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为什么会有山河大地—世界的成因 内容: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白话节选经文 佛言:富楼那! 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富楼那言:唯然世尊。 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佛言:汝称觉明。 为复性明,称名为觉。 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译文 佛说:富楼那! 如你所说,清净本来,为什麽会出生山河大地? 你难道不曾听如来常说,性觉即妙而明,本觉即明而妙吗? 富楼那说:是的,世尊! 我常听见佛宣讲这个事理。 佛说:你说觉明,到底是性本来是明,称它为觉呢? 照样觉本来不明,我们要明它,称为明觉呢? 富楼那说:若觉是这样的不明,要说它是觉的话,那就完全无所清楚明了。 解性觉等于本觉,妙明等于即寂而照,明妙等于即照而寂。 寂照在本觉体上具备了互融的感化。 经文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 有所非觉,无所非明。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译文 佛说:若是无所明,那明觉就不存在。 有所明则不存在觉的感化,无所明则明又不存在。 无明等于痴暗,痴暗当然不是湛然明觉的本性。 经文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译文 性觉必定是明的,自已不知,起一念妄心欲明觉体。 解众生因为一念妄动,本明的觉体便被浑浊所遮蔽。 自此以下,在马鸣菩萨所著的大乘起信论上阐述得最为具体。 起信论上说:无明不觉生三细:三细就是三种细微现象。 属于根本无明,其实三种现象几乎同时发生,因为很细微,所以根据发生的次序递次分为三:第一是动相,就是最初一念无明妄动,本来光明的性体被摇动而浑浊。 第二是转相,本来无分其余自性因妄动而妄分为能所两部分,能的部分在唯识论上称为见分,所的部分称为相分。 相分和见分都是依靠自证分而起,自证分等于本来无分其余如来藏心。 有了主观的能知能觉以後,和它相对而生的所知所觉就成为客观存在而产生。 这就是第三现相。 这三种相都是从根本无明因迷妄不觉而产生,自此以後更由枝末无明持续迷妄而产生六种粗相,称为六粗。 後文当续谈。 经文 觉非所明。 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是以复立,无同无异。 译文 觉体并不是你妄心所能明的,因为你妄想觉体,觉体成了所明的对象,于是在妄想中又产生妄能。 这样一来,在本来无同异的觉体上,就分成了能所两方面。 于是能就成了主观的自我,所成了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中,又产生了各种不合的现象和这些现象相对,从而产生了合营无异的虚空,在这个有和空相对之中,又产生了无同无异的众生。 解众生与虚空和世界各别,故称为无同。 众生的性原无异,故称为无异。 经文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 劳久发尘,自相浑浊。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 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译文 就在这样相对的境界中,互相扰乱,如目瞪睛空,因劳而发狂花,劳久而产生的尘相,自相浑浊,由此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 虚空是同,世界是异,这傍边无同无异的众生,是真正的有为法。 解尘劳和烦恼有两重意义,尘是染污,劳是扰乱,染污和扰乱成为烦恼。 起信论上认为枝末无明发生为六粗。 粗是对三细的细而言,这六种现象较三细为粗,故称六粗。 六粗中第一是智相,起信论上说:依于境界,起分别爱与不爱等,这就是说在妄境中产生了爱与不爱两种分别心。 第二是相续相,等于依于智相,相续赓续,产生苦和乐两种感到。 这就是本文中所说的劳久发尘自相浑浊。 第三是执取相,因为心生染著,生执取之想。 第囱为计名字相,困为妄执分别,假名言相。 执著转深,这就是本文所说的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第五为业相,身口已起行为称为业,身口未起行为称为惑。 意中只能称为惑,惑为见惑〈注一〉,思惑〈注二〉;一定要身口有行为才能算是业,有了业就有业力,业力为因,业力所产生的果为业果,有了因就必定有果。 这就是第六业系苦相,因为身口这一切业,业因一成,果报随至,从此不得自由。 业力一路成有相处即为世界,静而无相处与世界相对而成虚空,在有同有异的卢空和世界之间,又产生了无同无异的众生。 虚空和世界虽属有为,然所依无众生,仍属无为。 产生了众生之後,众生为业力所系,染净胜劣,不得自由,各各受报,故为真有为法。 此即业系苦相。 注一见惑为邪见妄见边见等所生之惑,又称理惑。 注二思惑为由贪嗔痴慢等所生之惑,又称事惑。 经文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更性。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译文 觉明空昧〈注〉,相对而有动摇,由此产生风轮,执持世界。 因空而产生动摇,坚执欲明之心凝固而成有碍之相,金宝就从明觉坚凝之中成为金输保持国土。 因而成为地大。 坚依于觉而成宝,动摇之性而成风,风金相摩擦而成火大,故有火光变更而生。 