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还俗的比丘 内容: 还俗的比丘夏之卷还俗的比丘出家容易,修行难;剃头容易,剃心难。 佛住世时,有一个大生意家,善于经营生意,既得名又得利。 但是好景不常,他的家庭突遭变故,因而变得很消极。 有一天,他跑到佛陀的面前说:「佛陀啊! 我看破了,请度我出家吧!」佛陀就圆了他的愿,让他修行。 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开始觉得出家修行者的生活千篇一律,只是听经、托钵、思考而已。 日子一久,他便认为索然无味! 有一天,他忍不住对佛陀说:「佛陀,我想还俗。」佛陀问:「你为何要还俗?」他答:「我看透了,所以想还俗。」佛陀也就随其心、顺其意,让他还俗。 又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时间,他的体力一天天地消退,年龄一天天地增长,事业又处处不如意;他回想起以前在佛陀的座下时,每天都过着无忧无虑的僧团生活,是那么安定自在、无烦恼。 他后悔自己总是愿心不定、随波逐流,以致命运坎坷。 从此,他真正领悟了:命,要自己用坚定的愿心和恒心去转化,否则,连佛也不能转变任何人的命。 不知足的土财主贪人多积集,得不生厌足,无明心颠倒,常念侵损他;现在怨憎多,舍身堕恶道。 在西藏附近有个小国家,住了一位土财主。 虽然他拥有一望无际的田园,却仍不知足,心里总认为自己再怎么富有也比不上国王。 后来,竟然为此而生病。 土财主的妻子看丈夫病得这么严重,日不能食、夜不能眠,心中非常着急! 她找遍全国的名医,仍无法治好丈夫的病。 有一天,来了一位心理医生,表示能治好他的病,但他却说:「没用的,你治不好我的!」医生满怀自信地说:「我一定可以治好你的病。 你是不是有很多心事呢? 你把内心的话全都告诉我吧! 只要你想要的,我一定能够让你得到。」土财主一听,半信半疑地问:「你真能让我如愿? 我希望能够再得到更多的土地,能比国王富有。」医生说:「那还不简单! 西藏地广人稀,有位喇嘛慈悲地宣告,只要有人愿意到西藏,想要多少土地就可得到多少,一毛钱也不必花。」土财主听到这个消息,马上从床上跳起来,病也好了。 他随即吩咐妻子准备换洗衣物,动身前往西藏。 他到达西藏,也见到这位喇嘛,并且顺利地提出要求。 喇嘛很慈悲地答应他,并问:「你想要多少土地呢?」他心想:要求多的话,不好意思开口;要求少的话,又枉费跑这么远的路,真不知如何开口? 喇嘛见他不言不语,已经明白他的心意,就对他说:「明天天一亮,你就开始行走;日落之前,再回到这里。 凡是你走过的土地,我都送给你。」他听了很高兴,天一破晓,就马上向东疾走。 到了中午,已一口气越过了一座山头,他抬头往前看,看到前面的那座山比这座山更平坦、更美好,连水都来不及喝,又马上继续往前跑;等到抵达另一座山头时,太阳已快偏西了。 他仍然告诉自己,再跑过一座山就好了,不断鞭策自己往前跑;当他抬头看天时,太阳就快下山了。 他心中非常着急,想到前面还有那么多美好的土地,可是在日落之前不回去又不行,只好赶紧掉头,往回急奔。 当他回到喇嘛的面前时,早巳上气不接下气,脚一软就跪了下去。 喇嘛问他:「你跑了多少土地呢?」他说:「还不多!」就这么头一低,一口气接不上来,便死掉了。 喇嘛看到这个人如此贪心,临死还不知足,不禁摇摇头,对弟子说:「好好把他埋葬吧! 任他再富有,一旦死了,也只不过得到黄土一坏罢了!」高峰顶上看见别人的成就,应立志学习;看见别人的苦难,应设法帮助。 过去日本有一位大企业家,在他尚未成功之前,是一个贫穷的学生。 他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一直都过着苦学清寒的日子,因此在大学毕业之前,他有一个心愿:就是参加毕业旅行。 为了这三天的毕业旅行,他辛苦地打工以凑足旅费;而家境较为富裕的同学,都准备了丰富的食物以及充足的旅费。 当时日本的火车车厢分成三种等级,一等车厢有着舒适的座位,而三等车厢则是早到的有座位,晚到的只有站着;这位学生就是坐三等车厢。 当他抵达时已经没有座位,同时车上非常拥挤,连转身的余地都没有。 当车子抵达中途站时,有人叫卖便当,他好不容易挤到窗口买了个便当,却连吃便当的空间也没有。 火车又继续向前行驶,到了下一个车站时,火车预备停留五分钟。 由于在车厢内站得好辛苦,他就想利用这个时间下车走走,舒展一下筋骨,顺便吃便当。 当他循着车厢往前走,到一等车厢前,看到该车厢的乘客非但座位舒适,悠哉悠哉地吃着便当,甚至还喝着啤酒。 顿时,他怒火高涨,恨不得将车上的人抓下来,自己坐上一等车厢。 结束了三天的旅程之后,他回到当初买便当的地点。 因为他的同学在该地的山上有一座工寮,邀请他一起去休息。 他们到了山顶上的工寮后,便坐下来休息、喝茶。 由山上往下望,视野十分辽阔。 当他看到火车路过该地时,刹那间发觉:原来这一列火车竟然如此渺小,而自己也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小分子而已。 他心想「三天前,我因为内心极不平衡,在该地还差点打人;现在从这里往下看,对三天前的我真是感到可怜、可悯啊! 不仅怜悯自己,就连坐在一等车厢的人都值得怜悯。 人生只不过是宇宙间非常渺小的微粒,实在微不足道,凡事何必太计较呢?」于是他发愿:只要有成功的一天,他一定要拿出怜悯心,照顾所有的员工,并用爱的教育来辅导最低阶层的员工。 因为他感受到愈是低阶层的员工,心里愈是不平衡。 