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84集 内容: 六祖坛经讲记 第84集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 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 策云:仁者得法师谁? 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 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 策云:威音王以前即得,威音王以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曰:愿仁者为我证据。 策云:我言轻。 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 若去,则与偕行。 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 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师曰:如是! 如是!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 师曰:返太速乎?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师曰:谁知非动? 曰:仁者自生分别。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曰:无生岂有意耶?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师曰:善哉! 少留一宿。 时谓一宿觉,后着《证道歌》,盛行于世。 【永嘉玄觉禅师,】就是〔永嘉禅师〕,他开悟时写一篇《永嘉证道歌》,很有名。 【少习经论,】他年少出家时就深入经藏。 三藏叫经律论,但一般研究律的比较少,包括现在也一样。 大乘和小乘比较不一样的在于小乘人比较偏向于事相,大乘人比较偏向于心地,就是会注重起心动念有没有犯戒,最好外在的事相跟内心都结合比较好,当然心越清净的越不容易犯戒。 你真正能够悟道,自然不容易犯戒。 简单地讲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把握这两句话,不该做的不要做,该做的要去做。 他〔少习经论〕,〔经〕是佛所讲的,〔论〕是祖师大德的论作,对法义研究很深。 【精天台止观法门,】各门各派中他又特别精〔天台〕宗,〔止观〕是天台的修行。 〔天台〕有一个美誉叫教观双美,教就是它的理论很完整,〔观〕就是指修行,它的修行也很完整。 比如天台大师有很多关于修行部分的论作,一般人最熟悉的叫做《小止观》,比较大本的叫《摩诃止观》,有一本叫做《四禅波罗蜜》,这几本专门谈修行,你只要把《小止观》好好研究,好好修,你的修行就很清楚。 当然,我们现在讲《六祖坛经》,早就告诉你修行的方法,但问题是有的人就是不得力,这样才告诉你其他东西。 如果得力,会修行的,什么法门都一样。 他〔少习经论〕,他解的程度很强,又精〔天台止观〕, 所以他是解行并进。 【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就是开悟的意思。 假设他没有前面的少习经论,又精天台止观,他就不容易看了就开悟。 很多东西一定有前因后果,你要有那个功夫。 【偶】偶然有一天。 【师弟子玄策】六祖大师的弟子,他也很厉害。 【相访,】他到处参访,就参访到永嘉禅师。 【与其剧谈,】两个人一聊。 〔剧谈〕应该是谈话的内容很丰富精采、很相契合,都是内行人。 【出言暗合诸祖。】玄策跟永嘉谈完之后,觉得他所说的跟诸佛祖师说的没有出入,很吻合,就认为他是个很有见地的人。 【策云:仁者得法师谁?】也就是说:「你今天所悟到的法是跟谁学的?」【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 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他没有说他跟谁学。 还是有人是自己学。 出家人剃度有剃度师,但他不见得是教你法的法师,但绝大部分剃度师都是教你法的。 什么叫〔方等〕? 〔方〕就是十方,〔等〕就是平等,十方平等。 所有一切的法,诸法实相,就是平等,你明白你就悟了。 讲了老半天就在讲这个问题。 〔方等经〕又称大乘经,也就是他研读过一些大乘经,他知道几乎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师承,但是他也感叹他没有师承,而是自己看《维摩经》开悟的。 