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厚观法师: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十节 大众部系与法空 内容: 第二章 部派──空义之开展第十节 大众部系与法空(p. 128~p. 135)一、声闻的法空说(p. 128)一切烦恼空,生死不再生,以涅槃为胜义空,《无碍解道》1已说到了。 但着重涅槃空而发扬起来,最足以代表声闻法空说的,是龙树所说的「空门」。 2法空说的主要理由,上文曾归纳为五项。 3除(1)「无我所」为「法空」外,都与「涅槃空」有关。 (2)「五阴散灭」,是行者灭五阴,爱尽苦尽而作苦边际。 (3)「不落四句」,涅槃正是不能以四句──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来说明的。 (4)「非诤论处」,这是言说所不及,超越于名言的。 (5)「智者不取着一切」,正由于涅槃智的自证。 法空说,是从涅槃空(或佛证境)来观一切法的。 一切法空,所以修行者随顺、趣向、临入于「无对」(绝对的)的涅槃。 二、现存部派传说中与法空有关的资料(p. 128~p. 132)在现存的部派传说中,与法空有关的资料不多,姑举四说。 【(一)分别说部(说假部)(p. 128)】如《佛性论》卷1(大正31,787c5-8)说:「小乘诸部,解执不同。 若依分别部说:一切凡圣众生,并以空为其本,所以凡圣众生,皆从空出。 故空是佛性,佛性者即大涅槃。」《佛性论》是真谛所译的。 以真谛所译的《部执异论》4,及《四谛论》所用的译名,推定分别部即分别说部,为唐译说假部的异译。 5「分别部说:灭有三种:一、念念灭;二、相违灭;三、无余灭,譬如灯灭」。 6涅槃是无余灭,约烦恼等灭尽无余说,灭是空的异名。 依《佛性论》,分别部说:一切凡圣众生,「以空为其本」,此空显然有了形而上的本体意义。 凡圣众生,或迷而流转,或悟而解脱,所有凡圣、迷悟的一切现象,都是依空而有的。 空是本来如此(本性空)的,为成佛的因性,所以空就是佛性;离一切迷妄而成佛,空就是大涅槃。 7*[印顺法师评]以空为佛性、大涅槃,我想,这是真谛的时代,分别部适应大乘学而作的说明吧! 佛法原本是依现实的身心世间,修道断惑而得涅槃的。 现在说空为一切所依,那是通过涅槃空义,再从涅槃常寂来说明一切的(或称为「却来门」8)。 【(二)方广部(p. 129)】如《大智度论》卷1(大正25,61a28-b1)说:「佛法中方广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譬如兔角、龟毛常无」。 南传的《论事》中,有方广部,也名「说大空」的部执。 虽然所说的问题,与《大智度论》不同,然方广部与方广道人,一切法空无所有与说大空,显然是同一的。 9方广部以为:僧伽四双八辈,约胜义僧说,胜义僧是无漏道果。 所以僧伽是不受供施的10;供物是无所净11的;不受用饮食的12;施僧也就不得大果。 13佛住兜率天宫,人世间佛是示现的(化身)14。 所以施佛不得大果15;佛不住此世间,佛不说法。 16《论事》所说的方广部执,胜义僧与佛,都是超越现实人间世的。 凡重于超越的,每不免轻忽了现实,方广道人说一切法空无所有,如龟毛、兔角一样,不正是同一意境的表现吗? 【(三)东山住部(p. 130)】如《入中论》卷2(汉藏教理院刊本,p. 31)说:若世间导师,不顺世间转,佛及佛法性,谁亦不能知。 虽许蕴处界,同属一体性,然说有三界,是顺世间转。 无名诸法性,以不思议名,为诸有情说,是顺世间转。 由入佛本性,无事此亦无,然佛说无事,是顺世间转。 不见义无义,然说法中尊,说灭及胜义,是顺世间转。 不灭亦不生,与法界平等,然说有烧劫,是顺世间转。 虽于三世中,不得有情性,然说有情界,是顺世间转。 这是东山住部的《随顺颂》。 东山住部是大众部系中,安达派的一派。 所说「蕴处界同一体性」,「无名诸法性」,「不灭不生」,在如来如实证──佛本性中,一切是同一的离言法性,没有如世俗所见的我与法,有与无,连佛、灭、胜义,这也都是无可说的。 