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贤清法师:心经讲记——《法性基础》之十四 内容: 《法性基础》之十四——2012年12月24日《心经》网络课堂录音整理各位同学晚上好! 今天接着学习《心经》。 上一次课给大家分享了“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中间的“深般若波罗蜜多”是一种什么情景,主要分享了两个故事,大家还记得吧? 一个是韩信的故事,一个是大自在国王的故事。 在这两个故事里边,大体上可以体会到“深般若波罗蜜多”的一个形象。 平常不能说我们没有行,在关于韩信的故事里,以及大自在国王的故事里边所牵扯的人物,也不能说他们没有行。 他们都有说话、做事,但是所有的行里边哪些行才能称得上是“深般若波罗蜜多”? 这中间要有一个体会、分别。 有些行为一旦做出来以后,就具有一种感召的力量,它所启迪的不单是当时人的一种生命力,而且这些言行对后世也一直会有启迪。 虽然后来的人做不到,但是它会成为一种典范,成为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它具有真实的内涵。 这些真实内涵的行为一旦做出来,那么只要人类存在,这些行为的价值就会一直存在。 这就是经典,经典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经典,佛这些圣者他所讲的话,为什么会被后来的弟子所记载,一代一代传下来都不流失? 可是这些人又特别谦虚,佛讲了四十几年的法,到最后说:我什么也没讲。 当时孔子也说:你们都认为我很有知识,我真的有吗? 他说:我真的是没有——“我无知也”,一个人问我问题,我什么也不知道,只是在反问他、反问他、反问他,最后他明白了,我也不知道问题在什么地方,我也不知道答案是什么,问题是他明白了。 我们是不是这样子? 我们可不是,知识非常“渊博”。 任何一个人来问问题马上给他回答:你这个问题答案我知道。 可是人家听了以后,没听进去还好,遗憾的是人家听进去了,听进去以后不做还好,在生活中一做,越做苦恼越多,越做问题越多。 到最后人家反过来问:怎么回事? 我问一个问题你给我这个答案,怎么在生活中一做反而问题越来越多了? 你怎么回答? ——没有“听闻轨理”,(法师笑)意思也没理解透彻,不具足弟子相。 (法师笑)我们一定会找到新的原因给他新的答案。 所以最后答案给的很多,但是会把人带入一个陷井,又进入另外一个陷井。 从另外一个陷井里面好不容易爬出来了,接着给人家第三个陷井,就这样一直陷进去了。 但是看这些圣者,他们就很谨慎,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知。 这个“无知”,按现在话来讲就是他自己没有陷井,这些圣者从来不会给周围的人设置任何陷井,他只是希望把我们从陷井里面救出来。 我们自己先有问题是因为我们自己在陷井里边,所以圣者不可能把我们从一个陷井扔进另外一个陷井,这是不可能的。 他只是希望慢慢帮我们了解我们是怎么进入这个陷井的,只要能进去就肯定能出来,路是一样的。 只要你进去了,是怎么进去的,你就按原路返回来了就可以了。 这叫什么路呢? 这就是弯路。 弯路就是转了一圈以后又回到原点了,然后出来以后再继续往前走,那就是大道。 可是大道不好走,我们一般人都喜欢走捷径啊! 这捷径看似近,结果又进陷井,无数的陷井。 这是对“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去体会一个人有没有“深般若波罗蜜多”,还是很不容易的。 因为这些人他往往不会告诉大家:看啊,我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你们要跟着我学啊! 他不会这样宣扬的,往往这样宣扬的都是“浅般若波罗蜜多”,乃至于说“不是般若波罗蜜多”,都是很多的妄行、妄言。 所以需要我们用心去观察、用心去领纳。 像所有这些经典、佛经里边的故事,乃至于像《史记》、过去五经里边《春秋》、《尚书》这些历史边的内容,它需要我们非常沉静下来去思考:这些人、事,中间发生什么事情,他怎么去抉择的,需要非常用心地去体会才可能感受到。 这种用心体会所感受到的快乐虽然来得慢,虽然需要很长久的时间,但是它往往来得比较深沉。 一旦体会到以后,对我们生命的影响就是很长远的。 可是有些快乐,它的得来非常快。 哪些快乐呢? (法师停顿,等大家的回答,良久没有人回应)大家不说话,没有体验吗? (学员:好吃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热闹的。 (法师笑)大家只要去看看,你在大街上走一趟,凡是人群聚集比较多的地方,那些快乐都是比较容易感受的。 凡是人冷落、稀稀疏疏的地方,快乐都是非常难以体会的。 所以在旅游旺季的时候,大家去看一看,那些旅游景点人山人海,对不对? 像那些游乐场,人山人海。 可是如果不是初一、十五,不是特别的节日的话,大家到寺院里边、道观里边转一转,你会发现没几个人。 大家如果怀着这个兴趣都去看,人就多了。 (法师笑)不过去一次,估计你很少会去第二次,因为它实在是没有吸引力。 这叫什么呢? 这叫大道“淡而无味”,它没有什么味道。 所以你要想品尝出一点味道来,让这种味道来吸引自己那是非常难。 像佛教寺庙还好,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大乘佛法展现出来以后,就有一些入世倾向了。 所以它的佛菩萨、殿堂,建得还都比较庄严、华丽。 但是在道观里边,乃至于说像我们孔庙里边,基本上是比较阴暗,人物都是灰头土脸的。 祖庙里面,孔庙里边连个人物形象都没有,就是一个牌位。 我们到道观里面还能看到各种各样神的像,多多少少对人还有一点吸引力。 可是你到孔庙里边去看那个牌位的话,对人的吸引力几乎就没有。 各位,有吗? 没有了。 几乎没有什么吸引,就是一个牌位。 我们到寺院里边还能看各种佛像、菩萨像,那么庄严! 大家看到了吗? (提示:现场的释迦牟尼佛像)如果换一个牌位,大家看看——“释迦牟尼佛”。 (法师笑)感观一下就变了,对不对? 尽管罗汉的像不那么庄严,但是给人感觉还是有这个情景在里面。 所以当时老子就很感叹,感叹什么呢? “乐与饵,过客止。 ”(法师板书)大家去过集市吧? 看看那些过客,匆匆过客,本来自己有自己的事情,结果这儿出现一个“乐与饵”,这个“饵”很形象,就是那个钓鱼的诱饵,美食、美色,非常好玩的。 过客就停下来了,被吸引了,走不动了。 可是“道”呢,“道”出口以后淡而无味,这个没有什么味道,过客能止吗? 止不下来,匆匆过客根本不会。 所以如果在大街上有个人在那讲佛法,尤其还是这样子讲,(法师笑)讲那些“道”的话,估计没有人会理睬。 所以到最后老子垂头丧气地骑着那头牛走了,据说还是倒着走的。 还好还好,我们中间有个,他叫什么? 叫尹喜。 幸好有一个人,他就喜欢这个无味的“道”,把老子给拦下来了,说:你要留下过路财。 (法师笑)这个过路财就是:“你要多写几句话”。 这几句话写下来以后,这部书才留下来了。 但这个“味”虽然不像“乐于饵”那样很容易体会到,但是人一旦体会到这个“道”以后,这个吸引力是真正的。 所以这个“乐于饵”一般都有一个特点,什么特点呢? 凡是潮流潮得越厉害的,高潮高得越厉害的,往往下面低潮低得越快,对不对? 赶潮流——时髦的东西,时髦的东西过时也很快。 今年流行穿什么衣服呀? 这个季节流行穿什么衣服,明年的话就变了,变化多端。 可是“道”就在那儿,不但今年不变,明年不变,过十年还是这样子;不但十年不变,一百年以后还是这样子;不但一百年不变,一千年还是这样子。 它就是这样子,你体会到了就是体会到了,没有体会到就是没有体会到。 