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跟道家学大气,跟佛家学静气,跟儒家学正气 内容: 跟道家学大气,跟佛家学静气,跟儒家学正气 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气,所谓元气;中国人最重视的精神之一,也是气,所谓人活一口气。 养气,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修养工夫。 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大家,也无一不着力于养气工夫。 主要养的气虽有差异,却都是根本之气,源头之气。 养好这三气,静可守一心之妙,动可达天地之奥,行可成中正之道,乃成大人。 跟道家学大气 道家的特质,就是“大”,眼界大,气象更大,直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这种眼界与气象来自何处? 来自将眼光投向天与地,将洞察直抵道与气。 合之,才有了内敛其内的大道,与显明其外的大气。 于是老子才看到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才推导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才郑重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这一切,都由一句话来贯通——“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概括成一个词,便是大气。 所以真正的大气,可以通天彻地,一气贯通而天地和。 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居天地间而法天地之大气,这种境界便是庄子《齐物论》里那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有了这种眼界和气象,世间那些迷人眼的东西又算什么? 为人处事自然可以大气豪迈。 怎样才能学到道家的这种大气呢? 要以大道为心,以自然为意,以日月为双眼,以天地为视野。 别怕高不可及,说白了,就是以大观小,以全看缺。 在做人做事、看待问题上,只要能力求更有高度、更加整体,不狭隘、不偏颇,便已经是在抵达大道、通往大气的路上。 跟佛家学静气 静,对立面是乱;乱的根由,是欲。 佛家能入静,就是因为能够无欲。 无欲是因为看得透,看透的便是《金刚经》里那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人生如一梦,诸事皆梦境,如《永嘉大师证道歌》中所言:梦中冥冥有乐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因为看得透,便能放得下。 跟佛家学静气,学得便是这种看得透,放得下。 《华严经》里佛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告诉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可以做得到的。 佛偈又讲: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又告诉我们必须看破、放下,不可妥协,不能拖延。 如何才能做到呢? 要说怎么做,就已经错了,因为我们的欲盛、心乱,正是因为我们总是要这样做、那样做,背后脱不开一个有所求。 而抛开这些念头,将应该怎么做交给随缘,事来则应,当行便行,便自然能够静下来。 所以梦窗禅师说:眼中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衡山上有首诗也说:何事人间频乞食,此心已是负烟霞。 学会无事,正是静心的最好法门。 跟儒家学正气 儒家讲正气,何为正气? 于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间的至大至刚之气,文天祥《正气歌》中所以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于人,便是光明正大、刚正不屈之气,文天祥《正气歌》所以又说: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这就是孟子“浩然之气”的含义,天道在其中,人道也在其中。 人心中的浩然正气到底是什么? 孟子也说得清楚: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这种气靠的是正义和道德的日积月累,否则只会消退无力;只会存在于真君子的身上,绝非伪善的人挂个招牌就能拥有。 所以,浩然正气,靠的是养;养,靠的是诚。 唯有真心追求之人,方可靠近。 如何养呢? 气概浩大的孟夫子也明白跟我们说了:夫志,气之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 ——志,是气的统帅,志向着哪里,气就跟随到哪里。 养气,先要立志;立什么样的志,就会养什么样的气;要养浩然之气,必靠浩然之志。 浩然者,盛大也。 所以元代王冕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正气满乾坤;西晋杨泉言:一身正气为人师,两袖清风能生威。 综上:养好儒释道这三气,则万法不乱心,万物不遮眼,万事不碍行。 那么天地之间,又哪里不是通途呢? 发布时间:2024-06-19 08:46:2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3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