佛为众生说有这有那,不过「顺世间转」,随顺世间方便吧了。 从如来自证的同一离言法性说,法性是超越于世间名言的。 颂文虽没有说「空」,然与大乘法空性说,是非常一致的。 【(四)一说部(p. 131)】〔日本之证禅撰〕《三论玄义检幽集》卷5(大正70,459b29-c2)说:「一说部者,真谛云:此部执世出世法悉是假名,故言一切法无有实体,同是一名,名即是说,故言一说部」。 这是梁真谛传来的解说。 一说部说:「世出世法悉是假名」,世间法是苦谛与集谛,出世间法是灭谛与道谛,四谛都是假名了。 假名,一般是施设的异译。 17「同是一名」,正是「唯名」的意思。 一说部的教义,我们所知有限,但这是大论师所传来的。 窥基的《异部宗轮论述记》,也这样说;贤首所判十宗的「诸法但名宗」,也指一说部。 18一说部的思想,如是真谛所说那样的「但名无实」,那与「原始般若」的思想相合。 19【(五)法空说渊源于大众部系而发扬起来(p. 131)】上来所引的四则:说分别部,方广部,东山住部,一说部,凡与法空说相近的,都是大众部系统的学派,这是不能不重视的历史事实。 20上座部系中见灭得道的学派,如法藏──达摩鞠多部:「以无相三摩地,于涅槃起寂静作意,入正性离生」。 21赤铜鍱部说:「智见清净」,也就是圣道现前,是无相、不起、离、灭,以「涅槃所缘22」而入的。 23这样的见灭得道,灭谛可说是涅槃空寂,然对于苦、集、道──三谛,没有说是空的。 所以,法空说是渊源于大众学系而发扬起来。 当然,上座部系的论究法义,也有多方面启发性的。 大众部系的特色,是佛与声闻果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从「佛身无漏」24开始,佛与菩萨的圣德,发展到如《异部宗轮论》介绍那样。 25重视佛德(佛法性,佛自住涅槃),也就有了超越世间及声闻四谛的倾向,于是乎「一切法但名无实」;但是「顺世间转」;「一切法不生不灭,如龟毛兔角常无」等,从不同方面流传出来了。 26三、从《成实论》与《增壹阿含经》看法空说与大众部的关系(p. 132~p. 134)再引一论一经,以证明法空说与大众部的关系。 【(一)《成实论》(p. 132)】1、《成实论》的作者诃梨跋摩《成实论》是诃梨跋摩所造的,为西元三、四世纪间的论师。 论师出身于说一切有部,而不满说一切有部,是一位从说一切有部脱出的,早期的譬喻者,思想与鸠摩罗陀相近。 27《出三藏记集》卷11,《诃梨跋摩传》(大正55,79a12-16)说:时有僧祇部僧,住巴连弗邑,并遵奉大乘,云是五部之本。 久闻跋摩才超群彦,为众师所忌,相与慨然,要以同止。 遂得研心方等,锐意九部,采访微言,搜简幽旨。 僧祇部,是大众部。 大众部的僧众,是不拒斥大乘的。 诃梨跋摩与大众部的僧众共住,也就接触了大乘方等经,因而思想上有了突破,超过了有部、经部,一切上座学系的传承。 2、《成实论》的见灭得道受了大众部系的影响《成实论》是见灭得道的,分为三个层次:先以法有灭「假名心」;次观涅槃空而灭「法心」;末后是「空心」也灭了,才是证入灭谛。 28灭谛非实有的见解,仍与经部说相同。 但《成实论》以为:观涅槃空而「不见五阴,但见阴灭」,名「见五阴空」。 29见灭而一切法不起,解说为法空,与法藏部、赤铜鍱部等「见灭得道」的解说不同,这就是受了大众部系的影响。 3、《成实论》以声闻的立场造论《成实论》引经以明法空的,还是《阿含经》文;全《论》以四谛开章30,不失声闻学派的立场。 31【(二)《增壹阿含经》(p. 133)】1、《增壹阿含经》为大众部末派的诵本《增壹阿含经》:汉译本,是苻秦昙摩难提所译的。 经初有「序」,可知是大众部的诵本。 32有些与大众部本义不合,而内容已接触到大乘,所以推定为属于大众部末派的诵本。 33集成的时代稍迟,所以引经来证明空义,上面很少引用他。 但大众部末派,到底可以代表声闻部派的一流。 342、须菩提见空即见佛的故事须菩提见佛的故事,传说为《义足(品)经》的事缘之一35。 《增壹阿含经》(36)〈听法品〉说:若欲礼佛者,及诸最胜者,阴持入诸种,皆悉观无常。 曩昔过去佛,及以当来者,如今现在佛,此皆悉无常。 若欲礼佛者,过去及当来,说于现在中,当观于空法。 