高下。 全由持名之深浅。 鸾妻之功课虽微。 其愿必切也。 二问。 平日读溪声尽是广长舌。 山色无非清净身。 二语。 殊不可解。 一日游旷野。 步危桥。 桥下有闸。 水声澎湃。 忽悟剎那不停。 即佛言世间无常也。 声若雷霆。 即佛言狮子吼也。 唯山色无非清净身一句。 终不能解。 乞师示之。 答。 此二语乃东坡发悟之偈言。 皆明法身边事。 若依居士所觉剎那不停。 与溪声句全不相应。 如是则不特山色句未解。 即溪声句犹未解也。 更须疑着。 久久自有发悟之时。 三问。 威诵观经时。 诵至日观。 水观。 地观。 即作日。 水。 地。 等想。 诵至七宝。 即作七宝想。 未知合法否。 答。 诵经习观。 直须如此做去。 四问。 威当用功恳切时。 齿间觉有甜水流出。 何也。 答。 齿间甜味。 固是善境。 幸勿生欢喜。 五问。 读诵经典。 一人谓要口读其文。 心思其义。 一人谓只须一直诵去。 不必研究其理。 二说未知孰是。 乞师详细开示。 答。 此二人、皆有理在。 试问读经人宗旨若何。 若为修慧而读经。 第一人是。 为植福而读经。 第二人是。 六问。 何谓阐提。 答。 梵语阐提。 此云信不具。 谓此邪见人。 不信三尊。 无成佛种也。 七问。 何谓佛七。 答。 修行人定期念佛。 或一七。 二七。 三七。 为限期取证也。 八问。 何谓自报身他报身。 答。 佛之烦恼恶尽。 菩提善圆。 得自受用身。 名自报。 为度众生。 现他受用身。 名他报。 九问。 何谓有余涅槃。 答。 阿罗汉见思惑尽。 名有余涅槃。 以色身犹在。 名有余也。 十问。 威自诵经念佛以来。 上半身颇觉清凉。 头部尤甚。 下半身依然如故。 未知何故。 答。 用功办道。 为了生死大事。 万勿在色身上分别。 金刚经云。 凡所有相。 皆为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 即见如来。 真实语也。 十一问。 高王经是否佛经。 答。 藏中无此经。 足见非佛所说。 系古人梦授之经。 持之得灵应者不少。 奇哉。 十二问。 敝县某君。 念佛遇魔。 遂生疾。 自此不敢复念佛。 敢问遇魔之因。 及预防之法。 答。 念佛虽从有门而入。 亦不得着相。 一着相。 魔得其便矣。 十三问。 一僧云。 佛前多烧锡箔。 能消业障。 其说然否。 答。 无稽之谈。 不足信也。 十四问。 睡去无梦时。 此心在何处。 答。 睡有二。 一、轻睡无梦。 是人心定志一。 而心王作主。 心所无事。 此时善恶不思。 任运归于当处。 寂湛恒如。 无别有处也。 二、重睡无梦。 是人愚迷不觉。 第六心王。 为眠心所迷困。 堕入无记处去也。 十五问。 近日体弱。 只得默念。 第默念殊难得力。 乞示方便。 答。 唯默念持名。 须加定心体究。 能念佛者。 毕竟是谁。 就此回光。 自然得力。 十六问。 法师施食时。 作鬼神想。 究是何意。 答。 施食主者。 名为金刚上师。 梵语瑜伽。 华言相应。 所以身作手印。 口诵真言。 意运观想。 须三业相应。 施食方为有? 。先观己身。 便是一尊大悲王。 到台请六道诸灵时。 随类观想。 所以作鬼神想者。 直是现同类身。 度同类众意也。 答朱开甲居士六问来书。 深悉。 精研内典。 钦佩奚如。 兹将答话另纸陈阅。 以资研究。 是否。 请高明证之。 一问。 楞严修持。 以耳根一门最为圆通。 经旨义丰词约。 非末学所能领会。 不审与起信论所说止观法。 亦相同否。 答。 楞严耳根法门。 与起信止观修法。 一而二。 二而一也。 其能观之智是同。 所谓一也。 所观之境是异。 所谓二也。 楞严以闻性为所观。 