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宗性法师:《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6讲 内容: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16)现 场 实 录上宗下性大和尚主讲第 十六 讲时间:公历2010年1月9日,星期六下午地点:成都市文殊院后客堂学习内容:刚才还在讲,这个课原来计划是大家来读的,现在变成我来说了,上次讲到哪? 三十七页。 出胎位我已经说过了吧? 实际上,我们常常学佛法,都会碰到一个问题,就是你刚进来学佛法的时候,都问你,你为什么要学佛法,但一般比较满意的答复就是了生死,但这个生死怎么了? 了得了了不了? 实际上要看个人的努力,古人也讲,有些时候是了而未了的。 但是,这个了生死,我常给他们讲,这个是最复杂的工程。 但佛法里头,大家都知道,学佛法的要了生死,但这个生死怎么了? 佛法里面有个基本的东西,就是你要了生死首先要知道这个生死是怎么回事情。 这段时候《瑜伽师地论》谈到这段人怎么生的,最后怎么死的,佛法它谈得很精妙,不但谈到人怎么生的,人死了,最后这个世界怎么成的,这个世界怎么坏的,这些都是科学解决的问题。 佛法实际上两千多年前早就谈过了。 所以我们讲了生死的前提就是你要了解这个生死怎么回事情。 你要找到这个生死的正结在什么地方。 就是什么因为造成它有生死的。 那你才能想办法解决它。 这个就像看病一样的道理。 你要给人家看病,你要当医生,你要首先了解他的病是什么样子的,完了你开的药才能对症,才能治好病。 所以人常常讲,生病多的人你也成了医生了。 所以中国有句话,久病成医。 什么意思呢? 你生病时间长了,你看开方子你也看会了。 你也知道这个病哪个地方热了哪个地方凉了,你自己都会开药方了。 为什么你久病成医了呢? 因为你也了解这个病的原因了。 如果你不了解这个病你也处不了方。 所以久病成医也是这个道理。 治病也是这个道理,要了解这个病怎么形成的。 生死就是大病嘛。 那你要了解这个生死它怎么形成的,正结在哪个地方。 这个就是今天在社会上开会,我去政协开会,他们都讲这个党外的要肝胆相照,有人就讲了,你我要肝胆相照。 老实讲今天这个世间上不容易。 你比如今天讲我们做朋友嘛,要肝胆相照。 首先问你,他肝长在哪? 他胆长在哪? 他肝和胆长在哪你都不知道你怎么肝胆相照? 所以我讲,学佛法也是这样子,你要了生死,老实讲按佛法的精神,生死随时都可以了。 关键问题是你要找到它是怎么形成的。 你才能够有办法。 所以诸位一定要有个概念了生死不是两眼一闭,两脚一蹬这才了生死。 不对的。 处处都可以了生死的。 了生死是什么? 就是一种自在。 你生命活得自在,人生活得自由本身就是了生死了。 所以诸位不要有个错误的观念。 说我死了才往生,死了才了生死,不是那样子的。 生死是什么? 我们看到人生死这都是假相,按佛法讲。 就像下雪一样。 你看到下雪了,一会儿又化了,下雪是假相,化了也是假相。 人生也是这样子的。 所以我们今天学佛法,你就要树立正确的观念。 刚才说,了生死随时都可以了。 我看有个画家黄永玉,他写一个东西,大概他早年见过弘一大师,他说他向弘一大师求一副字,大概就是弘一大师临走前三天,他说你字写得这么好我向你求一副字,老人家说好的,后天来拿,还要早点来。 他就回去了,到了第三天他就多早就跑去了,去拿字去了,走到庙子门口他说怎么庙子今天跟以往不一样了呢? 大家神情不对呢? 一问说弘一大师早上已经走了,他说:哎,他还差我一副字,我三天前去求他的,他喊我今天来拿得嘛。 