若欲礼佛者,过去及当来,现在及诸佛,当计于无我。 (大正2,707c20-27)善业以先礼,最初无过者,空无解脱门,此是礼佛义。 若欲礼佛者,当来及过去,当观空无法,此名礼佛义。 (大正2,708a17-20)善业,是须菩提的义译。 礼佛见佛,应观三世佛的无我,无常,空;观一切法空无所有。 佛之所以为佛,是由于证得法性空寂,也就是佛的法身,所以应这样的礼佛见佛。 《大智度论》说:「须菩提观诸法空,是为见佛法身」36,与《增壹阿含经》意相符。 《增壹阿含经》上说:「法法自生,法法自灭;法法相动,法法自息。 ……法法相乱,法法自息;法能生法,法能灭法。 ……一切所有,皆归于空」。 37因果生灭,可从二方面说。 一方面,一切法是相动相乱的,没有他法的缘力,自己是不会生灭动乱的。 从另一方面说,法法各住自位,不能互相动乱的。 一切法相互依存,又各住自位,从这缘起生灭中,「一切所有皆归于空」,这是很深彻的观察。 3、涅槃空,而世间但有假名《增壹阿含经》(30)〈须陀品〉(大正2,659b9-15)说:「有字者是生死结,无字者是涅槃也。 ……有字者有生有死,有终有始;无字者无生无死,无终无始」。 38名字是生死法,始终法,就是世间法。 超越名字的,是无对的涅槃。 这是从涅槃空而世间但有假名的说法。 经中表示法空的,是到处可见的。 【(三)小结】从这一论一经的引述,足以证明与大众部系有关的,都表示出我(与)法皆空的思想。 注解^1(1)《空之探究》第二章第八节〈诸行空与涅槃空〉,p. 119:「涅槃的空义,赤铜鍱部是充分注意了的。 如《无碍解道》所说的(4)最上空,(25a、25b)胜义空,都是约涅槃说的。 (6)消除空,(7)定空,(8)断空,(9)止灭空,(10)出离空等,或浅或深,而最深彻的,是依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空。 特别是止灭与出离,就是「依离,依离欲,依(止)灭,向于舍」的离与灭。 这些文字,都表示袪除烦恼而可以名为空的;也可以表示涅槃。」(2)《无碍解道》之空义,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七节〈空之类集〉p. 113~p. 116。 ^2(1)《大智度论》卷18:「智者入三种法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不相违背。 何等是三门? 一者昆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大正25,192a28-b1)(2)部派之「空门」,详见《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2c21-193c1)。 ^3 《空之探究》,第二章第四节〈声闻学派之我法二空说〉p. 101:「声闻的法空学派,引声闻经以说法空的,主要的理由是:一、无我所;二、五阴法散灭;三、不落二边──四句的见解;四、佛法是非诤论处;五、智者不取着一切法。 法空的学派,与阿毗昙门的辨析事相,是不同的。 这是着眼于佛法的理想,方便引导趣入、修证的立场。」^4 《部执异论》:「……分成两部:一大众部,二上座弟子部。 至第二百年中,从大众部又出三部:一、一说部,二、出世说部,三、灰山住部。 于此第二百年中,从大众部又出一部,名得多闻部。 于此第二百年中,从大众部又出一部,名分别说部。」(大正49,20a26-b2)^5 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 598~p. 599:「假名部与分别部,是什么部派呢? 所引分别部说,与《大毗婆沙论》分别论者,并不相同,不能说是分别论者;那分别部是什么部派呢? 真谛所译的《部执异论》,有分别说部(《三论玄义》引作多闻分别部),就是《异部宗轮论》的说假部,《十八部论》的施设部。 以真谛译来解说真谛译,分别部及分别论(部),说是大众系的说假部,应该是最适宜的。 《三论玄义》(大正45,9a)说:「佛在世时,大迦旃延造论解佛阿含经。 至第二百年,大迦旃延从阿耨达池出,更分别前多闻部中义,时人有信其所说者,故云多闻分别部」。 