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宣法师:印光大师论文集白话浅译 内容: 印光大师论文集白话浅译法宣法师白话译药物没有贵贱之分,能够治愈疾病者即是良药。 佛法没有优劣高下之别,能够契合众生根机的即是妙法。 在昔日古代之时,人们的根机殊胜,善知识众多而如丛林,随意修习一个法门,则皆可以契入而证道。 而在如今之时世,人们的根机低陋下劣,善知识极为稀少,若是舍弃西方极乐净土,则没有办法得到解脱。 我自己惭愧多生多劫以来,所种的善根极为稀少,福德微薄智慧浅陋,障碍极重业力深厚。 印光大师论文集白话浅译印光大师著法宣法师白话译净土决疑论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宗教不宜混滥论佛教以孝为本论如来随机利生浅近论持经利益随心论竭诚方获实益论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净土决疑论药物没有贵贱之分,能够治愈疾病者即是良药。 佛法没有优劣高下之别,能够契合众生根机的即是妙法。 在昔日古代之时,人们的根机殊胜,善知识众多而如丛林,随意修习一个法门,则皆可以契入而证道。 而在如今之时世,人们的根机低陋下劣,善知识极为稀少,若是舍弃西方极乐净土,则没有办法得到解脱。 我自己惭愧多生多劫以来,所种的善根极为稀少,福德微薄智慧浅陋,障碍极重业力深厚。 在我年少而刚立志学问之时,不能遭逢具有正见的善友,未能听闻佛菩萨圣贤传薪之道,争相服食韩愈、欧阳修辟除佛教之邪说毒素。 由于谤佛造罪之故,学问都尚未成就,而业力的果报却先现起,从此病苦困顿了数年,几乎不能从事任何事务。 后来自己仔细思惟天地之道、鬼神之事,是如此的昭明显著。 古代以至今日的圣人贤者,是如此地众多。 更何况佛法自身并没有权力来胁迫他人服从,必定要仰赖圣明君王和贤能臣相来加以护持,才能够流通于国家天下也。 假使其佛法真的如韩愈、欧阳修所言的,是悖叛儒家圣人之道,为害于我华夏中国。 那么岂只是古今的圣君贤相,不能容忍其存在于世间,即使是天地鬼神,也将尽力诛灭而令其长久以来便无所遗留也。 又何必等待韩愈、欧阳修等人依托著空泛不实之言语而辟除之呢? 《中庸》里面说君子之道,即使是如一般平凡夫妇、世间男女之愚痴,也可以赋予良知和良能。 可是说到其究竟之处,虽然是儒家圣人亦有所不知、有所不能焉。 韩愈、欧阳修虽然贤能,可是其距离圣人之境界尚且极为遥远,何况那些儒家圣人尚且有所不知、有所不能之境界呢? 佛法之微妙不可思议,实在不是凡夫情识、世间智慧之所能够测量揣度之法也。 我于是便顿时改革过去之心,出家而为僧人。 自己思量自己的能力,如果不是仰仗阿弥陀佛宏大的誓愿之力,决定难以即于此生而一定出离生死。 是故我从此之后心中只有忆念阿弥陀佛,唯有求生极乐净土。 纵使出家多年以来,滥竽充数而参与讲经之座席,广泛经历而参究于禅门宗匠,也不过是为了启发明了净土的第一义谛,以作为极乐世界上品往生之资粮而已。 我所悔恨的是色身体力衰败虚弱,修行难以勇猛精进,然而我心中求生净土之信心愿力极为坚固,非但是世间的禅宗和讲席之诸法师,不能稍微转移我的心志节操。 即使是诸佛如来亲自现身,使令我修习其余的法门,我亦不肯舍弃此极乐净土去执取彼法门,而违背了我最初之心志也。 奈何由于宿世的业缘所障碍,终究尚未能获得一心不乱,以亲身证得念佛三昧,心中实在极为惭愧而不知如何是好。 有一日,有一位上座法师,长久以来参究禅宗,兼带通达教典义理,眼光高傲看空四海一切的众人,誓愿证得究竟一乘之佛法。 仿效善财童子以普遍参访各方之善知识,来至螺山以叩关请教于我所住的精舍。 当时我正好因为《阿弥陀经要解》,其文句艰深、义理奥妙,不方便于佛法中初学的童蒙之人。 于是便想要搜辑天台宗的教典,逐句逐条地著作钞释,以使得初学佛法之士,易于进一步了解和修学佛法,我并不敢仿效古代大德一样宏扬阐释佛道之妙意,只是作为后进之人进入殊胜佛法的因缘而已。 我心中欢喜此位禅者能够前来参访请问,因此即赠送他《弥陀要解》一本,并且告诉他我著作钞释之心意。 这位参禅的上座法师因此告诉我说:《弥陀要解》这一本书,我过去曾经看过一次,我见到其中的言词曰:《华严经》深奥的妙藏,《法华经》不可思议的秘义精髓,乃至一切诸佛的心法精要,以及菩萨修习万行之指南,皆不超出于此《阿弥陀经》。 此书中像这样的言句实在不胜枚举,简直是贬抑遏止禅宗教理,过度赞叹净土法门,毁谤佛陀的正*轮,疑惑耽误一切众生。 没想到蕅益大师,以其千古稀有的学问知识,不能够即于当下直指人心,宏扬阐明大乘止观,反而著作这样的要解,以作为这些念佛的愚夫愚妇之护身符。 使得全世界的出家在家之众,枯守一法而弃置其他的万般修行,执取牛蹄足迹中的一滴雨水而舍弃了巨大的海水。 一同进入于迷惑之途,永远背离正觉之路,断除消灭佛陀之种性,其罪过之大实在可以覆盖充满于天地也! 如果是想要报答释迦牟尼佛的恩德者,应当要立即将其书籍焚毁消灭而令其穷尽。 又怎么能够忍受更再著作钞释,以助长其邪见之流通呢? 这位禅者显得内心愤慨而声气严厉,就好像是亲自面对著深仇大恨的敌人一样。 我等待他的怒气稍微平复之后,徐徐缓缓地告诉他说:你以为蕅益大师此《弥陀要解》,是罪恶过失之根源者,那么你只是知道其末流,而不知道其本源。 是追求石块的愚痴之犬,不是抉择水中之乳的鹅王也。 你必须知道其所谓的过失,实际并不是在于蕅益大师这一个《要解》,而是在于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十方的一切诸佛。 以及净土三经,和《华严经》、《法华经》等诸大乘经典。 更加上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善导、清凉、永明等诸大菩萨和大祖师也。 你若是能够成为大法王,能够纠正而治理其罪过,那么便可以将你的言论,让全天下举世之人依法奉行也。 否则你就是如同荒山野地的愚痴之民,狂妄自称为皇帝,自己制定国家法律,背叛天子帝王之典章,恐怕不必等待转个脚根,便被人灭门而诛连九族了。 你作如是之说,真是谤佛谤法谤僧,将来必当即生陷落于阿鼻地狱之中,永远长劫而受种种痛苦,完全没有出离地狱之期。 你倚恃著宿世所种些微的福报,造下无穷无数劫之痛苦果报,三世诸佛称之为可怜悯者,就是像你这样的人啊! 彼参禅者心中惊异面色恐惧而曰:师父您说其罪过乃是在于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等人者,怎么会如此颠倒反常呢? 请您详细陈述其缘故,若是其道理果然较为殊胜,我怎敢不随顺依从呢? 我说:释迦如来为了一个大事因缘之故,而出生示现于此世间。 而所谓的大事因缘者,便是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可以于直下成佛而已,岂有其他的原因呢! 可是无奈一切众生的根机有大乘小乘之分,其迷惑也有浅薄和深厚之不同,致使释迦如来不能直下演说流畅其本有的心怀。 因此佛陀便随著众生的根机而施设不同的教化,对著不同的病症而投用不同的药物。 为了究竟的实教而施设以权巧之教法,开解阐释权巧的教法而显示其即是究竟之实教,于唯一佛乘的究竟之法,作种种不同的随机演说。 或者有些善根已经成熟者,便令其即时高登于觉悟之彼岸。 而其中有的恶业障碍极为深厚者,则令其次第而渐渐出离于尘劳之苦,曲折宛转而垂慈接引,循序渐进而善于诱导,虽然是天地之德、父母之恩,也不能比喻佛陀慈悲智慧的一小分也。 此外因为佛陀开示的一切修行法门,皆是倚仗著自己修行之力量。 纵使是有的宿世善根极为深厚,能够彻悟自心本性者,假使见惑和思惑之烦恼,稍微有一些尚未断尽,则三界的生死轮回,依旧还是不能出离。 更何况是既已转世之后受于胎胞五阴,接触境界生起执著,生生世世之间由觉悟而至觉悟者少,从迷惑而更入于迷惑者多。 上根器而悟道的人犹然如是生死不已,中下根器的人又何必待人来详细说明呢? 想要断除见惑就如同要截断四十里广阔三河流一样困难,更何况是思惑烦恼呢? 想要了生脱死超出轮回,岂是很容易言说而到达呢? 因此之故自力的法门便不能普被于上中下三种根机的众生,不能究竟畅流佛陀的本怀。 唯有称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这一个方法,专门仰仗阿弥陀佛宏大的誓愿之力。 无论是善根成熟或是尚未成熟之人,其所作的恶业是轻是重。 只要肯生起信心发起愿力,一心执持阿弥陀佛之名号,其人临命终时,一定可以蒙受阿弥陀佛的垂慈接引,真接往生极乐净土。 使那一些善根成熟者,顿时可以圆证佛果。 即使是恶业较为深重的人,也可以高登而进入圣人之流。 此乃是三世诸佛度化众生之重要法道,是上根圣者和下根凡夫皆可以共同修行的微妙法门。 由此之故种种的大乘经典,咸皆开启此一净土要门。 历代以来的祖师大德,莫不遵照而共同行持。 你自己以禅宗和教理感到高傲自负,而狂妄地指称宏扬净土法门者,其是为毁谤佛陀的正*轮,其是断灭佛陀的种性。 