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传明法师:禅修的主要途径 二 打坐坐法 内容: 二、打坐坐法(一)禅坐的环境因为到禅堂,没办法跟你们讲打坐的环境要求,所以我还是在这里先讲。 第一,打坐的时候,不要坐在阴冷、潮湿的地方。 南方都很潮湿,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南华寺就很潮湿。 以前老一代的老和尚,环境条件特别差。 打坐的时候,就是上来两条腿一盘,没有照顾好、保护好自己的腿。 所以到老年后,很多人的腿脚都有毛病。 如果打坐的时候,两条腿没有找个东西盖着,还有后背、两个肩膀,都容易伤风。 因为在打坐的时候,就像睡觉一样,全身毛孔是张开的,风很容易吹进去。 如果你没有保护好,出来就会风湿、酸痛。 这是用药也很难治疗好的,只有靠打坐慢慢调过来。 第二,在危险地方不能打坐。 比如,我不太主张打坐时用禅凳。 因为坐在禅凳上面,当八触等觉受生起来以后,身体会跳,也会动。 很多人不能自控,就可能会摔下去,一摔下去也许就砸到地板上,砸伤了。 还有地板不平稳不能坐。 有些人在山林中、岩洞或者水边打坐,都很危险,要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千万不要坐在石板上,不要因为天气热,觉得地板很阴凉,然后就直接坐在地板上。 其实打坐用木地板很好。 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是很潮湿的,他们一般把房子地基奠高到一米高左右,然后有三个台阶上去,室内铺着木地板,这就把湿气排掉了。 木地板通过科学处理,可以防蛀虫,还可以防潮、防腐蚀。 木地板一定要好。 第三是坐垫。 我们现在这个禅堂里的装备实际上也不太理想。 坐垫要备两个。 一个大的,四方的,一米乘一米,或者九十乘九十,六十乘六十就够了。 这个垫是隔离潮湿的,当然也要舒服一点、棉软一点。 不然你的踝骨放在上面,一下子就会磕到,很容易疼,就坐不久。 所以要有一个大坐垫。 还要有一个小坐垫。 如果你可以双盘,不要小垫子没关系;但如做不到双盘,要单盘,肯定要有一个小坐垫。 以前讲的蒲团都是圆的,不是我们现在用的小长方型。 长方型不好用。 为什么说不好用呢? 因为就那种长方形来讲,你这么一坐的话,两个大腿就被卡在两个角上,一卡,两个大动脉就容易麻痹。 所以古代的蒲团是圆的,它刚好会卡在臀部凹的地方,不会卡在你的大腿上。 这个圆坐垫,你只要适当垫实就够了。 然后保持平衡,坐稳就行了。 坐垫的高度一定要够,要两寸到三寸左右,甚至还要再偏高些。 这个因人需要,可以随意调整。 事实上,我们的蒲团一般都不够高。 所以你看很多出家人打坐都是弯腰驼背的,这个坐姿不大对,就是因为工具不太好。 这是一个窍门,很多人没有谈到这个问题。 现在的流弊太多了,因为流传久了,大家没有去反思,就这样积非成是了。 我自己曾经请人做过蒲团。 里面用的填料最好是天然物。 可以用荞麦皮、米糠、谷糠或者豆糠。 冬天可以用太空棉,有弹性一点。 这个蒲团做完以后要是圆的,而且还能再塞东西进去。 因为蒲团一坐久了,就会被压扁了,不够高。 你还可以再塞调整,变成一个灵活的,可以随时调到跟你的高度正合适,打坐就是一个调整的过程。 咱们的脊椎骨本来是一节一节串柱着,一节跟一节相互关连在一起的,如果坐垫不够高,没坐好挺直,那么脊椎骨就会驼了下来,压住了我们内在的五脏六腑。 很多出家人经常犯这样不该犯的毛病,尤其是一些禅合子。 他们跑香也跑得不太对,经常是摇头摆尾,低着头,身体偏右斜倾,左摔右摆的,跑完以后是这个样子(做手势),很失威仪。 这也是要纠正的地方。 第四,禅坐的环境要通风,但风不能直接吹到身上。 这在古代是完全没有条件做到的,现代可以做到了。 比如我们南普陀的禅堂,是南怀谨老先生找人出钱建的。 当时他请人设计的禅堂,是让禅堂的风从上面透进来的,这样就不会直接吹到你身上。 但禅堂通风又透气,采光也好,相当清凉,不用空调。 第五,禅堂里面除了防潮湿,同时也要调灯光。 光线不能够强烈,也不能太黑暗。 光线太强烈的话,容易刺眼,不容易安定下来;太暗容易昏沉。 所以可以用灯来调节,调得很柔和。 现代的禅堂还应该可以调温。 比如调到25度,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热,不然你坐在那里也不舒服,这样也有利于打坐。 现在完全可以做到这个样子,我自己也在计划建一个理想的好禅堂。 禅堂以前设有几个堂主。 由于出家人来的程度不一样,就像我们学校,你是哪个程度的,就安置在哪个堂口。 十几个人由一个人带管着,这就是以前堂主的作用。 不是象我们现在的大禅堂,可以容纳五百人之多那么大。 因为人太多了,师资根本就没那个时间精力指导,因此才专门设了各个堂主来分散管理指导。 像你们这么多人在那里打坐,我哪里有办法逐个指导? 因为一个禅师或者一个指导的人要知道你的背景,了解你的心理、行为,你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他才能给你适当的调整和引导。 不然绝对是管不过来的。 我们现在的这种教育,大概是一种西式的教育模式,感觉有点像加工厂。 