依《三论玄义检幽集》(卷5,大正70,533a),知道嘉祥是依据真谛《部执异论疏》的。 并说「分别说部,即大迦旃延弟子」。 分别部──多闻分别部,传为大迦旃延所创,是大迦旃延弟子。 这一部派是仰推大迦旃延为宗的;这与本论多引分别部说,而《论》序颂说:「大圣旃延论」,是完全契合的。 但本论又有假名部,假名也就是说假或施设的意思。 如上面所说,分别部是说假部,那假名部又是什么部呢? 也许是同一部派而译语不统一吧!」^6(1)《四谛论》卷3(大正32,389c8-9)。 (2) 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 600:分别部是多种心所相应俱有的。 说三种灭:「一念念灭,二相违灭,三无余灭」,本论是以无余灭为灭谛的。 ^7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 115~p. 116:真谛译的《佛性论》说:「若依分别部说,一切凡圣众生,并以空为其本;所以凡圣众生,皆从空出故,空是佛性;佛性者即大涅槃。」分别说部,有人说是属于大众系的多闻分别部;依玄奘译,就是大众系的说假部。 佛性,在后代特别发挥,有种种异解,初期教中,把它解作一种成佛的可能性。 分别说部谓「空是佛性」,成佛以空为可能性;如是,把成佛与菩萨行的「多住于空」,贯通起来了。 在理论上说,空是平等无差别性的,依之可引发出两种思想:一、「一切凡圣众生并以空为其本」,而在空性上是平等无差别的,所以应发平等大悲心去普济有情而植佛因,此后代所以有「法界」为无漏功德因之说。 二、「凡圣众生皆从空出,空是佛性」,空是平等真理,一切众生在空性上平等无差别,而空性又是成佛的因,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一乘思想,是一呼即出了。 这虽是后期佛教特别发挥的,但在菩萨道的发扬中,本就蕴含有这种倾向的。 要成立菩萨道,在行为上是多住空门,在理论上以平等空理为基本,这是理论上的必然要求。 ^8印顺法师《如来藏之研究》,p. 85:「《般若经》是实践的平等法门,说一切法本空,一切法本净,而不是特重于心性本净的。 所以说清净,我与法,色与心,凡与圣,道与果,没有一法不是毕竟清净的。 这是般若正观的平等法门,是实践的,向上的。 如来藏自性清净,指出众生本有如来性,为成佛净因;或以如来藏为依止,建立凡圣、染净一切法。 这是重于心(或我)的,说明的,从上向下的(或称之为「却来门」)。 所以《般若经》的心性本净说,可能引发如来藏说,却不是如来藏说。」^9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 362:《大智度论》卷1(大正2561a28-b1)说:「更有佛法中方广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譬如兔角龟毛常无。」佛法中的方广道人(道人是比丘的旧译),说一切法无,为龙树所破斥的,应是铜鍱部所传的方广部,也称说大空部。 《论事》一七六~一0;一八一~二,说到大空部执。 《顺正理论》说:「都无论者,说一切法都无自性,皆似空花」,可能也是这一学派。 称为方广部,与九分教中的「方广」有关。 大乘佛法兴起,经典都名为「方广」(或译方等)。 「一切无」者在说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深义上,无疑已到达大乘法的边缘。 ^10《论事》,日译南传58,p. 324;汉译南传62,p. 288(第十七品,第六章):今称「不应言:『僧伽受供物』之论」。 此处,依胜义而言,唯「道果」是为僧伽,道果以外不名为僧伽,道果,任何物皆不受。 是故「不应言僧伽受供物」者,乃是现在之大空宗---方广部之邪执。 ^11((1)《论事》,日译南传58,p. 326;汉译南传62,p. 290(第十七品,第七章):今称「不应言:『僧伽净化供物』之论」。 此处,唯「道果」名为僧伽故,此等[道果]净化供物事为不可能。 是故「不应言『僧伽净化供物』」者,乃同彼[方广部]之邪执。 (2)《论事》,日译南传58,p. 327注1:「净」(净化)者,为作大果也。 施僧伽少物得多果,施多物则得更多果。 ^12《论事》,日译南传58,p. 328;汉译南传62,p. 291(第十七品,第八章):今称「不应言:『僧伽受用』之论」。 于此处,亦唯「道果」名为僧伽故,无论何物皆不受用;是故「不应言僧伽受用、饮、啮、品味」者,即亦彼等[方广部]之邪执。 ^13《论事》,日译南传58,p. 329;汉译南传62,p. 293(第十七品,第九章):今称「不应言:『施于僧伽有大果』之论」。 此处,亦唯「道果」名为僧伽故,无论何物皆不能施于彼等;不依于彼等而受;施于彼等,而不希求任何之利益;是故「不应言施于僧伽有大果」者,亦同彼[方广部]之邪执。 ^14《论事》,日译南传58,p. 337;汉译南传62,p. 300(第十八品,第一章):今称「人界论」。 此处,执「世尊生于世间,等觉于世间,伏世间而住,不染于世间」之经为不如理,言「世尊出现于兜率天宫,住于其处,不来人间界,显示唯相色(nimittarūpa)」者,如现在方广部之邪执。 ^15《论事》,日译南传58,p. 332;汉译南传62,p. 296(第十七品,第十章):今称「不应言:『施佛有大果』之论」。 此处世尊亦不受用任何物,然为共世间随顺而受用,而示现有情,是故以无益,云「不应言『施佛有大果』」者,如彼等[方广部]之邪执。 ^16《论事》,日译南传58,p. 339;汉译南传62,p. 302(第十八品,第二章):今称「法说论」。 此处世尊住于兜率天宫,为开示法而赐变化身,具寿阿难承彼[变化身]及彼开示而说法,佛世尊不说者,如方广部之邪执。 ^17参见《空之探究》第四章. 第五节〈假名—受假〉,p. 234;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 727~p. 728。 ^18(1)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卍续藏83,218a~b)。 (2)天亲菩萨造. 玄奘译. 窥基注解. 普泰增修《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上(大正44,46c24-26):「……五、俗妄真实宗,即说出世部。 六、诸法但名宗,即一说部。 此二通于大小乘。 ……」(3)法藏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第一(大正45,481c24-482a3):「……五、俗妄真实宗,谓说出世部等,世俗皆假,以虚妄故;出世法皆实,非虚妄故。 六、诸法但名宗,谓说一部等,一切我法唯有假名,都无体故,此通初教之始准知。」^19(1)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 633~p. 634:《三论玄义检幽集》卷5(大正70,459b29-c2)说:「真谛云:此部执世出世法悉是假名,故言一切法无有实体;同是一名,名即是说,故言一说部」。 有关一说部的宗义,吉藏、法藏、窥基都采用真谛的传说。 一说部的名义,或以为不是这样解说的。 一说部的宗义,没有更多的证明,但西元六世纪真谛的时代,印度的一说部,是有这样宗义的。 「诸法但名无实」,与原始般若是相符的。 这一被认为菩萨般若波罗蜜的教授,可能与一说部有关。 (2)《空之探究》,p. 233~p. 234:《般若经》的「原始般若」,充分表示了一切法「但名」的意义,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8537b~c)说:「世尊! 所言菩萨菩萨者,何等法义是菩萨? 我不见有法名为菩萨。 世尊! 我不见菩萨,不得菩萨,亦不见、不得般若波罗蜜,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 ……世尊! 我不得、不见菩萨,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 世尊! 