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清法师:弥陀净土与药师净土之比较 内容: 人生在世最难解决的问题,莫过于「生」与「死」。 是以释迦弃王位为沙门,其旨在探究「生死」之谜。 他历尽魔难,几度霜寒,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成正觉。 从此解除众生之惑,为我等开设透视生死之法,故称为「三界导师,四生慈父」。 释迦世尊为了解决众生的生死问题,从如如不二的妙体中,开显出东方药师净土,西方弥陀净土二大方便法门。 东方是太阳升起之位,如太虚大师说:「盖东方位四方之首,居四季之春,生长万物。 西方是太阳下山之处,是「四季之秋,万象萧条。」这东西方净土都是与太阳有着直接的联系。 提到太阳,人们就会想起光明,因为太阳所代表的就是光明。 而光明又是人类所渴望所希求的。 古印度在释迦时代崇拜太阳的风气几乎普及全民。 光明不止是印度人在崇拜,五浊恶世坎坷的人生道上是没有人不渴望光明的。 然而佛陀广说四十九年大法,皆是因众生的需要而开演,这就所谓的「契理契机」。 都是要契合众生的根机。 观察有情的痴病渊源,对症下药,使患者得以解除苦痛。 佛陀为了解决有情对于「生」的迷茫而开设东方药师净土,为了解除对于「死」的忧患开设了西方弥陀净土。 东方是生长万物,所以把延年益寿之事付与药师,西方「万.象萧条」所以把救死度亡之事赖于弥陀。 药师与弥陀都是释迦佛的全体所起的大用,虽然有消灾与度亡的区别,但在摄用归体,「咸不外乎无为而无所不为之释迦佛」。 (见《太虚大师全集》)这二法门传入中国很快就受到人民的欢迎,不过有所侧重。 从东晋开始就有「家家弥陀,户户观音」,「诸经所赞,尽在弥陀」之说。 弥陀的往生思想一时于中国犹如明珠璀璨,直到今天仍是光彩夺目。 与此相对的药师法门入东土后,和弥陀相比一直是淡然失色。 太虚大师说::「中国人有不知释迦与药师之名者,而弥陀则人人皆知。』中国在唐宋以后的佛教,基本上都是偏于度亡救灵。 大力提倡死后的安乐世界,这可说是与中国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人们由于长期的被封建统治者压迫,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欢乐,故此寄托死后美景的无限追求。 回顾前说,佛教的法门是根据众生的需要而设立的。 所以在那种混乱,黑暗的社会也就产生弥陀信仰。 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在当今是国家强盛,科技文化发达,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们过着安乐的生活。 在这个时代人们所需要的无疑的应该是「药师法门」。 因为人的生活水准一旦提高,他就希望能够得到永生。 如秦始皇,未得天下时想得天下,得天下后就欲求长生不死。 只有不死才有足够的时间去享受人间所谓的「欢尔」。 故此我们今天应当大声倡言:「药师净土在人间佛教中是永垂不朽。」这也就是我要写这篇比较的目的。 所谓比较就是要强调二者的本义皆是释迦方便施教,从本体上说无二无别,依现象看妙用不同。 在此笔者认为在苦难的社会,弥陀为主,药师为附(如过去的封建社会),在于今天的社会现状应以药师为主,弥陀为附。 如此一来方能证实「佛法是救世之光」。 药师与弥陀他们是何方之神圣,他俩是如何成立庄严国土,对于现实社会中的意义谁为殊胜,现将分别于下加以比较说明。 一、二方净土的建立释迦牟尼佛在三藏十二分教中所说的净土许许多多,但只是对于东西方净土及弥勒净土有专经介绍。 西方净土有《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弥陀经》等等。 而东方药师净土则唯有《药师经》。 这些经都是在介绍佛于因地所发的誓愿和他所成就的正报及依报庄严。 现在我们且先看看药师佛是如何成立他的琉璃世界。 释迦世尊于《药师经》里告诉文殊菩萨说:从印度向东方算起经过了十恒河沙这么多的佛净土后,有一个世界名叫净琉璃。 在那国土主持佛法的佛号称药师琉璃光如来。 这位世尊在他还做凡夫时行菩萨道,发十二种殊胜大愿,要使一切众生有求必得,获大安乐。 在这部经中我们就可知道,药师佛所建立的琉璃净土是依他在因地所发的十二大愿而成就。 但此经中所遗憾的是没有交代药师佛于因地时是从何佛发愿,未发愿时又是何人。 这一点上就不及弥陀净土交代的清楚。 在《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佛告诉阿难说:在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数劫,有佛出世名字叫做世间自在王如来这位佛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有一次与诸天有情说法。 参加此法会的有一个大国王名叫世饶王。 