他怎么走了呢? 这个和尚说话也不算数? 后来他碰到弘一大师的侍者了,说你叫黄永玉啊? 说:是啊。 来,老和尚给你写好的字。 他就拿走。 你办得到吗? 你欠我的钱还没有还呢。 你都没有交代好呢。 这就是一种自在。 这个我是最近才看到的。 黄永玉后来就讲:这个人了不得,他肯定知道他三天后要走了,他告诉你三天后来拿。 并且名字都写好了。 所以我讲,了生死是一种自在。 了生死不是闭眼睛蹬脚,那个只是一个假相。 所以我讲,你什么时候内心活得自在了,你什么时候内心没有挂碍了,你什么时候内心没有恐怖了,那个时候你当下已经是了生死了。 所以到了那个境界,你想耍几天耍几天,你想陪大家玩就多玩几天,不陪大家玩:对不起,拜拜,明天就走了。 甚至你高兴了,今天我领了工资再走,不拿白不拿还多拿一个月。 不高兴了,不要了,送给你们吃酒。 生命要到这种状态才了生死。 那我刚才说了,我怎么了得了? 前提就是你要了解生死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前几段都谈了很多了,人的生命怎么形成的,投胎之前的那段,包括你投胎根本的一条就是业感。 我们现在的身体都是业感的,那么怎么摆脱得了? 那么下面到了出胎位,你生都生出来了怎么办? 总不可能煮了吃了,喂狗。 佛法是反对的,你说你这样了得了吗? 也了不了的。 这个是业报的,你要虐待它也不行的,所以佛法为什么反对你自杀,就是这个道理。 你以为你自杀了就了了? 了不了。 业没有还你下辈子还要来。 你还要继续还,所以不能有这种想法。 那么这个地方讲,你形成人了,投胎了,已经在母胎里住了两百多天了,就出来了。 酉二、正生其正出时,胎衣遂裂,分之两腋。 出产门时,名正生位。 “其正出时,胎衣遂裂,分之两腋。 出产门时,名正生位。 ”就是胎儿阶段结束,你出来了就叫什么? 叫婴儿了。 出生以后就开始新的东西了。 未四、增长位7 申一、触生分触生后渐次触生分触,所谓眼触乃至意触。 生后渐次触生分触等者:住胎藏中唯有身触,义如前释。 既出胎已,所余一切触渐次生,名生分触。 当知身触先虽已有,然于此位相续俱生,故不除之,具说一切,所谓眼触乃至意触。 “生后渐次触生分触,所谓眼触乃至意触。 ”上次这个地方没有说透,我再补充说一说。 你在母胎里有没有触? 我告诉大家,母胎里唯一的就是触。 眼睛耳朵鼻子是不管用的。 眼睛是看不见东西的,耳朵是听不见东西的,鼻子这些没有太多的感觉。 惟有身根,这个触觉。 所以母亲怀胎的时候你动,他有感觉。 你会闹,你吃冷了,热了他都会有感觉。 他都是只有触觉。 没有听觉的。 要是你讲话他能听见就麻烦了。 母亲怀胎的时候都要骂嘛,哎,这个小东西在里头弄死我了。 他也听见他不跟你急啊? 你既然骂我,那我不出来了。 就说明他是听不见的。 这个时候他还没有听觉,这个耳根是不行的。 眼根也是不行的,也还没有真正的知觉。 就是这个时候,在母胎就只有触觉,就是身根。 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对应的关系。 所以在母胎里只有身根和触觉是对应起来的。 感应最强烈。 其他的你要说一点没有也不大可能,只是很弱。 “生后渐次触生分触”什么意思? 就是你出生以后就不是只有在母胎的身根触觉了,眼触乃至意触。 眼睛要对色它是不是有触,这个触跟刚才讲的触觉的触不一样。 触觉的触是到了后面有感觉了。 这个触,学过《百法》的都知道,《百法》讲遍行心所,遍行心所有几个? 五个。 作意、触、受、想、思,这个地方眼触乃至意触就是遍行心所的触,这个地方的触是根境识三个结合的那一刹那叫触。 所以这个触不是我们平常讲的我摸了一下,不对的。 