这就是一旦我们对“道”有体验的人,他的生命就有宗旨了,这种宗旨会贯穿一世,他就不会再变了。 可是如果我们对“道”没有体会,人生就是这样漂泊不定。 今天追求这个,明天追求那个,后天又追求第三个,人生就是这样子,内在的东西没树立起来。 内在的东西没树立起来,这个“深般若波罗蜜多”就没有了。 所以我们的动机和想法是千差万别,面对不同场景不同人的时候,想法变化是非常大的。 比如现在该过年了,大家要送礼了。 要去走亲戚、见朋友,要送礼。 那送礼的时候大家是什么心情呢? 可能面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情,比如说面对长者、父母、老师,可能很容易生起的一种心情就是感恩的心情。 父母、老师对我们有恩德,我们就希望回馈,报答这份恩情。 可是上一节课我们看到了,真正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他对你报答的心情是什么状态? (法师笑)漂母就开始发怒了:我当时做这件事情何图你的回报! 但一般的,我们说:哎呀! 过去做了一些事情,这个孩子、学生对我很感恩,我内心很有成就感,对不对? 所以不好意思不收下,收下了。 人情礼节,是人之常情,这是可以理解的。 这里并没有否定它,只是说这并不一定是深般若波罗蜜多,大家回去以后,千万别拿这个标准去衡量老师。 说:老师,你怎么没有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呀? 你行深的话就不会接受我的礼品了,刚好我就带回去了。 (法师笑,众笑)本来就有点不舍得,这下倒好,人家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你行的是什么? 你完全就没有了,我们那一分报恩的善心也没有了。 这是一种心情,大家想想另外一种心情,什么心情呢? 我们回家一遭,出去转一趟以后,发现有很多人在受苦。 我们现在生活达到小康了,可是还有很多人食还吃不饱,衣还穿不暖。 那个时候,你不忍心给了他东西,那是什么心情? 是感恩的心情吗? 不会吧,肯定不会。 他对你有什么恩德呢? 他又没有养育你,也没有教育你,有什么恩德? 没有。 我们顶多就是一种可怜他,不忍心,给他一点帮助。 大家有没有比较过,这二种心情给我们带来的一种影响? 心里的感受相同吗? 我们到寺里去时,师父对我们恩德非常大,每次去总想给师父带些东西,这种心情跟那种我们在路上见到穷困的人、贫困的人、需要帮助的人,给他一些帮助的心情,有没有区别? (学员A:有。 )法师:有什么区别? (学员B:那个好像是感恩报恩,这个好像感觉是一种施舍。 )法师:是,上供下施。 过去讲上供,就是供养,我们这种报恩的心情基本上就是供养的心情,你不能说布施给师父了,(法师笑,学员笑)只能说供养给师父了,对不对? 给下面的心情就是施舍给他,对不对? 这叫下施。 没错吧? 这叫上供下施,虽然有个上有个下,但是我们体会一下,这种报恩的心情和施舍的心情,有没有区别,区别在什么地方? (学员C:上供的时候可能更是欢喜的心情。 )法师:然后呢? (学员C:下施的时候可能比较悲伤。 )法师:哦,下施的时候悲伤啊? (学员C:因为看到他的时候觉得他很可怜,悲悯心吧,感觉应该是。 )法师:这种心情可以理解。 对我们有恩的人,如果用善法来讲,往往是对我们行善的人。 对我们行善,我们感受到快乐,所以我们那种欢喜的心情,希望给予、希望回报的心情是这种心情。 看到那些受苦的人,我们生起的是一种悲悯的心情,所以策发我们就要给他。 除了这个区别还有没有别的区别? (学员D:安立的位置有区别。 )法师:安立的位置有什么区别? (学员D:觉得供养的话,自己是在下位。 大部分情况下,施舍的时候,一般会把自己放在上位。 )法师:好,这是第二种区别。 所以叫“上供下施”,还有没有? (学员E:当去回报对自己有恩的人的时候,这是一个基础。 然后,当你想帮助一个人的时候,有的人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情,他是觉得,前面那个曾经对自己有恩,现在是一个回过来的层面。 )法师:对那些对我们有恩的人的回报,这是一个基础,然后我们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去做,这是一个拓展或延伸。 可以这样理解? (学员E:他们都是抱着一颗报恩的心情去做,只是对象变了。 )法师:好,还有没有呢? (学员F:一个是报恩,一个是施恩。 心情在报恩的情况下,你可能是无所图,施恩的情况下是有所求的。 )法师:哦,施恩的时候有所求,报恩的时候没有所求吗? (学员F:我觉得上供就是一种油然而生的恭敬心吧,不存在有所图吧? )法师:是吗? 你在给师父送东西的时候没想到:“师父以后多关照我一下? ”(众笑、法师笑)师父的功德那么大,以后回向的时候多给我回向一下? 没有所求? (学员G:没有什么求,但是有那种贪图功德的心。 )法师:我们对于穷人,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有什么所求呢? 他有什么功德呢? 所以有的同学可能提出相反的意见,很可能我们在上供的时候所求的心更明显,下施的心反而没有什么所求。 你求什么呢? 你还以为他将来能够命运转折,像韩信一样,报答你一下? (学员F:报恩应该是依法不依人的对吧? 那我明知道上供,包括佛也好,师父也好,我明知道上供是一种所求,但是在这一瞬间我可以不带任何功利心去报恩,对吧? 那就不能说我是有回报心。 )法师:也可以。 我们在谈的时候,说是可以,现在探讨是一种一般人的心理状态。 当你可以这样也可以不这样的时候,我们人生已经比较自在了,这个“比较自在”是说人已经开始观照自己了,已经开始有般若了。 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没有这样探讨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没有般若的时候,是身不由己或者说心不由己的。 心里面就是这个样子,自然而然就会生起来了,对不对? 你说我们修行,离开这个还修什么呢? 修行就是修我们当时这个心里状态。 现在我再去问大家,到底是供养师父、三宝的功德大,还是给那些贫困的人、需要帮助的人的功德大? 哪个大? (部分学员:一样。 )法师:一样大吗? (学员A:觉得不一样。 )法师:那你衡量一下,到底是你供养师父的东西多,还是帮助别人的东西多? 上供的东西多,还是下施的东西多? (学员B:上供的。 )法师:是呀,既然一样大,那为什么上供的东西多呢? 为什么有这个倾向呢? 下施的时候那么多人需要帮助,而我们供养的人是那么少,对不对? 也不过是父母和老师,就那么几个人,为什么供养那么多? 而那么多人需要帮助,我们不去帮助他们? 为什么? 既然一样多,为什么上供、下施的东西不一样多呢? (学员C:机会不一样。 )法师:机会不一样? 谁的机会多呀? (学员C:上供的机会多。 )法师:上供的机会多呀? (法师笑、众笑)你的增上环境很好啊,几乎生活在佛国世界了。 可是佛告诉我们在一个堪忍世界,在娑婆世界里边,周围的苦人是那么多,应该说机会更多呀? 应该说我们帮助这些穷苦的人机会更多。 (学员D:还是有所图。 )法师:有所图吧? 这就是诚心诚意的回答。 如果没有这个分别心的话,我们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差别呢? 所以,如果有个机会,有一件好的东西,这时候面临一个选择,到底是献给我们所尊敬的师长,还是给下面一个跟我们关系不是特别大,很普通的一个人——这个人确实在承受着痛苦,需要帮助。 这时候该怎么做呢? 说句实在话,对于我来讲,我肯定也会选择去供养师长也好,供养父母也好,会自然做出选择。 