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成观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 目次 内容: 佛海枢要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沙门释成观撰注文殊讲堂恭印佛语谛实 决定不虚 金刚法宝赞目次(全)自序绪论一、本经梗概二、楞严法门三大主旨1﹒悟本性(先行)2﹒持心戒(初行)3﹒修大定(正行)三、三味总持论1﹒三味总持略论2﹒定的重要性3﹒三味总持手记4﹒三味总持具体作法5﹒修三味莫退心四、本经修断之次第五、劝发菩提心1﹒为何应发菩提心? 2﹒何为发菩提心之相? 六、首楞严三味法门的殊胜处七、释疑1﹒六祖与禅定2﹒判经真伪八、古德序文㈠大佛顶经开题 日本弘法大师(空海)撰㈡注大佛顶真言并序 日本南忠法师撰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卷一第一篇 方便示导令悟本体第一章 了妄识真、明心见性第一节 经题、译者第二节 序分第三节 阿难示堕第四节 阿难请定第五节 七处徵心七处破妄(令明真心)A﹒引言B﹒徵心1﹒破计心在身内2﹒破计心在身外3﹒破计心潜在根里4﹒破计心以内、外对而见明、暗5﹒破计心随和合处而有(无有定处)6﹒破计心在中间7﹒破计心无所在第六节 阿难再度请法第七节 世出世间二种根本第八节 第二度徵心第九节 真心有体第十节 妄识无体第十一节 阿难求开道眼第十二节 十番显示见性显真(令见真性)1﹒显示见性是心非眼2﹒显示见性不动卷二3﹒显示见性不灭4﹒显示见性不失5﹒显示见性无还6﹒显示见性不杂7﹒显示见性无碍8﹒显示见性不分9﹒显示见性超情10﹒显示见性离见第十三节 别业妄见与见分妄见第十四节 破和合及非和合第二章 一切法本如来藏第一节 五阴本如来藏性1﹒色阴本如来藏性2﹒受阴本如来藏性3﹒想阴本如来藏性4﹒行阴本如来藏性5﹒识阴本如来藏性卷三第二节 六入本如来藏性1﹒眼入本如来藏性2﹒耳入本如来藏性3﹒鼻入本如来藏性4﹒舌入本如来藏性5﹒身入本如来藏性6﹒意入本如来藏性第三节 十二处本如来藏性1﹒眼色处本如来藏性2﹒耳声处本如来藏性3﹒鼻香处本如来藏性4﹒舌味处本如来藏性5﹒身触处本如来藏性6﹒意法处本如来藏性第四节 十八界本如来藏性1﹒眼色识界本如来藏性2﹒耳声识界本如来藏性3﹒鼻香识界本如来藏性4﹒舌味识界本如来藏性5﹒身触识界本如来藏性6﹒意法识界本如来藏性第五节 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1﹒地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2﹒火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3﹒水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4﹒风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5﹒空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6﹒根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7﹒识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第六节 