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弘一法师:从风流才子到一代高僧的传奇人生 内容: 弘一大师手迹《格言别录》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永久值得人们怀念的人物弘一大师,他那离奇的身世,跌宕起伏的人生,给世人留下一串深思与惊叹! 究竟是什么样的因缘,使这位才华横溢,光彩照人的艺术大师,从那辉煌闪耀的艺术宫殿中,步入清冷孤寂的空门落发为僧呢? 一、大师的天津缘弘一大师(1880 年—1942 年),俗名文涛,字叔同。 光绪六年九月初四日,生于天津,父李筱楼(小楼)为道光甲辰(1844 年)进士,官吏部尚书,早期业盐商,后从事银行业。 母王太夫人,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能做诗文。 五岁父丧,从兄长受启蒙教育。 在生母王太夫人的抚育下长大。 少年即聪慧好学,六七岁时,于《百孝图》《返性篇》《格言联譬》,即可琅琅成诵。 十七岁时,从天津名士赵幻梅学习诗文骈文,又随唐敬之学习书法及篆刻。 十九时,康有为、梁启超掀起维新变法,大师认为“非变法无以图存”。 于是自刻一印云:“南海康君是吾师”,然而,变法维新运动失败了,京津当局怀疑他与康、梁有关。 为免灾避祸便奉母偕妻全家移居上海。 1905 年 4 月大师之母王太夫人逝世,大师悲痛欲绝,亲抚灵柩从上海回到天津经过与兄长“闹了一仗”之后,才争取把亡母灵柩安放在李家大院接官厅正中央,此时,大师痛苦、绝望、凄楚、悲哀。 他埋掉了“李文涛”刷去了“李成蹊”的别号,更名李哀,字哀公。 大悲痛中亲自为亡母王太夫人天人撰写挽联歌云:汨半生哀东之长逝兮,感亲思之永垂! 同年七月份,二十六岁的“李哀”,带着对母亲的无限哀思,东渡日本留学。 1911 年,大师从日本留学回国,在“天津工业专门学校”任教,这是大师第一次为人师表。 然而平静的生活中,突然掀起了一阵巨浪,淹没了祖辈留下的“义善源钱庄”。 李家的百万财富,除了在河东的一座住宅外,荡然无存了。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大师深刻地感受到财富的无常。 从此大师的表情更加严肃,衣着也更加朴素了。 1912 年,大师再一次离开了天津,到上海任城东女学音乐教员,并受聘为《太平洋报》的文艺编辑。 自此,大师在天津的因缘,就永远地告一段落。 二、大师的上海因缘1898 年,大师为避免灾祸,而迁居上海的“城南草堂”,与义兄弟许幻圆同居。 时大师,“文采斐然,于诗文词赋外,尤好画画”。 许幻圆是当时上海新学界的著名人物,由他的推荐,大师参加了由许幻圆、张小楼、蔡小香、袁希廉等组成的城南文化社,并与他们结成金兰挚友。 从此,大师在学术界的成就,一发不可收拾。 1901 年他考入了南洋公学,从当时文坛巨擘蔡元培先生受业,与邵力子、谢无量、黄炎碚等同学,并参加了沪学会。 正当大师春风得意之时,孰料他的母亲王太夫人突然病逝,他悲伤至极。 第一次离开上海,踏上了留学日本的旅程。 1912 年,留学回国的弘一大师,在天津遭遇了破产之厄后,再一次告别了七年之久的上海。 负责《太平洋报》副刊及广告事宜。 此间刊出了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有陈思曾作插图。 因大师曾号朽道人,所以当时有人请他们两人“僧道合作”。 有了此次的合作,大师又与柳子,苏曼殊,叫楚伦聚会一堂,以《太平洋报》为中心,而发起组织“文美会”,编辑名家书画比较而成《文美杂志》。 后因《太平洋报》场面大而收益少,且被警察查封。 大师终于再度离开上海,进入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主持音乐与图画两科。 《太平洋报》在上海夭折了,但是,大师在《太平洋报》的广告设计,却成为我国近代广告画的先驱之一。 三、大师的日本因缘大师的日本缘,始于 1905 年秋,东渡日本留学,大师到日本后,根据自己所长和兴趣,从事艺术方面的研究,撰写《图画修得法》、《水彩画法说略》,刊载于留学生所编的《醒狮》月刊。 1906 年 9 月,大师考入日本美术教育学府上野美术专门学校。 大师是中国留学生进入日本美术学校的第一人。 他从日本著名的画家黑田清辉学习西洋画,开始了艺术的登攀,进入后,大师学习非常认真刻苦,日本国民新闻社记者特地采访了大师,并发表了题为《清国人志于西洋画》的访问记,对大师的学习行为大中赞赏。 留日期间,大师在东京除了学习绘画外,同时还学习钢琴、音乐、外语等。 尤其对戏剧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引发了演话剧的强烈欲望。 一九 0 六年,大师与曾孝会、欧阳予倩、谢抗白等创办了“春柳剧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奴天录》、《新蝶梦》、《雪蓑衣》等剧目。 大师在《茶花女》中扮演的茶花女,得到了日本戏剧评论家松翁很高的评价。 他在《对于中国剧的怀疑》一文中说:“中国的徘优(演员),使我最佩服的李叔同君! ”“尤其李君的优美婉丽,决非本国的徘优所能比拟”。 “倘使自‘椿姬’(即茶花女)以来李君仍在努力这种艺术,那末,岂容梅兰芳、尚小云辈驰名于中国的戏剧界……”《茶花女》片段演出的巨大成功,使日本人在赞扬之余,惊为创举,有好几个日本学生也加入了“春柳社”。 “可知李叔同君,确是放了新剧最初的烽火。 ”由此亦可见,大师是中国话剧运动的最早创始人。 他对话剧运动的贡献,是应该永远彪炳于新剧运动史册。 大师的日本因缘,一直延续到 1918 年出家后,为了佛学研究,经常通过朋友以及在上海的日本书商内山完造与日本书联系,购求留传在日本的中国佛教典籍和日本佛学著作。 1936 年,经大师亲自整理的日本大、小乘经律有万余卷,编成《佛学丛书》四册,交上海世界书局出版。 大师手编《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扶桑集释》一书,多达五十余万言,均采揖自日本古本,校勘注释、直到圆寂前仍然笔耕不辍。 李叔同的茶花女扮相大师根据从日本请的古版律学,用了七年时间,圈点南山三大部并讲律修持,精心地撰写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一书,使淹没了七百余年的绝学南山律宗,得以重兴。 该书也被称为宋灵芝律师之后第一巨著。 《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出版之后,由夏丐尊居士将三十五部交给日本书商内山完造,由内山先生将此分寄赠到日本的东京、京都等大学的图书馆去。 1929 年,大师在福州鼓山涌泉寺的藏经楼里,发现了清初为霖禅师所着的《华严经疏论纂要》。 此书在日本新修的《大正藏》中,也没有收入。 大师慧眼识珍,于是倡印数百部,并以十多部赠与日本各大学和寺院,由此可见,大师与日本因缘之深远。 四、大师的杭州缘1912 年 10 月《太平洋报》停刊,大师应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之聘,任图画音乐教师。 校长经子渊早就对这位艺术全能的上野才子钦慕不已,更兼该校教员:夏丏尊、姜丹书、钱均夫、马叙论、朱光潜等都是文坛名匠,所以学校的艺术气氛十分浓厚。 大师的教育方法既严肃又热情,使“莘莘弟子如坐春风”。 1914 年,大师开始用人体模特作画,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一扫过去临摹的旧习,使西洋画、素描等西洋画方法,步入传统的中国画坛,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伟大的创举,大师还在学生中组织“桐阴画会”,后改为“洋画研究会”和“乐石社”(金石篆刻组织)后改为“寄社”。 这些课外的艺术活动,大师都曾付出过不少精力。 他为学生介绍外国“人体画”和“日本正则洋画讲义”,编写《西洋美术史讲义》。 他热情负责的教学精神,使许多顽皮的学生为之一变,开始爱好艺术了。 1915 年,大师应南京高等师范之聘,任该校美术主任教席,他身兼两职,往来于宁杭之间,在大师从事艺术教育的七年间(1912 年~1918 年),为我国早期艺术教育培养了不少人才。 如音乐家刘质平、李鸿梁;古文学家黄寄慈、蔡丐因;漫画家丰子恺;国画家潘天寿、沈本千等等。 此七年间,是大师投身于艺术教育成果最为丰硕、辉煌的时期,他创作的《春游》、《送别》、《悲秋》、《伤春》、《晚钟》、《西湖》、《落花》等数十首乐歌,在大江南北流行,数十年久唱不衰。 然而,在艺术成果辉煌、如日中天之时,大师却毅然摒弃了世俗,怀着“肩荷南山(律宗)家业,作将尽绵力,誓舍此身而启道之”的宏愿。 于 1918 年 8 月 19 日在杭州虎跑寺正式披剃为僧。 这一举动,在俗人眼光中,怎能不感到震惊、叹惜呢? 但是,“出家乃大丈夫之道,岂世人可知”? 在大师醇厚、博雅的艺术胸怀中,早已觉悟了人生的悲悯,契合了佛陀慈悲的本怀,他的出家是与生俱来的“善根”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在黑暗中探见一盏明灯,向着佛陀光明启开了人生新的航程! 大师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 同年九月,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受具足戒,自此,大师以振兴佛教,弘扬南山律宗为己任。 视名利如草芥,置个人利害于度外。 云水飘泊,萍踪无定。 挂单、弘法的寺院多达几十上百处,而从不把那个寺院看作个人私产,一旦离去了此缘便了,并声明终身不作住持、方丈。 五、大师的闽南缘大师出家二十四年,在福建闽南弘法先后达十四年之久,最后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的晚晴室。 这段时间,无疑的是大师弘法利生重要时期。 1928 年 10 月,大师首次到达闽南的厦门。 在南安小雪峰度岁后,返回厦门南普陀寺,寓居闽南佛学院共三个月。 大师在此结识了性愿、芝峰、大醒、寄生诸法师。 并坦然地建议佛陀学院“把英文和算术删掉,佛教却不可减少,而且还得增加。 就把腾出来的时间教佛学”。 院方接此建设调整课程,学僧成绩果然明显提高。 1930 年大师应性愿、广洽法师的热情相邀,二下闽南,于南普陀寺水陆圆满后,暂居南普陀寺功德楼。 