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明一法师:与祖师同行 玖 殷勤空里步 真盛界中无去来 内容: 与祖师同行 玖 殷勤空里步 真盛界中无去来昨天匆匆忙忙放下庙里的事情,回榕参加一个聚会。 老父往生之后,虽然大事已办,但是,还留下一些事务没有处理,急急忙忙赶回庙里打七。 计划好在过年后回榕处理,现在正是时候。 虽然这是自己很不愿意面对的事情,也完全可以置之不理,按照以前的禀性,是会不管不顾的。 但是,现在自己明白了,自己是一个佛子,自己的一举一动不只是个人的行为,还代表着佛教的形象。 处理得好,能为佛教争光,处理不好,就会给佛教抹黑。 所以,不但要放下自己喜欢的事情,还要历尽旅途的辛劳,奔挤于浩浩荡荡的民工行列,不顾寒夜之永,赶赴千里外之约。 身体虽然是极度的劳累,但是心里却没有任何的困惑。 因为,现在自己的心态已经没有拿起、放下与来去,坦然面对一切的现实问题,完成自己的责任。 虽然带着一身的风尘,面对噪杂的环境,心里还是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完成着迎来送往的职责。 功夫与用功的方法自然不必说了。 因为,这些方法是自己常常挂在嘴边的。 所谓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何处起;北俱泸洲长梗米,吃了无嗔亦无喜基本上是能做到真盛界中无去来。 这让自己想起永源寂室*和尚说:人生处世,其亲在则晨夕不离左右,靡惮劳苦罄其侍奉之诚,及乎其亡则或庐墓畔持服三年。 若是出家之士固守心丧,勤苦炼行不限岁月,而荐冥福,谓之孝终者也。 自己很惭愧,两样可以说都没有做好,只好将来慢慢用自己的忏悔来消业。 想想自己真是像永源寂室和尚说的于戏幽灵落髻,披衣游方之日多。 承颜之时少,素念参禅学道见性明心。 庶几报酬劬劳之恩,争奈志愿虽大,力用未充。 一旦无常递至,蕴志永逝。 悲夫重愿,惟灵生生,不禁汗下,不敢有所放逸,时时将生死大事挂在眉头。 不管是在庙里面打杂、公务,还是上殿、过堂或者出坡、坐香,念念不离这个。 时时刻刻把念佛是谁? 提起参究,希望有日能够打破漆桶,还报四恩三有。 牢记祖师的教诲,履行着奋志不知寒夜永,笃行那觉暑天长的誓言。 所以,整天也是忙忙碌碌,起早贪黑。 无论是身处噪杂的列车车箱,奔波在年关迁流的队伍;还是处于迎来送往的喧嚣,面对噪杂的环境,保持着一颗平常之心,没有引发任何的念头。 真正做到祖师说的:幻妄境内有生灭,真盛界中无去来,万古秋空一轮月,清光夜夜照高台。 又读楚州胜因戏鱼咸静禅师的上堂说法感觉格外亲切,其因缘熟处便为家之语与真盛界中无来去之句,有心心相印之趣,不禁又拿出来显摆。 楚州胜因戏鱼咸静禅师,本郡高氏子。 上堂:游遍天下,当知寸步不曾移;历尽门庭,家家窖底少烟不得。 所以肩筇峭履乘兴而行,掣钓沈丝任性而住。 不为故乡田地好,因缘熟处便为家。 今日信手拈来,从前几曾计较,不离旧时科段,一回举着一回新。 明眼底,瞥地便回。 未悟者,识取面目。 且道如何是本来面目? 良久,曰: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上堂,举:世尊在摩竭陀国为众说法,是时将欲白夏,乃谓阿难曰:诸大弟子,人天四众,我常说法,不生敬仰。 我今入因沙臼室中,坐夏九旬。 忽有人来问法之时,汝代为我说: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 言讫,掩室而坐。 师召众曰:释迦老子初成佛道之时,大都事不获已,才方成个保社,便生退倦之心。 胜因当时若见,将钉钉却室门,教他一生无出身之路,免得后代儿孙递相仿效。 不见道,若不传法度众生,是不名为报恩者。 击拂子,下座。 后晦处涟漪之天宁,示微疾,书偈曰:弄罢影戏,七十一载。 更问如何,回来别赛。 置笔而逝。 (《五灯会元》) 发布时间:2024-06-27 14:28:2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4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