宝体因明极而生冷,火光遇冷而上蒸,周此而产生水轮含十方界。 注性觉本来是明,而妄想坚执欲明,于是本来之明晦昧不显。 晦昧与虚空相对面成动摇,是故产生风轮。 解这一段经文胪陈世界成因,和近代天文学家所说星体成因基本相同,天文学家认为星体最初为星云扭转于太空中,这就是风轮扭转而生地大,後来星云逐渐凝成星体,这就是最初的恒星。 此时星晨的温度极高,而扭转不已,这就是风金相摩而成火光。 恒星逐渐冷却凝固而成为现在的世界。 再持续看下文。 经文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乾为洲潬。 所以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 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 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译文 火性上腾,水势下降,两种性质交错发明而产生地大。 湿就成为大海,干就成为洲潬〈注〉。 因为这个缘故,大海傍边,火光常起,洲潬之中;江河经常流注。 水势弱于火,就结为高山。 所以山石,相击则发火,融化就成水。 土势弱于水,就抽为草木。 所以林木还火就成为土,因绞就成为水。 注浮土可栖名为洲。 聚沙可住名为潬。 解这段经文继上文而谈世界的成因。 水火两种性质,交互发明而生地大,现在也承认,星球逐渐冷却而成地壳外面。 水性和火性本来是一样,今天也知道水是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结成的。 氢本来可燃,氧是助燃的。 当然完全同于火性,山石击则成焰,前人是知道的。 融则成水,今天的地质学家,研究地壳里面的溶崖,才知道此事,前人却不知道。 其实,最先成为世界的元素是氢。 氢本身就具备了地水火风四种性质,氢本来是气体,这就是风大;氢本来可燃,这就是火大。 氢可以凝为液体,这就是水大,氢也可以凝为固体,这就是地大。 如来说:四大之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明。 完全可以用科学证实其真实性。 经文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 所以人缘,世界相续。 译文 都是从妄想交替而发生,递相为种,生灭不已,就是这个缘因,世界从中,成就息灭,相续赓续。 经文 复次富楼那! 明妄非他,觉明为咎。 所妄既立,明理不踰;所以人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 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译文 再说,富楼那! 要明白妄想发生的根元,没有其余,就是你不明白性觉的妙明,妄想去明它,一念妄动,建立了所知的妄相。 所妄既然建立了。 当然,相对的能也就产生了。 能受了所的局限,是以听不能超越声的局限。 见也不能超越色的局限,其它色香味触,六种妄能也同样产生,从这里就分开了见闻觉知。 经文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 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 交遘发生,吸引同业。 故有人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 胎、卵、湿、化,随其所应。 卵唯想生,胎因情有。 湿以合感。 化以离应。 译文 同业相缠而受生〈注一〉,合离而成化〈注二〉见明〈注三〉色发,明见想成。 异见成憎〈注四〉,同想成爱〈注五〉,流爱为种,纳想成胎〈注六〉。 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注七〉。 故有人缘,生羯罗蓝〈注八〉遏蒲昙〈注九〉等胎卵湿化,都是随其所感而应之。 卵唯想生〈注十〉,胎因情有〈注十一〉,湿以合感〈注十二〉,化以离应〈注十三〉。 注一父母和自己三者业力相同,互相牵缠而受胎。 注二不因父母,但由己业,或合润成形而受湿生,或离此化彼而受化生。 按文义此句当为合成离化比较恰当。 注三中阴身(等于灵魂),在入胎之前,在无缘处唯见一片阴郁,在有缘处即发明一点明色。 注四须眉中阴身在入胎时,一心寻找异性,看见父亲就生仇恨心。 注五见著母亲就作妻子想,生爱心。 女子入胎时则与此相反。 注六流爱心于父母,所以受生。 纳想心于根门,所以入胎。 注七以自已的业力为因,以所投父母为缘而入胎。 注八入胎一七日为羯罗蓝,一名歌罗逻,一翻凝滑,亦名凝酥,义为杂秽,谓父精母血,相和名杂。 自体不净名秽。 注九受胎二七日名安部昙,别名遏蒲昙,意为孢,如疮孢之形,表里如酥,未生肉;受胎三七日名闭尸,意为凝聚,又意为软肉。 等于凝聚如软肉。 四七日名健南,意为凝厚,又意为坚肉。 五七日名钵罗奢意为形位,又意为肢节。 诸根形已成。 六七日,毛爪齿位渐生。 七七日名具根位,意为诸根已具。 注十卵生众生受生时,妄见有胜妙境,心生揣想故受生。 注十一胎生众生受生时,妄见有欲乐境,心生亲爱,是以感而入胎。 注十二湿生众生受生时,妄见有新境可托,急欲往附,以此感而受生。 注十三化生众生受生时,见旧境可憎,急欲厌离,以此感而受生。 经文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 所有受业,逐其飞沈,所以人缘,众生相续。 译文 情想合离,四种不合的形式受生,更相变易,所有众生,受自已大家不合的业力,或飞或沉,各往受报之处受生,以此人缘,众生相续赓续。 发布时间:2024-05-30 10:40:3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3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