招了一批学生,制定了一定的课程,规定了几年学制,然后毕业了就给你盖个合格毕业证,推出去,不管质量,只管数量。 我们现在的教育就是这样。 但是以前的大丛林不是这个样子的,师父带弟子是手把手地带出来的,不离开老师的身边。 哪怕是弟子已经开悟了,十年八年还是在老师的目光下。 他关注你的行为,知道你哪个走偏了,就指导你一下,或者警惕你一下。 弟子都要在这个环境里成长,这样出来的人才能顶天立地,才是真正能走得出去的人,是有真工夫、有真料、有本事的人。 现在出去的都有点像粉刷的,雨一打淋,就唏哩哗啦的掉下来了。 第六,有一些人打坐喜欢点香。 点香可以,两种香可以点。 一种是沉香,沉香太贵了,一般点不起。 沉香的作用是凝神静气,对治掉举用的。 佛教对这些物质都有研究,它对你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帮助,能对治你哪方面的问题,是有用的、有益的……这些在经典上都有些记载。 所以沉香是对治掉举用的,起到镇静、凝神的作用。 我今天实在太散乱了,点一个沉香,但是要在没有臭秽的地方。 点一点点沉香在房间里面,那个香气跟社会上的香水是不一样的。 社会上的香水会激发某些身体化学反应,令人想入非非。 佛教里点香不是这个意思,完全是考虑到对你修道是否有助益而使用的。 另一种是檀香,檀香是对治昏沉用的。 第七,打坐的时候,不能穿戴紧身的东西。 像手表、耳环、戒指、眼镜、腰带、女士们的胸衣等,不要有拘束。 你们去打坐,最好穿宽松一点。 在禅堂不要穿高跟鞋,走在地板上哐哐的响,也不要穿裙子,盘腿不雅观。 (二)毗卢遮那七支坐法关于七支坐法,等到禅堂再跟你们讲,现在不讲。 因为有些动作要示范,当场要给你们调整。 (三)凡夫的心理特点我们打坐的时候为什么要有所缘境? 现在我们要先来分析一下凡夫的心理特点。 第一是能所对立。 我们凡夫的活动,离不开心的参与。 哪怕是心里有种意象,或者有一种概念、一种符号、一种影象,都有一种对象对应着的,你离不开。 离开了,你的心就没法活动,所以它是能所对立的。 这是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所缘境,选择一个目标,正是基于凡夫的这种特点。 但不是所有的目标、对象都可以作为所缘境,它是有限制、有原则的。 就是找一个能够生起功德的、减弱你执着的对象,来做为你的所缘境。 凡夫心的第二个特点是不断的更换对象,流动、散乱、跳跃。 就像电视换频道,要么中央一套、中央二套、韶关第几套……等等,不断变换。 凡夫心也不例外。 我们虽然有专注力,但这种专注力实在太弱了。 据说,人的专注力大概只有十分钟的时间可以集中,然后就开始马上流散而去。 但这也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 像现在,你看,我对面底下,面前的这小和尚长得特别清瘦。 但很精神,蛮清秀庄严的,看上去像一尊佛……一会儿,又转移到旁边的那个小伙子去了。 看着他手托着下额,做沉思状,戴着一副眼镜挺斯文的……我们的心就是这样不断地流动、流散,这就叫散乱。 我们人无论干什么事情,如果心里不能安定下来,干什么都不行。 像读书的话,也要专注,用心去模拟、感受、领会,甚至能够读到忘我。 我们做事业也一样,没有坚定的意志也不行,这也是成就事业所具备的素质之一。 修禅定就是要你专注、集中。 训练你的心,使你能够控制它,不断地增强意志力。 凡夫心的第三个特点是单向性、局限性,只看到一面,而且范围非常小。 比如,我们只能看到前面一面,其他的方面都看不到。 所以走到马路上,就看不到后面,有人就会被车撞死。 有人调侃说,为什么不把另一个眼睛长到后脑勺去呢? 一个看前面,一个看后面,这样前后兼顾就安全了,车过来我们都观顾得到。 可这是业力所成,也是没办法如人所愿的。 要是只有一个人如此,在世人眼中岂不成了怪物了? 我们的凡夫心经常就是一种单向的、直线性的。 看得到眼前的,就看不到周围的其它东西,因此也就相当的局限性。 凡夫心的第四个特点是无根和无主的。 有时候,你会哎呀一声,我怎么会突然冒出一个这样的念头来呢? 就象天外飞人般,无所来由。 它完全是一个突发孤起的念头,要来就来,要去就去,你自己控制不了。 还有一类念头就是密近细滑的,如果体会深刻,你会发现都无法到达心的最深层次,只是飘浮在上面的微波小泡,这个就叫无根、无主。 我们对于自心的妄念,经常是无法控制的。 因此有人说一个圣者是征服自己,而一个将军是征服天下。 一个是对内的,一个是向外的。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就是你要征服自己。 佛教修禅定,目的也在于这里。 你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妄想攀缘,减缓这种意识流的快速流动,这样才能够相对减少很多粗重的烦恼。 发布时间:2024-07-01 12:54:1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4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