因此在成功之后,他经常鼓励高阶层的干部要拿出怜悯心来对待低阶层的员工,教育他们能提起自我的信心来尊崇上面的人,而达到上爱下敬;能够这样,人生就能拉成一条水平线。 所以他虽然身为社长,仍然常常与员工们相处在一起,以身作则。 当他需要员工为他工作时,一定谦和地说声「请」字;员工们如有不懂之处要请教上司,也一定礼貌地恳请帮忙。 「请」、「谢谢」在员工之间便成了感情交流的桥梁,使彼此相处非常和谐。 后来,他也成为一个佛教徒,是佛法中的大护法。 每当他现身说法时,就会拿出他过去的故事来说给大家听。 他说,他深深体会到佛陀的境界,就像当初他站在山顶上看下面的众生一样。 他觉得这个世间没有什么好计较的,什么都看得开、看得透彻,一切形象就是这么明显。 他将凡夫心,当作是当初他在车站看到一等车厢时的心境,看到别人的成就便无法忍受,这就是凡夫心。 何妨傻一点「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计较什么呢? 台东有一位会员来看我,述说她的病苦,蛭? 矣胨? 苁欤? ?灾? 浪? ?裁炊? 唷? br 我就告诉她:「你要把眼睛看低一点;与人比较要往下比,不要往上比。 凡事看开一点、装傻一点,就没事了。」她说:「我就是看不开啊! 但是我已经够傻了。」我说:「你就是还知道你傻,所以才会痛苦;如果傻到不知道自己傻,就不会有痛苦了。 人生无常,何苦去计较它呢? 放宽心胸吧!」公妈打官司信仰要有智慧,不要迷乱了心志。 迷信就会忧虑恐惧;了解真理则无挂碍。 有一位慈济委员未接触慈济之前,信奉某宗教。 她刚加入慈济会员时,每次来看我总是哭哭啼啼的。 有一次,我问她哭什么? 她说:「师父,我很害怕、很惶恐。」我问她怕什么? 她说:「我信奉的宗教,有一位真人告诉我,我家的公妈在相告(诉讼)。 不知哪边输,哪边赢? 到时会抓谁去呢?」我问她:「妳疼儿子吗?」她说:「当然疼啊!」「儿子的生意如果做得很顺利,高不高兴?」「当然高兴。」「如果他生意有了意外,妳担不担心?」「当然担心啊!」我问她疼不疼孙子? 她说那还用说。 我说:「这就对了。 妳是阿妈(祖母)、妳先生是阿公(祖父),你们就是公妈,你们一定都很关心儿子和孙子。 子孙有了错误,你们也一定原谅他们,绝对不会说生气起来就扰乱他们。 夫妻再怎么吵架、相告,也不会对子孙不利吧?」她说:「是啊! 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我再告诉她:在佛教中,「死」是「往生」、「舍此投彼」;生是「来生」。 我在甲地脱离躯壳往生乙地,乙地就是来生。 所以一个人死后,意识会很快地投生到别处,不可能常常住在原地的。 成长的灵药只有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努力,才能有收获;绝不能妄想一步登天。 有一位国王,一心想要公主快快长大,就对御医说:「你可有灵药,可以让公主立刻长大成人?」医生说:「有!」国王就吩咐医生立刻拿药来。 医生说:「这种药草非常稀有,没有人知道它生长的地方,我必须四处去寻找。 只要找到它,给公主服用,保证公主会摇身一变,长成亭亭玉立的美女。」国王一听,很高兴地说:「那你就赶紧去找吧!」「但是这种药有一种禁忌:在我还没有找到它之前,大王必须与公主隔离,绝对不能见到公主;否则,灵药就会失效。」医生说。 十二年后,医生回到国王面前,对国王说:「我已经找到灵药了。 我现在先拿去让公主服下,再带她来见大王。」医生把公主请出来,国王一看,果然女儿已经长得亭亭玉立了。 国王非常高兴,就向医生说:「真是神奇啊! 这种灵药叫什么名字?」医生回道:「大王! 灵药的名字叫『时间』。 公主是用十二年的时间渐渐成长,而不是一夕长成的啊!」在家与出家如果身出家而心不出家,不如心出家而身不出家。 有人曾向我说:「师父,我若早几年看到师父该有多好!」我问她:「有什么好呢?」她说:「如果我尚未结婚,我就可以不必背负家业。」我告诉她:「妳背负的家业,只有妳的先生、孩子与公婆。 这几个人,有多重呢? 我们出家人要背负的是普天之下的众生、如来的家业呀! 别以为修行是在了生脱死,就要赶紧找一个很静的地方认真念佛,找出自己生死的道路。 其实,菩萨与佛陀永远都不停歇:众生可以在树下休息,佛陀与菩萨却永远走在沙漠上。 这条修行的菩萨道是无止境的,责任是艰巨的。 所以,一定要有骆驼般的耐力去承担一切,永不休止地走下去。」抛开轮椅站起来一直喊苦、叫苦,是舍不得苦。 苦苦叫喊,招来苦苦相逼。 有一位会员患了子宫癌,开刀之后,伤及坐骨神经,两脚瘫痪,住院很长一段日子,出院之后,行动都要仰赖轮椅,因此每天都觉得好苦。 有一天我们的委员去看她,用慈济精神鼓励她,她听了之后非常感动,当即发愿:尽此形寿,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从此,她发愿看见人就开始介绍慈济。 她住在市场旁边,逢人就介绍慈济,也逐渐能扶着墙慢慢走出去。 从此,她更积极地介绍慈济,目前已能自由自在地到处劝募了。 她说坐轮椅那段时间,因为一直认为世间唯她最苦,所以每天坐在那里叫苦;直到有一天,她认为这一股良能应该发挥出来、充分利用,才开始将爱心扩大到外面。 从此忘了自己,也忘了病痛。 都是面子惹的祸培养好自己的气质,不要争面子;争来的是假的,养来的才是真的。 花莲有一位很优秀的校长,曾经得过很多奖章,令人称羡。 就在他一帆风顺时,他有位弟媳妇很热心地为他介绍慈济,劝他信佛。 但是,他不肯相信也不参与。 他的太大在一家银行当襄理,相当能干,来找她帮忙的人很多。 为了面子,她总是有求必应;不论是贷款或为人做保、盖章,她都来者不拒。 