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91集 内容: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91集 六祖坛经讲记(91) 唐朝征诏第八 神龙元年上元日,则天、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万机之暇,每究一乘。 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授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 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 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 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六祖坛经》每一段几乎都是在讲修行,无论你从哪一节课开始听,事实上每一个观念都贯通。 不是只听一节课的人就不能领悟,而是你真的听懂而去实践了吗? 这样你才能够真的受益,不然的话,你就会一天过一天,一年过一年,一生过一生,一劫过一劫,这不是听多少的问题。 【神龙元年】西元七百零六年。 【上元日,】正月十五元宵节。 【则天】她对佛教影响很大,她曾经短期出家,住过寺院,跟佛有因缘,也了解佛法,她喜欢看经典,也请过很多高僧大德入宫。 她看了《华严经》写了《开经偈》,没有人比她写得更好。 【中宗诏云:朕请安、秀二师宫中供养,】请惠安、神秀二师,至宫中供养。 【万机之暇,每究一乘。】处理完公事之后,还研究一乘佛法,就是大乘佛法,我们中国佛教都是偏向于大乘。 你们上班有没有比她忙? 下班有没有〔每究一乘〕啊? 所以,如果你知道那是宝,你就不会找借口。 如果你认为它不是宝,那当然你就不在意啊。 所以,学东西是没有办法强迫的,尤其是佛法。 但是你要注意,比如说我过去教过《易经》,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学《易经》,不喜欢学佛法? 因为你一学佛法,人家就会问你:「你不是在学佛法吗? 怎么修成这样?」「你不是在学佛法吗? 跟我耍什么脾气?」「你不是在学佛法吗? 你就让我一下,肚量大一点。」学佛法的人就掉入一个陷阱:「我学了一、两年甚至十年,谈修行觉得很困难,像很沉重的一件事情。」别人给的压力,加上自己也没有办法欺骗自己,所以很多人退道。 你学《易经》,没有人会把你跟修行扯在一起,所以一般同学学《易经》很有成就感,学佛法则没有。 这样不是很奇怪吗? 并不是说读了佛法才谈修行,读了《论语》不用谈修行吗? 读了《道德经》不用谈修行吗? 也就是要明白你到底在做什么,我们今天学了佛法,重点到底是摆在哪里? 并不是你学佛法才要修行,修行不是学佛法的专利,而是每一个人的权利。 最主要是要让你对人生透彻,每个人都应该对人生透彻,并不是说你是哪宗哪派,或你到底信不信。 为什么要对人生透彻? 这样你才能够真正过得好。 你要好好地活着,要过得好就要通达事理,心中才不会有怨、有恨、有遗憾。 大家一定要明白,上完了《六祖坛经》之后,你到底想不想再听佛法,那是你的权利,但不要认为这是一种束缚,不是。 你明白了之后,不用人家催你、度你,不用人家权巧引导你,你自然就会研读,你才会有懂的一天。 【二师推让云:「南方有能禅师,密受忍大师衣法,传佛心印,可请彼问。」】你看人家肚量多好,身为皇帝的国师,还在推荐:「有一个人比我更好。」真正有修行的人肚量、气度真的都很好。 因为大家都已经是入道之人,哪个是明眼人,哪个是开悟的人,大家心知肚明,所以惠安国师跟神秀他们共同向武则天推荐惠能大师。 为什么六祖大师〔传佛心印〕? 因为释迦牟尼佛传给大迦叶,一直到达摩祖师传到中国,所以叫〔传佛心印〕。 【今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愿师慈念,速赴上京。 师上表辞疾,愿终林麓。】如果我们在一个小寺庙里面当住持久了,能够接到皇帝的诏书一定很高兴,但六祖是何许人也,名利跟富贵如同天上的浮云,六祖大师就婉拒,意思是他希望在民间就好。 