听佛说法欢喜踊跃,发起无上菩提之心,抛弃国王和一切荣华富贵,跟随世间自在王如来出家,名号为「法藏」。 法藏出家后勇猛精进,广行菩萨道,于佛前发起无上大愿(即四十八愿):「积功累德,无量无边,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所发誓愿,圆满成就,如实安住,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从上就不难看出药师净土与弥陀净土的建立都是在因地时行菩萨道,依佛所发誓弘誓愿而成就的。 药师发十二大愿,弥陀发四十八愿,若从这数字来说,似乎弥陀的愿力胜彼药师。 而其不然,诸佛之愿力是平等平等。 愿是凡夫趋证佛果的动力。 若无愿便什么也不得成,所以修学菩萨首先必须立定志愿,然后从愿起修,依修得证。 诸佛愿力,从圣谛说,是平等无有高下,但依世俗谛讲,则有妙用差别。 如弥陀四十八愿就偏于济死,这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 《净土安乐集》说:『日出处名生,没处名死。 藉于死地,神明趣入,其相助便,是故法藏菩萨愿成佛在西,悲接众生。」药师的十二大愿则趋向于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穿衣吃饭」。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将四十八愿与十二大愿各抄几条出来做为比较,药师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能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弥陀第十八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药师第七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 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 乃至证得无上菩提。」弥陀第十九与二十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 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命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 经须臾间,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萨。 不得是愿,不取正觉。」药师的大愿是通过他的智力开展,丰富了人民资生物质充足不缺,使一切人没有众病的迫切苦,倘若有病也不会贫病交加,而是眷属资具,医药具足,有疗养,有休息,众病自然消除。 弥陀则以悲心及愿力,令一切有情离开犹如火坑的娑婆世界,生到西方安乐净土。 同样是「闻我名号」,弥陀则与诸菩萨众来迎接彼到西方极乐国,而药师则令其脱离死病痛苦得丰足食物。 无论是资生或是济死。 诸佛之愿力都是为了让一切有情「离苦得乐」。 药师与弥陀都是依愿力而建立其庄严净土。 那他们的国土的风光面貌如何,我们不妨也来看看:《药师经》佛告诉文殊菩萨说:药师佛的国土一向都是清净,国中的众生平等无二。 没有男女相之分。 人民慈善安和,无任何恶趣罪业。 大家的身心清净,善根具足,远离一切痛苦。 他们所住的城楼、宫殿,一切的装饰都是用: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等七种宝物。 彼国的地面是由天然的琉璃宝所成的,通明透亮。 所走的路都用金绳划分为界道。 在琉璃国中有二位大菩萨,一是日光遍照,二是月光遍照。 .这二位是在彼国中一切菩萨的代表人物,是专门辅助药师如来弘扬佛法的得力骨干。 除此之外还有十二药叉神将围绕其国护持佛法。 (见原文玄奘译)《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云:「佛语阿难,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 复无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等山。 唯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宽广平正,不可限极,微妙奇丽。」东西二方净土的国界、面貌大致相同。 国土的建设都是用七宝,国中皆无男女之相,都有二大菩萨助化。 西方净土有观音、势至。 东方净土有日光、月光。 《药师经》有说:国中的一切严饰:「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等无差别。」依二方国土的风光特性看来,净土特别强调就是『清净、平等、安乐』。 让人感到进入净土是清凉、平等、无恶浊、庄严,一切都是美妙无比,是一个绝对理想的世界。 