你摸了一下只是根和境相对,这个触还包括识。 所以我一再强调遍行心所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 作意心所一定是在前,为什么? 因为只有作意心所生起来你的识才能生起现行,所以作意心所的功能就是让你的认识活动生起来。 下一个就是触,叫是认识活动,认识功能,外境,根这三个碰在一起,这叫触。 所以这个地方从母胎里出生以后,眼耳鼻舌意这五个触主要是遍行心所的触。 就是眼根对着摄象机,这个摄象机是一个境哦,眼根对着它同时眼识跟着一起,哦这是个摄象机。 要这三个东西组合在一起你才有认识活动,少一个都不行,这个触是这个。 也就是说,从你出胎以后,从原来你胎儿阶段,只是单纯的身根有触觉以外,到了婴儿阶段六根都有活动了。 有了六根活动它自然要对六尘,六根对六尘自然有什么东西? 六识,所以这个是六根十二处十八界,这样子就建立起来了。 有了触,六根六识六尘三个东西一触下面就来了。 申二、堕施设事次复随堕施设事中,所谓随学世事言说。 “次复随堕施设事中,所谓随学世事言说。 ”什么意思呢? 那么你出生了以后,你生在这个世界上干嘛的? 化缘的? 出生了以后你就要慢慢地学事情了。 因为有了六根六尘六识三个一活动次复随堕施设事中。 这个“堕”用的太精妙了。 我跟你讲,今天那些人写武打小说的,练轻功,人以前都会飞的,都有轻功的,你自己把自己搞重了,怎么搞重的呢? 你堕下来了。 你怎么堕的呢? 你就是分别,执着后天这些东西,把你自己堕下来了。 随堕施设事中,什么施设事中? 就下面这个,“所谓随学世事言说”。 你出生以后第一个跟谁学? 父母,再有呢? 老师,再有呢? 整个社会的朋友啊都可以学的。 学就是两大类:世事,世间上的事情。 言说,语言,说话。 那么这些东西按佛法讲,你世间上的事情也好,语言也好,文字也好,都是施设的。 施设这两个字也用得很精妙,它表达的佛法的根本精神,就像《三十论》一开头就讲:“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 ”这个“施设”和《三十论》一开头的“假说”异曲同工。 就是这个世界上的语言,文字都是我们人给它安的。 每个人就是个躯壳嘛,一米六也好,一米七也好,这是个具体的东西。 为了大家交流的方便就给它贴个标签,安个名字。 可是我们凡夫一但安了名字,完了。 他就不自由了,他就被名字把他干什么? 绑住了。 所以它这个地方用的几个字都用得很精妙。 也就是说你被世界安的这些名相,你被它把你拉住了。 如果你是智者,你就会觉察到言说也好,概念也好,名称也好,语言也好啊,这些全是安的,不实际的,不能代表具体东西的。 有些东西是不相称的。 可是我们把它混淆到一起去了。 我们人出生以后都经历这个过程,小时侯跟父母学,上学跟老师学,在社会跟朋友学。 但是这个有学好和学坏的。 所以我常讲家庭教育很重要。 过去讲教育,按我讲教育应该分三大块。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少一块都不行。 可是我们今天人,你们可能都有这个观念:孩子嘛,交了钱给学校,在学校里教。 为什么? 我给了钱的。 所以好象这个教育孩子的全都给老师了,家长就没有责任了,这就坏了。 家长是第一老师。 你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 所以我常讲,这些人一出生以后。 你不要把教育推给社会,学校。 家庭教育要完备。 过去中国文化里头是很重视家庭教育的。 