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谛闲法师: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题辞 内容: 题辞弘法刊题辞实际理地。 不受一尘。 固在乎明心见性。 佛事门中。 不舍一法。 必资于文字语言。 此古今之通例也。 然则古之人。 道感而形化。 又曷尝贵于语言文字哉。 曰。 甚不获已而有言也。 言或偶尔遗忘。 又甚不获已而记之简策。 有且惧不能行之于远。 于是乃有周刊月刊旬刊之出现于世。 其言之也。 欲击蒙于当时。 其传之也。 将泽物于后世。 今之青年宏法者。 为道之殷。 为何如哉。 此闲对于当代诸刊之言。 不能无感也。 或谓灵明中居。 一物不可留。 况言语文字。 纷秽庞杂。 足以碍冲虚。 而窒真如。 达磨氏西来。 持楞伽以印心。 夫楞伽佛之金口所宣也。 君子尚谓其堕于枝蔓。 况后世师弟子策励之言乎。 曰。 不然也。 人之根性不同。 而垂接之机亦异。 其上焉者。 一见之顷。 尘情自消殒。 奚假区区文字为哉。 而下焉者。 虽朝夕谆谆诲之。 味犹嚼蜡。 苟欲绝文字。 令其豁然自悟。 是犹采藻于山巅。 求萝于海底。 终不可得也。 今之去古。 远矣。 现前当代诸刊。 或现大身。 或现小身。 或谈妙法。 或谈粗法。 皆非可以凡情测度。 若以其窒真如而碍冲虚。 一切斥去。 闲不识其可乎否乎。 然取鱼者必资筌。 搏兔者当用。 兔鱼既获。 而无事于筌。 吾心源既澄。 识浪自息。 复何文字之云乎。 闲之区区。 又不能无感于后之人也。 今本寺主讲宝静法师亦有弘法刊之举。 请辞于予。 呜呼。 其汲汲而图此。 夫岂得而已之者哉。 闲虽不文。 因不辞而书诸首简。 以告夫学佛者劝。 晨钟特刊题词旷观日月之光照四洲兮。 谁不沐其恩而蒙其明。 维佛法之普及堪与比并兮。 垂三千载愈故而愈新。 论修持至无方便兮。 念六字为一生了办之真经。 众生依根识而揽境风兮。 起惑业而造三途之苦因。 孰知五蕴衣中有无价宝珠兮。 怀之作丐而不认至亲。 非恁么人当别资一路兮。 乃于中途不免要栖息化城。 学四念处慧以息境风兮。 用正勤如意先发其通神。 以五根蹑足上升虚空兮。 则五力直透而驾于七觉之乘。 游八正之长安大道兮。 即可径登三脱清凉之亭。 彼外道邪流所不能窥此门径兮。 是我佛教中发足之初程。 悲劫运莫急于今日兮。 愿众生皆大欢喜。 信受奉行。 我乏广长舌以发赞叹兮。 聊于华岳上添得一尘。 题发刊词妙道虚玄。 绝无二三果级。 至真湛寂。 卓超一实形容。 运无缘慈而应物。 随有感机而施权。 理绝言诠。 必假文言。 始能以明其旨。 体非观照。 务藉修观。 方得以成其宗。 且定乱分途。 而动静之源。 由来不二。 智愚异路。 而明暗之本。 原是一如。 迷者舍静以求动。 智者背暗以从明。 述而不作。 说而无声。 耳闻难会。 眼见知音。 此刊现身说法。 亦如是而已矣。 西林居士十二龄时学画经教诸图题辞三世诸佛。 历代祖师。 为大地众生出苦之增上缘。 六道含灵。 胎卵湿化。 为十方如来成道之增上缘。 所谓诸佛是众生心内之佛。 众生是诸佛心内之生。 佛心生心。 互? 互摄。 千灯一室。 可以喻知。 是见离心之外。 无片事可得也。 如是则知一切文字。 可以与三藏十二部同观。 一切图画。 可以与三世如来像同观。 以其皆从不思议中流出。 表显不思议心之影响耳。 丙辰夏。 予维扬罢讲。 道经古吴。 驻锡灵鹫。 居士陆西林公。 携来童稚时所绘画一帙。 予一见欣然。 