阿难明心发广大愿卷四第三章 审除细惑、开示三如来藏第一节 陈述二深疑1﹒如来藏本净,为何有为迁流2﹒五大如何周遍圆融第二节 如来次第除疑1﹒审明其惑2﹒无明不觉生三细3﹒境界为缘长六粗4﹒世界相续5﹒众生相续6﹒业果相续7﹒富楼那执因疑果第三节 开示三如来藏1﹒空如来藏一切皆非2﹒不空如来藏一切皆即3﹒空不空如来藏皆非皆即、离非离即第四节 诸妄之因1﹒又起疑惑:实觉妙明,何因起惑? 2﹒有因非妄,妄即无因 (无因故妄)3﹒顿歇即菩提第五节 阿难起疑1﹒未解佛语而执因缘2﹒三狂缘断,即菩提心3﹒因缘自然皆是戏论4﹒斥离戏论,劝修无漏第四章 捐舍小乘、入佛知见第一节 初心行者之二决定义1﹒初心之第一决定义①决定不以生灭心求佛果②决了五浊生因、伏还无生灭性2﹒初心之第二决定义决定捐弃诸有为相第二节 谛观六根与六尘1﹒审度六根功德优劣2﹒入一解六3﹒一与六皆由妄4﹒揽诸尘结六根5﹒离尘无结6﹒证不依根7﹒离尘无体即断灭,岂可为因? 8﹒击钟验闻性不断卷五第五章 解结第一节 解结之元1﹒生死之结,在于六根2﹒根尘同源,犹如交芦3﹒交芦中性,空有俱非,解因次第,六解一亡第二节 开示圆修之门1﹒绾巾示解结次第2﹒六结虽异,一巾所造3﹒六解一亡:若无诸结,即无彼此;劳见生狂华4﹒解结须从结心5﹒结心在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6﹒解结依次第解后得人空及无生忍第六章 二十五圣圆通境界(圣人示范)第一节 问圆通本根第二节 二十五圆通A﹒六尘圆通1﹒声尘圆通(憍(憍jiāo 1. 同骄。 骄傲;骄矜。 2. 高仰。 )陈那等五比丘)2﹒色尘圆通(优波尼沙陀尊者)3﹒香尘圆通(香严童子)4﹒味尘圆通(药王、药上菩萨)5﹒触尘圆通(跋陀婆罗菩萨)6﹒法尘圆通(摩诃迦叶尊者)B﹒五根圆通7﹒眼根圆通(阿那律陀尊者)8﹒鼻根圆通(周利磐特伽尊者)9﹒舌根圆通(憍梵钵提尊者)10﹒身根圆通(毕陵伽婆蹉尊者)11﹒意根圆通(须菩提尊者)C﹒六识圆通12﹒眼识圆通(舍利弗尊者)13﹒耳识圆通(普贤菩萨)14﹒鼻识圆通(孙陀罗难陀尊者)15﹒舌识圆通(富楼那尊者)16﹒身识圆通(优婆离尊者)17﹒意识圆通(大目键连尊者D﹒七大圆通18﹒火大圆通(乌刍瑟摩明王)19﹒地大圆通(持地菩萨)20﹒水大圆通(月光童子)21﹒风大圆通(琉璃光法王子)22﹒空大圆通(虚空藏菩萨)23﹒识大圆通(弥勒菩萨)24﹒根大圆通(大势至菩萨)卷六第七章 25﹒耳根圆通(观世音菩萨)第一节 发菩提心、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第二节 正修耳根圆通三味第三节 三十二应1﹒求三乘应2﹒求诸天应3﹒求人趣应4﹒求离八部应5﹒求得人道应6﹒求离非人应第四节 十四无畏1﹒令离八难无畏2﹒令离三毒无畏3﹒满子息愿无畏4﹒持名殊胜无畏第五节 四不思议1﹒身不思议化身无量2﹒语不思议咒力无畏3﹒意不思议之一舍贪行施4﹒意不思议之二随求即得第八章 拣择圆通之根第一节 研判诸圣圆通1﹒研判六尘圆通2﹒研判五根圆通3﹒研判六识圆通4﹒研判七大圆通第二节 