这样的说法足以证明你乃是邪魔来依附于身,丧失心志邪病狂妄,误认迷痴而以为觉悟、指责正法说其为邪的地狱种性之俗子也。 这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在过去的无数劫当中,发下广大的誓愿,期愿度脱一切的众生。 一个则示现出生于娑婆的污秽国土,以污秽不净、以痛苦的境界,折伏众生的贪爱执著而令其前往净土;一个则是安然居住于清净的国土,以清净庄严、以自在安乐的世界,摄受众生前来而加以教化熏陶。 你只知道平凡的愚夫愚妇,也能念佛修行而往生西方,因此而藐视净土以为低下。 你何不前去观看《华严经》的〈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于所证齐等于十方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乃教导他发起广大的十大愿王,回向往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以期愿能够圆满究竟之佛果,并且以此净土法门普遍劝导华藏海会之大众呢? 而华藏海会之大众,没有一个是凡夫二乘的根机,乃是四十一个阶位证得法身之菩萨大士,大众皆已一同破除无始无明,同样证得真实法性,皆悉能够乘著他本愿之轮,于没有佛陀之世界,现身而示现作佛。 此外华藏世界海当中,其中的净土有无量无边之多,然而普贤菩萨令其必定要回向发愿往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者,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乃是出离生死苦海之玄门,成就佛果之快速捷径也。 以此之故自从古代以至今日,所有禅宗、教门、戒律之丛林道场,无不是朝暮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以求生于西方净土也。 你经历而普遍参访过许多丛林道场,何以你日日都随著丛林来修习此法,却反而生起像这样狂妄的毁谤之心呢? 儒家的书籍当中所谓的学习而却不能觉察,日用而不能了知者,则没有比你更严重的了! 所谓的《华严经》乃是一切诸经中之经王,称王于三藏的经典,《华严经》的开示不能相信,即是断善根的一阐提。 纵使不当生下陷于阿鼻地狱,果报命终之后决定堕落于无间地狱当中。 我心中想要远离痛苦而求生于极乐净土,你却想要得到苦果而毁谤华严。 你可以痴迷执守你的心志,我却愿意坚行我之正道,正是所谓的将军相逢不下马,各自奔向自己的前程。 又即所谓的道不同,不相为谋,请你离去,我不与你言语! 彼参禅者曰:佛道最重要的是能够宏扬流通,若有疑惑则必须剖析解决,师父您为何这样排斥拒绝我呢? 我曾经听闻毗卢遮那佛,遍于一切之处,其佛所住的境界,名为常寂光。 那么只要能够证得法身,则当处即是常寂光之净土,又何必以生灭之心,舍弃东方娑婆而取于西方极乐,然后才可证得呢? 我回答说:要证得法身谈何容易。 常寂光的净土,虽然说是当处即是,然而若不是智德和断德究竟,圆满证得毗卢遮那佛法身者,便不能能够究竟彻底而亲自得到受用。 圆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等四十一个阶位,尚且还只是分证而已。 你如果是圆满证得毗卢遮那佛之法身,那么便不妨说当处便是常寂光净土。 如果尚未如此,那么则是空说饮食、数他人的财宝,不免要饥饿寒冷而死。 彼参禅者曰: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这是禅宗门内所常常谈论的,不应当会有错误才是。 我答曰:禅宗门内所说的,专门是指理体之性,并不是谈论事修的这一面。 其之所以如此者,是要人首先认识不涉及因果修证的,凡夫圣人众生诸佛皆具有的理体之性。 然后依循者此不生灭的理性以起而修习因地、证得果报,超越凡夫而入于圣人之地,即众生之心性而成就佛道之事。 你何以事相和理体儱侗不分,知见如此地混淆颠倒啊! 此外你又以舍弃东方秽土求取西方净土,为生灭之事。 而却不知道执取东方废除西方,乃是断灭之见也。 若是尚未证得妙觉的究竟佛果,又有谁能够远离超越于取舍呢? 三大阿僧祇劫精进地修行,百劫的修行因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断除痴惑证得真性,有哪一件不是取舍之事呢? 因此必须了知释迦如来欲令一切众生迅速证得究竟法身,以及常寂光土之境界,所以特别劝导众生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以求生于西方净土也。 参禅者问曰:李枣柏长者的《华严合论》,其当中指出所谓的西方净土,乃是为了一部分取相的凡夫,尚未信入一切法空的真实之理,以其心忆佛念佛之故,其心念分分得到清净,因此得以往生极乐净土,此乃是权教而非实教也。 何以华藏海会的大众,却一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李枣柏现生证得圣位,其神通和智慧,乃是不可思议,必定是华严海会之上的菩萨所示现的,其所有的言说论著,应当没有错误差谬才是。 我答曰:李枣柏虽然是菩萨示现,但是因为《华严经》的全部尚未完全传来中国,没有办法预先断定,是故作如是之说。 考察李枣柏写造论文的时间,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著作论述完成之后,随即入灭而去世。 经历了五十多年之后,到了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南天竺的乌荼国王,才进献〈普贤行愿品〉四十卷之梵文本。 到了贞元十四年,才翻译完毕而流通之。 其前面的三十九卷,即是八十华严的〈入法界品〉,然而其文章句义更加详细。 而彼八十华严之第八十卷,善财童子承借著普贤菩萨威神之力,其所证得的智慧与普贤菩萨齐等,与一切诸佛齐等。 普贤菩萨乃为其演说偈颂,称赞如来殊胜微妙之功德,因为剩余的经文尚未前来而圆满究竟,所以经文尚未结束而终止。 等到〈普贤行愿品〉来到中国后,其第四十卷,普贤菩萨乃以十大愿王,劝导策进善财童子,以及和华藏世界的大海众菩萨,令其皆一同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普贤菩萨演说完毕之后,如来加以赞叹,大众欢喜而依教奉行,其经文才圆满完备。 是故古代大德以此一卷经文,接续于八十卷华严之后而流通之,便是想要后世的学佛之人,皆能够受持完整的经文啊! 古代大德说念佛求生极乐净土这一个法门,唯有诸佛与诸佛之间,才能究竟了知其境界。 即使是登于初地之菩萨,也不能知道其少分者,即是这个道理(译注:指李枣柏虽然可能是菩萨示现,但是其尚未究竟成佛,也不能究竟了知极乐净土之不可思议。 )。 那么一切的上根利器的众生,极乐净土都全部摄受而无有遗留了。 《大集经》云:末法时代有亿亿人修行佛法,罕有一个能够得证佛道,唯依靠念佛法门,才能够得以度脱轮回生死。 那么一切的人天六道、具足烦恼束缚的凡夫众生,净土法门也可以全部摄受而无剩遗了! 你相信李枣柏的言论,而却不相信〈普贤行愿品〉和《大集经》。 那么这就是遵守地方县令一时而权宜之告示,却违背了皇帝天子万古不易的敕令旨意,你为何如此不知道尊卑高下和轻重缓急呢! 参禅者问曰:彼李长者既然是华藏海众的菩萨所示现,何必要等到经典传来之后才能了知呢? 答曰:宏扬佛法,实在不是非常容易之事。 必须要有确实的证据,才可以取信于大众。 《华严经》这一部经,远远超越于一切经典,没有办法从其他的经典加以引类了知,而来自我裁测度量也。 参禅者问曰:《大般涅槃经》的全部经典尚未来的时候,道生大师何以预先提倡主张一阐提也同样皆有佛性呢? 难道您认为李枣柏,其修行程度不及于生公吗? 答曰:一阐提之人原本也是众生之一,一切众生既然皆有佛性,那么一阐提断善根者怎么会独独没有佛性呢? 有智慧见识的人皆可以不待经典传来而预先断定。 然而往生极乐世界以圆满成就佛果,诸多的经典完全没有事先宣说,又有谁敢自己特别独出心裁,而竖立这个奇特的义理呢? 这两件事理绝对不可相提并列,不可以引用而作为证明。 至于此二位大德所证之境界,则不是我们这些博地凡夫所可以了知,我又何敢随便戏论呢? 我们必须知道菩萨宏扬佛法的时候,或者以顺道或者以逆道,其种种方便善巧,真是不可思不可议。 这难道不是李枣柏长者示现以不能了知,以帮助后世来信受净土法门乃真正是不可思议呢? 参禅者问曰:禅宗门内的诸多祖师,大多拨除排斥净土法门,这又要怎么解说呢? 我答曰:禅宗的诸多祖师,唯有弘传佛陀之心。 其所有的指示言说,皆是指归向上直指人心。 你参禅已经有很多年了,尚且不知道此事,那么你对禅宗的种种知解,皆是破坏禅宗的恶知见也! 参禅者问曰:我乃是博地凡夫,岂敢自我放任自己的见解。 但是诸禅宗祖师真实之言,绝对是可以依凭的。 例如六祖大师说: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如果造罪,念佛又要求生何国呢? 