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我的佛性在哪里? 内容:   前人说无心合道,修道首先要做到无心。 无什么心呢? 无私无欲、无人无我、无是无非、无牵无挂。 做到这八无,就能与道响应、相合。 与道相合是不是就是道呢? 还只能说合于道,能够与道保持一致。 众生不能清楚明了佛性,不能当下承担此心是佛,是什么在作怪呢? 私心。 私心就是自私的心。 佛是什么呢? 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有最高觉悟的人,肯定是没有私心的人。 只要夹杂着有一点私心,觉悟就不会圆满。 觉悟圆满的人就一定没有自私之心,没有贪欲之心,没有人我长短之心,也没有牵牵挂挂之心。 修行是一件崇高的工作、美好的工作、清净无为的工作。 然则,自私的心克服不了,贪欲的心更是难于克服,人我长短的心念念都是,牵牵挂挂无时不有,坐在禅堂里,要做到这八无并不轻易。 因为我们不要说从无始以来,就是有生以来,各种的人生经历,无一不是自私贪欲、人我长短、牵牵挂挂。 我们仔细检查一下,全部的人生过程就是这么回事。 自私、贪欲、人我长短、牵牵挂挂,就是人生的迷失,这是一切问题的根本。 世界上的任何工作,无不是因为有自私、有贪欲、有人我、有长短,从而激发出各类各样的问题。 我们的生命被自私、贪欲、人我、长短所困扰,所以不得解脱、不得安闲。 修道就是要反此而为之。 要反此而为之,需要多大的力量啊! 前人说,修道如逆水行舟。 我们生活在有河流的地方的人,一定经历过逆水行舟的情景。 前人还有一个比喻,人生的净化觉悟,如同从山坡底下向山坡上滚石头。 这块石头有多大呢? 就看我们每小我的发心。 发心越大,滚的石头越大;发心越小,滚的石头越小。 假如我们都发菩提之心,发成佛之心,这块石头就很大。 要将它从山坡底下往上推,必须使出全身力气,一点都不能松懈。 只有这样,我们成佛作祖的愿心,才能够在推着石头往上走的过程傍边获得落实,直到把这块石头推到山顶,那就圆满觉悟,成等正觉。 别的一种情况,人生的腐化就像从山顶上把一块石头往下推,只要稍微使一点劲,石头就哗啦哗啦滚下去了。 人生的腐化很轻易,人生的觉悟很艰苦。 若何把握人生,就在这一上一下之间。 所以说要做到无心很不轻易。 无自私的心,无贪欲的心,无人我长短、牵牵挂挂的心,一个没有向道之心的人,要在一念之间放下这些器械很不轻易,何况要持之以恒地贯彻落实? 修行多么地难! 用功夫多么地难! 不在这些很具体、很关键的问题上落实道心,在禅堂坐不下来。 腿子疼熬不过,思惟乱静不下来,没有道心,没有追求,一切都跟着情况转化,总愿望这支香赶紧停止,钟点走得快一点儿,因为腿子疼得其实是难以忍受。 很可能你越是难熬的时刻,钟点走得越慢。 所以一定要把那些向下的惯性全部放下,培养向上的道心,才能有所收成。 刚才讲到无心只是合道。 什么叫做合道呢? 就是说我们进步的偏向与道是一致的。 无心是不是就是道呢? 因为你还有所无的这一念,所以无心不是道。 前人说过:莫谓无心就是道,无心犹隔万重山。 能够做到无心,就能与道响应,成就就有愿望,但它距离道还有遥远的路程。 在这个地方的道,既是途径、更是一种受用的境界。 从无心合道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就是途径、窍门,是偏向、是方法。 莫谓无心就是道,无心犹隔万重山所讲的就是究竟道,就是实现自受用、他受用的目标。 参加禅七,就要把几十年来养成的各种不合于道的生活习惯、思惟观念放下来,于起心动念之间,觉照自己当下的心态是否能与道保持一致? 我们打禅七,就是专门来做这件事。 做这件事,落实这个要求,有各类各样的手段。 作为禅宗的门庭,要求我们用禅宗的方法,来落实修道这件事。 禅宗,有接收上根利智之流的功夫,也有接收一般人的功夫。 四祖道信禅师所提倡的修行方法,叫做守一不移。 也就是说,当你找到了一个方法,就不要反复不定,应该始终坚持自己认为响应的方法,那就是守一。 四祖在《入道安心要方便窍门》中提倡念佛禅,以念佛来管住此心、净化此心。 念佛,本来是修习禅宗开悟窍门的根本方法,后来净土宗把念佛同往生西方结合起来,把念佛与求适合下的开悟逐渐分离了,这个方法就成了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一个方便。 禅宗到后来又提出来参念佛是谁,目的就是要把念佛这件事从新规定到开悟上来。 能够悟到念佛的是谁,就是禅宗的方法,仅仅是念佛,不反问、不找出念佛的主人翁是谁,当生当世要得受用,有艰苦。 所以从元朝、明朝、清朝、民国,一向到现在,禅宗提倡的修行方法是参话头,而且大部分是以念佛是谁作为话头来参。 这是我们中国的情况。 在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各国,修习禅宗不是参的念佛是谁,而是参赵州和尚的无字公案,提倡参究无字。 参无字公案,不是在无字的意义上去理解它,而是把它算作一个疑问。 这个疑问来自于赵州和尚对学人提问的回答。 学人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 狗子还有没有佛性呀? 赵州和尚说:无。 就是在这个问题上产生疑情――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狗子没有佛性呢? 赵州和尚为什么要这样往返答? 换句话说,我们每小我都有佛性,然则都没有回归到佛性上,都是在佛性外面兜圈子,不能与佛性相合响应。 人人都有佛性,我的佛性在哪里? 这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不要在理论上兜圈子,不要在思维上兜圈子,要直截了当,不起第二念,直接参究这个问题、追问这个问题。 假如由此生起疑情,就能够把我们当下的狂心控制住。 我们之所以不能与佛性响应,就是狂心在作怪。 狂心是什么心? 就是刚才讲到的自私、贪欲、人我、长短。 在禅堂里面,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找到我们每小我自己的佛性,找到自己的本来面貌。 找到了自己的本来面貌,那就叫做开悟。 开悟了今后怎么办呢? 开悟了今后还吃不吃饭、睡不睡觉呢? 悟了还同未悟人,照样穿衣吃饭。 那么还要开悟作什么呢? 开悟今后,穿衣吃饭不会困惑,举心动念不会困惑,接张待李不会困惑,做一切工作都与真理响应,无私无欲、无人无我、无是无非、无牵无挂。 开悟者的生活境界就是这个样。 所有一切都离不开当下一念。 当下提议疑情:我的佛性在哪里? 提起这个问题,不要放过,不要思虑,看住它,使当下这一念同话头保持零距离。 零距离就是没有距离。 心心念念就是这个话头,心心念念穷究这件事,这就叫做用功夫。 从用功夫的层次来讲,这是有心用。 用到闇练了可以无心用。 闇练今后,一天24小时就是这件事,没有第二念,就有开悟的愿望。 愿望各位在这三七二十一天傍边,不要忘记自己的本参话头:我的佛性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4-06-19 11:29:4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3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