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非台颂解㈣ 内容: 度一切苦厄度过苦海出轮回 雨霁天晴月正辉 乾元道体人中圣 不坏金躯世上稀脱生何须千年药 证灭岂待万劫期 二死永亡五住尽 逍遥法界任东西度一切苦厄。 度就是度脱,一切就是包括一切苦厄。 苦已经不太好受,再加上一个厄,就更难受了。 度。 什么叫度? 度脱。 什么叫度脱? 即离苦得乐,这叫度脱,也就是解脱。 那么为什么不说解脱一切苦厄,而是度脱一切苦厄呢? 这是接上边的照见五蕴皆空而来的。 这个度有修行的意思,你虽然照见五蕴皆空了,但是还要修行,修行才能度一切苦厄。 你要不修行,单单照见空了,照见空了又有什么用呢? 照见空了,就是你知道空了,感觉到是空了,但是这还得要去行。 所谓理虽顿悟,事须渐修,那个理你明白了,要去修行才能度苦厄。 如果你单单知道是空的而不修行,是空也没有用,有也没有用。 你要去修行,要去躬行实践。 度就是要躬行实践,实实在在的去修行,实实在在的去做。 不是口头禅,说是开悟了,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开悟了,怎么样开的? 怎么样得的? 怎么样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说则容易行则难,说的是一个法,行的才是道。 所以你能说必须要能行,你知道是空了,你又要去修行,借空而修有,借真空而修妙有。 度一切苦厄,这一切苦厄不是一个苦厄,而是所有的苦厄都包括在内。 所有的苦即三苦、八苦、无量诸苦。 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又叫三受,即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也就是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 怎么叫受呢? 受就是你所接受的,你接受了这个苦,接受了这个乐,接受这个不苦不乐。 苦苦就是苦受,坏苦就是乐受,你不要以为乐没有苦,那个乐会坏的,坏了就有一种坏苦,不苦不乐那是不错了,不苦不乐叫行苦,也没有多大意思。 这是三苦。 八苦是什么呢? 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谁能没有生? 有生就有生苦。 谁能不老呢? 有人说那个小孩没有老就死了。 虽然没有老,但是他根本就没有一种知觉。 不错,他没有老,但是他有病苦、死苦,也可以说他有老苦。 怎么说他有老苦呢? 他死那天就是老了嘛! 要不老怎么会死。 你说小孩子也会变老啊? 因为他死了,也可以说是老了。 因为他的寿命没有一个过程,他由生到死这个期间给缩短了,到死的时候就是老了,要不老怎么会死啊! 所以他也不能避免这个老苦。 病苦,那一个人也不敢说病是不苦的,病都是非常痛苦的。 你就是开了悟,生了病还是一样苦。 释迦牟尼佛还有金枪马麦之报。 你说没有老苦、病苦? 释迦牟尼佛怎么有金枪马麦之报呢? 因为释迦牟尼佛在往昔因地做小孩子的时候,那个地方的人都没有东西吃,就有一条大鱼在海里被拖到岸上,大家吃这条鱼,在没杀这条鱼之前,释迦牟尼佛用一根棍子在鱼头上打了几下,所以佛成佛的时候,常常感觉到好像有枪刺的那么痛,这叫金枪。 马麦之报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说错一句话,说一个修道的人,不够苦行,要是真正的修苦行,应该吃马所吃的麦子。 等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到一个城里结夏安居,国王不供养他,只给释迦牟尼佛及比丘一些马吃的麦子吃,这都是因地所造的业,在果地上都要受报的。 死,人人都不喜欢死。 为什么? 就是因为苦的关系。 还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这种种苦,所以叫诸苦。 我们现在修行可以把这个三苦、八苦、无量苦免去,所以叫度一切苦厄。 我有一首偈颂,读给大家听听。 度过苦海出轮回。 一切苦厄就是苦海,你要度过这一切的苦厄,就必须脱出这六道轮回,脱出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这一切的苦厄,超出轮回。 雨霁天晴月正辉。 这个时候就好像雨霁。 霁就是不下雨了,雨停止了,天也睛了,这叫霁,就是天晴。 月正辉,月在空中正发出一种光辉,这就比方五蕴皆空。 五蕴皆空,也就是没有云,也没有雨了。 没有云雨,天晴了,皓月当空,万里无云,这种境界就是你生出真正的智慧,照耀一切,你因为度过一切苦厄了,所以才说乾元道体人中圣。 乾元道体人中圣。 你这个时候证得初果,你的身体可以说是纯阳了。 乾就是阳数,易经上纯阳体,所以叫乾元。 道体,就是修道的体。 人中圣,就是人中的一个圣人。 不坏金躯世上稀。 你这个时候证得初果须陀洹断了八十八品的见惑。 你这个身体是不坏金躯,世上很少很少的。 脱生何须千年药。 古时秦始皇要到蓬莱仙岛找长生不老的药,了脱生死。 