赵州禅师云:佛这一个字,我不喜欢听闻。 又说:老僧我念佛一声,要漱口三日。 禅宗的诸多祖师,有很多都有像这样的言语文句,那么又要怎么说呢? 我回答曰:六祖大师直指向上之开示,是要令人明白识认取自心,而你却把他当成训诂文字解释言义,当作是辨别评论修持的法门。 那么这即是所谓的,误认驴鞍和拱桥而把它当作是阿爷弯弯的下巴,这真是差误太大了。 你应当知道往生西方之人,其见思惑之现行已经清净穷尽,进一步更再破除尘沙惑,以及无明惑。 只有前进而修行,绝对没有造罪之事情。 而所谓的彼人求生何国者\,若是在此娑婆世间,尚未断除见思二惑者,仰仗阿弥陀佛慈悲之力,带业而往生西方之人,则往生于凡圣同居净土。 一旦往生彼国土,则见思二惑便彻底消灭。 比喻就如同大火燃烧的炉子上飘下了一片雪花,尚未到达炉子即融化。 又如同才一见到有德之人的颜面,邪恶低劣的念头便全部消失。 若是在此世界时见思惑已经清净断尽,则往生于方便有余土。 若是能够分破无明惑,则便可以往生于实报无障碍土。 无明惑若是能够清净断尽,福德智慧皆已圆满,则便生于常寂光净土。 在此世间现生证得者如是,在彼国土进一步修行者也是如此。 你何必过度忧虑彼人没有可以往生之处,而自我障碍亦障碍他人,却不肯求生于西方净土。 就如同听到有人噎到喉咙而废弃饮食,自己徒然饥饿以致丧失性命,那么天下间愚痴之人,再也没有像你这样的了! 你只知道赵州禅师说:佛这一个字,我不喜欢听闻。 你何不领受记取在语录的下文当中,有僧人问说和尚您还为人指示否? 赵州禅师回答佛! 佛! 的这些语句呢? 你只想要依循念佛一声漱口三日\的这些话,你何不依循有僧人问和尚您受大王如是的供养,要以何来报答? 赵州回答:念佛! 的这些话呢? 你又何不依循有僧人问十方诸佛,他们还有没有老师? 赵州答云:有。 \僧又问如何才是诸佛之老师? 赵州答云: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的这些说法呢? 你认为禅宗祖师们,很多都有此等的语言文句。 你却不知道禅宗酬对回应问者根机的言语,名之为机锋\,名之为转语\。 所问的便在回答之处,回答的便在提问之处。 而却不知道要返照回光,叩问自己而参究。 却一向只是吃语言枝末的糟粕,如痴狗般追逐于土块而不逐于人,这样有什么了脱之期呢? 我出家已经三十多年了,像念佛一句漱口三日\,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这样的言语,则众人口中皆在宣说。 至于以佛佛\而为人指示,以念佛\为报答恩德,以阿弥陀佛\为十方诸佛的老师,则完全没有听过有一人说过一句者。 而这些言语皆是出自赵州禅师同一口舌的言语,既然以彼漱口三日\等为真实、为可依凭,则此念佛\之语亦是真实、亦是可以依凭。 何以对于让人受损者则依凭信受,而可以得到利益的却违背而不信。 一个依循、一个违背,自我互相矛盾冲突。 而赵州禅师所言的,总是归向于我们自己的本分。 佛之一字我不喜闻\,与念佛\而报恩德者,皆是属于禅宗的转语。 若是能够直下识得自己之本心,才知道赵州禅师的禅道超越于凡俗的常情,其语句超出于寻常格式之外,从此应当孜孜不倦地念佛,唯恐每日的时间皆不足够也。 假使不能够亲见赵州禅师之意旨,则宁可以赵州禅师所说的念佛作为修持的方式,不可以依照赵州拨弃诸佛的方式而将其作为把柄。 若是依照念佛而来修行,则即生便可以超出生死轮回,将来必定可以成就佛道。 若是依照拨弃诸佛的方式,则是谤佛谤法谤僧,现生则其所造的罪业如同高山一样地堆积,福德智慧如同冰雪一样地销融。 性命终绝之后则永远堕落于阿鼻地狱,无量长劫要受种种痛苦,其利益和灾害、所得和失去的,何异于天渊高下之差别也。 总而言之,如今之人大多都是福德微薄智慧肤浅,业力极重罪障深厚。 对于能够有益于人者,就好像是完全没有听闻一样;而对于令我们受损的,则全身顶戴而受持。 (得益和受损是约未能悟道而错会其意来说,并不是说古德所说之法,有利益或损害之差别。 )诸多禅宗祖师酬答应对其当机者的言语,全部都是以如此的方式,不必劳烦而全部解释。 你所谓的禅宗诸祖师的真实之言语,绝对是可以依靠凭借的,那么你何不依照百丈禅师所云的:修行佛法以念佛最为稳当。 \又何不依照百丈禅师所立下的为病僧祈祷念佛的仪式,火化度送亡僧的念佛规范,皆悉为其回向往生于极乐净土呢? 难道你认为百丈禅师只令死者往生净土,而不令在生者亦求生净土吗? 你又何不依照西天印度禅宗第十四代祖师龙树菩萨,释迦如来预先授记其将可往生极乐世界。 此菩萨在龙宫当中背诵而取出《华严经》,广泛造作诸般论著,偏偏独赞西方净土,譬如在《毗婆沙论》,称赞念佛往生净土为易行而且快速能够到达之佛道呢? 你又何不依照禅宗第十二代祖师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的最末后,开显指示最殊胜的方便之道,令人称念阿弥陀佛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便可恒常侍奉阿弥陀佛,永远而可不退转于佛道呢? 你又何不依照禅宗二祖阿难尊者,初祖迦叶尊者,其所结集的三藏经典,与净土的诸般经典呢? 假使净土法门不足以师法学习,有害于世间众生,彼祖师们何以不知好歹,而遗留给后世这样的罪恶根源呢? 此外诸大乘经典,皆赞扬西方净土,而小乘的经典则没有一个字谈到西方净土。 难道你认为大乘的经典,不足以依凭法则吗? 又释迦牟尼佛说《阿弥陀经》之时,六方世界如恒河沙之诸佛,悉皆现出广长舌相,劝导众生信受此释迦牟尼佛所说之《阿弥陀经》。 难道你认为六方世界之诸佛,也是遗留给后人罪恶祸害吗? 如果你说六祖大师,赵州禅师等人的话,不可不相信。 那么龙树菩萨、马鸣菩萨、阿难尊者、迦叶尊者、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六方世界的诸佛、诸多的大乘经典,则更加是不可不相信。 如果说诸佛、诸祖师、诸大乘经典,皆不足以相信,那么又哪里有六祖和赵州可以令人相信呢? 你只见到浅近之处而不见到远处,只知小事而不知大道。 就如同乡野之民仰慕县令的地方势力,而却不知道皇帝天子之广大威德。 又如同小孩儿见到几枚铜钱便即刻捡拾而去,遇到无价的摩尼宝珠而却不知顾视注意也。 你还知道永明大师的〈四料简〉,其所开示的禅宗净土之有无,其利益损害和所得所失吗? 永明大师乃是阿弥陀佛之化身,怎么肯遗留给后人罪恶祸害,毁谤正*轮,疑惑耽误众生,而断灭佛陀之种性呢? 彼参禅者曰:彼永明禅师所作的料简,其言语显得支离破碎,不足以作为修行的法则。 何以这样说呢? 彼所谓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若是如他所说的,则如今的参禅之人,大多都是看念佛的是谁\这个话头。 也有的人安住于念佛堂,长年修行念佛者,那么彼人真的于现世皆能为人之师,而来生即能成佛作祖吗? 彼四料简又云: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如今这些平凡的愚夫愚妇,专门持念阿弥陀佛名号者,到处都有。 可是却未曾见过有几个人临命终时,现出种种的瑞相,承蒙阿弥陀佛的接引,而往生于西方净土也。 由此可见永明禅师的〈四料简〉,是不足以作为修行之法则。 我回答曰:你何以如此粗鲁急躁而囫囵吞枣,像这样不知仔细品尝滋味啊! 永明大师之料别简择,乃是大藏经之纲要宗旨,修道行持之龟鉴指引。 首先必须认识确定如何才是禅\? 如何才是净\? 如何才称之为有\? 如何而称之为无\? 然后随逐其文句而分别剖析,则便可知道其字字皆如同天造地设一般,没有一个字不是极为恰当,没有一个字可以更改移动。 我数十年来见到禅宗和讲经的诸师所说的,都和你所说的一样而没有稍微的差异。 大家的见解境地都是如此,那么也难怪禅宗和净土,日日渐渐地见到其衰败残缺也。 参禅者曰:何者名为禅\和净\,又何者称之为有\和无\,请师父您慈悲垂示而明白教诲。 我答曰:所谓的是禅\者,即是我们人人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禅宗门中所谓的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 禅宗门内其言语不明白说破,却令人参究而自己悟得,是故其言语是如此。 其实际上即是无能见所见,即寂而即照之离念灵知,纯真之心体也。 (离念灵知者,完全没有分别思虑,而明白洞悉前境也。 )所谓的净土\者,即具有信心愿力以持念佛名。 而其所求生的西方极乐世界,并非是偏指理体的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也。 有禅\者,即是指人们参究的功力至极,分别念虑能使之寂静而情执消亡,彻底明见自己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即是所谓的明心见性也。 