我不见菩萨法来去,而与菩萨作字,言是菩萨,我则疑悔。 世尊! 又菩萨字,无决定,无住处,所以者何? 是字无所有故。」……名字是没有决定性的(同一名字,可以有种种意义的),不是落实在某一法上的,名字是无所有的。 一切但有名字──唯名,没有实性,须菩提本着般若体悟的立场,所以这样说。 说没有菩萨,没有般若,这就是为菩萨说般若波罗蜜了。 如听了但有假名,一切不可得,而能不疑不怖,那就是菩萨安住于般若波罗蜜了。 菩萨是人,般若是法,人与法都是假名无实的;这一法门,可能从一说部演化而来。 (3)印顺法师《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收于《华雨集》第四册,p. 8):大众部分出的部派,思想接近大乘,如被称为『诸法但名宗』的一说部,与《般若》法门的「性空唯名」,是非常接近的,这是从声闻为本的「佛法」,进展到「大乘佛法」的过程。 ^20《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三节〈大乘『般若』与『阿含经』〉,p. 152:大乘佛法的兴起,决定是与大众部系有关的。 (1)方广部──说大空派,以为胜义僧与佛,都是超越现实人间世的。 这就是《大智度论》所说的方广道人,说「一切法不生不灭」。 (2)东山住部的《随顺颂》,以为法性不二,佛所说的,都「是随顺世间转」。 (3)分别部说:凡圣一切都「以空为本」。 (4)一说部说:「世出世法悉是假名」。 甚深义──法性不二 ,从大众部学派中开展出来。 ^21(1)《大毗婆沙论》卷185(大正27,927c8-10):「或复有说:唯无相三摩地能入正性离生,如达摩鞠多部(法藏部)说。 彼说以无相三摩地,于涅槃起寂静作意入正性离生。」(2)《杂阿毗昙心论》卷11(大正28,962a19-b7):「萨婆多(说一切有部)及婆磋部(犊子部)说次第谛无间等;昙无得(法藏部)等说一无间等。 ……说一无间等者,……如灯俱作四专:热器、烧炷、油尽、破暗。 如是一智知苦乃至修道,是故一无间等。」^22 觉音《清净道论》(日译南传64,p. 404);(简体中文版),p. 615:「此中无相解脱,是以无相之相的涅槃为所缘而转起的圣道。」^23 《清净道论》(日译南传64,p. 431);《清净道论》(简体中文版),p. 629:「随顺(智)能除覆蔽谛理的烦恼黑暗,但不能以涅槃为所缘。 种姓(智)则只能以涅槃为所缘,但不能去那覆蔽谛理的黑暗。」^24 《大毗婆沙论》卷76(大正27,391c26-392a4):「复次,为止他宗显正理故。 谓或有执:『佛身无漏』如大众部。 问:彼何故作此执? 依契经故。 如契经说:『苾刍! 当知如来生在世间,长在世间,出世间住,不为世法之所染污。』彼作是说:『既言如来出世间住,不为世法之所染污。 由此故知佛身无漏。』为止彼意,显佛生身唯是有漏。」^25(1)《异部宗轮论》(大正49,15b25-27):「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者,谓四部同说: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来无有漏法。」(2)《大毗婆沙论》卷173(大正27,871b 2-3):「分别论者及大众部师执,佛生身是无漏法。」^26参见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 164~p. 172。 ^27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 573~p. 575;p. 579~p. 580。 ^28(1)参见《成实论》卷11~卷12(大正32,327a8~334b2)。 (2)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 261~p. 265:《成实论》是依四谛组织的;在卷一一说明灭谛的时候,讨论到这问题。 如云:「灭三种心,名为灭谛。 谓假名心、法心、空心。」(大正32,327a8-9)灭三心,就是指出认识上如何的认识应该遣除,而予消灭。 