四、五年下来,被倒的帐需要赔偿,利息需要负担,在利滚利的情况下,背负了四、五千万元的债务。 后来他的太大被判刑,连带的这位校长也被判刑,罪名是「诈欺」。 因为他为了面子,不愿意房子被查封,便将房子卖给他的侄女,法院说他这是「脱产」的行为;本来无罪,后来也被判了刑。 过去他认为只要问心无愧,既不必靠神,也不必信佛,现在才发觉原来人生真的有一股暗流存在,稍一不慎,就会被卷入暗流,真是痛苦啊! 他一直想不开、吃不下而想寻短。 有一天晚上,他的弟媳便带他来找我。 他哭着说:「师父,您一定要救我!」我和他谈了很多,他一直认为「面子」不知要往哪里摆? 我告诉他,谈什么面子呢? 只要问心无愧、将心放开,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有好的身体,就不怕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一锭金元宝能否帮助人,不是看他有没有能力,而是看他有没有心。 有位女士,在我们的一位委员家中负责打扫的工作。 她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听到委员提起贫户的辛酸困苦,她一面工作,一面听,心中逐渐了解到自己并没有别人可怜,心想:我还有健康的身体,可以工作,女儿也长大有了归宿。 比起别人,自己真是轻松多了,应该要开始布施。 过去她一直埋怨自己是最苦、最可怜的人,现在发觉自己并不可怜。 因此,有一天她就向我们的委员说:「太大,我可以加入慈济吗?」委员说:「原本我就很希望妳参加。 师父说过,福田要大家一起来种。 我们这辈子来到人间,只要有这一分心,就能做这一分工作;尤其是尽心尽力肯发心的人,更应该要给他机会。」她说:「我今天好欢喜! 我终于也能救济别人。」那时她感动得哭了,并说每个月要捐出六百元。 委员告诉她:「妳不要捐这么多,妳赚的可是血汗钱! 六百元太多了,二百元就好了。」她说:「不行! 我一定得捐六百元,自己二百、女儿二百、女婿二百。 我过去一生中一定没有做好事,这辈子来人间才会这么苦。 今天能拥有健康的两只手,站得直的身躯,有工作可以做,就可以帮助别人。」从此,她每个月捐六百元。 在慈济第一次义卖会当天,她问委员:「听说师父举办义卖,我能不能参加呢?」委员说:「当然可以呀! 妳有什么东西要参加义卖?」她便拿出一锭金元宝,并向委员说明,这块金元宝是她将女儿及外孙弥月的帽花、戒指累积下来的。 她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才累积了这一两黄金。 为了怕太零碎、我们不好处理,她就拿到银楼请师傅将它镕成一锭金元宝,重量不足一两的部分她再添足。 这一锭金元宝可以说是她全部的财产,但是她却毫不吝惜地捐出来。 戏言之害要端端正正,不要嘻嘻哈哈;要谨谨慎慎,不要唏哩哗啦。 有一群修水行的婆罗门教徒,在溪边的树林中,看到一群狝猴在戏水、在林中跳跃,心想:「牠们究竟造了什么业,而生为畜牲?」这时候,佛陀恰巧沿着山路走来。 大家就指着狝猴群问佛陀:「这些狝猴因造何业而来?」佛陀回答:「过去无量劫以前,有一位得到无漏智慧与神通的修行者,他在山中一处溪边修行,行动非常轻盈,无比威仪、无比自在。」「那时有数百位外道者看到这位修行人时,不但不赞叹他的成就,还取笑他轻盈敏捷的行动,好像狝猴爬树一样。 结果,那些外道者由于这句戏言,五百世堕入狝猴身!」佛陀为这群婆罗门教徒说这段小故事时,那群狝猴本来在树上跳跃不止,听了佛陀的说法后便停下来,而且边听边流泪。 宇宙处处是诗篇佛已说之法如爪上尘,未说之法如大地土;智慧要从生活、人事的磨练中而得。 阿难尊者常跟随在佛陀的身边,佛陀所说的法他都听闻了,佛陀所接见的人他都见了,所以阿难可以说是多闻第一。 有一天,阿难和师兄弟闲聊时,言谈之中露出「我什么都懂」的得意神色。 佛陀正好从他身旁走过,马上纠正他:「阿难! 你又知道多少呢? 你太虚骄了。 佛法有如大地,你所知道的佛法,只不过像指甲缝中的沙土而已。」我常说:大地宇宙,就像是我的人生大学。 每天都是我生命中的一张白纸,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一篇篇生动的文章。 所以,凡事都要用心去体会。 快乐也好、悲哀也罢,无不是如来说法相;如果我们把它忽略掉,真是枉费来人生的大学走一遭。 爸爸不死爱他,就让他的精神永远存在,遗爱人间。 有一位十一岁的孩子以他父亲的名义,捐款六万多元作为建院基金。 委员告诉我:这个孩子十一个月大时,父母就离婚了。 但是,他的母亲却以爱的教育来灌输孩子。 在孩子的心目中,他的父亲是伟大、美好的,因此他非常崇拜父亲。 他的父亲往生时,这孩子很伤心! 他曾听人说,应该帮亡者遗爱人间、为亡者做最好的功德,因此他捐了这笔钱。 隔天,妈妈带他来听经。 我问他:「为何要用爸爸的名义捐款呢?」他说:「因为我爱爸爸。」我又问他:「你怎么把全部的钱都捐出来,自己不留一点呢?」他说:「妈妈已经给我很多了,我要什么就有什么;而建院的机会却不多,因此我想利用这个建院的机会,以爸爸的名义捐钱,让爸爸的精神永远与医院在一起发挥救人的功能;医院的存在,就像我爸爸永远存在一样。」钱财的奴役节俭固然是美德,但是过俭则成为守财奴,虽积集资财,却不能受用。 在花莲的郊区,有一位孤苦无依、患有疾病的拾荒老人,他总是身穿一件破旧的衣衫,看起来既憔悴又可怜。 我们的委员经过追踪,准备去救济他;到他家一看,一间低矮的房子,墙壁也破了,门也掉了,从此就开始帮助他。 得知他患有肝病,便将他送到医院就诊。 