但这个选择到底是不是理性的? 是不是真正这儿的“行”,是有价值的做法,这个要打个问号。 像我们现在寺院里,不知从哪跑来那么多流浪猫,它给我们带来不少的困扰。 这个困扰就是天冷了,只要一开门,有的猫就跑进来。 跑进来的猫还不守规矩,如果它老老实实听话,那很好,每天晚上可以让它在屋子里过夜。 可是过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晨进来:面目全非! (法师笑,学员笑)又拉屎又拉尿,还害怕把花瓶打碎。 反正不安生,一定给你弄得天翻地覆,也不知道它是什么用意,搞不清楚它是什么动机。 面对这样场景的时候,第二次还那么心甘情愿让它进来吗? 就要做个平衡了。 (学员A:师父,它没有觉照,它希望你能度化它。 )法师:它没有觉照? 它希望我来度化它? 可是我在怀疑它有没有找错人。 (法师笑,众笑)后来发现我们这有两只猫,这两只猫的生活习性特点还真不一样。 有一只长得肥肥大大的,特别可爱,身上也特别干净,这个猫只要看到我开门,马上就从很远的地方跑过来,跑到屋里来,很快找到它的安乐窝。 它知道哪一块特别暖和就躺在那儿——暖气的旁边,就是我桌子的里面,丝毫不畏惧。 但另外一只猫,特别可怜,身上有残,就是那种身上很脏,两眼又无神。 这时候你看它,如果从心理感观上来讲的话,就特别想帮助那只特别可爱的猫,对不对? 可是有病的这只残猫,本能的感觉就是不希望接纳它——本能的感觉是什么以后还要探讨——应该说后来的第二念、第二情绪应该是一种不希望接纳它。 后来就观照了一下,觉得这个似乎不是自己的本心,我要觉得本心应该是一颗怜悯的心,对不对? 希望它不是那么受苦的心。 在这个时候,在那一刻我就想动一下怜悯之心吧! 但它不进屋,无论你怎么开门它都不进。 这时候我就把它抱进来,抱进来以后它还特别害怕,你把它放在屋里以后,三秒钟不过它马上跑出去了。 所以你想让它在屋里待它还不待,它宁愿在外面受冻。 所以就在想,像这些真实的场景,如果我们不做话感受不到猫有什么区别,但是做的时候发现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当时我就意识到:在我们生活中遇到很多困境的人,处在困境的人,他承受着身心痛苦的时候,他要有一份勇气接受一份帮助也是很困难的。 就像这只猫一样,其实它很需要帮助,但是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对周围人的芥蒂心已经非常严重了,你想帮助它还帮助不了。 所以这些贫困的人,真正想给他们一点点帮助还不是那么容易,无论他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的隔阂,很多的东西要去融化,需要很大的功夫。 当时我就在想,我付出这样的努力帮助这样一个生命对象的时侯,和我们付出感恩的心去供养师长、父母的时侯,有没有想过其实对于父母、师长来讲,他眼前未必需要我们这份供养。 因为对他来讲,弟子很多,周围人很多。 我知道,像师父有时候接受一个供养以后,他享用不完的时侯,师父肯定会转手再去给别的需要的人结缘。 相当于我们这份心表达出来了,但是在面对这个场景的时侯,是不是这个东西发挥了他最大的价值可未必。 当我们去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那个穷困人的时侯,大家有没有想到这本身就是对师长和父母的一种供养,没有错吧? 我们为什么不觉得这个是供养呢? 大家有没有剖析过内心深处的动机,为什么供师长父母非要亲手给他才可以,为什么? 他的心愿或许是想帮助更多的人,为什么我们不能去直接帮助更多的人呢,拿这种心情去供养师长和父母不是一样的吗? 可是我们要去这样去做呢? 给大家剖析一下我的心理状态。 (法师笑)我记得大概十年前奶奶去世时侯,那时我已经学佛了,那时侯在上学,还有生活费,希望能为奶奶做点事情。 我已经信佛了,其实这个钱我可以拿来做一个超度,但是我没有这样做,拿这个钱给家人了。 给家人了我有理由:家里人需要这个钱,然后办丧事。 如果不是这个原因,家里没有这个困难,为什么我不可以拿这个钱做个超度呢,是不是? (学员:是啊)是啊。 (法师笑,众笑)大家想不想了解我内心是一个什么原因,至少有一个动机是:如果我超度的话,父母不知道这件事情,我奶奶更不知道。 当然,现在知道了,这样做奶奶肯定也会知道的,在天之灵会知道有个孙子给我超度了。 可能那个功德会更大,可是会觉得说周围的人不知道,对不对? 当时就是这样一个很明显的心理状态,我们做一件事情就是让对方知道,而且直接让他受益最好。 真正去剖析一下我内心的心理状态,到现在为止,要想突破这样一个心理状态,能不能跨越这个障碍还不一定。 有很多东西要去做,去剖析那种心理动机,是很有意思的。 所以我们平常的行为不够称为“深般若波罗蜜多”是有原因的,这个动机不可告人、不可挖掘。 其实不可挖掘、不可告人的动机,都是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 周围人都很清楚,就我们自己不清楚。 掩耳盗铃——我们觉得这个铃很好,想偷别人东西,还怕别人知道,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结果你一碰这个铃大家都听得非常清楚。 就是这样子,平常我们做一件事情,可以用语言来掩盖自己内心深处的动机,来表达他是一种善法,可是内心深处真实的想法,要去挖掘。 当然,大家听了以后千万不要转到另一个极端里面去,说:师父你不需要我就不供养了,父母也不供养了。 结果他真正需要的时候,我们都这样转向了,到最后师父和父母或许又成为真正需要东西的对象了。 针对这个稍微做这么一点分享,今天继续向下看。 当我们这样“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时候,他自然而然会出现一种状况,什么状况呢? 就会“照见五蕴皆空”,就会“度一切苦厄”。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是今天重点要给大家分享的。 (法师板书)“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整体上分三部分:先看第一部分“照见五蕴皆空”。 这个名词大家都熟悉了吗? 都熟悉了。 “照见”、“五蕴”——“五蕴”是在佛法里一个新的名词,这个在《大乘五蕴论》里面已经非常详细的介绍了。 “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 “皆空”这个“皆”——都、全部。 “空”大家都理解吧? 不理解吧? (学员:不理解)不理解,不理解很好,(法师笑,众笑)理解就完了。 这个“空”是照见的,可不是你理解出来的,理解的空是多了一个空的执着。 人照见以后就是空,理解一个东西,理解出来的那个还是属于五蕴中间的一蕴。 可是,这个“空”如果不理解的话,就没办法谈了。 “空”不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它的反面来理解它,不理解“空”,但是理解什么呢? 理解“有”,对不对? 所以“有”理解透彻了,那么“空”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 因为“空”的成立是建立在“有”上,我们对“有”要加深理解,那么“空”就自然呈现出来了。 现在看一下“五蕴”,先从这个容易理解的着手。 “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它都是空的。 这个是要通过我们“照”,去“观照”的时候才能展现出来。 平常我们的状态肯定不是“照”,不能“照见”,因为现实生活中都是“有”。 