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十(1) 内容: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十(1)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本地分中菩萨地 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建立品第五之二寅二、总辨(分二科)卯一、标列(分二科) 辰一、嗢柁南如是别释佛十力已;今当总辨。 嗢柁南曰:自性与分别,不共亦平等;作业及次第,差别最为后。 「如是别释佛十力已;今当总辨。 嗢柁南曰」,前面是第一大科别显佛的十种智力,现在下面是总辨这十种智力的大意。 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 又分两科,第一科是「嗢柁南」。 「今当总辨」佛的十力的大意,先说这个嗢柁南的颂:「自性与分别,不共亦平等;作业及次第,差别最为后」,这四句颂。 下面第二科是「长行」。 辰二、长行如是所说如来十力所有自性,应当了知;所有分别,应当了知;所有不共,应当了知;所有平等,应当了知;所有作业,应当了知;所有次第,应当了知;所有差别,应当了知;由是七相,应知如来十力略义。 「如是所说如来十力所有自性,应当了知」,这个颂的第一句「自性与分别」,现在自性就是十力的自性。 「自性」,就是它自己有这样的体性,所以也就是别性,别义,「应当了知」。 「所有分别,应当了知」,这是第二句,那个第一句颂的第二句「与分别」。 「所有不共,应当了知」,这是第二句颂那个「不共」,应当了知。 「所有平等,应当了知;所有作业,应当了知;所有次第,应当了知;所有差别,应当了知;由是七相,应知如来十力略义」,由前边这个自性,乃至到差别,这一共是七个相貌。 「应知如来十力略义」,我们若通达了这七个相呢,就通达了佛的十力的要义了。 这是「长行」,「长行」和「嗢柁南」总起来是「标列」。 下面第二科是「随释」,解释这个七相的大意。 分七科,第一科先解释「自性」。 又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卯二、随释(分七科) 辰一、自性(分三科) 巳一、征云何如来十力自性? 。怎么叫做佛的十种智力的它自身的体性呢? 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 分两科,第一科是「标体性」。 巳二、释(分二科) 午一、标体性谓总五根为其自性。 由慧胜故,且说十力,慧为自性。 「谓总五根为其自性」,这一句话就说完了。 这个佛的十力总起来说,以信、进、念、定、慧的五根为它的体性。 「由慧胜故,且说十力,慧为自性」,在五根里边,信、进、念、定、慧里边,慧的力量非常的殊胜,所以姑且说十力是以慧为它的体性,就是十种智力,十种智慧,其他的那四种根没有说,信、进、念、定这四种根没有提。 这是先标体性,也就是它的自性。 下面第二科「出最胜」。 分两科,第一科是「举初」。 午二、出最胜(分二科) 未一、举初所以但言处非处智力;不言信力,不言余力。 因为慧为最胜,所以说佛的处非处智力,只说了慧力,而不言其他的力,信、进、念、定这四种力没有讲。 「不言余力」,十种智力只说一个处非处智力,其余的九力也没有说。 这是举初,下边第二科是「例余」。 未二、例余如处非处智力,如是余力,当知亦尔。 「如处非处智力」,佛的这个智力是以慧为体性。 「如是余力」,其余的九种力也是这样子,也以慧为体性的。 下面第三科是结束。 巳三、结是名如来十力自性。 是名如来十力的自性。 《披寻记》一六五一页:谓总五根为其自性者:〈决择分〉说:问:最后三根何等根分? 答:是九根分:所谓意根,信等五根,乐、喜、舍根。 (陵本五十七卷七页)今说如来十力自性,即最后三根中具知根摄。 故彼善根,总以五根为其自性。 这个《披寻记》的解释:「谓总五根为其自性者」,这是牒前面的论文。 〈决择分〉的上面说:「问:最后三根」,一共有二十二根,二十二根的最后有三个根,就是未知欲知根、已知根、具知根这三根。 这三根「何等根分」,这三根在二十二根里边和哪一个根是相契合的呢? 或者这个「分」当个义字讲,是哪一个根的意义? 或者当个合字讲,它符合哪一个根的义? 回答:「是九根分」,最后的三根是二十二根里面那个九个根,九个根的义。 哪九根呢? 「所谓意根,信等五根」,就是信、进、念、定、慧五根,另外有乐、喜、舍三受根。 「(陵本五十七卷七页)」。 「今说如来十力自性,即最后三根中具知根摄」,这个十力的自性在二十二根那个最后三根里面,就是那个具知根所摄的,属于这个根。 「故彼善根,总以五根为其自性」,这三根叫做三无漏根,三无漏根就是完全是圣人的境界。 第一个未知欲知根,若按照小乘来解释,就是初果。 初见道的时候,这个苦集灭道四谛,有欲界的四谛,色界、无色界的四谛,所以加起来就是八地。 八地,他知道欲界的苦谛了,但是欲界的集谛、灭谛、道谛,色、无色界的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还不知道,还想要知道,这叫未知欲知根,这是已经得了初果的人。 或者说是他是初果向,初果向也是指已经入圣道的人,叫做初果向。 