医生表示他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必须住隔离病房。 当时花莲的隔离病房既肮脏又乏人照顾,我便吩咐慈济委员要经常去看他。 有一天他血流满地,委员们也不怕脏地照顾他、为他打扫环境,并送饭给他吃。 当他看到饭菜时,问委员:「伙食是不是由你们付钱?」委员告诉他:「是的,你放心地吃吧!」我们还为他付医药费,并持续前去照顾他。 几个月之后,他往生了。 他往生时,护士们都不敢进入病房,便通知委员:「你们的老伯伯已经往生了。 里面有一些破烂的东西,请你们来为他整理一下。」委员在为他整理遗物时,发现有一包用破衣服、破裤子包裹着的东西。 委员将它一层层地打开后,里面有一本存折,还有现金及黄金;存簿的金额,在当时相当大,委员就马上到银行查询。 这时大家才知道:这位拾荒老人曾经是新城国中的校长,有一个儿子在国外读书。 他每年都会汇钱给儿子,自己则一省再省;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为钱财做了一辈子的奴役。 最后,他还是走了,两手空空地走了;世间一切有形的物质,他一样都没带走。 医生之死善用生命的人,即使死了,也是死的「活人」;若不善用生命,即使活着,也是活的「死人」。 有一位医生太大,因为先生五十多岁就往生了,她一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她说:「师父! 我先生是一位以病人为重的好医生,除了睡觉之外,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服务病人;有时患者半夜来敲门,他也毫不考虑地立刻起来服务病人。 这样的人,竟然五十多岁就走了。 我真不甘心啊!」我问她:「如果照妳这么说,妳先生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啰?」她回答:「是啊! 他没有其它的休闲娱乐,每天除了睡几个小时,其它时间几乎都在服务病人。」我说:「那妳应该要高兴妳先生比一般人多一倍的寿命才对啊!」她问我:「师父,这话怎么说呢?」我告诉她:「妳先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而一般人一天的工作时间,可能不到八个小时。 一个人的身体只有在发挥功能、利益人群的时候,才算是有生命,否则即使活着,也只能说是个『活死人』。 所以说,妳先生的寿命比别人长啊!」她说:「那我可以当我先生是在八十多岁才往生的。 师父! 谢谢您解开我的心结,让我了解生命的真谛。」谁赢了佛心看人,人人是佛;鬼心看人,人人是鬼。 有一天,苏东坡与佛印禅师席地而坐,谈论着佛法。 闲聊之间,苏东坡突然问佛印禅师:「禅师,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 像不像是一尊佛?」禅师回道:「嗯! 你很像佛。」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 佛印禅师反问他:「大居士,那你看我坐在这里像什么?」苏东坡回道:「嗯! 看来看去,我看你像一堆牛粪。」禅师也很愉快地点点头。 苏东坡回家后,很高兴地向他妹妹说:「今天我赢了。」苏小妹就问他赢了什么? 他便把与禅师的对答告诉小妹。 没想到苏小妹听完说:「哥哥,你输了,而且输得很惨哦!」苏东坡问她为什么? 苏小妹答说:「因为禅师的心是佛,所以看你是佛;而你的心是牛粪,所以你才把他看成牛粪。」有时候,我们也会像苏东坡一样「自赞毁他」;其实,这正好凸显自己不如人。 所以,我们要时时抱着尊重他人的心赞叹别人。 失去双手的人有信心、毅力与勇气的人,才是健全的人。 有一个失去双手的人,他在脖子上挂了一小日用品,像是指甲刀、剪刀、耳垢杓等东西,肩膀上则背着一个小背袋;要买东西的人,自己拿东西、自己找钱。 他将卖得的钱都拿来救济别人,每年捐款的数目总有数万元之多。 有人问他:「你自己都住在救济院里、需要别人的帮助,为什么还去帮助别人呢?」他说:「因为我在社会上得到很多,因此我要回馈社会,帮助社会上别人看不见、却需要同情的人。」多给一分受人点滴之恩,应知涌泉以报;予人多分之施,莫惜少分以全。 多年前,有两位会员一同来看我。 其中一位,他的房地产多得必须借朋友的名义去登记。 由于当时的土地价格正飞涨,他想与建商合建房子,但是必须经过朋友盖章、同意;没想到朋友却狮子大开口,令他很生气。 别人对他说:「你何必这么傻呢? 把他告到法院不就行了吗?」就这样,他终于打起官司来了。 他一见到我就说:「师父,现在我一星期要跑三趟法院,好痛苦啊!」我问他说:「他究竟向你要多少钱呢?」他说:「四百五十万元。」我说:「假如你如数给他,那你还能拿回多少钱呢?」他回答:「当然不只这些数目,而是以亿计算的。」我听了之后,告诉他:「那就给他吧! 你若给他四百五十万元,不但可以保持朋友的感情,而且也不必三天两头地跑法院。 你把去法院的时间、精力用于事业,赚的钱还比给他的多。」他听了之后,恍然大悟地说:「师父,谢谢您! 如果早有人这样告诉我,我就不会去打官司了。」另外一位也接着说:「我的情况和他一样。 不过,我是把土地登记在亲弟弟的名下。 这个弟弟是我把他养大的,住的房子也是我买给他的;没想到他竟有恩不报,还对我说他的图章岂能白盖?」我对他说:「既然是自己的弟弟,你就给他吧! 欢欢喜喜地给他,他会感激你! 过去你既然已给他九十九分的爱,又何必为了一分和他计较呢?」他说:「师父,我竟然忘了我已给他九十九分。 