独选耳根圆通1﹒此世界之因缘2﹒耳根之优点:圆、通、常三真实3﹒病在循声4﹒一根返源,六根解脱第三节 结劝修证第四节 大众证悟第二篇 悟后依体起修第一章 前方便:四种清静明诲第一节 断淫心清静明诲第二节 断杀心清静明诲第三节 断盗心清静明诲第四节 断大妄语心清静明诲卷七第二章 道场加行第一节 除障(前行)1﹒持戒除魔事障2﹒持咒除宿习障第二节 坐道场修定慧1﹒因戒生定2﹒因定生慧第三节 建立道场、结界轨则1﹒净地、结坛2﹒庄严道场3﹒备供养物4﹒安奉佛像第四节 正修三味(正行)1﹒三七日加行证得三味2﹒百日证果第三章 重说神咒1555第一节 阿难祈请第二节 如来重说五会神咒1﹒首楞严五会神咒咒文(汉译全咒)2﹒首楞严五会神咒注释义贯⑴第一会注释义贯⑵第二会注释义贯⑶第三会注释义贯⑷第四会注释义贯⑸第五会注释义贯第三节 神咒功德威神利益1﹒一切如来自依神咒证得二利圆满2﹒神咒利生之威德⑴一切众生须依此咒修行,方得免魔事⑵诵持、书写、佩带获益⑶恶众生不害反护⑷助成道业⑸远离杂趣⑹常生佛前⑺众行成就⑻诸罪消灭⑼愿求称遂⑽诸难消除⑾兆民丰乐⑿恶星不现⒀持咒获护、得三摩地、不犯四过、必得心通第四节 会众护咒1﹒金刚力士护咒2﹒梵释四王护咒3﹒八部护咒4﹒日月星等护咒5﹒天神地祗护咒6﹒内圣护咒第四章 请问大乘修证阶位第一节 阿难问修证阶位次第第二节 二颠倒因(先明凡夫境界差别之因)1﹒众生颠倒2﹒世界颠倒第三节 十二类生(次明众生差别之果)1﹒卵生2﹒胎生3﹒湿生4﹒化生5﹒有色6﹒无色7﹒有想8﹒无想9﹒非有色⒑非无色⒒非有想⒓非无想卷八第五章 正说六十位修证第一节 三渐次位1﹒第一渐次:除其助因(断五辛)2﹒第二渐次:刳其正性(断淫、酒、肉,及持余戒)3﹒第三渐次:违其现业(现前不逐外尘,旋元自归)第二节 干慧地(入正位前)第三节 地前诸位1﹒十信位⑴ 初信:信心住⑵ 二信:念心住1838⑶ 三信:进心住840⑷ 四信:慧心住⑸ 五信:定心住⑹ 六信:不退心住⑺ 七信:护法心住⑻ 八信:回向心住⑼ 九信:戒心住⑽ 十信:愿心住2﹒十住位⑴ 发心住⑵ 治地住⑶ 修行住⑷ 生贵住⑸ 具足住⑹ 正心住⑺ 不退住⑻ 童真住⑼ 法王子住⑽ 灌顶住3﹒十行位⑴ 欢喜行⑵ 饶益行⑶ 无嗔行⑷ 无尽行⑸ 离痴乱行⑹ 善现行⑺ 无著行⑻ 尊重行⑼ 善法行⑽ 真实行4﹒十回向位⑴ 离众生相回向⑵ 不坏回向⑶ 等一切佛回向⑷ 至一切处回向⑸ 无尽功德藏回向⑹ 平等善根回向⑺ 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⑻ 真如相回向⑼ 无缚解脱回向⑽ 法界无量回向5﹒四加行位⑴ 暖地⑵ 顶地⑶ 忍地⑷ 世第一地第四节 菩萨十地1﹒欢喜地2﹒离垢地3﹒发光地4﹒焰慧地5﹒难胜地6﹒现前地7﹒远行地8﹒不动地9﹒善慧地10﹒法云地第五节 等妙二位1﹒等觉2﹒妙觉第六节 结论:修习止观,次第证入第六章 文殊请问经名第一节 本经五名第二节 得密印加持大众悟惮、证果第七章 三界七趣众生升堕之因与果第一节 为何一真如界,仍生六道? 