那么加起来是有十六心,就是欲界四谛,色界、无色界四谛,是八谛。 每一谛有二心,加起来就是十六心。 十六心,这个初果他是初开始见到苦谛,或者就是见到苦谛的一个心,两个心,然后集、灭、道,每一个都是两个心。 到了十五心的时候,这个时候初果的见道是圆满了,就是得初果了。 但是十五心没圆满的时候,那叫做向初果;十五心圆满的时候,就是得了初果。 那么十六心的时候,就是修道了,就是初果以后继续修行了。 现在这未知欲知根就是在初果向的这个时候。 这个知已根,或者说已知根,就是欲界的四谛、色界的四谛,一共是十六心,完全都通达了。 通达了以后,就是得了初果以后,就是向二果去了。 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到四果向,这个时候都叫做已知根。 到了阿罗汉的时候,叫做具知根,这时候功德完全圆满了。 现在这里说的这个如来的十力,就是具知根说。 这若是约佛来说,这个具知根到佛的境界才圆满,所以是具知根摄。 这一段文是说佛的十力的自性,以五根里边的慧为它的自性,就是这样意思。 辰二、分别(分四科) 巳一、征起云何如来十力分别? 这是第二科,解释这个分别。 分四科,第一科是「征起」。 怎么样来分别如来的十力呢? 这是「征」,下面是「略标」,第三科是「略释」。 巳二、略标谓若略说,由三分别,当知无量。 若是简要地说明这个问题呢,由三种分别来解释十力的要义。 由三种分别,也就应该知道是无量义了,「当知无量」。 这是「略标」,下面第三科是「别释」。 分三科,第一科「由时分」。 巳三、别释(分三科) 午一、由时分一者、由时分分别。 谓于堕在过去未来及现在世一切所知,随悟入故。 「一者、由时分分别」,就是由时间的这一部份,它是一切法其中的一份,所以叫时分;由时分来分别佛的十力。 「谓于堕在过去未来及现在世一切所知,随悟入故」,在时份上怎么分别呢? 「谓于堕在」,就是谓于一切法属于过去的,属于未来的,是属于现在的;这些过去、未来、现在是佛的所知。 「随悟入故」,随其因缘,佛都能够悟入。 这是约时间的分别。 午二、由品类二者、由品类分别。 谓于一一诸有为事自相、共相、一切行相,随悟入故。 「二者、由品类分别」,这是第二科「由品类」。 由品类的分别,怎么分别呢? 「谓于一一诸有为事自相、共相、一切行相,随悟入故」,「谓于一一诸有为事」,一样一样的有为事,没有说无为,就是说这个有为事,一一的诸有为事。 或者是人间的,或者是天上的,或者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得禅定、不得禅定,这一切的品类,这些有为事。 「自相、共相」,它的别相,共相就是通相,一切的行相,「随悟入故」,随其因缘,佛的这十种智力都能悟入。 这是第二科,下面第三科「由相续」。 午三、由相续三者、由相续分别。 谓于十方一切有情界各各差别,一切相续、一切事义,随悟入故。 由相续的分别,什么叫做相续的分别呢? 「谓于十方一切有情界各各差别,一切相续」,这个相续实在就指身体说的,这个身体实在有变化,但是相续的。 一切有情界各各差别的,这一切的他的生命,这个生命、身口意所作的一切事义。 「随悟入故」,也随其因缘佛都能悟入。 这是分三种分别:一个是时份,一个是品类,一个是相续。 这下面第四科「总结」。 巳四、总结即由如是三种分别,如来十力当知无量:是名如来十力分别。 「即由如是三种分别,如来十力当知无量」,由这三种的分别去观察,我们应该通达佛的十力里面的要义是无量无边的,「是名如来十力分别」。 下面第三科是「不共」。 辰三、不共云何如来十力不共? 谓唯如来有此十力,不共一切声闻独觉:是名如来十力不共。 佛的如来十力为什么称之为不共呢? 谓唯如来有此十种智力,不共于一切声闻,不共于一切独觉,一切声闻、独觉他们没有这种功德,所以「是名如来十力不共」。 这是第三科,下面第四科是「平等」。 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辰四、平等(分三科) 巳一、征云何如来十力平等? 云何如来十力叫做平等呢? 下面第二科解释。 分两科,第一科是「成就无别」。 巳二、释(分二科)午一、成就无别谓此十力,一切如来悉皆平等具足成就;故说平等无有差别。 佛佛都是平等无差别的。 下面第二科「安住有别」。 午二、安住有别若就如来多所安住;是则如来如是十力,展转差别。 谓余如来,多住余力,其余如来,复住余力:「若就如来多所安住;是则如来如是十力,展转差别」,若是按照佛陀多所安住的那个部份,「是则如来如是十力,展转差别」。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谓余如来,多住余力」,就是譬如说我们释迦牟尼佛有可能是多住在处非处智力,其他的佛陀呢,可能多住在其他的力,多住在其余的智力。 「其余如来,复住余力」,另外一位佛又安住在不同的力。 巳三、结是名如来十力平等。 一切佛都有这十种智力,这一方面是平等的,但是他安住有点不同。 「是名如来十力平等」,这是结束了。 下面第五科是「作业」,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辰五、作业(分三科) 巳一、征云何如来十力作业? 就是佛陀具足了十种智力,他有什么作用呢? 安住在十力作什么事情呢? 就是这个意思。 这第一科是「征」,下面第二科是解释。 