所以我讲孔夫子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有些人也说孔夫子太笨了,发育太晚了,十五岁才开始读书。 不是这样子的。 孔夫子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那是学,是开始上大学了,是学立身之道了。 可是在这之前中国人叫童蒙。 蒙学学什么? 《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学这些。 《弟子规》干什么? 一开始不是教你要背多少东西。 一开始是教你怎么洒扫、应对、为人、处事、怎么对老人,怎么对平辈,干这些的。 所以过去的家庭教育一开始是干这个。 可是我们今天你的家庭教育还有这个吗? 没有了。 回来你也是把学校那一套搬来,你按老师的去全部都是学校教育了,没有家庭教育了,不可以的。 所以我们讲家庭教育出问题了,以后孩子就出问题了。 你说这个孩子今天不听话,没有责任,因为你从小就没有让他负责任。 我常讲,今天的孩子在外面干了坏事回去,今天都只有一个孩子,麻烦呢。 他回去哭说他欺负我了。 “欺负你,你那么笨? 他打你你不晓得打他啊? ”你从小就教他去干坏事。 你怎么不问问他:他为什么打你呢? 你有理他有理啊? 有理多让着。 他不是这样教的。 还有比如说去学校晚了迟到了,老师惩罚了,回来也要哭。 回来就问:怎么呢? 被惩罚了。 为什么啊? 迟到了。 你这么笨啊? 你不知道说假话啊。 今天恐怕大部分家庭都这样搞,你说孩子能教好吗? 你给他施设的言语,概念都是歪理邪说。 所以你教出的人他怎么有品德嘛,怎么有社会责任嘛。 我们虽然按佛法讲言说、概念、名称都是假安立的,但是这个世间还必须要假安立,那么既然要假安立我们就要把它安立得向善向上的方向,你不要安立得向下的方向去引导。 可是你看,我们今天很多都是引他向堕落的方向引导的。 你给孩子说不准说假话,结果你在家里老骗他。 “我要买东西”“没有钱了”,他看到你包里鼓鼓的。 所以他觉得妈都要撒谎,我也要撒谎。 为什么? 这是传统。 要注意。 所以我讲,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虽然佛法说都是假安立的,但是这里面他还有个相对世间的正义,就是要向善向上,不能往邪路上引。 那样你就成了恶知识。 你就是罪过。 你要分析有罪没罪,我看大家都有罪。 所谓随学世事言说,这里头啊,它还包含了你学这些要有正常的智慧,就是八正道里讲正命嘛,你不要去学那些歪的,这些不正当的谋生手段。 言说,这个语言文字太有学问了,说话表述需要有学问呢,写文章同样有学问呢,你别看这些是假施设的,有些人说话就爱听,有些人说话我就把耳朵闭着,我听不见,有些人写得文章你就爱读,读了还跟着他的文章流泪,有些人写的文章你一看狗屁。 所以我讲这些东西都要善巧,所以过去有首诗:文章留待他人看,你写的文章都是留给别人看的,我写的文章我从来不想再看第二遍,为什么? 看到都恶心。 文章留待他人看,晦涩冗长读义难。 晦涩就是艰涩嘛,读不懂,冗长就是老百姓讲的老太婆的裹脚又臭又长。 读义难,读起来都难还怎么懂你的意思嘛。 简要,就是写文章要简洁,要说出要点来,轻通,四字诀。 读要轻快,通顺。 四字诀。 简要轻通四字诀。 先求平意后波澜。 你写文章弄多大,没有用。 先求平意后波澜,这个是讲的世间学问,从这个地方附带说的。 所以有些人讲你既然说佛法讲这些语言、名称都是假安立的,我就不要了。 不要行不行? 也不行,这叫不二。 你要它也不行,你不要它也不行,怎么办呢? 似要非要之间,这个就是智慧,要把握。 所以这个地方讲,我们人一出胎以后你六根六尘六识起作用了,就要开始学世间上谋生的事情,包括语言、文字都要学习。 