止观以知性为所观。 一从耳根入。 一从意根入。 同以第六识心为能观之智。 入门虽异。 到家是同。 故谓二而一也。 二问。 持楞严咒。 设读音有讹。 亦灵验否。 答。 夫持咒。 贵在能持之一心。 不关所持之咒语。 以密咒翻字不翻音。 只贵蓦直持去。 不起分别。 设梵音不正。 持久即能灵验也。 三问。 楞严经谓一切山河大地。 尽系妙明心中所现物。 然则三界六道。 亦系妙心所现物也。 兹绘第一图以说明之。 不知当否。 答。 楞严所谓妙明真心。 含裹十方。 所以山河大地。 皆心中所现物。 是故三界六道。 亦唯心所现也。 第一图。 可以混融得过。 四问。 净土系佛愿力所成。 不离本心。 与三界六道。 同一妙心所现。 再绘第二图以说明之。 不审亦当否。 答。 净土谓佛愿力所成。 须知愿力、是增上缘。 众生、是所缘缘。 以佛生不二之妙明心。 为亲因缘。 以唯心心所。 为等无间缘。 四缘具足。 成此净土。 佛慈摄受众生。 故众生有愿。 即能往生净土。 受胜妙乐。 以众生心内。 原有净土故也。 第二图。 乃依稀耳。 五问。 楞严经谓一人发真归元。 十方国土皆悉销殒。 然则无始以来。 成佛者多。 何以至今。 世界相续如故。 答。 虚空国土。 系众生同共业现。 楞严谓一人发真归元。 虚空皆悉销殒。 所谓虚空粉碎。 大地平沉。 止沉碎彼一人别业之空地。 与大众何干。 譬如一室。 燃千盏灯。 息一灯。 少一光。 室中之光。 依然如故。 过去诸佛归元。 至今空界如故之理。 例可知也。 六问。 净土暨天堂地狱。 或有疑为寓言。 不知究竟实有否。 答。 十方诸佛。 皆有净土。 弥陀净土。 的指西方。 造善得乐报。 上品善业。 报生天堂。 安得云无。 恶业招苦报。 上品恶业。 报沉地狱。 的确是有。 佛所说言。 俱现量境。 非庄生之比非二量境也。 安得将佛经与南华同年而语哉。 答镇江某居士三问一问。 疑先儒何以辟佛。 答。 佛法之见。 先须忘我。 我执不忘。 无有不起我见者也。 如韩欧程朱诸辈。 以文墨论。 可谓哲人。 以佛法论。 不过一隙之明。 大都涉世诸君子。 以门户知见用抑扬耳。 虽云辟佛。 大似以唾沫点太虚。 与佛法何损哉。 二问。 疑佛法何以无边。 答。 佛说上中下法。 唯是一心作。 佛所说法。 皆是称性之谈。 以心性无边。 故佛法无边耳。 试观吾人现前一念之心。 有边耶。 无边耶。 亦有亦无边耶。 非有非无边耶。 若向这里觑透。 始知佛不欺人。 三问。 疑净土何在。 答。 请读佛说阿弥陀经。 经云。 从是西方。 过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 其土有佛。 号阿弥陀。 此二有字。 如大明灯。 请高着眼看。 答温光熹居士七问读法言。 欣悉。 颇感法味纯深。 俟得圆解后。 从事著作。 言之有理。 以免以盲引盲也。 我宗系性具妙宗。 特点在不二门指要钞。 请细心玩索。 精神体究。 切切不得未会先会。 聪明人往往得少为足。 不肯心领力行。 仍蹈文字窠臼也。 古农前致阁下函。 谓净土为带质境。 并没有错。 彼意指吾人依经修观。 而所观之境为带质境。 并非直指彼净土实境为带质境也。 切莫错会。 行人修观先由带质境入手。 至于三昧成时。 心境相应。 转带质为性境。 从比量而深达现量。 始能证得净土不思议之妙境也。 不可不知。 看尔是聪明人。 殊不知反为聪明所误。 须知疑为信障。 反不若愚夫妇之实信。 由信发愿。 由愿导行之为愈也。 解答列次。 一问。 既言修西有净土。 则应将其处所定出。 古德谓为唯心者。 并非唯心便无净土。 如现前娑婆亦唯心。 