二、在中国的影响中国的弥陀净土信仰是在后汉灵帝支谶译出《般舟三昧经》开始,之后西晋竺法护等译出《大阿弥陀经},《平等觉经》,弥陀净土从此在中国很快地被弘传盛行遍及全国。 罗什等人亦译出了大量的净土经。 如《阿弥陀经》、《十住毗婆娑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 药师净土的经典,自古至今只有《药师经》一书。 此经最早入华是为东晋帛尸梨密多首译,名《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 但此译是为密教经典,并非在阐扬净土。 直到隋唐达磨笈多和玄奘才把此经原本的译成净土典藉,才真正的弘扬东方药师如来净土。 从译经史上就不难明了东西方净土在当时的优劣。 故此也就形成了千多年来西显而东隐的趋势。 弥陀净土大量的书籍译出,在中国佛教中,不折不扣的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且有众多的法师专弘此思想。 东晋的慧远大师第一个站起来大力的推行。 他在庐山结白莲社,与当时诸贤,同修净土之业。 中国的净土宗法庭在此缔造。 到了唐代净土几乎是到了登峰造极,由于信奉者多,未免在于理解和认识上就有所差别。 故此在当时分为三大派:A. 慧远派,此派的念佛是以「观想为主,即入三昧,见佛,往生为目的。 他们是以知识义解为主,把净土看做应土,为业报所感的净土。 B. 善导派,依龙树《十住毗婆娑论》的「易行道」,主张「口称念佛法」。 这一法门最早提出的是昙鸾。 此派由于「口称念佛」的修法简易,所以极受广大信众欢迎,把高山深远的殿堂宗教,普遍地成为现实社会的宗教。 这对人生精神生活的贡献很大。 C. 慈愍派,这派的形成是慈愍从印度回中国后,看到当时有许多的禅宗大师,把净土认为是「下根之教」,或是「方便虚妄」,慈愍激烈的反对这种思想。 他提倡「禅净一致」,主张戒净并行,禅净双修,以一切的修行最后都要回向于往生净土。 他这一思想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宋、元、明、清各代的净土大德及各宗诸师的归净,莫不受慈愍的影响。 净土宗虽有上面的三种不同,但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以念佛往生净土为本,见佛离苦得乐,求得永远生命的解脱为目的。 弥陀佛在中国可真是「家喻户晓」。 不知药师、弥勒、释迦者比比皆是,不知弥陀者我看寥寥无几。 在于今日大凡提起佛教,人们就会随口而出「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几乎是代表了整个佛教。 东方净土的信仰,在中国远远不及弥陀净土。 其实东方净土与中国可说是有许多关系。 药师如来所住的世界是从娑婆界的东方算起,经十恒河沙这么远的路程。 若以佛眼视之则犹如观掌,在凡夫看来即是渺渺茫茫,不可捉摸,不可思议,非言语所能及。 但是佛法是随顺众生心量,不妨将广大之事缩小而说,把不可捉摸的琉璃世界,显示在凡夫眼前的现实净土。 譬如以释迦佛降生之中印度当为娑婆世界。 则从中印度经东印度及诸小国,而至东震旦土。 「震旦者八封东方日震,东方日出旦土,皆符合万物生长义,则东震旦土即可视同东方琉璃世界。 不但如此,即以世界人类之思想、文化、道德观之,吾人所居之东震旦土,亦与东方琉璃世界之药师法门相符。 盖中国之思想文化,如孔、孟、老、庄等学说及尧、舜、汤、武,周公等古圣先贤,皆重人生道德的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皆现生之事。」(见《太虚大师全集,药师经讲记》)中国古代的名称震旦,中国之位置于世界地面是为之东方。 故此我们可以说东方净土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在中国。 弥陀净土与药师净土在中国有一特殊的意识。 即东方是象征着生长的地方,是代表生机,故意识为现实人间的消灾延寿。 阿弥陀佛在西方,西方是代表秋天,属于萧杀之气,是死亡的象征。」(见印顺法师《净土新论》)因此在今天的中国佛教,如若要消灾延寿的请药师如来佛,若是要往生的就请阿弥陀佛。 因此弥陀信仰发展到后来,被视为『等死佛教』。 这都是没有正确的认识到佛陀开设东西二方净土的要旨,成为变质的净土。 佛陀开设此二土无非是要解除众生的生死问题。 这二方在现象上虽有资生与济死的差别,但从其本体上则是以脱苦为究竟。 佛教向来主张「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这二者是无前无后,无一无异,死就是生的萌芽,生亦是死的开端。 此二法是相互相成不能有轻重之分。 但是随顺世俗的认识,药师与弥陀在相上,对于「生」与「死」有所偏重,这都是为了方便度化众生而起的善巧。 身为佛子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 时下丛林小庙的佛事活动,把往生与延寿划得一清二楚。 