叹未曾有。 夫妙龄之心。 即所谓不思议心也。 诸佛同证此不思议。 得成无上正? 知觉。 含之以为三德秘藏。 吐之以为万行庄严。 持之以为利生事业。 今观是图。 出于自然智无师智。 天然作用。 大有来由。 所以公生平留心竺典。 耆年力行愈坚。 古稀时受菩萨戒。 孳孳以净土为归。 梵网经云。 众生受佛戒。 即入诸佛位。 位同大觉已。 真是诸佛子。 公所以荷担如来。 密助圣化者懋矣。 公宜珍之。 以为千古镇家之券。 将来或为三德秘藏。 或为万行庄严。 或为利生事业。 无何不可。 后之玩斯图者。 肯作三世如来像会。 功德不可思议。 予固不赘云。 尤养和居士书华严经题辞大方广佛华严经者。 统一真法界之灵文也。 圆该万有。 唯是一心。 觌体全真。 融通交摄。 是为诸佛极证之果海。 亦即众生本有之心源也。 然法界势含四重。 重重无尽。 因果缘起六位。 位位圆融。 圆融不碍行布。 行布于圆融。 差别非离平等。 平等其差别。 初则举法界而全成因果。 万德万行昭然。 后乃融因果而混同法界。 一毫一尘廓尔。 虽四重六位有殊。 隐显开合无定。 而原始要终。 究不离乎一真法界。 故曰无不从此法界流。 无不还归此法界也。 是以一心万法。 卷舒自由。 三际十方。 纵横无碍。 十世古今互现。 无边剎海交罗。 犹帝网之千珠。 光含众影。 类天池之一滴。 味具百川。 故界标华藏。 具见染净之融通。 而佛号毗卢。 直示应真之不二。 五周四分之金文。 澜翻于口海。 六相十玄之妙旨。 星灿于义天。 可谓教启无上圆宗。 法穷甚深理趣者矣。 兹有古吴孝子尤养和居士。 遵母遗命。 净三业。 历三年。 敬书全经。 特将毗庐果海。 性德圆融无碍广大自在。 微妙庄严。 以示众生日用。 现证平等心地法门。 以报其亲。 如引细流而归于海。 可谓善于返本而报本者也。 世之大孝能有过于此者乎。 敬题之。 以为书经者劝。 蒋鲁材先生寿诗唱和集题辞读诗四首。 具见行藏。 根深则果茂。 源远必流长。 证自觉之圣智。 入本住之山场。 步步而到坭澈底。 剪剪而破的穿杨。 诵金刚而顿忘世相。 证般若而免见阎王。 浴沧溟而已具诸河之水。 一粒而备闻众气之香。 犹? 利天之杂林。 靡作差殊之见。 类须弥山之南面。 纯舒金色之光。 功德林常斋会题词我佛教人。 断惑证真。 梵网首戒。 先断杀生。 好生恶死。 物类同情。 杀之可怕。 放之则忻。 以人食畜。 畜死为人。 冤冤报应。 因果非轻。 不作杀孽。 可免灾临。 近世杀劫。 闻之神惊。 诸有智者。 事理通明。 上崇佛旨。 下体生心。 集会提倡。 普劝亲邻。 交际酬酢。 概绝荤腥。 持斋吃素。 保体养身。 既断肉食。 免害生灵。 少杀一命。 多放一生。 植福行善。 物我同仁。 况是未来诸佛。 过去二亲。 我当合掌赞叹。 劝君勉力遵行。 海潮音十周纪念题辞闲以宏法沪上。 自夏历八月初八日动身。 至十一月二十九旋归。 阅百余日之久。 江苏泰县居士林海潮音编辑社不之知。 为该刊十周纪念。 函来观宗索余文。 返寺。 日即晚。 库房执事人送来函件一大堆。 若循序答复。 非经旬不克了事。 越三日。 展读至该社函。 适有客至。 余随手与之阅。 读毕。 客曰。 吾闻达摩西来。 以不立文字为宗。 盖欲扫空诸相。 直究本心。 而趋真实觉地者也。 而名山宿德。 何莫非达摩之子孙。 为之徒者。 因其说法。 往往编以成书。 名曰语录。 及至近代以来。 曰周刊。 曰月刊。 曰旬刊。 曰特刊。 种种诸说。 奚啻百端。 无乃与不立文字之旨。 相违戾乎。 余应之曰。 子之问。 乃非是之谓也。 