是啊! 我何必再和他计较这一分呢?」就这样,他们心中的一股怨气全都打消了。 彼此皆大欢喜,这难道不是一个清净欢喜的净土吗? 交出经济大权转一个角度来看世界,世界无限宽大;换一种立场来待人事,人事无不轻安。 一位委员向我诉苦,说:「师父! 我不把经济交给媳妇管理,她好怨我。 但是,我是为他们着想啊!」我告诉她:「既然为他们好,为什么不做好人呢? 趁现在妳的身体还很健康,把权交给媳妇,让她自由发挥;这样,妳不但可以减轻责任,她也会感激妳! 现在妳守着这些钱使她怨妳,将来有一天妳若是病了或一口气接不上来时,钱不会为你请医生;倒不如现在欢欢喜喜地将权送给媳妇,她在感激之余,自然会听妳的话。」第二天,她真的这么做了。 媳妇就问她为什么改变主意了? 她说:「我想通了。 现在是妳先生赚钱,由妳来持家是最适当的;妳只要给我一项自由:当我需要钱时,妳能给我就好了。」媳妇说:「妈妈不必您伸手,我每个月固定给您两万元。」第二个月见面时,这位委员说:「多谢师父! 我现在才是真正的快乐人生,一来我不必担负责任,二来媳妇每个月都会给我两万元,要做事也够了。 以前我连两万元都没有,因为我不敢超出预算啊!」国王的智慧天灾起于人祸。 众善聚集,自能破除灾难。 有一位仁民爱物的国王,有一年,他所统治的国家忽然干旱不雨。 不仅地上的草木都已枯萎,连井水也都干涸了。 国王便召集大臣一同商讨对策,他说:「究竟是我做错了事? 还是人民触怒天神?」大臣们说:「国王统理国家几十年来,一直爱民及物,从不以牲灵祭天,可能因此触怒了天神。 所以,我们必须做一次牲灵大祭典。」国王认为人乃是万物之灵,应有爱护万物之心,如果为了求己活命,而杀害牲灵来取悦天神,这岂是天道之理? 但是大臣们认为除了大祭典之外,天是不会降雨的。 国王无可奈何地说:「好吧! 为了祈求天降甘霖,我只好做一次大牺牲。 既然为了求得人的平安,也唯有用人来做牺牲品,而不该用无辜的畜生来牺牲。 但是我不忍以善良的人民作祭品,你们去集合全国的罪犯来作祭品吧!」大臣说:「大王啊! 用人来祭祀,不但天不高兴,反而会引起人民的惶恐。」国王说:「你们依我的意思去做。」不久,国王就向全国人民宣布:「天不降雨,可能是我国的民心善念不足、违了天理,故天时不顺,风雨不调。 由于大臣们认为需要祭天求雨,所以我决定以犯五戒、没有爱心的人来当祭天的牺牲品。 因此从今天起,全国的臣民都要好好守规戒、互爱互助;如有违犯者,将做为祭天的牺牲品。」从此,全国人民都十分谨言慎行、不敢违法犯纪,因此全国一片祥和。 有一天,天空祥云密布,国王就向大臣们说:「你们看吧! 天上、人间到处一片祥和。 你们的爱心,就像法雨一样滋润地上的生物,一定可以感动上天降雨的。」当时国王就把皇冠、龙袍脱下,跪在祭坛前说:「天神啊! 您看我国的人民如此善良,如果一定要杀生才降雨的话,那就牺牲我吧! 一切的罪业由我来承担。 从今天开始,我身不着龙袍、头不戴皇冠与人民同等,苦人民之先,乐人民之后。 愿天为我作证,降一场甘霖吧!」国王祈祷后,果然甘霖普降,人民无不欢欣鼓舞。 国王就趁机对人民说:「因为你们的爱心与善的表现,才破除了这场大灾难;假如当初我们以杀生来求雨,不但得不到雨,反而会造下更大的罪业。」一笑解千债微笑是一种面相,皱眉也是一种面相;微笑能解决问题,皱眉却紧锁问题。 有一对年轻夫妇,因为替人作保而被连累。 由于对象是他们的长辈,使他们有口难言,又要面对债主天天上门逼债。 他们才刚要起步,什么都没有,太太又怀孕了,面临这种困境,夫妻俩本来想走绝路。 我告诉他们:「我们要时常为自己祝福,世间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人与人之间都是有感情的,感情也是需要藉由形态表现。 大家都知道你们是被长辈拖累,绝不是有心要拖欠,没有理由让你们三条人命走上绝路。」这位妻子说:「债主一上门就是生气地逼债,而我们只有哭泣的分。」我告诉他们:「当他们上门时,你们要内心平和地念观世音菩萨,同时要面带微笑;以佛菩萨的精神力量来加持你们,让你们的心有着坚定的人生意志。 你们若整天皱着眉头,心情老是处于烦恼的状态,一听到有人来,就面带苦相开始忧愁。 这一苦,就会失去冷静与理智而无法解决问题,动不动就要以死要挟,别人怎么能够接受呢?」他们说:「今晚又会有债主上门。」我回答:「有人上门,你们更应该回去等,不可以逃避。 债主一再找不到,就会以为你们是在逃避,当然会生气。」在回家的路上,太大就告诉先生:「从今天开始,我们要打消死的念头。 师父教我们要以笑来迎接幸福,以笑容来与人说话。」回到家,债主果真上门来。 他们就以乐观、微笑的面容来迎接债主,双方好好地谈了一晚。 当天晚上,债主答应他们:「你们好好去奋斗! 还款期限可以延后,能还多少算多少,不必勉强。」第二天他们告诉委员:「感谢师父救了我们一家三口的命。 我们非但打消死的念头,还要用爱心实施胎教,希望腹中的胎儿将来在人间能富有爱心,去做利人的事业。」微笑,是人类共通的语言,放诸四海皆备。 重拾欢乐的癌症患者忍受身病,可以消业:放任心病,却会造业。 有位患者,十年前就患了鼻咽癌,目前癌细胞已蔓延至肺、肝、腹腔。 原本她已毫无求生的欲望,躺在床上不吃不喝、见了人就哭。 有一次我去看她时,她说:「师父,我想要学您。」我说:「妳一定能和我一样。 不过,首要条件就是要勇敢,不要认为自己正在生病。」我问:「妳知道我的身体状况吗?」她说:「我知道。 我看过师父的书,又听人家说您很瘦、经常生病。」我说:「对呀! 我是个经常生病的人,还可以来看妳;妳若要学我,一定要学习这种勇气,不要承认自己有病。」她说:「师父,我一定学您。」她马上坐起身来。 