〔薛简〕呈了诏书之后,六祖大师婉拒,一般人是快马回京报告,但他没有这样。 【薛简曰:】他向六祖大师请法。 这一段公案很重要,这牵涉到你们的修行。 简单地讲,你是要「迷者经累劫」还是「悟者刹那间」就在这里。 没有人跟你说修越久的就越容易开悟,假设你的知见不正确,这样修会有所偏差,就好像煮沙不能成粥。 【京城禅德皆云:】他以当时在京城所看到的情形来请教六祖大师,就是京城这些出家人、高僧大德,他们曾经这样说过。 【「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如果你想要悟道,必须透过〔坐禅〕,目的是为了得〔定〕,所以叫禅定。 这里讲的〔坐禅〕是指现象界的坐禅,坐在蒲团上盘腿,坐久了之后,渐渐透过各种方法,无论是数息还是四念处,得定。 定又有分层次,四禅八定,或是欲界定、色界定、无色界定。 透过坐禅的方式这样的修,然后得到禅定的功夫。 【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假设你没有这样修,而能够开悟的,从来都没有,没有听说过。 【未审师所说法如何?】薛简请问六祖大师有什么看法?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这八个字懂了,你就会修行,没有真懂,就只是门外汉。 我们从这八个字开始来谈:〔岂在坐也〕,这个〔坐〕就是盘腿坐在蒲团上那个〔坐〕。 六祖大师不是说坐禅不好,〔岂在坐也〕,你坐在蒲团上坐禅是个修行的形式,这没有对跟错,就像你在拜佛、诵经也是一种修行的形式。 但你要注意,很多修行的人只停留在修行的形式,你说他怎么会开悟? 怎么会改变自己? 六祖大师意思是:你不要拘泥这个修行的形式,你不要被这个形式所绑,你不要误会这个形式才是修行。 你可以怎么改? 你说岂在坐禅,岂在拜佛,岂在诵经,岂在念佛,早晚课也是形式,所以你不可以跟人家讲六祖说不用坐禅,你们在学禅,观念稍微一点点偏差,拿捏得不太准,很容易无形中诽谤经典、诽谤佛法。 换个角度来讲,修行的形式一定有一个时间性。 比如说你做早课,你做得很认真,做两个小时,从早上四点到六点,你做完早课以后呢? 或做早课之前你在做什么? 或你做晚课之前你在做什么? 做晚课之后你在做什么? 或者你说:「我在念佛。」那纵使你每天念十万句,十个小时用功的念完,其他十四个小时你在做什么? 我就光问你做早晚课的事情,你做早晚课多久了? 他说:「师父,我从二十岁开始做,直到现在八十岁,我做早晚课已经做了六十年了。」但是脾气、个性很多人是没有改的,这样的人应该很多。 请问,这是佛的意思吗? 你对不起你自己。 你早晚课做了六十年,可以得一个全勤奖,但问题是,你的内心世界并没有改变,烦恼依旧烦恼,贪瞋痴依旧存在,这样不是很冤枉吗? 说你不认真你又认真,你付出了六十年。 但是,我并不是叫你不要做早晚课。 〔道由心悟〕,这个〔道〕就是佛道,佛真正的道理是要由心来体悟。 虽然要透过实践,但是如果你实践是傻傻地做,没有体悟,那个实践是有问题的。 什么叫做生活? 生就是生命,活就是活动,生活就是生命活动,哪一个人的生命没有在活动? !或许你认为自己在上班、在照顾家庭、在修行…。 但你真的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吗? 我们每个凡夫是活在惯性当中。 不要活在惯性,要活在觉性。 惯性就是佛法所讲的习气,也就是业力,你不知不觉被一股力量推动,就是惯性。 你在做任何事情都是一种惯性,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是很自然地反应,那就是惯性。 你喜欢的在心理学当中叫舒适区,不喜欢的就是一种不舒服的区域,它是很强烈的,代表那种惯性强到已经在主宰你。 你以为你每天都是清清楚楚在活,没有! 你时时刻刻都按照你的惯性,而没有觉性。 就像我们现在吃饭,是因为时间到了。 我们不见得要吃宵夜,但有人就要吃宵夜才睡得着。 我们不见得要吃零食,但有人认为不吃零食人生实在很无聊。 就像我们认为要吃三餐,修行人却只吃一餐,甚至过午不食。 这个事实上是没有什么绝对,而是你自己的习惯动作。 就像我们喝茶,很多时候不是口渴才喝,而是不自觉就拿起来喝,紧张也拿起来喝,无聊也拿起来喝,或是刚好手碰到就拿起来喝。 