有净土\者,即是真实的发起广大菩提心,生起信心发起誓愿,执持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 所谓的禅\与净土\,唯只是约理体、约教典而言;而有禅\、有净土\,乃是约众生根机和其修行来说。 教典和理体则恒常皆是如是,即使是佛陀也不能令其增加,凡夫也不能令其减少。 而众生的根机和修行则必须依于教典起而修行,修行到了极致便可证得理体,使其真理实际存有于自己心中。 此禅净\、有禅有净\二者的文字虽然相似,可是实际上却是大大的不同,必须要仔细地参究详明,不可以儱侗不清。 假使参禅尚未开悟,或是悟而尚未透彻,皆不可以名之为有禅\。 假使虽然有在念佛,却偏执唯心净土而无信愿求生西方极乐,或者是有信愿而不真实恳切,悠悠泛泛、散散漫漫,心中敷衍而如同习惯之事。 或者修行虽然精进,可是心念贪恋于尘俗境界,或者求其来世生于富贵人家,享受五欲之快乐。 或者求生于天界,享受天人的福报安乐。 或者求其来生之时,能够出家而为僧人,一听闻佛法即能悟得千般道理,得到佛法的大总持,宏扬佛法正道,普遍利益一切的众生。 如此种种皆不可名之为有净土\也。 参禅者问曰:出家为僧,宏法利生,又有什么过失,而也要简除在有净土\之外呢? 我答曰:若是已经断除见惑思惑之烦恼,已经解脱了六道之生死,乘著慈悲的广大愿轮,示现出生于五浊恶世,上宏佛法下化众生,可以如此度脱众生则可以。 若是有些虽然有智慧和愿力,可是尚未断除见思二惑,纵使其能不迷惑于受生的最初之时,可是也很难保证其于一生之中或多生之时,不被种种境界之所迷惑。 以其虽然能够宏扬佛法,可是尚未证得无生之智,情执之种子仍然存在,遇著境界遭逢众缘,难免会被种种境缘所迷惑。 假使一旦随著境界而迷失,那么能够迅速觉察醒悟者,一万人当中没有一个两者。 从迷惑而更再入于迷惑,不能够自拔超脱于境界之外,因此而长远劫来沉沦生死者,实在是有非常多的人。 释迦如来为了此种缘故,因此令人先求往生于西方极乐净土,令其亲见阿弥陀佛而听闻佛法,证得无生忍之妙智。 然后乘藉著阿弥陀佛慈悲之力,以及自己的本愿之轮,回转而入于娑婆世界,度脱一切的众生。 如此则修行只有前进而无有后退,只有所得而无有缺失。 因此如果尚未断除见思二惑,而居住于此娑婆世界宏扬佛法,其他的宗派莫不皆是如此,然而在净土宗则断然而万万不允许也。 世间的人大多以为,凡是参禅者便是有禅\,凡是念佛者便是有净土\。 像这样不但是不知道禅\和净\,同时也是不知道〈四料简〉文句之意义。 孤负了永明大师古佛示现的一番大慈悲心,截断了后世修行人一条出离苦海之捷径。 自我耽误亦耽误他人,其祸害岂有穷极之时。 这就是所谓的认错定位罗盘的星辰,毫厘之间有差错,就相差如同天地之悬远也。 彼参禅者曰:禅和净土的有无,我约略已经知道其旨趣。 〈四料简〉偈颂的玄妙文句,请师父您详细地训解诠释。 我答曰:所谓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者,是说这个人已经彻悟了禅宗之意旨,已经明心见性。 并且又能够深入佛法经藏,完备地了知释迦如来一切权教实教之法门。 而且在一切的诸法当中,又唯有以信愿念佛这一个方法,以之作为自利利他的普遍正行。 《观无量寿佛经》当中的上品上生,其所谓的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者,即是指此人也。 其人有广大的智慧,有大辩才。 一切的邪魔外道,听闻到其名声则丧失胆魄。 就如同威猛之老虎更戴上锐利的双角,其威力强猛无有其他兽类可以相比并列。 凡是有前来参学者,皆能随其根机而说法,应当以禅净双修而接引者,则以禅净双修而接引之。 应当以专修净土法门而接引者,则以专修净土法门而接引之,无论是上中下之根机,没有一个人不蒙受其恩泽,如此岂不是人天之导师吗? 至于到了其临命终时,承蒙阿弥陀佛的慈悲接引,往生于极乐世界的上品莲台,只有一弹指之时间,便能够华开见佛,证得无生忍之妙智,最低下者即能证得圆教的初住位,也有顿时可超越诸般位次,而至于等觉菩萨者。 圆教的初住菩萨,即能够现身于一百个世界而示现作佛,更何况是在此初住位之后,其位位倍加殊胜,乃至于直至第四十一位的等觉菩萨呢? 是故称之曰来生作佛祖\也。 所谓的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者。 这是说其人虽然尚未明心见性,可是却又决定志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是因为阿弥陀佛在过去无数劫当中,发下了广大的誓愿,普遍摄受一切的众生,就如同慈爱的母亲忆念独子一样。 众生若是能够真的如同游子忆念母亲,以志诚心忆念于佛,如是则必定可以感应道交,即能蒙受阿弥陀佛之摄受也。 平日努力修行禅定智慧者,固然可以往生于西方净土。 即使是曾经造作五逆十恶之人,于其临命终时由于痛苦之所逼迫,而发起大惭愧心,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十声,或者只有一声,然后便直下而性命终止,也同样皆可以蒙受阿弥陀佛的化身,前来接引而往生净土。 如此岂不是万人修行万人前去吗? 然而此种人虽然念佛没有多少工夫,但是因为其心力极为猛励强烈,是故能够获得如此巨大之利益。 不得将其如同泛泛悠悠、散散漫漫的人,而来较量分别其念佛功德之多少。 这些人既然能够往生西方净土,其亲见佛陀听闻佛法,虽然也有缓慢和迅速之不同。 然而其已经高登净土而进入圣人之流,永远便可得不退转。 并且随著其根性的浅深之不同,或者渐次、或者顿时,便可证得诸般之果位。 既可证得种种果位,则其开悟更不必等待人谈论了。 此即是所谓的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也。 所谓的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者。 是指其人虽然彻悟了禅宗之意旨,已经明心见性。 然而见惑思惑之烦恼,并不容易断除。 必须要经历种种缘起境界的锻炼,令其见思烦恼清净断除而无有剩余,那么三界的分段生死,才有可能出离。 如果说一丝毫的见思烦恼都尚未断除者,姑且先不要谈论。 即使是努力断除而只剩下一丝毫尚未清净除尽者,则其六道的轮回生死依旧难以逃避。 生死的大海极为深广,菩提的道路极为遥远,尚未归于解脱之家,即便性命终结。 大彻大悟的人,十个人当中,有九个人皆是如此。 故曰:十人九蹉路\。 所谓蹉者,即是蹉跎,即世俗所谓的担搁\也。 阴境\者,是指中阴身的境界。 即是在临命终时,现生以及历劫以来,种种善恶业力所现之境界。 此中阴的境界一现前,在一眨眼之间,便随著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之中,一丝一毫也不能自作主宰。 就如同人们负债一样,必定被最强的债主先牵去偿还。 心念的思绪有多头多端,心念最重者首先坠入。 五祖戒再来而为苏东坡,草堂清再来作鲁公,这些还是比较好的呢! 是故说: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 所谓的阴\,其音韵和意义都与荫\字相同,即是盖覆的意思。 是说由于此善恶业力,盖覆了真如自性,使其不能显现也。 瞥,音韵为撇\,是指眨眼也。 有把蹉\字当作错\字。 而把阴境\当作是五阴魔之境界,这些总是因为不认识禅\和有\这个字的意思,因此导致有如此的胡说八道。 岂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人,十个有九个人,错\走了修行的路头,却即随著「五阴魔之境界而去,而变得著魔发狂呢? 人之所以著魔发狂者,乃是因为不知道教理,不明白自心本性,因此而成为盲修瞎炼之增上慢种性也。 何以不知好歹而将著魔发狂之事,加之于大彻大悟者之上呢? 这个关系甚为重大,不可以不明辨也。 所谓的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者。 有人认为\无禅无净土者,即是指一般不学佛法的人,只知埋头造业,不修任何的善法,这是大错特错的。 佛教的法门虽然有无量无边之多,唯有禅宗和净土,最为适合众人的根机。 无禅无净土\,是指其人既然尚未能够彻悟心性,而又不求生极乐净土,只是悠悠泛泛,任意地修习其余的法门。 既然不能靠自力而定慧均等,断除烦惑证得真性;又无从仰仗阿弥陀佛慈悲之力,而带业往生极乐世界。 以其毕生泛泛修行其他法门之功德,感得来世他生的人天福报。 此人现生既然无有正确之智慧,来生亦无有智慧,于是即随著福报境界而转,耽溺执著于五欲境界,广泛造下种种恶业。 既然造下种种恶业,将来便难逃于恶道之果报。 等到其人生命的一口气不来,随即堕落于地狱之中。 以地狱当中洞然火烧之铁床铜柱,经历于长久之时劫,寝卧铁床抱持铜柱,以偿还彼从前贪欲声色、杀害生命等种种的恶业。 诸佛菩萨,虽然想要垂慈怜悯而救拔之,可是因为其被恶业之力所障碍的缘故,不能得到佛菩萨慈悲之利益。 