有一天她向医师请假,到精舍来看我。 她问:「师父,我勇敢吗?」我说:「是的。 妳一个带病之身,从医院到这里来看我这个健康的人,妳很勇敢。」她欢喜地告诉我:「师父,自从您去看过我之后,我每天都起来走动。」虽然不能全愈,但是果活得快乐! 她做到了。 普陀山的修行者别人对不起我们,便怀恨在心,就是愚痴;生活申能时刻观察因缘,便能破除愚痴。 古时,在中国的普陀山某一寺院,有一位老修行者。 他本是个独生子,父亲开了一家铁工厂,并把全部的技艺传授给他。 父亲过世后,他便独立门户、成家立业。 后来,他觉得铁工厂打制刀鎗等武器会杀伤人命,与他的理想不合,于是就放弃工厂而从事农业。 他每天拿着锄头到田里认真地工作,过着安逸的田园生活。 但是他的妻子却不安于本分,觉得这种克勤克俭的生活非常苦,而与人私通。 他知道妻子的行为却也不生气,反而更认真从事农作、努力赚钱,并且利用时间亲近佛法。 有一天,他就对妻子说:「我可能要离家十几天,请妳好好照顾家里。」他离家这几天,一直住在附近一家寺院等侯时机。 他的妻子以为他真的会离开一段时间,就约了姘夫来家里住。 他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就到市场买一些酒莱,高高兴兴地回家去。 妻子一听到他回来,赶紧将姘夫藏到房间的床下。 他故意不进房里,只高兴地对妻子说:「我在外面赚了不少钱,我们夫妇俩好好来庆祝一番。」说完,他就把所有的菜带进厨房,亲自下厨作菜。 当他把酒菜端到餐桌上时,妻子摆了两副碗筷,他看了就说:「妳应该摆三副碗筷才对。」妻子问:「只有我们两个人,为何要多一副碗筷呢?」他说:「我们有客人啊! 而且是个贵宾,也是我的恩人,所以妳应该准备三副碗筷。」妻子觉得非常疑惑,就问他:「你的客人呢?」他说:「在房里啊!」妻子答:「房里怎么有人呢?」他就对妻子说:「妳放心去把贵宾请出来吧!」妻子说:「你是不是精神不太好?」他答:「我没有精神不好。 今天是个良辰吉日,妳不必害怕,赶快去请他出来。」夫妻俩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 最后,他生气地说:「如果妳再不请他出来,敬酒不吃,就吃我一刀。」妻子吓坏了,躲在床下的人更是害怕,就赶紧爬出来。 他把妻子的姘夫当成贵宾,非常有礼貌地请他上座,向他磕头跪拜,并感激地说:「你是我的大恩人,我要感谢你。 今天是你们的良辰吉日,从今天起,我要把我的妻子和所有的财产都送给你,请你接受我所缚的『业』。」他就抱着欢喜轻松、万业放下的心情离开了家,跑到普陀山修行。 这对姘夫姘妇成为正式的夫妻后,这位后任丈夫不务正业,一天到晚在外吃喝嫖赌,回到家里便打妻子。 邻居都说她遭到报应,使她投诉无门! 这时她想起前夫的好,便跑到普陀山,想求前夫原谅,和她回家重修旧好。 已经出家修行的人,怎么可能接受她的要求呢? 前夫苦口婆心地劝她回家好好与丈夫和睦相处。 但是后夫变本加厉,把田地、房屋都卖掉了。 她只好去当乞丐,到处乞讨。 不久,她又到普陀山再次要求前夫回家;但是前夫依然心如止水,一点都不起波澜,她只好又失望地回家。 回到家后,她仍不死心,想尽办法要博取前夫的欢心。 她想起前夫昔日在家时,最喜欢吃鲤鱼。 于是买了一条黑鲤鱼,用心烹煮成前夫最爱吃的口味,然后将鱼送到寺院去。 前夫看她送这条鲤鱼来,高兴地接受下来,并对她说:「妳既然记得我当初的喜爱,并且布施给我,我就接受这条鱼,将牠放生。」她问:「已经煮熟的鱼,怎么可能放生呢?」他就回答:「既然死去的鱼已经不能复生,那么已逝的感情又怎能复活呢?」残缺中的完美能互补所需则少匮乏,心眼明亮则身心轻安。 有一次我到屏东,适逢发放日,正好看看当地的发放情形。 当天,有一部改装的三轮板车,缓缓地由远而近驶向分会。 我仔细看清楚,车上一位眼盲的老先生,手握方向把手,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婆婆。 那位老婆婆的手脚畸型,只有眼睛正常,她就指挥着眼盲的老先生行进的方向;而且,后座上还载着另一位既盲又聋的老先生。 当他们抵达分会的门口时,车子就停了下来。 坐在后座的老先生问:「怎么停下来了呢?」别人大声地告诉他:「因为分会已经到了。」想不到两个残障的老人,不但能够合而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同时还可以载运另一位残障的老人。 我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还要搭载另一个人呢?」他们回答:「他又盲又聋,如果不载他、让他自己走,万一出了车祸怎么办?」他们三人把原本残缺的图片,拼成一幅完美的图画;把身体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非但四肢健全,同时心眼明亮。 这种残缺中的完美,更令人感动。 要记住妳的愿不被病所苦的人,就没有病苦。 勇于承担,才会「痛快」! 十几年前,台中有一位委员的女儿患了喷射性癌症全身的癌细胞一直扩散,无法开刀。 她在一次打佛七时,发愿再给她两年的时间深入佛法。 她告诉我:「师公! 我认识佛法太晚了。 我想跟随您,不知是否跟得上?」我说:「妳若能多了解佛法的精神,体会慈济的宗旨,一定跟得上我。」她说:「我要用两年的时间来了解佛法,体会慈济的宗旨。 师公,我有办法再活雨年吗?」我说:「只要妳有信心、忍得住病痛! 妳过去生中有这么多业,只要痛一阵就消一分业;就像妳身上扎了刺一样,每拔去一根就痛一次。 每次一痛,妳就起欢喜心『痛快! 痛快』,它便会痛快地过去。」