解释里又分十科,第一科解释「处非处智力」。 巳二、释(分十科)午一、处非处智力谓如来所有处非处智力,于诸因中如实知因;于诸果中如实知果;及能降伏无因恶因种种诤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 「谓如来所有处非处智力,于诸因中如实知因」,佛陀安住在处非处智力里边做什么事情啊? 就是「于诸因中」,在一切众生,或者是一切声闻、独觉、一切菩萨,于诸因中的时候,「如实知因」,佛就知道他现在是做了这样的因,或者是圣道的因,或者声闻、缘觉的因,或者是佛的因,或者是人天的因,「如实知因」。 「于诸果中如实知果」,他现在达到结果的程度了,佛也是真实知道这件事。 「及能降伏无因恶因种种诤论」,前面是说这是一种作用,这是说另一种作用,「能降伏无因恶因」,就是有的众生有邪知邪见,不承认有因这件事,佛能降伏他。 还有的众生有恶因,作罪过的事情,认为是善法的因,所以这是恶因,还有各式各样的诤论。 「一切沙门婆罗门等」,就是佛教徒以外的这些人,他们有种种邪知邪见这些事情,佛都能降伏他们。 这是「处非处智力」,下面第二科是「自业智力」。 午二、自业智力如来所有自业智力,于自所作受用果业,如实了知;及能降伏施福移转种种诤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 「如来所有自业智力,于自所作受用果业,如实了知」,前面处非处智力有总说的意思,在下面九种智力是别说的,有这种差别。 「如来所有自业智力」有什么作用呢? 「于自所作受用果业,如实了知」,就是你自己所作的业是将来你受用果的因,「如实了知」,如实说明果的业因,这件事佛如实了知。 「及能降伏施福移转种种诤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这是两个作用:前面是如实了知,这是因,那是果;这是降伏施福移转的事情,这种种诤论。 《披寻记》一六五二页:施福移转者:谓自或他行施作福;能感他自增上果故。 我们说作善会得善报,作恶会得恶报,但是这些外道有的时候他们可能得到四禅八定了,他们有多少神通的。 他看见这个人在生的时候,作了很多功德,但是第二生生到贫穷家,没有得到大财富,生到贫穷家去了。 说是有的人他是盗贼,这一生作了偷盗,但是第二生有很多的财富,这是怎么回事呢? 外道有个解释,叫「移转」,「施福移转」,就是那个人作的功德,那个业力跑到另外一个人的身上去了,另外一个人得福了,所以叫「施福移转」。 「谓自或他行施作福;能感他自增上果故」,能够这样子。 佛来降伏这件事,能降伏施福移转种种诤论。 就是有三世,这个受果报,你现在作了福,但是你第二生受苦了,没有得到福,这是有其他的罪业发生作用。 你作福那个因,那是要以后还会得到的,不能移转的,是这个意思。 「及能降伏施福移转种种诤论」,谁有这些不同于佛法的正知正见的这些诤论呢? 就是「一切沙门婆罗门等」,这些事情。 下面第三科「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 午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如来所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能现三种神变,无倒教授所化有情;及能降伏安住种种相违异品怨害诤论,一切沙门婆罗门等。 「如来所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佛所有的解脱及静虑,就是色界的四静虑。 这个禅翻到中国话,就翻个静虑,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佛所成就的四静虑,当然这就是表示不是声闻、缘觉的四静虑,也不是菩萨的四静虑。 这个「解脱」就是八解脱,我们前面也是讲过。 但是说四静虑,也通于有漏,也通于无漏。 若是说八解脱,一定是无漏,因为其中有个灭尽定,灭受想定解脱,灭受想定是圣人的境界。 色界四禅、无色界的四空定,说有漏这是凡夫境界,这是「静虑解脱」。 「等持」,这个色界的四静虑、无色界的四空定,也可以说是等持,也可以说是等至。 但是八解脱可以说个等至,也可以说是等引。 这里面有什么差别呢? 其实前面也说过。 说这个等持,唯是有心定,不通于无心定。 无心定就是无想定,这个色界天第四静虑里面有个无想定。 这个灭尽定也是无心定,那是无心定就不能称之为等持了,等持只是有心定。 这个「等至」,就是通于有心定,也通于无心定。 在文字上的解释呢,这个「等持」,这个「等」我们讲过,就是也不昏沉、也不散乱,叫做等。 「持」,能保持这个境界,相续地不变,那么叫做持;叫等持,那么这就是定就是这样子。 这个「等至」,「等」还是不昏沉、也不散乱,那叫做等。 你能达到这个境界,这叫做至,是这样意思;这是等持等至。 是等至,而也可以名之为等持,但是属于有心定。 若说到无心定呢,可以说等至,而不能说等持了,它们有点儿差别。 发布时间:2024-06-02 14:22:1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3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