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觉真法师:彻悟人生 第三十个故事 内容: (第三十个故事)有个出家人去问马祖道一禅师:“请和尚离四句绝百非,向我直接开示祖师西来意! ”马祖说:“我今天很累,没有说话的心情,你去问智藏。 ”跑来问智藏,智藏说:“你为什么不问和尚(指马祖)? ”僧说:“是和尚叫我来问上座呀! ”智藏摸了一下头,说:“今日头痛,你去问怀海师兄吧。 ”跑去问怀海,怀海说:“我不知道。 ”这位出家人无奈,只好再回到马祖那里,把经过禀报了。 马祖说:“藏头白,海头黑。 ”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来,三个人都不肯回答。 不肯回答,就是没有什么好回答的。 既然没有什么好回答的,那当然也就是没有什么好问的。 他最后还是找到马祖这里来,马祖只有点拨他了:你问的问题,就像智藏的头是白的,怀海的头是黑的。 智藏年纪大了,满头已白,怀海还年轻,头发仍黑。 一白一黑,答案现成,何须再问? 处处皆佛法,样样都是道,你自己看不到,还要问这问那。 等于说,你自己穿着衣服,还要到处找衣服,你碗里就有饭,还要找饭吃。 佛法本是自然如是,天然如是,一切现成,用禅宗祖师的话说:吃饭、睡觉、屙屎、拉尿、都是。 不需要问,不需要说,所以一切语言,文字,都是多余。 说出来的,写出来的,恐怕就不是佛法了。 如果要问要答,要说要写,那都是心中的执著。 心中的执著不肯放下,问什么是佛法? 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什么都不是,一切都不是。 心中的执著放下了,不执著于善,也不执著于恶,心无所住,一念不生,这就是祖师西来意,就是佛法。 这不就是像“藏头白,海头黑”一样简单,现成,明明白白吗? “看破,放下”的智慧,是方法的智慧。 现实生活中,有人能悟,有人不能悟。 能悟的,懂得放下的方法,这方法用处太大了,好处太多了,有些人,心事重重,苦闷多多,钻在牛角尖里出不去,从痛苦得很,消极得很,到了绝望得很,几乎死路一条。 其实没有这么严重,都是心中的执著,把自己放进了“地狱”。 只要放下,放下即实地。 只要放下,回头是岸。 只要放下,柳暗花明,海阔天空。 我住在上海静安寺时,有一个交通大学的硕士生跑来找我,一进门:“师父,我这几天烦恼太多了。 ”我当时特别忙,根本无暇接待。 只好来个干脆:“你烦恼多,说明你没有智慧,说明你有业障。 ”他一听连忙说:“师父,够了。 ”掉转身就走了。 他不放下,他是不会走的。 他坐也没坐,头也不回就走了,他已跳出他自己设定的、自己带来的框框了。 我曾看到一本书叫《智慧的痛苦》,我有点吃惊,是智慧的痛苦还是智者的痛苦? 作者很有名,但我想,这个词,大概同佛教的“智慧”还是有区别的。 因为,在佛教说来,有智慧,就不会痛苦。 痛苦,正因为没有智慧。 唐代洞山良价禅师有一首偈语: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 一个幻躯能几时? 为他闲事长无明? 名闻利养,人人所求。 但是有名利,就有伤害,有荣就有辱。 “人怕出名猪怕壮”说的也是这一层道理。 无宠不惊,无荣不辱。 懂得这个道理,就能看破、放下。 有些人,追求太多,贪恋无已,把人我、是非、得失,看的太重,太计较,太执著,增加了自己的负、人际的纷扰、社会的动荡,话又说回来,“不求名利不求荣”是说个人的不贪名不图利不慕荣。 不求个人的私名私利。 不求个人的安富尊荣。 但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人民大众,当然还是要“求”的,求国家稳定,求社会繁荣,求大众福祉,这才是我们学佛的慈悲济世之旨。 人能随缘,就能抛却纷扰,就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众生不辞辛劳,努力奉献,竭诚服务,广结善缘。 “人生百岁,草生一秋”。 一个幻躯,不倒能几时? 怎么能为一点闲事,增长无明,迷误自己? 无明与烦恼,是人的两大病根。 无明不除,烦恼不断。 痛苦不能解脱,生死也不能了脱。 无门慧开禅师说得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不把闲事挂心头,不为闲事长无明。 才是真正的看破,放下。 洞山良价禅师还有一则动人的故事:洞山良价禅师有一天在过河时,看到河面上反映出自己的影子。 船上一个人,水面一个人。 水面上的不是他,是影子。 船上的不是影子,才是他。 当他未看到水面的倒影之前,始终不得开悟,不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究竟是什么? 也许认为在身外还有一个东西,那才是本来面目(或称自性)。 直到他见到水面上自己的影子,才知道不要离开自己的身心,另外去找什么。 如果这样去找本来面目,去求道求法,去希望得法悟道,那实际上离开本来面目,就愈走愈远了。 现在,我看到水面上的影子,影子是我,而我并不是那个影子,这就是开悟。 很多人误解为,开悟一定是石破天惊,混沌初开,一件很不得了的大事。 其实,未悟的时候,对面不相识,悟了以后,才发现根本不曾离开过,本来如此,如此而已。 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影子是我,我不是影子”。 影子从我而生,离了我,不会有影子。 所以圣严法师指出:我们平常所使用的身体和正在动念头的心,是本来面目的影子,离开我们的身心之外,不可能还有一个什么东西叫本来面目。 可是,在你发现这个道理之前,绝不可以把我们平常有执著,有烦恼的身心当作是本来面目。 恰恰那是本来面目的影子。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一般人(凡夫)常在生活中自我困扰,也困扰他人,原因就在于太执著人我区别,分里分外,分亲分疏,为利害得失所牵,情不能己,理不能明,甚至是用别人的判断来判断,用影子的经验来经验,把世界颠倒了来看,那已不是本来的东西了。 如果能达到洞山良价禅师的悟境,对所有的现象,却已了了分明,既知我,亦知非我,还能心无挂碍。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那种种执著、牵挂、烦恼的身心并未离开我的本来面目,而是把我的本来面目遮掩住了。 一旦离开了烦恼、执著,本来面目终于现前。 所以,开悟后的我是本来面目,看破,放下后的我,是本来面目,而不是那个执著的我、烦恼的我了。 我还是我,只是看破,放下了,没有烦恼了,这才见本来面目,才是得大自在。 可见,只要你放下,佛性便显现出来了。 生活是多样化的,生活中还有一种不肯放下: 发布时间:2024-06-10 13:47:4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3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