她说:「痛即是苦,要怎么快呢?」我说:「有时候我的心绞痛发作,别人是用呻吟的方式,我则是用说话的方式。 因为既然有力气呻吟,为何没有力气说话呢? 你若大声地说出来,就会忘记痛感在哪里。 所以,若能抱着将痛当做快乐、当做享受,它就会很快过去了。」两年来,她每次痛起来就打电话给我:「师公! 我又痛了。」我告诉她:「痛就是快过去的时候,妳要勇敢。」她临终时,刚好台中有事,我就顺道去看她。 我一到那里,看到她的嘴巴、舌头都肿胀了起来,真是可怜。 她一看到我,由于无法说话,便拉着我的手放在她的胸前,用手比画出她的心和我的心,密切的合在一起,我告诉她:「我了解,我知道妳的心和我的心已经贴在一起。」她从床头取出一包东西交到我手里;这包东西是她所有的积蓄,有黄金及一张支票。 她用手比画着,表示要完成我建院的愿。 她先生在一旁告诉我:「她这分坚强,是师公所赐与的。 每次看到她爬楼梯时,我就知道她又痛了。 我总是叫她省点体力,她就会说:『痛快! 痛快! 让我出一点力,用爬楼梯来分散那痛的感觉。』」当时我告诉她:「妳过去生的业,是如此的重:若此生消了业,来生要跟随我就容易了。」在我看过她之后第二天,她就往生了。 委员们为她念佛时,我也为她念了几句,对她说:「惠贞! 要记住妳的愿!」有福的老太太该做的事,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无异耳聋目瞆。 有一位老太太,她的媳妇是我们的委员。 不久前,她在媳妇与女儿的陪伴下,到花莲本会。 她在感动之余,发心帮我建院,在媳妇与女儿的鼓励下,拿了十万元来给我。 她的耳朵重听,媳妇告诉她:「妈妈,您拿十万元去可以接受师父的祝福。」她说:「我已经很有福了,就是因为有福,才能见到师父,能见到师父,才有机会做好这件事。」临走前,她再一次告诉我:「师父,我非常感激您,我真有福气,能见到您,同时做好这件事。」恩爱生悲恼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 《法华经》佛陀常说:「爱欲是烦恼的根源。」波斯匿王一直无法体会其中的道理。 王后末利夫人智慧深厚,她看到国王无法醒悟,就利用机会向国王说:「王与某国交好,如果该国惨遭灭亡,大王你作何感想?」王说:「我会为之忧恼。」夫人又说:「你最爱的人是琉璃太子与金刚公主二人,假若他们之中有一人忽然死亡,大王又会怎样呢?」王说:「我会痛不欲生。」末利夫人又说:「我有幸当王后,承王爱护,假如有一天我生病将死,大王又有怎样的感觉呢?」王说:「我会悲痛欲绝。」夫人说:「那就对了,这就是佛陀所说的『恩爱生悲恼』啊!」病床上的兄弟每天能从床上苏醒过来、下床活动,就值得感激;多一分感恩,少一分抱怨。 在宜兰有一对五十几岁的兄弟,大哥在九岁那年,身体开始产生异样,两只脚长满了斑点。 父亲曾带他到皮肤科诊治,一直未见好转。 后来还变卖田产为他治病,却未能挽回他的健康,终究还是变成小儿麻痹。 做父母的,转而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次子的身上。 没想到次子到了九岁那年,还是发生和哥哥同样的情形,虽尽力延医诊治,终究无法挽回健康。 两兄弟终日躺在床上,手脚僵硬不能动弹。 我问他们:「你们躺在这里多久了?」他们说:「四十年了。」「可曾出去过?」「阳光是什么样子,我们已经没有记忆;月亮是什么模样,我们也不知道。」他们的精神很好,却不曾看见外面的世界。 从九岁到现在,两兄弟躺了四十年的青春年华。 他们是无奈的! 他们无时无刻不想挣脱那张床,立足大地。 还好他们有位叔公,为他们处理大小便,他们的叔公已经将近八十岁了。 「自己下床走路」原是多么简单的动作啊! 但是他们却渴望了四十年而不可得。 冬阳人间的苦难是一面镜子,安让我们看到世间的苦状,而起警惕心、感恩心和精进心。 有一个曾因车祸伤及脑部的人,他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都患了进行性麻痹症,我们鼓励他将孩子送医治疗。 他把孩子送到长庚医院,交给我们照顾后,竟然没有钱可以搭车回家。 第二次送孩子去住院检查时,我们的委员去看他,问他吃过饭没有? 他说,吃过了。 后来隔壁床位的人才说:「真是可怜,他只喝水而已,并没有吃饭。」他在回家途中,不慎从楼梯上摔下来,脑部再次震荡,由于家里还有个体弱多病的妻子,他必须赶回家去,便硬撑着爬起来,回到家就昏迷不醒了。 家人打电话给台中委员,委员立即将他送到荣总台中分院,医生为他紧急开刀。 我到台中去看他的时候,他说:「这一切都是功德会救我的,否则我早已不在这人世。」我安慰他说:「不用太为两个孩子烦心。」他说:「怎么不烦呢? 幸好社会上有这么多爱心人士的帮忙,使我感到十分安慰。」乐生菩萨不要把阴影覆盖在心里,要散发光和热,生命才有意义。 台北「乐生疗养院」的院友知道我要建医院时,即要求慈济停止资助他们的生活。 而且,他们每个月还捐出六、七千元,后来更增至两万多元。 他们甚至发起「一人一万」的募款活动,帮我建院。 当中有一位重残的老太太,八十多岁了,她耳朵重听、两个眼珠都没有了,鼻子也塌了、手掌也没了、手臂被开水烫伤,因为已经丧失痛觉,所以伤口溃烂了也没有知觉;两只脚有一只膝盖以下完全脱落,另一只则缺了脚趾头。 她捐出了六万元。 事后我问她:「老菩萨,您捐那么多钱,您存了多久呢?」她回答:「三、四十年。」她从民国四十二年住进乐生疗养院后,就把每天六角半的菜金存起来。 她原是准备作为身后要用的钱,现在为了慈济要建院,只留下四万元,其余的全部捐给慈济。 我接过这钱,感觉它好重、好重! 