觉性是什么? 「我口渴,所以我在喝水。 而且我知道我是喝半杯就能止渴,还是喝一口就能止渴。」他都知道,我们一般人不清不楚。 同理可证,你在做早晚课也会有这种惯性,刚开始做还有感觉,做到最后没有感觉,你在做一个没有感觉的事你不知道! 例如家里有人往生,刚开始念佛很有感觉,棺材抬走了,叫你念佛就念不下去了。 或是家里有人往生,念佛帮助他去西方极乐世界,他去了我还念什么? 或是家里又没有人往生,念佛太没有意思了。 例如我们刚开始上课,先合掌,念三声佛号,念开经偈,你会不会感动? 你如果没有,就是惯性。 「师父叫我们这样我们就这样。」你每个动作都是惯性。 学佛的人都知道,吃饭前都要供养,但你内在有真正在供养十方佛、十方法、十方僧,供养十方法界一切众生吗? 你的心还是惯性,你所做的都是带着一种形式,那是修行吗? 不是。 你并没有察觉,甚至做一辈子都没有人告诉你,你做这么久都没有意义,为什么? 自欺欺人,你在骗你自己,或是你只是一种形式化,那你怎么会开悟? 开悟的人是用心去领悟。 〔道由心悟〕,这个心并不是你做早晚课才有〔心〕,也并不是说你在念佛、拜佛、诵经、抄经、读经才有心。 这个心二六时中都跟你在一起,二十四小时都跟你在一起,你却掉入修行形式的陷阱。 如果那时候叫上课,做完之后就叫做下课,上课那样修事实上是索然无味的,不然就是执着刻意的。 你不相信吗? 你参加禅七很认真,坐七天,像佛祖,回去就放松四十九天,因为很累! 你为什么觉得很累? 因为是刻意的,你的潜意识不知不觉在执着,所以你不是刻意的,就是索然无味,你这样怎么修? 这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 尤其说你们上《六祖坛经》也上了两年,有很多话你也会讲,事实上你始终不会这样做。 比如说怎么修行,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这句话你会讲,不会修。 再来,要好好地照顾你自己的心,这句话你也会讲不会修,因为你并没有这样修,你所修的还是形式。 要在生活当中修行,但是问题在于,讲是这样讲,一般人也是不会修。 为什么? 因为一般人生活是惯性,是随波逐流,在生活当中并没有念念觉醒,念念分明,清清楚楚,明明了了。 我们现在把你过去的修行跟六祖大师这句话做一个整理。 你早上起来做早课的时候,要清楚你在做早课,你要观察你做早课的样子。 什么样子? 你的内心世界的样子。 假设一百个人在做早课,表面上一样,差别就在于有没有清楚,有清楚的人他有一天会开悟,只要因缘成熟就会开悟。 但是,整天都迷迷糊糊的人不可以讲他有一天会开悟,应该说你现在能够明白,然后你知道怎么清楚,在怎么清楚的过程当中,时机因缘到了,你就会开悟。 但是我们话讲太快了:「好啦,有一天你会开悟。」这样讲会变成你懈怠的借口,以为睡也会睡到有一天开悟。 不清不楚,怎么会有开悟的一天? 你现在清清楚楚,那样因缘到了才有机会。 我清楚我在做早课,我做完早课之后我清楚我在吃早斋,之后我清楚我出去上班或出坡。 我在上班的时候我清楚我待人接物的样子,我做事的样子,我应对进退的样子,我处理一切事物的样子,我都要清楚。 下班开车的时候,清清楚楚回家就是唯一的路。 我回家之后清楚地做晚饭,打理家事,或是教育小孩子,或跟全家人一起喝茶,清清楚楚地看新闻报告。 之后清清楚楚地各自读书各自用功,晚上心很安稳地睡觉。 明天早上清清楚楚地起床,第一步就能够踩到地板。 你不要以为每个人都可以第一步就踩到地板,有人踩不到就跌到床下,尤其是冬天,有的人还没有踩到地板腰就闪到了,你起床的姿势不对腰就闪到。 你以为起床之后,迷迷糊糊地坐在马桶上就没有问题了吗? 你应该先看看马桶里面有没有蛇,那天有这样的新闻报导。 你都不是,你都是迷迷糊糊、麻木不仁的状态,你都是赶快起来,赶紧把早课做完,赶紧去上班,你在紧张什么? 你那个心不清楚,你到底在做什么? 你回去观察自己,就会吓一跳,你根本没有能力清清楚楚的保持一天。 不要说一天,一个小时就好,你真的没有能力。 我再讲一遍,更认真的人,清楚起来做早课,之后吃个早餐,散个步,回来清清楚楚坐在蒲团上。 下午睡个午觉之后,到佛堂里面念两个小时的佛号,「阿弥陀佛」每一句都很清楚,你真的有这个能耐吗? 当你清楚,你所做的那些形式就变成修行,否则,你所做的那些形式并不是修行。 