过了学习阶段,慢慢人就要开始了。 申三、耽着家室次复耽着家室,谓长大种类故,诸根成熟故。 次复随堕施设事中至诸根成熟故者:世事有三,谓更相庆慰事、更相饮噉事、更相营助事。 如下自释。 (陵本二卷十七页166)言说有四,谓依见、闻、觉、知所有言说。 如下自释。 (陵本二卷十九页175)如是三种世事及四言说,是诸世间所施设故,名施设事;于此随学,名堕此中。 既出生已,从婴孩位以去,是名长大种类;从少年位以去,是名诸根成熟。 “次复耽着家室,谓长大种类故,诸根成熟故。 ”开始就是从小学说话,学走路、学基本的本领,学语言文字,学写作,这个是少年阶段,可是往后呢,耽着家室,慢慢你就长大了,用今天的话讲你就进入青年了,今天用科学的话,就是你发育成熟了。 我嘛到无所谓了,你们要有这个学问,你在家带小孩子你要知道他什么时候思想的变化,内心的变化跟他生理上是有关系的,这个不仅佛法讲,中国文化里也讲,你看有些小孩子到了快要发育的时候,你们不是今天叫更年期嘛,青少年叫发育期嘛,中年到了更年期也叫什么综合症了,无明的发脾气,无缘无故的觉得心里难受这些都是生理上带来的心理反应。 你不要觉得你又是业障现前了,它是业障但是你可以掌控的。 所以我讲的意思是,你比如到了少年阶段是学这些东西,到了青年阶段发育成熟了,他这个时候是有变化的,今天我们大部分的家长是没有这个观念的。 带小孩子像部队当兵那样。 不准左转,不准右转,听话就是好孩子,不听话就是调皮蛋。 今天的家长教育孩子都是这样的。 不对。 他不善于去分析这些小孩子的心理状态。 你比如我刚才讲的,他到了发育阶段,用今天的话讲,他到了发育阶段他体内分泌的激素在起作用了,所以他体内分泌的激素刺激他有异常的反应,他心里自然有异常的反应,所以,孩子们到了青年后他有很多异常的反应,我们当年可能到了自己发育的时候你也不知道。 你教育下一代你更要了解。 不仅仅是佛教讲,中国文化里也讲,《周易》、《黄帝内经》里都谈这个。 《黄帝内经》里讲发育期,女孩子发育要早一点,一般是二七十四的周期,所以你看《黄帝内经》里,女的二七葵水,葵是什么? 就是叫发育了,男孩子一般是二八十六,十六发育。 所以你都要关注。 “次复耽着家室”就是这个时候已经发育成熟了,“谓长大种类故,诸根成熟故。 ” 诸根就是个笼统的了。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是发育成熟了。 这个时候需要干什么呢? 你看上面写的“世事有三,谓更相庆慰事、更相饮噉事。 ” 相庆慰事是什么呢? 这个时候的人容易发狂,容易毛造,可能一夜长一尺高,更相饮噉事就是你请我喝酒,我请你喝酒,哥们儿,喜欢干这些事。 “更相营助事”就是今天超社会的讲意气。 你帮了我我就要帮你,比较豪爽,都是属于发育期的特征。 当然有很多了,你们下来自己去看。 这个就是到了青年了,发育成熟了,用今天社会上的话讲就是生理发育成熟了。 他就要想到我要结婚,安个家,就要开始想这些了。 我在二环路买房子还是三环路啊,要不然在月球上租块地啊,他想的老远,他就海阔天空的。 这都是属于发育期的阶段。 他光想不行啊,空想没用啊,那怎么样有呢? 下面申四、造作诸业次造诸业,谓起世间工巧业处。 世间工巧业处者:此有十二,谓营农、商贾等。 如下闻所成地说。 (陵本十五卷二十二页1360“次造诸业,谓起世间工巧业处。 ”他长大了嘛,诸根成熟了嘛,安家了嘛,要养家糊口了嘛,那怎么办? 养家糊口开始的那天,你造更多的业也开始了。 你不要我这一讲你就回去离婚了,这个还是看你怎么回去弄。 你知道了你知道怎么把握。 次造诸业,往下你发育成熟了你就要学技术学谋生,就是三十而立嘛。 