〔佛心宗〕就是禅宗,禅宗又名佛心宗,悟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后来又变成禅宗的「即心即佛」。 他悟到了,只可惜没有人跟他印可,也就是说自己学的。 假设有一天,你觉得你悟到什么样的境界,在这个时代,你要找人家证明应该很困难。 悟道的人,你知道的都往生了,像虚云老和尚,活着的谁悟道了你也不知道。 不过你不要担心这个问题,你修到这种程度再说。 玄策问他,修行人就很如实,这样地告诉玄策。 一般人说他开悟了,你当然不会相信。 但是六祖大师的弟子玄策没有怀疑,应该他也是个开悟的人。 六祖大师的门下多少人开悟啊! 所以他知道。 【策云:威音王以前即得,威音王以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这句话很多人看不懂。 〔威音王〕这尊佛出现在《法华经》,这尊佛我们统称叫古佛。 在〔威音王〕之前,有一段空窗期,因为没有佛,所以无师,就是没有佛,因为没有佛给你证明。 〔威音王以前即得〕,就是没有人给你证明可以,因为那一段期间没有因缘,佛都是随着因缘出现的。 没有佛,所以自己开悟的可以。 所以为什么会叫缘觉? 缘觉又叫独觉,就是他独自觉悟的。 〔威音王之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要注意这句话。 比如说,你有老师,或你知道谁已经开悟了,很明确,那如果你有前辈可以指导你,你应该去请教他,但是如果没有的话,当然你可以依照经典。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有最好,没有你就依照经典,你开不开悟,看你的境界跟经典一不一样。 〔威音王之后〕就代表有善知识,有悟道者,代表有佛。 〔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也就是说:你有善知识,为什么不去请教他呢? 你的潜意识里有傲慢,你的傲慢已经让你变成〔外道〕,〔外道〕的意思就是向外求道,也就是说假设你有善知识,你又何必向外去寻找? 你又为什么不找他印证呢? 【曰:愿仁者为我证据。】玄策这样回答,永嘉禅师觉得有道理,马上说这句话。 他是开悟的人,他请玄策为他证明,他是看得起玄策,所以从这里就知道玄策不简单。 我们去跟人家讲会跟人家翻脸,比如说出家人在一起,万一探讨法义,会辩来辩去。 但是,讲实话,你要找一个人跟你辩还不简单,要找一个旗鼓相当的还很困难,旗鼓不相当的有什么好讲? !【策云:我言轻。】要注意这句话。 玄策为他证明也可以啊,又不是要发什么证书,只是要讲:「我所体悟到的心地,我所证悟的对不对?」就这么简单。 为什么玄策说〔我言轻〕? 事实上这句话是谦卑,是尊师重道。 【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 若去,则与偕行。】尊重他的老师,老师还在嘛。 如果六祖已经圆寂了,玄策就跟他印证。 修行人尊师重道,尊师的人才能重道,重道的人必然尊师。 曹溪有慧能,各方有很多人去参访,而且很多人得到六祖大师的法。 既然我们谈得来,我就带你去。 【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跟玄策来参六祖。 其他的公案都是跟六祖大师顶礼,他不是。 那个时代的出家人出门带锡杖,看到六祖,他绕三圈。 悟道的人,有时候他所呈现的是那种毫无畏惧的心,他不是傲慢,而是:「我既然来这边,求六祖大师印证,我现在先考你,看你有没有资格给我印证。」【师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赞叹他,而且他真的是具有〔威仪〕,也就是他很严谨的意思。 〔三千〕就是戒定慧,〔八万细行〕就是八正道,所以具戒定慧,行八正道的意思。 【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六祖说:「你为什么生这样大我慢?」六祖大师也敢讲,他也是无畏惧,他才不会让你恐吓。 【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玄觉回答他〔生死事大〕,在生命中有很多的事,但没有一件事比生死重要,虽然要注重礼节礼仪,但跟生死比,生死比这些小细节更重要。 他知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他今天是为道而来的。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生死为重,礼节次之。 你们可不要一去就说这句话,你又不是生死为重,你是骄傲,这真的是不一样。 有很多学佛的进来佛堂都不礼佛,我看过十个学佛的,进来佛堂有五个不礼佛,实在是让人摇头,他也不知道他在学什么。 