心里真是既感恩又感动! 袁盎斩晁错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净心才能无业,无业才能自在。 古时候,有一位悟达国师,很受当时皇帝的敬重。 每次悟达国师讲经时,皇帝一定会亲自列席听法。 为了表示对国师的恭敬,皇帝还特地造了一张檀香座椅送给他。 此时尽管悟达国师的修持很好,也难免生起一股欢喜与骄傲的心。 国师心想:「国王如此看重我,我真了不起呀!」他正欢喜地准备上座时,一不留神,膝盖被椅子撞了一下;没想到膝盖从此瘀血,不久竟化脓溃烂。 由于他是国师,皇帝特下诏书,将天下的名医全召来为他医治,但是没有人能治好他的脓疮。 这是个「人面疮」,溃烂得很像人的面孔,有眼睛、鼻子、嘴巴,令悟达国师苦不堪言。 就在这个时候,他想到初修行时,有一回出去参访,到一座寺院挂单。 他的隔壁房,正好住着一位生了重病的客僧。 这位客僧全身又脏又乏人照顾,悟达国师看了生起怜悯之心,便前去为他洗澡、喂食汤药,直到他完全康复。 临别时,客僧告诉悟达国师说:「谢谢你的照顾! 将来你有困难时可以来找我,我就住在九陇山两棵树之间。」于是,他千里迢迢赶到九陇山去。 到了那里,真的在两棵松树间发现有一座很大、很堂皇的寺院。 当他抵达时,这位几年前曾经相处过的老出家人,已经出来迎接悟达国师,并将他搀扶到里面,告诉他:「你不必担心! 现在天色已晚,明天我叫小沙弥带你去洗一洗就没事了。」第二天天未亮,就有一位小沙弥引导悟达国师到山崖下,有一股清澈的溪水流下来,这位小沙弥告诉他:「你只要将水拿来洗脓疮就会好了。」当他欢喜地舀起水准备洗脚时,突然间好像听到有人在叫:「且慢洗,且慢洗。」他愣住了! 接着又有声音传来:「不知道国师是否听过袁盎斩晁错的故事? 过去你就是袁盎、我就是晁错。 十世的冤业,我一直跟随你;因为你的修行高深,所以我不得其门而入,无法报仇。 今天你受皇帝宠爱,『我慢心』一生,我才能够乘隙而入报复你。 现在迦诺迦尊者用三味水洗冤业,从今天开始,我的冤业也解了。」他听了之后,如大梦初醒,全身冒冷汗,赶紧将清凉的水拿来洗脚。 一阵痛彻心肺的感觉,使他昏了过去,醒来之后,疮也已经好了。 当时,他才深深感受到业力的可怕。 因为十世的修行,竟然无法逃不定过往昔所造下的业啊! 清净庄严的清洁工凡夫只看到别人外在的污点,却看不到自己内心的垃圾。 有一天,佛陀出去托钵时,看到一位贫妇,她是清扫街道的工人,身上很脏,穿的衣服又破烂。 当她看到佛陀走过来,立即自惭形秽地躲到一处角落。 佛陀便走到角落把她找出来,慈悲地问她:「妳为何要逃避我呢? 有很多人一看到我,或听到我的名字就很欢喜,急于想亲近我。 为何妳看到我,却跑得远远的呢?」贫妇回道:「佛陀,我敬仰您! 但我是一个低贱的人,身上又这么脏,怕污秽了您的清净,所以才不敢接近您。」佛陀说:「在我的心目中,没有脏的人,也没有卑贱的人。 妳回去沐浴更衣,再来听我说法吧!」贫妇非常高兴地跪下,向佛陀磕头说:「佛陀啊! 我真的可以跟其它人一样去听您讲经吗?」佛陀说:「蠢动含灵,没有所谓的高下分别,妳尽管来吧!」在一旁的人,看到佛陀接近一个穿着褴褛的贫妇,很不以为然;觉得佛陀这么做,有辱身分。 佛陀就说:「我说的清净并不是指形态,而是指心的清净。 今天街道上能这么干净,是从何而来的呢? 是因为有这些清扫工人啊! 她的身上虽脏,但是她的心比你们清净。 第一,她没有骄慢;其次,她无所求又有一分谦虚的心。」佛陀接着又说:「你们自以为是社会上有地位的长者,所以骄慢自负,对人起分别心。 因此,你们的心地一点也不清净。」佛陀刚说完,对面走来一位容光焕发、穿着端庄的庄严妇人。 佛陀问大家:「你们看看她是谁?」众人一看,原来她就是那位清扫街道的贫妇。 佛陀因此说:「现在她与你们又有什么差别呢?」以三轮车为家的老太太父母是儿女的根,根露则枝寒。 有几位委员告诉我,有一天晚上在回家途中,天正下着蒙蒙细雨,一位老太太蹲在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上,车子旁边用三夹板随便钉着,上面盖着塑料布。 委员问老太太家住哪里? 她说她没有家;问她是否有儿女? 能否打电话联络他们? 她说不要告诉她的儿女,否则会挨儿女的骂。 雨不停地下着,委员们要她暂时到走廊下避雨,她说怕被人驱赶。 这辆三轮车平时是用来捡破烂的,无法躺下休息;她只能蜷缩于角落,等待天明再继续捡破烂。 委员问:「老太太,我们能帮助妳吗?」她说:「不必了,只要帮我找间让我租的房子就可以了。」她的儿女难道不知道在这个世间,还有一个流落街头、靠捡破烂维生的母规吗? 杯子的水满了为人要谦虚礼让、尊重别人,才能有所成就。 日本有一位祖师,名为南隐,这位大禅师是一个老实修行的人,全心研究禅理。 当时有一位在日本学术界非常著名的学者,他除了社会、文学等学识丰富外,也研究禅学。 他认为自己的学问已经很高了。 但是天外有天,当他听到有人夸赞南隐禅师时,心里很不舒服,就想与南隐禅师比个高下。 有一天他美其名说要参学,其实是满心骄傲、千里迢迢地来到南隐禅师的禅堂,向禅师说:「我是来参学的。」南隐禅师非常客气、谦虚地请他入禅房,并亲自为他倒茶。 这位学者坐在禅师的对面,眼睁睁地看着茶水从杯里满溢出来,而禅师仍不停地倒着。 最后,他忍不住叫道:「好啦! 好啦! 水满了,装不下了!」禅师就说:「对呀! 杯子的水满了,就装不下了;你来参学,心里却像这只杯子一样,满是骄傲、我慢,又怎能听得进去呢?」 发布时间:2023-06-24 09:48:4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