并非唯心便无现前娑婆也。 修西定课。 谓说唯心净土者。 未必能神游佛剎。 说自性弥陀者。 未必能量同佛身。 经但言。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 然究在何处。 华藏世界。 一世界有二十重。 重重无尽。 娑娑明指在第十三。 熹健忘。 未记极乐在第几重。 答。 极乐之净土。 殊胜在同居。 超出十方同居之上。 若觅一定处所。 如弥陀经所指。 从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者。 的确不谬之处所也。 古德言唯心者。 以吾人心性之体。 离过绝非。 心性之量。 竖穷横遍。 心性既是横遍。 十方极乐在吾心性之中。 故曰唯心。 只在唯心中之西方。 是实有之极乐也。 正与华严之第十三重相等。 不高不下。 幸毋疑焉。 二问。 此之法门。 虽为特别法门。 但亦应契经说。 华严八地菩萨。 始蒙佛护念。 博地凡夫称名。 岂亦尔哉。 答。 华严八地证到佛护念处。 仗自力也。 持名念佛。 与弥陀愿力相符。 所以博地凡夫。 能肯称名。 因心与果觉相契。 所以即沐加被。 尔不明教理。 反说背教。 乃自招罪戾耳。 三问。 云栖法汇四十问答称。 智人之修净土。 在生则自净其心。 报满则任缘而往。 不欲生而恋着世缘者。 慢也。 急欲生而自残躯命者。 愚也。 如是之流。 轻则摄入魔。 重则沈于恶趣。 今西密有弥陀灌顶法。 其传授时。 仍嘱兼长寿法合修。 否则轻生是为犯戒。 以波罗提木叉。 不许轻生故。 善导何反此。 答。 善导大师。 生平念佛。 每称一名。 口吐一光。 后人传为弥陀化身。 临往生登树而化。 岂常人所能效颦哉。 尔今患他遗此流弊。 造此口业。 大圣示现。 岂吾人所能图度也耶。 后人不取其念佛放光之法。 何哉。 四问。 弥陀疏钞卷一总赞等颁珍赐。 更锡殊恩二句。 莲老自注云。 殊恩复二义。 一者。 念佛是恩中之殊。 二者。 持名念佛又殊恩中之殊也。 按。 持名即念佛。 此处以念佛与持名念佛分列。 何故。 卷三言四种念佛。 一称名。 二观像。 三观想。 四实相。 同名念佛。 持名虽在初门。 其义实含无尽。 考古说后三并未入念佛。 未知莲老之说为杜撰。 抑为有所本否耶。 答。 念佛有念自佛。 念他佛。 自他俱念三种。 出楞严文句势至圆通章。 又观想。 与观像。 并称名三种。 同出观无量寿佛经。 前十二观。 观想也。 第十三观观像也。 后三观。 称名也。 实相念出普贤观经。 焉谓无所本乎。 佛法流传世间。 俾众生作昏衢之宝炬。 恩也。 佛于大乘法中。 别开净土一门。 教人念佛。 恩中之殊也。 于四种念佛。 独称持名一种。 分二种持法。 钝根人但事持。 只要句句分明。 记忆不乱。 乃为持名念佛。 加以求生愿切。 临终决定往生。 不劳观想。 不必参究。 祗此一法。 胜于想象二种念佛。 莲祖所以指为殊恩中之殊恩也。 如有利根人由事持证入理持。 即名实相念佛。 结果时。 得臻上上品生。 岂不谓殊中之殊而殊者耶。 五问。 慈照宗主四土图说。 以未断烦恼生同居土。 尚得为愿不退。 乃有又言不信带惑能往生者。 此盖据通途教理而论也。 依通途教理。 则恐与越三祇于一念。 齐诸圣于片言之净土法门特旨。 不相应。 入道多门。 本无拣择。 唯有难有易。 不妨无拣择中而说拣择。 古德已言。 依余法修。 直至惑尽。 始得出离。 而托质世间。 升沈未保。 唯兹念佛。 带惑往生。 今不许带惑往生。 则带业往生。 更不立矣。 答。 慈照宗主的话。 教义分明。 言言实语。 人之不信。 具见其人惑业固结。 