夫起衰救弊。 各随其时。 吾佛世尊。 为三界大师。 住世四十九年。 说法三百余会。 至双林潜辉已后。 诸弟子结集大小乘经。 为修多罗藏。 至繁且多也。 复虑后之人溺于见解。 而反为心累。 故以正法眼藏。 付嘱摩诃迦叶。 拈华微笑之间。 将甚深微妙之法。 含摄无余。 此亦化导之一法门耳。 非真谓鹿野苑至跋提河。 所言皆当摈弃之也。 不然。 如来自兜率下生。 何不即以单传直指示人。 顾乃谆嘱劝诱而弗置之耶。 去圣既遥。 后学缠绕名义。 而不之脱。 诚为如来之所虑者。 达摩出而救之。 乃取迦叶微笑之旨。 辄以示人。 盖亦有所甚而不得已焉。 近代新出诸刊。 其所唱酬之士。 以文字三昧。 游智慧海。 此乘时利见。 亦扶衰救弊之至意也。 海潮音出刊将十周。 获其益者甚多。 至去年。 几乎不可相续。 承今该社编辑居士。 出而起之。 绳绳不断。 诚堪称法王之忠臣。 慈父之孝子矣。 是以老朽欣然奉作。 不敢以不文辞。 题为宽禅人血书妙经玉毫未举。 金刃未开。 尽大地是一部妙法莲华经。 圆陀陀。 光烁烁。 俨若血淋淋地。 人能于斯见得澈底。 谓世尊出世之本怀已畅可也。 谓世尊本不曾开口亦可也。 是杀人刀。 是活人剑。 略露锋铓。 龙腾豹变。 如是刺血。 如是书经。 是真精进。 是名真法供养如来。 可谓言言得髓。 滴滴归源。 奚止书无所书。 刺无能刺而已哉。 如或未然。 必见我为能刺。 经为所书。 闻赞而喜。 闻谤而瞋。 以生灭心。 起我慢幢。 不特心迷妙法。 直是血污莲华。 且又深负这一躯百劫千生难得之人身。 为可惜矣。 宽禅人。 尔其勉之。 题江易园居士所著阳复斋诗偈集辞圆人授法。 无法不圆。 诗人作偈颂。 无偈颂不诗。 乃夙慧天然。 非作意使之尔也。 鄞县前知事晖午江公。 将易园居士所著之阳复斋诗偈集稿。 托海上黄涵之居士。 转寄示余。 余阅之。 喜曰。 是所证悟者之言也。 以有分别心。 说无分别法。 以有言之事。 显离言之道。 以可思议之念佛法门。 证不可思议之唯心净土。 导引文人。 同趋极乐。 其意尽善。 用心甚苦也。 且集稿之文辞高爽。 句义绝尘。 语语皆从大慈悲心中流出。 如葫芦之落水。 转转有面。 类水银之堕地。 颗颗皆圆。 体广用深。 事明理澈。 启迪人心。 有裨世道者。 夫岂小哉。 以之而刊印流行。 公诸同好者。 未始非利生之法施欤。 凡读是集者。 幸无以之作世谛文字观。 庶不负易园居士之苦心吐胆语也。 有志生净土者。 毋忽。 欲重宣密意。 而说偈言。 佛法虽至珍。 执之反为障。 我有大法王。 不居文字藏。 六处放光明。 七佛大榜样。 听之没音声。 视之无形状。 时时谈妙法。 法法悉皆忘。 一句弥陀佛。 作普度慈航。 金刚经略解题辞佛言。 一切诸佛及诸佛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皆从此经出。 须知诸佛。 佛宝也。 菩提。 法宝也。 同出此经。 以见经中不二之理。 不二。 即僧宝也。 一体三宝。 显此经之理具也。 华严经云。 心造诸如来。 及种种五阴。 一切诸法中。 无法而不造。 如来。 佛之通号也。 五阴。 法之总称也。 佛法皆从心造。 可见心量不二之理。 不二。 即和合僧也。 三宝同一心造。 显华严之事造也。 应知华严之事造。 造于此经之理具。 此经之理具。 具于华严之事造。 繇理具。 方有事造。 繇事造。 始见理具。 圆觉经文殊师利言。 一切如来。 本起因地。 皆依圆照清净觉相。 永断无明。 方成佛道。 据此。 方知理具者性德也。 事造者。 