做什么事必念什么经,把佛陀的经教给予教条化,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 当然目前此事已是木巳成舟,有时只好随着世法,但于思想上必要有明确的认识「何是何非」。 三、在当今社会的现实价值净土是理想的世界,他不但要净化自然界,而且还要净化众生界。 自然的净化,我们从净土的典藉就不难看出,净土的国界所强调的是:富丽堂皇、清净、平坦、整齐等几个突出的特点。 如《佛说阿弥陀经》云:「黄金为地,其触柔软,香洁光明。 无量无边,妙宝间饰,昼夜六时,常雨种种上妙天华,光泽香洁、细软杂色。」世界的建设都是以金,银、琉璃等七宝。 又《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说:复无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等山。 唯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宽广平正。」弥陀佛与药师佛的国土面貌、风光,我们可以与现代文明城市的建设接合起来。 在这借用印顺法师《净土新论》的一段话:「从差别的事相说:一、净土是富有园林美的:如宝树成行,宝花怒放,果实累累,池沼陂塘等等。 净土里没有兽类,但有飞鸟,鸟类是美丽而善于歌唱的。 如白鹤,孔雀,鹦鹉,舍利等。 净土的境界,活像一伟大的公园。 二、净土又富有建筑美:如净土的道路平坦、光滑,宽广,正直。 如在近代的大都市住过,也许多少可以理解。 路旁有树,与现代化的马路也极为相像。 净土中有楼阁,四面栏杆,庄严富丽。 又有浴池,这在热带民族看来,是极重要的。 用来庄严楼阁的,如宝铃及幢,幡,宝盖,罗网等。 由这些物质的布置点缀看来,净土是极尽了五欲之乐的。 如花木园林,到处是芳香。 净土中有光明而没有黑暗,一切是美丽的色彩,鸟声、铃声,风声,水声,都是美妙的音乐,一切是微妙的节奏的乐曲。 还有,净土中的道路,住处,如兜罗绵,柔软舒适。 现代的弹簧床,沙发椅之类,也许有点类似。」从印顺法师这段话就说明了「理想的净土已在现代文明实现」。 净土所要净化的自然,逐步在我们眼前实现。 但是对于众生的净化还是远远的不及。 如若能把众生的身心进行了净化,那么「现实人间就是净土」,没有必要再往他方世界去找净土。 故此弥陀的救死与药师的资生,在现实社会中药师法门是应更有价值。 因为提起弥陀大家就会想起往生,然而在这个高度物质享受的现代文明生活中的人类,我看有百分之九十五不想死,不愿离开这个世界。 他们看到西方净土的一切国土庄严跟目前的时代装潢差不了多少,就此求往生不如祈长寿。 我们再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弥陀与药师的誓愿。 弥陀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 欲生极乐,无不遂者。 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 为道作善,便持经戒。 愿生我剎,命终不复更生恶道,即生我国。 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药师经说:「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以上这二条誓愿如若给现代人选择投票,无疑的是药师的票会胜过弥陀。 因为药师他所要解决的是众生身边的一些现实问题。 如果摄受药师这条,在人生自由和生命安全上得一定的保障。 无论任何一个人若无特殊原因,他所要考虑的是生存的问题。 药师佛的誓愿一切众生现实的衣食,住处中得以丰足,并且是能免除种种危厄灾难。 若于佛法中不起正见,有破戒,悭贪,嫉妒等,造诸恶业,都能够依琉璃光如来的威光加被,改邪归正,转迷启悟,获得新生。 凡夫众生如能够摄持药师法门,不但物质生活理想,而智能,道德又能不断的向佛道而前进。 学习药师如来在因地中立下的誓愿,他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广行菩萨道,从自利利他中去完成。 这不是往生净土,而是建设净土,建设人间净土。 把时代改变为最理想的净土社会,人们的生活就过得像仙人一样,这才是真正药师东方净土的宗旨所在。 弥陀净土与药师净土在现实社会中都有他的意义,都是为了解救众生的苦难。 但是面对着「贪生怕死」的现代人,我们提倡药师法门更是能够契合时机,更是方便引导众生向善。 本文由于资料收集得不够全面,在比较的过程中或是管中窥豹,也是难免,还望诸方学者给予指正为盼。 发布时间:2024-08-10 14:32:3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4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