莫可如何耳。 须知信为入道之门。 功德之母。 不信之大障。 乃自弃耳。 六问。 唐如海东之游心安乐道。 明如莲池之疏钞。 均于极乐与兜率较言之甚详。 而尤特赞极乐。 时彦又且有于兜率外更倡某种净土者。 殊不解。 答。 昔日西土无着尊者、天亲尊者、师子觉尊者三人结伴。 立愿誓生兜率。 三人中之聪睿。 师子觉为优。 誓曰。 无论何人先生者。 即回来通报。 时师子觉先生。 直待一年。 全无消息。 后再经数年。 天亲上生。 无着嘱曰。 必来相报。 后经数月。 果来报。 曰。 已生内院矣。 曰。 何来迟耶。 曰。 弟到内院。 仅三礼弥勒。 尚未少息。 即便回来。 一往一来。 人间已历半载矣。 又问。 师子觉何以不来。 曰。 彼未到内院。 仅生外院耳。 生外院者。 力不自由。 已为五欲所缚。 忘却来时面目矣。 殊堪痛惜。 于时。 无着闻之愕然。 遂改愿求生极乐。 据此具见西方稳易生。 兜率等反难也。 七问。 藕益撰梵网合注云。 ?者。 污秽交遘。 鄙陋堪耻。 名非梵行。 亦名为不净行。 正是生死根本。 又云。 大小乘略不同。 小乘梦中失精不犯。 或云但自责心。 大乘若梦行? 。寤应生悔。 诃责烦恼。 倍于声闻。 此古来释? 戒之最精语也。 光熹则正坐此病。 本是阿鼻地狱之下贱种子。 外饰净行之容。 内藏卑劣之心。 病时切念生死大事。 稍知警惕。 然若到稍痊健时。 则不法之? 念又生矣。 每念大佑妄识纷纭。 遂有圣凡之异一语。 结? 奚似。 自客冬回川。 下榻重庆。 ?念尤多。 奈何。 答。 教中言多? 众生。 教修不净观为对治法。 妄想是依他起性。 只须不执。 体即圆成。 纵使纷纭。 无关紧要。 不管他纷纭。 只要肯吃紧念佛。 久久自得云消空净。 独露蝉矣。 只恐正念佛时。 不肯吃紧。 任他纷纭。 是为悠悠缓纵。 直至驴年。 终无实益。 为痛惜耳。 答宋慧湛居士八问佛法真理。 非深非浅。 能浅能深。 诸佛诸祖。 所谈之法。 句句不离现前介尔之心。 吾人一向背觉合尘。 流浪忘返。 常为烦恼所蔽。 使此本妙之心。 迷而不知。 乃谓佛法之真理。 深广无涯。 其实佛祖所开示者。 句句不离心也。 苟能称念弥陀回光返照。 背尘合觉。 不为尘境之所覆。 使此本妙之心。 湛然常照。 便知佛祖所开示者。 句句指示吾心。 犹之家常之茶饭耳。 何深之有哉。 答问如左。 答第一问。 吾人之固有妙心。 经云。 妙性圆明。 离诸名相。 本来无有世界众生。 祗因一念不觉。 于本无同异中。 炽然成异。 乃有世界及诸众生。 古德云。 整心虑。 趣菩提。 唯人道而能之。 故知为人应当研究佛学。 答第二问。 佛法普益众生之条件甚多。 何云无耶。 佛以戒法利益众生。 对于俗众。 有三皈五戒。 六重二十八轻戒。 对于法众。 沙弥十戒。 比丘二百五十戒。 尼众三百四十八戒。 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 是戒学之条件也。 初学五停心观。 四念处观。 八背舍。 九胜处观。 十一切处。 以及四禅八定九次第定。 乃小乘定学之条件也。 吾宗之三止三观。 次第三观。 圆融三观。 及至二十五王三昧。 乃大乘定学之条件也。 四谛慧。 十二因缘慧。 六度慧一谛慧。 二谛慧。 三谛慧。 乃三乘圣人慧学之条件也。 法门无量。 非笔舌所能尽宣耳。 答三问。 夫善恶二业。 作者由于身之与口。 主使者在于意。 所谓一念善心生。 天上宫殿现。 一念恶心生。 地下苦具现。 一念净。 则佛界缘起。 一念染。 则九界生因。 梦中既非有心分别。 犯则无罪。 持则无福。 虽然如是。 