古人曾经说修行佛道之人,若无真正的信愿以求生西方净土,而泛泛地修习其他的善行,这个称之为第三世之怨苦,就是在说这种人也! 这是因为其人以今生之修行,来生便能享受福报,倚仗著福报之势力又作下种种恶业,即获得第三世的堕落恶道。 快乐暂时得到于来生,可是痛苦却遗留于长久之时劫。 纵使令其地狱的业报消尽,又再度转生于鬼道畜生。 想要再度得到人身,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也。 所以释迦牟尼佛以手拈起地上之泥土,问阿难尊者曰:我手上的泥土多,还是大地的泥土多? 阿难尊者回答佛说:大地的泥土多。 \佛陀言:能够得到人身者,就如同我手中之泥土。 失去人身者,就如同大地上的泥土。 所谓的\万劫与千生,没有一个人可以依怙。 犹只是局限于偈语之言,而浅近地言论其孤独受苦的窘况也。 因为一切的修行法门,专门仰仗于自力修行;而净土法门,则是仰仗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加持摄受。 一切的修行法门,要烦恼惑和业种清净断尽,才能够了脱生死;而净土法门,只要带业往生极乐净土,即能进入圣人之流。 永明大师,恐怕世人不知道其缘故,因此特别作诗偈料简,以垂示于将来之众生。 可以说是迷于河流津途者的救渡宝筏,危险道路的明智导师。 只可惜全世界的人,都是随意迷糊地读过,不知加以研讨探究其深意。 这大概就是众生同分的恶业所共同招感之果报吧? 彼参禅者曰:我昔日不知是何过失,很早便迷昧于真实的佛法。 宿世不知有何福报,可以听闻到师父您开示出离之要径。 我愿意侧列于师父您的门墙之下,作您的弟子而执持奉侍手巾水瓶。 我回答曰:我有什么德行,敢让你如此称赞言说。 但是我所说的言语,皆是宗主于诸佛陀、诸祖师之智慧。 你只要仰望信受佛陀祖师之语,努力宏扬净土法门,则无有恩德而不能回报,无有罪业而不消除。 过去天亲菩萨,最初修行时毁谤大乘佛法,后来以努力宏扬大乘来救赎其昔日的罪过。 你如果能够追随彼菩萨之美好芳踪,我愿意舍弃我的身命而供养你。 彼参禅之上座乃礼佛而发愿云:我弟子某甲,从于今日以后,专门修习净土法门。 唯愿祈望临命终后,往生于西方极乐上品莲华,亲见阿弥陀佛而听闻佛法,顿时证得无生之智。 然后不违离于极乐安养,普遍进入于十方世界之中,以逆行或顺行、隐密或显明之方式,用种种的方便,宏扬流通此净土法门,度脱一切的众生。 尽于未来之际,无有间断歇息。 虚空有其穷尽,我之愿力则无穷。 唯愿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常住之三宝,愍念我的愚痴诚心,一同垂慈而摄受。 我则曰:净土法门此事,乃是一个广大的因缘。 净土法门的义理者,即是如来秘密之藏。 你如今能够信受奉行,即是以佛陀之功德庄严而自我庄严也。 参禅的上座唯唯称是而退去。 我因此记录其问答,以作为不知道净土法门之人的劝导。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一切的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是由于迷失真性追逐妄想,违背觉性合于幻尘,将全体的如来智慧德相转变为烦恼恶业。 因此恒久以来经过长远的时劫,轮回生死于三界之中。 释迦如来怜悯众生之迷妄痛苦,因此为之演说诸法。 令众生能够返转妄想归于真心,背离幻尘合于觉性。 使彼众生种种的烦恼恶业,全体回复成为智慧德相。 从此乃至尽于未来之际,能够安住于常寂光之中。 这就犹如将流水结成坚冰,再融化坚冰而成为流水,水的体性并没有差异,而其作用则有天地之差别。 然而众生的根机有大乘小乘的不同,迷惑也有浅深之不等。 佛陀各个随其根机时宜,令彼众生能够得到利益。 佛陀所说的法门,其浩瀚广大就如同恒河沙。 而就其当中求其至圆满、至顿速,最微妙、最玄奥不可思议的,下手容易而成就的功德高广,所用的力量少而得到之效果迅速,普遍利益上中下三种根机,统摄一切修行的诸般法门。 不论是上根圣者与下根凡夫皆可共同修行,大根机与小根器都可以共同领受者,则没有像净土法门一样殊胜而超绝也。 何以如此说呢? 一切的修行法门,虽然有渐教、顿教之不同,权教和实教也各有差异。 但是都必须修习的功德深厚,才可以断除烦惑、证得真性,才可出离三界的生死,超越凡俗进入圣位。 这就是所谓的全部仰仗自力,别无其他的依靠托付。 假使稍微还有一丝毫的烦惑尚未断尽,则仍旧堕入于生死轮回也! 而且这些都是义理旨趣甚为深奥,并不容易修行学习,若不是宿世具有善根者,即于此生实在很难能够证入真性。 惟有求生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不论其是富贵或是贫贱、年老年幼和男子女人,不论聪智愚痴和出家在家之人,乃至士农工商一切人等,都能够从事修习。 这是由于阿弥陀佛以其大悲愿力,摄取娑婆世界痛苦烦恼的众生,是故比较其余的修行法门,证得果位较为容易也。 凡是一切的有情众生,听闻到此净土法门者,应当相信此娑婆世间极为痛苦,而西方阿弥陀佛的国土极为安乐。 应当深信我多生多劫以来,业力障碍极为深重,如果没有凭借阿弥陀佛之愿力摄受,决定很难快速出离。 应当相信只要发愿修行求生净土,则决定可以如期往生。 应当相信只要一心念佛,则必定蒙受阿弥陀佛的慈悲摄受。 由此之故而坚定一心,祈愿出离娑婆世界,就如同囚犯想要出离于牢狱,绝对没有一丝毫的系念贪恋之心。 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如同流落他乡之旅客、心中思念想要归于故乡,怎么会有因循怠堕之念呢? 从此之后应当随著自己的本分和力量,以至诚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 无论是谈话、静默、行动、止静,行住坐卧之间,迎接来宾招待客人,乃至著衣吃饭之际,务必要令阿弥陀佛不离于我心,我心不离于阿弥陀佛。 就譬如非常切要之事挂记系念于心中,凡是不论平日种种的作为,都不会忘记此事一样。 或者是有公事和私人的种种事务极多,完全没有稍微的闲暇,也必须于早晚之时以十念的方式来念佛,至心发愿求生净土,如此同样也可以往生。 这是因为阿弥陀佛曾经有愿力说:十方世界的众生,如果能够至心信乐,想要求生我之国土,乃至只有十念念佛,若是不能够往生者,我即不取无上正觉。 是故只要十念念佛,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 但是既然念佛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则必须要发起慈悲心,实行方便度化众生之事。 并且息灭贪嗔痴,戒止杀生偷盗邪淫,努力地自利利人,如此才能符合佛陀的本意。 否则心念和佛陀互相违背,与佛的感应之道互相间隔。 如此则只能种下来世之因,难以获得现前之果。 若是能够以志诚心忆念于佛,言行符合于佛心,心念与口中之言语相应。 如是而念佛之人,等到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必定亲自垂手而接引,然后往生于西方净土。 一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则便可超越凡俗进入圣位,了脱生死跳出轮回,永远离于种种的众苦,但受诸般的安乐而已。 此则完全是仰仗阿弥陀佛慈悲摄受之力,而不论修行者功德之深浅差别,其烦惑之多少有无。 只要具有真实的信心、深切的愿力,决定不会遗漏任何一人而不得往生。 至于若是在此世界已经断惑而求往生者,则可顿时超越至十地。 已经登入初地之人求生,则很迅速便能够证得究竟佛乘。 所以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等菩萨,皆发愿往生于西方净土。 具足十恶业的众生如果肯念佛求生极乐,尚且可以进入下下的末品。 即将堕入地狱的人念佛,也可以高登于极乐莲邦。 因此张善和、张钟旭、雄俊、惟恭等造恶之人,同样也可以超出娑婆世界之轮回也。 而其他那些戒律和善业具足而修,定力和慧力能够均等奉行,居于尘劳而不受染污,处于五浊而恒常清净,立定志向求生西方,然后命终之后高登于上品莲台者,其数量众多就犹如群星拱居于北斗之旁,众流之水朝向于东方,哪有办法可以计算其数目呢? 是以千部经典、万般论著,处处皆指示归向于净土。 过去的圣者、前代之贤人,人人都趣向于极乐世界。 因为忆念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乃是释迦如来普遍度化众生之要道,是一切众生即生可以出离苦海的妙法之故也。 宗教不宜混滥论(因为讲经者每每喜欢谈论禅宗,而发起著作此论)释迦如来演说经典,诸多祖师造作论著。 宗门和教门这两个法门,原来就是同一的佛法。 没有办法将其分离,也不必强加结合。 只是随著众生的根机而令其得到利益,随者其能得之利益而建立其名称。 