第二节 众生升堕总原理:内分外分与上升下堕1﹒内分(贪爱分内),属情故下堕2﹒外分(渴仰分外),属想故上升3﹒临终善恶相现第三节 升堕之类别1﹒飞升之类净土、天道、鬼神(想多之众生)2﹒不升不堕人道(情想参半之众生)3﹒下堕之类三途(情多想少之众生)4﹒结论:别业中有同业第四节 地狱趣之因果(十习因与六交报)一、地狱之十习因1﹒淫习2﹒贪习3﹒慢习4﹒嗔习5﹒诈习6﹒诳习7﹒怨习8﹒见习9﹒枉习10﹒讼习二、地狱之六交报1﹒见业之报2﹒闻业之报3﹒嗅业之报4﹒味业之报5﹒触业之报6﹒思业之报三、结语1﹒妄造所生2﹒分别受报轻重3﹒别业中有共业,妄生妄有第五节 鬼趣之因果一、鬼趣之因二、十类鬼趣(鬼趣之报)① 怪鬼(贪习之报)② 魃鬼(淫习之报)③ 魅鬼(诳习之报)④ 蛊毒鬼(嗔习之报)⑤ 厉鬼(怨习之报)⑥ 饿鬼(慢习之报)⑦ 魇鬼(枉习之报)⑧ 魍魉鬼(见习之报)⑨ 役使鬼(诈习之报)⑩ 传送鬼(讼习之报)三、结语:妄业所引第六节 畜生趣之因果一、畜生趣之因二、十类畜生(畜生业之报)① 枭类(怪鬼之后报)② 咎类(魃鬼之后报)③ 狐类(魅鬼之后报)④ 毒类(蛊毒鬼之后报)⑤ 蛔类(厉鬼之后报)⑥ 食类(饿鬼之后报)⑦ 服类(魇鬼之后报)⑧ 应类(魍魉鬼之后报)⑨ 休类(役使鬼之后报)⑩ 循类(传送鬼之后报)三、结语① 妄业所引,了本非有② 自招自受第七节 人趣之因果一、人趣之因① 负债者互相追债② 负命者互相杀食二、十类人趣(果报)① 顽类人② 异类人③ 庸类人④ 狠类人⑤ 微类人⑥ 柔类人⑦ 劳类人⑧ 文类人⑨ 明类人⑩ 达类人三、结语:轮转可愍第八节 仙趣之因果一、仙趣之因二、十种仙(果报)① 地行仙② 飞行仙③ 游行仙④ 空行仙⑤ 天行仙⑥ 通行仙⑦ 道行仙⑧ 照行仙⑨ 精行仙⑩ 绝行仙三、结语:不出轮回(仍处轮回)第九节 天趣之因果一、天趣之因二、诸天趣A﹒欲界天(A) 六欲天① 四天王天② 忉利天③ 焰摩天④ 兜率天⑤ 化乐天⑥ 他化自在天(B) 结语:仍属欲界卷九B﹒色界天四禅天(A) 初禅三天1﹒三大名义① 梵众天② 梵辅天③ 大梵天2﹒结语:伏漏、离欲界苦(B) 二禅三天1﹒三天名义① 少光天② 无量光天③ 光音天2﹒结语:离忧、伏粗漏(C) 三禅三天1﹒三天名义① 少净天② 无量净天③ 遍净天2﹒结语:身心安稳、与喜乐俱(D) 四禅凡天1﹒凡外四天① 福生天② 福爱天③ 广果天④ 无想天2﹒结语:苦乐不动、于有为法达纯熟(E) 四禅五净居天(五不还天)1﹒五净居之因2﹒净居五天① 无烦天② 无热天③ 善见天④ 善现天⑤ 色究竟天3﹒结语:五净居天为四禅诸凡夫天所不能知见4﹒总结色界天:不出色界C﹒无色界天(A) 无色界中回心之大阿罗汉(B) 四空天① 空无边处天② 识无边处天③ 无所有处天④ 非想非非想处天(C) 无色界中不回心钝罗汉及外道天(D) 结语a﹒结语一:通于凡圣b﹒结语二:不出无色界(E) 总结三界:迷本积妄而生第十节 四种阿修罗趣① 鬼趣摄修罗(卵生)② 人趣摄修罗(胎生)③ 天趣摄修罗(化生)④ 畜生摄修罗(湿生)第十一节 总结七趣1﹒总结一:七趣虚妄因果2﹒总结二:随顺妄恶为因3﹒总结三:正定能除三妄惑4﹒总结四:同业别业俱妄5﹒总结五:正修须除三惑6﹒总结六:邪正之判第三篇 五十阴魔(破魔证通)第一章 习禅须知魔事第一节 由妄生空,迷生世界第二节 发心归元,震裂空界第三节 魔怖而来扰第四节 不迷魔即殒,迷则魔得便第二章 五十阴魔(禅中五十境)第一节 色阴魔境一、色阴区宇相(定中初相)二、色阴尽相(定中末相)三、色阴十境相(中间过程诸相)⑴ 身能出碍⑵ 身彻拾虫⑶ 精魄离合、闻空说法⑷ 境变佛国⑸ 虚空成七宝色⑹ 黑暗中能见物⑺ 身同草木⑻ 上见佛国下见地狱⑼ 遥见遥闻⑽ 妄见妄说四、结语:迷则成害,嘱令保护第二节 