单离一种心,不能见道;要三心都灭了,才能够见灭得道。 怎样灭呢? 论说:「假名心,或以多闻因缘智灭,或以思惟因缘智灭。 法心,在暖等法中以空智灭。 空心,入灭尽定灭,若入无余泥洹断相续时灭。」(大正32,327a9-12)这里的灭三心,就是大乘所说的「我空」、「法空」、「空空」。 ……首先,「假名空」义,如论云:「如轮轴和合故名为车,诸阴和合故名为人。」这只是在和合下说明的空,与萨婆多部的假名无实,意义相同。 《成实论》在第一重二谛上,说假名是超越四种论的,以为常人的认识,都是不离假名的,所以不能通达真象;须用闻思慧,作析空观,见真实的色法心法,见法不见假名,而破假名,得到法有我无的空。 如论卷一五说:「一切凡夫,心不破假名,故常随我相,终不相离;虽见色,亦不离瓶等相,故凡夫心不缘实义。」凡夫流转中不见实相,就是假名相的障碍;要免流转,第一步就要用析空观;如观察色法,唯见色香味触,而不见四微和合的假名相;破世俗假名而见胜义真实有,就是《成实论》所说的「假名空」;与大乘的假名空,相差得远了。 其次,「灭法心」得法空,如论云:「有实五阴心名为法心,善修空智,见五阴空,法心则灭。」破假名时,分析慧所得的诸法实相,认识虽不错,但还不能得道;所以进一步说,见五蕴法的法心,也应该要舍离,而见五蕴空,法相不起,是为「灭法心」。 论说:「行者断有为缘心,得无为缘心,是故行者不见五阴,但见阴灭。」不起有为缘心,得法空智无为缘心,是在四加行时候的事情。 论中这里引证一段契经云:「知色性灭,受想行识性灭,是名无我,无我即是无性。」《成实论》虽有诸行如幻不实之谈,但从无常门的法法归灭,以证入一切法空寂,是与铜鍱部一样的。 涅槃虽已灭了法心,但还有见空相心存在,所以论云:「若缘泥洹,是名空心。 ……是心缘无所有。」这空心,还是应该灭的。 怎样灭呢? 论说:「无心定中,以缘灭故灭。 断相续时,以业尽故灭。」灭空心有两种,一是在入无余依涅槃时,断相续灭。 一是在入灭尽定时灭。 灭尽定有二,一在八解脱里的,一在九次第定里的。 断烦恼的灭定,必须是八解脱的;灭空心的灭定,两种都可以。 三心渐次灭了,最后要以无心定才能圆满体验得涅槃,这是与铜鍱者共的;不过,《成实论》谓这灭定是无为的,铜鍱者谓是非有为非无为的。 在灭尽定中,一切法寂灭,空相也寂灭了,正如大乘所说的能所双泯的境界。 ^29《成实论》卷12(大正32,332c7-16):问曰:汝先言灭三心名灭谛。 已知灭假名心因缘,今何谓法心? 云何当灭? 答曰:有实五阴心名为法心,善修空智,见五阴空,法心则灭。 问曰:行者观五阴空,谓五阴中无常法、定法、不坏法、不变法、我我所法,以无此法,故言其空,非不见五阴。 答曰:行者亦不见五阴。 所以者何? 行者断有为缘心,得无为缘心,是故行者不见五阴,但见阴灭。 又若见五阴,则不名为空,以阴不空故,如是空智则不具足。 ^30参见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 582:《成实论》,《四谛论》,都是以四谛为大纲,保有佛陀初转*轮,说四谛法门的传统,与阿毗达磨论不同。 ^31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 261~p. 265。 ^32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 756:《分别功德论》卷一说:「萨婆多家无序」(大正25,34b)。 《增支部》也没有序,可见上座部系的诵本,是没有序的。 ^33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 755~p. 756。 ^34印顺法师《空之探究》,p. 2。 ^35《佛说义足经》卷下,〈莲花色比丘尼经第14〉,大正4,184c24~186c27。 ^36《大智度论》卷11(大正25,137a1-19):是须菩提好行空三昧,如佛在忉利天,夏安居受岁已,还下阎浮提。 尔时,须菩提于石窟中住,自思惟:佛从忉利天来下,我当至佛所耶? 不至佛所耶? 又念言:佛常说:若人以智慧眼观佛法身,则为见佛中最。 