你就要有事业了嘛。 那怎么办了? 谓起世间工巧业处,就是学五明里面的工巧明。 要学技术,科学家,文学家,你只要不要去给人家当冤家就对。 就是去学各种各样安身立命的办法。 可是要注意,这个次造诸业,他没有说善也没有说恶的,你要弄得好,你可以养家糊口还可以造善业,可是你掌握不好去搞歪门邪道的,做恶之家必有余殃。 你要干了坏事眼睛都不敢看,一看就怕人家知道。 他是不是知道我干了坏事? 他是不是知道我贪污了? 他一天都是提心掉胆的,你不要以为他好聪明哦,占了便宜吃得那么好,他嘴巴吃的好,心里恼火死了,他吃了也不消化,他天天想着呢。 所以,你看佛法讲的一步步的,我们出生了以后开始学事,发育成熟要有家,有了家就要开始做事业,所以第三步就是要有自己的事业。 就是世间工巧业处。 申五、受用境界次复受用境界,所谓色等若可爱、不可爱。 关键从这步开始,“次复受用境界,所谓色等若可爱、不可爱。 受此苦乐,谓由先业因,或由现在缘。 随缘所牵,或往五趣,或向涅槃。 ”问题就来了,你在这个世间上,刚才讲了嘛,你六根六识六尘这些都有活动了,要学事发育成熟要有家,要有事业,你做事业工作的当中受用境界,你就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境界,有些境界,所谓色等,色等的等就包括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你面对的世间形形色色的东西。 若可爱、不可爱,有些东西让你觉得这个东西好,有些东西让你觉得太讨厌了。 有了这个心一升起来问题就大了。 就是我上次讲的十二因缘里谈的。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这受就来了,受缘什么? 受缘爱,有可爱不可爱,你就有取舍,有取舍,得不到的我要千方百计,得到的我要藏起来。 爱缘取,取缘有,要造新的业力了,人生就这样子的,周而复始的,这个《瑜伽师地论》里头就把二因缘拉长了,就把这个过程说得更详细了。 我们刚才说到“次复受用境界,所谓色等若可爱、不可爱”就等于那个地方的受,要开始缘爱了,受缘爱了就要造新的业力了。 所以我讲,佛法里头,最大的修行是什么? 不是关到这个地方:我在修行啊,我在念阿弥陀佛了,不是的。 就是你现前一念起来,能不能觉照到这一念。 比如说我们现在听经,你现在眼睛一闭,我这一念在想什么? 心里在想什么? 想啥? 不好讲啊,我也不知道啊,我也没有神通。 有可能你什么也不想,这还算好的呢;有的在想:哎哟,水又涨价了,白菜又买不到了……妄想都来了,就是这个时候什么念头都可能纷纷而来。 所以我历来强调:在六根对六尘、六识这三个碰到一起的时候,是最好修行的时候,最好修行也是最难的,但是也是最有效果的,就是这一刹那。 我们人往往都是:“哎呀,遭了,我又造业了。 我昨天那个念头又不好了。 ”往往是过了以后,才发现不行了。 佛法真正的大修行,就是在现前那一念,你能够觉照,你能控制住它,跟开关一样,能够控制住它,就是 “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的触缘受这一刹那,你的感受、觉受控制得住,不要随外形的变化而变化。 好看的、不好看的,好听的、不好听的;你随着它一变化,感受一变化,就叫感受上有苦有乐,那就麻烦了,所以四无量心里头,慈悲喜舍的“舍”,为什么叫舍? 包括十一善法里叫行舍,对吧? 为什么叫行舍,那个“舍”就是平等心,就是那个受起来的时候,你能够觉照色身香味触法犹如梦中事啊,所以你的心境是平和的,知道吧? 