梦亦是唯心所现。 未动身口。 不能以论罪福也。 答四问。 夫圣贤有二。 (一)世间圣。 如孔老二子。 世间贤。 如庄颜诸子等皆是也。 (二)出世间圣。 大乘指十地等觉等。 诸位菩萨。 小乘指缘觉声闻等。 四果四向。 出世贤指信住行向等。 诸位菩萨。 及以别相念。 总相念。 四加行等皆是也。 仙是世间守尸人。 佛是出世大圣果。 何可同年语耶。 有福德称神。 无福德者称鬼。 咸为恶道所摄。 宁不惧乎。 故为人者不可不作速念佛也。 答第五问。 唯持名念佛这一种法门。 其条有二。 一者理持名。 二事持名。 此二种持名。 若肯真心念佛。 俱有悟处。 但悟处有浅深之殊。 我辈念佛的人。 只消蓦直念去。 不必存一求悟之心。 要其信真愿切。 苟能见弥陀。 不患不开悟。 若有二心。 便不能到一心不乱矣。 答六问。 关公之因由甚长。 今当简言之。 民七戊午。 老朽应北都诸大老讲圆觉。 有都城隍神白公。 本诚信佛法人也。 现在神位中。 不忘念佛。 每夜讲经时。 常来听法。 心甚欢喜。 自觉念佛。 经十四年。 尚无进境。 拟欲问法。 以无处谈话。 于是在小沙锅胡同钱氏家临坛。 乞老朽到坛问法。 其自心之疑。 尚未呈露。 先请开示。 令诸饿鬼众生。 免苦法门。 不意关帝挈周仓偕来坛内。 亦同时请问法要。 有显感利冥录。 印刷万本分散天下。 此关公一事之因由也。 答第七问。 观音心印。 万佛救劫二经。 大藏中所未见。 想是外人伪造。 决非佛说。 概可知矣。 答第八问。 将男女配阴阳。 是世间凡愚之见。 以六道凡地论之。 自六欲天以下。 至人畜鬼狱有之。 他化以上。 色四禅十八天。 纯男无女。 何况西方极乐之圣地乎。 且极乐世界。 乃阿弥陀佛愿力所成。 盖不可思议之净土。 摄受十方苦恼众生。 往生彼国。 同享妙乐。 永离众苦。 断断不可与他方佛土同年而语也。 不闻净土诗云乎。 不立君王唯有佛。 平铺世界断无山。 天人一样黄金色。 尽未来时但少颜。 旨哉诗也。 民国十九、七、廿二日。 观宗老人谛闲复。 并祝信受奉行。 答奉天如如居士疑问十四则一答。 经云。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据此可见虚空以众生迷情所变现耳。 众生本有大觉真如心海。 一念迷情。 犹海之一沤。 沤之于海。 何可论其大小哉。 子不悟本妙真心。 但认此色身之内。 昏扰扰以为心。 无怪乎不能包括虚空也。 二答。 法身无相。 亦无不相。 所谓无有相。 无无相。 无亦有亦无相。 无非有非无相。 离四句。 绝百非。 乃真法身也。 子执无相为法身。 不几成于断灭见乎。 无之一句。 尚未能超。 况四句乎。 什公所说。 乃即法即报之报身。 梵语卢舍那。 此云光明? 照。 为十地大士说法。 故现此身耳。 三答。 我但知佛学。 而不知科学。 以鄙意度之。 科学从识神拟度之见。 佛经是亲证现量之境。 凡一切星辰。 依经论而说。 尽是星光天子之宫殿。 亦非神仙所居。 彼星辰离地。 有四万二千由旬之高。 而神仙不得居之。 即科学恐亦不能测之。 孰之是非。 吾不得而知。 四答。 净土庄严。 乃弥陀愿所成。 亦众生信愿持名功德所致。 娑婆秽土。 无足为论。 五答。 子所认之心。 往往将妄作真。 倒乱甚矣。 是以以真为妄。 犹不自知。 子所谓本无生灭者。 乃真心也。 彼经疏所云。 五阴五根五大。 既云无所从来。 则无来。 无所至处。 则无去。 无来即不生。 无去即不灭。 缘会即有。 有非有也。 缘离即灭。 灭非灭也。 若真有生灭。 何须假缘。 佛亦从缘而有也。 以众生机感为因。 以佛应为缘。 感应因缘。 