以一纸《悲智训》的墨宝,使闽南学生相习成诵,教学秩序亦逐渐恢复正常。 1932 年 10 月大师三下闽南抵达厦门,最终定居闽南。 这在给本妙法师作的《般若经论解序》中说:“余以宿缘,三游闽南,始于戊辰,次己巳,逮及壬申十月,是为最后。 ”闽南气候宜人,生活安定,为大师弘法和著述提供了较为安定的外部环境,且闽南的民风古朴,深为大师所赞叹。 大师在闽南的法缘非常殊胜,在大师于 1938 年给圆净居士的信中说:“今年在各地(泉、漳、厦、惠)讲经,法缘殊胜,昔所未有。 ”大师在闽南弘法不拘场所,随缘而定。 内容宏扩,日期紧凑,效果极佳而富于特色。 所讲之处,闻着无不欢欣鼓舞。 如 1938 年在泉州讲《行愿品》时,“听众甚多,党部青年乃至基督教皆甚叹赞。 同年四月,在写信给丰子恺居士的信上说:“乃今岁正月至泉州后,法缘殊胜,昔所未有,几如江流奔腾,不可歇止。 ”大师的佛学著述大多在闽南完成。 1933 年 8 月于泉州点校《南山钞记》完稿,此项工作,“详阅圈点,并抄写科文,改正之讹误,迄今三年,始获首尾完竣。 ”同年十一月于泉州开元寺作《南山道宣律祖弘传佛教年谱》。 1935 年春,于泉州承天寺完成了《藕益大师年谱》,1936 年 8 月,闭关厦门鼓浪屿日光巖别院,校录《东瀛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通释》完稿。 1939 年 4 月至 1940 年 10 月,大师于永春普济寺校录《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上、中、下三卷。 大师的校阅工作极为辛苦,有时倾数月至数年之力。 在他于惠安净峰寺写给广洽法师的信中说:“每日标点研习《南山律》约六七个小时”。 可见大师论述工作的紧张。 大师编撰校注的大批律学著作中,《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和《南山律在家备览备略》最为重要。 此外大师尚有序、跋、题记、法事行述等累累著述。 大师在闽南十四年中,极力推动促进闽南的僧教育,培养了大批的佛教人才。 1932 年、1934 年,大师两次受常惺院长之请,帮助整顿闽南佛学院学风,并现身说法,教导青年学僧要“习劳、惜福、持戒、自尊”。 后终因学僧纪律松弛,不受约束,而无从入手。 因此,大师取《易经》“蒙以养正”之义,创造佛教养正院于南普陀寺。 大师曾于 1931 年发愿以弘律为己任,故十分地重视并乐于启导僧人自发组成学律组织。 1933 年大师应泉州开元寺住持转物和尚之请,由厦到泉,集合学僧十余人,于开元寺创建南山律学苑。 “学员除了听律以外,并各自阅读圈点南山三大部,以作深入之研究”。 在闽南,大师之书法亦随时日而精进,一改早年形较方扁,稍后略变修长的作风。 形成了一种淡无烟火气的独特风格。 大师出家后,唯独没有放弃的是书法,他是把书法用来作为绍隆佛法与众生广结法缘媒介。 并且把以字结缘看作是一件很重要的大事,演讲再忙,也要抽空写字以广结法缘。 1938 年 4 月 18 日,大师在泉州承天寺致丰子恺居士的信中说:“于泉州各地及惠安,演讲甚忙,写字极多,居泉不满两月,已逾千件”。 同年 12 月 15 日,大师在承天寺致慈航居士的信中说:“本拟掩关习静数月,乃人事纷忙,意未如愿,到泉州后,已写字五百件左右”。 大师漳州、晋江等地弘法时,大师也常以字广结法缘。 大师在闽南弘法成功,为众人所钦慕。 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是他的道德品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 他持戒谨严,淡泊无求,一双破布鞋,一条旧毛巾,一领衲衣,补钉二百多处,青白相间,褴褛不堪,还视为珍物。 素食唯清水煮白菜,用盐不用油。 信徒供养香菇、豆腐之类,皆被谢绝,真正做到一物不遗,一丝不弃。 他手书门联曰:“草藉不除,时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 ”“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是大师在一九三七年倡导的。 当时日本侵华的气焰嚣张,大师居厦门万石巖,自题居室为“殉教”室。 并说:“为护法故,不怕炮弹”。 大师以为:“吾人吃的是中华之粟,所饮是温陵之水。 身为佛子,于此时不能共行国难于万一,自揣不如一只狗子”。 后厦门遭日机轰炸,弹片入室,大师泰然无惧,诚如他的一首诗云:“亭亭一枝菊,高标矗晚节。 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 大师的这种爱国爱教的精神,将永远地值得人们学习与歌颂。 一 1942 年 10 月 13 日,大师习书最后墨迹“悲欣交集”四字,在彻悟止境中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 享年六十三岁,法腊二十四。 纵观大师一生跌宕起伏,但大师始终以艺术家敏锐的感受力与深邃的洞察力,矢志不移,最后,让我们牢牢地记住大师的谆谆教诲:“要发菩提心,即要发成佛之心,广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众生,具慈悲之心,植成佛之因,以后才能成佛。 ”他是我国首位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丰子恺、潘天寿都是他的高徒;他是最早将话剧引入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先驱;他主编了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代表作《送别》感动数代人;他英年出家潜心修佛,以“弘一法师”名冠天下。 他是李叔同,1942 年圆寂。 为他的艺术成就致敬! 林语堂:“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张爱玲:“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地谦卑。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20 世纪的中国佛教界,有四位大师的名字同放光辉,他们是虚云、弘一、太虚、印光,弘一大师最终成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宗师。 1942 年 10 月 13 日,他写下这副字成为绝笔,“悲欣交集”四个字。 这样随意地写在一张用过的纸上,小巧拙朴,毫无雕饰。 “悲欣交集”的旁边写了三个略小的字,“见观经”。 三天后,弘一大师沐浴更衣完毕,在念佛声中保持吉祥卧姿,安详圆寂,留下舍利子 500 多粒。 弘一大师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63 个流年,在俗 39 年,在佛 24 年,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 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被赵朴初先生评价为: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歌曲歌词1、《送别》词:李叔同 曲:约翰·P·奥德威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2、《春游》词曲:李叔同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 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 梨花淡白菜花黄。 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3、《梦》词:李叔同 曲:斯蒂芬·C·福斯特哀游子茕茕其无依兮,在天之涯。 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萝偃卧摇篮以啼笑兮,似婴儿时。 母食我甘酪兴粉饵兮,父衣我以彩衣。 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 感亲之恩其永垂。 哀游子怆怆而自怜兮,吊形影悲。 惟长夜漫漫而独寐兮,时恍惚以魂驰。 梦挥泪出门辞父母兮,叹生别离。 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 日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4、《清凉》词:释弘一 曲:俞绂堂清凉月,月到天心光明殊皎洁。 今唱清凉歌,心地光明一笑呵! 清凉风,凉风解愠暑气已无踪。 今唱清凉歌,热恼消除万物和! 清凉水,清水一渠涤荡诸污秽。 今唱清凉歌,身心无垢乐如何! 清凉! 清凉! 无上究竟真常! 5、《花香》词:释弘一 曲:徐希一庭中百合花开,昼有香、香淡如,入夜来,香乃烈。 鼻观是一,何以昼夜浓淡有殊别? 白尽众喧动,纷纷俗务荣。 目视色,耳听声,鼻观之力分于耳目丧其灵。 心清闻妙香。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古训好参详。 6、《归燕》词曲:李叔同几日东风过寒食,秋来花事已烂珊,疏林寂寂变燕飞,低徊软语语呢喃。 呢喃呢喃。 雕梁春去梦如烟,绿芜庭院罢歌弦,乌衣门巷捐秋扇。 树杪斜阳淡欲眠,天涯芳草离亭晚。 不如归去归故山。 故山隐约苍漫漫。 呢喃呢喃,不知归去归故山。 7、《南京大学校歌》词:江谦曲:李叔同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 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东;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 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发布时间:2023-06-24 06:41:3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