修德也。 修德有功。 性德方显。 故须于本起因地之中。 悟得无明性空。 深达实相。 依实相理。 起圆观修。 照见五蕴皆空。 彻显清净觉相。 永断无明。 至无可断。 方成佛道矣。 此经教人。 不取心相。 不取法相。 并不取非法相。 取心相。 未离我执。 取法相。 未离法执。 取非法相。 犹未离乎空执也。 故皆云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能不取心相者。 证我空也。 不取法相者。 证法空也。 不取非法相者。 证空空也。 观自在菩萨于因地时。 修耳根圆照三昧。 解六结。 越三空。 故得获二殊胜。 发二妙用。 佛说般若波罗密。 即非般若波罗密。 是名般若波罗密。 即依此三义而说也。 初证我空。 真谛显也。 次证法空。 俗谛显也。 后证空空。 第一义谛显也。 真谛泯一切法。 故云即非。 俗谛立一切法。 故云佛说。 第一义谛统一切法。 故云是名。 佛说者。 文字般若也。 即非者。 观照般若也。 是名者。 实相般若也。 实相无相。 亦无不相。 故不坏假名。 所以称为是名般若波罗密也。 三谛一心。 是天然之性德。 举一即三。 三原是一。 非前后也。 非并别也。 本来之理。 具诸法故。 今于椒江宏扬忏法。 获遘樗? 居士手着金刚经略解。 以期永永寿世。 谨述此以为读是解者劝。 题弘法刊辞佛法不自说。 宏扬在智人。 如来广长舌。 苦海布梁津。 要知精研斯刊。 先须定志凝神。 把手牵君行不得。 为人自肯乃方亲。 温州叶显参居士题辞鲁经与竺典。 谁不曰殊途同归。 试问临行跨步。 到末后牢关冥路。 裹足资粮。 毕竟孰优孰劣。 琼院比茆堂。 我乃云乐邦苦海。 当思立命安身。 须生前预办。 珍池栖神莲萼原来白色白光。 溥常法师照题辞其形如狮。 其行可师。 傍人浅识。 唯我深知。 性海绝纤。 泯中泯边。 一念寂照。 万象森然。 真见无见。 随缘不变。 南北两都。 几乎踏? 。脚跟到处。 因缘会集。 宏法毗卢。 请他主席。 伟人光复。 清主逊国。 一举万程。 远驰异域。 滇南日本。 南洋岛。 两岸中流。 无非妙道。 十余年来。 佐理报恩。 提倡学院。 光彩山门。 主讲华严。 提纲浅说。 广远流通。 后昆受益。 噫。 梅若不经彻骨寒。 何得有此好消息。 单寄照题辞受七尺身。 离五尘欲。 示僧伽形。 披解脱服。 发觉根苗。 胤灵筋骨。 闭目喃喃。 跏趺兀兀。 若谷神之安静。 犹幻云之出没。 虽未学老庞。 推宝入渊。 差不多好像一个周利盘特。 偶题词圣经不厌百回读。 细读心思理自明旨哉言乎。 岂欺人哉。 余生平自愧。 百无一能。 唯喜读诵。 自披缁以后。 所定课读之经有四。 曰圆觉。 曰金刚。 曰普贤行愿品。 曰观无量寿佛经。 忽忽四十余年。 限定每日一回。 直是一万数千? 矣。 惜未细读心思。 虽觉经义昭然。 而妙观全荒。 茫无心得。 大似循行数墨。 上海佛教居士林题辞常寂光土。 原无依正之殊。 实报庄严。 遂有佛生之异。 己清粗垢。 下土非其所居。 不破无明。 上二如何得入。 故设方便之化城也。 由妄识之纷纭。 飘流五浊。 因贪瞋之业系。 莫返一真。 于是大哀旷济。 提拔沈流。 劳我释尊。 示生堪忍。 乃就同居而引归宝所也。 发布时间:2024-05-14 13:40:4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3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