这个有吧? (法师手指向黑板及黑板上的字。 )有。 这个也有,这都是有。 这个“有”是我们照见的吗? (学员:不是)那是什么? (学员:看见的)不是照见是看见的。 大家听到我说话了吧? (学员:听到了)有没有声音? (学员:有)这是怎么得到的? (学员:听见的)听见的吧? 看见的,听见的。 今天天气冷不冷? (学员:冷)冷,进来以后暖和吧? (学员:暖和)有没有这个冷暖的感觉? 怎么得到的? (学员:感受)感受到的对不对? 大家尝尝空气有没有味道? (学员:没有)没有味道是不是味道? 也是一种味道,空气的味道。 这是怎么得到的? 尝到的。 然后再闻一闻气味,闻到的。 所以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的现象,得到的一切现象是一种“有”,这种“有”不是照见的,他是我们看见的、听到的、触到的、尝到的、嗅到的。 大家看这是什么? (法师拿起一张白纸示意)(学员:纸)一张纸,对不对? 大家有没有看到纸上面的字? (众学员:看到了)看到了。 大家看到了纸,也看到了字,就是没看到纸中间有个裂痕,看到了吗? (众学员:看到了)看到了,对吧? 可是大家看到了这张纸,就没有看到我的手,我的手拿着这张纸。 (法师笑,众笑)说你看到了吧,你又看到的不全,说你没有看到,你说有个东西在那里晃啊晃的。 (法师再次举起白纸示意)我们看到了而且认为这是一张纸,它是什么颜色? (众学员:白色)它是白色。 当我们描述这是一张白纸的时候,这是什么? 这是在思维分别了,对不对? 我们通过前面五官感受到以后,再加上思维认知,这叫什么? (法师板书“分别”)这就叫分别。 一张白色的纸,大家看到白色的一张纸,是我们分别出来的,这不是照见的,照见是什么? 照见就是无分别。 如果我们是这种空性的状态,照见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东西它是空的。 可是我们今天不是照见,是分别出来的,它一定是“有”,对不对? 这张纸是我们分别出来的,在佛法里面这叫虚妄分别。 可是,这怎么叫妄分别呢? 这就是一张纸,这就是白色的! 是妄分别吗,这如实观照啊! (众笑)(学员:不是)哦,不是啊? 为什么不是呢,大家谁讲讲原因? (学员A:比如大家站在人这个角度来考虑,有的人眼睛有问题的话,看这张纸就和别人不一样,但是从总体来说,人的角度大家看到的都差不多,但是换一种有情的话,他看到的就又不一样。 )法师:你怎么知道不一样? (学员A:如果是一样的话,他就应该是我们人了吧? )(法师笑,众笑)法师:哎呀,这什么话啊? (法师笑)天冷,猫不冷吗? 猫也冷啊,你说人感到天气冷,猫难道就不冷吗? (学员A:我总觉得它感受的应该是不同的,它和我们是有差异的。 )法师:有差异,还有呢? 有差异就是妄分别吗? 好,我们来看一看,(法师举起手里的白纸)纸是白色,大家都可以看到白色吧,没有色盲吧? 大家都认为是白色吧? (众学员:嗯)都认为是白色。 这白色是纸的颜色吗? (学员B:不是。 )(学员C:不一定,不是。 )(学员B:还有黄色的纸。 )法师:什么? 还有黄色的纸? 我就拿着这张纸,这张纸颜色是白色吧? (众学员:是。 )这张纸颜色就是白色,当大家这样描述的时候,这就是什么呢? 这就是我们的妄分别:认为这张纸有自性、颜色就是白色的。 当我们这样描述的时候,这张纸的白色已经脱离了周围环境的任何缘起条件而成立了。 这时候如果换一种颜色的灯光来照它,颜色变了吧? 我们这里没有彩色的灯光,如果换一个黄色的灯光,或换一个绿色的灯光,再照一照看是不是白色? 肯定不是了。 你说纸就是白色的,光照它的话还是白色的,只是我现在看的时候受光的影响而已。 我们能这样说吗? 不能这样说了。 纸的白色只是在自然光照射的时候,纸才是白色,换一种其它的光照射的时候,这种颜色就变了,所以这个时候不能说这张纸就是白色的。 说纸是白色的这就是分别,这种分别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我们看到它才是白色。 事实上,自然光的照射,根据物理原理,分析这个物理过程,就变得很有意思了。 自然光是由几种颜色组成的? (学员:七种)至少七种颜色,对不对? 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这七种颜色合在一起就是白色。 所以我们认为这个是白色的,对不对? 其实不是,是七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的。 七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的时候,照在这个纸上,纸它在吸收,吸收什么呢? 不能这样说,纸当然没有吸收什么了。 再换一个,(法师拿起一只笔)这个笔中间是黑色,对不对? 黑色也不行。 换这个颜色,(法师拿起一个表)这个是什么颜色? 褐色。 七种颜色里没有褐色,大家知道这个意思就可以了。 实际上光照在物体上面以后,它会吸收一部分的光,凡是吸收的光我们是看不到的,只有反射出来的光才能看到,所以我们看到表是这种颜色,意味着一种自然光照到它上面反射出来的光是这种颜色。 我们看到的是这束光,是一种光线射到这个物体上反射的一个“信息”,只是看到那个“信息”而已。 说这个表就是这种颜色,当我们这样描述的时候,已经忽视了中间这个微观的物理过程。 如果换一种颜色的光,它吸收的什么颜色,反射的是什么颜色,那就不一样了。 这叫什么呢? 妄分别。 这种妄分别没有办法,只要出生为人,只要不是色盲,正常条件自然光照射下,我们看的时候就是白色。 我们一群的人,实际上在佛看来都是一群无明众生,都在虚妄分别这纸的颜色就是一种白色。 但是因为大家都无明所以都正常了,(众笑)只有谁不正常呢? 只有佛不正常。 (法师笑,众笑)所以有道人疯疯颠颠的,整天说一些胡话,我们听不明白的那些人,基本上都属于有道人,所以我们对他要尊敬。 你反过来讲,自己是精神病人。 不然的话,佛的悲心怎么会那么大呢? 因为在他的眼里,大家都是精神病人,都那么苦,对不对? 他已经感受到道是那么真切,他已经体会到那么多快乐,就是那种永恒的快乐,就希望众生快乐。 可是我们偏认为这就是白的,纸就是白色的,不但我这样认识,周围人都这样认识,所以我们认识是正确的,佛你是“颠倒”的。 大家多多少少可以理解这个妄分别是怎么产生的了吧? 应该有一点感觉了。 现在已经是冬天了,外面天气冷不冷? 很冷。 冷是我们身体感觉出来的,感觉出来加上我们思维以后就产生妄分别——天气太冷了。 这个描述没有问题吧? (学员:没有问题)还没有问题啊? 纸是白色的都已经有问题了,天气是冷就没有问题了! (法师笑,众笑)天气哪有冷热,只是说在这样一个条件,人进入这样一个环境以后才有冷热,天气哪有冷热! 冷热是我们的感觉,天气没有冷热。 天气用物理的说法,只有气温高低而已,气温低的时候感觉很冷。 如果我们看看这个物理过程,当然在这里跟大家描述这个物理过程,只是帮助大家破除虚妄分别,并不是如实照见。 如实照见是什么,没有体验过,只是在这里用一种虚妄分别破一下另一种虚妄分别。 如果用物理过程来描述,天冷就是因为太阳离开我们地面远了,照射的时候是倾斜照射的,所以大地和空气吸收的热量就少了,吸收的热少了以后,空气里面的分子运动运动自然放慢了。 如果大家把这个微观的过程放大,就是空气中有很多球碰撞你的次数少了。 天热的时候,有很多气球团在碰你,把你碰热了,我们的感觉热了。 所以冬天的时候大家会做游戏,记得小时候会做一种游戏,什么游戏呢? 又是碰腿、又是碰身、又是拔河对不对? 就是来回运动加深热量。 空气也是一样,空气的分子运动慢了,所以它和我们身体作用机率小了,次数少了,使得我们感觉上产生一种感受,什么感受呢? 就是冷了。 