你不会觉得或好或坏,这些所有的外境你不受影响,你就是神仙,你就是佛。 可是我们的凡夫是不容易办到的,那个外境色身香味触法从你身边一过,哎哟,眼睛一亮,耳朵一立,鼻子一吸,嘴巴还要流口水呢。 你要控制到那个味蕾不起作用,外面的味道再香,你吃了都是填肚子的,你就对了。 你一天到晚,哎哟,这个又咸了;哎呀,这个又淡了;哎呀,你的回锅肉没放郫县豆瓣啊。 所以受就是这个样子起来的啊,受一起来,你这些感受一起来,就牵动你的六识,就像狼狗一样,到处呢这个眼睛瞪着,去看好的、吃好的、听好的,那就麻烦了。 所以这个修行啊说容易也容易,就是一念,你说多简单。 但是你说:“哎呀,这个东西是不好整的。 ”那是不好整啊,好整都成佛了,还用我们今天这么费事啊? 就看你有没有这个信心了。 所以佛法他们问我,说佛法修行最高的原理是什么? 我说没有最高的招,就一个字“悟”,觉悟的悟字,就是在六根、六尘、六识相对的一刹那你是悟的,什么叫悟的,就是明白的,不会跟着它转,不会受它干扰,就对了。 你说:“哎呀,悟字也很简单嘛! 这边一个心,这边一个我。 ”在哪儿去悟啊? 你以为太阳出来了就悟了,不是的,就是明白你自己的心。 现在外面什么一会动中禅,一会内观禅,不就是这个原理吗? 你不相信你马上眼睛一闭,现前一念,“我的心在哪儿? ”外面所有这些动的东西你都在跟着跑,你要能够驾驭住了,你就可以了。 所以我们这个地方讲,这些境界现前的时候,就是这些色身香味触法现前的时候,有些是可爱的,有些是不可爱的,一般人的标准和规律都这个样子看。 我们自己啊,你的心里头不能有什么可爱的、不可爱的,好的、坏的。 有一种分别,你的心就跟着它跑了,一跑了那下面你就掌控不住了,有受就有爱,有爱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有有就有生,有生就有老死,完了,你又来了转一圈,下回又转一圈,完了,所以你生生世世就在那个地方干什么? 转圈圈啊,人就是转圈圈啊。 受此苦乐,谓由先业因,或由现在缘。 受用境界至由现在缘者:此如前说,于一切受,或异熟所生,或境界缘生,道理应知。 然彼唯说身受,此通一切,是其差别。 就是这些苦乐现前的时候,你要明白,这些苦乐从哪里来的? 苦乐也不是实际的,有真正的苦吗? 有真正的乐吗? 有前生的苦吗? 有前生的乐吗? 没有! 这些苦乐哪里来的,先业因所感的! 就是你以前造的业,比如你以前跟他结的有恶缘,两人见了面就是鼓眼睛,你高兴吗? 你想我也没惹他,他怎么见了我就像借了谷子还了糠一样的,肯定心里不舒服嘛,这就是随先业所感,就是过去和他结的有恶缘。 可是有些人也结的有善缘的,自然亲的,没见过面的,看到你,哎呀,很舒服,这个人挺好,这个人不错,我还想见他,可是人家已经死了。 这些苦和乐都是一种情况:先业所感。 还有一种,“或现在缘”,你看佛法是多么的圆满,它并不像外面那些人,哎呀,你呀,你不要努力啊,这些都是命啊,你的半生只有八颗米,你走遍天下满身啊。 有些人把它说是佛法的,这不是佛法,是中国民间的话,你那样讲就是宿命论、固定的啦。 佛法讲这些东西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原来的,一个是现在的自己造的。 所以这个样子啊才有希望啊,不然就没有希望了,你就等在那儿,反正都是搞好的啦,我就跟着走就是了,那你就完了。 所以佛法是积极的,佛法是跟着走还是自己走? 也要跟着走也要自己走。 跟着佛走自己的路,要这样说! 光自己走,掉到沟里面怎么办? 所以还要跟着佛走,佛告诉你路,你就跟着他,但是佛不能替你走,还得你自己走,所以佛法是两条腿,两足尊嘛,圆融的嘛,偏于任何一边都不行,所以从这个地方也可以看出来,一是那些苦乐境界由先业所感,还有一个有些就是你自己现在的心造的,就是现在缘。 