不可不知。 六答。 北京龙藏。 丛林请之以为法宝供养耳。 并不便于研究作用。 若欲翻阅研究。 何必龙藏。 况龙藏是梵本。 请之连纸工价。 非三千余金不可。 七答。 大千世界。 一佛所王。 那有十方所说之经。 说有仍不妨纳在一微尘中。 八答。 七诸祖。 俱无实法与人。 所谓先圣后贤。 其揆一也。 子何以被一个无字困煞。 众生苦之。 只苦在妄认四大为身。 六尘缘影为心。 是以无始至今。 轮回不休。 其病根只在错认身心。 佛祖出世。 为破此执。 所以说无。 子反被其所困。 生死何由可了。 九答。 若论释种本领。 毋须要佛神通救度。 且琉璃王。 亦不敢轻视。 因释种受佛教化。 又坚持五戒。 宁有戒死。 不有戒生。 守戒生天。 犯戒堕狱故也。 人但知释种受灭。 而不知往昔由网鱼因缘。 遭此恶报。 经云。 假使百千劫。 所作业不忘。 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 因果报应。 虽大圣人。 亦所不免也。 十答。 目连尊者。 神通第一。 况早证阿罗果其生死了也。 且末后一关。 何须佛告。 但以示此一报以警后世之众生耳。 所谓公修公得。 自作自受。 亦多劫因果之不忘耳。 十一答。 十方佛经皆说众生之心。 经云。 佛说一切法。 为度一切心。 若无一切心。 何用一切法。 苟能悟得此心。 则一切法自能了了。 生净土后。 不言自喻。 永明大师云。 但得见弥陀。 何愁不开悟。 十二答。 本年往生净土者。 三月间天津陈性亮之妻。 六月六日上海会稽道尹黄涵之之妻。 俱有确证。 十三答。 科学知见。 非真不足取信。 子既信佛。 当具正知正见。 但不谈彼短不说己长可也。 十四答。 须知生界无减。 佛界无增。 先贤发愿。 应当如此广大。 若不发如此大愿。 无以建立大行。 以愿为行之导师故也。 各发大愿。 各修大行。 各结众生缘。 各尽众生界。 所谓药医不死病。 佛度有缘人者。 类此可知。 答慕西和尚函问拜大悲忏用十乘观法慕西上人慧照。 汝是行道之人。 写信与我。 用白话。 须知白话。 是一种不恭敬法。 我甚不赞成。 我自六月十一日感冒以来。 至今未曾复原。 毫无精神。 各方信札。 俱未答复。 因汝系道人。 勉答如下。 (一)「观不思议境」上自三尊。 下至五供。 无一不是因缘所生之法。 当体即空即假即中。 双遮双照。 遮照同时。 可思可议乎。 (二)「真正发菩提心」汝既了解所观之境是不可思议。 能观之心。 当然亦然。 从此为菩提道果而礼忏。 名为真。 或为众生。 以度生无力。 先求往生。 乘愿再来而礼忏。 名为正。 如此发心。 即与第二名目相应矣。 (三)「善巧安心止观」既发心已。 当礼忏时。 摄心在观。 令诸妄想不起。 即是止。 设有余念起时。 不须按捺。 亦不生厌。 观境分明。 即是观。 不昏不散。 即是善巧安心也。 (四)「破法?」虽以止观安心。 心仍未安。 未得即证寂照本体。 必于所观之境。 犹存意解。 未知当下。 即空即假即中。 先须泯绝心念不起妄解。 即以一心三观。 破三惑? 。惑体本空。 智性本有。 如灯照室明到暗灭矣。 (五)「识通塞」三观是通。 三惑是塞。 念与观相应。 须认真护之。 否则当处发生。 当下即灭。 不留一弹指顷。 由此识通塞。 即塞成通矣。 (六)「道品调适」若于前观仍未即塞成通。 应观现前一念。 具足三千。 即是圆念处。 一念处。 即一切念处。 正勤策发。 缘如意定。 令生五根。 而成五力。 调停七觉。 入八正道。 开三脱门。 而入秘藏。 (七)「对治助开」若于前观。 观慧力弱。 盖障偏起。 不能入位。 