所以很多时候天冷的时候冻得我们很苦,冷以后就是苦了,苦了我们就开始继续分别:天气真糟糕! 天气那么冷很苦,所以大家进来了,进来以后很暖和对不对? 所以这个暖气真是我的神呀! (法师笑,众笑)我们学佛离苦得乐对不对? 在这个时候暖气成了我的佛法,它让我离苦得乐了。 (法师笑)天气是恶魔,天气让我冷让我苦,可以这样理解吧? 可以这样理解。 (法师笑)我们都要离苦得乐,我们在这样分别天让我们冷的时候,无形中我们就会觉得:这个鬼天气,天气又不好! 这样的分别按这个思路就会来了。 如果继续在这个天气上妄加分别,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苦,按这个思路去妄加分别的时候,就会对天气周围的环境多了很多报怨。 如果我们这儿没有暖气片,窗户又是三四十年代那个时候装修的设备,风都“嗖嗖”的往里面吹。 这个时候大家会不会报怨:这里的条件怎么那么差呀? 我们慢慢对周围的环境多很多的报怨。 如果一开始就朝妄分别里面的路子上继续走下去,直到最后我们就会产生一种执着,非常强非常强的执着。 什么执着? 就是外在的环境让我苦,而且我们会抱怨天气冷就是不好。 可是天气冷真的不好吗? (学员:对庄稼好)对庄稼好,对人不好? 天气有这个分别? 天气冷有什么好处? (学员:杀细菌)可以杀细菌? (法师笑,众笑)没到这种程度吧? (法师笑,众笑)放到冰箱里才可以杀细菌吧? (法师笑)还有什么好处? (学员:感受到冬天的苦)感觉到冬天的苦,所以人在暖和的时候才能感受到,这个生活条件的改善来之不易,感恩呀,对不对? 它这种好处都是反面的成立。 据说地球上在寒带时候人的寿命比热带时候要长寿,而且大部分长寿的人主要居住在亚寒带和寒带,据说比热带的人要长出十到三十岁,冬天冷人长寿。 另外,冬天冷对大地有什么好处呢? 前两天不是刚刚世界末日吗? 也没末成。 (众笑)末日那天十二月二十一日刚好是冬至,冬至就是天气冷到极点了,阴。 冬至的时候是什么呢? 过去古人讲,冬至的时候又是“一阳生”。 冷到极点的时候恰恰是生命力开始萌发的时候,所以是世界末日也是新的生命的开端。 冬至这一天对整个节气变化来讲至关重要,冷到极点的时候恰恰是生命重新焕发生机的时候。 其实我们去看一下也是这样子,冬天是万物沉寂的时候,是人休养生息的时候。 人生命也要休养生息,要静下来、静下来。 冷一般是对应了静,安静,分子运动它都慢了,人还不慢? 人也要慢下来,慢下来对人的身体、人的思绪都是一种重新梳理的过程。 所以大家头脑不清晰的时候出去冻一下,跑一圈试一试,对我们的身体也是一种调节。 当了解冬天它对我们身体的益处的时候,我们对冬天这种自性——觉得冬天就是不好,天冷就是不好这种执着就给破除掉了。 好和坏都不是我们直接感受、分别出来的,它事实上是整体的观照,观照出来的,这种觉照和观照就有一种整体观念在里边。 我就举这两个简单的例子,看一看平常如果不去观照,不去警觉的话,我们的分别会有多么离谱。 在这种分别里边,往往决定论就会出来,决定论的思维模式就会出来。 人冷什么原因? 气温低对不对? 所以人不想冷就要去提升气温,室内开始装空调,加暖气片,对不对? 不让它冷,不让环境冷,人不冷就没有这个苦。 事实上人不冷真的没苦么? 各位你坐在屋里面是不是不冷啊? (学员:冷)还冷啊? 应该不冷了! 今天屋里气温这么高,在屋里面不冷,我们很暖和,不苦么? 一样很苦。 这个苦不是因为冷的苦,而是其他原因的苦,对不对? 它一样会呈现出来。 有时候人很冷觉得其他的苦没有了,其实不是其他的苦没有了,而是冷的苦太明显了,把其他的苦给掩盖起来了。 所以当人不冷的时候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你会发现空气不新鲜,对不对? 空气不新鲜就开始找专门排风的那种机器。 排风以后空气又流动起来了,空气流动起来人又开始冷了,又会有新的问题出现。 当空气不流动的时候,屋里面的污染开始加深了,污染加深以后,又觉得气味不好。 气味不好你又想办法怎么解决这个气味的问题,结果气味解决了又有新的问题出现了,人在这种状况下又开始奔波。 这些问题是因为分别产生的,结果我们在分别的时候又加进更多的分别,然后无穷无尽地去解决这些问题。 当然今天这样分享不是让大家不要这样做,而是在做的过程中多一份觉照。 多一份觉照,向外追求的那个心,追求的脚步就会慢慢放慢。 脚步放慢以后,人在这个决定论的一种认知就会多元化,这个多元化共同构成了我们新的生命状态。 再看一看五蕴,平常我们之所以五蕴没有空,是因为我们不是在照,而是在分别。 过去在禅修,去观照五蕴的时候,那些禅师就会告诉我们:要观照。 观照什么呢? 我们在看一个东西的时候,这种东西就是这种东西。 色即是色、受即是受、想即是想、行即是行,这就多一份觉照。 多一份觉照,大家说这有什么出奇的? 妙就妙在这一块了。 刚才到洗手间方便,发现今天卫生间没打扫,很脏。 如果不去这样观照,紧接着一系列的思维模式就出来了:怎么回事,没有人打扫? 那些人干什么去了? 紧接着结论就出来了——该打扫卫生的人没有打扫,失职! 失职,这怎么能行呢? 他失职肯定不行。 我们再反映问题,向上反映问题:这个人失职了! 我们就这样去解决问题。 不是说不应该这样做,如果出于大局考虑,可以去这样反应问题,可以这样解决问题。 可是,这个思维模式已经在我们自己的分别里面,在我们自己的圈里面进去了。 我们没有观照到我们的观念里面,干净和肮脏这个分别紧接着会对我们带来一种感受。 比如:我看到肮脏的东西会让我感到很恶心、很苦。 这个状态就不是“色即是色”,这种状态是“色即是受”。 色即是苦受,肮脏等于苦受,对不对? 大家看到这中间有区别了吧? 肮脏就是肮脏,它不一定是苦受啊。 可是我们没有观照的时候,生活就是这样子决定下来了。 肮脏就是苦受,苦受就是嗔心,嗔心就是恶业,恶业就是对立,对立就是苦厄。 这个苦厄,我们当时的那个心理状态就陷入苦厄之中了。 苦、厄有区别,苦是升起的感受,厄是什么? 一般我们讲厄运,命运不好。 这一般讲的“厄”,在《说文解字》里面解释是“隘”。 “隘”应该是这个隘吧? (法师板书)隘是险要之处,一些关口。 一般来讲,这个“厄”讲的是周围的环境让我们人陷入一个困境之中的时候,这个困境让我们产生一种苦受,对不对? 苦受。 所以这种苦厄一般讲,一个是我们内心的感受;一个是周围外在的困境、险要的环境。 所以当我们“色不是色,色是受,受又是想,想又是行”的时候,人在那一刻就陷入了苦厄之中。 我们的身心,不但外在是肮脏的,把心也肮脏起来了,对不对? 这个链条纠缠在一起了。 但色法就是色法,这个东西就是这个东西的时候,这个链条是中断的,这是中断的。 这种状态人生的生命是自由的,是可以选择的。 肮脏不一定是苦受,肮脏可以是乐受,对不对? 尤其是我们现在学了佛法以后说:“哎呀,真好! ”好什么呀? ——可以累积资粮了! 没有人扫地真好,我可以扫了。 我现在冷的不得了,一扫地的话,都没想到扫地以后身体还能变暖和。 而且扫地的时候身体还能运动,运动的时候身体不但暖和而且健康了。 不但身体健康了,人的肺活量还增加了。 不但肺活量增加了,还可以让我不在这个安乐窝里边、房子里边呆那么久,还可以在外面多呆一会儿,空气又很新鲜,身体真的是太爽了。 好不好? (众笑,法师笑)大家还是觉得不好,唉哎! 真是没办法。 (法师笑,众笑)人分别执着到这种程度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法师笑)这个思路只要一转,它会给我们的生命带来的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大家知道,这不是我们分别思维所能分别出来的。