第二种形式是,假定下个月请每个人将这个月的心得讲十分钟,很多同学就会讲:「我这个月没有什么心得。」一个月有三十天,那你这个月怎么活? 这是什么意思? 行尸走肉,惯性生活,麻木不仁,然后以为买了几本佛经,跑了几个道场你就怎么样了! 或是你家佛祖摆很多尊你就有修。 这话你居然讲得出来:「我没有心得。」这样很可耻,太对不起自己。 但是他说没有心得,这句话并没有骗我们,他真的没有心得。 为什么? 因为他没有心悟,他虽然活着但心不悟,活着在做什么? 他就是透过惯性在过人生。 所以你们看一看自己,就会察觉这种生命的状态,这种生活的模式,岂能对得起自己! 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但问题是你把它当作一种形式在骗自己。 再来,我从第三个角度来跟大家分析,比如你很喜欢看佛经,你一直在研究说这句话是怎么解释,不然就查佛学辞典。 但是你对生命呢? 你会翻译《六祖坛经》,但对你的生命都不见得会领悟。 只要有人叫你谈对《六祖坛经》的领悟,你就讲不出所以然。 那你在研究学问吗? 你对生命没有领悟。 对生命有所领悟的人,他拿经典,可以讲经典,但是他不落经典的文字,他甚至没有经典也可以讲出经典的内涵。 你想听浅就讲浅给你听,你想听深就讲深给你听,你想听理就讲空理给你听,你喜欢听事相就讲事相给你听,你喜欢听因缘譬喻,他就讲给你听。 他真懂,那是心悟,心开悟解,他明白,所以内心没有局限。 所以,你不要局限,这个样子就叫做修行。 什么叫心悟呢? 比如说,你看到花开花谢,领悟到什么? 你看到一盏灯忽暗忽明,领悟到什么? 或是你感觉到一阵风,领悟到什么? 我以风的角度来譬喻,风是无形无相的,为什么你知道那是风? 它的作用是什么? 风本身是无形无相,如同我们自性的本体,抓不到、摸不着,你怎么知道那是风呢? 因为树在摇,你透过这个现象,这叫「相」。 树为什么会摇? 因为风的作用,那叫「用」。 你可以清楚地感觉到现象跟作用,你却不悟「本体」。 现象就是树在摇,你看到树在摇,你就认为那是风的本身,这样是不对的,这是现象。 就像你看到你的身体是现象,你看到你的心在烦恼,你的起心动念,那是作用。 你这一辈子都看到你的身跟心,但是你没有悟过佛性。 你活在现象跟作用,一辈子都是这样,所以你才没有办法「常住真心」,才不会内心「生起般若」。 我从风这个譬喻来跟你谈法义,但这个譬喻并不是佛经写的,而是你到处都可以领悟。 你不悟,你的心到底摆在哪里? 那就叫做不用心。 有的人说:「有啊,我的心摆在钱。」我说:「不对,你没有真正摆在钱。 心摆在钱的人知道他怎么赚钱,怎么用钱,知道钱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钱只不过是工具,是帮助别人的工具,并不是训练开悟的工具。」你说:「师父,我很爱人。」我说:「你不够爱人,如果你爱你的孩子你应该帮助你的孩子,如果你爱你的先生你应该帮助你的先生,如果你爱你的朋友,你应该帮助你的朋友。 但是,为什么你都伤害你的家人?」所以你并不清楚。 一样的道理,你爱佛法你会是这个样子吗? 你回顾学佛的过程,你虽然读经典,但生活当中,你的心有没有处处有所领悟呢? 你并没有。 比如说,我想洗手,水打开了我就洗手,你有没有想过水为什么是冷的?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要洗手? 因为手脏了。 你有没有想过脏的定义是什么? 你不要小看,你已经产生一个很严重的错误,然后你从来都不理会这些问题。 就好像说你要离苦得乐,但是你没有体悟过根本就没有痛苦这件事情。 假设是有,如果你认为是有,可以,那痛苦怎么来怎么去,你知道吗? 你可以放任自己痛苦,然后不知道它怎么来怎么去吗? 你怎么可以这样! 你一天到晚抱怨,跟别人倒垃圾倒一辈子有什么意思? 你不觉得很多人都是这样? !你的心有没有悟? 不见得是大悟那个悟。 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小悟中悟,到有一天大彻大悟,每一件事情你都可以领悟,但是你却没有。 真正的修行人,他清楚他的生命,他清楚他的人生,他知道每一秒到底是怎么过,怎么活的,这才叫活在当下。 这样的修行你会吗? 这样的修行难道需要很高深的功夫吗? 不是。 