必有无始事障未除。 应当审详。 何障偏起。 数数发生。 须以事观而对治之。 理观为主。 事观为助。 正助合行。 不惜身命。 苦辛勤。 朝斯夕斯。 誓当证。 不证不休。 (八)「知位次」言次位。 指六即也。 名字不滥观行。 观行不滥相似。 后位亦然。 不多赘。 (九)「能安忍」观行至此。 必有强软魔事。 设或发生。 非忍不可。 无论逆顺。 不瞋不喜。 正观现前。 不动不退。 由观行策进相似。 故须能安忍也。 (十)「离法爱」既相似。 六根清净。 获顺道法。 易生法爱。 此人以寂照之功。 不得片时舍离。 始能无病。 否则。 必起中道法爱。 故此一位。 名顶堕也。 不可不离。 答日本国法华宗行胜长问贵国法华宗祖师。 最澄道邃二法师。 皆从我天台宗闻法得悟。 回国开宗。 为贵国之鼻祖。 是本宗之第十世孙也。 我们称他为第十传祖师。 是荆溪九祖之门人耳。 以本宗所宗者。 是妙法莲华经。 此经我智圣祖。 亲证境界。 所以寂然入定。 亲见灵山一会。 俨然未散。 获旋陀罗尼。 然后说摩诃止观。 乃有一心三观之道。 贯于古今。 至今盛弘于世。 请你们到宁波我观宗本寺。 现今弘法社中。 主讲宝静法师。 大讲特讲。 即是摩诃止观。 阐扬一心三观之妙旨也。 盖一心三观是能观。 一境三谛是所观。 境妙观妙。 故称为妙观。 所以我本寺。 即以妙观为宗。 乃命名曰观宗讲寺也。 夫根机下劣。 当下不能领受。 应当以方便之法以引导之。 故曰此法非思量分别之能解。 唯上根利智者。 始能授受耳。 当此末法时代。 我国学人。 乐闻大法。 乐修妙观。 何言不得利益耶。 设使钝根学人。 不能领悟。 可以令彼下一乘圆种。 则得世界为人两种悉檀之利益。 不得言于众生无益。 便舍而不度也。 法华五重玄义。 是释法华经题。 何尝谈到一心三观呢。 此问者未甚明了故也。 至于如来神力品。 是本门之付嘱流通。 凡是流通妙法。 理合宣扬大法。 并非单唱经题为得也。 贵国以法华立宗。 理应要唱南无妙法莲华经。 我国天台。 智者大师开宗教主。 宗主所宗释者。 以三大部释法华。 又有梵网戒疏。 以弘戒。 以十疑论而弘净土。 是以为本宗之子孙者。 戒教净三宗并弘不悖。 所谓假以异方便。 助显第一义。 此正助双修。 事理并进之妙行也。 而况净土持名念佛妙行。 是本师释迦牟尼佛。 澈底悲心。 无问自说。 我辈理应上体佛心。 下度含识。 所以每逢升座讲经。 先诵弥陀经一卷。 讲后须念弥陀佛万德洪名回向。 所作功德。 乃有攸归。 不令散失之意也。 答第一问竟。 我国正殿所奉祀者之三尊。 中释迦。 左药师。 右弥陀。 并非西方之教主。 幸勿误会。 所以供上三尊者。 以表供十方诸佛也。 此举一即三。 三即一切之意。 答第二问竟。 大德既知法华经。 乃开权显实之经也。 权开已。 无权非实。 实外无权。 即权即实。 权实不二之理。 应须知也。 不比在无量义经已前。 既权未开。 实未显。 权是权。 实是实。 权在实外。 实在权外。 权实不融。 乃有种种分别。 既到法华高会。 前十四品。 开权显实。 废权立实。 后十四品。 开? 显本。 譬如百川。 同归一海。 融成一味。 无权而不归于一实也。 所以大小乘经。 经法华高会后。 同成一味妙法也。 譬如游瞻卜园。 但嗅瞻卜之香。 不嗅余香也。 复何疑哉。 答第三问竟。 发布时间:2024-05-14 12:05:1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3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