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一个困境,看似一个困境、给我们带来痛苦的困境的时候,如果不是按着原来那种决定论的状态去走,生活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惊喜。 这种惊喜你永远感受不到它是怎么带来的。 这层大家相信不相信? (学员:相信)相信吧? 有没有体验的? 没有吧? 没有的话下一次要体验一下,如实观照一下。 所以见到肮脏的环境,见到周围乱糟糟的环境的时候,不是必然会导致我们内心的痛苦。 如果是必然的话,我们的生命真的是一点都不自在,这就不是“观自在”,就是不自在,很不自在。 这就让我们自己当时就陷于苦厄之中,不但自己陷入苦厄,有这样的“好事”,我们一定不会把众生给忘了,对不对? 我们一定会把周围人都拉入这个苦厄之中,没有办法。 抽象一点、宏观一点看,我们整个人的生命就像一个大海一样。 记得过去种地在浇水的时候,最怕一种情况出现。 大家知道,天气特别旱的时候要浇水,最怕一种情况出现。 什么情况? 有个洞,老鼠洞在那儿。 无底洞,浇多少都浇不满,最后浇满了,发现地塌陷了。 那种情况就是这样子,所有水都耗干,耗干后对庄稼的成长一点好处都没有。 我们众生的生命就是这样子,整体上就像地里的庄稼一样。 我们的生命,让自己陷入苦厄的时候,自己像一个老鼠洞一样。 我们把所有的光明都吸进去,把所有的好处都占完后,结果对自己没有任何的好处,别人的好处也都占完了,让大家都陷入苦厄当中,就是这种状态。 不是危言耸听,大家在现实生活中去体会一下。 说到这儿,想起了过去有句话叫“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类似有点这种状态。 因为大家的生命状态是连在一起的,当自己的生命状态非常糟糕,而且不自知不自觉的时候,就会产生连带的反应。 我们身边基本上很少有人的生命是自主的,基本上都是受外界环境控制的。 所以当我们的生命状态是这样的时候,无形中对周围的环境就产生这种状态,大家互相连为一体。 大家对这块儿有什么问题吗? 前边一直都是我在讲。 (学员:空和无有什么区别? )法师:空和无有什么区别? 好,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 (学员:照见的方法是什么? )法师:照见的方法是什么? 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 刚才已经说过了,照见就是“色即是色,受即是受,想即是想,行即是行,识即是识”。 这本身就是一种方法,斩断链条的方法。 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分不清的,把所有的元素都归结为一起,而且是不自主地归结在一起了。 当我们分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照见了。 “色即是色”的时候,这种状态就是“色即是空”,当下我们就体验到了“色即是空”。 如果我们的观念当时没有观照到,没有斩断链条的话,自己的生命不自主的就陷入局里边了,我们就被局住了。 可是当后续的心念没有连续去作用的时候,人在一种状态里边,去观照“色即是色”的时候,人的心就是平静的。 在这种状况下,人才可能去认知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去了知它。 处于这种心理状态去解决问题,就不是妄作,在整个过程中的心理是平稳的状态。 目前我们先介绍这么一种方法,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再去观察一下。 当现实生活有苦的时候,只要有苦的时候,色即是受了,第一个链条已经连上了。 当心情已经很烦躁的时候,受就是行了。 有烦恼有嗔恨的时候,受已经开始变成我们的烦恼,受已经变成行了,那时候你要去观照一下。 总之人的状态越往后,你要真正断掉越难。 刚刚开始的时候,去观照的话,要想改变那种状态越容易,所以最好早入手。 早入手,先下手为强(法师笑),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空”和“无”到底是什么关系? 什么时候出现的“无”? (学员A:“空”和“无”有什么区别? )法师:有什么区别? 是,这个“无”是怎么出现的? 你可不可以先解释一下,这个问题是怎么来的? (学员B:我觉得,“无”就是不存在物质的状态。 )法师:什么都没有。 (学员B:但是“空”,我不知道它是不是存在有物质的这种呈现。 )法师:无的话,是什么都没有。 可以这样理解吗? (学员B:对。 是不是有? )法师:“空”的话是不是有的一种? 嗯。 大家怎么看待“空”和“无”的关系? “空”是不是无? (学员C:“空”是缘起性空。 )法师:噢,“空”是缘起性空。 那个“无”呢? (学员C:“无”好像是没有。 )法师:“无”就是没有。 (学员D:“无”是一种性吧! )法师:“无”是一种性,噢。 (学员E:“无”是指什么无? 是无自性的,还是无别的呢? )法师:好,这两个词现在重点看一下。 “空”和“无”的区别,以及他们的关联性。 因为在佛法《心经》里面乃至于在整个《般若经》里面讲的更多的是空,很少谈这个“无”。 而谈到“无”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无为法和有为法。 无和无为法、有和有为法,做了一个对应,这是一对关系。 那么现在来看一下,“空”和“无”之间到底有没有关联,区别在什么地方? 当我们谈这个问题的时候,还是要稍微的把这个“无”做一些说明。 大家知道,我们要理解这个“无”,只能从我们的文化环境里面,从《道德经》去理解它。 《道德经》里面大量的出现“无”这个词,如果我们从《道德经》这个角度去趣入话,对“无”内涵的挖掘可能会比较深入一些。 那么什么是“无”? 在老子看来“无”是什么? (学员:有)“无”是“有”? 哦,这个当然我们要联想一些语句。 (学员:“无”是不是“一”呀? )“无”是不是“一”? “一”是什么? 我们想一想《道德经》里的一些描述。 在老子看来,“无”是天地的开始。 天地宇宙万物,天地的开始是“无”。 天地之前是“无”的状态。 (学员: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万物的产生是从“有”中产生出来的。 而“有”和“无”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刚才有同学已经说过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我们先从这两个语境里面去看一下“无”是什么一个状态? 天下万物它来源于“有”,而“有”生于“无”。 “无”是天地的开始,而“有”是万物的母亲。 这句话可以理解哦。 “万物生于有”,“有”自然是万物的母亲,对不对? 万物的母亲。 而这个“有”是怎么产生的呢? 万物是怎么产生的? 天地孕育的,天地来生育了这个“有”,天地生育了“有”,也就是说“无”中开始有一个“有”了。 所以过去讲,“无中生有,有生万物”,这个逻辑顺序就明白了吧? 这个顺序就非常清楚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所以在老子的眼里边,他认为这个“无”的状态,天地万物的根本起源就是这个“无”。 但是,在万物和“无”之间有一个中转站,就是“有”。 这个是很有意思的。 可能在佛法里边,我们更多的是谈到这个“空”。 五蕴皆空的时候,从空中能够生发出万法。 空中,缘起性空,缘起对不对? 缘起的有。 当然,缘起的有也正是因为面对不同的缘起的时候,万物也同样生发出来了。 所以,这个道理上有点相似。 “空”,空中有缘起,缘起产生万物,可以这样理解啊。 “性空”,这个性空,“空”就是没有自性,正是因为它没有自性,所以,给它一个缘起,就呈现出万物来了,对不对? 所以我们看这个对应还是很严密。 那么,我们在这儿主要不是给大家找这个对应关系,我们想集中探讨一下。 探讨什么呢? 借用这个名言体系,不是从性空、缘起、生万物的角度,而是从“无”到“有”生万物,我们去看看,中间这个过程,它蕴含的一个东西,就是从空无一物的状态,进入万物的时候,这个是什么呢? 果相呈现的时候,中间有一个过程,这就是“有”,对不对? 而根本的因在哪呢? 就是“无”。 而从因到果的过程,就是有。 这个“有”的状态,是处于“无”和万物呈现的中间的一个过程。 所以,这个“有”,到底是有还是无,你能说的清楚吗? 说不清楚。 这个时候,“有”虽然名为有,但是这个“有”可不是我们呈现出来的有,是在万物呈现之前那个状态,似有似无的状态就是“有”。 在《说文解字》里面,对这个“有”的解释非常有意思。 大家知道,说文解字对这个“有”是怎么解释的吗? (学员:非有)非有? 它叫“不宜有”。 到目前为止,这个是唯一看到《说文解字》里面把原字解释到意思类似相反的一个词。 这个有就是不宜有,就是不应该有。 (法师笑)这个解释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有”解释叫“不宜有”,不应该有。 大家能想象出来吗? 想象不出来,怎么想都想不出来,大家想想怎么会是这个解释呢? 不知道我们古人是怎么想的。 (法师笑,众笑)后面的解释有点意思。 许慎继续解释,在《春秋传》,春秋有三传——《左传》、《谷梁传》,还有一个是什么传? 《公羊传》。 《春秋传》里边说,说什么呢? 叫“日月有食之”。 《春秋传》曰:“日月有食之”。 简单解释一下,意思是:日食,我们看到日食的原因是因为月有食之。 所以,古人已经观察了,古代有出现日食了。 这个日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被月亮给吃掉了,对不对? 这个太阳里边突然出现了月亮,这个字就变成“有”了。 这个“有”就是这样写的,(法师板书“有”)所以,“有”下边是个月字,就是被吃掉那个太阳还落的那一边,这就是有。 “不宜有”,古人讲说这个日食不应该有的,(法师笑,众笑)结果它有了,不吉祥啊,赶快祈祷啊,因为灾难就要出生了。 很有意思,这叫有,不宜有。 后来想想,“不宜有”——不应该有,就是表达人的一种愿望:最好不要有这样一种现象。 后来想日食月食对人会不会有危害呢? 到网上一查日食月食的产生还真有危害,特别是日食。 这个危害当然是网上查的,不一定可靠,但是我们可以参考一下。 大家以后在出现日食的时侯,还是要警惕一下。 因为有新闻报道,人看日食的时侯出现了很多的病变,眼睛视网膜被伤害了。 什么原因呢? 太阳的光线,发出来的不单是白色的光,不单是我们可见的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 在红之外还有个红外线,在紫之外还有一个紫外线。 红外线波特别长,频率特别低,这个没有关系,能量比较小。 紫外线能量特别高,这时候对人的伤害是特别大的。 光线特别强的时侯,人没办法看,你看个几秒钟就疼的受不了。 这时侯日食,月亮把太阳吃掉一部分以后,光线没那么强了。 你去看它的时侯,小心! 这时紫外线没被掩盖住,紫外线对人的眼睛伤害是非常大的,那时侯把视网膜伤害了,是这么个原因。 当然古代人有没有认识这一点,不清楚了,也说不清楚。 当时那些圣人照见的时侯,应该可以感受到,可以照见到万物它对人体的一种伤害。 或许他没有我们今天物理科学的语言去描述他感受到的这一点,所以造出了这样一个字“有”,叫:不宜有。 这是我们从造字上去理解“有”。 现在我们从内涵上去挖掘一下,这个也是“不宜有”,这个“有”不宜有。 人一“有”,就轮回。 所以十二缘起里边,“有支”不宜有。 “有支”宜有的话,轮回,大家知道一定会轮回,所以阿罗汉证圣果后叫不受后有。 那个“有”不宜有。 所以我们这一生业在串习的时侯——业到有位的时候,中间需要数数串习。 人只要不去数数串习,业的强度只要不到感果的强度的时侯,就是没有到有位。 没有到有位的时候,就不会导致轮回的现象出现。 所以这儿的“有”,就是万物呈现之前必然有势待发,感果有大势力。 一定是势在必得、势在必成的状态,就是在有。 “有”一旦呈现出来的时侯,万物就快要呈现出来了。 关键的问题就到了,从无到有之间是关键的。 因为从有到万物,缘只要触发一下就呈现出来了,果要呈现的时侯,只要外缘一触发,苦果马上就呈现出来了。 这个时候我们基本上做不了任何文章,能做文章的就是从无到有之间,可以做文章,也就是从空到缘起有之间可以做文章。 做什么文章呢? 这个文章可以做大了。 我们来看看从无到有,从无到有这个过程很有意思。 从无到有这个过程叫什么呢? 最近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经常探讨这些问题,从无到有,就是“几”(ji一声)。 这个“几”是个桥梁,连接了从无到有,“几”就是几个的几。 “观几”,现在变成这个“机”了。 在古代这两个是通的,原来的几就是机。 “几”在《说文解字》怎么解释呢? 两层意思:一个是“微”。 非常小,非常小,非常微微的一个扰动;第二是“殆”。 殆是什么? 危险。 所以生命从无到有的时候,首先是非常微的一种状态。 微的时候,如果在这时候不警惕的话,后续的危险就出现了。 所以我们解决问题,果相已经呈现的时候,是没有办法的。 好多时候以为学习佛法好像现在的生命马上就能改,你改不了。 我们现在的生命状态基本上都属于“有”位,在感果的时候,你怎么改? 就像这苹果经过春夏,秋天要结果了。 结果果子里面已被虫子吃掉了,这时候学学佛法,看这果子能不能变成好果子。 免了吧! (法师笑,众笑)这样想的话,可能恶果感得更快,多了一层执著。 不是在这果相上解决问题的,就是在感果的那一刹那。 当我们感果的时候说:感果就是感果了。 好,那个状态我们在受。 感果就是受,受就是受的时候,我们新一轮的从“无”到“有”就开始了。 在我们感受这个苦的时候,那一刻如果不警惕,本来受就是受,但是苦受会引起我们内心的取相:认为有一个东西在伤害我,我对他起嗔恨的时候,那一刻从“无”到“有”,那个“微”就出现了,在那一刻出现的。 那一刻只要出现,人没有警觉,马上就把自己陷入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 为什么呢? 因为只要有嗔恨,紧接着就开始思维造作,开始造恶业了。 这个所谓的造恶业就是本能的去伤害对方,伤害别人。 那个时候,人就已经陷入“殆”——非常危险的境地,这个“有”就慢慢、慢慢呈现出来了。 但是大家知道,这个“有”是“业”的串习。 虽然我们在造这个业的时候没有马上感苦果,可能造恶业的时候还感到很快乐,没有感苦果。 但是感苦果的这个“有”,“业”已经慢慢、慢慢具足了。 等到有一天,因缘成熟的时候,这个“有”感万物的时候,感苦果的时候,就呈现出来了。 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 有人抱怨说:社会上那个行善的人,怎么总是好心没有好报,生活的那么苦? 那些作恶的人为什么还得势、得名、得位,还那么好? 你别着急啊,着什么急? 该感的时候自然感了,对不对? 因为人在得势时造恶业的时候,或许当时呈现的很多在我们周围人看来是福报,其实这些福报基本是加剧了他那个“有”业要成熟的因缘。 一旦这个因缘成熟的时候,一点办法都没有,那个时候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所以那个时候人的福报越大,基本上造的恶业,就是那个“有”位将来呈现的时候越剧烈。 一旦呈现,一点办法都没有,谁也救不了。 