这样的修行,就是叫你直接去面对每个当下,只是这样而已啊!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你为什么要坐禅? 「我的心很乱,透过坐禅让自己的心不乱。」那乱跟不乱到底怎么定义? 那个不乱是真的不乱吗? 不对,那个不乱只是比前面的乱比较没有起伏而已。 「我的心起伏很大,现在坐一下,让心静下来。」现在假设这里有一壶水,里面装一些沙,摇一摇,沙尘都会浮上来,这就是我们人生的状态。 当你心很烦,想透过打坐静下来,就像这个茶杯放着,让它慢慢地沉淀,你的心终于静下来了。 但是这个茶杯只要再拿起来摇一摇,沙尘又上来了。 你这样修对吗? 它本来就有杂质,放久了杂质就沉淀,你就以为它没有了吗? 你不要这样修啦! 「师父,那怎么办? 是不是把它倒掉?」我告诉你一个答案,「本来就没有杂质。」你说:「明明就有。」「好! 有,我不被影响。」修行的过程不是每个人都一帆风顺,身边的人不是每个都通达事理,都是好人,都是正人君子。 而是什么样的人都有,但你不被影响。 以现象的角度来想是这样,但以本体的角度来思维得更透彻一点,小人跟君子事实上是你内心所创造的,本来没有君子,本来也没有小人,是你的心硬生生地创造了这个问题,接着你才想要去解决这个问题:「如何留下君子驱除小人?」你才去寻找这个答案,但你寻找这个答案事实上是不究竟的。 你有没有一直去领悟呢? 你现在在修行,你的内心世界掉入一个很严重的陷阱。 第一种,你在动乱当中想去求个宁静。 第二个陷阱,你想在逆境当中去求个顺境。 遇到逆境你想逃避,你的内心想要顺境,所以求神明保佑你事事顺利,事事如意。 我告诉你,都是陷阱。 你现在心很乱,你想透过念佛、拜佛、静坐来让你的心静下来。 这个静不是真的,是假的,但你现在只能够这样做。 我改个字,在动中不要去「求」那个静,而是去「悟」那个静,去领悟那个真正的静,这叫风雨中的宁静。 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在纷纷扰扰的红尘中,在是是非非的人生里,去体悟到那一种宁静,那个静就是真正的禅定。 为什么叫静? 静就是不被影响啦! 为什么不被影响? 那个是你真正的领悟,不是你修来的,所以是心悟,不是心修。 接着,在逆境当中不要求个顺境,在逆境当中去悟它是顺境,这个顺不是顺利的顺,这个顺就是随顺因缘的意思。 我们先看凡夫,他的人生一定会遇到陷阱,所以常常会跌倒,跌倒要爬起来,但爬起来之后又遇到障碍,越过障碍之后,还是会遇到麻烦的问题,人生的状态是不可能没有这些问题的。 你会因为跌倒就自甘堕落吗? 你会因为遇到障碍就选择逃避吗? 什么叫修行人? 一般人认为的逆境,只是不能够顺我的就叫逆境;修行人就不是这个样子,在逆境当中要领悟那个顺,随顺任何的因缘,不就自在了吗? 而不是说他没有这个因缘,这个因缘还是会产生,因为多生累劫以来,我们跟别人难免会有一些恩恩怨怨的因缘,在生命当中时机到了它就会呈现出来。 你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逃避,不要以暴制暴、冤冤相报,而是:「我明白了这个因缘,我随顺这个因缘,所以在逆境当中我能够悟到这个顺,在顺境当中我也能够悟到这个顺,所以顺境跟逆境原则上是没有那个境的,我只是随顺因缘而已。」随顺因缘,你就是个明理的人,如果你在因缘中分顺、逆,那你是个凡夫。 如果「无顺无逆」、「随顺因缘」你达到了,你真的是修行人。 你没有这样的知见,无论修任何的法门,终究是自欺欺人的。 你懂这个概念,各门各宗各派都是平等的,什么法门都可以成就。 六祖大师所说的心,我们不要说得那么抽象,说什么真心跟妄心,日常生活当中你就应该用心,用心领悟你自然就能够领悟到佛道,领悟到真理,你自然就能够开悟啊! 如果不这样领悟,在那边呆坐,坐破蒲团也枉然,跟喊破喉咙也枉然意思是一样的。 六祖说〔道由心悟〕,即在日常生活中悟。 〔岂在坐也〕,非拘泥一种形式。 【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人行邪道。」】〔若坐若卧〕指一种形相形式。 你认为佛是这个样子,你就误会佛了。 佛真正的意思是无所来无所去,这讲的是本体,本体岂有来跟去。 并不是你怎么修来的,而是你要悟到这个道理。 但如果你在现象打转,在形式上修,岂能悟道? 