受阴魔境一、受阴区宇相(定中初相)二、受阴尽相(定中末相)三、受阴十境相(中间过程诸相)⑴ 责已悲生悲魔入心⑵ 扬已齐佛狂魔入心⑶ 定偏多忆忆魔入心⑷ 慧偏多狂知足魔入心⑸ 历险生忧忧魔入心⑹ 觉安生喜喜魔入心⑺ 见胜成慢慢魔入心⑻ 慧安自足轻清魔入心⑼ 著空毁戒空魔入心⑽ 著有恣淫淫魔入心四、结语:迷则成害、嘱令保护卷十第三节 想阴魔境一、想阴区宇相(定中初相)二、想阴尽相(定中末相)三、想阴十境相(中间过程诸相)⑴ 贪求善巧怪鬼来扰⑵ 贪求经历魃鬼来扰⑶ 贪求契合魅鬼来扰⑷ 贪求辩析蛊毒厌鬼来扰⑸ 贪求冥感厉鬼来扰⑹ 贪求静谧大力鬼来扰⑺ 贪求宿命山川土地鬼神来扰⑻ 贪求神力天地大力精魅来扰⑼ 贪求深空麟凤龟鹤精怪来扰⑽ 贪求长寿遮文茶、毗舍遮来扰四、结语:妄称成佛、以淫为教,嘱令保护第四节 行阴魔境一、行阴区宇相(定中初相)二、行阴尽相(定中末相)三、行阴十境相(中间过程诸相)㈠ 堕二种无因恶见(二无因论)① 计本无因(过去无因恶见)② 计末无因(未来无因恶见)㈡ 堕四种偏常恶见(四偏常论)⒈类别① 计心境为常恶见② 计四大是常恶见③ 计八识为常恶见④ 计想阴尽为常恶见⒉结语:堕为外道圆常论㈢ 堕四种颠倒邪见(四颠倒见)⒈类别① 计我常他为无常之邪见② 计国土无常及究竟常之邪见③ 计心为常、生死无常之邪见④ 计行阴常,前三阴无常之邪见⒉结语:堕为外道(一分常论)㈣ 堕四种有边邪见⒈类别① 计过去未来有边,相续心无边之邪见② 计八万劫前无边,众生界有边之邪见③ 计我知性无边,他知性有边之邪见④ 计一切依报正报皆半有边、半无边之邪见⒉结语:堕为外道(有边论)㈤ 堕四种矫乱论⒈类别① 计八亦之矫乱论② 计惟无之矫乱论③ 计惟是之矫乱论④ 计有无之矫乱论⒉结语:堕为外道㈥ 计死后仍有十六相之邪见㈦ 八种邪计无相㈧ 八种俱非邪论㈨ 七际断灭邪见㈩ 邪计五处现证涅槃论(五现涅槃邪论)四、结语:定中用心交互所成,嘱令保护第五节 识阴魔境一、识阴区宇相(定中初相)二、识阴尽相(定中末相)三、识阴十境相(中间过程诸相)⑴ 堕因所因之邪执生外道种⑵ 堕能非能之邪执生我遍圆种⑶ 堕常非常之邪执生倒圆种⑷ 堕知无知之邪执生倒知种⑸ 堕生无生之邪执生颠化种⑹ 堕归无归之邪执生断灭种⑺ 堕贪无贪之邪执生妄延种⑻ 堕真无真之邪执生天魔种⑼ 堕定性声闻之计执生缠空种⑽ 堕定性辟支佛之计执生不化圆种四、结语:迷则成害,嘱令保护第六节 总结五阴魔境一、五阴尽之境界证入圆通、诸根互用、入如来地二、教令护持令识魔相、除心垢、持神咒、摧破诸魔第三章 尾声(总结全经)第一节 五阴之生灭与修断一、重问五阴除灭之顿渐二、总答五阴生灭本因:同是妄想妄元无因三、别答五阴根本生因⑴ 色阴之生因坚固之妄想⑵ 受阴之生因虚明之妄想⑶ 想阴之生因融通这妄想⑷ 行阴之生因幽隐之妄想⑸ 识阴之生因罔象之妄想四、五阴各自之边际五、灭除五阴之顿渐理为顿悟,事非顿除第二节 结劝传示未来【附录一】大佛顶如来放光悉怛多钵怛啰陀罗尼(梵文原本)【附录二】大佛顶首楞严神咒(拉丁拼音)【附录三】大佛顶万行首楞严陀罗尼(日语拼音)【附录四】三界六道表【附录五】大乘圆顿了义六十位修证表参考书目注者简介 发布时间:2024-06-21 13:34:1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3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