你不必去找长生不老的药,你只要度一切苦厄就可以愿意活着就活着,愿意死就死。 这生死由自己,阎罗王也管不着了,就好像菩提达摩一样的。 证灭岂待万劫期。 四谛法:苦、集、灭、道。 你证得灭,成道了,你证灭得到无余涅槃,不需要百千万劫那么长的时间,很快就可以证得这种无余涅槃。 二死永亡五住尽。 你证到这种的度一切苦厄,超出轮回,得到金刚不坏躯,这时候二死永亡。 什么叫二死呢? 是不是要死两次呢? 不是死两次,而是有两次的死亡。 有一个分段生死,有一个变易生死,这叫二死。 在证得罗汉便了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必须要证得菩萨的果位才了。 现在是观自在菩萨,所以变易生死也了了,也亡了。 这个“亡”字当没有讲,不是死亡的亡。 大学上说:“而今亡矣”,这个“亡”字读无。 我们可以读亡,也可以读无,但当没有讲。 二种死都没有了。 五住尽。 五住是五住的烦恼。 五住的烦恼是什么呢? 第一,见住烦恼,本来见爱住。 第二欲爱住。 第三色爱住。 第四无色爱住。 第五无明爱住。 因为这五种的爱住,所以有所执着,就变成五种的烦恼。 观世音菩萨把这五种的烦恼都没有了,所以说后边这一句,逍遥法界任东西。 逍遥法界任东西。 逍遥也就是自在的意思,自在也就是逍遥的意思。 逍遥也是自由的意思,自由也就是快乐的意思,所以这是很快乐的。 很快乐是什么样子呢? 可以随便去旅行,随便去各处跑。 任东西,你愿意到西方极乐世界,随时欢喜就去。 你欢喜到东方净琉璃世界佛那里,也随时都可以去。 你欢喜到娑婆世界,那更不成问题,也不需要到领事馆去办护照,这些麻烦的手续,就是你想要去就可以去,这叫逍遥法界。 法界不只东西,南北也包括在内。 不只南北在内,乃至于上、下、十方都包括在内。 你愿意到什么地方去,什么地方都欢迎。 没有说你想到某一方去,某一方说不欢迎,不会说你是不受欢迎的人物,不准入境。 愿意到什么地方都可以。 逍遥法界任东西,你看这种境界多快乐啊! 多自在啊! 多逍遥、自由、平等,这是真正的平等法界性。 你到了二死永亡五住尽的时候,就能得到这样的自由,这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平等,真正的逍遥。 舍利子舍利子是坚固徵 译作鶖鹭母仪型 戒定圆明珠光现 行解相应体玲珑大智云何因愚表 善辩已在母腹生 人皆具此真实慧 取诸曹溪宝林峰舍利子是坚固徵。 舍利子又叫舍利弗。 “舍利”是梵语,“子”也就是梵语的“弗”。 “舍利子”就是坚固的意思。 什么坚固? 智慧坚固。 所以舍利子是坚固徵。 译作鶖鹭母仪型。 舍利翻译成中文是鶖鹭。 鶖鹭鸟是海上的一种大鸟。 这种鸟飞得很高,它的眼睛就好像望远镜似的,鱼在海里游来游去的时候,正在水里往上浮,牠在空中就看见了,就像火箭那么快冲下来把鱼叨起来就吃了,因为牠的眼睛看得很清楚。 这个舍利就是鶖鹭鸟的名字。 在印度取名字有以父为名的,也有以母为名的,又有父母合名的。 舍利子是单单以母为名,舍利子的母亲叫舍利,子是舍利的一个儿子,是依照他母亲的那种型态取出来的名字。 戒定圆明珠光现。 舍利子在他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修定、修慧、修戒,他戒也圆满,定也圆满,慧也圆满,他圆明了,就好像珠子放光那样,所以说珠光现。 行解相应体玲珑。 他又修行又学教,所以智慧广大。 体玲珑就是他的身体像玻璃、琉璃体似的。 大智云何因愚表。 怎么叫大智慧呢? 就是因为有一班愚痴的人表现出来的,因为他和这一班愚痴人不同。 愚痴人做事是颠颠倒倒的,明明说得很好,但是一做就做坏了,就往坏了做,这叫愚痴。 有智慧的人就不会迷,不会明知故犯,不会这样颠颠倒倒,所以叫大智慧。 善辩已在母腹生。 你们各位都记得,以前讲楞严经讲过好多次。 舍利子的母亲和他的舅舅辩论,他母亲辩不过他的舅舅。 后来她怀舍利子,他舅舅再和她辩论,无论什么论议,他的舅舅都说不过他的母亲,屡次都被她辩倒了。 于是舅父就去学外道的论议,回来的时候,舍利弗已经跟佛出家了。 因为他在腹中,就能帮助母亲辩论胜了他的舅父,所以说善辩已在母腹生。 人皆具此真实慧。 这种的大智慧,不是单单舍利弗尊者有,这是人人都有这种真实的智慧,可是人人都不用它,把它忘了。 如果人人都用这种智慧,人人都会有的。 取诸曹溪宝林峰。 这个真实的智慧在什么地方呢? 在曹溪。 曹溪在什么地方? 在中国广东马坝南华寺。 那么远? 我怎么可以到那里取去呢? 这宝林山南华寺是六祖的道场,这个旅途太远了,我没法子去。 好,现在不必去,你们自己每一个人也有这个曹溪宝林峰,不必走这么远去找,你自己就有这种智慧,你自己本体上也就有这曹溪宝林峰,所以不必跑那么远去求了。 这个智慧就在你自己那里,怎么样去求呢? 你就把你那个颠倒心放下,妄想心放下,你自己用功参禅打坐就可以得到了,这就是曹溪宝林峰,参禅打坐,坐在那地方就像宝林山一样。 发布时间:2024-07-23 09:47:54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4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