上根机的众生一听闻到佛法,顿时了悟自心,圆满修行种种道品,因此即名之为宗\门(此乃是约后世而说,当初只是称为圆顿教而已。 )。 中下根机的人听闻佛法,次第地进修道品,渐渐而悟得真理,因此即名之为教\门。 等到了像法末法之时,佛法开始流入此东土,人们的根机聪明敏利,很多人有能力可以听闻忆持,因此大部分都以记忆读诵、讲经说法为修行之事。 而于衲僧的本分之事,自心本性的向上一著,有真实体悟、亲身证解者非常少,将佛陀祖师之法来说食数宝者多。 以此之故达磨祖师特地从西天而来,阐明真指人心之法,令人亲见自己的本来面目,后世之人名之曰宗门\。 既然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然后再去看佛陀的教典而修行,才知道全部的三藏经教,都是自己家里的话。 六度万行之修行,皆是自己家里之事。 如此便是以宗门之悟解为眼目,以教门之修持为双足。 若是没有眼目则没有办法见到道路,如果没有双足则不能够到家。 此乃是宗门和教门之彼此互相需求而不相违背,彼此相合而不相离也。 至于南岳慧思禅师和天台智者大师,其究竟真实的指归,大略也是与达磨祖师相同。 是故《传灯录》与《指月录》这二本禅宗语录,皆排列此二位祖师于应化圣贤\这一科当中。 而《高僧传》当中,不将其列于义解\之高僧,而列于习禅\之高僧。 这乃是古代具有慧眼之善知识,其将宗门和教门列为一贯也。 一直到了曹溪六祖大师之后,禅宗之道大为盛行。 不立文字之禅门语录文字,广泛流布于天下各地区。 知解之路日渐开启,悟道之门即将阻塞。 是故南岳怀让禅师、青原行思禅师等诸位祖师,皆用机锋之语言来接引学人。 使参学者其所记忆的佛陀祖师现成的语言,无从回答禅师所问之问题。 如果不是真正了知确当,便没有办法探测其所说之意。 祖师们以此来勘验学人,则黄金和杂铁便立时可以分辨,美玉和土石永远可以分清,没有办法假冒滥充,而破坏间杂真正的佛法正道,此即是机锋转语之所由来也。 自此以后此禅门之法日加兴盛,禅宗的善知识举示显扬佛法之时,唯恐落入前人旧有的窠臼,以致成为故有老套,而导致疑惑耽误前来参学之人,使其坏乱禅宗的门风。 是故其机锋之应用更加险峻,时时转变而无一定的方式,令人无从去揣摩探索。 是故祖师便有呵佛骂祖,排斥经教,拨弃净土者。 (如此的机锋作用,南岳慧思禅师有两句话可以道尽,其曰:超群出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不会,若是把指示当作真实之法,则罪同五逆矣。 )祖师们以奇特的语言,剿灭铲除人们的情执之见,塞却众人虚妄分别的谬解之路。 使根机成熟者可以直下知道其归处,彻悟指归向上的心性之路。 根机较生疏者如果可以真实参悟努力探究,必定可以到达大彻大悟而后已。 这是因为当时的善知识极为众多,人们的根器尚且很猛利,其对教理也明白了解,了脱生死之心也极为肯切。 纵使不能够于祖师的言语当中直下了悟,必定也不肯生起下劣之心,而将祖师所作的机锋言语当作是真实法之故也。 而如今之人,大多是很少读过儒家之书,尚且不明白世间为人之理;未能穷究一切教乘,不能理解佛陀之法。 才一发心修行,便进入宗门之中。 在禅宗门内的知识只是为了支撑扶持其禅宗之门庭,也学古人一样举示显扬,而不谈论佛法修道之利害关系。 而在参学之人则不肯去下真实的疑情,个个都将祖师的机锋指示\认为是实有之法。 或者有些人在今人举示之处,或在古人的语录当中,以自己的意识思惟卜度、推测出一番道理,然而总是超不出按照文字解释词义之外,便自己以为彻悟了向上之理,参学之事已经完毕。 随即自己处于善知识之位,开导后进的学人,自己执守一个门庭宗派。 又恐怕人家说他不是通家,因此禅宗和讲经同时并弘,想要自称为是宗门教门皆悉通达的宗说兼通之人。 如果谈到宗门则古代大德指归向上之言语,竟然对其作解释词义、训话文字之言说;讲说教典时则释迦如来令人修因克果之道,反而成为表法譬喻之义的言说。 以教门破坏宗门,以宗门破坏教门。 如同一个盲人引导众多盲人,相牵而进入火坑当中。 致使后辈的学者不能听闻古人之修行芳规,而只有学习其一时方便的轻视佛陀、陵侮祖师,排斥因行、拨无果报而己! 古人的言语,完全没有办法知晓明了,而对衲僧的本分之事,又何曾梦见呢? 如今将宗门和教门之语言文字和意义旨趣,简略地加以分别说明。 用以期望一切众人唯有得到其利益,而不遭受其病害也。 何者是所谓的宗\门? 何者是所谓的教\门? 如果从开示演说佛法之角度而言,宗门和教门皆是言教。 如果从契入悟解佛心之角度而言,宗门和教门皆是佛之心宗。 教门当中固然有佛之心宗,宗门当中也有文字言教。 教家当中的心宗(佛心之宗),即是实相微妙理体的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等三德的秘密之藏。 乃是宗门禅家当中的衲僧的本分事,法身向上之一著。 (此乃是对宗门而说,是故以体性为宗。 若是就教门而论,即名之为体\也。 而教门当中的宗\,乃是入于体性之路径。 不能够与宗门当中向上一著、指归心体而对论。 )教家当中的言教,即是经论当中所说的文字语言,以及种种的法门行相。 而这些言教法相,无不皆是诠释微妙之性理,皆是归于佛心之秘藏。 就犹宗门禅家之机锋转语,以及种种的应机作用也。 只是教门当中则虽然未能悟入佛心,亦可令其理解了知;宗门则未悟佛心,便不能知禅师机锋转语之所谓为何,这一点有差异也。 宗门禅家之言教,即是禅师的机锋转语,扬起拳头、竖起拂尘,或者言语或者静默,种种应时的作用,全部皆是就彼前来请问者之根机,为其指归心宗的向上一路。 如是的转语等,乃是标指向上、指示心性真月之手指,并不是转语机锋等,即是向上的心性真月。 假使能够依循手指而观察真月,则真月便可以直下亲见。 所见到的心性真月,才是真正的宗门禅家之心宗。 如今之人把机锋转语当作心宗,不求契入悟得真实的心性,只是学习会通弄透这些机锋言语。 如此便是认指为月,而却不再知道有真实之明月,实在是可惜啊! 此外在教门当中则是上中下三根普被,无论利根钝根全部都收摄,就犹如圣君帝王明白的诏示,天下万国都钦敬尊崇。 无论是智慧愚痴、贤与不贤之人民,皆令其知晓明了,皆必须遵守奉行。 如果有一人不遵守者,则处以极刑;佛陀所教导的戒法,如果有一人不遵守者,则便堕落于三涂恶道当中。 宗门则独独教化上根之辈,不摄受中下根机之人。 此就犹如将军之秘密指令,唯有军营内的人才能够了知,军营外之人,任凭其智慧就如同生而知之的高人,也没有办法能够知晓。 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才能够使我全军去消灭叛贼盗匪,然后使天下太平。 军中的密令如果一旦泄露,则我方之三军倾刻便被覆灭;祖师的心印一旦泄露,则禅门的五宗即便丧失消亡。 因此宗门禅家在尚未开悟之前,只允许参究话头,不准翻阅禅宗的语录书籍。 这实在是恐怕初学的人错会祖师之意,以自己的迷妄当作开悟,以虚假的分别知见混乱了真实的智慧,如此即名为泄露,其危害甚为巨大。 而一旦大悟之后,则必须广泛阅读祖师之语录,仔细抉择自己的见地,如此则差别智便可以大开,药味和忌味都可明白了知。 然而尚且必须在历缘对境当中加以锻练,必定使自己所行与所解的能够相应,如此才可出于世间为人解惑说法,宏扬阐释禅门之宗风。 如今之人不教人真实努力参究,而却为人讲说开演禅宗之语录。 使其开启意识知解之路,生起分别猜测揣度之心,以自己虚妄的见解去体会祖师之意,在依稀仿佛之间,想像一个义理知解,其全体便是错误,而便自以为就是。 就算假使没有错误,他只是如同一条泥龙、或只是自己画一个大饼,岂是真的就能兴起云雨、可以充饥? 所以宗门禅法必须要真实参究,才能够有真实的利益也。 尚未开慧眼者,听闻到有人讲说禅宗的语录公案、谈论心性,则喜出望外。 若是真正具有慧眼者,则必定心中悲痛而透彻骨髓也。 以如此的方式宏扬禅宗,则只有大大的损害,而毫无真实的利益。 这就何异于以自己的秘密军令前往告诉敌兵,然后相邀而互相战斗,如是而不自我消灭自己者、真是非常稀少啊。 由于如此宏扬禅宗之故,而有假装冒充悟道者,实在是不胜其多。 破坏挠乱佛法者,实在是多有其人也。 此外教门则是以文字来显示义理,依著义理而修观行,观行成就则能证得理体,令人由理解了知而进入佛法,所以天台以三止三观,来宏传佛陀的心印也。 宗门则是离于文字而显示其意,悟得其意而明了心地,明了心地之后起而修行,这是令人由参究的方式而得知佛法。 是故禅宗以直指人心之方式,来宏传佛陀的心印也。 又经教当中所说的因果修证,凡夫圣人众生诸佛,其差别的事相、同一的理性,和种种修行之相貌,都清晰了然而历历分明。 若是能够依经教而修习因地,自然便能够证得果地,超越凡情入于圣位,即众生之身而成就佛道也。 既然能够得到此事,则那个不涉入于因果修证和凡夫圣人、众生诸佛之理体,又岂待向外而去追求呢? 而宗门当中所说的,总是归于人人的本分心地,那个不涉及因果修证和凡夫圣人、众生诸佛之理体(此乃理即佛也)。 若是能够体会此禅宗之意(此乃名字即佛和观行即佛之初心也。 ),必定依然要依照此不涉及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之理体,而生起修习因地证得果报,超越凡情入于圣位,即众生身而成就佛道之事也(此是观行即佛,到究竟即佛也。 )所以古代的大德在大悟之后,有的三次、有的七次阅读大藏经著(汾州无业禅师三次阅读完大藏经。 育王知微禅师,乃是大慧宗杲禅师之门人,禁足于上塔院十余年,七次阅读完大藏经,此事见于《育王山志》。 )。 有的以为坐著看经典乃是不恭敬,于是跪著读、边行边读或站立著读诵(栖贤湜禅师三次阅读大藏经,皆是如此。 )。 有的是尽其终生每日持诵一部《法华经》者(如永明寿禅师、首山念禅师)。 有的看经时唯恐有人干挠打岔,于是贴字帖于方丈室的门头,曰:看经时不许问话\者(如仰山慧寂禅师。 )。 也有持诵观世音菩萨圣号者(明教嵩禅师,每日持诵十万声观世音菩萨圣号,世出世间的经书,不必阅读便可了知。 此外华林觉禅师常常称念观世音菩萨,于是感得两只老虎常常相依附。 )此有持诵准提神咒者,(如金华俱胝和尚。 )。 有每日定课一百零八种佛事者(永明延寿禅师,一部《法华经》也在一百零八之数目当中。 )。 有对著站立的圣像不敢坐,对著端坐的圣像不敢躺卧者(如大通本禅师,又凡是素食食物若是以鱼肉为名者,即不食用)。 有一日不作务,一日不饭食者(如百丈怀海禅师)。 至于称念阿弥陀佛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则是多得不可胜数。 这是因为百丈禅师,乃是马祖禅师传道的嫡子,百丈禅师的开示有说:修行的法门以念佛最为稳当。 \又百丈禅师所订立的清规当中,凡是祈祷疾病之僧人,火化度送亡僧,皆是令其归于极乐净土。 是故禅宗门内五宗的禅师,大多从事秘密修行念佛法门也。 有很多都是经历长久之修行,亲自实行种种苦行(如沩山禅师作典座,雪峰禅师作饭头之类。 ),无非是要圆满六度波罗密,以自利利他。 古代的禅师大多是像这样重视佛法如同宝贝,轻视色身犹似微尘,绝对不会像今人一样轻视高慢古今之世,亵污轻黩经典论典也。 是故可知宗门犹如军队之前锋,教门则为殿后之劲旅,其所成办的是同一件佛事,其所说的是同一的佛法。 只是以其语言的施设,接引门庭之建立有所不同而已。 而那些门外汉不能了知其虽然相同而不可以合一,虽然相异而不可以分离之缘故和所以。 因而虚妄地用自己的成见,强加以主宰分别。 不是互相毁谤,便是加以混乱。 彼此互相毁谤之过失,愚痴的人或许能够了知;而互相混乱之过失,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难以知晓。 这实在是因为归于本元则无二无分别,而其方便之善巧则有很多不同的门路。 宗门禅家的方便善巧,超出于常格之外,其所有的语言指示,似乎是扫荡一切之法。 未能得其言外之意者,便不能体会其离于言语之外的旨意,唯有食用取出了出美酒的糟粕。 在宗门当中则只要开出一条理解之路,便不肯努力参究。 在教门则狂妄地学习圆融无碍,破坏种种规矩事相。 唯有大智慧通达之士,才能于双方面得其利益。 否则就如同把醍醐甘露,贮存于有毒的器具当中,于是种种美味便成为妣霜鸩毒了。 教门虽然总摄说明万法唯心,然而必须就事论事,种种的事理因果,丝毫没有错失混滥,探究起始和究竟其最终之事,总是不出于一切唯心之理。 宗门禅家之确实商量之处,亦复如是。 若是举扬向上心性之事,虽然指尽世间一切之法和种种路头来作为问题,可是禅师在回答之时总是归于本分心地,绝对不会随著其语言而就事论事。 这就是所谓的问在答处,答在问处。 纵使有一些似乎是就事相而说的,然而其意旨是在彼本分心地而不在此事相。 若是误认其是就事相而说者,即如同白云万里般遥远了。 确实而明白商量言说者,在禅书当中是不收录的。 其禅书所此录的皆是属于心地的本分之话。 若是想要了知者,必须广泛阅读群书,否则可以看《万善同归集》,以及《净土十要》当中禅门宗匠的著述,也可以见到其大略之梗概也。 若是真实论及佛法之大体,其实并不出于真俗二谛。 就是真谛而言,则离一切相、一法不立,所谓在真实本际的理地,不能蒙受任何一微尘也。 就俗谛而言,则无有一法而不完备,所谓的在佛事门中,不舍弃任何一个善法。 在教门则真谛与俗谛同时并列阐述,然而大多是就世俗谛而言。 在宗门则是即于世俗法当中来说其真谛,而大多是扫除世俗之相。 必须知道真谛与俗谛同时具足于一体当中,并非是两个不同之物。 就譬如一个广大圆满的清净宝镜,其虚通光明洞澈一切万事万物,而自身却了无一物。 然而其虽然了无一物,而却又是胡人来则胡人现形,汉人来则汉人现形,森罗众多之万象全部一起来,则一切万物俱时显现。 虽然说一切万物的万相同时全部显现,而大圆宝镜的自身仍然是了无一物;虽其自身是了无一物,而并不妨碍所有的万相同时全部显现。 宗门便是在彼一切万相同时全部显现之处,专门说明其自体了无一物;教门则是在彼了无一物之处,详细谈论其一切群相俱时生起显现之因缘事相。 如是则宗门乃是在事相修行当中以说明本有理体,而不舍弃事相之修行;教门则是在本有的理性当中而谈论事相修行,最后仍是还归于本有之理性。 这正是所谓的称合本性以起而修行,全部的修行全是在本有理性。 本性不变而随于事缘,随于事缘而本性不变,事相和理性两者兼得,宗门和教门彼此不二也。 若是在教门当中,虽然是中下之根机,犹然能够得到其利益,但是若非上上利根之人便不能广大地通达,以其涉及的范围极为广博之故。 在宗门当中,虽然中下之根机难以探究而安置其心,而上根机之人便能大彻大悟,以其能够守于简约之故。 在教门中则世间法佛法,一切的事理性相,悉皆能够通达了知,然而又必须大开圆解(即宗门的大彻大悟也。 ),才可以作人天之导师。 在宗门则只要能够参破一个话头,亲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便能够阐扬直指人心之宗风。 在佛法大大兴盛之日,以及对佛法广大通达之人,可以依照宗门的方式而参究,这就譬如僧繇画龙,才一点睛则即时便可飞去。 佛法衰弱的时代,以及夙世根器陋劣之人,应当要依凭教法而修持。 这就譬如拙劣的工匠制作器物之时,如果废弃了绳墨规矩则终究无所成就。 教门当中大多是明显而谈论,宗门当中大多隐密而言说。 而宗门当中的明显演说者,如达磨大师云:净智妙圆,体自空寂。 马祖大师云:即心即佛。 \百丈大师云: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心性无染,本自圆成。 但离妄念,即如如佛。 此则与《法华》、《楞严》等诸大乘经典,丝毫没有差别异旨。 总之,在六祖以前的禅宗祖师大多明显而谈论心性,在六祖之后大多隐密而言说。 愚痴的人不能知道宗门和教门其语言的相同与相异之缘由旨趣,每每见到宗门的祖师垂设问题,而教家之人不能回答,于是便高推禅宗之法,藐视佛经教典。 将佛陀的经典视为是破旧的故纸,而祖师的言语则比纶音更加尊重(纶音即圣旨也)。 如今如果想要报答佛陀的恩德,利益一切的有情众生者。 在宗门则专门阐扬宗风,而尚且需要教典之印证;在教门则应当努力修习观行,不要混滥间杂著禅宗的语言。 这是因为如果自心能够通达微妙真谛,则所遇的任何之缘即是心宗,不论是柏树子、干屎橛、鸦鸣鹊噪、水流花放、欬唾掉臂、讥笑怒骂,一切的法法头头,全部都是心宗。 岂可说释迦如来金口所说的圆顿妙法,反而不足以作为心宗呢? 何须借他人杂木所制的扛子,来支撑自己的门庭;而自家良好的楩楠豫章巨大美好,何故却弃置而不用呢? 必须知道佛法没有胜劣高下,唯是一道而常然如此;然而根机则有生熟之不等,虽然是同一的法、而得到的利益却有差别。 有人说:那么教外别传的说法难道是不对的吗? 答曰:所言的教外别传者,是令人于手指之外见到明月也。 此外宗门禅家特殊的提持方式,超越于常情的格式之外,名之为教外别传。 然而此教外别传\四个字,也埋没了不知道多少的贤者豪杰,如今为你明白道破。 相对于教门而说,则宗门称之曰教外别传\。 然而禅宗的机锋转语等,也是言教的一种。 对宗门而说,则应当曰:机锋转语的言教之外另有别传\,如此才不致于孤负佛陀和祖师之恩,徒自造下口业也。 如果说佛陀的言教经典真的不能够弘传佛陀之心印,那么已经得到教外别传之旨的迦叶、阿难、马鸣、龙树,则应当另外再弘扬别传之法,何必要努力于结集三藏经典,注释经典、造作论著呢? 宗门必须要有经教来印证者,就如同木材必须要依从于准绳才可能端正也。 我曾经劝导一位狂僧念佛,彼人言:衲衣僧人的本分鼻孔,三世诸佛尚且摸索不著,那么还用念佛作什么? 我则答曰:若是真的挨著三世诸佛挨不著的本分鼻孔,尚且必须步步小心地随著三世诸佛的脚后根而转。 倘使不随著三世诸佛的脚后根而转,则你摸著的并不是衲衣僧人的鼻孔,而乃是阿鼻地狱当中铁床铜柱上的火孔也。 达磨祖师云:我二百年以后,明白佛道者多,修行佛道者少。 讲说佛理者多,通达佛理者少。 智者大师示现登于五品之位,南岳慧思禅师示现证得十住之铁轮。 是故可知如今之人于宗门和教门这两门,要大开智慧眼目尚且很困难,更何况是真实证得果位呢? 如果有一些具有大慈悲心、愿力深广,而生死之心恳切者,应当要追随远公、智者、永明、莲池等诸大祖师,专一致力于念佛求生净土这一个法门也。 