你去寺院一定要先礼佛,之后才向住持法师顶礼。 【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六祖大师接他的话。 他说〔无常〕,六祖就说〔无生〕。 〔无常〕是假相,有生有死就是生灭,生灭就是假相,所以六祖大师说:「你何不直接去明白那个真常的道理?」真常就是〔无生〕。 你何不直接去体悟那个不生不灭的道理? 这样就没有快慢的分别了。」【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也就是当〔体〕就是〔无生〕,当〔体〕就是缘起性空,也就是当下就是。 六祖大师不是叫他去体悟吗? 他说:「当下就是啊,所以〔了本无速〕,我已经了解了,所以就没有快跟慢。」意思就是六祖跟他说:「你不是说无常吗? 你何不去了解那个无生?」玄觉就说:「我当下就是。」【师曰:如是! 如是!】肯定他:「没有错,没有错。」这是第一回合。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须臾告辞。】他要走了,哪像我们:「六祖啊,你知道我怎么样修的,我有多么苦命,多么辛苦,多么认真,多么用功,今天才遇到你的学生,辛辛苦苦风尘仆仆披星戴月来到你这儿,当然要留一段时间。」我们一般凡夫就是这样。 你看什么叫不攀缘,修行人的心跟我们的心真是差这么多。 人家问了,说好,他就要走了,有什么好留恋的? 他也不会想「我跟在六祖身边就好了,有六祖这块招牌我就不得了了。」修行人不要名利,早就万缘放下。 有时候看内心世界,我们的内心还是会攀附富贵。 【师曰:返太速乎?】佛法不外乎人性。 意思就是说:「你何必那么赶呢? 你刚来而已啊,就要走了?」对这种客人你觉得喜欢还是错愕? 说几句话就走。 六祖意思是留他。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他跟六祖的回答又是禅。 六祖说:「你这样就走不会太快吗?」这叫做现象。 他说〔本自非动〕,他讲的就是本体性,无来无去嘛,也就是「我本来就是如如不动嘛,哪有说回去太快这个问题呢?」功夫不比他好,早就没有面子了。 【师曰:谁知非动?】六祖大师顺他的话:「对啊,你既然这么讲,那是谁在知道说本自非动?」这就是禅宗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是谁?」或是「谁在念佛?」「念佛是谁?」「打坐是谁?」或是「现在坐在这里讲《六祖坛经》的是谁?」这个就是最根本的问题,这个问题懂了就开悟,不懂就不可能开悟。 有两个方式,第一个方式就是直接面对这个问题;第二个,就是你分别妄想执着的心止息了,就在止息的那一刹那,你就知道是谁了。 我还是劝你:妄想止息你就懂了。 很多人去参是谁,参到最后都生病,修到头脑坏掉,到精神疗养院去,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后来到宋朝之后就改成参话头,都叫话头禅。 事实上六祖大师并不是用这种方式,后来的禅师这样改,因为众生的根器没有那么好,所以加个「念佛是谁」,用念佛来参。 【曰:仁者自生分别。】六祖你现在问我〔谁知非动?〕,是你自己想的。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这是第二回合,六祖赞叹他。 前面说「如是! 如是!」,现在说「你真的懂无生法忍。」【曰:无生岂有意耶?】第三回合。 他又接:「无生岂还有一个心意呢?」〔无生〕就是说连这样的心意也不可以起的意思。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如果没有一个心,〔谁当分别〕啊? 你听他这样说,会发觉《六祖坛经》读到这哩,你才知道你不懂,你不知道他到底说什么。 六祖再绕回来,前面讲〔谁知非动〕,现在讲〔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跟前面的「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这句话一样。 【师曰:善哉!】你看这个公案表面上好像永嘉玄觉比六祖更厉害,事实上不对,事实上六祖就是透过这样的方式让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了不起! 很多公案,我们看了觉得太赞叹,自己却什么也不懂。 【少留一宿。 时谓一宿觉。 后着《证道歌》,盛行于世。】这是很有名的公案。 发布时间:2024-07-28 13:39:2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4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