比如,今天去逛商场,我举个简单的。 你看,哎呀,这件皮大衣多好啊。 一摸,包包里的钱不够。 哎呀,又没有存款,怎么办呢? 回去就在那儿想,等到下个月发了工资再去买。 完了,下个月发工资还有二十天,这二十天你就为这件皮大衣活着了,天天做梦还在想:那件衣服还挂在那儿吗,别人买走了没? 我挣得钱够不? 哎呀,你的心全部都被它牵着跑了。 这个属于什么? 这种苦是什么? 不是先业感的啦,是自己找的啦,是不是? 我举个例子,你完全可以有衣服穿,有买的,买了就有穿的,买不起就算了吗,还天天想,那不就是自己找的吗。 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我常讲,你努力了,就行了,干任何事情都是这样的,努力了就行了。 努力了,结果有了,自然就该你用的。 努力了没有结果,时机不成熟嘛,对不对? 你干嘛回去天天盯着它呢? 所以我只强调干事情做工作尽心就行。 不是不干,是尽心。 老实讲,你看今天有几个人干事情是尽心的? 你看,两个人要走,一个说:“走吧。 ”另一个:“不行,我要干一会儿。 ”一个说:“干嘛啊,那么认真,反正凑合着弄一下就行了呗。 ”现在都是凑合着弄就不错了。 不可以,要尽心! 所以我老讲,尽心只为心安。 你今天之所以心不安啊,你一天到晚在想,我这个没做那个又没做啊,因为当年没尽心。 你只要尽心了,你的心一定是安的。 所以学佛法一定是很符合世间的情理的。 你不要学得就跟怪胎一样,世间人都觉得你……那就麻烦了。 所以我们不能一味的坐在那儿等,或者一味的宿命论,不可以的。 随缘所牵,或往五趣,或向涅槃。 随缘所牵或往五趣或向涅槃者:谓现已生补特伽罗,由闻非正法故,或先串习力故,于其所得异熟境界二果发起愚痴。 由愚痴故,造作诸行,能引后有,乃至成熟,往五趣生。 若现法中,从他闻音、如理作意,便于所得异熟境界二果不起愚痴。 不愚痴故,不造诸行,不受后有,名向涅槃。 缘起义中广释其相。 (陵本九卷十二页680、九十三卷一页6989)如是差别,随缘所牵,道理应知。 什么意思呢? 这个随缘的缘,就包括善缘、恶缘。 如果你是善缘、无漏的缘呢,你就向哪个地方呢? 就向涅槃。 如果是恶因,或者是有漏的善,往哪儿呢? 五趣。 为什么是两个呢? 恶因到哪个地方? 三恶道。 可是还有人天乘,有漏的善就到人天乘。 诸位要注意,我们讲人道修行很容易,但是还很容易在人里头打圈圈,今天不是提了一个口号叫人间佛教嘛。 我跟他们讲,这个人间佛教一定不要搞成人天佛教,知道吗,如果光是强调多做好事……所以今天的人,别人问他:“你信佛吗? ”“我信佛,我是皈依的。 ”“那你怎么修行啊? ”“别干坏事就行了呗! ”今天大部分不都是这个样子的吗,对不对? 都觉得我只要不干坏事,就是合格的佛教徒了。 不可以的! 当然这个也好啊,你鼓励他们折本打道算了,总比天天干坏事好啊。 当然言下按佛法讲,要有出离心和菩提心,有了菩提心才能到声闻乘、缘觉乘,有了菩提心才能到菩萨乘和佛乘。 佛法是五乘佛法,是一个整体,不仅仅是光是人天乘,不仅仅是停留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我不干坏事,多干好事就行了! ”所以今天人就讲. .. .. . 发布时间:2024-07-24 12:55:2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4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