书写至此,身傍有心中不甘者呵斥曰:佛法广大如同法界,究竟如同虚空,微妙之心性圆满明净,远离种种分别名相,哪里需要你用这许多的言语落索,加以分别疆界、建立差别呢? 我回应之曰:微妙的心性虽然是远离于分别名相,可是名相岂能够障碍微妙之心性呢? 如虚空的法界虽然没有疆界差别,可是疆界分别岂能够妨碍于如虚空之法界呢? 我想要舍离东土往生西方,是故必须要确定南方、辨别北方,这样才可以方向不致迷失,举足下足才有正确之地。 又恐怕自己的见解错误差谬,因此想要请示就正于通达之人。 这乃是为了如我等跛足凡夫之路程,而不是转轮圣王之地图也。 如果是通达方略、开明之士,过于凡人之量的圣贤大人,一切的世间法全部都是佛法,众生的业道无非是佛道。 祖师之意,教观之理,佛陀之经典,禅宗的语录,本来就是圆融贯通,有何可以混滥间杂。 穷尽我之智慧,也不能够测度其境界;竭尽我之力量,不能够窥视探测其藩篱限度。 我鄙漏之言论,乃是姑且就我鄙陋之根机而言。 你怎么可以将迦栖罗王之高远飞腾,用之于责难昆虫蚊子等微小之类,而期望能令其互相并驾其驱呢? 佛教以孝为本论孝顺之为道,其广大含容一切众生而无外也。 可以如同经线成就苍天、如同纬线持守大地,轨范圣人型塑贤者,中国过去的先王修之以成就至善之德,释迦如来乘之以证得觉悟之道。 是故儒家之《孝经》云:所谓的孝,乃是上天之常经也,大地之常义也,是人民之所行也。 佛陀的戒经云:应当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乃是至道之法,孝名之为戒,亦名为制止。 是故可知不论是世间或出世间,莫不是以孝为根本也。 奈何世俗的凡情之人,只知道孝行显著的形迹,不知道穷尽孝道之极致。 每次见到出家的释迦牟尼佛之弟子,往往便随著自己臆测之见解,肆意地毁谤责备,认为说是不孝父母,与放荡之子、忤逆之徒毫无差异。 却不知世间法重视孝道,出世间法也无不重视孝道。 这是由于世间之所谓孝道者,是有外在的形迹可以依循者也。 而佛家所谓的孝道者,是比较简略于形迹而专门致力于根本也。 有形迹可以依循者,明显而容易见到;专门致力于根本者,则是隐晦而难以明了。 何以如此说呢? 儒家之人服务劳动、饮食奉养以安定其双亲,乃是孝也。 建立自身行持圣道,流传名声于后世以显耀其双亲,乃是大孝也。 推至究竟而论,举凡仁、义、礼、智、信之五常,和种种善行,无非皆是孝道之发挥也。 是故《礼记》当中的〈祭义〉云:砍断一颗树,宰杀一只兽,如果不以其正当之时,都不是孝也。 是故曰孝悌之道,通于天地神明,光耀于四海也。 谈论孝道至此境界,可以说是究竟也穷尽也,没有办法更再进一步了。 然而其为孝道,皆是可以显现在耳目之间,在于人们所容易见到之处。 唯有我释迦佛之弟子,以成就佛道利益众生,作为最上的报答父母恩德之事。 而且不仅报答多生以来的父母,并且必当报答无量劫来在四生六道当中的一切父母。 不仅是于父母在生之前应当孝顺恭敬,并且应当度脱父母之灵觉神识,使其永远超出苦轮,恒常住于正觉之境界。 是故说佛家的孝顺,隐晦而难以明了者也。 虽然如此,儒家之孝道,乃是以恭敬奉养父母为最首要者也。 若是佛门中辞亲出家,岂是完全不顾及父母之奉养吗? 依照释迦牟尼佛之制度,想要出家必定要先禀告父母。 若是有兄弟、或儿子侄子可以将父母依托之,才可言语禀白于父母双亲,双亲允许了才可以出家,否则不许剃度落发。 如果有的僧人在出家之后,兄弟等人或是身故,使父母双亲没有可以倚靠付托之人,也可以减少其出家的衣钵等资具,以奉养父母双亲。 所以长芦禅师有奉养母亲之芳踪。 宋代时长芦宗赜禅师,襄阳人,年少时便丧父而为孤儿。 母亲陈氏将他带回舅舅的家中养育。 长大成人之后,广博通达世间典籍。 二十九岁出家,努力修行而深深明了禅宗心要。 后来住持于长芦寺,迎接母亲于方丈室东边的屋子,劝导母亲念佛求生净土。 经过了七年,其母亲念佛而往生。 其事迹见于《净土圣贤录》。 道丕法师有埋葬父亲的奇异事迹。 道丕法师,是唐代皇族的宗室,长安人。 出生才周岁时,父亲在国事之中死亡。 七岁出家,年十九岁时,世间荒乱稻谷极贵,于是背负母亲进入华山,自己辟谷断食,乞食而来的食物都奉养母亲。 次年前往过去父亲战死的霍山战场,收拾聚集当地战死的一切白骨。 虔诚地读诵经咒,祈祷能够得到父亲的遗骨。 诵经数日之后,父亲的骨骸从白骨堆中跳跃而出,直接前往道丕之前。 道丕于是掩埋了其余的白骨,自己背负其父亲之骨骸而归乡埋葬,其事迹见于《宋高僧传》。 是故经典中云:供养父母之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的功德相等。 双亲健在,则应当要以善巧方便来劝导开示,令其持斋念佛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双亲死亡后,则以自己读诵经典修持的功德,常时至诚为双亲回向,令其永远超出于五浊恶世,长辞于六道生死轮回的痛苦,能够证得无生忍之智慧,高登于不退转之地。 使其尽于未来之际行菩萨道以度脱众生,令自己与他人皆能共成无上正觉之道。 如此乃为不与世间共有之大孝也。 推至究竟而论,举凡一切的六虔万行,无非皆是孝道之扩充。 是故《梵网菩萨戒经》当中,其中一一的戒条皆言:应当生起慈悲心,孝顺心。 又云:若是佛子以慈悲心,施行放生之业,一切男子皆是我父亲,一切女人皆是我母亲,我生生世世以来,无不从之而得以受生。 是故六道的众生,皆是我的父母。 而杀害众生而食其肉者,即是杀害我之父母。 因此之故,凡是所有一切的修持,皆悉普为法界的一切众生而回向之。 如是则其思虑尽于未来之际,其孝道普遍于诸一切有情。 若是以世间的孝道来互相比较度量,则在形迹事相上也许不无欠缺,可是在根本究竟之利益则大大有余也。 可惜不能明见此道理者,不是认为佛门此说极为虚妄荒诞,便是认为太过虚无渺茫。 岂可了知不论是竖穷于过去、现在、未来之三际,或是横遍于十方之世界,以佛陀的佛眼皆能圆满而明见,就如同以眼睛观视自己的手掌也。 如来随机利生浅近论众人皆同样有此心,而人心皆同样此理。 众生与诸佛不二,凡夫和圣人一如。 但是由于迷悟之有所分别,导致于上升和沉沦便有很大的差异。 伟大的觉者释迦世尊,慈愍而哀怜众生之迷情,于是示现在此世界成就正觉,普遍度脱一切众生。 以无上佛法的醍醐一味,随其根机时宜而有不同的演说。 对于大根机的众生则演说圆顿之教法,令其快速成就佛道;对于小根器者则教授以渐次之教,使其能够慢慢超出于生死尘劳。 如此种种度化众生之事,无不皆是随顺于世间,依根机而循循善诱也。 开示持戒之善法,以开辟趋向于人道天道的平坦道路;指示说明因果之事,以陈述趋吉避凶之良好谋略。 所谓持戒之善法者,五戒当中的不杀生,即是仁也。 不偷盗,即是义也。 不邪淫,即是礼也。 不妄语,即是信也。 不饮酒,则心地常常清明而心志专一,神识不昏迷而真理显现,此即是智也。 五戒如果能够全部持守,则不堕落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三途当中,恒常投生于人道。 此与儒家之五常大致相同,但是儒家只是令其克尽仁义,而佛门则兼带说明三世因缘、善恶果报也。 十善业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名之为身三业。 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名为口四业。 不贪、不嗔、不痴,名为意三业。 此与五戒之内容大致相同,而五戒大部分是约身行而言,十善大部分是约心念而言,十善业如果具足,必定可以生至天界。 至于遇到为人父者对其谈论要慈爱子女,遇到为人子女者对其谈论要孝顺父母,对于作兄长的说要友爱下辈,对于作弟妹者说要恭敬兄长。 种种的伦常道理之教化,都是为了使人各自尽其应有的本分,令其没有稍微的欠缺,随顺于世间之事相,而修习出世间之佛法。 至于广泛说明因果报应之事,乃是没有毫厘的爽失差误。 不论是堕于地狱或生于天上,唯是个人自己的造作所召感而来的。 此乃是释迦如来至极究竟之慈悲心,欲令一切的众生永远脱离于一切众苦,但受诸般的安乐而已。 是故不惜示现广长舌之相,为诸一切的众生尽情的宣扬演说佛法也。 佛经云:菩萨畏惧因行,众生畏惧果报。 若是想要不遭受痛苦的果报,必须先断除造恶之因。 若能常常修习善因,决定恒常可以享受安乐之果报也。 此即是《书经》所谓的:作善则降吉祥,作不善则降灾殃。 《易经》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之意思也。 但是儒家只有约现在世与个人之子孙而言,佛陀则是兼带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无尽而谈论。 发布时间:2024-06-06 13:31:0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3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