所以有时候,人做坏事有点障碍是个好事,没得逞。 没得逞下一步他再造作大的恶业的时候,就呈现不出来。 那个时候越是那个样子我们越是要悲悯,你不能又羡慕起来了,那可就很危险了。 在那个场景出现的时候,我们没有警惕的时候,本来是无,本来我们生命状态很好,结果遇到这样一个现象,你没有正确去解读,起心动念的时候,就开始进入“几”的状态了。 “几”的状态很微小。 虽然很微小,但人没有警觉就让自己马上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真正的危险就在那一刻出现了。 真正的危险可不是后来出现的,可不是那个果相——大家开始围攻,受到外在的惩罚。 那个已经不危险了,那个是很好的事情,果上是很好的事情。 真正危险是在那一刻,在最初的状态是很危险。 所以我们现在就能理解佛法里讲的“菩萨畏因”,畏的就是最初那个从“无”到“有”的状态那个“几”的状态,非常警惕的,只要那个东西一动,完了,这程序就进入了一个轨道,人已经做不了主了。 你要想扭过来是非常难的,需要很强的外在的环境,需要我们自己非常努力才可以做到。 而那个时候,只要稍微警觉人就可以做得很好的时候,只需用一点点功就可以过去了。 “菩萨畏因”,所以菩萨的路走的很快,他总是在那个最关键的时候用力。 而我们众生呢? 畏的是这个果,畏果的时候又在这个“几”的状态里面,不断让自己陷入危险境地。 一直受苦,一直受一直受,苦上加苦,对不对? 苦上加苦,就是这样一种状态。 所以,在《心经》里面讲“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五蕴皆空”应该讲的是从“无”的时候。 “照见”就是“无”的状态,而在“无”的状态里面,他能观照到从“无”里面生发出有那个关键的地方,他能够做到。 在这种状态里面去度一切苦厄是非常省力的,很省力。 所以当时韩信面对漂母的时候,他说这么一句话,一般人觉得说很正常,可是很多时候危险就在那一刻——没办法进入一个大的格局。 人有报恩的心情很好,但是人仅仅处于这样一种心情的话,那个格局拓展不了。 所以像那个老太太,虽然是个老太太,但是她在那一刻,她观到了这个“几”。 如果她能在那个时候把人的格局突破了,好了,估计这个人的命运后来就不一样了,真的会很不一样。 那个地方是用功的时候,真正“度一切苦厄”是在那个时候度的,可不是在果相上。 如果在果相上,最后我们一定会抱怨:“佛菩萨你都成佛菩萨了,为什么世界还那么多苦? ”如果佛菩萨他能够在果上把人的苦厄救出来,那就不是佛菩萨了,那是什么了? (学员:神。 )那是神。 其实神也做不到。 我告诉各位,上帝根本也做不到在果相上去帮助人,所以最后才会发洪水。 他发现众生造了没多久,就开始恶贯满盈,上帝一点办法都没有。 他觉得众生在受苦,这样受下去,真的不知受到什么时候,还不如现在下一场水把你们早点结束了,就这样就结束了。 后来又造了一个诺亚方舟,诺亚方舟把新的火苗——代表人类新的生命的地方给保存下来了。 他能做到吗? 做不到。 果相上谁也解决不了,能解的就是在因地上,就是在积聚那个苦因的时候。 那一刹那,人警觉一下,用力虽然小,但是收获甚巨。 好,这是对于刚才同学提问:“空和无之间有没有区别”,我们做一个这样的回应,大家还可以继续再体会一下。 (学员:“我想问一个问题,就是您刚才说到了果谁也没办法了。 可是我接触一个人,他的命运真的特不好,后来他通过磕头也好,甭管怎么招,甭管正的邪的,他现在挺好的。 他转了,他身体现在真的挺好。 今天我还去看他了。 他真的满面红光,真的挺好的。 )法师:所以你的意思是,这个果上被改变了,对不对? (学员:这是怎么讲呢,我就不清楚了。 )法师:好,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再深入探讨一下。 当然刚才举的那个例子,苹果它已经被下掉了,这个时候我们要想复原是很难的。 但如果不是这种状态,不是说不会发生作用,还是会发生作用。 但是这种作用到底发挥到什么程度,这跟感果的时候要呈现的状态有很大关系。 大家知道,我们感苦果,这个“有”要感万物的时候也需要一个缘,这个缘的触发很重要。 所以,即便我们觉得这个果被改的时候,也不是果被改了,而是缘变了。 缘变的意思是说,种子一定要去感果的时候,它需要一个缘,但是这个缘没有了。 比如今天我们信佛、学佛、采取一些其它的方法以后,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去看风水,经常讲“趋吉避凶”。 这个“凶”确实可以避开,这就是在果上下文章,风水变一下。 这个风水变一下就是说,我们采取一些外在的手段,可以避免感果的外缘,所以在那一刻凶给避开了,避开并不是说不存在,避开了,凶还是在的。 (学员:然后那怎么办呢? )法师:啊,那怎么办? (法师笑)(学员:你看我妈前一阵子身体有病,肾衰竭,要死要活的。 我说磕头,跟观音磕头吧,念吧! 磕得挺好的了,她现在不那么难受了,也不要死要活的了。 你说这避凶,避开了。 )法师:也可以这样讲。 我今天的分享,大家不要进入一个误区,就是说一看到生活中很多人受苦就认为感果了,不可更改了,佛也没办法了,可不是这样的。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觉得就进入另外一端了。 不是说那个时候不可以改,重点在放弃一种执着。 这个执着是什么? 急求果报。 就是当我们这样去做的时候,不要有一种看法说:“我只要这样做,现在这种苦能够消除。 ”如果有这种预期的话,相当于多了一份执着。 正道就是正道,无论结果如何都要坚持,人的心理状态就安了,对不对? 没有别的可以选择,人在痛苦的时候没有别的地方可以选择,必须要按正道去走。 有可能我们按正道走,我们的苦会更加加剧,但丝毫不能动摇自已往这个方向努力的决心。 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想要重点分享的一种心理状态,不然人就进入另外一种执取里面去了。 所谓的执取都是一种主宰的同义词,只要我们有执取就在主宰一些东西。 当我们希望主宰一些东西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已经被这些东西主宰了,因为这是相对安立的。 好,时间已经到了,还有一些同学有一些问题。 (网络学员提出问题)第一个问题:“观和照有区别吗? ”第二个问题:“要修到什么阶段才能做到照? ”第三个问题:“地藏灭定业真言是说可以转定业为不定业,为什么呢? ”还是有很多问题。 我想有些问题可以到下节课接着再探讨。 好,今天的学习先到这儿。 今天重点跟大家分享了“照见五蕴皆空”,后面“度一切苦厄”也连带作了一些说明,基本上这一句话就分享到这儿。 大家可以开始准备第二句话了。 我上一节课有提吗? 课堂上没提啊,那么大家现在可以开始预习。 各个组开始预习讨论第二句话,就是“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各个组可以开始预习讨论。 到下一节课,周五或者是下周一,具体时间下面再定。 同学开始分享了,分享一节课。 有些同学还有一些问题,这一节课主要是我讲,有些同学有一些问题还没有回应,大家一些想法和看法还没来得及听,有可能下节课还会再安排一节课作一个分享。 如果是这样,就到下周一各个组开始分享,具体时间下来以后再定。 大家可以提前做一些预习了。 好,今天学习先到这儿。 愿此殊胜功德,回向法界有情,尽除一切罪障,共成无上菩提。 发布时间:2024-08-10 12:55:5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4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