我们不否认现象,而是我们要从现象当中去领悟,就像我们看到日出日落是现象,看到花开花谢是现象,看到生老病死也是现象,你要从现象当中领悟到究竟真实的法义。 生命的本质就是无来无去,所以我常跟同学讲,本来就没有痛苦,本来就没有烦恼,本来就没有生死,再讲得更坦白一点,本来就没有菩提,本来就没有解脱。 你说:「明明有啊,为什么没有?」是因为你讲有个烦恼,我才讲个菩提;是因为你说有个生死,我才讲个解脱;是因为你那个样子,佛才这样讲给你听。 如果你没有那些事,也不用讲。 所以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没有一字可说。 为什么? 有什么好说的呢?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天下本来就没有事情,为什么你创造了那么多事情? 然后才来找答案,才要去寻找解决之道呢? 那还不都是你惹来的? 如果你是上根利智,你很容易听得懂,否则,你一定要慢慢学慢慢修,到最后也不一定能到。 为什么? 因为你很容易遇到挫折,如果你对真正的道理不懂,事实上你是很容易退〔道〕的。 【何故?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六祖大师所讲的坐禅并不是盘腿的形式,而是它的内涵。 什么叫〔禅〕? 禅就是佛性,佛性本来就不生不灭,所以说本来就没有生死。 生死涅槃就像一场梦,这也是如来真正要讲的禅。 【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这个〔坐〕是表法,就是不动的意思。 比如我们说坐着比较稳,不是真的叫你坐。 如何才能够不被动摇呢? 你为什么被动摇? 你就是被境界所动摇。 为什么? 你认为它是真实的。 境界是什么呢?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诸法空相,所以讲诸法空寂。 你明白了诸法空寂,不就不被动摇了吗? !不就是真正如来所讲的〔坐〕吗? !这里的禅坐,禅讲的就是本体,本来就是不生不灭。 〔坐〕讲的是本体的现象,是一种空体。 这一段的意思是要你心悟,是你的心在悟,不是盘腿在那边修的。 【究竟无证,岂况坐耶?】薛简问:「京城的禅德叫我们坐禅,他们的坐禅就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对不对?」六祖大师讲的更彻底,他说:「你透过这种方法想得到什么?」根本没有一个东西可以得,所以说〔究竟无证〕,所以说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证,无智亦无得。 我们通常想透过一个方法得到一个目的,他不但破你的方法,也跟你说你没有得到什么。 不是让你得到一个本来面目,只不过是恢复本来面目,恢复本来就没有得跟失。 比如说,「师父,我很苦,如何离苦得乐?」说「得乐」是骗你的,不用讲「得乐」,离开苦,苦跟乐事实上都会消失。 乐是因苦讲,苦是因乐说的,所以离了苦不需要再求乐,破了迷之后不需要再求悟。 修行没有那么复杂,你真的不要误会,修行就是知道自己的问题,然后怎么解决。 这个问题根本没有问题。 「明明就有问题!」这个问题是你创造出来的。 「明明就有!」你讲的是现象。 「这个现象不好。」你错了,现象就是现象,岂有顺跟逆? 岂有苦跟乐? 岂有好跟坏? 岂有美跟丑? 境原无好丑,好丑起于心,难道你不明白吗? 你光听课,没有通过心去悟,不可以。 你光听课刚开始是对你有帮助的,到最后反而会害了你,因为会增长你的邪见,佛法的专业知识越多,有时候你会越邪。 为什么? 因为你只是猛读一些知识,跟你现实的人生不相应也不相干,这样是邪见。 你开始用你的邪见跟人家辩论,认为这样是学佛,这很危险。 就像你刚开始学佛、听法义,你只要听一句你会很高兴,但听到最后会产生疲乏。 你摸着良心讲,很多人都走过这一段,这很危险,这是惯性,很多人都活在惯性中。 你修到索然无味,所以你的解门错了,你的行门也不对了。 为什么? 因为你没有用心领悟啊! 发布时间:2023-06-24 10:06:2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2463.html