是时,以佛从忉利天下故,阎浮提中四部众集,诸天见人,人亦见天。 座中有佛,及转轮圣王、诸天大众,众会庄严。 先未曾有! 须菩提心念:今此大众,虽复殊特,势不久停,磨灭之法,皆归无常。 因此无常观之初门,悉知诸法空无有实;作是观时,即得道证。 尔时,一切众人,皆欲求先见佛,礼敬供养。 有华色比丘尼,欲除女名之恶,便化为转轮圣王及七宝千子,众人见之,皆避坐起去。 化王到佛所已,还复本身,为比丘尼最初礼佛。 是时,佛告比丘尼:非汝初礼,须菩提最初礼我。 所以者何? 须菩提观诸法空,是为见佛法身,得真供养,供养中最,非以致敬生身为供养也。 ^37(1)《增壹阿含经》卷6〈利养品第十三〉第7经(大正2,575c11-23):尔时,尊者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善哉! 拘翼! 法法自生,法法自灭;法法相动,法法自息。 犹如,拘翼! 有毒药,复有害毒药。 天帝释! 此亦如是,法法相乱,法法自息。 法能生法,[法能灭法,]黑法用白法治,白法用黑法治。 天帝释! 贪欲病者用不净治,瞋恚病者用慈心治,愚痴病者用智慧治。 如是,释提桓因! 一切所有,皆归于空,无我、无人,无寿、无命,无士、无夫,无形、无像,无男、无女。 犹如,释提桓因! 风坏大树,枝叶雕落;雷雹坏苗,华*果初茂,无水自萎;天降时雨,生苗得存。 如是,天帝释! 法法相乱,法法自定。 我本所患疼痛苦恼,今日已除,无复患苦。」(2)《性空学探源》p. 249 ~ p. 251:大众系的空义,并不离开根本教去另起炉灶,是根据《杂阿含》中原有佛所说的思想,以新的形式,加以引申发挥,推陈出新,而又很契合于如来本意的。 这种引申发挥,《增一阿含》中到处可见到,如〈利养品〉云:法法自生,法法自灭;法法相动,法法自息。 ……法法相乱,法法自息,法能生法,法能灭法,……一切所有皆归于空。 ……法法相乱,法法自定。 这是对缘起因果法的生、灭、动、静,给予直觉的观察;意义深长,很值得注意。 存在,是缘起法的相依相待;因果法的生灭动静,都是自他两面的。 一面看,法法是相动相乱的,没有他法,自己不会动乱起来;就是要静止,也是有他法给予力量的,故是相静相止。 另一方面看,又是不相动乱的,法法各住自性,静止在自位上,互相动乱不到的。 一面是自动自静,一面又是他动他静,最好举个例子来说。 如三枝枪,交叉架立着,一面看,三枝枪各有一分力量,才互相依倚架立起。 另一面看,这枝枪还是这枝枪,那枝枪还是那枝枪,力量对消,各不相犯,还是各住本位各持自体的。 因为从缘起法的相互关涉,与法法的相续保持自身的传统性,法尔是有这两面性的。 动静如是,生灭也如是;法法各住自性,不涉于他,所以是自生自灭;但离开了他法因缘,却又不能生不能灭,故又是他生他灭。 这不是诡辩,缘起法的面面观,确是如此。 有部说,法的自体有作用;经部说,用是缘起和合的,但有因果,实无作用;现在《增一阿含》的思想,是综合而超越了他。 法法一面相互依待,一面又是各各独立。 这从缘起以显示诸法的各独与相待二性,是从直观中去体认事事物物的缘起网的自他无碍,动静无碍,生灭无碍,缘起大用宛然,而当体的实动实静实生实灭又了不可得;这是极其深刻的真理。 ^38《增壹阿含经》卷22〈须陀品第三十〉第1经(大正2,659b7-17):世尊告曰:「有字、无字,义有若干? 为是一义?」沙弥白佛言:「有字、无字,义有若干,非一义也。 所以然者,有字者,是生死结;无字者,是涅槃也。 以是言之,义有若干,非一义也。」世尊告曰:「善哉! 善哉! 须陀! 如汝所言,有字者,是生死;无字者,是涅槃。」世尊告曰:「云何,须陀! 何以故,名有字是生死,无字是涅槃?」沙弥白佛言:「有字者,有生、有死,有终、有始;无字者,无生、无死,无终、无始。」世尊告曰:「善哉! 善哉! 须陀! 如汝所言,有字者,是生死之法;无字者,是涅槃之法。」 发布时间:2024-06-09 12:08:2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3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